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现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大单元复习课件(共6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中现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大单元复习课件(共6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8 15:15: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6张PPT)
大单元复习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大概念: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地点:_____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2)思想基础:思想理论界展开_____________的大讨论。
(3)内容:
①思想上: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指导方针。
②政治上:果断结束“______________”,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_________上来、实行________的历史性决策。
(4)意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__________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___________________新时期;实际上形成了以_______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课前知识默写
1978
真理标准问题
解放思想、开动脑筋、
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
深远意义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邓小平
以阶级斗争为纲
2.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概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_________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以调动农民的___________,促进农村经济发展。1978年,安徽凤阳________农民实行分田________,自负盈亏。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_____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②意义: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_______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随着农业生产向______、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________开辟了一条新路。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①概况: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改革开放
生产积极性
小岗村
包干到户
1983
生产力
专业化
现代化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②内容: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国有企业实行_________,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___________,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以_________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_____________。
③意义:通过改革,企业有了__________;实行______________,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___________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特点是把_________________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___________有巨大推动作用,使我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5.经济特区的建立:______年10月,中央决定兴办______、珠海、汕头、______4个经济特区。_____在短短的几年内,建设成为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_______”。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按劳分配
经营承包责任制
中共十四大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现代化建设
政企分开
经营自主权
增强企业活力
经营自主权
1980
深圳
厦门
深圳
窗口
6.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发展进程:①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②1985年,把___________、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③1988年,______经济特区建立。④1990年,_________开发区建立。⑤1992年,相继开放一些沿江城市、陆地边境城市和内地省会等。随后又陆续开放一大批内陆市县。
(2)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________、_______的对外开放格局。
7.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_____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为我国参与___________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标志着中国将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参与全球范围内的竞争。
8.邓小平理论:1997年,___________(会议)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总设计师。
长江三角洲
海南
上海浦东
多层次
宽领域
2001
经济全球化
中共十五大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2年,在____________(会议)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10.科学发展观:2012年,在___________(会议)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11.中共十八大:2012年,在北京召开。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________。
1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_____年,在___________(会议)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13.奋斗目标: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_________;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__________________o
14.“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内涵:全面建设__________________、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中共十六大
中共十八大
新时代
2017
中共十九大
小康社会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5.说一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答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课堂导入
香港举办系列活动迎十五运会倒计时100天
在澳门举行的庆祝晚会现场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由粤港澳三地共同承办,将分别于2025年11月9日至21日和12月8日至15日举行。为什么国家要如此重视港澳的发展、两岸的交流或者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这体现了国家怎样的目标?
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知道“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意义。
2022版课标要求
1
单元知识结构
2
历史时序
3
大单元知识点梳理
4
大单元建构
5
中考真题演练
单元知识结构
单元内容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实现了民族大团结。
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在“一国两制”构想的指引下,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发展。在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下,祖国统一大业一定会实现。
统一多民族
国家得到发展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课时关系梳理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第13课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共同繁荣发展
促进
“一国两制”的构想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
稳定
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新时代推进祖国完全统一的方略
指引
引领
提供范例
成功实践
发展
治理智慧
治理智慧
政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一国两制”构想的指引下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发展。
经济: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阶段特征
祖国
统一
民族
团结
1947年
1955年
1958年
1965年
1979年
20世纪
80年代初
1984年
1992年
1997年7月1日
1999年12月20日
2015年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提出“一国两制”
构想
达成“九二共识”
香港回归
澳门回归
习近平与马英九会面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
西藏
自治区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
1993年
汪辜会谈
苏联
解体
1960年
1955年
1967年
1991年
1993年
1999年
两极格局形成
欧洲共同体成立
欧盟
成立
巴拿马收回运河区全部主权
非洲年
世界
历史时序
1949年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
壹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第四套人民币上的少数民族元素
高山族和满族
朝鲜族和土家族
苗族和壮族
侗族和瑶族
维吾尔族和彝族
藏族和回族
含义
确立过程
地位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949年
1954年
1984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前提
区域
权限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
自治区(5个)
自治州(30个)
自治县(旗)(120个)
(这种制度)……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相结合,既有利于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又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的制度。
——张岂之《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①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
②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依据材料和所学,指出这一制度实施的意义。
史料学史
政治上
经济上
文化上
政策上
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废除了剥削和压迫,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给予政策、人力、技术、资金、物资等支持,加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行动
极大地带动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西藏民主改革
青藏铁路通车
共同繁荣发展
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保护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开展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
新课标教材新增知识点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我国辽阔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56个民族作为一个共同体,其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历史渊源:
2.核心内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3.主要路径——“四个与共”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民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休戚与共
在利益和情感上紧密相连,彼此分享快乐与痛苦
荣辱与共
共同承担荣誉与耻辱,体现了团结一致的精神
生死与共
表示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彼此不离不弃
命运与共
强调共同面对挑战,携手共进
4.实践路径
2021年8月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开幕式文艺晚会在北京举行
(1)主线:
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道路: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3)制度: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实施,支持各民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习近平
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5.新时代的团结进步事业
民族地区312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了全面小康。
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2015年1月20日,在云南调研时的讲话
意义:各民族进一步坚定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小组讨论
新中国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③各民族团结奋斗,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直接原因。
学史方法
一、如何建立历史的纵向联系——以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管辖为例
(1)定点:把握历史事件的时空关系,找出历史上发生的相关事件。
西汉
设置西域都护府
唐朝
设置北庭都护府和安息都护府
元朝
设置北庭都元帅府
清朝
设置伊犁将军
1884年
新疆建立行省
1955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如“中央管辖新疆”),找出历史上各个时期相关的重大事件。
(2)连线:根据这些串联起来的历史事件,归纳出历史发展的过程和趋势。
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西汉
设置西域都护府
唐朝
设置北庭都护府和安息都护府
元朝
设置北庭都元帅府
清朝
设置伊犁将军
1884年
新疆建立行省
1955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加强治理
延续并
发展治理
治理体系更加系统、完善
治理方式与内地一体化
在政策下的新发展
趋势:①从西汉到现代,中央政府对新疆的管辖从未间断。
②管辖的方式从军事监护到多元化治理,再到与内地一致的行政建制,最后到民族区域自治,治理越来越深入、系统和制度化。
观察这些串联起来的事件,思考它们共同说明了什么?整体上呈现出一个什么样的发展方向?
(3)形成纵向的历史认识。
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西汉
设置西域都护府
唐朝
设置北庭都护府和安息都护府
元朝
设置北庭都元帅府
清朝
设置伊犁将军
1884年
新疆建立行省
1955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加强治理
延续并
发展治理
治理体系更加系统、完善
治理方式与内地一体化
在政策下的新发展
基于以上事实和趋势,形成一个宏观的、深刻的历史认识。
核心结论: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历史意义:中央政府对新疆的有效管辖,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巩固和发展的重要体现。
二、如何解读历史统计图表——以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为例
(1)看统计图表的标题,了解该组数据反映哪个时期、哪个方面的历史现象;了解反映统计图表主题的特定概念和术语。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
时期:改革开放(1978年)以来
GDP(国内生产总值),指的是一个国家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核心指标。
(2)弄清各类统计图表的行、列的统计项目和统计内容,按不同方面提取数值,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存款余额等的具体数值。如果是古代或外国的数值,需查找资料,换算成今天或中国的相应数值,再进行加减计算等数据处理。
年份:标出了1978、1990、2000、2010、2017这几个关键年份点。
(GDP,单位:亿元):显示了具体的数值
数据:从1978年到2017年,每一个数据都是前一个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这是一种爆炸式、几何级数的增长
(3)分析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信息,弄清大小、增减、高低、升降快慢等数据变化的趋势。
总体趋势:这条增长曲线是一条极其陡峭的上扬线,呈现出持续、快速、加速的增长态势。
阶段 特点 原因
起步与探索(1978年-1990年) 实现了初步的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政策启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设立经济特区
深化改革与加速(1990年-2000年) 第一个增长高峰 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融入全球与腾飞(2000年-2010年) 这是第二个,也是更迅猛的增长高峰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新常态与提质(2010年-2017年及以后) 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经济体量非常庞大 强调创新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将数据信息解读与所学相关知识结合起来,把数学语言转化为历史语言,弄清数据变化的原因、影响
三、如何解读历史统计图表——以《中国近现代史大事年表(下)》为例
(1)统筹全局,确定起止的时间和涉及的空间。
空间:中国
时间:1949年后
(2)细化结构,把大事年表分为时间和事件两列。
时间细分为不同时间段,如1949—1956年、1956—1978年、1978—2012年、2012年以后
事件细分为政治、经济、
文化等方面,以不同的列加以展现。
(3)把重大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和主要方面填到表格中。
(4)总结各时段的不同方面体现的整体时代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将不同阶段的“时代特征”连起来看,你会发现一条清晰的历史发展主线:从“确立”到“探索”到“改革开放”再到“新时代”,能清晰地看到中国如何一步步走向富强,这就是历史的趋势。
贰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一国
两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
前提和核心
主体
补充
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港澳台保留资本主义制度
有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
有利于港澳台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
地位
意义
是党领导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国内:①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方向;
②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国际: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1860年
《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
1842年
《南京条约》
割占香港岛
1898年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新界,租期99年
1557年
葡萄牙贿赂明朝官员,取得在澳门的定居权
1553年
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进入澳门
1887年
《中葡会议草约》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
香港岛
九龙司
新界
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回顾中国近现代历史,想一想:为什么香港能够顺利回归?
史料学史
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指导;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
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领,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对中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对港澳: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知识延伸
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与区徽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和区徽
祖 国


寓意着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象征着祖国统一;
红白两色体现了“一国两制”的精神。
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和区徽
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是绘有五星、莲花、大桥和海水的绿色旗帜。五星象征国家统一,三朵含苞欲放的白莲花代表澳门特备行政区由澳门半岛、氹仔岛和路环岛组成。
支持香港、澳门经济社会发展
新课标教材新增知识点
1.背景
亚洲金融危机(90年代末及后续影响):冲击港澳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
非典疫情(2003年):沉重打击了作为旅游城市的港澳。
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再次带来全球经济震荡。
2.措施
(1)旅游:中央政府及时推出开放内地部分城市居民个人赴港澳游
(2)金融:扩大香港人民币业务、推动内地企业在港上市
(3)特别关怀(澳门):中央政府加大对澳门经济发展和适度多元化的支持力度,支持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和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
2003年10月,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澳门)第一届部长级会议
澳门回归初期,博彩业一直是澳门的主导产业,经济对博彩业依赖性强,其他产业因博彩业的挤出效应、虹吸效应而发展缓慢。对此,中央和澳门特区政府高度重视,2004年澳门特区政府颁布促进经济多元化政策,为澳门提供更大发展空间,也为丰富一国两制新实践提供更多探索路径。
(4)长远合作:从2003年开始,内地与香港、澳门分别签署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及其补充协议。
2009年12月非广东籍深圳居民赴港个人游首发团游客在香港维多利亚港合影留念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香港特首:李家超
澳门特首:岑浩辉
进入新时代,依照宪法和基本法有效实施对特别行政区的全面管治权,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原则,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通过
中央政府深化内地和港澳地区交流合作,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香港、澳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香港、澳门呈现与内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措施
民族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和经济特区
民族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经济特区
不同点 设立区域
指导原则
权限
解决问题
共同点 异同比较
港澳台地区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沿海特定区域
“一国两制”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特殊经济政策
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有“一定的自治权”
不享有自治权,只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为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解决民族问题
发展经济
都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设立的,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行使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都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武装解放
和平解放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对台方针政策的变化
海峡两岸的交往
……台湾当局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立场,合作的基础。……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台湾海峡目前仍然存在着双方的军事对峙,……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
——《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
1
2
3
1979年元旦,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停止对
金门和马祖的炮击,倡议两岸实行三通、四流
海峡两岸局势逐步走向缓和
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探亲
海峡两岸近40年隔绝状态被打破
1990年,台湾海基会成立。1991年,大陆海协会成立
民间团体开始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
两岸关系的发展
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
4
5
6
1992年11月,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九二共识”
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1995年,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2005年,《反分裂国家法》通过;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中国大陆
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993年汪辜会谈
7
2015年11月,习近平同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晤
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
7
2022年,《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发布
指明了对台工作方向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2005年《反分裂国家法》
结合历史,谈谈你对材料的认识。
①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两岸同胞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夙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③我们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史料学史
中共中央在妥善应对台湾局势变化的同时,继续加强同岛内认同“九二共识”,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党、团体、县市和人士交流互动,推进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增进同胞亲情和福祉,坚定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
两岸贸易总额的增长
两岸人员往来变化
民间交流
台胞黄守堃致力于加强两岸漆艺交流
新课标教材新增知识角度
大概念: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
统一多民族国家
得到发展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地区发展
“一国
两制”
成功实践:香港、澳门回归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发展
大单元建构
1.(2025·山东威海)下图为某主题公园的宣传牌,其宣传的主题是( )
A.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B.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全面准确推进“一国两制”实践
D.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D
中考真题演练
2.(2025·广西)从1950年开始,中央人民政府有计划地分批组织边疆少数民族各方面人士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此举旨在( )
A.加强民族团结
B.全面恢复国民经济
C.提高教育水平
D.落实“双百”方针
A
D
3.(2025·江苏苏州)2021年,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回想20世纪末,为了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党和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推进民主改革
C.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西部大开发
4.(2025·云南)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和出版,其中出版的《格萨尔王传》《江格尔》《玛纳斯》三大英雄史诗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以上工作( )
A.传承和发展了少数民族文化
B.提高了民族地区的科技水平
C.提升了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
D.保障了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
A
5.(2025·广东广州)2025年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是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大型综合性运动会,也是全运会首次走进香港、澳门。这些“首次”( )
A.表明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B.丰富了“一国两制”实践内涵
C.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D.标志中国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
B
6.(2025·四川宜宾)1988年《人民画报》刊登了一张照片(下图)。照片中,他们穿着印有“想家”的白布衫,表示“只有到家乡才脱下,放在死去的父母墓前”。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两岸开展全方位交流
B.三通政策顺利实现
C.台湾同胞的家国认同
D.九二共识深入人心
第一个台湾返乡探亲团登上长城
C
7.(2025·四川成都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创新之处。
答案来源
限定条件
作答角度
材料二 1947年,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刚刚解放的内蒙古地区成立内蒙古自治区。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2017年,中共十九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据统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整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创新之处。
【答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致力于立法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意义。
答案来源
作答角度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各民族血脉相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基,信念相同是中华民族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内生动力,文化相通是中华民族铸就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文化基因,经济相依是中华民族构建统一经济体的强大力量,情感相亲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坚强纽带。
——摘自潘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意义。
【答案】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有助于推动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有助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