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 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阶段核心素养联合检测九年级历史试卷(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2026 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阶段核心素养联合检测九年级历史试卷(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8 09:14: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机密★启用前
2025~2026 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阶段核心素养联合检测
九年级历史科试题
本试卷共 8 页,23 小题,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80 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或钢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
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在“ 考场号”和“座位号” 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 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 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塑料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 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 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人类文明早期,各区域的数学都得到一定的发展,西亚地区的苏美尔人发明了六十 进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古埃及保留下来的数学文献中记录了很 多数学问题及解答,包括土地的丈量和分配、运河的开凿等。据此可知,人类文明早 期( )
A.数学发展高度成熟 B.生产需要推动数学发展 C.各地数学独立发展 D.文明交流促进数学进步
2.某学者破译了下面三种古文字后,发现它们在构造上都采用了会意、象形、表音等方 法。这表明( )
象形文字 楔形文字 甲骨文
A.古代文明相互借鉴明显 B.人类文字都源于甲骨文
C.人类文明发展有相似性 D.文字的书写材料都一致
(
历史试

) (

) (
4
) (
页,

8

)
3.《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一部十分重要的法律文献,里面明确了各种职业
的责任和义务,包括医生、理发师、建筑师等。这反映了《汉谟拉比法典》( ) A.保护阶级利益 B.内容非常全面 C.提倡道德修养 D.重视职业规范
4.右图所示的是印度著名的石雕——阿育王时代创作的萨尔纳特柱头,虽然主题是印
度佛教,但其钟形体和沟槽的设计是波斯风格的。材料表明( ) A.印度佛教受波斯影响
B.印度雕刻融合多元文化
C.佛教艺术起源于波斯 D.波斯风格主导印度艺术
5.2024 年 6 月南京博物院举办“爱琴海的荣耀”特展,其中展品之一“阿伽门农的面
具”是由德国考古学家海因里希·施里曼在特洛伊买下一块地发掘获的“阿伽门农的面 具”与《荷马史诗》中的描写非常吻合,它作为一件重要“物证”轰动一时。材料中 的物品和《荷马史诗》可以用来研究( )
A.人类文明的艺术起源 B.西方近代哲学和法学变迁 C.拜占庭帝国的兴衰历程 D.早期希腊社会变化发展
6.“在雅典,‘五百人议事会’——由 500 名年龄在 30 岁以上的男性组成——总是处于
不断变动之中。其成员均由抽签决定,且每个人一生中最多只能担任两年议员。”这反 映了雅典民主政治( )
A.具有轮番而治特点 B.实现了全民民主
C.是原始的间接民主 D.推动了经济发展
7.如图为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与贵族斗争的部分事迹。这表明,当时罗马( )
A.贵族内部矛盾尖锐 B.社会矛盾得到消除
C.平民地位逐步提升 D.法律体系日益完备
8.从首都罗马到欧、亚、非各行省,“罗马式”城市闪烁在地中海周边广阔的大地上。 人们在这些城市中会看到一样的会堂、神庙等,也可以使用同样的法令、文字等。这 说明( )
A.罗马文化影响域内 B.地中海成为帝国“内湖” C.罗马帝国危机深重 D.东西方国家向罗马学习
9. 右图为公元前 8—前 6 世纪希腊人在地中海和黑海
地区的殖民示意图。据图分析,殖民地的建立 ( ) A.标志着希腊完成了统一
B.推动了城邦体制的确立
C.促进了古希腊文明传播 D.缓和了希腊的社会矛盾
10. 亚历山大大帝统治时期,在尼罗河河口建立了亚历山大城,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
城内的缪斯宫收藏了大量文化典籍,吸引学者前往研究,促进了史学、文学、自然科 学等许多领域的发展。材料说明他是一位 ( )
A.伟大的军事家 B.贪婪的侵略者 C.文明的传承者 D.卓越的科学家
11. 从首都罗马到欧、亚、非各行省,“罗马式”城市闪烁在地中海周边广阔的大地上。 人们在这些城市中会看到一样的会堂、神庙等,也可以使用同样的法令、文字等。这 说明( )
A.罗马文化影响域内 B.地中海成为帝国“内湖” C.罗马帝国危机深重 D.东西方国家向罗马学习
12. 西方学者将公元前 800 年至公元前 200 年之间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期间,在北纬
30 度左右,中国的孔子、孟子、老子等提出各家学说,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盛况;古 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相继出现,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哲学思想。东西 方同时取得思想重大突破的根本原因是( )
A.统治者鼓励新思想的提出 B.杰出思想家的大量涌现 C.生产力发展带来社会转型 D.东西方之间的相互交流
13. 如右图是“罗马法学演变”流程图,对其内容
解读正确的是( ) A.习惯法属于定罪量刑有文字依据的成文法 B.《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 C.《罗马民法大全》编纂于罗马共和国时期 D.公民法和万民法构成完整的罗马法学系统
14. “愿意效忠的人要脱帽、下跪、解下武器,双手合掌放在封君的手掌之中,并说: 主人,我是您的人了。然后,愿意效忠的人把手放在《圣经》上起誓,表示效忠于他
的主人。如此,臣服礼就算完成了。”这一仪式应出现于( ) A.古代印度河流域 B.古代两河流域 C.中世纪的欧洲 D.封建时代的日本
15. 古希腊是世界体育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在雕刻与绘画中多有体现。下图为古希腊
陶瓶画《赛跑双耳瓶》。这反映了古希腊社会 ( )
A.强调社会等级秩序
B.崇尚人文和力量美 C.具有神秘主义倾向 D.推动海外贸易发展
16. 公元 800 年圣诞节,教皇利奥三世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一位法兰克君主加冕,授 予其“罗马人的皇帝”称号。他通过推动加洛林文艺复兴,将欧洲文化重心从地中海 希腊一带北移至莱茵河流域的宫廷中心(如亚琛),并因此被后世尊称为“欧洲之父”。
他( )
A.创立了基督教 B.建立了查理曼帝国 C.开创了“元首制” D.修订了《十二铜表法》
17. “庄园中有自己的铁匠、磨坊主、制革工人以及织布匠……几乎每一个村落里都有 磨……人们穿的衣服由羊毛和大麻、亚麻制成。庄园里通常设有酒房,农民可以去酿 酒。”这说明欧洲庄园( )
A.呈现出自给自足的特点 B.有利于城市自治的形成 C.维护了庄园领主的利益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8. 当社会动荡之时,“顺从庄园制度就可以获得领主的保护。失去生命还是自由 在这
样的情况下,成为农奴甚至可以说是个更好的选择”。这反映出 ( ) A.中世纪的人们渴望自由 B.农奴是中世纪最佳职业 C.庄园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D.中世纪的人们就业困难
19. 世俗大学的产生使市民不再只知道信仰上帝,他们知道世界上原来还有更美妙的文 学、艺术和科学,更多的市民开始关注日常生活,关注每一天的喜怒哀乐。这反映了 中世纪大学( )
A.获得了司法特权 B.推动了人文思想的发展 C.摆脱了教会掌控 D.促进了欧洲乡村的进步
20. 现代大学起源于中世纪欧洲,这既是欧洲经济复苏、城市兴起后,世俗国家和教会 对高等教育各类专门人才需求的产物,也是市民阶级力量崛起、世俗文化教育兴旺的
表现。材料主要叙述了中世纪大学的( )
A.兴起背景 B.发展历程 C.突出特点 D.深远影响
21. 中世纪时期的马赛城,有些面包商人采取投机取巧的方式获得非法利润。1283 年, 在马赛当局的主持下,6 名市民和 1 名计算专家一起对不同档次面包的价格及重量做出
了精细的规定。这表明中世纪的马赛城( )
A.商人缺乏诚信经营的精神 B.商品经济已达到高度繁荣 C.政府具有干预娱乐的职能 D.具有较大的自治和管理权
22. 以下内容可用来说明( )
中世纪时期意大利佛罗伦萨市长候选人的演讲(节选)
佛罗伦萨的市民们!
如果我当选市长,几十年以前,我们通过流血牺牲,换来了“特许状”!
我向各位承诺,作为一座拥有“特许状”的自治城市,无论皇帝还是教
皇大人都不能侵犯你们的私人财产!
A.阶级矛盾已经消除 B.农奴制度不复存在
C.城市摆脱国王控制 D.城市可享有自治权
23. 有学者研究西欧城市的兴起时称,初兴的城市“为农村的多余生产物提供交换的机 会和场所,同时生产和转运农村所必需的物品”。该学者意在说明西欧城市 ( )
A.源于生产的进步 B.普遍存在于各国
C.具有自治的特点 D.自古便大量存在
24. “法治”是现代社会稳步发展的前提。早在古代社会,各国就制定了法律,加强法 制建设,有这样一部文件,它承认奴隶制度,还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 出明确规定,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它不包括下列选项中的( )
A.《法学汇纂》 B.《十二铜表法》 C.《新法典》 D.《查士丁尼法典》
25. “已知最早纺织棉花的人类群体是生活在印度河谷的农民……棉花最初传入欧洲, 是伊斯兰教扩张的结果。大多数西欧语言中的‘棉花’一词都借用了阿拉伯语 qutun,
法语中为 coton,英语则是 cotton。”材料旨在说明( ) A.西欧语言发源于阿拉伯 B.伊斯兰教扩张给他国人民带来灾难 C.棉花是印度独有的植物 D.阿拉伯人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26. 日本著名学者上山春平说,今天的日本文化表面上有浓厚的“欧洲色彩”,剥去这 一层,下一层是中国文化色彩很强的“农业社会”文化……这层中国文化色彩从制度 上主要来源于一次模仿。这次“模仿”指的是( )
A.幕府统治 B.倒幕运动 C.大化改新 D.明治维新
27. 唐朝后期,一位去过日本的中国人回来后向人们描述了他在日本的所见所闻,描述 中不可能提到的是( )
A.遣唐使陆续回国,参加建设 B.人们在议论鉴真传法
C.大化改新促进了日本经济发展 D.戚继光打败倭寇的消息在日本传开
28. 1205 年,源通具、藤原定家等人奉诏编写了《新古今和歌集》。该歌集代表了日本中 世纪的和歌新风,展现了“幽玄”之美,以及贵族文人在武士政权下的生活状态和心
理变化。这一现象是 ( )
A.大和政权完成统一的原因 B.政府进行大化改新的结果
C.幕府政治体制形成的产物 D.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后果
29. 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 入欧洲的。这说明阿拉伯人( )
A.创造了独特的阿拉伯文化 B.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 C.垄断了亚欧之间的商贸 D.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30. 如图为阿拉伯的一种水力自动计时时钟,该时钟造型的龙代表中国,大象让人想到
印度和非洲,不死鸟让人想到埃及,水利装置则不禁让人想到古希腊。这反映了阿拉 伯 ( )
A.文化具有包容性
B.帝国疆域范围辽阔 C.商路繁荣辐射远 D.科学技术成就领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31 小题 12 分,第 32 小题 14 分,第 33 小题 14 分, 共 40 分。
31.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表 1 文化遗产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
汉谟拉比法典碑,上部是以太阳神 授予汉谟拉比权标为主题的浮雕。浮雕 下面镌刻的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 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雅典卫城西北的公共活动空间有雅 典广场,那里设有公民陪审法庭及公民 大会的常设机构五百人议事会、十将军 委员会等重要权力机构。
材料二 中国的长城、丝绸之路、大运河是线性文化遗产的代表,线性文化遗产因其
线状的分布和遗存的特性而备受瞩目。(表 2 三大线性文化遗产历史叙述) 长城 丝绸之路 大运河
汉武帝派卫青、霍
去病率骑兵出击匈奴。 历史 北魏孝文帝把北
现象 方各族迁到中原,推行
汉化措施。
西汉,张骞通西域后,
丝绸等货物经西域转运到 欧洲;西域的物产及乐器、
歌舞传入中原。
大运河连接了海
河、黄河、淮河、长江、 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
2 700 多千米。
长城是中华民族
历史 多元一体、民族碰撞融 结论 合的历史见证
丝绸之路密切了中原
与西域的联系,并成为古 代东西方往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
了隋朝政治上的统一, 促进了南北经济和文化 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处文化遗产所代表的古代文明,并概括两种文
明的不同特征。(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三大线性文化遗产补充不少于 3 个相关历史现
象,并根据历史结论归纳出三大线性文化遗产所反映的共同主题。(4 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2 分)
32.不断创新学习是一个国家保持活力和竞争力的必要条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 分)
【智慧的阿拉伯】
材料一 古代阿拉伯人有句著名的格言:“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穆罕默德曾经说过:“学问虽远 在中国,亦当求之。”阿拔斯王朝时期,哈里发在巴格达建立了一所规模宏大的翻译和研究机构。
材料二 阿拉伯学者翻译了许多古希腊著作,把古代文化的光辉重新展现在西欧人眼前。阿拉伯 人还创立了完整的代数学。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即《天方夜谭》)是由阿拉伯人根据各民族的民 间故事汇集整理而成的。
【好学的日本】
材料三 作坊里的日本人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 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古代史上,日本在亚 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并向老师学习。
【封闭的中国】
——《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四 乾隆帝给英王的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梁廷枏《粤海关志》
【历史的感悟】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从阿拉伯帝国到日本,他们为我国实现中国梦提 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阿拉伯人的突出特点是什么。他们有哪些重 要的文化成就?(5 分) (2)材料三中,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是谁?学习了什么“先进才智”?(3 分) (3)材料四反映的是清政府采取了什么对外政策?后果是什么?(3 分) (4)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从阿拉伯帝国到日本,他们为我国 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3 分)
33.教权交织·城邦初兴,中世纪泛指欧洲封建时代,这一时期欧洲发展颇具特色。阅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史料·了解制度】
法兰克王国的政教关系是相互需要、相互利用和相互争夺的。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日耳曼“蛮族 王国”的建立让罗马教会必须适应新的环境及寻求新的政治保护和政治依靠,以便重振昔日的权势。 而法兰克王国从克洛维到查理大帝,为了巩固统治和进行扩张,也深知需要罗马教会这样一个有力的 精神工具。利害的一致,使双方结合在一起。
——摘编自裴耀鼎《论法兰克王国宗教与政治的关系》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是以土地关系为纽带,通过层层分封而形成的。主要作用是协调和维护封建主 内部的利益,更有效地统治下层人民,其基本特征是封主与附庸臣属关系的建立。由于土地是层层分
封的,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人为封主,对自己封主的封主则没有臣属关系。
——摘编自韩亚辉《西方文化评析》
【名片·展现风貌】
图一 一个庄园的图解 图二 法兰西琅城起义 图三 中世纪欧洲的大学分布图
(
欧洲大事年表
(
部分
)
时间
事件
公元前
5
0
9

罗马建立了共和国
公元前
2
7

屋大维掌握最高统治实权
4
7
6

西罗马帝国灭亡
4
8
1

法兰克王国建立
5
2
7

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
9
世纪以后
拜占庭帝国面临内忧外患
1
4
5
3

拜占庭帝国灭亡
)【兴衰·启迪后世】
(1)阅读下面材料,简述法兰克王国统治者将罗马教会作为巩固统治精神工具的做法, 并概括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3 分) (2)从下面三幅图片中任选两幅,结合具体史实,简述它们所体现出的欧洲中世纪社会 风貌。(3 分) (3)请从下面欧洲大事年表中选择三例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观点并 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8 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