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五四运动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五四运动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8 09:06: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袁世凯举行祭天
思想觉醒: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行动呐喊:
五四运动的爆发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
辛亥革命后百姓门前的对联
刑场上观刑的麻木民众
1、辛亥革命的失败和民国初期的政治混乱,使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革新运动,把人们从封建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培养国民独立人格,才能挽救民族危亡。
材料一:
辛亥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极力推崇封建纲常名教,大搞祭天祀孔……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国会议员居然大声疾呼,定要尊重孔教。一时间,社会上“孔教会”、“经学会”等尊孔社团纷纷出现,形成了一股尊孔复辟逆流 ——陈独秀
2、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3、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与尊孔复古势不两立
修改宪法,以法律形式肯定袁的独裁统治
开始标志
代表人物
口号
主要阵地
民主、科学(前期)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蔡元培等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
法语“青年”——《青年杂志》宣传的资产阶级思想大多诞生于法国启蒙运动。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陈独秀希望中国青年能像卡内基一样拥有“积极进取的精神、一往无前的勇气、坚忍不拔的意志以及掌握自己命运的决心”。
上海
1917年
编辑部迁址
北京
陈独秀
胡适
蔡元培
李大钊
鲁迅
佛教哲学家
梁漱溟
传统国学大师辜鸿铭
从图片可以看见持不同甚至相反政见的人同时在北大任教,有激进的胡适,也有保守的辜鸿铭,显示了北大博大的胸怀与新思想的魅力,所以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摇篮。
2.概况:
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3.内容:
①思想革命: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孔子不当存于宪法”,同时他又提出“欲行立宪政治,必先去专与争”,要完成青春中华再造之使命,必须“悟儒家日新之旨”。
反对将孔教定为国教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节选自鲁迅《狂人日记》
封建礼教
导致人民愚昧,麻木
《孔子与宪法》
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3.内容:
②思想革命:提倡民主和科学。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陈独秀
专制
愚昧和迷信
◆ 陈独秀提到的“德先生”与“赛先生”分别指什么?各破除什么封建思想?
口号
民主
德先生
Democracy
科学
赛先生
Science
VS
VS
★民主:指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
★科学: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反对迷信和偶像崇拜的科学精神
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3.内容:
③文学革命: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白话文)。
《新青年》从1918年1月第4卷第1号起开始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成为了当时第一个用白话文宣传新思潮的刊物。
1920年,北洋政府下令在全国学校使用白话文。
胡适
陈独秀
《文学改良刍议》
《文学革命论》
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
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4.进步性:
材料一:“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一批受过新思想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抗婚、逃婚、离婚等现象。婚礼也由中式开始效仿西方的新式婚礼。”
——《上海妇女志》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材料二: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深受新文化运动影响的北大青年们最早走上街头,游行示威……而走在队伍最前列的,正是新文化运动的拥护者傅斯年、罗家伦等人。
对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局限性:
中国封建制度与文化一文不值,急需改弦更张。 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具有片面性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勇于革新、责任担当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探索历程
派别
时间
领域
口号
事件
人物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西方技术/器物
学习西方制度
(君主立宪制)
学习西方制度
(民主共和制)
学习思想文化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中期
1898年
1911年
1915年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先进知识分子
奕 、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
康有为、梁启超、
严复、谭嗣同
孙中山
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蔡元培
自强求富
变法图强
三民主义
民主科学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特点:
学习内容由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五四运动的爆发
结合时间轴说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政治、经济、思想三个角度)
修改宪法,以法律形式肯定袁的独裁统治
政治: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激化了国内社会矛盾。
1918
1912
1928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1914
1915
第一次世界大战
新文化运动
1917
十月革命
经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人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
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修改宪法,以法律形式肯定袁的独裁统治
过 程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中心
主力
形式
结果
口号 1919.5.4 - 6.3
1919.6.5
北京
上海
学生
工人阶级
示威游行、罢课
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大批学生被捕
直接目标得以实现:
放人、免职、拒签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中流砥柱
工人阶级对运动的发展和最终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表明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五四运动的性质
1.性质:
第一阶段(爆发) 第二阶段(扩大)
开始时间
中心地点
主力军
斗争口号 斗争方式
结果
1919年5月4日
1919年6月3日
北京
上海
学生(先锋)
工人阶级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
集会、游行、罢课
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大批学生被捕
取得初步胜利
性质:
①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五四运动的性质
材料1:“五四运动”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维护民族的生存与独立,这实际上是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所有重大改革及革命的目的。
——周策纵《五四运动史》
材料2:1938年,陈独秀曾写过一篇文章,题为《“五四运动”过去吗》,……据他理解,“五四”时期民众要求的是民主和民族独立,可以列举如下: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及卖国贼。反对旧礼教的束缚,提倡思想解放、妇女解放以扫除封建的残余。提倡科学,破除迷信,建设工业。反对古典文,提倡语体文,以为普及教育和文化的工具。提倡民权,反对官僚政治。——周策纵《五四运动史》
性质:②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性质:③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1.五四运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材料一:五四运动时期虽然还没有中国共产党,但是已经有了大批的赞成俄国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五四运动是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1921年党的成立,又准备了五卅运动和北伐战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二:很少有哪场历史事件,像1919年的“五四”运动那样,将历史如此清晰明澈地划为两个时代,它既是一个崭新时代的开端,也是一个没落时代的终局。 ——《五四100年》
2.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比较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相同点 社会性质 革命性质 革命任务 不同点 领导阶级 指导思想 奋斗目标 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都是反帝反封建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实现共产主义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
新指导思想:
新领导阶级:
新革命方向:
马克思主义
无产阶级
社会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精神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的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斗争实践中懂得,中国社会发展,中华民族振兴,中国人民幸福,必须依靠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没有人会恩赐给我们一个光明的中国。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的兴起
意义
五四运动
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是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开端
标志:
代表人物:
口号: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民主 科学
内容:
评价:
思想革命、
文学革命
动摇了;洗礼;铺垫;思想解放的潮流
导火线:
过程: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结果: 释放、罢免、拒绝签字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1.(2025 长春)20世纪初,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为此,他们主张(  )
A.扶清灭洋 B.尊孔复古 C.实业救国 D.民主与科学
2.(2025 广州)1919年8月,一位记者报道,“学生们已长期组织起来,计划去教育全国的民众和穷人的孩子。单单在上海,就开办了16所免费学校,使没有能力交学费的孩子可以读书。同样的行动正在全国各地广泛进行。”据此可知(  )
A.护国战争维护了共和制度
B.五四运动促进了思想启蒙
C.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D.义务教育的普及提高了国民素质
D
B
3.(2025 金昌)李大钊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契机,为共产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据此可知,五四运动(  )
A.推动了工农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B.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C.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D.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4.(2025 齐齐哈尔)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学生们振臂高呼口号,这揭开了一个新时期的序幕。这个新时期是(  )
A.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B.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C.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D.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D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