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背影》课件(共27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背影》课件(共27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8 10:15: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背影》
目录
01
走进课文:《背影》的创作背景与整体感知
02
聚焦经典:“背影”意象的四重解读
03
语言之美:质朴文字中的情感张力
04
深入探究:父子情感与散文技法
05
拓展延伸:比较阅读与现实思考
06
课堂小结与写作实践
走进课文:《背影》的创作背景与整体感知
01
作者与创作背景
朱自清(1898-1948),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代表作有《荷塘月色》《春》等,其散文以语言质朴、情感真挚著称。
《背影》写于1925年,源于作者读到父亲“大去之期不远矣”的来信,回忆起1917年浦口车站送别场景,将八年隔阂与愧疚融入文字。
作者简介
创作契机
整体感知:故事脉络与情感基调
文章以“背影”为线索,记述祖母去世后,父亲在浦口车站为“我”买橘子、送别等琐事,展现家庭变故中的父子情深。
核心事件
全文情感深沉内敛,从最初的“聪明过分”到后来的愧疚自责,再到对父亲的思念,形成“不理解—感动—牵挂”的情感曲线。
情感基调
文体特点:写人记事散文的典范
选材看似琐碎(送别、买橘子等),却紧扣“背影”这一核心意象,集中表现父爱主题,体现“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散文的“形散神聚”
以第一人称叙事,通过细节描写(如父亲攀爬月台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如“我赶紧拭干了泪”),实现客观叙述与主观情感的统一。
真实与抒情的融合
聚焦经典:“背影”意象的四重解读
02
第一次背影:开篇点题的难忘记忆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以现在视角引出回忆,奠定全文情感基调,突出“背影”在作者心中的分量。
记忆的锚点
开篇未直接描写背影,而是通过“最不能忘记”引发读者好奇:这个背影为何如此特殊?为下文具体刻画做铺垫。
悬念的设置
第二次背影:攀爬月台的艰难瞬间
作者“泪很快地流下来”,既因父亲的辛苦而感动,也因自己此前的“聪明过分”而愧疚,这一细节让读者感同身受。
情感的共鸣
父亲“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通过“攀”“缩”“倾”等动词,精准刻画攀爬月台的艰难,展现父亲不顾年迈体胖的爱子之心。
细节中的深情
第三次背影:混入人群的离别牵挂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通过背影的消失,表现父子离别时的牵挂与无奈,将情感推向高潮。
渐行渐远的不舍
家庭变故(祖母去世、父亲赋闲)让离别更添沉重,背影的“混入人群”暗示父亲老境颓唐,也暗含作者对家庭未来的担忧。
时代背景的折射
第四次背影:泪光中的永恒思念
01
时空的折叠
文末“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将1917年的“过去”与1925年的“现在”交织,八年隔阂在泪光中消解,背影成为永恒的情感符号。
02
主题的升华
从具体场景的回忆到对父亲一生的感慨(“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背影承载的不仅是父爱,更是对平凡人生的悲悯与理解。
语言之美:质朴文字中的情感张力
03
白描手法:不加修饰的真实力量
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肖像描写,以及“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的动作白描,不加比喻却画面感极强,让读者如临其境。
动作与肖像的精准刻画
01
“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用“赶紧”“怕”等口语化词语,真实展现年轻人的羞涩与感动,情感表达含蓄而有张力。
情感的克制表达
02
语言风格:素朴中的典雅与简净
文中“聪明过分”“太聪明了”等自嘲式口语,与“典质”“赋闲”“情郁于中”等书面语自然结合,既通俗又不失文雅,体现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
口语与书面语的融合
短句如“事已如此,不必难过”简洁有力,长句如“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节奏舒缓,长短交错,增强语言的韵律感。
句式的长短变化
关键词赏析:“聪明”与“迂”的情感反差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中的“迂”,看似批评父亲托茶房、讲价钱的举动,实则反衬出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这种“迂”正是父爱的具体体现。
“迂”的背后是深爱
文中两次出现“聪明”:“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实则是作者对年轻时不理解父爱的愧疚与自责,反语手法让情感表达更深刻。
“聪明过分”的自嘲
深入探究:父子情感与散文技法
04
情感的双重视角:过去与现在的对话
20岁的“我”认为父亲“说话不大漂亮”“迂”,体现年轻人的独立意识与对父爱的迟钝,这种真实的心理描写让人物更立体。
年轻时的“不理解”
28岁的作者回忆往事,在“晶莹的泪光中”读懂父亲的艰难与深情,这种时间跨度带来的视角变化,让文章情感更具层次感。
成年后的“懂你”
以小见大:平凡细节中的伟大父爱
小切入点的妙用
文章未全景式描写父亲一生,而是聚焦“背影”这一微小意象,通过买橘子、送别等琐事,以小见大展现深沉父爱,避免了空泛抒情。
01
02
细节的情感重量
父亲为“我”做的“紫毛大衣”、“拣定靠车门的椅子”等细节,看似平常却饱含关爱,让父爱在具体场景中自然流露,真实可感。
象征手法:“背影”的多重意蕴
01
父爱的象征
背影是父亲衰老、艰难的外在体现,更是含蓄深沉的父爱的象征,它超越了具体形象,成为中国文学中父爱的经典符号。
02
成长的印记
从“暗笑他的迂”到“眼泪又来了”,背影见证了“我”的情感成长,也让读者联想到自己与父辈的关系,产生情感共鸣。
拓展延伸:比较阅读与现实思考
05
同类散文比较:《背影》与《秋天的怀念》
同:两篇文章都通过平凡琐事展现亲情,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异:《背影》侧重父子间的含蓄与愧疚,《秋天的怀念》则突出母子间的坚韧与释怀。
《背影》以动作细节(爬月台)刻画人物,《秋天的怀念》以景物描写(菊花)烘托情感,均体现“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
情感表达的异同
细节描写的技巧
现实思考:当代视角下的父子关系
讨论:生活中是否有类似“背影”的瞬间?父亲的爱是否常常隐藏在沉默或“笨拙”的举动中?鼓励学生分享个人经历。
沉默的父爱
01
从《背影》中“八年隔阂”到最终和解,思考现代家庭中如何跨越代际差异,建立更坦诚的亲情沟通方式。
理解与沟通
02
课堂小结与写作实践
06
知识梳理:《背影》的核心价值
《背影》以真实的情感、精巧的结构、质朴的语言,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典范,其“以小见大”“形散神聚”的写法值得借鉴。
文学价值
文章超越了个人经历,展现了普遍的父子深情与成长感悟,教会我们珍惜亲情、理解父辈,具有永恒的教育意义。
情感价值
写作实践:捕捉生活中的“背影”
选择生活中一个体现亲情的细节(如家人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模仿《背影》的白描手法,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要求情感真挚,细节传神。
写作任务
1
注意观察:聚焦一个具体场景,捕捉最能体现情感的动作或语言。
语言质朴:避免华丽辞藻,用平实的文字传达真情实感。
情感克制:学习朱自清“藏而不露”的表达,让情感在细节中自然流露。
写作指导
2
课后作业与拓展阅读
背诵课文第6段(父亲爬月台买橘子部分),体会细节描写的妙处。
基础作业
01
阅读朱自清《给亡妇》,比较其与《背影》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拓展阅读
02
有人说《背影》中的父亲“不高大”“不完美”,却让人感动,你如何理解这种“不完美”中的美?结合文章内容写一段简短评论。
思考与讨论
03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