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单元概述:日本侵华战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单元时空:
2.阶段特征:两条主线:日本侵华和中国抗战。
1)政治:日本侵略加剧,国共两党合作领导全民族抗战,最终取得了近代以来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
2)经济:长期的战乱和日本侵略,使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3)思想:毛泽东思想逐步走向成熟,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中外联系:经济大危机波及日本,日本为转嫁危机,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组成部分。
4.专题线索:
一条主线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次会议 中共七大。
两大战场 国民党正面战场、共产党敌后战场。
两个阶段 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
四大胜利 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第三次长沙会战、百团大战。
五次事变 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皖南事变。
第16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2022年课标】
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思维导学】
【名词解释】
局部抗战是指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在东北、华北等部分地区开展的抗日斗争,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始阶段,直至1937年“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战爆发前。 核心特点 时间范围: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7年七七事变,持续约6年。地域特征: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及上海等地,未形成全国性抗战局面。斗争主体:以东北抗日联军、东北军部分爱国官兵、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等为主,中国共产党是局部抗战的重要领导者。历史意义: 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也为后来全民族抗战积累了经验、凝聚了力量。
【背记要点】
考点 1:日本侵华与中国局部抗战
1.九一八事变
时间:1931 年 9 月 18 日
背景:日本为转嫁国内经济危机,称霸世界,蓄谋已久侵略中国;中国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对日本侵略采取不抵抗态度。
经过:日本关东军蓄意制造柳条湖事件,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结果:东北三省迅速沦陷,不到半年,东北一百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全部沦于敌手。
影响: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2.东北抗日联军的抗争
领导人: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等。
活动:东北抗日联军在东北各地开展游击战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牵制了大量日军兵力。
意义:展现了东北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是中国局部抗战的重要力量。
3.日本的殖民统治
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屠杀无辜人民,掠夺战略资源,推行奴化教育,实施残酷的 殖民统治。在日军铁蹄下,东北3000万同胞过着屈辱的亡国奴生活。
4.日军侵占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
1933年,中国军队在长城一线抗击日军。在喜峰口战斗中,第二十九军官兵手持大刀,杀伤大量日军。随后,爱国将领冯玉祥、吉鸿昌等率部在察哈尔与日军作战,收复多伦等地。由于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日军最终控制长城一线和冀东。
5.一二 九运动
时间:1935 年 12 月 9 日
背景:日本制造“华北事变”,妄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国民政府继续推行不抵抗政策。
经过:北平爱国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示威游行,高呼“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
结果:运动遭到国民党当局的镇压,但它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意义: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6.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会后,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指出,目前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党的任务是建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得到全国各界的支持,一些国民党将领也表现出对日强硬态度和抗日决心。1936年冬,傅作义指挥所部在绥远击退日伪军进攻,共歼敌2000余人,取得百灵庙大捷,令国人振奋。
考点 2:西安事变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背景:日本侵华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得到全国人民的广泛支持;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但遭到蒋介石的拒绝。
时间:1936 年 12 月 12 日
经过: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史称“西安事变”,又称 “双十二事变”。
解决: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派周恩来等人前往西安调停。经过多方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易错易混】
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注意区分两者的历史意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不要混淆两者的时间和意义。
【知识拓展】
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
西安事变后,局势十分动荡。日本帝国主义希望西安事变能使内战扩大,乘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南京国民政府中的亲日派主张借机攻打西安,架空蒋介石的权力,建立亲日政权;南京国民政府中的亲英美派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维护蒋介石的统治地位和英美在华利益。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了形势,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教材问题解答】
【想一想】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九一八事变?
【参考答案】:日本为转嫁经济危机,实现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野心,以柳条湖事件为借口,发动九一八事变。
【材料研读】
东北沦亡,时逾五载。国权凌夷,疆土日蹙 (cù) … … 绥东战起,群情鼎沸,士气激昂。丁此时机,我中枢领袖应如何激励军民发动全国之整个抗战!乃前方之守土将士浴血杀敌,后方之外交当局仍力谋妥协。……学良等涕泣进谏,屡遭重斥。日昨西安学生举行救国运动,竟嗾(sǒu) 使警察枪杀爱国幼童,稍具人心,孰忍出此!学良等多年袍泽,不忍坐视,因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
—— 《张、杨对时局宣言》(1936年12月12日)
阅读材料,说说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
【参考答案】:
日本侵华加剧,东北沦陷后绥东又起战事,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但国民政府仍坚持妥协政策。 爱国学生在西安举行救国运动,却遭到警察镇压,激起民众与爱国将领不满。张学良、杨虎城多次向蒋介石进谏,呼吁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均被严厉拒绝,最终选择“诤谏”。
【课后活动】
1.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有何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它打破了国共两党长期对立的僵局,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自此,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国内阶级矛盾转向中日民族矛盾,为全民族抗战局面的最终到来奠定了关键基础。
2.搜集东北抗日联军的故事,谈谈你的感受。
【参考答案】:
东北抗日联军故事(示例):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与日军周旋数日。日军劝降时,他坚定拒绝,最终壮烈牺牲。后续日军解剖其遗体,发现胃里只有树皮、草根和棉絮,无一粒粮食,其钢铁意志令敌人震撼。
个人感受 东北抗联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极寒环境、缺衣少食的绝境中,坚持抗战14年,靠的是对民族的忠诚与对信仰的坚守。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宁死不当亡国奴”的气节,这种不畏强敌、血战到底的精神,至今仍是激励我们守护国家、奋勇前行的强大力量。
【知识拓展】张寒晖与歌曲《松花江上》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 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歌曲《松花江上》如泣如诉、悲愤激越,词曲作者是人民音乐家张寒晖。张寒晖在西安二中任教时,目睹了东北军官兵对故土的深切眷恋和对颠沛流离的悲苦怨愤。他以北方妇女失去亲人后在坟头的哭诉声为旋律素材,谱成了《松花江上》的曲调。这首歌唱出了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本野蛮侵略中国的愤懑,问世后立即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激励着人们抗日救国、收复故土。
【基础巩固】
1.(24-25七年级上·山东淄博·期末)1932年1月,日军先是炸毁了上海商务印书馆的厂房,接着纵火焚烧了印书馆的东方图书馆,大量古籍及珍贵杂志报章全部化为灰烬。日军司令盐泽幸一说:“烧毁闸北几条街,一年半年就可恢复。只有把商务印书馆这个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机关焚毁了,它则永远不能恢复。”日本这么做的真正目的是( )
A.配合全面侵华战争 B.斩断中华文化根脉
C.打击中国的出版业 D.阻挠国共第二次合作
2.(24-25八年级上·江西赣州·期末)小历同学负责制作本期“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板报。下列是她搜集的相关人物素材,其中符合“红色故事——东北抗日游击队的创建”这一小主题的英雄人物是( )
A.杨靖宇 B.张学良 C.左权 D.姚子青
3.(2025·湖北·模拟预测)下表为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几次重要会议相关内容。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 )
召开时间 会议名称 主要决议
1923年 中共二大 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1927年 八七会议 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
1935年 瓦窑堡会议 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A.忽视了人民群众的力量 B.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
C.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斗争 D.根据实际适时调整政策
4.(2025·海南海口·模拟预测)英国《泰晤士报》评论:“张学良之兵谏,或已救助日本政府,盖日本之对华政策……已引起多数政治家之抨击也。”材料反映了( )
A.国际人士对卢沟桥事变的急切关注 B.国际上对西安事变发展趋势的忧虑
C.张学良等遵守不抵抗政策受到批评 D.张学良联共抗日符合广大民众意愿
5.(25-26九年级上·辽宁锦州·阶段练习)1936年12月,蒋介石亲赴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全力“剿共"。张学良和杨虎城在反复劝说蒋介石应以国家和民族大义为重、容纳抗日主张的努力失效后,发动“兵谏”。这一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 )
A.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B.中国局部抗战正式开始
C.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D.十年内战局面基本结束
6.(2023·湖南岳阳·模拟预测)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敌后抗战
D.国民党放弃"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7.(2025八年级上·全国·专题练习)“《松花江上》由张寒晖创作,歌曲以深沉的情感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表达了东北人民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侵略者的愤恨。”这首歌主要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
A.东北三省沦为日本殖民地 B.华北地区面临沦陷危机
C.上海遭受日军大规模进攻 D.南京被日军占领并制造大屠杀
【能力提升】
8.(25-26九年级上·江苏扬州·阶段练习)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活动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是( )
A.西安事变 B.七七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淞沪会战
9.(24-25九年级下·广东广州·期中)1933年5月,冯玉祥、吉鸿昌等宣告察哈尔省民众抗日同盟军正式组成。大批民众及北平、天津、太原等地的大、中学生成群结队赶赴参加同盟军,不少中共党员在党组织支持下也参加了同盟军。这集中体现了(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B.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C.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D.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
10.(2025八年级上·浙江·专题练习)如表小明同学所做的读书卡片,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主题:____时间:1935年12月9日口号:“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性质:爱国救亡运动意义: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A.五四运动 B.西安事变 C.一二·九运动 D.太平天国运动
11.(24-25八年级下·福建福州·期末)如图所示的历史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平型关大捷 D.台儿庄战役
12.(25-26八年级上·陕西西安·课后作业)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中国社会的政治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 )
A.从国共内战到国共合作的趋势逐渐加强
B.从日本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的转变
C.从抗日救亡运动低潮到高潮的转变
D.从国民党一党专政到多党合作的转变
13.(2025八年级上·全国·专题练习)“《松花江上》与《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等歌曲共同构成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救亡歌曲体系,它们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抗日决心。”这些歌曲的共同主题是( )
A.歌颂国共合作的成果 B.赞美根据地的建设成就
C.呼吁反抗日本侵略、争取民族独立 D.描绘战后国家的发展蓝图
【拓展创新】
14.(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无疑是我们党(中国共产党)一条宝贵经验。
材料一 1927年是血雨腥风的年份,中国共产党经历了自诞生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危难。毛泽东后来回忆说“(我们)被人家(蒋介石)一巴掌打在地上,像一篮子鸡蛋一样摔在地上,摔烂很多,但没有都打烂,又捡起来,孵小鸡。”
——摘自李颖等《在救亡图存的奋斗中求索“可爱中国”》《北京日报》(2013年3月4日)
材料二 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了重大牺牲,也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摘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材料三 李济深致国民政府电文:“陕变事起……曾通电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其豆之煎?况汉卿(张学良)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叛逆目之。”
——摘自《桂林日报》(1936年12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7年中国共产党“孵小鸡”指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略转移”指的是什么?并列举“战略转移”中发生的两件重大事件。
(3)根据材料三,分析“陕变事起”的历史背景什么?中共于变局中开新局,促成“陕变事起”和平解决,有何历史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思考:百年党史,多少跌宕起伏,几多惊心动魄,中国共产党总能绝处逢生、化危为机靠的是什么?
15.(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在中国近代史上,国民党和共产党是政治舞台上的两个重要角色,两党关系深刻影响着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唯日前的内外压迫,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主张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
——毛泽东《少年中国学会改组委员会调查表》(1925年11月)
材料二 现在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 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以新军阀代替旧军阀,对工农阶级的经济的剥削和政治的压迫比从前更加厉害 中国迫切需要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这个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才能完成……中国的民主革命的内容……包括推翻帝国主义及其工具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民族革命
——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10月)
材料三 1936年10月21日,蒋介石对张、杨进行训话:“要分清故人的选近,事情的缓紧不‘安内’。而轻言抗日,使是是非不明。”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毛泽东认为国共两党开展合作、进行国民革命的原因。
(2)对比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毛泽东对国共合作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1936年,为了让蒋介石由“安内”转向“攘外”,张学良、杨虎城采取了行动,这一行动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这一行动最终解决有什么重大意义?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B A D B D B A
题号 8 9 10 11 12 13
答案 C A C B A C
1.B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日军焚毁商务印书馆和东方图书馆,旨在摧毁中国文化根基。日军司令盐泽幸一明确表示,此举是为了彻底破坏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机构,使其无法恢复,日军此举的核心目的是通过毁灭文化载体削弱民族精神,B项正确;全面侵华战争始于1937年,与1932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打击中国的出版业仅限于行业打击,未触及日军摧毁文化根基的本质意图,排除C项;阻挠国共第二次合作与史实不符,国共第二次合作在1936年后才逐步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题干要求选择“东北抗日游击队的创建”对应的英雄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杨靖宇是东北抗联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领导东北军民抗日,A项正确;张学良虽参与抗日,但以西安事变闻名,属国民党将领,排除B项;左权为八路军副参谋长,牺牲于华北战场,排除C项;姚子青为淞沪会战国民党军官,排除D项。故选A项。
3.D
【详解】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23年,中共二大提出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明确地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切合中国的实际;1927年,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之后的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根据实际及时调整了革命路线;1935年,日本侵华加剧,民族矛盾加剧,共产党在瓦窑堡会议中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这些事例都证明了中国共产党能够根据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实际情况的改变,来及时调整政策方针路线,D项正确;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坚持群众路线,忽视人民群众力量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革命实际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的革命道路,而非脱离中国革命实际,排除B项;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中国革命逐渐从城市转入农村,这一阶段并非始终以城市为中心展开斗争,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张学良之叛变,或已救助日本政府,盖日本之对华政策……已引起多数政治家之抨击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12月,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张学良和杨虎城对蒋介石发动兵谏,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材料反映了西安事变发生后,国际上对西安事变发展趋势的忧虑,B项正确;1937年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要晚于西安事变,排除A项;“遵守不抵抗政策”错误,西安事变正是张学良反对不抵抗政策的行动,排除C项;题干强调是政治家抨击,也没有涉及民众意愿,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根据题干所述为1936年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的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标志着国共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基础,D项正确;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发生在1936年10月以会宁会师作为标志,早于西安事变,排除A项;中国局部抗战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国共第一次合作发生在1924-1927年的大革命时期,早于1936年,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根据材料“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促进国共合作抗日,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是在1937年9月,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排除A项;“开始敌后抗战”发生于全面抗战开始后,与时间不符,排除C项;国民党政策转变并非直接标志,且这时期国民党未完全放弃“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依据题干“歌曲以深沉的情感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表达了东北人民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侵略者的愤恨。”结合所学可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并扶植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使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歌曲《松花江上》是张寒晖1936年创作的抗战歌曲,该曲表达了中国东北沦陷后大批军民被迫流亡关内、思念家乡渴望收复失地的悲愤感情,也表达了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抗日情绪,A项正确;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企图侵占中国华北地区,与东北无关,排除B项;1937年8月,日军大规模进攻上海,淞沪会战爆发,上海位于东部沿海,与东北无关,排除C项;南京大屠杀发生于1937年12月,晚于歌曲创作时间(1936年),且地点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于次日清晨占领沈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C项正确;西安事变发生于1936年12月12日,是张学良、杨虎城为逼蒋抗日发动的“兵谏”。它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但并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排除A项;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排除B项;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重要战役,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但它发生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并非抗日战争的起点,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根据题干“1933年5月,冯玉祥、吉鸿昌等宣告察哈尔省民众抗日同盟军正式组成。大批民众及北平、天津、太原等地的大、中学生成群结队赶赴参加同盟军,不少中共党员在党组织支持下也参加了同盟军”和所学知识可知,在民族危亡之际,不同群体纷纷响应参加抗日同盟军,这体现了民众以天下为己任,主动承担起抗日救国责任的思想,A项正确;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主要体现在面对敌人的迫害、威胁等宁死不投降等方面,题干未重点体现,排除B项;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侧重于在战斗过程中英勇无畏地与敌人拼杀,题干未突出战斗场景等,排除C项;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强调在艰难困苦中始终坚信胜利,题干未着重体现这种信念,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据题干表格“小明同学所做的读书卡片”中“时间1935年12月9日、口号‘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向国民党当局请愿,他们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遭到反动军警的暴力镇压,这就是“一二·九”,这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与题干中信息完全相符,C项正确;“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核心口号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与卡片中1935年的时间、“停止内战”的口号不符,排除A项;“西安事变”发生于1936年12月,是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兵谏”,并非“爱国救亡运动”,与卡片性质不符,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于19世纪50—60年代,是农民反封建反侵略运动,与卡片时间、口号、性质均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根据图片中的信息“蒋介石‘行辕’,地点在西安,蒋介石被捉处”可知,这是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为挽救民族危亡、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毅然在临潼对蒋介石实行“兵谏”,扣留来陕督战的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亦称双十二事变,B项正确;九一八事变发生在沈阳,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与材料信息“西安”不符,排除A项;平型关大捷发生在山西,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胜利,与材料信息“西安”不符,排除C项;台儿庄战役是发生在山东,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一场胜仗,与材料信息“西安”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国共处于内战状态;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国共合作的趋势逐渐加强。所以主要体现在从国共内战到国共合作的趋势逐渐加强,A项正确;“从日本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的转变”是日本侵华的变化,不是中国社会政治局势的主要体现,排除B项;抗日救亡运动的转变是政治局势变化的表现之一,但不是最主要体现国共关系这一核心政治局势的变化,排除C项;当时还未形成多党合作的局面,国民党仍实行一党专政,排除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松花江上》控诉日军侵占东北的暴行,表达流亡民众的悲愤, 《义勇军进行曲》号召“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奋起抵抗,《大刀进行曲》歌颂中国军民与日军血战的勇气,这些歌曲均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年),核心主题是唤醒民众反抗日本侵略、争取民族独立,C项正确;“歌颂国共合作”与歌曲内容无关,歌曲侧重动员民众抗日而非国共合作成果,排除A项;“赞美根据地建设”偏离主题,这些歌曲是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抗日决心而非根据地建设,排除B项;“描绘战后蓝图”时间不符,歌曲创作于战时,旨在激励国人抗日救亡,排除D项。故选C项。
14.(1)“孵小鸡”:南昌起义创建革命(人民)军队/秋收起义后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任答一点即可)
(2)“战略转移”:红军长征/长征。事件: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
(3)历史背景:民族危机加剧/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
历史意义: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答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即可)
(4)靠的是:紧密联系群众/坚持实事求是/坚定理想信念/不断进行自我革新/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等(任答一点即可,其他答案契合主题言之有理也可)
【详解】(1)“孵小鸡”:根据材料“1927年”“(我们)被人家(蒋介石)一巴掌打在地上”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中国共产党面临严重危机。“孵小鸡”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在危机中探索新的革命道路,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创建了人民军队;1927年9月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部队转向农村,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2)“战略转移”:根据材料“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了重大牺牲,也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毛泽东指挥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它是长征中的经典战役;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是红军突破敌人的封锁的战役,为继续北上创造了条件。
(3)历史背景:根据材料“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其豆之煎?”可知,日本不断扩大对华侵略,民族危机加剧,“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在抗日的前提下,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大势。
(4)靠的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第二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如农村包围城市;在艰难险阻面前,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第四,不断进行自我革新:如遵义会议纠正错误领导,实现自我完善;第五,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在西安事变中,从全民族抗战的大局出发,促成事变和平解决。
15.(1)原因:毛泽东认为当时的中国面临着内外压迫,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需要各阶级合作进行国民革命。
(2)变化:从主张国共合作到认为国共合作需要无产阶级领导。
(3)行动:西安事变(或双十二事变)。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详解】(1)原因:据题干“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唯日前的内外压迫,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主张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可知,毛泽东认为当时的中国面临着内外压迫,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需要各阶级合作进行国民革命。
(2)变化:据材料一“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唯目前的内外压迫,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主张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可知,毛泽东当时主张与国民党合作,而据材料二中“中国迫切需要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这个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才能完成……中国的民主革命的内容……包括推翻帝国主义及其工具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民族革命”可知,毛泽东认为,这个与国共合作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才能完成。
(3)行动: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12月12日,为了让蒋介石由“安内”转向“攘外”,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意义: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