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8 11:08: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文学常识填空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作者   ,   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   》《   》《   》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概况】滇池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南,又名昆明湖,古称滇南泽。(A)面积大约298平方千米左右,有“五百里滇池”之称。
【文化】浩瀚的滇池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也    着灿烂的文化。广受赞誉(yù)的乾隆年间名士孙髯翁登大观楼,挥毫写下的180字长联成为旷世绝作,上联展示滇池旖旎风光,像一幅山水画卷,令人心旷神怡;下联论史感怀,勾勒云南历史烟云,如一篇叙事史诗,让人   。(B)全联自然美景与历史沧桑交汇,意境高远,令人击节叫绝,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长联”。
【风景】滇池畔,暖阳初升,红霞浸(qīn)染东方,照于静谧如绸缎的湖面,伴着薄薄的晨雾,恍(huǎng)若身处仙境。揭开滇池神秘的面纱——这高原蓝天下的漫漫碧水,倒映着如此洁净的蓝天白云,更显得波澜壮阔与浩浩荡荡。那绵延不绝、高耸入云的西山,层峦叠翠,虚实    ,是她浑然天成的梳妆台。上下翻飞的海鸥,宛如她发髻上珠光闪闪、随风晃动的坠饰。
放眼南望,水汽氤氲,远处的群山若有若无,仿佛漂浮在东海之上的座座仙山一样亦真亦幻。近处,巍峨的西山,遮挡了西斜的金乌,在山体倒影的边缘,一蓝一乌的湖水形成一道鲜明的分界线,看不到一丝暇疵,宛如楚汉鸿沟不可逾越,令人惊叹。
在古滇码头,沐浴细雨,身披薄雾,荡舟湖上,船在水上,人在船上,水在心上。远处,湖面上薄雾缭绕,仿佛轻纱一般轻轻流过;近处,船头犁开清澈的湖水,船尾水声潺潺,卷起“千堆雪”……
我们以文人的身份、从文学的角度,亲近滇池,(C)细品自然之大美,注视岁月的搏动,感悟滇池的心语,领略古人的丰功伟绩(jì),我们与古人      的同时,也许还会生出更多的不羁和放纵。徜徉古滇名城,漫步“七彩云南”,从古滇湿地公园到南滇池东大河湿地,从观音山到草海大坝,从盘龙江入湖口到捞鱼河湿地……(D)细数我们滇池环湖游走、小憩驻足,每每都会为细雨中的点滴精彩、阳光下的细节所感动。
2.文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誉(yù) B.浸(qīn) C.恍(huǎng) D.绩(jì)
3.文中加点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绸缎 B.浑然天成 C.暇疵 D.缭绕
4.文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蕴含 望洋兴叹 交融 感同身受
B.蕴藏 望洋兴叹 交织 身临其境
C.蕴含 慨然兴叹 交织 身临其境
D.蕴藏 慨然兴叹 交融 感同身受
5.文中画线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面积大约298平方千米左右,有“五百里滇池”之称。
B.全联自然美景与历史沧桑交汇,意境高远,令人击节叫绝,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长联”。
C.细品自然之大美,注视岁月的搏动,感悟滇池的心语。
D.细数我们滇池环湖游走、小憩驻足,每每都会为细雨中的点滴精彩、阳光下的细节所感动。
6.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B.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C.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D.请你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7.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圆明园占地面积约350多公顷,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150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
②1 722年雍正即位以后,拓展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多储值房,欲于夏季在此“避喧听政”。
③清代的皇帝每到盛夏时节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圆明园也被称作“夏宫”。
④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最初是康熙帝给尚未即位的雍正的赐园。
⑤乾隆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了局部增建、改建,还新建了长春园,在
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
A.⑤①③④② B.①③②④⑤
C.①③④②⑤ D.⑤②①③④
8.说说下面这句话的含义。
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雨果对英法联军的行径是什么态度?表达他怎样的感情?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①
雨果
这封书信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愤怒地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表达了对被侵略、被掠夺者的巨大同情,震撼读者心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注意体味这篇短文的深刻内涵。
先生:
您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您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多谢您对我的想法予以重视。在您看来,打着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双重旗号对中国的远征,是由法国和英国共同分享的光荣,而您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既然您想了解我的看法,那就请往下读吧: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①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②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①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②。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①。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维克多 雨果
1861年11月25日于高城居
10. 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1. 作者极力赞美圆明园的美好秀丽有什么作用?
12.作者把圆明园与希腊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罗马斗兽场、巴黎圣母院相提并论有何作用?
13.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14.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这两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问一(主持人):当前世界面临“建设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的重大课题,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12年。如何理解其时代价值
答(嘉宾):人类社会比任何时候都需团结共存。该理念回答了“建设什么世界、如何建设”的根本问题。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演讲。习近平主席强调:“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与《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组织法》精神深度契合,其序言写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对彼此习俗和生活缺乏了解始终为世界各民族间猜疑与互不信任之普遍原因,而此种猜疑与互不信任又往往使彼此间之分歧最终爆发为战争。”反对因文化隔阂引发战争。
问二:从国际关系演变看,该理念如何继承发展历史原则
答:《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主权国家一律平等的原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放眼全球的国际视野,超越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仅限于调整欧洲地区和平与安全的“区域法”特性,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联合国宪章明确的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为处理国际关系与全球事务提供了基本准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和发扬了联合国宪章精神,并对当前国际体系中的主权、人权、民主、自由等原则进行了合理化改造与时代化创新,融入了不同于西方思想的中国理念和中国价值,因而兼具传承过往的延续性与面向未来的先进性。
问三:中国为践行理念提出三大全球倡议。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答:三大倡议是理念的维度展开;全球发展倡议整合合作,全球安全倡议塑造安全心态,全球文明倡议奠定文明基础,三者辩证统一。
问四:三大倡议如何具体推动理念实践
答:全球发展倡议呼应联合国2030议程,中国脱贫成就证明发展中国家可复制此路;全球安全倡议则倡导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全球文明倡议倡导文明平等对话。发展、安全和文明,涵盖了当今人类社会最重要的方面,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紧密联系,三大倡议指明构建共同体的具体方向,回答“从哪着手”等普遍性问题。
问五: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作为实践平台有何意义
答: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之际,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行了比较,称二者源于同一个愿景——全球共同发展。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丝路精神”与可持续发展目标愿景一致,被联合国认可为深化“互联互通”的关键路径。
问六:请举例说明其现实价值。
答:比雷埃夫斯港、佩列沙茨大桥、中欧班列等项目证明理念并非空谈。它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是中国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如命运共同体地图上的新道路,打破西方主导模式,激活“落差动能”,促进全球平衡发展。
问七:………
答:
问八:新型国际关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何辩证联系
答:少数国家的当政者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老框框内。因此,只有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才能使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理念层面真正落实到国际社会的日常运行之中。新型国际关系是共同体的前提路径,抵制旧殖民思维与冷战零和博弈,强化实践法理基础。
问九:为何当前亟须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答:美国在霸权与孤立间摇摆带来动荡。区域冲突可能全球蔓延,需各国相互尊重、公平合作。局部不稳定与二战后的治理缺陷相关,新型关系保障和平协同发展。
问十:如何看待文明交流互鉴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答:习近平主席指出:“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中国始终行天下大道、谋世界大同,一如既往为世界和平安宁作贡献,一如既往为世界共同发展作贡献,一如既往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作贡献,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习近平主席多次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2024年6月,第七十八届联合国大会协商决定将6月10日设立为文明对话国际日,旨在充分发挥文明对话对于消除歧视偏见、增进理解信任的作用,文明对话是发展的主驱动力。如丝绸之路证明:文化因包容而强大,这正是共同体的核心内涵。
问十一:当前文明对话面临何种挑战
答:“文明冲突论”甚嚣尘上,中国强调“和而不同”才是文明发展规律,交流互鉴是和平基石。文明之间的对话,可以微观表现在当人们面对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的时候,意识到如何更好地去表达自己,同时尽可能去理解对方。这其实是人文的精髓。我们应更加尊重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性,在差异的前提下建立起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并取得共识。当今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跨文化对话的重要性愈益显现,文明对话不是国际关系的副产品,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促进创造,更新理念和共享知识的不竭动力。在这种共识基础上的和平,是一种真正的和平。这也正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之一。文明对话需在尊重差异中建立共识,此为真正和平的价值基础。
问十二: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共同体提供何种支撑
答:共同价值是理念大厦的根基,超越意识形态差异与西方强推“普世价值”加剧分裂对比鲜明。
问十三:如何理解共同价值的形成
答:近代共性价值观传播,现代人类价值共识渐成。中国强调共同价值是对“不担责”指责的有力回应。和平、发展等价值相辅相成,经历史检验,是治理的伦理基础。
问十四: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五个世界”总目标,“五个世界”指什么
答:2017年初,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历史性演讲,全面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建设“五个世界,即: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① 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 ② 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 ③ 的世界。”
问十五:“五个世界”如何与三大倡议呼应
答:五者内在关联,需对话合作实现,摒弃零和博弈。合作共赢对互联互通的世界至关重要。三大倡议与“五个世界”一脉相承,是对理念的具体阐述。
问十六:如何理解“五个世界”的历史意义
答:它是对“五位一体”框架的升华,锚定人类未来目标,为经济、政治、文化、安全、生态提供遵循。
——摘编自《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访谈录)》来源:人民日报
1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标志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消除猜疑、维护和平的目标首次在全球层面达成共识。
B.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西方主导的现有国际格局的根本否定,旨在建立一套全新的、完全由中国制定的规则。
C.三大全球倡议分别着眼于发展、安全、文明,它们共同构成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路径和唯一方法。
D.文本表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关键实践平台,其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体现了该理念的特色。
16.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引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组织法》序言,意在论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和国际组织的理念支撑。
B.文本提到比雷埃夫斯港和佩列沙茨大桥的例子,主要是为了举例论证关于“一带一路”项目带来实质性进展的观点。
C.文本在分析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时,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D.文本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比作“地图”,将“一带一路”比作“新道路”,形象地说明了理念与实践的关系,属于典型的举例论证。
17.根据上下文,请在原文问题十四嘉宾回答的空缺位置填入合适的三个关键词,使上下文连贯,每处不超过5个字。

18.根据上下文逻辑,主持人“问七”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 写出该问题并说明理由。
(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文本一 重建并不能让圆明园重生
①曾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关于“重建圆明园,加强国家爱国主义文化建设”的建议。对此,国家文物局回复称,遗址以断壁残垣告诫后人勿忘国耻、警钟长鸣。重建圆明园缺乏必要的考古及历史文献依据,且将改变圆明园遗址被列强破坏的历史现状,应慎重论证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可以看出,政府对此事的态度非常谨慎。
②其实,“重建圆明园”的话题并非首次进入公众视野,至少在2011年时,就曾引起舆论喧哗。
③这次,“重建圆明园”的话题争论与爱国主义教育绑定在一起,更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理性来看,圆明园遗址目前主要具备双重符号形象,一个是历史文化遗迹,另一个则象征着民族苦难的历史记忆。也正因此,关于重建圆明园的讨论,总是绕不开“国耻”“民族伤痕”之类的概念。
④中国有大量世界文化遗产与历史文化古迹,它们既具备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也往往是当地的重要旅游资源。但是,像圆明园遗址这样既具有警示价值又含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景区,可谓十分罕见,这也是其独特之处。如果在原址废墟上翻新重建,则必然损伤其警示价值,其实是一个看起来“漂亮”但实际上意义不大的事情。
⑤很多人渴望重新看到圆明园盛景的热切心愿,是应当被理解的,但它有很多呈现方式,并不一定非要诉之于原址上的重建工程。比如,广东省珠海市早在1997年就在当地“重建”了一个圆明园——圆明新园景区,它按照1∶1比例精选圆明园四十景中的十八景修建而成,已经成为当地的旅游名片,也带来了不少旅游经济收入。如今,数字技术十分发达,清华大学也开启了数字圆明园研究和应用项目,很多人将可以通过互联网与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对圆明园的“远程旅游”。不论是实体参观还是虚拟旅行,都有很多替代原址重建的方案。
⑥其实,“重建圆明园”再次引起舆论广泛关注,还有一点不容忽视:不少人并没有意识到历史废墟的价值。在人们的惯性思维中废墟往往意味着“无用”,但圆明园遗址作为十分著名的历史建筑的废墟,其价值应该得到更加全面与严肃的评估。环顾全球,凭借历史废墟而扬名的建筑不在少数。比如,意大利的庞贝废墟,不仅记录了火山爆发时古人生活的真实场景,还为当地带来了极大的知名度与文化影响力。再如,中国澳门的知名地标大三巴牌坊,其实也是一座老教堂的废墟,但并没有人怀疑过它的文化与旅游价值,它与澳门老城区在一起,都成为澳门吸引全世界游客的极为重要的文化资源。
⑦因此,我们看待圆明园遗址,应该摒弃“废墟就意味着颓败”“国耻遗迹不好看”之类的简单狭隘思维,而是需要有更加长远的历史眼光,以及更加全面的思维方式。随着我们的文化自信日益提高,可以预见的是,国人对那些历史文化遗迹的看法也会更具包容性与开放性。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是否重建圆明园”不再是一个引起巨大争议的问题,而圆明园作为历史废墟的巨大价值也可以得到更多人认同。
(选自《人民日报》,作者西蒙,有删改)
文本二 中国皇帝的夏宫很有名,远征期间,我一直在想象它的美丽,当我真的置身其中时,它的豪华仍然令我震惊……无论是军官还是士兵,大家的感觉都是一样的,再也找不出可以与之媲美的花园了。
一个英国军官说,法国所有的皇家城堡和宫殿,加起来也抵不上一个圆明园。
夏宫中到处都是宫殿,其中充满了古玩、书籍、绫罗绸缎和各种珍宝,这是一千零一夜中的场景,是一种幻境,这是狂想也想象不出的我们眼前确实存在的现实,必须有一位集诗人、画家、鉴赏家、历史学家和中国学者于一身的人才能解释和形容。
(选自纪录电影《圆明园》,有删改)
19.文本一第⑤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20.简述文本一的论证思路。
如果将文本二放入文本一中,你觉得应该放在第几段哪个位置 为什么
答案
1、雨果 法 《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 《九三年》 2.B 3.C 4.D 5.B 6.D 7.C
8.使用类比手法,揭示了圆明园在世界建筑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9.雨果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给予强烈的谴责和辛辣讽刺。对被侵略、被掠夺者表示巨大的同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10、作者在信的开头并不是开门见山地说明自 己的态度,而是先提出对方错误的观点,具有极浓 的讽刺意味。这样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继续往下看,更能宣泄作者愤怒的感情。
11、赞美圆明园的美好秀丽,突出圆明园的世界地位和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以“美”衬“丑”,突出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
12、把圆明园与巴特农神庙、金字塔、斗兽场、圣母院相提并论,突出圆明园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也反映了作者对圆明园这一世界奇迹的无比热爱和对人类文明的热爱。
13、这句话独立成段,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在内容上和前一段形成强烈的对比,达到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在结构上起到过渡作用。
这样一座神奇秀丽的园林建筑为什么消失了呢?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从而过渡到对奇迹消失的原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叙述上来。
14、“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这两句话运用反语讥讽英法两个强盗抢劫了大量财富,干出了历史上罕见的破坏人类文明的罪恶行径,蕴含着无比愤慨的情感。
15.D 16.D
17、①持久和平;②共同繁荣;③清洁美丽。
18.理由:问八提出“新型国际关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何辩证联系 ”向九提出“为何当前亟须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这二者均与新型国际关系有关,所以在这两个问题提出前,自然要先提出“新型国际关系是什么 ”,只有先弄清楚这个概念的内涵,才能讨论问八及问九的问题,问七是回答这两个问题的前提。
19.举例论证。举出了广东省珠海市“重建”圆明新园景区和清华大学开启数字圆明园研究和应用项目的事例,具体论证了重建圆明园并不一定非要诉之于原址(或“不论是实体参观还是虚拟旅行都有很多替代原址重建的方案”)这一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0、首先,作者由全国人大代表的建议和国家文物局的回复引出论题;接着,作者从“重建圆明园”话题引起争议原因的多个角度举例论证没有必要重建;最后,总结全文,得出“我们看待圆明园遗址,应该摒弃‘废墟就意味着颓败’‘国耻遗迹不好看’之类的简单狭隘思维,要有更加长远的历史眼光,以及更加全面的思维方式”的结论。
21、放在文本一开头第①段第一句话前面。因为文本二主要表现的就是圆明园的美,体现出浓郁的文化意味,与文本一开头对方观点“重建圆明园,加强国家爱国主义文化建设”是相协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