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司马光
语
部
编
版
级
文
三
年
上
册
池 上
[唐]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揭示课题
第1课时
看到这两首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诗,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村 居
[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wǎnɡ
dài
xǐnɡ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你知道司马光吗?
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他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编
纂者。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
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他以“日
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
称儒家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看到这篇课文,你觉得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字数少、句子短、较难理解等。
这篇课文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一种书面语。
比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sī
tínɡ
dēnɡ
wènɡ
diē
zhònɡ
jiē
qì
chí
bènɡ
初读古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多读几遍。
初读课文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司 跌 没 皆 弃
sī
diē
jiē
qì
mò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朗读课文,读出节奏。
借助课文插图和注释,同桌之间试说大意。
理解大意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通过组词的方法理解句子。
戏:游戏。 庭:庭院。
登:登上。 跌:跌倒。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面对这么危险的情况,大家是怎么做的?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
弃去
大家是怎么做的?
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呢?请你读一读,并用动作演示。
持石击瓮
同样是小孩子,他们的做法却截然不同。你认为司马光具有怎样的品格?
沉着冷静
小结:正因为司马光的沉着冷静、聪明机智,落水的小孩才能得救。
这篇文言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砸瓮救人的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也让人感受到
司马光爱护同伴的美好
品质。
第一笔是点,不是横
指导书写
书写笔顺是撇、撇、捺
群儿戏于庭
一群小孩子在院子里做游戏。
做游戏
庭院
翻译时还要注意语序调整。
单音节词
双音节词
代替法
第2课时
捉迷藏
斗蛐蛐
扑蝴蝶
……
想象说话:古人的庭院里花草鱼虫都有,最适合孩子们玩儿了。想想看他们在玩什么呢?
一个孩子爬到瓮上去玩,一不小心失足跌落瓮中,一下子就被水淹没了。
口小肚大的陶器
淹没,沉下去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由“戏”可见孩群玩耍的愉快气氛,由“没”可知落水小孩在水中危在旦夕。前后反差营造出了一种十分危急的情形。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营造了怎样的情形?
全,都
其他的小孩子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着石头把瓮砸破。
敲打
指司马光
使瓮破碎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示例:一看到有人落水了,孩子们的脸都吓白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有人哇哇大哭,有人慌慌张张地跑去找大人。
“众皆弃去”,想象一下这群孩子们当时的表情、心理、动作,描述一下当时的场面。
示例:我不能慌,我要赶紧想办法,快点把他救出来。否则,他会有生命危险的。
司马光“持石击瓮”时,他心里会怎么想?
水从瓮中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水迸,儿得活
涌出
一群小孩子在院子里做游戏,一个孩子爬到瓮上去玩,一不小心失足跌落瓮中,一下子就被水淹没了。其他的小孩子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着石头把瓮砸破,水从瓮中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其他小朋友
不知所措,纷纷跑开
司马光
拿石头砸破水瓮
小孩落水后,孩子们都有哪些反应?
在危急时刻,司马光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惊慌跑开,而是临危不乱,急中生智地砸瓮救人,可以看出司马光的镇定自若,聪明果断。
从其他小孩和司马光行为上的对比,可以看出司马光怎样的品质?
越是在危险的时候,我们越不能慌张甚至放弃,因为这样于事无补。在危险关头,我们只有冷静下来,分析现实情况,积极思考解决的办法,才能够摆脱困境。
从司马光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起因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水迸,儿得活。
参考课文注释和对《司马光砸缸》故事的理解,揣摩课文的主要内容。
结果
经过
在读懂课文意思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要求:
·做到故事完整,语句通顺连贯。
·可以适当添加自己想象的情节。
讲述故事
课后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可以用文言,也可以用现在的语言,讲的时候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
想一想: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课文里许多词语是由单个字构成的。
课文用“光”来称呼“司马光”,这在其他课文中比较少见。
课文中的句子都很短。
本课中三个“儿”字,第1、第2个泛指儿童,第3个特指落水的儿童,前后意思不一样,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代词“它”。
语序不太一样。“群儿戏于庭”,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顺序应该是“群儿于庭戏”。
这篇课文是文言文,需要借助文言文知识理解文意,其他课文是白话文,容易理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认真跟着老师多读几遍,培养语感。
看课文的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
给一些字组词,也是理解词义的好办法。
还有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遇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读不懂的做批注等方法。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自读课外阅读材料《王戎不取道旁李》,能正确停顿,读通句子,并试说文章大意。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拓展阅读
人物 相似之处
王戎
司马光 聪慧,善于观察
司马光
起因: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经过
______________
众:皆弃去
______________
光:持石击瓮
结果:________
儿得活
沉着 冷静
聪明 机智
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