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水能溶解多少物质》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本次说课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核心素养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科学中的实验探究课,在学生已了解生活中部分物质能溶解于水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究物质溶解的规律。通过对比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差异,帮助学生建立 “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不同” 的科学概念,为后续更复杂的物质溶解相关知识学习奠定基础,在小学科学的物质科学领域具有重要的衔接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知晓食盐、白糖等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对 “溶解” 有初步的认知和生活经验。但他们尚未思考过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否有限度” 以及 “不同物质溶解能力是否有差异” 这类问题。同时,小学阶段的学生动手操作欲望强,但在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实验现象的细致观察和准确描述方面存在不足,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规范。
三、核心素养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学情,制定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科学观念:让学生明确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并且清楚在一定量的水中,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程度不同。
科学思维:引导学生初步建立直观模型,用于解释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程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建模能力。
探究实践:使学生能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规范进行实验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准确分析实验数据,最终得出科学的实验结论,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态度责任: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认真观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水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并且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一样。这是本节课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核心知识,也是后续学习相关内容的基础。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对比实验,来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溶解能力的不同。对比实验对实验条件的控制要求较高,而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较弱,因此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
为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 “往水中不断加食盐和白糖能否一直溶解” 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实验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对比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数据,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启发引导法:在实验设计和实验数据分析环节,教师通过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对比实验的设计要点和实验数据的分析方法。
六、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聚焦、探索、研讨、拓展四个环节,总课时为 1 课时。
聚焦环节(5 分钟):首先出示两杯等量的清水,向其中一杯加入少量食盐,另一杯加入少量白糖,搅拌后让学生观察现象,回顾 “溶解” 的概念。接着追问 “不断往水中加食盐或白糖,能一直溶解吗”,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探索环节(24 分钟):此环节是本节课的核心,分为两个活动。
活动一: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如味精、鸡精、小苏打等。然后展示食盐和小苏打,提问 “它们的溶解能力一样吗”“如何证明”,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实验探究的方向。
活动二:指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先让学生预测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强弱,再介绍对比实验的概念 —— 只改变一个条件(此处为物质种类:食盐和小苏打),其他条件(水量、水温、搅拌情况、每次加物质的量等)保持不变。之后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明确实验操作要点,如 “怎样取同样多的水”“如何判断物质完全溶解”“何时停止加物质” 等。随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教师巡视指导,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最后汇总各小组的实验数据,分析得出 “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的结论。
研讨环节(8 分钟):围绕两个关键问题展开讨论。一是 “50 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和小苏打?它们的溶解能力相同吗”,让学生结合实验数据进行回答,巩固本节课的核心知识;二是 “实验中为什么要一份一份地加入物质”,引导学生理解这样做是为了准确记录溶解的份数,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结论的说服力,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验严谨性意识。
拓展环节(3 分钟):布置任务让学生寻找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探究它们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差异,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溶解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板书设计
为了清晰地呈现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设计如下板书: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对比实验:只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不变
50 毫升水
食盐:7 份(约 18 克)
小苏打:2 份(约 5 克)
结论:食盐溶解能力强,小苏打溶解能力弱
简洁明了的板书能帮助学生快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八、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学生在描述实验现象时,往往直接说出 “食盐和小苏打溶解能力不同” 的结论,而忽略了对实验现象本身的细致描述,如 “加入食盐后,搅拌一段时间,食盐颗粒消失”“加入第 X 份小苏打后,搅拌很长时间,仍有部分小苏打颗粒沉在杯底” 等。同时,我没有及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实验现象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没有追问 “你看到什么现象说明它们能溶解”“看到什么现象说明溶解能力不同”,导致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不够深入。
在后续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鼓励学生用准确、具体的语言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并且加强对实验现象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的引导,让学生明白科学结论是基于对实验现象的深入分析得出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以上就是我对《水能溶解多少物质》这节课的说课内容,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共13张PPT)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执教者:A4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科学中的实验探究课,在学生已了解生活中部分物质能溶解于水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究物质溶解的规律。通过对比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差异,帮助学生建立 “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不同” 的科学概念,为后续更复杂的物质溶解相关知识学习奠定基础,在小学科学的物质科学领域具有重要的衔接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知晓食盐、白糖等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对 “溶解” 有初步的认知和生活经验。但他们尚未思考过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否有限度” 以及 “不同物质溶解能力是否有差异” 这类问题。同时,小学阶段的学生动手操作欲望强,但在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实验现象的细致观察和准确描述方面存在不足,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规范。
三、核心素养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学情,制定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科学观念:让学生明确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并且清楚在一定量的水中,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程度不同。
科学思维:引导学生初步建立直观模型,用于解释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程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建模能力。
探究实践:使学生能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规范进行实验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准确分析实验数据,最终得出科学的实验结论,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态度责任: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认真观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水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并且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一样。这是本节课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核心知识,也是后续学习相关内容的基础。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对比实验,来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溶解能力的不同。对比实验对实验条件的控制要求较高,而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较弱,因此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
为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 “往水中不断加食盐和白糖能否一直溶解” 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实验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对比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数据,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启发引导法:在实验设计和实验数据分析环节,教师通过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对比实验的设计要点和实验数据的分析方法。
六、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聚焦、探索、研讨、拓展四个环节,总课时为 1 课时。
聚焦环节(5 分钟):首先出示两杯等量的清水,向其中一杯加入少量食盐,另一杯加入少量白糖,搅拌后让学生观察现象,回顾 “溶解” 的概念。接着追问 “不断往水中加食盐或白糖,能一直溶解吗”,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六、教学过程
探索环节(24 分钟):此环节是本节课的核心,分为两个活动。
活动一: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如味精、鸡精、小苏打等。然后展示食盐和小苏打,提问 “它们的溶解能力一样吗”“如何证明”,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实验探究的方向。
活动二:指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先让学生预测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强弱,再介绍对比实验的概念 —— 只改变一个条件(此处为物质种类:食盐和小苏打),其他条件(水量、水温、搅拌情况、每次加物质的量等)保持不变。之后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明确实验操作要点,如 “怎样取同样多的水”“如何判断物质完全溶解”“何时停止加物质” 等。随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教师巡视指导,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最后汇总各小组的实验数据,分析得出 “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的结论。
六、教学过程
研讨环节(8 分钟):围绕两个关键问题展开讨论。一是 “50 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和小苏打?它们的溶解能力相同吗”,让学生结合实验数据进行回答,巩固本节课的核心知识;二是 “实验中为什么要一份一份地加入物质”,引导学生理解这样做是为了准确记录溶解的份数,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结论的说服力,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验严谨性意识。
六、教学过程
拓展环节(3 分钟):布置任务让学生寻找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探究它们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差异,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溶解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板书设计
为了清晰地呈现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设计如下板书: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对比实验:只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不变
食盐:7 份(约 18 克)
50 毫升水
小苏打:2 份(约 5 克)
结论:食盐溶解能力强,小苏打溶解能力弱
简洁明了的板书能帮助学生快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八、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学生在描述实验现象时,往往直接说出 “食盐和小苏打溶解能力不同” 的结论,而忽略了对实验现象本身的细致描述,如 “加入食盐后,搅拌一段时间,食盐颗粒消失”“加入第 X 份小苏打后,搅拌很长时间,仍有部分小苏打颗粒沉在杯底” 等。同时,我没有及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实验现象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没有追问 “你看到什么现象说明它们能溶解”“看到什么现象说明溶解能力不同”,导致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不够深入。
在后续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鼓励学生用准确、具体的语言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并且加强对实验现象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的引导,让学生明白科学结论是基于对实验现象的深入分析得出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致谢
以上就是我对《水能溶解多少物质》这节课的说课内容,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