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9课论教养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文学常识填空
《论教养》作者   ,   学者、作家。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1-4题。
  建党一百多年来,伟大的建党精神展现出万壑归流的洪荒伟力。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肩负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要学会从伟大建党精神中不断汲(jí)取力量。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不怕牺牲、英勇战斗,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大力弘扬建党精神,让自己的青春在新时代闪耀光芒。在前行路上,我们要志存高远,心无旁骛,牢记先辈们的箴(zhēn)言,汲取精神养料,随心所欲地走好每一步。在工作上,我们不能墨守成规,要断章取义,勇于创新;在学习上,我们不能自吹自擂(léi),要谦虚谨慎,孜孜以求;在生活上,我们不能矫(jiáo)揉造作,要附庸风雅,严于律己。
2.文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汲(jí) B.箴(zhēn) C.擂(léi) D.矫(jiáo)
3.文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心无旁骛 B.随心所欲
C.断章取义 D.附庸风雅
4.依次填入第1段横线上的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铭记忠诚之心 ②恪守责任之心 ③永葆进取之心 ④铸牢奉献之心
A.③②④① B.④③①②
C.③①④② D.④②③①
5.下列从文中选出来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建党一百多年来,伟大的建党精神展现出万壑归流的洪荒伟力。
B.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肩负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要学会从伟大建党精神中不断汲取力量。
C.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大力弘扬建党精神,让自己的青春在新时代闪耀光芒。
D.在前行路上,我们要志存高远,心无旁骛。
6.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为了倡导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今年我国确定的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
B.传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为纪念我国著名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因为屈原,人们记住了端午。也因为端午,人们记住了屈原。
C.京剧雍容华美,昆曲典雅精致,越剧宛转悠扬,秦腔朴实无华,梆子戏高亢悲凉:中国的戏曲艺术博大精深,异彩纷呈。
D.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北京日报与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联合举办了《回望红色足迹,我的亲历感动》征文活动。
7.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开展了“学家规 树新风”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观点论述】老师给出了下面两句家规,同学们有的说A好,有的说B好,你会选择哪一句作为你家的家规?请说明理由。字数在80字以内。
A.巧伪不如拙诚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补写对联】我国有很多家训是以对联的形式展现的。下面是大余湾村余氏家族的家训上联,请你尝试对出下联。
上联:勤俭能创千秋业
下联: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论教养
[苏联]德米特里 谢尔盖耶维奇 利哈乔夫
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
但是必须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因为我不认为自己是教养完美的典范。不过,我倒是愿意就某些想法跟读者交换意见。
比方说,我确信,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教养,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亲属之间的表现,看他和亲人们的关系究竟怎么样。
一个男人,假如他在街道能为陌生的妇女让路,让她先行,乘坐公共汽车时,能让妇女首先上车,甚至亲手为她把车门打开,可是他在家里,却懒得帮助疲惫不堪的妻子刷洗餐具——那么,我们可以断定这个男人还存在着教养上的缺陷。
假如一个男人跟朋友和熟人见面时彬彬有礼,可是在家里对妻子儿女动不动就大发雷霆——那就可以肯定他不是个有教养的人。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亲人的性格、心理缺乏了解,对他们的习惯和愿望总是漠不关心,那就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
假如一个人已经进入成年,仍把接受父母的关爱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与此同时却看不到父母也需要关爱和帮助,那么同样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
假如一个人在家里,不管是不是有人在看书或者在做功课,即便做功课的是他年龄幼小的孩子,他都不管不顾地打开收音机或者电视,并且把音量放得很大,或者随心所欲地高声说话——那么,可以断定这个人缺乏教养,而且他永远也不会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有涵养的人。
假如一个人喜欢跟妻子或者孩子们开玩笑,却不顾及他们的自尊心,尤其是当有外人在场的时候,还要一意孤行,恕我直言,这样的人简直蠢到了极点!
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对他来说,礼貌待人不仅习以为常,轻松自然,而且能让他心情愉快。有教养的人对别人一律谦让和礼让,无论接触的人年长还是年幼,是社会贤达还是平民百姓。
有教养的人待人处事绝不会自吹自擂。有教养的人懂得珍惜别人的时间(有句谚语说得好:国王的礼貌是恪守时间)。有教养的人允诺别人的事一定尽力去做,他不会摆架子、“翘鼻子”。无论何时何地,他的行为举止都保持一致——无论是在家里、在学校、在研究所、在供职的单位,还是在商场,或者在公共汽车上,他都始终如一,稳重随和。
谈论“风度”的书籍很多。在社会交往中,比如出门做客或者在家接待客人,在剧场,在工作场合,人究竟该如何自持?如何举止有度?怎么样对待老人和孩子?怎么样谈吐才算得体,不致使对方听了感到难堪?怎么样打扮才算合适,不致让周围的人们侧目而视?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些书大都有详尽的论述。遗憾的是,人们却很少从这些书中汲取有益的见解。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我认为原因在于这些讲解优雅风度的著作有个缺陷,就是很少解释人们为什么需要优雅风度,其必要性究竟何在。有些人有一种错觉,似乎优雅风度就是矫揉造作,是出于无聊,是附庸风雅,是毫无意义的扭捏作态。
当然,优雅风度可能是非常外在的。但是就整体而论,优雅风度是靠祖祖辈辈一代又一代人的经验积淀而成的,并且标志着人们渴望变得更高尚,渴望生活更优越、更美好的愿望,这是一种世代相传、持续不懈的追求。
问题的关键究竟何在呢?要养成优雅风度应该遵循哪些准则?——收集那些难以逐一熟记的行为举止的“道德箴言”,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呢?
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时时刻刻要记住: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
切记不要互相妨碍,因此不应当大声喧哗。听到吵闹声不必捂住耳朵——在许多场合未必能做到这一点。比如说,吃饭的时候,切记避免吧嗒嘴,把汤匙放在碟子上的时候不要弄出声响,喝汤时也不要有声音;嘴里嚼东西的时候不要说话,免得坐在旁边的人担心;不要把勺子放在桌子上,免得给邻座的人造成不便。穿着要整洁,表明你对别人的尊重。敬重客人,敬重主人,或者说得更简单一点,敬重路上的行人,不要让大家对你侧目而视。不要连续不断地开玩笑,说俏皮话,讲笑话,弄得旁边的客人心烦,尤其是重复别人已经说过、听你说话的人已经听过的笑话,那更加让人厌倦。絮絮叨叨会让谈话的对方陷入尴尬的境地。切记不要只顾自己说笑逗别人开心,也要让其他人有机会说点什么。动作举止、衣饰服装、走路的步态,一切都要有分寸,力求优雅。要知道任何优雅都不会让人厌烦。优雅是“社会共享的”。因此,在有教养的优雅举止中总是包容着深刻的含义。不要以为优雅仅仅是徒有其表的举止。你是凭借自己的举止表现你的素质。自我修养,与其说是注重行为举止,莫如说是重视行为举止的内涵,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敬重社会,珍惜大自然,甚至珍惜动物,珍惜花草树木,珍惜当地的美丽风光,珍惜你居住地的历史,等等。
无须背诵数以百计的格言信条,只须记住一条: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如果你懂得了这一点,再加上几分随机应变的智慧,那么风度就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换句话说,你会自然而然地记住保持优雅举止的具体做法,你将乐于实施并且善于把这些法则付诸实践。
8.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9..第③自然段中,作者说“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 又说“倒是愿意就某些想法跟读者交换意见”,是否矛盾?你是如何理解的?
10.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家里,对此你怎么看?
11.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2.由“教养”转向“风度”,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13.“当然,优雅风度可能是外在的”一句中的“可能”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14.本文的论题是教养,可是文中有很多篇幅却是在谈论“风度”与“优雅”,这是不是跑题了?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文学存在一套发达的抒情体系,有学者将中国文学的传统总结为以抒情诗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抒情传统。抒情传统虽然不能囊括中国文学的总体,但确实抓住了中国文学的一条主脉。在漫长的文类、文体融合与演变的过程中,这一抒情传统自然而然地浸润了小说,使得古代小说具备丰富的抒情因素。在中国古代小说的浩瀚海洋中,虽然不乏游戏笔墨之作,但是那些流传后世的杰作往往是发愤抒情的结晶。
当然,在承认古代小说抒情性的同时,不可否认抒情因素并非与生俱来的。抒情性虽然在唐传奇中就已显露痕迹,但只有到了明清,在文人化和个人化倾向的刺激下才大放异彩。同时,中国古代小说中也存在着一大批无关抒情或淡化抒情的说理、记事文类,比如文言小说系统中的笔记、杂记、逸事等,白话小说系统中的历史演义、神魔小说等。但是,这些现象并没有消减中国古代小说的抒情特性,反而从各个方面将中国古代小说的抒情面相凸显了出来。如历史演义永远少不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神魔小说也总是对生命盛衰与身心超越之道抱有关怀,只是这些抒情因素多半沉潜在文本深处。
此外,如果将视野扩大到整个中国小说史,就会发现抒情性不仅是中国古代小说演变的重要趋向和内动力,也是近现代小说转型的重要因素。在清末梁启超提出“小说界革命”以后,我们不仅能在社会小说中看到吴趼人的嬉笑怒骂、刘鹗的哭与泪,还能在言情小说中感受到林纾。徐枕亚的哀伤情调--这种哀伤情调甚至弥漫至五四新文学时期,进而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五四时期,从鲁迅的“呐喊”与“彷徨”到郁达夫苦闷的“自叙传”,从周作人提倡的“抒情诗的小说”到沈从文的“抽象的抒情”,虽然传统小说的抒情模式已被现代作家抛弃,但是抒情的灵魂依然还在。
(摘编自陶明玉《小说何以抒情:从古代到当下》)
材料二:
以中国“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的文化渊源为考,明清以来的戏曲、小说的真正核心还是离不开一个“情”字,正如童庆炳所说“明清以来,戏曲、小说作品的大量出现,从表面看,似乎离开了抒情传统,转向了叙事方面,其实也不尽然。因为第一,明清两代抒情的诗仍属于正统,是高雅的标志;第二,就中国古代戏曲和小说作品而言,仍然贯穿着中国独特的抒情传统”是的,摆一摆明清以来传世的每一部小说与戏曲,都是抒情与叙事兼并的“种子”《红楼梦》《牡丹亭《西厢记》如此,此外,唐宋元明清以来的各类小说与戏曲也,草不如此。
若以诗词曲赋的数量来衡量一部著作是否以抒情为本,那么《红楼梦》也是排在前面的。童庆炳不仅认为中国戏曲是“以讲故事为表,以抒发情感为里”,还不容置疑地认为“一部《红楼梦》不过是作者感叹自己的身世,感叹生命的快乐与悲哀而已……《红楼梦》是在歌唱故事,而不是一般的叙述故事”。或许童庆炳是提出《红楼梦》“叙事如歌”的第一人,大凡认真读过《红楼梦》又深谙中国文学史的人,可能不会对这一说法持完全否定立场,《红楼梦》是叙事的,也是抒情的、诗意的、浪漫的,通篇诗词曲赋此起彼伏,构成了全书伤情悲世的基调,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红学研究者蔡义江曾编辑出版了《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一书,并在书中提出“按头制帽,诗即其人”的议题,同时也认可作者苦著《红楼梦》定“有传诗之意”,“传诗”说可谓是抒情为本的另一种说法。语书共选入了三百六十余篇诗词曲赋和分析鉴赏,颇有可说性,假如你把这些诗话曲赋从《红楼梦》中全部抽掉,那么《红楼梦》可能就曲终歌罢,面目全非了。
正如关四平所述:“《红楼梦》的情感表现由多个层面构成,既有男女爱情,也有亲情、友情。无论是哪个层面的情感表现,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均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这与童庆炳的《红楼梦》叙事观“歌唱故事”说如出一辙,悲剧的传播,有时就是一种感叹、一种哀号,一种泣血,一言以蔽之,就是抒情。
小说叙事得益于抒情的孕育,同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也得益于诗评的发展与丰富。倘若没有诗评,又何来叙事理论的批评。“小说的评点自然是从对诗文的评点发展起来的,但它的盛世则要归功于李贽。”即使现当代文学理论抑或批评研究,虽然诗学批评所占的比例锐减,但似乎也没有任何一位专家会公然否定汉语小说叙事的抒情基因,相反,不少专门从事小说叙事理论研究以及美学研究的当下学者,早已认识到了这一点。有关这一点,陈世骧给予的论断更为明确:“中国文学注定要以抒情为主导,抒情精神成就了中国文学的荣耀。
(摘编自孙仁歌《汉语小说叙事文本抒情性渊源及其特征探析》)
1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抒情诗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抒情传统是中国文学的主脉,这一传统浸润了小说,使古代小说具备了抒情因素。
B.并不是所有的中国古代小说都具有抒情性,如神魔小说,它们无关抒情或淡化抒情,但并未消减中国古代小说的抒情特性
C.童庆炳认为,明清以来的文学由抒情转向了叙事,明清以来的每一部小说和戏曲,都是兼顾叙事和抒情的。
D.评价一部作品是否以抒情为本,可以通过作品中诗词曲赋的数量来衡量,这与蔡义江的“传诗”的说法如出一辙。
1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阅读《三国演义》,读者能从其叙述的故事中感受到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B考证五四时期的作品,我们找不到传统的抒情模式,但依然能看到抒情的传统。
C.材料二举《红楼梦》这部作品的例子,在证明诗词中赋对一部作品的重要意义。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涉及中国古代小说的抒情传统的论述,但两者侧重点不同。
17.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材料二中陈世骧观点论据的一项是( )
A“许多抒情作品则未能把视线、笔触更多投向自我以外的客观世界。"
B.词“它不仅在诗歌发展链条上继承了言志抒情的传统,并将这个传统传递给了后代”
C.茅盾的小说《幻灭》“令人信服地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青年人对生命的悲剧性感受”。
D.郁达夫的短篇小说在表达形式上“只关心自己的感受,并将这些感受描写出来”。
18.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19.材料二说“《红楼梦》是在歌唱故事,而不是一般的叙述故事”请结合下面一段文字对这一论述加以阐述。
既熟惯,则更觉亲密;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这日不知为何,他二人言语有些不合起来,黛玉又气的独在房中垂泪,宝玉又自悔言语冒撞,前去俯就,那黛玉方渐渐的回转来。 (摘自《红楼梦》第五回)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论风度
①风度并非只是男性的专属。试想,在一个漫天飞雪的日子里,一位妙龄少女,身着一袭红裙,飘然而至,众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这是要风度不要温度啊!”那么,风度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②《辞海》里是这样说的:风度指一个人良好的谈吐、举止、仪容、姿态。譬如有绅士风度、大将风度、宰相风度、伟人风度、学者风度等。近义词还有风范(气度,韵致)、风局(风范,器宇)、风表(风范仪表)、
风节(气度情操)等等。
③风度,其实就是一种美。美,首先征服的是人的双眼,然后才是人的心灵;然而风度,必须先征服人的心灵,接着再去征服人的眼睛。不过,眼睛有时候会欺骗自己,而心却不会。所以,美是一种幼稚的风度,而风度则是一种成熟、深刻且恒久的美。在我看来,风度是一个人内在美的外在体现,是一个人外在美的升华。风度的本质,乃是外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
④所以,美丽动人彰显着一种风度,英俊潇洒诠释着一种风度,卓尔不群蕴含着一种风度,平易近人展露着一种风度,机智灵活体现着一种风度,勇敢顽强折射着一种风度,谈吐不俗散发着一种风度,笑看红尘弥漫着一种风度……
⑤世界上任何美的事物都有规律性,人的风度气质美也有规律性。因此,风度可以通过自我完善来获得。
⑥首先,要仪容整洁。当一个人举止端庄、衣着得体、待人谦和且彬彬有礼时,便具备了有风度的基本要素。从传统意义上说,这种风度通常为那些家境殷实、地位颇高且接受过良好教育之人所特有,故而被尊称为绅士风度。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可见,在某种意义上,风度与财富是有一定关系的。但是,这并不能证明财富与风度是一种“正比例”关系。就当下社会而言,有钱人的数量日益增多,可具备绅士风度者却寥寥无几。
⑦其次,要学识渊博。风度的背后,往往要靠知识与才华予以支撑,否则就是虚有其表。李白高呼“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一种风度,杜甫所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是一种风度。学识渊博不仅可以提高个人修养,更重要的是能够弥补人的生理缺陷。拿破仑身材矮小,却依然成为欧洲雄狮。与之相反,恰似《红楼梦》中的贾宝玉那般,虽生得一副好皮囊,然而腹内实则草莽。
⑧第三,要临危不乱。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在紧张局势下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且胜不骄、败不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大将风度。比如三国时期诸葛亮的空城计和草船借箭,东晋谢安的淝水大战,他们在其中展现出的是多么卓越的睿智以及令人钦佩的镇定啊!
⑨最后,要襟怀宽广。一个自私、狭隘、充满嫉妒的人是无法与“风度”二字相提并论的。我们读过《白雪公主》的故事,其中那位自认为天下第二美的恶毒王后,毫无风度可言。同样,      。禁烟英雄林则徐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也许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有这样的襟怀,这样的风度。 
⑩仪容整洁、学识渊博、临危不乱、襟怀宽广,或许,这还不是风度的全部。但我觉得,任何一个人,如果能够从这几个方面不断地自我锤炼,施以严格要求,就一定能够成为一个风度翩翩、气质卓然的人!
(有删改)
20.填写下面的思维导图,厘清文章的行文脉络。
第⑥⑦段运用了相同的论证方法,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为第⑨段画横线处补充一个事实论据,要求100字以内。
答案
1、利哈乔夫 苏联 2.D 3.A 4.A 5.B 6.C 7.(1)【示例一】A句虽质朴但含真义,告诉我们巧妙伪装远不如憨厚真诚好,教育我们做一个诚信真实的人,适合作为家规。【示例二】B句是传承千年的名言,对仗工整,易于传诵,更重要的是饱含深远的真理,既可作为一个人的生存原则,也可成为家族兴旺的妙言。 (2)【示例】懒惰可毁百年家
8.开门见山,引入论题,指出良好的教养的三个来源——家庭、学校和自身。
9.不矛盾。“不敢贸然”是作者谦虚、 谨慎的表现;“愿意交换意见”体现作者的诚恳态度。这样的表达,既体现了他谦虚谨慎的文风,又在情感上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10、同意作者的观点。假如一个人在家里对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的所作所为都缺乏教养的话,很难相信他能在其他地方做出有教养的举动。所以,作者的观点是正确的。
11、“无教养”的行为,是人人痛恨和鄙视的,“有教养”的行为是大家敬佩和赞扬的。作者在文中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是为了引起读者的重视和思考,起强调和突出的作用。这样的写作顺序,使作者的观点更突出、更鲜明。
12.“风度”指人的言谈举止和仪态。有教养的人,一定有风度;有风度的人不一定有教养。“风度” 是“教养”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13.不能去掉。“可能”表推测,体现了作者语言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去掉后就成了“优雅风度是外在的”,过于武断,与事实不符。所以,不能去掉。
14.不是。“风度”“优雅”是“有教养”的重要表现。本文的论述是从“无教养”到“有教养”,再到“风度”“优雅”,层次上逐步提升,内涵越来越丰富。由“教养”转向“风度”“优雅”并没有跑题,反而使论述更深入、更巧妙。
15C 16.C 17.A
18.首先提出了论述的话题 ,即抒情传统是中国文学的一条主脉 ,接着分析了古代小说抒情传统的发展和特点 , 最后阐述了抒情因素对现当代小说的影响 。
19..这段文字不仅仅是对宝黛两人因为关系亲密常常言语不合 ,动辄泪来悔往 ,阴晴不定的叙述 ,更是抒发了宝黛两人之间的浪漫情怀 ,与宝黛两人的最终结局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悲情不知不觉地沉淀在叙事之中 。充分体现了“《红楼梦》是在歌唱故事 ,而不是一般的叙述故事”的论述 。
20、(1)妙龄少女下雪天穿红裙被说“要风度不要温度” (2)列举风度的具体表现 (3)如何获得风度
21、(示例一)举例论证。第⑥段举有钱人虽日益增多但具备绅士风度者却寥寥无几的例子,证明了财富与风度不是一种“正比例”关系。第⑦段举拿破仑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学识渊博不仅可以提高个人修养,还能够弥补人的生理缺陷。
(示例二)道理论证。第⑥段引用古人说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证明了风度与财富有一定的关系。第⑦段引用李白和杜甫的话,证明了风度的背后往往靠知识与才华来支撑。
22.(示例)《三国演义》中的周瑜能力出众,本领超群,却心胸过于狭窄,因嫉妒诸葛亮的才华而处处和他作对,却次次被诸葛亮拆穿,最后被诸葛亮气到旧病复发,悲叹“既生瑜,何生亮”后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