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练习
一、选择题
1.以下两幅图片所反映的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体现为( )
A.出现大机器生产 B.出现分工合作现象
C.出现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现象 D.出现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生产
2.科技史专家丹皮尔认为,以前的发明主要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后来“未来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下列属于后者的发明是
①蒸汽机 ②汽车 ③珍妮机 ④电灯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3.“天文学、物理学、万有引力定律、微积分”,这些关键词勾勒出的历史人物是
A.牛顿 B.贝多芬 C.达尔文 D.巴尔扎克
4.下列人物属于近代荷兰画家的是( )
A.梵高 B.拉斐尔 C.达·芬奇 D.米开朗琪罗
5.1850年,美国仅有6座人口超过1万的“大”城市。到1900年,人口过1万的城市达38个,大约5个人当中就有1个人生活在城市。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人文主义的倡导 B.民主政治的推行
C.人口的迅速增长 D.工业革命的开展
6.下图是1870—1913年西方主要大国工业产值在世界所占比例的变化,这种差异的产生取决于各国( )
A.殖民地占有的多寡 B.蒸汽机数量的多少
C.内燃机、电力的推广 D.本国内资源的丰歉
7.1687年出版的巨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开辟了大科学时代。与“大科学时代”有关的是( )
A.物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 B.打破了千百年来的神创论
C.现代化学工业得以产生 D.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8.人造纤维又称化学纤维,是利用天然的高分子物质或合成的高分子物质,经化学工艺加工而获得的纺织纤维的总称。最早开辟这一新纺织品生产领域的科学家是( )
A.哈格里夫斯 B.爱迪生 C.海厄特 D.夏尔多内
9.“奔驰”车,巧妙而恰当地表现出汽车的特征。“奔驰”是中国人根据哪位科学家的姓氏译音而确定的
A.莱特 B.亨利·福特 C.卡尔·本次 D.爱迪生
10.《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指出:“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斗争和阶级斗争。”这两个学说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达尔文、马克思 B.但丁、莎士比亚 C.牛顿、达尔文 D.达·芬奇、林肯
11.从下表中可以看出,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 )
A.后起国家对老牌强国的超越 B.交通工具的发明和应用
C.能源利用及动力、应用技术的革新 D.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12.某同学围绕某一历史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收集了以下资料:“传统照明方式的改变”“电讯技术的兴起”“第一辆汽车的诞生”“莱特兄弟的试飞实验”等。据此判断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
A.第一次工业革命 B.第二次工业革命 C.第三次科技革命 D.第四次科技革命
13.荷兰画家梵高创作了大量的油画、素描和版画。其中表达了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作品是( )
A.《高老头》 B.《向日葵》 C.《安娜.卡列尼娜》 D.《英雄交响曲》
14.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她们要求获得普选权,并和男性平等参与立法和执政。材料表明工业革命推动了( )
A.传统家庭解体 B.产业结构升级
C.工人运动高涨 D.女性地位提高
15.进入19世纪90年代以后,德国首相俾斯麦试图保持德国仅仅作为一个欧洲大陆强国的政策设计,已经无法满足统治阶级的贪婪欲望……德国政府在对外政策上改弦易辙,逐渐从“大陆政策”向“世界政策”转变。德国对外政策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A.德国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
B.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发展
C.世界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
D.德国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情绪的蔓延
16.14至16世纪,取代人力或蓄力而成为西欧新的生产动力的有
①风力
②水力
③电力
④蒸汽
A.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17.前年热映的电影《流浪地球》被广大网友称为中国科幻的里程碑。影片中流浪的地球差一点被木星引力捕获而亡。可以佐证此现象的科学理论是( )
A.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现象 B.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C.达尔文的进化论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18.十九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日益暴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再现社会现实,批判社会丑恶。下列属于这一类作品的是( )
A.《欧也妮·葛朗台》 B.《神曲》
C.《罗密欧与朱丽叶》 D.《向日葵》
19.你知道基尼指数(Gini IIndex)么?它是国际上通用的、用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标,最早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与1912年提出的。基尼制定这一指标旨在对当时工业社会造成的什么弊端进行研究?( )
A.贫富分化 B.环境污染 C.全球化加剧 D.资源匮乏
20.有人认为:“19世纪英国诞生的一项科学理论,打破了‘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在生物科学领域掀起了一场伟大革命。”该理论是( )
A.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B.达尔文的进化论
C.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 D.牛顿的经典力学
21.下表反映了美国农业人口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840年 1870年 1900年 1920年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2 14.8 8.4 7.1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外国移民的增加
C.城市工业、商业的发展 D.政府出台鼓励性的政策
22.纽约一家报纸赞叹某一发明:“这是一个阳光球,是真正的阿拉丁神灯。”这一赞叹出现在( )
A.文艺复兴时期 B.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C.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D.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
23.19世纪后期开始,落后于英国和法国的美国技术,突然获得了大发展。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的“美国技术”是( )
A.蒸汽机 B.电灯
C.汽车 D.人造纤维
24.牛顿的科学发现,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向前迈了一大步。牛顿哪一部科学巨著的出版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A.《荷马史诗》
B.《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C.《医学集成》
D.《物种起源》
25.19世纪中期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其中,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的国家是
A.法国和德国 B.美国和德国 C.英国和法国 D.英国和美国
26.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们携手共游,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假若你与法国文学大师巴尔扎克携手共游,你可欣赏( )
A.《战争与和平》 B.《神曲》 C.《哈姆雷特》 D.《高老头》
27.诺贝尔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和实业家,下列的发明与他有关的是( )
A.赛璐珞 B.现代炸药 C.人造纤维 D.耐用的白炽灯泡
28.19世纪70年代,美国一煤气公司的股票猛跌,煤气灯也随之被淘汰。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蒸汽机的改良 B.内燃机的出现 C.火车机车的使用 D.飞机的发明
29.科学与文化在欧洲近代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作品与作者搭配正确的是( )
A.《复活》——巴尔扎克 B.《最后的晚餐》——达尔文
C.《物种起源》——牛顿 D.《英雄交响曲》——贝多芬
30.恩格斯曾说:“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他”是
A.莎士比亚
B.维克多·雨果
C.巴尔扎克
D.列夫·托尔斯泰
二、材料题
31.阅读下列大事年表,回答问题
1498年达·伽马率船队到达印度
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1851年英国建成了总长约1万千米的铁路网
1883年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
1897年波士顿建成第一条地铁
1903年莱特兄弟研制的飞机试飞成功
1913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
(1)从动力革新的角度指出本大事年表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两个事件,并说明理由。
(2)根据大事年表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为该大事年表确定一个主题名称。
32.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侵略史,也是一部抗争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曾两次占领舟山,建立军事据点,进行殖民统治。《南京条约》签订后,部分英国人甚至仍试图以香港岛换舟山。后来,英军虽然撤出舟山,但仍将舟山等岛置于其“保护”之下。后来德国人、法国人都曾经想占据该岛,均因英国人的“保护”而作罢。
——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 丰岛海战后,有人建议清政府调南洋舰队北上参战,黄海海战后李鸿章等人再次提议,但终不见行。至于普通民众,更是一盘散沙,对战争漠然视之。甲午战后,一名日本官员到湖北沙市,吃惊地发现在这座长江中游港口城市,官员和民众根本就不曾听说过刚刚打过的战争,他们还完全沉醉于自己的天地里。
——摘编自参考消息《甲午惨败根本剖析》
材料三 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1901年6月,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写给德皇威廉二世的报告
(1)材料一中“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地理位置的角度,分析英国及其他西方列强如此重视舟山的原因。
(2)有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时清政府的军事装备并不比日本弱,战争败在“一盘散沙”。根据材料二,归纳“一盘散沙”的具体表现。有学者研究认为,甲午战前列强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十特权”,甲午战后则变为“投资+特权”,这体现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阶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3)近代中国人民的哪场农民运动促使瓦德西得出了材料三中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农民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以具体史实说明,20世纪初地主阶级是怎样反抗外来侵略的?
33.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0世纪起,随着铁犁等先进生产工具的使用,农业生产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劳动生产率大为提高,农产品总量显著增加,在满足农村人口需要的同时还出现了剩余……手工业技术使之演变为许多需要专门技巧的部门,这就使得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商品交换日趋活跃,手工业和商人自发聚集到港湾、城堡、交通枢纽和行政中心附近,这些地方逐渐演变为中世纪城市。
材料二 10~11世纪时,作为工商业中心的城市逐渐兴起……手工业和商业分离,市民阶层形成,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城市里还有各种市政组织和行会组织,这些组织基本上是封建性的。11~12世纪,城市为摆脱封建主的束缚进行了斗争,最终大多数得到国王、主教和诸侯的特许状,形成了自由城市。
材料三 在19世纪英国,日渐深入的工业化进程改变了人口的地理分布,城市形成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巨大引力。工业革命使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大为增加,城市集中了市场、金融机构、公共设施和文化教育机构,有利于实现生产的协作和专业化。前所未有的人口增长以及城市化进程给现有城市住房与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挑战,增加了环境对健康造成的威胁,由此带来一系列公共卫生问题,直接引发了城市的公共卫生危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的特点。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英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2025年10月28日初中历史作业》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A A D C A D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B D B D B A A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C B B A D B B D C
1.C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与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影响
【详解】据题干图片“英国工厂”“垄断大企业”和所学知识可知,从工厂制度到垄断组织,核心变化是生产和资本从分散竞争转向高度集中,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垄断组织形成,垄断大企业体现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这正是从工厂到垄断企业的变化核心,符合题意,C项正确;大机器生产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特征,未体现从工厂到垄断企业的变化,排除A项;分工合作在工厂时代已存在,并非垄断大企业的核心特征,排除B项;指令性计划生产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相关,与图片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C
【知识点】内燃机与新交通工具、电气时代
【详解】依据题文中的“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指的是为人类的实际生活的科技发明。依据学过的知识已知,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把人类带入“电气时代”。其中的重要交通工具发明有汽车、飞机、电灯等。汽车的发明人是德国的卡尔·本茨;飞机是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的;电灯的发明人是美国的爱迪生,这些发明都和实际的应用相符合,而且走在实际的应用前面,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此题选C。
3.A
【知识点】著名科学家——牛顿的贡献及影响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科学家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牛顿在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系统阐述了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概括了物体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从而建立起经典力学的完整体系--牛顿力学。牛顿开创了物理学的一个新时代,对后来人类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被称为“现代科学之父”因此A正确。贝多芬是德国音乐家,与题无关,B错误。达尔文主要历史贡献是提出了生物进化论,C错误。巴尔扎克是法国小说家,D错误。综上故选A。
4.A
【知识点】近代音乐和美术——梵高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梵高是于近代荷兰画家,代表作有《向日葵》等,A项正确;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画家,排除BCD项。故选A项。
5.D
【知识点】城市化和维多利亚时代
【详解】根据材料“1850年,美国仅有6座人口超过1万的“大”城市。到1900年,人口过1万的城市达38个,大约5个人当中就有1个人生活在城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和商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D项正确;人文主义盛行的时间是14-16世纪,题目考查的是1850-1900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城市化的发展与民主政治推行无关,排除B项;工业革命极大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人口迅速增长,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6.C
【知识点】内燃机与新交通工具、电气时代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1870—1913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核心技术是内燃机、电力的发明与应用,美国、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积极推广内燃机、电力,工业发展迅速,工业产值占比上升,英国、法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对新技术应用相对滞后,工业产值占比下降,C项正确;殖民地占有多寡会影响国家经济,但不是1870—1913年(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西方大国工业产值比例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此时期,工业发展更依赖技术革新,而非单纯殖民地,且老牌殖民帝国英国等,工业产值占比呈下降趋势,排除A项;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1870—1913年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发展主要依靠内燃机、电力等新技术,蒸汽机数量不是影响工业产值比例变化的关键,排除B项;本国内资源丰歉会影响工业,但不是此时期工业产值比例差异的决定因素,比如日本资源匮乏,却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积极发展,而一些资源丰富但技术滞后的国家,工业发展也受限,排除D项。故选C项。
7.A
【知识点】著名科学家——牛顿的贡献及影响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687年牛顿的巨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标志着物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A项正确;进化论打破了千百年来的神创论,排除B项;内燃机的发明加速了现代化学工业的产生,排除C项;电力作为新的能源进入生活领域,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排除D项。故选A项。
8.D
【知识点】化学、石油工业的发展
【详解】据题干“人造纤维又称化学纤维”和所学知识可知,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D项正确;1765年,英国人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纺纱机,将它命名为“珍妮机”,排除A项;“发明大王”爱迪生一生有留声机、电影摄影机和电灯等2000多项发明,但是没有发明人造纤维,排除B项;1869年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的制造技术,现代塑料工业由此诞生,排除C项。故选D项。
9.C
【知识点】内燃机与新交通工具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与世界上第一辆汽车的发明者卡尔 本茨相关的是奔驰;卡尔 本茨所创立的汽车品牌是奔驰,奔驰就是其姓名“本茨”的音译。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 本茨等人设计出内燃机;内燃机使石油成为新兴燃料,以内燃机为动力,本茨在1885年试制汽车成功,故C符合题意;ABD与题干无关,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0.A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第一国际、著名科学家——达尔文与物种起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生存斗争和阶级斗争”的“两个学说”分别是1859年《物种起源》和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出版,他提出了生物进化论思想,指出一切物种都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都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自然界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法则中发展的,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国际无产阶级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发表,分析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A项正确;但丁、莎士比亚都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弘扬人文主义,把人们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牛顿是近代英国科学家,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使得物理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林肯是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领导美国人民在南北战争中平定南方叛乱,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与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新发明与新能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详解】根据题干的表格一二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次科技革命在能源利用,动力革新以及新兴技术的开发上都有较大突破,这是表格展示的核心内容,C符合题意;三次科技革命虽然都在交通领域出现了新突破,但不是核心内容,B项不符合题意;A项说法本身不正确,英法等老牌国家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稍微落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已经迎头赶上;D项内容题干的表格没有体现,于题意无关;AB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择C。
12.B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发现和发明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传统照明方式的改变”“电讯技术的兴起”“第一辆汽车的诞生”“莱特兄弟的试飞实验”等,可知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六七十年代,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人生产生活领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19世纪80年代,爱迪生发明诸多家电,包括白炽灯泡等;德国的卡尔·本茨发明内燃机,后又发明汽车;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这些成就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B。
13.B
【知识点】近代音乐和美术——梵高
【详解】据题干“梵高”“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作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向日葵》是梵高创作的系列油画,以鲜艳色彩和热烈笔触展现生命力与希望,符合题意,B项正确;《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小说,与绘画无关,排除A项;《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的小说,亦非梵高作品,排除C项;《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的音乐代表作,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知识点】城市化和维多利亚时代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同时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她们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她们要求获得普选权并和男性平等参与立法和执政,这为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创造的条件,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女性地位提高,没有体现出传统家庭解体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产业结构升级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女性地位提高,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工人运动高涨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5.B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与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90年代,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德国的经济及军事实力持续增强。德国的迅速工业化,使德国本身无法容纳强劲的经济增长所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在这种情况下,德国资产阶级就迫切需要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去寻找他们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所以德国将“大陆政策”转向“世界政策”,故B符合题意。德国的“大陆政策”和“世界政策”都是军国主义传统的表现,不是转化的原因。故A不符合题意。世界经济危机是在1929年,故C不符合题意。德国的复仇情绪是一战后的 《凡尔赛和约》引起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6.D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新发明与新能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详解】依据题干的时间是14至16世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③电力是1870年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产生的动力,不符合题意;④蒸汽是1785年工业革命期间产生的动力,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排除③④;14至16世纪,取代人力或蓄力而成为西欧新的生产动力是①风力和②水力,①②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17.B
【知识点】著名科学家——牛顿的贡献及影响
【详解】根据题干“流浪的地球差一点就被木星引力捕获而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片中流浪的地球差一点就被木星引力捕获而亡,可以佐证此现象的科学理论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8.A
【知识点】近代文学——巴尔扎克、雨果
【详解】根据题干“十九世纪中期”“现实主义文学”结合所学可知,《欧也妮·葛朗台》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的作品,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A项正确;《神曲》是14世纪中叶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排除B项;《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作品,表达了人文主义思想,排除C项;《向日葵》是艺术作品,排除D项;故选A项。
19.A
【知识点】城市化和维多利亚时代
【详解】根据题干“你知道基尼指数(Gini IIndex)么?它是国际上通用的、用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标”可知,道基尼指数体现居民收入的差距,能够说明贫富分化,A项正确;环境污染、全球化加剧、资源匮乏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20.B
【知识点】著名科学家——达尔文与物种起源
【详解】据材料“上帝创造万物”并结合所学可知,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他以充分的事实证明了物种的可变性,并以自然选择的理论解释了生物的进化,从根本上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从而完整地确立了生物进化学说,B项正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物理学领域的,与材料生物科学不符,排除A项;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是16世纪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牛顿的经典力学是17世纪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1.C
【知识点】城市化和维多利亚时代
【详解】依据题干图中表格内容可知,表格反映的是从1840~1920年美国农业人口比重不断下降的趋势,1840年,英国大机器生产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工业革命完成。此后美国和法国也先后完成工业革命,图表出现的原因是因为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美国城市工业、商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农业人口进入城市,带动城市化进程加快,C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而表格中的数据截止到1920年,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导致1840年到1920年农业人口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外国移民不仅会在城市找工作,也会在农村找工作,这不是美国农业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虽然政府政策可能会对农业人口的变化产生一定影响,但它不是导致1840年到1920年农业人口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22.C
【知识点】“发明大王”爱迪生
【详解】“这是一个阳光球,是真正的阿拉丁神灯。”是对电灯的赞誉,电灯的发明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由爱迪生发明的,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杰出成就。故选C。
23.B
【知识点】“发明大王”爱迪生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于19世纪70年代,落后于英国和法国的美国技术,突然获得了大发展;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在1879年研制成功碳丝灯泡,为世界带来了光明,故B符合题意;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故A排除;德国人本茨在1885年试制汽车成功、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故CD排除。故此题选B。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美国技术”是解题的关键,逐一分析各选项。
24.B
【知识点】著名科学家——牛顿的贡献及影响
【详解】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1687年,牛顿出版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他的科学发现,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B选项符合题意;《荷马史诗》是希腊宝贵的文学遗产,也是了解早期希腊社会的主要文献。A选项不符合题意;阿拉伯人著的《医学集成》,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医学领域的经典。C选项不符合题意;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25.A
【知识点】城市化和维多利亚时代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其中,法国和德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为工业化培养了人才,A项符合题意;英国和美国不是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的国家,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26.D
【知识点】近代文学——巴尔扎克、雨果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其经典之作有《高老头》等,所以D项符合题意;《战争与和平》的作者为托尔斯泰,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神曲》是但丁的代表作,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哈姆雷特》的作者为莎士比亚,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D。
27.B
【知识点】化学、石油工业的发展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经过多年的实验,发明了现代炸药,B项正确;1869年,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排除A项;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排除C项;爱迪生发明耐用的白炽灯泡,排除D项。故选B项。
28.B
【知识点】内燃机与新交通工具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78年煤气灯随之被淘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嗲离得发明和广泛应用,逐渐取代了煤气灯,B项正确;蒸汽机的改良后开始大量使用新能源煤炭,排除A项;火车机车的动力是蒸汽机,排除C项;飞机使用的动力是内燃机,排除D项。故选B项。
29.D
【知识点】近代音乐和美术——贝多芬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德国诞生了一位天才的作曲家——贝多芬。他创作的音乐充满了想象力和激情,富有感染力。《英雄交响曲》是他的代表作。这首交响曲完成于1804年,是一部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作品,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熟,《英雄交响曲》气势磅礴,表达出贝多芬对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渴望,D项正确;《复活》是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巴尔扎克以《人间喜剧》闻名,排除A项;《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的作品,达尔文是生物学家,与艺术无关,排除B项;《物种起源》为达尔文所著,牛顿的贡献在物理学领域,排除C项。故选D项。
30.C
【知识点】近代文学——巴尔扎克、雨果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代表作是《人间喜剧》,故C符合题意。莎士比亚的作品是《威尼斯商人》,维克多 雨果作品是《悲惨世界》,列夫·托尔斯泰作品是《战争与和平》,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31.(1)事件及理由:事件一: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瓦特是英国著名的发明家,是工业革命时的重要人物,改进制造出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蒸汽机作为动力机首先应用于生产部门,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事件二:1883年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
(2)主题:科技创新方便人类出行。
【知识点】内燃机与新交通工具、瓦特改良蒸汽机
【详解】(1)事件及理由:事件一:根据题干大事年表信息和所学可知,“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影响最为深远,再说明理由即可,如瓦特是英国著名的发明家,是工业革命时的重要人物,改进制造出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蒸汽机作为动力机首先应用于生产部门,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事件二:根据题干大事年表信息和所学可知,“1883年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影响最为深远;再说明理由即可,如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
(2)主题:根据题干大事年表信息和所学可知,题干大事年表反映了近代人类交通出行方面的发展情况,特别是两次工业革命中的新发明,新的动力发明更是推动了交通方式的改变,越来越方便人类的出行,所以确定的主题名称为科技创新方便人类出行。
32.(1)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地处中国东部海岸线的中间,临近长江入海口。
(2)①清军缺乏配合,南洋舰队始终没有北上参战;②民众麻木不仁,对战争漠然视之。(任答一点即可)
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必须体现出变化)
(3)义和团运动;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清政府组织天津保卫战,聂士成殉国。
【知识点】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与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与影响、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义和团运动
【详解】(1)根本原因:根据材料“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曾两次占领舟山,建立军事据点,进行殖民统治”及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率先进行工业革命。为打开海外市场,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向外发起了殖民活动。由此可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的是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原因:根据地理知识可知,舟山位于位于浙江省东北部舟山群岛,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海岸线中间,长江入海口南侧。
(2)具体表现:根据材料“丰岛海战后,有人建议清政府调南洋舰队北上参战,黄海海战后李鸿章等人再次提议,但终不见行”可知,清军缺乏配合,如南洋舰队始终没有北上参战;根据材料“甲午战后,一位日本官员到湖北沙市,吃惊地发现在这座长江中游港口城市,官员和民众根本就不曾听说过刚刚打过的战争,他们还完全沉醉于自己的天地里”可知,民众麻木不仁,大多数国人对战事懵然无知,如湖北沙市官员和民众根本就不曾听说过甲午中日交战。
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19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3)农民运动:根据材料“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1901年6月,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写给德皇威廉二世的报告”及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后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外国侵略者的密切关注。1900 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 2 000 多人,从天津向北京进犯。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根本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义和团兴起的过程中,曾提出“扶清灭洋”口号。“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义和团对洋人、洋教以及轮船、铁路等统统排斥,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则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义和团还带有迷信色彩,相信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综上可得,义和团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不能认清清政府的本质且盲目排外,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以清政府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组织过一些反抗外来侵略的活动,如:在北京,清政府利用义和团和清军对教堂和使馆区侵略者的义愤,鼓励他们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天津的义和团在清军帮助下,与侵略军在老龙头火车站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并炮轰紫竹林租界。在天津保卫战中,清军直隶提督聂士成壮烈殉国等。
33.(1)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
(2)特点:市民阶层形成;形成了自由城市
(3)有利于生产的协作和专业化;对城市基础设施提出挑战;引发了城市的公共卫生危机
【知识点】城市化和维多利亚时代、西欧城市的兴起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10世纪起,随着铁犁等先进生产工具的使用,农业生产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劳动生产率大为提高,农产品总量显著增加,在满足农村人口需要的同时还出现了剩余”可知,生产力的发展、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由“……手工业技术使之演变为许多需要专门技巧的部门,这就使得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商品交换日趋活跃,手工业和商人自发聚集到港湾、城堡、交通枢纽和行政中心附近,这些地方逐渐演变为中世纪城市”可知,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因此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
(2)特点:根据材料二“10~11世纪时,作为工商业中心的城市逐渐兴起……手工业和商业分离,市民阶层形成,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城市里还有各种市政组织和行会组织,这些组织基本上是封建性的”可知,市民阶层形成;由“11~12世纪,城市为摆脱封建主的束缚进行了斗争,最终大多数得到国王、主教和诸侯的特许状,形成了自由城市”可知,形成了自由城市。因此中世纪西欧城市的特点是市民阶层形成;形成了自由城市。
(3)影响:根据材料三“工业革命使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大为增加,城市集中了市场、金融机构、公共设施和文化教育机构,有利于实现生产的协作和专业化”可知,有利于生产的协作和专业化;由“前所未有的人口增长以及城市化进程给现有城市住房与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挑战,增加了环境对健康造成的威胁,由此带来一系列公共卫生问题,直接引发了城市的公共卫生危机”可知,对城市基础设施提出挑战;引发了城市的公共卫生危机。因此19世纪英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影响是有利于生产的协作和专业化;对城市基础设施提出挑战;引发了城市的公共卫生危机。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