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8 10:57: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练习
一、选择题
1.解读下面表格中的内容,反映的史实是
A.非洲独立年 B.苏联解体
C.东欧剧变 D.中东问题
2.二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如火如荼,各国为争取经济和政治独立进行着不懈的斗争下列史实标志着非洲国家最终实现政治独立的是( )
A.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B.古巴建立人民政权
C.1960年非洲17个国家独立 D.纳米比亚独立
3.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照搬苏联模式,由于不符合国情而日益陷入经济政治的危机。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东欧各国相继进行了改革,其中取得一定成效的是( )
A.波兰 B.民主德国
C.匈牙利 D.罗马利亚
4.表1反映了苏联20世纪60至80年代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不断下降,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源是( )
表11966——1985年苏联社会生产总值
年份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社会总产值 7.4% 6.4% 4.2% 3.3%
A.苏联领导建立“经互会” B.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C.赫鲁晓夫改革存在偏差 D.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成功
5.1945年秋,美国占领军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对记者说:“由于这次战争,日本已降为四等国。”然而,到1989年,美国大多数人已经认为日本对美国的安全更有威胁。这一变化是由于( )
A.苏美关系缓和 B.美国国力衰落
C.美日同盟破裂 D.日本经济扩张
6.“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以上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十月革命 B.匈牙利事件 C.东欧剧变 D.苏联解体
7.有人把中美之间的贸易战看成新冷战的开始。下列关于旧冷战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冷战开始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B.冷战是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矛盾
C.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D.冷战带有大国对抗色彩
8.下面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
A.一战后民族民主运动 B.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
C.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D.反抗欧洲殖民者的斗争
9.德国统一以后,试图对原东德地区进行经济扶持,但有研究者评论,“当德国私有公司在斯洛伐克或波兰能找到更好的、工资更低的工人时,他们是不想落户德国东部的萨克逊州和梅克伦堡州的”。这反映出德国( )
A.经济出现衰退 B.资本外流至发达国家
C.遭遇冷战冲击 D.被欧洲一体化所反噬
10.□使得长期受压迫受奴役的亚非人民,第一次以独立姿态屹立于世界,第一次共同发出了震撼世界的声音。其中口是指( )
A.万隆会议 B.非洲年 C.联合国 D.不结盟运动
11.20世纪70年代,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是
A.德国 B.美国 C.日本 D.法国
12.1945年5月18日,美国驻苏联参赞凯南说∶"在人们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这里的"战争才刚刚开始"是指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第二次世界大战 C.美苏"冷战" D.越南战争
13.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法国外交部长罗贝尔·舒曼向100多名记者宣读了一项声明,舒曼在宣读前说道:“德国无条件投降已将近五年,今天法国决定在欧洲建设方面,在与德国建立伙伴关系方面,采取第一个决定性的行动,其后果将使欧洲形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法德间的这个“决定性的行动”是( )
A.组建欧洲共同体 B.成立欧洲联盟 C.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D.共同加入北约
14.如图所示的漫画应出现在( )

A.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B.经济大危机期间 C.罗斯福新政时期 D.冷战开始后
15.据统计,1950年日本的出口中仅有12%面向朝鲜战场,到1951年,这一比重就升至43.7%。 1952年和1953年,日本的出口中竟分别有66.1%和63. 5%面向朝鲜战场。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推行“科技立国”政策
B.朝鲜战争成为日本经济复兴的“天赐良机”
C.日本战后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D.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16.二战后,美苏双方互相敌对,进而发展为全面冷战对峙。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
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德国的分裂 D.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17.《二十世纪东西方关系》中提到:“美国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其竞争对手被削弱的时机,加强了在世界的经济地位。美国正在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向,集中反动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美国“集中反动力量”对苏联采取的军事措施是( )
A.推行杜鲁门主义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建立北约组织 D.成立华约组织
18.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不仅纠集盟友发动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还深度参与利比亚战争、叙利亚战争等。又由于美国操纵北约不断东扩,引起了俄乌军事冲突,成为俄乌冲突的幕后推手。美国的这些做法( )
A.导致了两极格局瓦解 B.加剧了世界局势的动荡
C.促进了全球化的发展 D.推动了殖民体系的崩溃
19.如图所反映的社会保障制度( )
社会保障制度(漫画)
A.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完全消除了贫富差距
C.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D.彻底缩小了贫富差距
20.下列对勃列日涅夫改革评述有误的一项是
A.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
B.苏联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C.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
D.使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发展迅速
21.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的标志是
A.1990年纳米比亚宣布独立
B.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
C.英法殖民统治在非洲基本被摧毁
D.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的全部主权
22.“20世纪90年代,美国信息产业的产品(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几乎渗透到世界的每个角落。”这说明了美国“新经济”的特点
A.军事化 工业化 B.全球化 信息化 C.公有化 合作化 D.商业化 政治化
23.1945-1970年美国对原子能工业投资175亿美元,从60年代末起每年对宇航工业投资50多亿美元;1945-1946年,英国、法国将大银行、煤矿、煤气、电力等行业收归国有。由此可见,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
A.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B.增加对科技的投入
C.深化国际间的合作 D.推进社会福利改革
24.从1951年开始的三十年间,苏联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呈负增长趋势。到1980年底,年增长率仅为4.95%。关于这一时期经济发展变化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赫鲁晓夫改革存在严重偏差
B.勃列日涅夫改革导致经济畸形发展
C.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突破模式弊端
D.苏联解体引发政局混乱动荡
25.《走向全球主义》指出,“尽管国家在全世界保持着优势地位,但美国领导人在1945年夏对未来有三怕。一是政治上的,怕斯大林,也就是怕社会主义……”为此美国在政治上( )
A.提出杜鲁门主义 B.推行马歇尔计划
C.建立北约 D.世界贸易组织
26.对下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变化(%)》解读正确的是
年代 美国 西欧 日本 其他国家
1951年 48.60 20.80 1.60 29.00
1970年 37.83 28.60 9.50 23.87
A.美国工业发展停滞 B.日本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C.西欧成为世界上最大经济体 D.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缓慢
27.网文《简约世界现代史》中有这样一段话,丘吉尔说:“铁幕盖地虎。”杜鲁门说“美国镇河妖”;马歇尔说:防共用钱砸叶利钦说:散了吧,散了吧。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1946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主张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
B.1947年杜鲁门发表国情咨文,攻击苏联是极权国家,揭开了“冷战”序幕
C.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欧洲复兴推动经济,稳定资本主义阵营
D.1991年,“独联体”成立,苏联完全解体
2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960年纳米比亚获得独立
B.1990年是非洲“独立年”
C.1999年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D.1958年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的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29.下图为1988年出现在柏林墙上的“涂鸦”它使人们仿佛“看到了”对面的世界。这反映出当时人们要求( )
A.解决民族矛盾 B.消除强权政治 C.打击恐怖主义 D.结束美苏冷战
30.下图摘选自威廉·兰格主编的《世界史编年手册》。据此,下列对当时世界局势认识最准确的是( )
1957年11月14日至16日,13个共产党国家在莫斯科开会。会议要求团结起来反对外部的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在内部消除机会主义。 1957年12月19日,北约在巴黎召开最高级会议,决定在欧洲设置导弹基地,美国对此项武器保有基本控制权。
A.美苏两国已经完全控制了世界 B.冷战对峙格局下新的力量已经孕育
C.北约和华约已经进入战争状态 D.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
二、材料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除了工具的改造、机器的出现、人造动力的运用之外,工业革命还引发了许多新技术,形成技术革命的第一次高潮。工业革命还包括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众所周知,机器的使用是有局限性的,并非任何行业都可以使用机器。当纺织、制钉、刀具等行业早早实现机械化时,多数行业却仍保持手工操作,无法使用机械,但工业革命仍然把这些行业改造过来了,办法就是工厂化。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标志着这一潜在秩序的瓦解。……两大国家集团的对抗……主导了战后国际关系。这是一种非战非和的状态。我们或许可以争辩,两极格局究竟导致了全球的动荡和不安,抑或发展起一种稳定机制。毕竟世界出现了某种稳定状态——至少第三次世界大战不会爆发。
——摘编自[美]理查德 W.布利特等《20世纪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人造动力”具体是指哪一项发明,并概括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中的“潜在秩序”“非战非和的状态”所指的内容,并分析两极格局带来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影响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因素有哪些。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表
时间 事件
1947年 印度独立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2年 埃及七月革命,成立共和国
1959年 古巴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1960年 “非洲年”
1990年 纳米比亚独立
1999年 巴拿马收回运河区全部主权
材料二 1961年南非独立,但其政治、经济仍然掌控在少数白人手中,这些白人多为荷兰、英国殖民者的后裔,他们歧视黑人,推行严格的种族隔离制度。曼德拉领导南非人民主张通过非暴力斗争的方式实现种族平等,第二年被捕入狱,直到1990年,迫于国内运动和国际社会的压力,南非政府释放曼德拉。1991年,南非废除了种族隔离制度。
(1)根据材料一的大事年表,请设计表格分类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要求:表格形式、地区、事件各1分);
(2)结合所学,分析20世纪后期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的共同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为什么在获取独立后,亚非拉国家的发展道路仍然不平坦?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围绕两幅漫画中所体现的美苏关系,就“外交关系”这一主题,结合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观点,并运用相关史实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200字左右)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2025年10月28日初中历史作业》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C B D D B C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C D B D C B A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B A D A B B C D D
1.A
【知识点】非洲民族独立浪潮兴起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相关内容。观察图表可知,尼日尔、刚果、喀麦隆、中非、索马里、尼日利亚都属于非洲国家,它们独立的时间都是1960年,因此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故选A。
考点: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两极下的竞争·殖民废墟上的重建·非洲民族解放运动
2.D
【知识点】非洲民族独立浪潮兴起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90年3月,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故选D。
3.C
【知识点】匈牙利改革
【详解】试题分析: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东欧各国相继进行了改革。其中匈牙利改革成效最显著,使匈牙利的政治经济形势逐步稳定,为六七十年代的全面经济改革奠定了较好基础,所以此题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4.B
【知识点】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
【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苏联20世纪60至80年代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不断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源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改变,B项正确;苏联领导建立“经互会”是二战后苏联建立的主要针对援助东欧国家,与材料所述现象无关,排除A项;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是在1953年至1964年,不符合题干时间,与材料所述现象无关,排除C项;勃列日涅夫改革重蹈斯大林老路,重视重工业的发展,不能表述为“取得成功”,材料所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
5.D
【知识点】日本的崛起
【详解】根据材料“1945年”“由于这次战争,日本已降为四等国。”“到1989 年,美国大多数人已经认为日本对美国的安全更有威胁。”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日本经济扩张,威胁到美国的利益,D项正确;苏美关系缓和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排除A项;美国国力衰落也现实不符,美国在80——90年代的经济处于“新经济”的快速发展状况,排除B项;美日同盟破裂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6.D
【知识点】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
【详解】苏联解体发生在1991年12月25日,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的事件为标志,次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为立国69年的苏联划上句号。所以题文材料反映的是苏联解体,故此题选D。
7.B
【知识点】美国冷战政策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旧冷战主要指美苏冷战。美苏冷战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即美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苏联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所B项的说法是错误的,故B项符合题意;ACD关于美苏冷战的说法都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
8.C
【知识点】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非洲民族独立浪潮兴起、古巴革命政府的建立、统治和影响
【详解】依据题干图片信息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一战后的民族民主运动,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都是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他们分别代表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C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一战后的民族民主运动、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都是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排除A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都是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一战后的民族民主运动,排除B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卡斯特罗领导古巴人民通过武装斗争,推翻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排除D项。故选C项。
9.D
【知识点】欧盟的诞生
【详解】从题干可知,德国统一以后,曾试图对原东德地区进行经济扶持,但“‘当德国私有公司在斯洛伐克或波兰能找到更好的、工资更低的工人时,他们是不想落户德国东部的萨克逊州和梅克伦堡州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深入,欧洲各国之间各种生产要素的流通更加频繁,经济联系日益密切,题干材料所反映的德国的情况,说明德国被欧洲一体化所反噬,D项正确;题干材料并没有相关内容能表明德国的经济出现了衰退,也无法说明德国遭遇冷战的冲击,排除AC项;波兰并非发达国家,这与题干“‘当德国私有公司在斯洛伐克或波兰能找到更好的、工资更低的工人时’”不符,排除B项。故选D项。
10.A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方针
【详解】根据材料“第一次以独立姿态屹立于世界,第一次共同发出了震撼世界的声音”和所学可知,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首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与的情况下召开的国际会议,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从万隆会议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第一次共同发出了震撼世界的声音,A项正确;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非洲年”,与材料“第一次共同发出了震撼世界的声音”不符,排除B项;联合国是人类构建世界和平的成果,也是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在减缓国际紧张、预防冲突和制止已发生的战事方面等发挥着中心作用,排除C项;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松散国际组织,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大国集团对抗,属于万隆会议的延伸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知识点】日本的崛起
【详解】20世纪70年代,日本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故本题选C。
12.C
【知识点】杜鲁门主义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二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是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于是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冷战开始。C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间是1914年至1918年,排除A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间是1939年至1945年,排除B项;越南战争发生于1955年,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知识点】欧共体的成立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德国无条件投降已将近五年,今天法国决定在欧洲建设方面,在与德国建立伙伴关系方面,采取第一个决定性的行动,其后果将使欧洲形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提出的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舒曼计划”。根据舒曼的建议,把法国、德国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法德间的这个“决定性的行动”是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C项正确;1967年,欧洲煤钢联营、欧洲原子能联营和欧洲经济共同体三个共同体机构融为一体,统称欧洲共同体,与题干中信息不符,排除A项;1993年欧盟成立,与题干中信息不符,排除B项;1949年北约成立,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知识点】马歇尔计划
【详解】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图中代表美国的美元“$”与社会主义的代表镰刀斧头相互对峙,还有“让西欧重新强壮起来”字样,结合所学,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也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骤,D项正确;漫画反映的是马歇尔计划,发生在194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是1918年,排除A项;经济大危机发生在1929-1933年,罗斯福新政开始于1933年,排除BC项。故选D项。
15.B
【知识点】日本的崛起
【详解】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根据材料可知,面向朝鲜战场的出口比重在日本对外贸易中越来越大,到1953年已经达到一半以上,这说明朝鲜战争成为日本经济复兴的“天赐良机”,B正确;AD在材料中没体现,AD错误;二战后,美国在日本进行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C错误。综上故选B。
16.D
【知识点】苏联应对冷战的措施、北约组织的建立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949年北约建立、1955年华约建立,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形成,故D符合题意;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冷战开始,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德国的分裂属于美苏冷战的表现,故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17.C
【知识点】北约组织的建立
【详解】根据“美国正在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向,集中反动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描述的是美苏冷战,美苏冷战中美国对苏联采取的军事措施是建立北约组织,C项正确;推行杜鲁门主义属于政治主张,实行马歇尔计划属于经济措施,排除AB项;华约组织是苏联组织建立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8.B
【知识点】美苏争霸的影响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不仅纠集盟友发动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还深度参与利比亚战争、叙利亚战争等。”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发动和参与的一系列战争,充分暴露了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加剧了世界局势的动荡,B项正确;苏联的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排除A项;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发展,排除C项;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此起彼伏推动了殖民体系的崩溃,排除D项。故选B项。
19.A
【知识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详解】据材料“社会保障制度(漫画)”并结合所学可知,社会保障制度为公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并缓解社会矛盾,A项正确;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但不能完全消除贫富差距,排除B项;只要资本主义社会存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就不可能解决,排除C项;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但不能彻底缩小贫富差距,排除D项。故选A项。
20.D
【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使苏联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但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故ABC评述正确,不符合题意;勃列日涅夫改革措施主要有:农业上,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购计划等;工业上,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工业方面,故D评述有误,符合题意。故选D。
21.A
【知识点】纳米比亚独立
【详解】20世纪90年代初,是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的时期,其标志是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故选A。
22.B
【知识点】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进入以信息化和全球化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题干“20世纪90年代,美国信息产业的产品几乎渗透到世界的每个角落。”说明了美国“新经济”的特点是全球化和信息化,故B符合题意。ACD不是美国“新经济”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故选B。
23.A
【知识点】二战后西欧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0世纪70—80年代美国经济的发展
【详解】据材料“美国对原子能工业投资……英国、法国将大银行、煤矿、煤气、电力等行业收归国有”可知,国家投资,国家把一些行业收归国有,这体现的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A项正确;增加对科技的投入与材料将大银行、煤矿、煤气、电力等行业收归国有不符,排除B项;深化国际间的合作在材料未体现,没有合作的内容,排除C项;推进社会福利改革有利于缓解阶级矛盾,材料不涉及救济等社会福利,排除D项。故选A项。
24.D
【知识点】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题干“从1951年开始的三十年间,苏联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呈负增长趋势。到1980年底,年增长率仅为4.95%。关于这一时期经济发展变化分析不正确的是”结合所学可知,从50年代到80年代之前,苏联国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不断的下降,而苏联解体是在1991年12月,因此苏联解体与“从1951年开始的三十年间,苏联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呈负增长趋势”无关,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从50年代到80年代之前,苏联国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不断的下降,与赫鲁晓夫改革存在严重偏差、勃列日涅夫改革导致国民经济畸形发展、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有关,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25.A
【知识点】杜鲁门主义
【详解】根据题干“怕斯大林,也就是怕社会主义”结合所学可知,在政治上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的演说中将世界分为“自由世界”和“极权政体”两个对立阵营,宣称美国将领导和帮助所有选择“自由制度”、抵抗极权统治的力量,这一演说中的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A项正确;推行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排除B项;建立北约是美国“冷战”在军事上的表现,排除C项;世界贸易组织与美国的“冷战”政策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6.B
【知识点】日本的崛起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二战结束以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西欧、日本到五十年代初,经济得到恢复。随着美国、日本、西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采用新技术等因素,经济实现了稳定增长;到1968年,美国虽然仍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但日本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欧共体也成为一只重要力量,两者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故B符合题意;A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不能得出西欧成为世界上最大经济体的结论,C排除;D说的太绝对,排除。故选B。
【点睛】本题以表格为切入点,考查二战以后到七十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格局。掌握到1968年,美国虽然仍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但日本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欧共体也成为一只重要力量,两者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27.B
【知识点】美国冷战政策
【详解】1946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B项错误,符合题意;1946丘吉尔铁幕演说,主张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排除A项;“马歇尔计划”是冷战经济上表现,主要是帮助欧洲复兴推动经济,稳定资本主义阵营,排除C项;1991年,“独联体”成立,苏联完全解体,排除D项。故选B项。
28.C
【知识点】非洲民族独立浪潮兴起、纳米比亚独立、收回巴拿马运河的斗争、古巴革命政府的建立、统治和影响
【详解】1999年底,巴拿马收回了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C项正确;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排除A项;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非洲年”,排除B项;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等人的领导下,经过数年的武装斗争,最终在1959年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后来,古巴又挫败了美国支持的雇佣军入侵,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排除D项。故选C项。
29.D
【知识点】美苏冷战的影响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988年出现在柏林墙上的‘涂鸦’它使人们仿佛‘看到了’对面的世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柏林墙是美苏冷战的产物,反映了人民要求实现两德统一,结束美苏冷战的愿望,D项正确;柏林墙并非民族矛盾的产物,因此解决民族矛盾说法错误,排除A项;当时德国分裂,人民的愿望是实现统一,结束冷战,与消除强权政治不符,排除B项;恐怖主义,是指通过暴力、破坏、恐吓等手段,制造社会恐慌、危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财产,或者胁迫国家机关、国际组织,以实现其政治、意识形态等目的的主张和行为,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30.D
【知识点】苏联应对冷战的措施
【详解】根据材料“反对外部的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在内部消除机会主义。”反映出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敌意,“北约在巴黎召开最高级会议,决定在欧洲设置导弹基地,美国对此项武器保有基本控制权。”反映资本主义的武装准备,因此材料反映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D项正确;美苏两国已经完全控制了世界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冷战对峙格局下新的力量已经孕育不能准确概括材料,排除B项;北约和华约已经进入战争状态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31.(1)发明:蒸汽机。
变化:机器生产和工厂化;促进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意思接近即可)。
(2)内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冷战。
影响:导致世界局势的动荡和不安;美苏势均力敌,不敢贸然挑起战争,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意思接近即可)。
(3)因素:科技发展和进步;战争(意思接近即可)。
【知识点】美国冷战政策、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影响、美苏冷战的影响
【详解】(1)发明:根据材料一“除了工具的改造、机器的出现、人造动力的运用之外,工业革命还引发了许多新技术,形成技术革命的第一次高潮”和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中具有代表性的“人造动力”是蒸汽机,蒸汽机是把燃料(一般用煤)的化学能变成热能,再变成机械能,而使机器运行的一种动力。
变化:据材料一和所学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生产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转变为机器生产和工厂化;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进行和扩展,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意思接近即可)。
(2)内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建了战后世界秩序,所以,这里“潜在秩序”指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美苏两极对峙,形成冷战局面,所以,“非战非和的状态”指冷战。
影响:据材料二“两极格局究竟导致了全球的动荡和不安,抑或发展起一种稳定机制。毕竟世界出现了某种稳定状态——至少第三次世界大战不会爆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极格局导致世界局势的动荡和不安;美苏势均力敌,不敢贸然挑起战争,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意思接近即可)。
(3)因素:据材料一可知,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影响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据材料二可知,战争影响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32.(1)
地区 民族独立运动
亚洲 印度独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非洲 埃及七月革命、“非洲年”、纳米比亚独立
拉丁美洲 古巴革命、已拿马收回运河区全部主权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二战后,殖民体系逐渐崩溃;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对老牌殖民帝国起了牵制作用;民族意识普遍觉醒;各地民族独立运动互相鼓舞。(其他言之有理也可,两点)
(3)一方面是历史上(殖民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世界上仍然存在着不合理的经济秩序,对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不利。第三、大部分亚非拉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落后,没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需要继续依赖外国继续受制于人,所以它们的发展道路仍不平坦。
【知识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非洲民族独立浪潮兴起、纳米比亚独立、收回巴拿马运河的斗争
【详解】(1)表格分类:根据材料一的大事年表结合题干要求按地区把事件列表分类归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印度独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印度和中国都属于亚洲国家。“1952年,埃及七月革命,成立共和国;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埃及、“非洲年”和纳米比亚都属于非洲。1959年,古巴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99年,巴拿马收回运河区全部主权,古巴和巴拿马都属于拉丁美洲。
(2)共同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二战后殖民体系衰落、社会主义力量壮大、殖民地人民民族意识觉醒等角度作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二战后,殖民体系逐渐崩溃;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对老牌殖民帝国起了牵制作用;民族意识普遍觉醒;各地民族独立运动互相鼓舞。
(3)原因:根据材料“1961年南非独立,但其政治、经济仍然掌控在少数白人手中,这些白人多为荷兰、英国殖民者的后裔,他们歧视黑人,推行严格的种族隔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遗留问题、殖民主义国家的控制、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需要依赖殖民国家等角度分析。在获取独立后,亚非拉国家的发展道路仍然不平坦的原因是一方面是历史上(殖民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世界上仍然存在着不合理的经济秩序,对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不利。第三、大部分亚非拉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落后,没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需要继续依赖外国继续受制于人,所以它们的发展道路仍不平坦。
33.示例:
主题:对抗没有出路,合作才能共赢。
论述:在二战爆发前夕,苏联与美国之间的关系并不友好。然而,德国的侵略行为迫使苏美两国开始在一些问题上进行合作。二战中,法西斯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敌人,美苏建立了同盟关系,例如,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和美国总统罗斯福于1942年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苏联和美国在战争期间进行了多个战役的协同行动,取得了共同的胜利。在欧洲战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美英盟军的诺曼底登陆,加速了德国的失败;两国军队通过互相配合和协调,成功推翻了纳粹德国。这种军事行动的合作对战争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也确立了苏美关系中合作的重要性。战后两国都从战争中进一步发展壮大起来,成为世界上两个大国,加上原有的政治意识形态的矛盾和对立,导致国家利益的冲突加剧。二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处于全面“冷战”和对抗时期。冷战期间的苏美关系充满了竞争和敌对的气氛,双方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一系列的意识形态和战略冲突,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威胁。
由此可知,从美苏成立反法西斯同盟到美苏冷战,充分证明了对抗没有出路,合作才能共赢。
【知识点】美国冷战政策、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美苏冷战的影响、50、60年代的美苏争霸
【详解】分析材料图1“美、苏等成立反法西斯同盟”和图2“冷战时期苏联”,可知美苏关系有合作到分裂,可得出论述的主题:对抗没有出路,合作才能共赢。根据材料图1和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之前美苏关系,到二战爆发美苏关系的转变,在战争中美苏结成联盟,可以用战争实例论证美苏共同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贡献,体现出美苏同盟的作用;然后论述二战结束后,美苏大国之间的关系及造成这种关系的原因,说明美苏冷战给世界带来的影响,进一步论证主题观点。例如:
示例:
主题:对抗没有出路,合作才能共赢。
论述:在二战爆发前夕,苏联与美国之间的关系并不友好。然而,德国的侵略行为迫使苏美两国开始在一些问题上进行合作。二战中,法西斯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敌人,美苏建立了同盟关系,例如,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和美国总统罗斯福于1942年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苏联和美国在战争期间进行了多个战役的协同行动,取得了共同的胜利。在欧洲战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美英盟军的诺曼底登陆,加速了德国的失败;两国军队通过互相配合和协调,成功推翻了纳粹德国。这种军事行动的合作对战争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也确立了苏美关系中合作的重要性。战后两国都从战争中进一步发展壮大起来,成为世界上两个大国,加上原有的政治意识形态的矛盾和对立,导致国家利益的冲突加剧。二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处于全面“冷战”和对抗时期。冷战期间的苏美关系充满了竞争和敌对的气氛,双方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一系列的意识形态和战略冲突,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威胁。
由此可知,从美苏成立反法西斯同盟到美苏冷战,充分证明了对抗没有出路,合作才能共赢。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