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7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2022年课标】
认识七七事变是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抗争与民族牺牲,认识日本侵华战争的罪行,理解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思维导学】
【名词解释】全民族抗战的含义:“全民族抗战”指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国内各阶层、各利益集团、海外华侨团结一致,抵抗外来侵略的抗战行动。
【背记要点】
考点1:日本侵华与中国局部抗战
七七事变
1.爆发:1937年7月7日,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人宛平城搜查遭拒.随即炮轰我军防地,中国守军奋起反击。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2.意义: 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3.牺牲将领:保卫北平的战斗中赵登禹,佟麟阁壮烈殉国。
4.影响: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考点2:西安事变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第二次国共合作 精练版P31
1.背景: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后,国共分别发表声明,表明抗战立场,并加快了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步伐。
2.内容:根据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
3.实现: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史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这样,以国共为主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 精练版P31
1.淞沪会战的经过:1937年8月13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事端,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淞沪会战爆发。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
2.淞沪会战的意义: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3.南京大屠杀的背景: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将其作为战时的陪都。
4.南京大屠杀的暴行:日军占领南京后6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易错易混】
1.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前者是局部抗战的开始,主要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后者是全面抗战的开始,以国共合作为主体。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出是在瓦窑堡会议上,初步形成是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后,正式建立是在国共合作宣言公开发表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初步形成)——七七事变(面临民族危亡)——国民党发表国共合作宣言(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
【重点突破】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意义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采取的正确决策,也是与国民党政府的政策转变分不开的。它的形成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建立了必要的基础,它的建立对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2.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的原因。
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是推动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的主要原因。
②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推动起了主导作用。
③人民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愿望强烈。
3.国共两党共进行了两次合作,这两次合作有哪些不同呢?
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二次国共合作
形成标志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 国民党通讯社公开发表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革命任务 打倒军阀,统一全国 抗日
建立战线 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最后结果 合作破裂,国共开始十年内战 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教材问题解答】
【想一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参考答案】: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奠定基础;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发表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材料研读1】
(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 地的政策。
(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 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阅读材料,说说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哪些努力。
【参考答案】:
思想上:认同孙中山三民主义,愿为其实现奋斗,寻求与国民党的共同思想基础;政策上:取消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赤化运动及暴力没收地主土地政策,停止苏维埃政府运作,放弃红军独立番号;行动上:同意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接受国民政府军事统辖,随时准备开赴抗日前线,以实际行动促成国共合作。
【材料研读2】
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须知若干华军器械,犹未充分,但一般所认为不能保持一日之地,彼等竟守至十周之久。此种奇迹,自属难能可贵。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
——伦敦《泰晤士报》1937年11月28日
阅读材料,用史实说明中国军队是如何抗战的,这对抗战初期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抗战史实:1937年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包括国民党正规军、改编后的部分红军等)虽武器装备不足,但坚守上海十周,与日军展开激烈巷战、阵地战,付出重大伤亡仍顽强抵抗; 对初期局势的影响:打破了日本“三月亡华”的狂妄计划,彰显中国军队的抗战决心,为沿海工业内迁、后方战略部署争取了宝贵时间,也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声誉(如得到《泰晤士报》肯定),鼓舞了全国抗日士气。
【课后活动】
1.结合本课所学,说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和意义。
【参考答案】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意义:凝聚了全民族的力量,打破了国共两党此前的分歧,使中国从局部抗战转向全民族抗战,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2.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谈谈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意义。
【参考答案】
缅怀南京大屠杀中的死难同胞,铭记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罪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警示世人珍惜和平、反对战争,传递中华民族维护历史真相和人类和平的坚定立场。
【知识拓展】侵华战争时期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华战争,在长达14年的时间里,在中华大地上犯下了骇人听闻的罪行。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军民伤亡人数在3500万人以上, 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数城市和乡村变成废墟,千百万中国人惨遭杀害。日军在战争期间采用枪杀、刀砍、活埋、火烧、水淹、解剖活人等残忍手段,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制造出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重庆大轰炸、易县惨案、潘家峪惨案等。此外,日军还公然违反国际法,对中国军民大量使用化学武器,并用活人进行细菌武器实验,在中国多地使用细菌武器,制造霍乱、伤寒、鼠疫、炭疽,造成瘟疫流行和人员大量死亡。
认识:
1931年起日军发动14年侵华战争,致中国军民伤亡超3500万,直接经济损失超1000亿美元、间接超5000亿美元;日军手段残忍,屠杀手无寸铁平民,制造南京大屠杀、重庆大轰炸等惨案;还违反国际法,使用化学武器、进行活人细菌实验并散播细菌,引发瘟疫致大量人员死亡。
【基础巩固】
1.下面赵登禹的事迹及言论最能够体现的精神品质是( )
事迹:曾在长城抗战中率领大刀队奇袭日军,闻名中外;七七事变发生后,率部在北平南苑抗击日军,壮烈牺牲言论:抗日救国,乃军人天职,养兵千日,报国一时,只有不怕牺牲,才能为国争光
A.不畏强暴、艰苦奋斗 B.英勇斗争、保家卫国
C.坚持不懈、百折不挠 D.吃苦耐劳、无私奉献
2.下图所示的历史事件是日本在侵华过程中制造的重大事件。这一事件( )
A.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B.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
C.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D.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3.“1935.12瓦窑堡会议——1936.12西安事变——1937.7.7七七事变——1937.9国民党发表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共的合法地位。”这是某小组讨论节选的史事,你认为他们的讨论的可能是(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过程 B.北伐战争的经过
C.护国战争的历程 D.解放战争的历程
4.(2025·云南·中考真题)下图是1938年刊登的漫画《救国捐》,描绘了儿童将钱币投入到“救国捐”箱子中。漫画反映出( )
A.工农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B.勤俭节约的社会新风尚
C.全国人民团结抗战的精神 D.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
5.“1937年8月9号下午5点,日海军陆战队西部派遣队中队长大山勇夫带着手下斋藤要藏开车直闯虹桥机场,被我保安队当场击毙。”该事件被称为“大山勇夫事件”,这一事件( )
A.是日本蓄谋已久的挑衅 B.标志着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C.标志着全面抗战的开始 D.导致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6.2024年12月13日是第十一个国家公祭日,全国各地举行悼念活动,表达“铭记历史、守望和平、开创未来”的心声。与该公祭日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黄花岗烈士 B.南京大屠杀 C.武汉会战 D.抗战胜利
7.“日军的细菌武器实验以活人为标本,进行各种残酷的实验,如注射病菌、活体解剖等,给受害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死亡。”著名的细菌武器实验部队是( )
A.关东军731部队 B.关东军100部队
C.驻华北日军防疫给水部 D.以上都是
【能力提升】
8.话剧是以对话形式为主的戏剧形式。1937年,上海文艺界人士以戏剧为武器,集体创作了大型话剧,剧幕内容见下表。据此推断,该话剧描述的历史事件( )
第一幕:暴风雨的前夕第二幕:卢沟桥是我们的坟墓
A.标志着局部抗战的开始 B.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D.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9.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1937年9月, 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这样,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国共合作宣言发表
10.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爆发于1937年的一次重要会战。此次会战( )
A.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B.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C.标志着全民族抗战开始
D.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11.国家公祭鼎铭文:“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兄弟同心,共御外侮。”其中“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反映的史实是( )
A.九一八事变 B.淞沪会战 C.卢沟桥事变 D.南京大屠杀
12.“日军在侵华期间,建立了许多集中营,关押中国平民和战俘,对他们进行虐待和屠杀,集中营内的条件极其恶劣。”日军建立的集中营体现了其( )
A.军事管理的严格性 B.人道主义关怀
C.反人类的本质 D.对战争秩序的维护
13.1937年,学者姚绍华提出:“九一八事变后,自日本不顾国际之信誉,强占我国东北,远东的均势之局被打破,……以吾民族历史文化之悠久,如能奋发图强,这种恐怖自然不足惧。吾民族每次都能发挥自己的力量,兀然生存于世界,而且每经一度祸患,吾民族之内容益加扩大而活跃。”下列选项能够为该观点提供佐证史实的是( )
A.国共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团结一致抗战
C.积极寻求英美等国军事上的支持 D.邀请各国反法西斯人士前来相助
14.伦敦《泰晤士报》报道“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须知若干华军器械,犹未充分,但一般所认为不能保持日之地,彼等竞守至十周之久。此种奇迹,自属难能可贵。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泰晤士报》认为
A.中国军队军械十分充分 B.此次会战对华无足轻重
C.作战的双方均损失惨重 D.军备强大的日军未失败
【拓展创新】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1年9月18日,和三十七年前的甲午黄海之役几乎只差一天,晚上十点半,板垣征四郎下令按动了爆炸柳条湖铁轨的接钮,中日延续了十四年的第二次战争从此爆发。
材料二:1937年7月7日晚间,日军在宛平城外夜间演习,以“丢人”为名挑起了事端。“丢人”本是他们多年来惯用的伎俩……五年前上海“丢人”引起一·二八事变,多少都捞到了好处,没想到这一次中国人不让了。
材料三: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和平居民,有的被当作练习射击的靶子,有的被当作练习刺杀的对象,有的被活埋……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1)材料一描述的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的重大影响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说说日本挑起七七事变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指出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国内抗战出现怎样的新局面。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谈一谈你对中日关系的认识。
16.近代以来,日本是侵略我国的主要国家。日本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浴血奋战,保家卫国!请根据下列材料,完成探究任务。
【永定河的怒吼】
说起“卢沟桥”,老人眼中立刻闪烁着泪花,深邃的目光将我们带入他记忆中的1937年7月7日。那天夜里……日军扬言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内搜查,并鸣枪示威。中国守军……拒绝日军入城。日军即于当夜炮击宛平城。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奋起抵抗,抡起大刀向侵华日军冲杀而去。
(1)上述材料是《我在卢沟桥保家卫国的日子》中的文字,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卢沟桥事变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危机中再合作】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于1937年9月22日,向全国公开发表了共产党于7月15日递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当此国难极端严重,民族生命存亡绝续之时,我们为着挽救祖国的危亡,在和平统一团结御侮的基础上,已经与中国国民党获得了谅解,而共赴国难了……”
(2)材料中所说的国共两党“共赴国难”体现在哪些方面?
【牢记侵略战争】
2023年12月13日上午,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举行。约8000名各界代表胸前佩戴白花,静静肃立默哀。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具有世界意义和重大影响的历史教科书,将向所有世人和来者表明“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永矢弗谖,祈愿和平”。
(3)我国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有何意义?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B C A C A B D
题号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C D A D C B C
1.B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信息集中体现其主动抗击日军、以生命践行保家卫国职责的特质,与“英勇斗争、保家卫国”的精神品质高度契合,B项正确;不畏强暴虽部分正确,但艰苦奋斗侧重长期坚持,与赵登禹的壮烈牺牲关联较弱,排除A项;坚持不懈强调持续不懈的努力,而材料聚焦于具体战役中的抗敌与牺牲,未体现持续性,排除C项;吃苦耐劳未体现核心的卫国精神,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根据地图中“北平”“卢沟桥”“宛平”及双方攻防方向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该事件为七七事变,七七事变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C项正确;九一八事变是抗战起点,排除A项;揭露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阴谋的是一二·九运动,排除B项;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迷梦的是淞沪会战,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及题干信息可知,瓦窑堡会议正式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是理论层面的重要转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共合作宣言发表标志着国民党承认中共合法地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两党开始全面合作抗日;这些史事均紧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方针确立(瓦窑堡会议)→初步形成(西安事变)→正式建立(国共合作宣言)” 的完整发展链条,故小组讨论的应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过程,A项正确;北伐战争发生于1926-1927年,目标是推翻北洋军阀,是第一次国共合作下的反帝反封建战争,时间与题目中时间完全不符,排除B项;护国战争发生于1915-1916年,核心是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时间、核心目标(反帝制而非抗日)均与题目无关,排除C项;解放战争发生于1945-1949年,是国共两党为争夺国家政权的内战,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根据题干“1938年刊登的漫画《救国捐》,描绘了儿童将钱币投入到“救国捐”箱子中”和所学可知,1938年处于抗战时期,儿童捐钱体现了全国各阶层团结抗日的民族精神,C项正确;工农革命运动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与1938年抗战语境不符,排除A项;漫画重点并非倡导勤俭节约新风尚,而是体现抗战爱国行动,排除B项;“人民建设新中国”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主题,1938年主要是抗击日本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该事件是日军为发动淞沪会战蓄意制造的挑衅,目的是为扩大侵华战争寻找借口,符合日本侵华的一贯策略,A项正确;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1937年9月《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与事件时间不符,排除B项;全面抗战开始的标志是1937年7月的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排除C项;东北三省全部沦陷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日期,直接对应1937年日军攻陷南京后实施的大屠杀,B项正确;黄花岗烈士纪念日为3月29日,与题干日期无关,排除A项;武汉会战发生于1938年,未设立国家公祭日,排除C项;抗战胜利纪念日为9月3日,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日军在侵华期间设立多支部队进行细菌战研究,731部队是规模最大、罪行最系统的代表,但关东军100部队、驻华北日军防疫给水部(如“北支甲第1855部队”)同样实施人体实验和细菌战,均属日军细菌战体系,D项正确;ABC项符合题意,但不及D项全面,排除ABC项。故选D项。
8.C
【详解】据材料“卢沟桥是我们的坟墓”直接指向19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晚,驻屯北平南郊的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日方的无理要求,遭到中国驻军的拒绝。早有准备的日军悍然炮轰我军防地。驻卢沟桥和宛平城的中国守军奋起抵抗。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C项正确;“局部抗战开始”对应九一八事变(1931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对应西安事变和平解决(1936年),与卢沟桥无关,排除B项;“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发生于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发布,虽时间相近但非题干所述事件,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根据材料“1937年9月, 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这样,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和结合所学知识,1937年,国民党公开发表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承认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D项正确;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排除A项;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排除B项;八一三事变导致淞沪会战爆发,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1937年”以及图片中的关键信息“上海”可以得出这指的是1937年8月13日爆发的淞沪会战,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淞沪会战持续三个月,毙伤日军4万多人,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 全国人民斗志,A项正确;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的是九一八事变,在沈阳爆发,与上海无关,排除B项;标志着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是七七事变,在北平爆发,排除C项;九一八事变爆发两天后,中共中央发表宣言,率先提出武装抗日的主张,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侵略,这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与上海的淞沪会战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根据材料,题干中“卅万亡灵”指约30万人遇难,“江城”指南京(长江流经)。结合所学知识,南京大屠杀是日军攻占南京后屠杀30万以上中国军民的历史事件,直接对应题干描述,D项正确;九一八事变1931年爆发,标志着日本局部侵华,后日军侵占东北,与南京无关,排除A项;淞沪会战主战场在上海,毙伤日军4万多人,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斗志,与“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描述不符,排除B项;卢沟桥事变是全面抗战起点,地点在北平,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据题干“对他们进行虐待和屠杀,集中营内的条件极其恶劣”并结合所学可知,日军在侵华期间建立集中营,关押中国平民和战俘,实施虐待、屠杀,且条件恶劣。这些行为体现了对生命的漠视和对人类基本尊严的践踏,C项正确;“军事管理的严格性”混淆了正常管理与残暴行径的区别,排除A项;“人道主义关怀”与史实完全相悖,排除B项;“对战争秩序的维护”实为破坏国际法,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每经一度祸患,吾民族之内容益加扩大而活跃”说明中华民族在面临民族危机的时候能够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侮,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团结一致抗战是最好的佐证,B项正确;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不符合“1937年”,排除A项;材料强调中华民族团结抵御外侮,无法体现积极寻求英美等国军事上的支持、邀请各国反法西斯人士前来相助,排除C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依据题干“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可知《泰晤士报》认为作战的双方均损失惨重,C项正确;据“须知若干华军器械,犹未充分”可知并不认为中国军队军械十分充分,排除A项;据“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可知认为此次会战对中国影响巨大,排除B项;据“但一般所认为不能保持日之地,彼等竞守至十周之久。此种奇迹,自属难能可贵”可知肯定了中国军队的英勇抗战,并没有强调军备强大的日军未失败,排除D项。故选C项。
15.(1)事件:九一八事变。
影响:东北三省沦陷,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2)目的:为了最大限度地攫取经济利益,扩大侵略权益,把中国变成日本殖民地。
新局面:开始全民族抗战,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3)认识:要善于从未来中国的核心利益出发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中日必须从战略高度,即从历史、大局和未来的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事件:根据材料一“1931年9月18日”“爆炸柳条湖铁轨”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袭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影响:根据所学可知,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沦陷,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2)目的:根据所学可知,经济大危机爆发后,日本走上了侵略扩张的法西斯道路。为了最大限度地攫取经济利益,扩大侵略权益,把中国变成日本殖民地。日本挑起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新局面:根据所学可知,七七事变后,全民族抗战开始,国共第二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争正式建立。
(3)认识:本问属于开放性问题,根据材料一九一八事变、材料二七七事变、材料三南京大屠杀,可从国家利益、国家战略和历史角度等方面评价中日关系,言之有理即可。如:要善于从未来中国的核心利益出发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中日必须从战略高度,即从历史、大局和未来的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16.(1)影响:卢沟桥(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2)方面: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被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国共两党军队与日军作战,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
(3)意义:提醒国民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2)方面:根据材料二“国民党中央通讯社于1937年9月22日,向全国公开发表了共产党于7月15日递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结合所学知识,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这样,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形成,体现出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结合所学知识,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也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被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国共两党军队与日军作战,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
(3)意义:根据材料三“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具有世界意义和重大影响的历史教科书”可以得出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有助于我们铭记历史,提醒国民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