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大单元复习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大概念:现代化
1.海军: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部队——________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建立了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________”交接入列。
2.空军: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_______歼击机。_________以来,空军的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飞跃,成为保卫祖国领空的钢铁卫士。
3.导弹部队:1966年,中国组建_____________。2015年,更名为________o
4.新时代强军之路:中国人民解放军调整组建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和战略支援部队__________。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背景: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_________的和平外交政策,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
课前知识默写
华东军区
辽宁舰
歼-5型
改革开放
第二炮兵部队
火箭军
五大军种
独立自主
(2)概况:_____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现在表述为互相尊重________________、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__________。
6.“求同存异”方针:1955年,_______(人物)在_________(会议)上提出。
7.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_____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8.中美建交:______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__________》,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______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9.中日建交:______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0.全方位外交: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外交布局。
11.认识这一时期取得的国防成就及其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_____________,筑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_________。
1953
主权和领土完整
和平共处
周恩来
万隆会议
1971
1971
联合公报
1979
1972
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
强有力的保证
钢铁长城
课堂导入
吉林长春市,老人在家中使用智能手表监测心脏状况
市民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智慧体育公园健身
佩戴运动手表监测心率、记录步数;使用智能电子秤控制饮食热量,精准计算每一餐摄入的卡路里;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健康管理成为一种新的生活风尚,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经历了不可思议的变迁。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小日子’的变化,背后是国家‘大实力’的飞跃!”回望过去几十年,新中国打下了哪些坚实的科技文化基础,才让我们今天的生活如此便利,并有信心展望更美好的未来?
1
单元知识结构
2
历史时序
3
大单元知识点梳理
4
大单元建构
5
中考真题演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重视科学技术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许多研究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文化事业也不断发展,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用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迁,见证了时代的进步。
科技文化现代化
社会生活现代化
单元知识结构
单元内容概述
课时关系梳理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工程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文化事业的发展
衣食住行用的变化
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推动
要求
带动
科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重视科学技术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文化:“双百方针”提出;改革开放后,文化事业日益繁荣,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社会生活:衣、食、住、行、用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迁,见证了时代的发展与进步。
阶段特征
1964年10月16日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成功
1967年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20世纪70年代
2003年
“神舟”五号成功升入天空并返回
2015年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7年
“欧共体”成立
1993年
欧盟成立
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世界
1966年
我国第一
次成功进
行发射导
弹核武器
的试验
历史时序
壹 科技现代化
含义
原子弹:核裂变
氢弹:核聚变
导弹:带有弹头和动力装置
的高速飞行器
核弹
人造地球卫星
“两弹”
“一星”
“两弹一星”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邱小姐
我国第一颗氢弹:狂飙一号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两弹一星”
1964年10月16日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
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1967年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
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第4个自己研制
氢弹的国家
意义:
(1)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钱学森(1911-2009)
邓稼先(1924-1986)
代表人物
“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等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2021年6月,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与天和核心舱完成交会对接,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载人航天工程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杨利伟走出舱门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翟志刚太空漫步
特别能吃苦 特别能战斗
特别能奉献 特别能攻关
载人航天精神
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概况:
推广:
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
中国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明显
袁隆平在田间观察水稻
杂交水稻
影响
(1)对国内: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对国际: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2000年首届最高
科学技术奖
2021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杂交水稻之父”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概况:
屠呦呦在实验室工作
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影响:
2015年获得诺贝尔
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青蒿素
合作探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请你说说我国大力发展科技的重要性。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
(2)科技进步能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
(3)科技进步能够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改变各国经济结构和推动经济全球化
贰 文化现代化
改革开放前
“双百”方针
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即“双百方针”
话剧《茶馆》
小说《红岩》
小说《青春之歌》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电影《英雄儿女》
电影《林则徐》
反映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面貌
文化事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
各领域作品形式多样,题材广泛,佳作迭出;中外文化交流增多
长篇小说
《平凡的世界》
报告文学
《哥德巴赫猜想》
电影
《大决战》
大型舞剧
《丝路花雨》
反映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进入新时代
我国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青年一代更加积极向上,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
叁 社会生活现代化
凭票购买;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
丰富多彩;显示风度、展示个性
结构单一,解决基本温饱
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
住房比较拥挤,室内设施简单
人均住房面积扩大,装修和居住环境改善
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火车等
火车、高铁、飞机、轮船等
社会生活的变化
缝纫机、手电筒、
收音机
电脑、电视、洗衣机、手机等
书信是人们主要的
通信手段
智能手机迅速普及并进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开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种休闲生活
饮茶文化
旅游
健身
图书馆享受阅读
铁路:截至2010年底,中国的铁路营运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到2021年底,我国高铁营业里程达4万千米,位居世界第一。
公路:到2021年底,中国高速公路里程已达16.9万千米,位居世界第一。
民航:国内、国际航线众多,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城市交通:道路建设发展迅速,很多城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交通事业
通信事业
电信:(1)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不断增加对电信事业的投资,逐渐形成全国电信网络;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快速发展;
(2)如今,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
互联网: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
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大概念:现代化
科技现代化:“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袁隆平培育籼型杂交水稻;屠呦呦及其团队发现青蒿素
社会生活现代化: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得到了改善;交通、通信事业不断发展
文化现代化:提出“双百”方针;出现一系列出色的文学艺术作品;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推动
推动
大单元建构
1.(2025·河南)1970年4月25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联合印发了喜报,文中提到“卫星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439公里,最远点2 384公里……”。喜报内容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B.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地面
D.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B
1967年
2003年
2021年
中考真题演练
2.(2025·新疆)2025年4月25日,神舟十九号、二十号航天员在“天宫”实现“太空会师”,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第六次“太空会师”。近年,以载人航天技术为代表的中国尖端科技井喷式“上新”。这根本得益于(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B.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C.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D.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A
3.(2025·天津)1980年,美国圆环种子公司总经理威尔其来华与中方正式签订了中国杂交水稻的技术转让合同,应邀赴美国进行技术指导的专家最有可能是( )
A.钱学森
B.屠呦呦
C.邓稼先
D.袁隆平
D
4.(2025·陕西)服饰承载时代记忆。下列服饰变化反映了( )
C
A.审美观念的趋同
B.休闲方式的多元
C.社会生活的变迁
D.设计风格的单一
5.(2025·甘肃兰州)1962年12月兰新铁路竣工,2014年12月兰新高铁全线开通,从早期的“绿皮车”到如今的“绿巨人”,兰州到新疆的行程从三天缩短到12小时。这充分说明( )
A.科技创新促进交通发展
B.交通拥堵得到极大缓解
C.综合交通运输网已形成
D.传统交通方式已被取代
A
6.(2025·河北)下图所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在某方面的发展成就。这一“方面”为( )
A.交通设施
B.电信网络
C.医疗卫生
D.生态环境
A
7.(2025·广东)1983年5月27日,我国以最高礼遇,在人民大会堂为首批自主培养的18名博士颁发学位证书,这是新中国自己培养出的第一代博士。这表明我国( )
A.提倡职业教育
B.加强国防建设
C.重视人才培养
D.实施义务教育
C
8.(2025·安徽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每5年都对体育发展作出重要规划。20世纪50年代初,陈镜开打破挺举世界纪录,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力量,他本人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和鼓励。改革开放以来,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发展,竞技体育成就显著。以女排取得五连冠、许海峰为中国夺得第一枚奥运金牌、北京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等为标志,中国体育人走的是一条体育兴国之路。
——摘编自李龙《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的历程与逻辑理路》
(2)根据材料二,简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原因。
答案来源
作答角度
(2)根据材料二,简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原因。
【答案】原因:党和政府的重视;国家体育发展规划的引领;改革开放的促进;体育工作者的努力;体育精神的激励;大型体育赛事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