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现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单元复习课件(共85 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中现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单元复习课件(共85 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9.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8 15:16: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5张PPT)
大单元复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大概念: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课前知识默写
1.第一个五年计划:
(1)时间:1953—_____年底。
(2)背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工业水平很低,__________,且_________,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低。
(3)特点:优先发展_________。
(4)建设成就:①工业方面,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__________
____________(生产了我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②交通运输方面,新建_____、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1957年,_____________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5)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________________迈进。
1957
基础薄弱
门类不全
重工业
长春第一
汽车制造厂
武汉长江大桥
社会主义工业化
宝成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确立: ______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__________________。
(2)意义:为__________________建设奠定了基础。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__________的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_____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4.农业合作化
(1)方式:国家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________________,走_______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2)结果:______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3)影响:推动了________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4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社会主义
人民利益
社会主义
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6
手工业
集体化
5.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式:
(1)__________: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__________: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________,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_____。
6.中共八大:______年在北京召开,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_____________变为______________。
7.“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_________”的总路线。
8.国民经济的调整:1961年初,开始实施“调整、______、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__________,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公私合营
赎买政策
和平过渡
创举
1956
落后的农业国
先进的工业国
社会主义
巩固
基本完成
9.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1)表现: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大庆油田等建设起来;修建了_____、兰青、包兰等铁路;首先完成人工合成______________。
(2)意义:_____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0.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英雄模范人物:
(1)王进喜:1960年春,在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使大庆油田的第一口油井得以提前开钻;被誉为“______”,以他为代表的石油工人所表现出的艰苦创业精神,被誉为“_________”
(2)焦裕禄:任河南兰考县委书记期间,为改变兰考面貌,以身作则,带病坚持工作到生命最后一息,被人民称颂为“___________”
(3)雷锋:_____________,默默无闻地为人民做了大量好事,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
兰新
结晶牛胰岛素
初步
铁人
铁人精神
党的好干部
解放军好战士
11.简述三大改造的意义
【答案】(1)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所有制形式: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课堂导入
1945年8月,毛泽东和蒋介石在重庆合影
东北人民解放军在辽沈战役中强攻锦州
短短数月,为何“和平”的谈判化作“内战”的烽烟?
谁在真诚谋和平?谁在蓄意燃战火?
历史的天平最终倾向何方?
知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了解农村改革、城市改革、经济特区建设、沿海港口城市开放、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史事,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对世界的重要影响;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了解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意义;知道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新征程;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22版课标要求
1
单元知识结构
2
历史时序
3
大单元知识点梳理
4
大单元建构
5
中考真题演练
现代化实践
现代化开端
现代化
理论指导
新时代发展
单元知识结构
单元内容概述
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现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9课 对外开放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第10课 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
第11课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决策
决策
理论基础
课时关系梳理
依存、促进
依存、促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拨乱反正
推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基础
推动
经济特区的建立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发展
深化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梦宏伟蓝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开启新征程
政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经济: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进入新时代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思想文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阶段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978年
1980年
1982年
1984年
1985年
1988年
1990年
1992年
1997年
2001年
2002年
2012年
2017年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对外开放
对内改革
提出改革开放
建立经济特区
开放沿海城市
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85年
戈尔巴乔夫
改革开始
苏联解体
欧盟成立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1991年
1993年
1995年
中共十
一届三
中全会
中共
十二大
中共
十四大
中共
十五大
中共
十六大
中共
十八大
中共
十九大
世界
沿海经济开放区
2022年
中共
二十大
历史时序
会议
壹 现代化开端
时间:
背景
“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1978年
政治:人们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思想:“两个凡是”方针的推行引起普遍不满;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地点:
北京
主要内容
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组织路线
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始了从“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拨乱反正有效地调动社会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依据材料,说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重要意义。
史料学史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会议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知识延伸
遵义会议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遵义会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纠正了博古等人“左”倾错误思想
彻底纠正了“左”倾的错误思想
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挽救了党、红军、革命,是生死攸关的转折,是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是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历史转折,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思想纠错
领导核心
历史地位
启示: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拨乱反正
政治上
在全国开展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恢复刘少奇的名誉
调动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社会安定团结,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
恢复高考制度
教育上
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
思想上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新课标教材新增知识角度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历史,总的说来,是我们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
《决议》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贰 现代化实践
时间
背景
目的
概况
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开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到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农民领取联产承包责任制合同书
小岗精神:改革创新、敢为人先
对内改革
小岗村村民包产到户的承诺书
土地等生产资料
作物收成
国家
农户
国家集体
农户所有
所有权
使用权
定额
剩余部分
生产经营方式
统一经营集体劳动
分配方式
平均分配
分户经营
个体劳动
按劳分配
不变的是土地公有制的性质,变的是生产经营和分配方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史料学史
分析下表,你能说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吗?
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78年 1397 133.6
1990年 7662.1 686.3
2000年 24915.8 2253.4
2017年 109331.7 13432.4
①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②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课后活动
知识延伸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化
土地改革
农业生产合作社
人民公社化运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启示:
①一切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国情;
②改革时生产关系应符合生产力发展;
③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新课标教材新增知识角度
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全国农村全面进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作为基层政权,实行了20多年的人民公社制度不复存在。这是农村经济和政治体制的重大改革。
某乡政府办公楼
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乡、民族乡、镇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农村人民公社、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其他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邓小平说:“农村改革的成功,增加了我们的信心,我们把农村改革的经验,运用到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去。”
新课标教材新增知识角度
1979年,全国出现知识青年返城大潮。为了缓解就业压力,中共中央、国务院采取支持城镇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发展的方针,开始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改革。在新政策指引下,集体经济、个体经济有了新发展,还出现全民、集体和个体联营共同发展的新经济形式。
卖大碗茶的茶摊
1979年,北京待业青年和返城知青参与创办了“青年茶社”,专卖大碗茶。
新课标教材新增知识角度
私营经济
全民所有制工业
所有权
经营权
分 离
承包经营合同
形式
确定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
1988年,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明确了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得到确认。
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新课标教材新增知识角度
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开幕词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什么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中国国情
中国特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回答了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走什么样的道路这一全党和全国人民最为关心的重大问题,成为指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新课标教材新增知识角度
小康目标的提出
1981年
20世纪末
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
人民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新课标教材新增知识角度
精神文明建设
1.“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
“五讲四美三热爱”示意图
蒋筑英
(1938—1982)
罗健夫
(1935—1982)
代表人物
2.1986年《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是关系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大事
想一想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人民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时间:
会议:
主要内容 中心环节
所有制 结构
管理体制
分配制度
增强企业活力
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1984年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
不管白猫黑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
——邓小平
实施: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特点:
意义:
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概况
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计划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特点
资源配 置方式
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行政手段为主
市场配置为主
知识延伸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制度
市场经济
经济特区的建立
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珠海
深圳
汕头
厦门
为什么首先在广东、福建兴办经济特区?
临近港澳台,靠近国际市场
地处沿海,交通便利
著名侨乡,有利于吸引外资
深圳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窗口”
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前后的深圳
经济特区代表
新课标教材新增知识角度
特区精神
敢闯敢试
敢为人先
埋头苦干
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的伟大创举。
1980年
4个经济特区
1984年
沿海开放城市
1985年
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8年
建立海南岛经济特区
1990年
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汕头
厦门
深圳
珠海
南通
秦皇岛
天津
大连
烟台
连云港
青岛
上海
宁波
温州
福州
湛江
北海
广州
珠江三角洲
闽南三角区
长三角
环渤海
上海浦东
岳阳
重庆
九江
武汉
芜湖
黑河
满洲里
珲春
河口
瑞丽
巴克图
东兴
霍尔果斯
乌鲁木齐
拉萨
昆明
贵阳
长沙
西宁
银川
呼和浩特
长春
西安
海南岛
1992年后
相继开放了重庆武汉等沿江、沿边、省会城市
对外开放
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时间:
影响:①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②标志着中国将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参与全球范围内的竞争;
③有助于中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对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
2001年12月
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不论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治理结构和社会方面。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史料学史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说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中的重要作用。
①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②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叁 新时代发展
时间:
内涵:
实现途径: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0年
21世纪中叶
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035年
基本实现社会
主义现代化
已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中国梦宏伟蓝图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新发展理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①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
②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
开启新征程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宣布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
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我们的方向就是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史料学史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分析为什么说“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基本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原因: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为人民造福。
新课标教材新增知识角度
构建新发展格局
2020年,中共中央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国家为何要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
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特别是全球疫情爆发后,传统的“两头在外”(原料来自国外、市场依靠国外)的发展模式遇到了挑战。同时,我们国家自身经过几十年发展,拥有了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内涵——“双循环”
这个概念的核心是“循环”,指的是经济活动中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顺畅连接和持续运转。
战略举措
(1)党和国家制定一系列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
(2)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开放成果
中国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
中国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更好惠及各国人民。
新课标教材新增知识角度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小康社会建设历程:
1979年12月
邓小平同志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正式提出
1982年
中共十二大制定了到20世纪末实现小康的奋斗目标
21世纪初
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在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2021年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是几代共产党人接力奋斗的结果
(2)意义:
①我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
②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3)内涵:
全面小康,是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发展成果的小康,是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辛苦和智慧拼搏奋斗出来的。
对中国:表明我国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大台阶,履行了中国共产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千年夙愿变成现实。
史料学史
依据材料,说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何重要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我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我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
——《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从百年前山河破碎、衰败凋零到今天蓬勃发展、欣欣向荣,中国无比自豪地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发展自己,也造福世界。不断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民,不断发展进步的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注入了正能量,彰显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美好世界的中国力量。
——《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
对世界: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显著缩小了世界贫困人口的版图,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解决贫困问题、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肆 现代化理论指导
邓小平理论
1982年
中共十二大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92年
南方谈话
进一步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1997年
中共十五大
邓小平理论
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992年
中共十四大
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1987年
中共十三大
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概括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实事求是
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共十三大
①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②提出了基本路线,作出了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1)时间:
(2)内容
是中国社会主义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开始于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
1987年
经济建设
四项基本原则
改革开放
立国之本
强国之路
新课标教材新增知识角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一、含义
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二、矛盾变化
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主要任务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205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三步走”战略部署
第一步:到1990年底,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2000年),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邓小平南方谈话
(1)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姓“资”姓“社”等问题的困扰。在这关键时刻,邓小平于1992年初到南方视察。
Q1:社会主义能走下去?
市场经济分明是要复辟资本主义……要把中国拖回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中去。
——吴建国《关于当前改革问题之我见》
Q2:改革开放姓“资”还是姓“社”?
在关键时刻,邓小平勇敢地站出来,力排众议,拨正船头——
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
Q3:市场经济是复辟资本主义?
②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①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③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⑤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④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2)内容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⑥发展才是硬道理。
时间
会议
含义
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2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江泽民
新课标教材新增知识角度
跨世纪发展战略
战略 内容 成果
科教兴国战略 提出要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求,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1999年11月,“神舟一号”的成功发射。200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设立。1995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正式实施。
可持续 发展战略 强调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三北防护林、塞罕坝等
战略 内容 成果
西部大开发战略 通过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支持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启动 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
“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战略 一批有实力有优势的国有企业到国外投资办厂,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 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时间
会议
主要内容
意义
科学发展观
2007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提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中共十八大上,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胡锦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时间:
会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新历史方位
主要内容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新的社会
主要矛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新指导思想
2017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共十九大会场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
主题:
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
2022年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共二十大会场
1997年
十五大
邓小平理论
2002年
十六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12年
十八大
科学发展观
2017年
十九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大概念: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对内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对外开放:建立经济特区,形成对外开放格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出中国梦宏伟蓝图,形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开端
现代化
理论指导
现代化
实践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综合国力增强
新时代
发展
大单元建构
1.(2025·四川自贡)1978年12月18日,党的重要会议在北京召开。有学者指出:这次会议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给严冬带来了春天的讯息,具有划时代意义。对“划时代意义”解读正确的是( )
A.开天辟地,焕然一新
B.多党合作,政治协商
C.民主集中,当家作主
D.改革开放,伟大转折
D
中考真题演练
2.(2025·广东广州)1980年,广州市政府给商贩发放经营牌照;1981年,经市政府批准,广州市白云米面制品厂从日本引进了全国第一条快食面生产线成套设备。这表明广州( )
A.注重发展公私合营经济
B.超前规划现代城市空间布局
C.勇于进行改革开放探索
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允许个体经营
D
3.(2025·内蒙古)1978年到1982年,全国工业产值增长49%,城镇个体劳动者增加了8.8倍,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了1.2倍,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值的比重上升了8.5%。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我国( )
A.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完成手工业合作化
C.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A
4.(2025·福建)1978年10月,通用公司董事长向中方建议,采用“中外合资”的形式共同办个企业,要赚一起赚,要赔一起赔。复出不久的邓小平迅速批示“合资经营可以办”,合资企业便由此而来。这体现出( )
A.发展社会主义需要解放思想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经济特区稳步建设
D.城市改革全面展开
5.(2025·贵州黔南州)“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中国社会主义农村体制的重大问题,从而使中国农业生产摆脱了长期停滞的困境,带动了整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材料反映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 )
A.背景
B.过程
C.性质
D.意义
D
6.(2025·河北)1984年1月4日,在石家庄市计划工作会议上,能不能让企业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成为矛盾的焦点。会议从早晨8点开到12点,最终通过了实行企业承包等第一批改革方案。据此可知,当时石家庄市( )
A.出现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
B.探索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
C.开创了对外开放的全新局面
D.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7.(2025·山西)贴春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春联的内容贴近生活实际,也寄托着人们对来年幸福生活的向往。下面是1985年山西某国企张贴的两副春联,这反映了( )
A.社会保障制度的日益健全
B.经济特区引进外资的成效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
C
8.(2025·山东威海)下图是刘华同学绘制的“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发展”示意图。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A.科学发展观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D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9.(2025·江苏连云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在人均资源匮乏和国际竞争激烈的不利条件下,实现了从落后农业大国向先进工业大国的转变,创造了世界瞩目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奇迹。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经济接续完成了从起步到腾飞再到转型升级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武力《新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与启示》
(1)据材料,构建“新中国经济发展历史进程”的知识结构。
(2)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任选材料中一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予以解释。(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写出“新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启示。
(1)据材料,构建“新中国经济发展历史进程”的知识结构。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经济起步阶段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经济腾飞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经济转型升级阶段
【答案】示例:知识结构
(2)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任选材料中一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予以解释。(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
观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中国经济实现腾飞的关键阶段。
论证: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率先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增强企业活力,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我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
结论:改革开放通过制度创新解放生产力,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平稳转型,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
【答案】
启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保持社会安定;发展科学技术等。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写出“新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启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