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第三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聊城市第三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8 09:56: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东省聊城市三中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四条街道的“密码”
问一:想要读懂中国,总会先产生一些困惑——中国人当下最核心的追求是什么?支撑着整个国家不断向前的动力究竟来自哪里?这些追求和动力,是不是和中国走过的历史有关呢?
答:了解中国想要什么,先要知道中国不想要什么。人们要回答的不是一道逻辑题,而是一道历史题。中国人今天想要什么,是因为近代历史曾经告诉中国,不能有什么,应该避免什么,在走向未来的行程中应该追求什么。
问二:西方人常常不理解,中国人谈自己的今天和明天,为什么总喜欢从昨天开始,从近代以来的遭遇说起?
答:中国人很敬畏历史。许多时候,他不是从理念来推导未来,而是习惯于从曾经经历的事情和陷入的处境中推导未来。今天会怎样是靠你在昨天经历了什么遭遇,积累了什么经验来决定的。中国人不是无缘无故地喜欢谈论近代历史,而是因为近代以来的遭遇,在相当程度上已经沉淀为中国人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基本参照,成为他们“不想要什么”的理由,“想要什么”的动力。
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称为“新中国。”“新中国”这个称谓是怎样来的呢?梁启超在1902年发表了一篇政治幻想小说,叫《新中国未来记》,描述了60年后的中国模样。对“新中国”构想得更加仔细的,是一位叫陆士谔的上海老中医。他在1910年也发表了一篇小说,名字就叫《新中国》。小说的主人公酒醉后梦游未来,发现未来的新中国收回了帝国列强设立的“租界”,上海的工人们过上了小康日子,不少人把自己的金银细软搬到船上运往外国投资。还写到上海有了地铁,有一座铁桥跨过黄浦江通向浦东,而浦东到处都在“辟地造屋。”这些已实现的事情,竟然在100年前就被这位老中医“梦想”到了,无意中,把“新中国”想象成为实现历史愿望的应许之地。他们为什么会“梦想”新中国?因为当时的中国实在是跌落到了谷底,为摆脱旧中国的厄运,他们要梦想未来。梦想的本质,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李大钊在当时提出的诉求——实现“中华民族之复活”,今天我们称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受李大钊影响的毛泽东,当时提出一个气魄更大的诉求:改变中国和世界。
问三:……
答:……
问四:倒也是。我在好几个城市都碰到过叫“北京路”的街道。有一次在上海,一拐弯就到了北京西路,特别好奇,上海的街道为什么会叫“北京路”呢?
答:这还不是最典型的。中国城市的街道名称,重复率最高的有四个——中山路、解放路、人民路和建设路。为什么这四个路名的存在感最强?它们潜藏着中国人想要什么的“密码。”
“中山路”,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一些城市为纪念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而设立的,有告慰中华民国“国父”的意思。“解放路”,主要是1949年左右人民解放军攻占各个城市时,部队入城经过的街道,它们大多处于比较繁华的市区。“建设路”,大多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各个城市大搞工业化建设的时代风气。“人民路”,表达的是摒弃旧的社会风俗,迎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这些街道名称,沉淀着几代人的历史愿望和价值诉求。
问五:从普通的街道名称,读出这些内涵,听起来确实有趣。但这样解读有道理吗?
答:这样阅读,属于回到历史常识。只有了解了中国的近代历史,才能真正理解今天的中国最不想要什么,最想要什么。中国曾经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中生存了几千年。1840年走入近代历史,突然遭遇由强而弱的巨大落差。西方近代的历史是从两件事情开始的——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前者把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后者是让解放出来的人通过环球航行,把自己的愿望和意志扩张到整个世界。为此,西方创造了征服世界的先进工具——工业文明。这就奠定了近代西方“想要什么”的心态:我想要的,能够得到;按我的模样塑造世界,可以做到。
中国比欧洲晚了几百年才走进近代历史。中国走进近代历史,也是从两件事情开始的。一件事叫“花瓶的碎落”。尽管19世纪前期中国创造的财富仍然占到整个世界的20%以上,但封建社会的统治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当时的中国,就像一个古老易碎的青瓷花瓶,看起来硕大精美,却经不起外部世界哪怕轻轻的一击。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远道而来的西方“客人”,毫不客气地对中国实行野心勃勃的征服和掠夺。再一件事叫“悲情地追赶”。过去中国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帝国的衰落,突然使她茫然不知所措地坠入世界洼地。唯一能做的,就是想方设法追赶世界发展潮流。于是,充满悲情地向国外特别是西方学习,不断交出昂贵的学费,希望能换取“真经”。“花瓶的碎落”,让中国人经历了各种苦难,从而明白他们最不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悲情地追赶”,让中国人竭力奋起,从而明白他们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
(摘编自《问答中国:只要路走对,谁怕行程远?》)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人不理解中国人谈论当下总喜欢从近代历史说起,是因为他们不敬畏历史,习惯从理念推导未来。
B.陆士谔在《新中国》中描绘的“收回‘租界’”“浦东‘辟地造屋’”等场景,证明他精准预言了中国的发展轨迹。
C.李大钊提出的“中华民族之复活”与毛泽东提出的“改变中国和世界”,本质上都是基于“新中国”的梦想。
D.中国近代历史的“悲情地追赶”,指中国主动学习西方工业文明,迅速缩小了与世界的差距。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问答”形式展开,提出要从中国近代历史中理解今天的中国,也以通俗语言降低了对历史阐释的理解难度。
B.文中对四条街道名称的解读,将地理符号与历史记忆相结合,揭示了路名作为“密码”的深层内涵,体现了“以小见大”的智慧。
C.作为中国近代历史的起点的“花瓶的碎落”和“悲情地追赶”,与西方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在性质上是一样的。
D.文中多次提到“历史愿望”“价值诉求”,将人物构想、街道名称与国家发展相联系,凸显了历史对现实的深远影响。
3.根据原文第四问的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8个字。
江苏苏州的人民路曾多次易名,这条街道先后叫“三元坊”“护龙街”“人民路。”叫“三元坊”,是为了纪念苏州在清朝出现的第一位“连中三元”的大才子;叫“护龙街”,是因为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巡视苏州,苏州的官员曾经在这条街上集体拜迎。1952年改名为“人民路”,宣告 。除此之外,中山路坐落于城市核心区域,有着 的寓意;解放路是时代转折的鲜活注脚,它曾经见证 ,1949年解放军入城时的欢呼仿佛仍在街头回荡;建设路是建设热潮的印记,当年路边的脚手架早已变成如今的工业园。这四条路不只是地理坐标,更是一代代江苏人对历史的铭记、对未来的期许。
4.根据上下文,问三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
5.与本文“花瓶的碎落”类似,白居易《琵琶行》中也提到了瓶器的破裂(“银瓶乍破水浆迸”),两者的用意和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蚕(节选)
萧乾
早晨冒了雨,撑了伞照例下山到万寿桥头去买我的十八学士和水仙。那被天气打破了饭锅的花贩,一见我这风雨无阻的主顾,就极高兴地站了起来。买妥了一束杏黄色的十八学士,又挑了一束夜来香。当他拢起选好的花,用麻莲缠束的时候,我发现竹扁担的那头装满了翠绿的叶子,以为是野茶呢,就问:“那是干吗的呀?”
“先生,这是桑叶。”把缠好的花递给我后,他就掀开盖上的叶子,拿出一个小竹簸箩来。
上面爬满了的正是蚕,这么多的古怪小生命!我马上欢喜得恨不把花抛了。摸一摸袋子,只花了十个铜板,就被允准在几百条身世飘零的肥白柔软小虫里选了八条。捧着我这八条——叫什么好呢?我是爱小猫、松鼠和许多活物的人,这一切我都唤作“小乖乖”,就暂叫这八个“图囝”罢。
把带回来的叶子细心加以料理,剪去生硬的叶梗,又选几片葱绿的嫩叶剪成散锦的星颗和一面缺玦的月。等小匣子给清新的绿氛溢满了,才小心翼翼地把蚕儿们捧出,一条条轻轻地放进锦匣里。有的高兴得打了个滚儿,一耸一耸地找寻所需要的食料去了。有的还恋恋不舍地,抬抬头,寻觅这温存的主人,想知道自己是什么样一份命运,到了这种地方。
呵,小匣子绿得静得简直像伊甸园。遍地是美味果子,只要一张口就有的是吃。有这万能的主宰,慈悲为怀的主宰高踞在半空,用如闪的眼关照它们游荡在我手造的园里。它们舒服,我也感到作了神仙的畅快。
然而想让这八条生命占去我全部的感情,实际上还不是可能的事。陡然记起明天九点的作文,还有一班卷子没看呢!黄昏时分,才把最后的一本加上了分数。吁了一口气,立在窗前眺望由闽西蜿蜒而来的长蛇似的闽江,和点缀在那长蛇腰部碧绿的沙洲。那片仅余的落日残晖忽然在我眼中逝去,我的头就掩在两只温润的手掌里了。
“吓死我了。梅,放开。”
回响又是一个“哼”,再一个带笑的“哼”,眼睛才触到光明。
“鬼诗人!养了蚕却不喂。”
“蚕?呵,我的孩子们!”亏了她提醒,赶紧跑到床前看,呵,我造了什么孽,又白又长的孩子们,一抬一落地向我眈眈逼视,诅咒我这残忍的人。更可怜的,是两三条已枯瘦得像讨饭老婆子的腮额,软弱无力地蜷伏在仅剩了残梗的枯叶上。我惭愧得心痛了。呵,孩子们,你们想我是全能的主宰,是拥有一切的主人,便将命运交给我摆布。其实我不过是一个大于你们乐园中的一生物,忙得自己都顾不过来。你们信托我,其实我外行得懂得给你们把叶子剪成月亮,却忘记了准备该接济的食料。向厨师傅讨来仅剩的桑叶,食料有了,瘦的也用尽那细长身体里所蕴蓄的气力,向叶子这边爬去。健壮的,就尽力排挤它们的同食者。梅赌气把叶全挪到瘦的身边,但壮的一耸一耸地又追了过来。谁也不能给它们中间一个公允的保证呵!
明朝下床一看,果然昨夜残喘的两条,已经死去了,在临死以前把枯瘦成一层薄皮的身子,隐藏在一片残叶底下。活着的六条,因为叶子早已吃尽,也不大有生气了。看见我来,有的抬起头来作着向我乞怜的神气。孩子,这不是我的能力,我变不出桑叶来呵!有的,多半就是那最健壮倔强的,忍耐在匣的一角,等待丰年或死亡。
匆忙洗好脸,就下山为这些饥儿办给养去了。
几天后的一个早晨,当我照例走到匣前查看时,看到的却是非照例的奇事。一条浅黄色的蚕躲在匣的犄角,如欧洲中古弦乐手弹月牙琴似的斜斜地织起丝网来。
于是我们就商量起叫它在哪儿留下这点生命的痕迹呢?忽然,机灵的梅说:“我们在西禅寺照的像呢?好不好叫它们爬到上面去做点事情,织成一幅丝像?”于是她摘下靠窗壁上的镜框,匆忙地扯出嵌在里面的合照。将蚕由它自织的网里掏出来,用食指轻轻地,抚了一下那小蚕的肚腹说:“小宝宝,好好地作!”
吐丝的蚕和吃叶的蚕可不同了。当蚕幼少的时候,实在常常可以看得出它那腼腆羞涩处。及至壮年,粗大的头,粗大的身子,和运行在粗的身子里的粗大的青筋都时刻准备反抗的。若是由它嘴里夺去它正咬着的叶子,它会拼死地追,直追到嘴里才能干休。它爱竞争,纵使叶子有富余,竞争也还是免不掉的事。如今,这暮年的蚕可不然了:身子柔软得像一泡水,生活在它们成了可有可无的事,所以谦和温柔,处处且来得从容。
从此我的工作升为监工了。
有时,梅和我迎着窗并肩坐着,守定工作的孩子们。几天的工夫,一张雪白柯达纸已织成金黄色了,灿烂得可以比晚霞。但是,可怜的蚕呀,却消瘦得比才生育完的妇人还惨凄。落日的一抹余晖正洒在案头的相片上。梅一眼看见蚕肚里的丝快吐净了,动作一天比一天呆滞,身体一天比一天瘦小,就唏嘘起来。于是我们计划起蚕的养老问题,我马上隔山一跃就跃到棺材问题上去了。梅说,傻瓜,它还要变蛾子呢!于是,又回到养老问题。鉴于动物眷恋故乡的本能,我们的决议便以为把原有盒子作养老院最为得体。梅自荐处置这件事情。
梅一手握着新棉花,一手是枯了的叶子。她把棉花舒舒坦坦地铺在匣子里,周围撒上剪碎的叶末,然后把六条懒懒的老蚕轻轻地安置在棉花上。她伤感地搓搓手,屈下身子向它们说:“安心地作梦罢!你们唯一心爱的东西,我都堆在你们身边了。愿这气息洗去荒年的印象,使你们的梦境丰满。”
然而身子弯成齿形的镰刀似的老蚕们毫无动静,只酣酣地睡去了,再没了一丝活气。
夜,由山边,由江上波涛似的袭来了。我俩如黑袍长髯的神父似的围立在它们的死床畔,守着这六条无可责贬的生命,直到夜色顺便带进来一个老太太的声音时,梅就被叫回家吃饭去了。
一九三三年九月二十九日
(有删改)
文本二:
虚无缥缈的烦恼——释《蚕》(节选)
萧乾
写第一篇小说《蚕》的时候,我二十三岁。怎么那时我就为宇宙间有没有神这么个玄而又玄的问题困扰起来了呢?《蚕》是我自己对这个问题当时做出的结论:“即使有个神,它也必是变幻无常,同时,望了人类遭际徒然爱莫能助的。蚕的生存不是神的恩泽,而靠的是自身的斗争。”我并且在同一文中指出《蚕》是用达尔文《天演论》否定了命运。
当蚕闹起饥荒时,神也无能为力。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被天气打破了饭锅”的描述,既交代了当天花贩生意的惨淡,也为“我”买下蚕提供了背景,暗示了蚕“身世飘零”的命运。
B.文中的蚕经历被购买、受照料、因缺食出现死亡、吐丝后在“养老院”中失去生命的过程,并未实现梅所说的化蛹成蛾。
C.文中对蚕“健壮的,就尽力排挤它们的同食者”的描写,隐喻了现实社会中弱肉强食的残酷法则,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否定态度。
D.吐丝后的蚕与《包身工》中的“芦柴棒”一样“消瘦”,均源于人为剥削:蚕是因“我”的刻意忽视,“芦柴棒”则是因资本家的无情压榨。
7.关于文本一中的“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将桑叶剪成“散锦的星颗和一面缺玦的月”,并把蚕“小心翼翼地”“捧出”,“轻轻地放进”匣子,可见“我”对蚕充满怜惜。
B.“我”作为叙述者,以第一人称视角串联起买蚕、养蚕、观蚕吐丝到送别蚕的全过程,让读者更易产生对弱小生命的同情。
C.“我”对蚕的态度从最初的欢喜珍视,到中途因疏忽而愧疚,再到见证其吐丝、老去时的感伤,情感自然而真挚。
D.“我”赞同把蚕从网中掏出放到照片上,还自封为“监工”,表现了“我”作为知识分子在特定年代与普通民众间存在的隔阂、矛盾。
8.文本一画线段落写“我”观察锦匣中的蚕,这段描写有什么用意?
9.文本一中前半部分“我”和梅与吃叶的蚕的互动富有象征意味,这种互动又是如何体现文本二中的结论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庄王以为币轻,更小以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①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之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
楚民俗好庳②车,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捆③。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
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
(选自《史记·循吏列传》)
【注】①次行:秩序。②庳:低、矮。③捆:门槛。
材料二: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①。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异宝》)
【注】①机:吉凶之兆。
材料三: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来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益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益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选自《说苑·敬慎》)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有一老A父B衣C粗D衣E冠F白G冠H后I来J吊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劝,鼓励,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亲故多劝余为长吏”中的“劝”意义相同。
B.为,表假设,如果,与《师说》中“其为惑也”中的“为”意义不同。
C.知,了解,与《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的“知”意义不同。
D.正,此处为使动用法,与《赤壁赋》中“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中的“正”的意义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叔敖为相后政绩显著,楚国上下和睦,风气美好,法令虽然宽松,但却令行禁止。
B.孙叔敖三次为相不以为喜,三次罢相不以为悔,体现了他作为执政者的自信。
C.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亲之意,请求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之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
D.材料三中的老父告诫孙叔敖身贵、位高、权重是为相者的大忌,孙叔敖虚心听取,再拜致谢。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
(2)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14.司马迁在《循吏列传》中说作为循吏“奉职循理,亦可为治”,请你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分析孙叔敖是如何做到“奉职循理”的。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霜风①
陆游
霜风近海夜飕飕,敢效庸人念褐裘。
关吏虽通西域贡,王师犹护北平②秋。
黄旗驰奏有三捷,金印酬功多列侯。
愿补颜行③身已老,区区畎亩亦私忧。
【注】①本诗写于南宋宰相韩侂胄北伐之时。②北平,指西汉右北平郡(今辽宁凌源市西南)。③颜行,队伍的前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中“霜风”既照应了标题,又为诗中所涉及的北伐之事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
B.第二句中“敢”表肯定语气,流露出作者只能成为一个只关心衣食之事的庸人的无奈。
C.第三、四句说明朝廷一方面在派使者与金人和谈纳贡,另一方面在加强防备,防御金兵。
D.从全诗看,诗人内心依旧怀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却也为自己有心无力而感到遗憾。
16.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在对待韩侂胄北伐一事上,陆游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们所说的“ , ”两句,是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嘲笑别人从师学习的心理上的原因。
(2)《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表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 , 。”
(3)《赤壁赋》中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借助具体形象,把凄凉婉转、悲凉幽怨的箫声表现得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凄然下泪的句子是“ , ”。
(4)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修辞要秉承得体性原则,这个原则符合汉民族重“和谐”的价值取向。得体是言语外在美的展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下,“得体”其实就是:“和谐”“和合”之美,即话语表达与言语环境,话语表达与话语对象等诸因素之间要和谐、协调。
( 甲 )。在某电影颁奖晚会上,主持人要因饰演焦裕禄而获奖的李雪健说几句话,李雪健说的是:“所有的鲜花和荣誉,都给了傻小子李雪健,而所有的苦和累,都给了焦书记……”李雪健之言,谦虚得体,赢得了满场的掌声,他称自己是:“傻小子”正是为了衬托自己塑造成功的荧幕形象焦裕禄。
( 乙 )。①言语环境简称“语境”,②是交际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因素。③语境包括文化世界的社会环境,④物理世界的自然环境、时间环境、空间环境和心理世界的心理环境等内容组成。⑤简而言之,言语的环境就是场合,⑥得体性原则就是要选择一个合适的语境。⑦得体性原则是评价话语良好的最重要的标准,⑧也是决定话语表达效果的最重要的因素。
( 丙 )。从前有一个书吏想让儿子继承自己的事业,就强迫儿子背诵公文套话。有一年,他家的海棠花开迟了,他要儿子作一首诗,儿子吟道:“庭前一株海棠花,缘何至今未发芽?着尔东风齐助力,火速明朝便开花。”本应用于公文语体中的“缘何”“着尔”“火速”等用于文艺语体中就没了诗味。
( 丁 )。说话不看对象,就如同 。这里强调的是语言必须服从语言对象,要考虑到“可接受性”,要考虑到说写者的编码意图能顺利地被听读者正确解码,对不同的交际对象,就得选用不同的语码,这就是语言对象的得体性。中国有句俗语“对着秀才说书,见着屠夫说猪”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18.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9.下列填入各段首括号中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得体要符合交际目的/得体要注意言语环境/得体要注意适合语体/得体要注意言语对象
B.得体要注意适合语体/得体要注意言语环境/得体要符合交际目的/得体要注意言语对象
C.得体要注意言语环境/得体要注意适合语体/得体要注意言语对象/得体要符合交际目的
D.得体要符合交际目的/得体要注意适合语体/得体要注意言语对象/得体要注意言语环境
20.下列填入文中第五段横线处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无的放矢 B.对牛弹琴 C.驴唇不对马嘴 D.缘木求鱼
21.在修辞小组讨论会上,小组成员围绕“修辞的得体性原则”展开讨论。请结合文本内容,为“修辞的得体性原则”下一个定义,以便厘清概念。
22.高三(8)班将举办“致敬经典”主题班会,班长负责撰写邀请函,邀请语文老师参加。以下是邀请函初稿,其中有四处表达不得体,请进行修改。
邀请函尊敬的王老师:
您好!
咱班打算于本周五下午3点,在教室举办“致敬经典”主题班会。作为语文老师,您肚子里有很多墨水,我们诚挚邀请您拨冗莅临,为此次班会给予指导。要是您能来,同学们定会十分欣喜,您可千万别不来啊!
此致敬礼!
高三(8)班全体成员
X年X月X日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
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袁隆平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梭罗
以上材料对青年人成长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C 3. 人民当家作主 纪念孙中山/告慰革命先驱 城市解放 4.问题:这些愿望相对来说比较宏大,有没有更具体的事物,能让人直观感受到这些追求呢?
理由:上承“想要什么”的宏大价值诉求,下启“四条街道”等日常具体的城市符号,逻辑合理,过渡自然。 5.用意:
①本文服务于历史反思:把19世纪中国在近代化浪潮中的衰落喻为“花瓶的碎落”,着重揭示国家由盛转衰、经不起外力一击的脆弱与创痛,意在反思民族苦难根源。
②《琵琶行》服务于音乐美感:“银瓶乍破水浆迸”从听觉方面来比喻声音的骤然爆发,重在凸显琵琶声骤起的激越与清脆。
表达效果:
①本文的比喻带有历史厚重感,引发读者对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
②《琵琶行》的比喻则生动形象,增强诗歌的听觉感染力,使读者身临其境。
6.B 7.D 8.①通过描绘伊甸园般的静谧丰饶之境,将饲蚕场景神圣化,暗示“我”作为主宰者的绝对掌控权,展现“我”对养蚕的美好幻想和掌控感。
②与后续“我”因疏忽导致蚕陷入困境的情节形成反差,增强情节张力。
③通过“我”“作了神仙的畅快”与后文的“惭愧得心痛”形成情感对比,突出人对蚕的生命有掌控感的虚妄性,启发读者思考,深化主旨。 9.象征意味:作者笔下的“我”和梅代表着神的行为,而蚕则是人类的象征。
如何体现结论:
①“我”自认是蚕的“主宰”,打造“伊甸园”,却因批改试卷忘记喂食,导致两条蚕饿死,这是文本二中“神的变幻无常”的展现;面对蚕的弱肉强食,梅虽试图挪动桑叶以保证公允,却无法改变健壮者争夺资源的本能,最终只能任由两条蚕死亡;面对蚕的乞怜,“我”却变不出桑叶来,印证了“神望了人类遭际徒然爱莫能助的。”
②饥荒中,健壮的蚕主动排挤同类争夺桑叶,六条蚕因自身韧性熬过饥饿得以存活,体现蚕的生存要“靠自身斗争。”
10.BEH 11.A 12.D 13.(1)楚庄王同意了这个办法。过了半年,百姓都主动改高了自家的车。
(2)在于懂得把“不利”转化为“有利”,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德行的人与普通人不同的地方啊。 14.①治政以民为本,顺应民生规律,不强行干预;
②为官谦逊自律,恪守权贵边界,不恃权逐利;
③治理重“化”轻“令”,以榜样与引导树规则,不依赖强制。
15.B 16.①辛弃疾主要是担忧和告诫。“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固”,辛弃疾借刘义隆北伐失败一事告诫朝廷要有充分准备,不可盲目北伐。②陆游则肯定北伐,并为获得的一些胜利而高兴。“黄旗驰奏有三捷,金印酬功多列侯”说明陆游看到了北伐中取得的胜利,以及朝廷嘉奖战功之事,而北伐也是陆游孜孜以求的,因而高兴。
17.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吾尝跂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18.(1)③修改为:语境由文化世界的社会环境;或④,修改为:物理世界的自然环境、时间环境、空间环境和心理世界的心理环境等内容。
(2)⑦修改为:得体性原则是评价话语好坏的最重要的标准。 19.A 20.D 21.示例:修辞的得体性原则是指修辞要符合汉民族重“和谐”的价值取向,使话语表达与言语环境及言语对象等诸因素之间和谐、协调的修辞原则。 22.①将“咱班打算”改为“本班拟定。”
②将“您肚子里有很多墨水”改为“您学识渊博。”
③将“要是您能来”改为“若您能够出席。”
④将“您可千万别不来啊”改为“期待您的参加。”
23.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