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第二章 地球与地图
2.3 地形图
引导学生思考地形对城市规划、农业生产、交通建设等人类活动的制约,如山地不利于大规模城市建设,平原适合发展种植业,培养因地制宜的意识。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人类如何在不同地形中生存发展,如梯田改造山地地形发展农业,同时避免过度开发引发水土流失,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人地协调观
学生需掌握等高线、等深线等基本符号含义,能识别平原、山地、丘陵等地形,通过等高线疏密判断坡度陡缓,提升空间感知与想象能力。了解等高线绘制原理,学会根据地形特征绘制简易地形图,还需掌握地形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旅游导航、城市规划选址等,强化空间思维与实践应用能力。
空间思维
分析地形图时,需综合考虑海拔、坡度、坡向等地形要素,以及气候、水文、植被等其他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如山地迎风坡降水多、河流沿山谷分布,培养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不同区域地形图时,要综合区域内的地形类型、分布及与其他自然、人文要素的联系,如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提升综合思维水平。
综合思维
通过实地观察校园或周边地形,对照地形图分析地形特征,如识别山谷、山脊等,提升对地形地貌的感性认识与分析能力。运用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如在旅游中根据地形图选择路线,在校园规划中利用地形图进行布局,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地理实践力
综合素养
目录
海拔和相对高度
陆地地形
等高线地形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
探索
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把大小不等的三枚硬币,由大到小依次叠放在一起。假设这是一座山,如何绘制这座“山”的等高线地形图呢
请你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1. 先将三枚硬币由大到小依次叠放在一起,如图A-a;
2. 按叠放关系,把它们的轮廓依次用笔描画在一张白纸上,就像图A-b一样,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便绘制完成了。
学习指南
什么是海拔 什么是相对高度 二者有什么区别
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比如,珠穆朗玛峰海拔约8848.86米,就是指它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约为8848.86米。
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例如,一座山的山顶海拔是1000米,山脚下某个村庄海拔是200米,那么山顶相对于村庄的相对高度就是1000-200=800米。
区别:海拔是相对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是相对于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如何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山峰、山脊和山谷 如何判读坡的陡缓
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就像一个圈,中间数值大,周围数值小,中心就是山峰。
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可以想象成 “凸低为脊”,山脊是山体向两侧的延伸部分,地势比两侧高。
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即 “凸高为谷”,山谷是容易形成河流的地方,地势比两侧低。
坡的陡缓: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较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较缓。因为等高线密集意味着在相同水平距离内,海拔变化大,所以坡陡;反之则坡缓。
学习指南
如何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
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等高线密集,地势起伏较大,有明显的山峰、山谷、山脊等地形。
丘陵:海拔在200-500米之间,等高线较稀疏,地势起伏相对和缓。
高原:海拔在500米以上,等高线相对稀疏,顶部地势比较平坦开阔,边缘等高线较密集,地势起伏大(有明显的高原边缘)。
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等高线非常稀疏,地势平坦开阔。
盆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升高。中间是低地,周围是高地,像一个“碗”的形状。
海拔和相对高度
海平面
甲
1500m
乙
1000m
(1)海拔是指地面上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 离,又叫绝对高度。
(2)相对高度是指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500m
读图
在图B中,A点的海拔是 米,B点的海拔是 米 ,A点与B点的相对高度是 米。
从图中可以看出,A点的海拔是8240米,B点的海拔是3708米。
相对高度是指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所以A点与B点的相对高度是8240-3708=4532米。
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86米,是我国最高峰,也是世界最高峰,有“世界第三极”之称。
吐鲁番盆地最低点海拔-154.31米,是我国陆地最低点。
计算
珠穆朗玛峰与吐鲁番盆地最低点的相对高度是 米。
珠穆朗玛峰的海拔约为8848.86米,吐鲁番盆地最低点的海拔约为-154.31米。
两者的相对高度为8848.86-(-154.31)=9003.17米。
陆地地形
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叫地形。
陆地地形千姿百态,但基本类型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五种。
山地
丘陵
高原
平原
盆地
山地:具有耸立的山顶、陡峭的山坡和低缓的山麓,高度和起伏变化都很大,海拔在500米以上,大多呈脉状分布。
丘陵: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地势起伏不大,坡度和缓,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
高原: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范围宽广、面积较大,外围较陡,顶面起伏较为和缓。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
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周围是山地或高原,中间是平原或丘陵。
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部及西南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位于非洲中西部,面积约337万平方千米。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位于南美洲北部,面积约560万平方千米。
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位于南美洲,紧靠太平洋,长度近9000千米。
思考
高原和平原、平原和盆地、山地和高原在海拔、地表形态等方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高原和平原
相同点:地表都比较平坦。
不同点: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平原和盆地
相同点:都有较为平坦的区域。
不同点:平原海拔低,四周和内部海拔差异小;盆地四周高,中间低,海拔整体有高有低,但中间相对低平。
山地和高原
相同点:海拔都比较高。
不同点:山地地势起伏大,峰峦起伏,坡度陡峻;高原内部地势平坦开阔,边缘比较陡峭。
等高线地形图
地球表面高低不平,地形类型多种多样,那么,怎样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地表的高低起伏和各种地形类型呢?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在平面上概略地表示地面的起伏状况。
我们把一个区域内海拔相同的各点的连线称为等高线。
海拔相同的各点垂直落到同一水平面上
再依次连接成线
100m
150m
200m
250m
1.同线等高
2.同图等距
3.为闭合曲线
4.密陡疏缓
5.一般不相交,在垂直壁立的陡崖处可相交
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
等高线地形图
(1)山峰
山峰在地图上一般用“▲”表示,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减小。
(2)山脊
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低的地方凸出。
(3)山谷
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高的地方凸出。
(4)陡崖
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叠在一起。
(5)鞍部
两侧的等高线是近似对称的两组山脊线和两组山谷线。
拓展—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1)居民区的选址与布局
居民区尽量建在地势平坦开阔、靠近水源、交通便利、远离污染、向阳的地方。
(2)水库修建
库址应选在有利于集水的山谷;坝址应选在工程量较小、坝长最短的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处。
拓展—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3)修梯田
应沿同一条等高线修建,山地坡角一般不超过25°,以减少水土流失。
(4)道路建设
铁路、公路选线应尽量选在起伏较缓的地方,避开陡崖、陡坡;通往山顶的公路,需要盘山而建。
拓展—等高线地形图的计算
(1)海拔的计算
①位于等高线上点的海拔为等高线上的数值。
②山顶海拔:假设数值最大的等高线海拔为M,等高距为d,则M<山顶海拔<M+d
(2)两地相对高度的计算
①等高线上两点的相对高度等于两点所在等高线的海拔之差。
②不在等高线上两点的相对高度(h):(n-1)d<h<(n+1)d
(d为等高距,n为两地之间所跨的等高线数量)。
(3)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
计算公式:(n-1)d≤H<(n+1)d
(n为陡崖处重叠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H为陡崖的相对高度)
实践
1.判断图F中哪幅图表示的是山谷,哪幅图表示的是山脊。
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的是山脊,向海拔高处凸出的是山谷。左侧图中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右侧图中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
2.在第37页的“探索”栏目中,绘制了用硬币搭成的“山”的等高线地形图。试改变硬币的摆放,并在 图G中完成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然后判断图中哪里代表实际地形中的陡崖,
哪里代表缓坡。
绘制硬币等高线地形图时,硬币堆叠处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陡崖处等高线重合,缓坡处等高线稀疏。
实践
3. 把代表各种地形的字母填写到图H适当的位置:A代表山峰,B代表山脊,C代表山谷, D代表陡坡,E代表缓坡,F代表鞍部,G代表陡崖。
A
A
B
C
D
E
F
G
思考
图1中的①②③④线路是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几条线路。选取其中的一条线路,结合等高线知识,分析登山队员是沿着山的什么部位向上攀登的,并说明选择此线路的原因。
选择线路②。
从等高线知识来看,线路②沿着山脊部位向上攀登。山脊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地势相对平缓,没有山谷等易积水、地形复杂的情况,攀登时相对安全,且行进难度较小,有利于登山队员逐步向上攀登。
分层设色地形图
在等高线地形图的不同等高线之间,着上深浅不同的颜色,这种以一定次序的颜色、色调的变化来显示地势起伏状况的地图就是分层设色地形图。
绿色→黄色→褐色的颜色变化表示陆地上地势由低到高的变化,绿色表示平原和盆地,黄、褐等色表示丘陵、山地和高原,白色表示雪山和冰川;
用浅蓝到深蓝的变化表示海水由浅到深的变化
阅读
地形剖面图
地形剖面图是按一定比例沿着地表某一方向所做的垂直断面图,它能更直观地反映垂直方向的地面起伏和坡度陡缓。
地形剖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的。它的绘制步骤是:先按一定比例绘出某地形区的等高线地形图,在特定方向上画一条剖面线;然后将剖面线与等高线的交点一一投射到间隔高度相同的平行线上,得到不同的交点,把这些点用平滑曲线依次连接起来,这个地形区剖面线位置的地形剖面图就绘好了。
复习题
1.把本节提到的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的名称列出来,并对照第41页图K完成下表。
地形类型 盆地
海拔 —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颜色
地势起伏程度
山地
高原
丘陵
平原
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
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
较低(一般在500米以下)
很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深褐色、褐色等
黄色、棕黄色等
周围多为黄色、褐色等,中心多为绿色
浅褐色、黄褐色等
绿色
起伏很大,坡度陡峻
起伏不大,边缘陡峻
起伏较小,坡度和缓
平坦广阔
四周高,中间低
山地:喜马拉雅山脉、天山山脉、秦岭;
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
丘陵:东南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
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
复习题
2. 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五种基本地形(每种地形至少找出三处)。
选择从起点出发,依次经过 a(山峰)、b(山脊)、c(山谷)、d(鞍部)、e(缓坡),最后回到终点的线路。
原因:这条线路经过的地形部位相对平缓,没有过于陡峭的路段,行进难度较小,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省时间,提高比赛成绩。
复习题
3. 某学校本学期要举行定向越野比赛,参赛者要根据所给地图选择行进线路,从起点出发,依次到达图中的a~e各点后,回到终点,用时最短者胜。假如你是本次比赛的参赛者,你会选择哪条线路 将你选择的线路画在图上,并说出此线路经过的地形部位,以及你选择该线路的原因。
课堂练习
1.①处山峰海拔可能是( )
A.850米 B.670米 C.580米 D.760米
2.关于该区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④地适合开发攀岩项目 B.③地河流自东南向西北流
C.②和甲村相对高度可能是450米 D.①地为盆地地形
3.为更好保护历史悠久的甲村落,最为合理且科学的做法是( )
A.整体搬迁重建 B.按照原貌修复 C.打造现代风格 D.原址拆除新建
D
2024年5月19日是第14个“中国旅游日”,主题为“畅游中国,幸福生活”。巴中市某地区的村落(甲村)历史悠久,建筑独特,为振兴乡村经济,当地积极发展旅游业,但某些古建筑在岁月的洗礼中已显得破败残缺。读该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
A
B
1.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图中等高距为100米,①处山峰海拔在700-800米,ABCD中处在此范围内的是D选项760米,D正确。故选D。
2.答案:A
解析: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④地多条等高线重合,为陡崖,适合开发攀岩项目,A正确;图中左上角有指向标,再根据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可知③地河流流向为自西北向东南,B错误;图中②地海拔为500米,甲村海拔为100-200米,两地相对高度为300-400米,不可能为450米,C错误;①地中间高,四周低为山峰,D错误。故选A。
3.答案:B
解析:为保护历史悠久的甲村落,应对甲村落按照原貌修复,这样不会破坏村落历史,B正确;整体搬迁重建、打造现代风格、原址拆除新建都会破坏村落的历史价值,不利于保护悠久村落,ACD错误。故选B。
地形剖面图能更直观地反应某一地区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读某地的地形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表示高原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表示地形类型④的颜色是( )
A.褐色 B.黄色 C.绿色 D.红色
A
C
4.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①平均海拔高于500米,周围陡峭,中间起伏平缓为高原;②平均海拔高于500米,起伏大为山地;③平均海拔在200到500米之间,起伏平缓,为丘陵;④平均海拔低于200米,地形平坦,为平原,A正确,BCD错误。故选A。
5.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中,一般用蓝色表示海洋,蓝色越深则深度越大;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表示低山丘陵,褐色表示高原、山地,白色表示积雪,图中④地海拔在200米以下,地表平坦为平原,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应为绿色。C正确,ABD错误。故选C。
利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可认识某区域地形地势特征。王亮在老师指导下尝试用马铃薯制作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下图为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制作步骤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第二、第三步正确操作要点,分别是( )
①舍弃最小切片 ②各切片厚度相同,且依次摆放
③任意摆放各切片 ④保持中心点和方向不变,按切片大小依次画底边轮廓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关于第四步的正确操作是( )
①每条等高线涂上不同颜色 ②两条等高线间涂上不同的颜色
③海拔越低对应的颜色越深 ④海拔越高对应的颜色越深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D
6.答案:D
解析:由题可知,本次实验总共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准备一块土豆;第二步:将土豆切为厚度相同的片状,且依次摆放;第三步:固定中心点和方向不变,按切片大小依次画底边轮廓;第四步:在等高线地形图基础上,每层填上相应的颜色。因此,第二、第三步正确操作要点,分别是各切片厚度相同,且依次摆放和固定中心,按切片大小依次画底边轮廓。D正确,ABC错误,故选D。
7.答案:D
解析:关于第四步操作的说法,保持中心点和方向不变,按切片大小依次画底边轮廓,是画出等高线,读图可知每条等高线的颜色相同,但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颜色不同,而海拔越高,颜色越深,海拔越低,颜色越浅。ABC错误,故选D。
课堂总结
感谢在场各位倾听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