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冷战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冷战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8 08:55: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冷战
一、选择题
1.下面两幅图是美苏冷战时期的宣传画,决定美苏宣传画主题的根本因素是( )

美国反苏宣传画 :丑化苏联官兵 苏联反美宣传画:只有有钱人才能在那儿享受到富裕生活,我们希望每个人都富起来
A.国际形势变化 B.意识形态不同
C.国家利益冲突 D.社会制度差异
2.对下面“美、苏、英、法分区占领德国示意图”理解准确的是( )
A.冷战造成分裂对抗 B.柏林危机引发热战
C.北约华约冷战对峙 D.西欧走向联合自强
3.杜鲁门上台后声称,“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国际)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这表明美国( )
A.安全受到威胁 B.维护世界和平 C.企图称霸世界 D.准备进攻苏联
4.1943年美国拍摄的《北极星》等电影,颂扬苏联军民在战争中的英雄事迹。但1947年美国众议院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开始调查该电影,并把其中一些人加入了政府黑名单。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是( )。
A.罗斯福新政启动 B.杜鲁门主义提出
C.马歇尔计划实行 D.两极格局的确立
5.某项目小组开展项目式学习,收集到如下图片资料,他们探究的是( )

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 柏林墙(局部) “北约”与“华约”对峙形势图
A.第二次世界大战 B.“冷战”局面的形成
C.欧洲走向联合 D.经济发展出现了全球化趋势
6.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在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表面宣称"帮助西欧恢复经济",实则有深层战略目的。下列哪一选项最能体现其深层目的?( )
A.稳定西欧资本主义秩序 B.控制西欧,遏制苏联
C.扩大美国在欧洲的市场 D.拉拢西欧对抗中国
7.下面的时间轴展示了( )
A.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B.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
C.美苏战时同盟的缔结 D.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8.1958年,苏联批准美国爵士乐团巡演,演出场场爆满,但《真理报》批评其“颓废文化腐蚀青年”。这反映出冷战( )
A.促进了民间艺术融合 B.兼具文化渗透与对抗
C.推动多极化趋势出现 D.加速经济全球化发展
9.1942年成立的VOA(美国之音)是美国政府资助的广播机构,最初用于对抗纳粹德国宣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它通过多国语言向苏联等国输出美国价值观,成为对社会主义阵营开展“文化战”的重要工具。其职能转变的关键因素是( )
A.抗击法西斯 B.罗斯福新政 C.苏联崛起 D.冷战对峙
10.1963年,肯尼迪在谈到美苏关系时说:“今天,如果全面战争再次爆发,我们两个国家就会陷入一个恶性且危险的循环之中因此让我们直接关注我们的共同利益。以及可以解决分歧的方式。我们要使世界变得安全,具有多样性。”肯尼迪的话表明美国( )
A.采取金融手段解决美苏分歧 B.和苏联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C.避免和苏联发生直接对抗 D.和苏联拥有许多共同利益
11.20世纪50年代,国际外交场合出现一种现象:同一议题的表决中,美国及其盟友往往集体投赞成票,而苏联及其盟友则一致反对。这种现象反映的深层历史背景是( )
A.民族独立运动的政治觉醒 B.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全球化
C.联合国安理会改革的需要 D.美苏两极格局下的阵营对抗
12.同学们在进行世界历史的专题复习时,根据世界现代史的发展进程制作梳理了如下思维导图,据此判断他们复习的主题是( )
A.经济全球化发展 B.世界战争的爆发 C.国际组织的建立 D.国际关系的变化
二、材料题
13.2025年4月10日,随着特朗普政府高调宣布大幅度提高关税以来,中美两国贸易关系再起波澜,成为世界瞩目的事件。回顾过往,大国关系时刻牵引着世界历史的走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相关问题。
材料一 从1870年到1913年,美国的工业生产由原来的世界第二位升至第一位,德国由第三位升至第二位,英国则由第一位降至第三位。20世纪初,世界已被瓜分完毕,英国占有了最大份额的殖民地,德国则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渐瓜分世界。……于是,在欧洲舞台上逐渐形成了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文件。签字国保证使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对德、日、意及其仆从国作战,相互合作,绝不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
——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二战后美国实力空前强大,使它认为自己有能力领导世界,……但是这一总战略的实施却在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及意识形态等方面与苏联的战略相遭遇。这导致两国的对外政策发生了转向……。
——摘编自徐蓝《试论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面对国际格局的演变和超级大国霸权地位的起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得以恢复,美国开始调整对华、对台政策。1972年,……美国表示:“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这是中国对美斗争的重大胜利。
——摘编自高民政《1949至1979:中美围绕台湾问题的军事政治较量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说说“两大军事集团”指的是什么?并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说明“在华盛顿签署的文件”是哪份文件?根据材料判断美苏关系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概括美国调整对华政策的原因。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标志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决定大国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2025年10月27日初中历史作业》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C B B B A B D C
题号 11 12
答案 D D
1.C
【知识点】美国冷战政策、苏联应对冷战的措施
【详解】根据题干宣传画和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反苏宣传画丑化苏联官兵,苏联反美宣传画强调美国贫富差距,反映美苏双方的对立。国际关系的根本出发点是国家利益,美苏冷战的根本原因是国家利益冲突,双方为争夺世界霸权,在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导致互相攻击,宣传画主题正是这一冲突的体现,C项正确;“国际形势变化”是冷战的背景或结果,非根本因素,排除A项;“意识形态不同”和“社会制度差异”是冷战的表面原因,意识形态对立(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和社会制度差异源于国家利益冲突,并非根本,排除BD项。故选C项。
2.A
【知识点】美国冷战政策、美苏冷战的影响
【详解】根据题干“美、苏、英、法分区占领德国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可知,因美苏冷战的对峙,导致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体现了冷战造成的分裂对抗,A项正确;柏林危机属于冷战的局部冲突,并未引发热战(大规模战争),排除B项;北约与华约的冷战对峙是欧洲整体的军事集团对抗,并非直接针对德国分区占领的解读,排除C项;西欧走向联合自强是通过欧洲共同体等组织实现的,与德国分区占领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C
【知识点】杜鲁门主义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杜鲁门时期美国确立“冷战”政策,目的是遏制苏联、争夺世界霸权。题干中“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国际经济格局取决于美国”的表述,直接体现了美国试图将自身制度强加于世界、主导全球秩序的野心,是其称霸世界意图的明确暴露,C项正确;题干中杜鲁门的言论强调美国对世界制度和经济格局的主导权,而非应对安全威胁,排除A项;二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核心是争夺世界霸权,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等政策均服务于这一目标,其主张的本质是推行霸权主义,而非维护世界和平,排除B项;二战后美国对苏联采取的是“冷战”政策,而非“准备进攻苏联”,排除D项。故选C项。
4.B
【知识点】杜鲁门主义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943年美国拍摄的《北极星》等电影,颂扬苏联军民在战争中的英雄事迹,但1947年美国众议院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开始调查该电影,并把其中一些人加入了政府黑名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1943年美苏是二战盟友,故美国电影赞扬苏联;但1947年态度转为敌视,直接原因是杜鲁门主义的提出(1947年),其主张遏制共产主义,引发美国国内反共浪潮,如调查亲苏人士,因此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是杜鲁门主义的提出,B项正确;罗斯福新政是1933年实行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马歇尔计划(1948年)侧重经济援助,与国内政治审查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两极格局确立于1955年华约成立后,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5.B
【知识点】杜鲁门主义、北约组织的建立、苏联应对冷战的措施
【详解】分析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了杜鲁门主义(政治上遏制)、柏林墙(欧洲分裂对峙的表现)、北约和华约(军事上两极对峙),这些元素共同体现了冷战从开始到形成两极对峙格局的过程,B项正确;二战主要是反法西斯同盟与法西斯轴心国之间的战争,这些图片反映的是二战后冷战时期的内容,和二战的战争进程、反法西斯主题等无关,排除A项;欧洲走向联合的标志性事件是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等组织的建立,排除C项;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国际贸易、国际投资、跨国公司等方面的发展与融合,排除D项。故选B项。
6.B
【知识点】马歇尔计划
【详解】根据题干“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在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表面宣称‘帮助西欧恢复经济’,实则有深层战略目的”和所学知识可知,冷战的核心是美国与苏联的对抗,马歇尔计划作为美国冷战政策在经济领域的重要举措,其深层目的是通过经济援助控制西欧,将西欧纳入美国对抗苏联的战略体系,从而遏制苏联势力的扩张,这是美国推行该计划最核心的战略考量,B项正确;“稳定西欧资本主义秩序”是马歇尔计划的重要作用之一,但并非其最核心的深层战略目的,而是服务于控制西欧、遏制苏联这一根本目标的,排除A项;“扩大美国在欧洲的市场”是马歇尔计划可能带来的经济利益,并非美国在冷战背景下推行该计划的深层战略目的,排除C项;二战后初期,美国冷战的主要对手是苏联,而非中国,且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对象是西欧,与“对抗中国”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B项。
7.A
【知识点】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的建立、苏联应对冷战的措施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时间轴中“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表现,而“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互助委员会”、“华约”是苏联为应对美国冷战采取的措施。1949年北约成立,1955年华约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A项正确;材料中不仅有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还包括苏联,排除B项;材料中展示了美苏战时同盟的破裂,排除C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的世界格局,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8.B
【知识点】美苏冷战的影响
【详解】据题干“1958年,苏联批准美国爵士乐团巡演,演出场场爆满,但《真理报》批评其‘颓废文化腐蚀青年’”和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爵士乐团巡演可以看作是美国文化渗透的一种方式,试图通过文化传播影响苏联民众;而苏联《真理报》对其进行批评,体现了苏联对美国文化渗透的抵制和对抗,B项正确;题干中苏联《真理报》批评美国爵士乐团是“颓废文化腐蚀青年”,体现的是文化上的对抗,而非融合,排除A项;题干主要围绕文化领域展开,没有涉及多极化趋势,多极化趋势更多是指国际政治格局中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等方面,排除C项;题干重点是文化方面的事件,和经济全球化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9.D
【知识点】美国冷战政策、美苏冷战的影响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VOA转向对社会主义阵营进行“文化战”,其职能转变的关键需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冷战对峙”是二战后美苏意识形态对抗的核心背景,美国通过VOA输出价值观以削弱社会主义阵营影响力,符合题干“文化战”的定位,D项正确;“抗击法西斯”是VOA成立初期的目的(对抗纳粹),与战后职能转变无关,排除A项;“罗斯福新政”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政策,与战后国际宣传无关,排除B项;“苏联崛起”虽体现苏联实力增强,但未直接解释美国对社会主义阵营的主动对抗,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知识点】50、60年代的美苏争霸
【详解】根据材料“今天,如果全面战争再次爆发,我们两个国家就会陷入一个恶性且危险的循环之中。因此让我们直接关注我们的共同利益。以及可以解决分歧的方式。我们要使世界变得安全,具有多样性”可以得出肯尼迪力图避免与苏联爆发直接战争,而是寻找其他方式,所以材料表明美国避免和苏联发生直接对抗,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金融手段,排除A项;美国和苏联不可能共同维护世界和平,排除B项;美国和苏联拥有许多共同利益并不是材料主要强调的,而且两国社会制度不同,共同利益有限,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知识点】两极格局的形成、结束及影响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描述20世纪50年代美苏阵营在国际表决中对立的现象,反映的是两极格局下的阵营对抗,D项正确;民族独立运动主要涉及亚非拉国家,与材料中美苏阵营对立无关,排除A项;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侧重经济领域,与题干中政治投票行为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到与联合国相关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知识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两极格局的形成、结束及影响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思维导图中一战前有同盟国、协约国,一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前有轴心国集团,二战后有反法西斯同盟,之后形成两极格局,体现了不同时期国际关系的变化,D项正确;经济全球化强调的是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如贸易、投资、生产全球化等,思维导图中主要是战争、国际格局、国际组织等内容,与经济全球化关联小,排除A项;世界战争的爆发只是思维导图中的部分内容,如一战、二战,还有战后国际格局、国际组织等,不能涵盖全部,排除B项;国际组织的建立,如协约国、同盟国、轴心国集团、反法西斯同盟、北约、华约,只是其中一方面,还有战争、国际格局演变,排除C项。故选D项。
13.(1)集团:同盟国集团(或三国同盟)和协约国集团(或三国协约)。原因: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文件:《联合国家宣言》。变化:从合作走向对抗。
(3)原因:美苏争霸美国处于下风;美国经济实力衰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标志:尼克松访华(或中美发表联合公报)。
(4)决定因素:综合国力、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地缘政治、世界发展趋势等等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战的背景、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美国冷战政策
【详解】(1)集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82年,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正式形成;20世纪初,英国分别与法国、俄国缔约,建立起三国协约。
原因: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德国等国家实力提升,与英国、法国等国家在瓜分世界的问题上矛盾激化,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引发了一战。
(2)文件:根据材料二“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文件”和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变化:根据材料二“相互合作,绝不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这导致两国的对外政策发生了转向”和所学知识可知,为战后美苏国家制度对立,国家利益有差异,从合作走向对抗。
(3)原因:根据材料三“面对国际格局的演变和超级大国霸权地位的起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得以恢复,美国开始调整对华、对台政策”可知美苏争霸美国处于下风;美国经济实力衰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标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尼克松访华(或中美发表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4)因素:根据材料,可从国家利益、国家实力、世界局势等角度作答,如:综合国力、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地缘政治、世界发展趋势。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