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全民族抗战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新版教材课时背记要点与分层作业】【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全民族抗战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新版教材课时背记要点与分层作业】【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8 16:03: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8课 全民族抗战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2022年课标】
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史实,认识两大战场相互配合的战略格局,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牺牲与顽强抗争精神,理解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意义。
【思维导学】
【名词解释】
1.正面战场:是指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人控制的连片国土,与日军侵华推进线上日控区对峙交战而形成的战场,由于在这个战场上作战的中国军队主要是国民党的军队,因此也称为国民党正面战场。
2.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深入到日本占领区而开辟的战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3.“囚笼政策”: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时,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并辅以封锁沟、墙,从敌占区向抗日根据地构成一个个网状的“囚笼”。日军在“囚笼”内实行压缩包围,以束缚根据地军民的抗日活动,达到消灭抗日力量的目的。
【背记要点】
考点1:正面战场的抗战
忻口会战,太原失守。
淞沪会战期间,日军侵入山西。1937年9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师长林彪指挥,在山西平型关歼灭日军1000余人。这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随后,中国军队组织忻口会战,11月太原失守。
台儿庄大捷:1938年3月 —4月,李宗仁指挥,在山东台儿庄歼敌1万余人。这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
武汉会战:1938年6月 —10月,蒋介石指挥,中国军队利用有利地形逐次抵抗。在江西万家岭,中国军队将日军一个师团分割包围,给予重创。武汉会战使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破灭,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其他战役:枣宜会战中,张自忠率部英勇作战,壮烈殉国;第三次长沙会战取得胜利;豫湘桂战役中国民党军队溃败。
考点2:敌后战场的抗战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中国共产党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指挥中枢在延安。
人民游击战争:取得神头岭、响堂铺、黄土岭等伏击战的胜利,击毙日本中将阿部规秀。
百团大战:1940年8月 - 1941年1月,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开展。有力打击了日军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但此后日军实施报复性“扫荡”,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血洒疆场。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考点3:坚持全民族抗战
日本侵华策略改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对国民政府改用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策略。这导致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1940年3月在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国民党顽固派1941 年1月制造皖南事变。
全民族抗战表现: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台湾人民通过多种方式打击日本殖民统治和战争政策,大批爱国台胞回到祖国大陆参加抗战。
考点4: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同盟建立:1942年元旦,美、英、苏、中四国领衔,正式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1942年初开始,在仁安羌战役中解救出英缅军第一师,第二〇〇师师长戴安澜在缅北殉国,1943年10月开始对日军发起反攻,最终取得入缅作战胜利。
开罗会议:1943年,美、英、中三国召开,发表《开罗宣言》,规定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应归还中国。
中国战场的作用:中国战场抗击和牵制日本三分之二以上的陆军和部分海空军事力量,敌后战场牵制抗击了侵华日军50%以上,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易错易混】
1.正面战场:是指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人控制的连片国土,与日军侵华推进线上日控区对峙交战而形成的战场,由于在这个战场上作战的中国军队主要是国民党的军队,因此也称为国民党正面战场。
2.台儿庄战役是日军向台儿庄发动进攻,国民党军队在李宗仁的指挥下进行的反击。台儿庄战役被誉为“抗战以来的第一快事”,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一场胜仗。
3.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武汉会战粉碎了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以武汉保卫战结束为标志,中国抗日战争开始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4.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深入到日本占领区而开辟的战场。
5.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百团大战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
【知识拓展】
1.对正面战场抗战的认识:
前期:①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组织多次战役,给予敌人重大杀伤,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②中国军人为国家民族付出了重大牺牲,在抗战中立下了不朽功勋③国民党官兵发扬了不怕牺牲、勇敢战斗的大无畏精神,振奋了民族精神,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后期:在抗日战争后期,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导致了豫湘桂战役的溃败。
2.对敌后战场抗战的认识
①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互相支持,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②中国共产党坚持统一战线,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以坚定的意志和模范行动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3.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比较项 正面战场 敌后战场
区别 抗战路线 片面抗战路线 全面抗战路线
武装力量 国民政府的正规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
作战方式 国民党统治区域内划分成若干战区,正面阻击敌人(依靠政府和军队) 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发动群众)
作战地位 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是抗战的主战场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起主导作用,上升为抗战的主战场
【教材问题解答】
【想一想】用史事说明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
【参考答案】:
国共合作抗日(如国民党正面战场、共产党敌后战场),知识青年奔赴延安、民众参与救亡等,体现全民族抗战。
【材料研读】
这一次“百团大战”及其所获得的胜利在华北抗战历史上乃至在全国抗战历史上都占据重要的地位。在敌人后方进行主动的大规模的战役进攻,“百团大战”还是第一次。
—— 《彭副总司令畅谈百团大战意义》,《新华日报》1940年10月11日
阅读材料,说说百团大战在全国抗战中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参考答案】:
地位关键:是全国抗战史上的重要战役,更是敌后战场首次主动发起的大规模战役进攻。 提振士气:打破了日军的 “囚笼政策”,极大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和斗志。 彰显力量:有力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是抗战的重要力量,为全国抗战作出重要贡献。
【课后活动】
1.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敌后战场的作用和影响。
【参考答案】牵制日军:在敌人后方开展游击战争,有效牵制了大量日军兵力,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 持久支撑:建立抗日根据地,成为坚持长期抗战的重要战略基地,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 发动群众:广泛动员民众参与抗战,壮大了抗日力量,凝聚了全民族抗战的向心力。
2.搜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抗日英雄的相关资料,讲述他们的抗战故事。
【参考答案】
(一)正面战场--李宗仁(台儿庄战役):1938年,他指挥中国军队在台儿庄与日军激战,最终歼敌万余人,取得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 张自忠(枣宜会战):1940年,他率部在枣宜会战中奋勇抗敌,激战中壮烈牺牲,用生命诠释了爱国忠诚。
(二)敌后战场--彭德怀(百团大战):作为百团大战的总指挥,他统筹部署敌后八路军,主动出击破坏日军交通线和据点,沉重打击了日军气焰。 左权(反“扫荡”作战):1942年,他在八路军反“扫荡”战斗中,为掩护部队和群众转移,不幸中弹牺牲,是抗战中八路军牺牲的最高将领之一。
【知识拓展】知识青年奔赴延安
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取得一系列战果,鼓舞了全国军民的信心。一时间,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令人向往的圣地。有青年学生用 这样的诗句记录他们奔赴延安的坚定信念:“割掉皮肉还有筋,打断骨头还有心。 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他们中有工人、农民的子弟,也有地主、资本家的儿女;有文学家、音乐家、戏剧家、电影明星、新闻记者、律师、医生、军 官、教师等,更多的是青年学生。其中很多人进入中共中央设立的中国人民抗日军 政大学、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鲁迅艺术学院等学校。他们接受革命教育后, 绝大多数奔赴各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日救国的骨干力量。
【认识】:
奔赴背景: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战果,让延安成为青年向往的圣地。
人员构成:群体广泛,涵盖工人农民子弟、地主资本家儿女,以及文学家、医生、教师等各类职业者,以青年学生为主。
主要经历:多数人进入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等学校接受革命教育。
历史作用:毕业后奔赴各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日救国的骨干力量,为抗战胜利贡献力量。
【基础巩固】
1.下列对下图战役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八路军在平型关伏击日军
A.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C.是在彭德怀指挥下,对日军发动的一场大规模进攻
D.摧毁了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
2.台儿庄大战纪念馆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是为了纪念台儿庄战役修建而成。这次战役的指挥者是( )
A.邓世昌 B.李宗仁 C.彭德怀 D.张自忠
3.下图的漫画选自1938年10月28日的《捷报》,漫画中日寇的两只脚、两只手和头分别被“平津”“京沪”“太原”“广州”和“武汉”牢牢钉住,动弹不得。该漫画揭示出当时( )
A.抗日战争已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B.抗日战争反攻阶段即将到来
C.日本已放弃灭亡中国的计划 D.日本在反省侵华战争的罪行
4.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的时候,这次会战胜利的消息传到海外,罗斯福总统致电蒋介石说:“中国军队对贵国遭受野蛮侵略所进行的英勇抵抗已经赢得美国和一切热爱自由民族的最高赞誉。”材料中的“这次会战”是( )
A.台儿庄战役 B.武汉会战 C.第三次长沙会战 D.平型关大捷
5.“豫湘桂战役期间,国民党军队在部分地区的抵抗缺乏主动性和灵活性,且与民众关系紧张,导致后勤补给困难。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则积极出击,牵制了大量日军。”这反映了( )
A.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 B.正面战场独自承担抗战重任
C.敌后战场未发挥作用 D.民众不支持正面战场抗战
6.1940年,某报社论称:“正太路自八月二十日被截断后,迄在游击军控制下,交通未能恢复,自然很有价值,亦是最足令人兴奋的事态……日人倘使还想‘征服’中国,推行‘新秩序’,真是做梦了。”这篇社论反映的事件是( )
A.淞沪会战 B.台儿庄战役 C.第三次长沙会战 D.百团大战
7.美国记者斯诺在《为亚洲而战》一书中称赞新四军:最大资产,那就是有组织方法。他夸奖八路军:已经成为一种英勇的传说。下列时间段与书中所赞内容相吻合的是( )
A.1924—1927年 B.1927—1936年 C.1937—1945年 D.1945—1949年
8.1938年,国民政府号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组织民众参与抗战,这反映抗战的特点是( )
A.全民族抗战 B.敌后抗战 C.正面战场抗战 D.国际援助抗战
9.“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军长,张云逸为副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重建新四军军部的主要目的是( )
A.扩大新四军规模 B.继续坚持抗日斗争
C.反击国民党顽固派 D.转移抗日根据地
10.“中国远征军的历史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重要篇章,其英勇事迹彰显了中国军民的抗日决心,也增进了中国与盟国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中国远征军的历史意义不包括( )
A.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贡献 B.展现了中国军队的国际主义精神
C.彻底改变了中日双方的力量对比 D.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
【能力提升】
11.敢死队战士说:“要钱干什么?我们打仗是为了不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做日本人的奴隶。”李宗仁在战后说:“笼罩全国的悲观空气,至此一扫而空。”1938年3月,某报评论:“滕县之役,守军死守壮烈……三百重伤兵互以弹炸死……我三千将士生还寥寥。”下列对材料所述战役意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斗志
B.这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仗
C.使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D.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2.“概抗战胜之关键,不在武汉一地之得失,而在保持我继续抗战持久之力量。”这体现了武汉会战( )
A.促进抗战相持阶段到来 B.增强中国人民抗战意志
C.扭转正面战场不利局面 D.维护中华民族的自尊心
13.1938年10月,日军攻占武汉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在湖南境内发生的哪次战役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
A.淞沪会战 B.台儿庄战役 C.长沙会战 D.百团大战
14.“1944年,日军为打通从中国东北到越南的大陆交通线,摧毁中美在华空军基地,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战略性进攻战役,该战役涉及河南、湖南、广西等省。”材料描述的战役是( )
A.淞沪会战 B.徐州会战
C.豫湘桂战役 D.武汉会战
15.“它是对日抗战期间太原会战中的一场战役,历时一个月,战场范围达数百里,一举歼灭板垣师团辎重队1000多人,击毁汽车100余辆……它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材料中主要论述了( )
A.百团大战 B.平型关大捷 C.辽沈战役 D.贺胜桥战役
16.某学习小组在“中华英雄谱”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搜集、整理了如下资料。这些资料共同( )
艺术作品 官方文献 社会历史类博物馆 史部类图书
A.显示了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B.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C.拉开了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D.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高涨
17.1939年8月19日,侵略者对乐山城区进行惨无人道的大轰炸,乐山全城被全毁街道12条,半毁街道3条,2050户被炸,毁房3500余幢,三分之一的乐山城被完全炸毁,死亡、重伤乐山居民达5000多人,上万乐山人顷刻间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无家可归。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解放战争 B.北伐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抗日战争
18.“汪伪政权发行自己的货币,强制在沦陷区流通,以此掠夺民间财富,为日本的战争机器服务。”这种经济行为属于( )
A.正常的经济管理 B.帮助沦陷区恢复经济
C.配合日本的经济掠夺 D.促进区域经济交流
19.“皖南事变中,新四军突围出来的部队,在江北与其他部队会合,继续开展抗日游击战争。”这些突围部队的抗争体现了( )
A.妥协退让的态度 B.坚定的抗日意志
C.盲目作战的倾向 D.投靠日军的行为
20.1937—194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共作战12.5万余次,歼灭日、伪军171.4万余人,其中日军52.7万余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已有19块,面积达到近100万平方千米,人口近1亿。这些数据主要反映了( )
A.国共合作是中国取得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B.中国人民在抗战中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C.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D.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中流砥柱作用
21.“中国驻印军是中国远征军的一部分,1942年撤退到印度后重新整编和训练,配备了美式装备,战斗力得到极大提升,成为反攻缅北的主力之一。”中国驻印军的特点是( )
A.以游击战为主要作战方式 B.全部由英国将领指挥
C.装备精良,训练有素 D.主要在国内战场作战
22.“知识青年奔赴延安的浪潮,不仅为中国革命输送了大批人才,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革命的胜利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浪潮的历史意义是( )
A.推动了国民党统治的巩固 B.为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人才基础
C.使延安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D.导致了抗日战争的爆发
【拓展创新】
23.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铁骨铮铮,在反抗外族侵略与压迫中谱写了一首首赞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横刀立马】
材料一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止止堂集》
【不屈不挠】
材料二
战争 史实
鸦片战争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A 1885年初,法军进犯中越边境的镇南关。老将冯子材身先士卒,率守军将士冲向敌阵,一举击溃敌人,取得镇南关大捷。
B 北洋舰队将士在战斗中奋勇杀敌,重创日舰。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舰身严重受损、弹药将尽之际,下令开足马力,冲向日舰“吉野号”,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200余名将士壮烈殉国。
C 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抗日辉煌】
(1)材料一中这些诗句抒发了戚继光怎样的情怀和抱负?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用一句话评价戚继光。
(2)请将上表中ABC处的战争名称补充完整。从以上三位中国历史人物中选择一位进行评价。(评价出一点即可)
(3)把上面示意图中▲处的时间补充完整。从示意图中挑选出“粉碎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和促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的事件。
(4)从以上中国人民的抗争中,你获得了哪些感悟?
24.【画报与宣传】
画报以形象的、直观的图像传播信息,不识字者亦能读之,在近代中国广受读者欢迎。
材料一 彭翼仲1902年于北京创立《启蒙画报》,停刊于1904年。近代以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人士兴办报业,掀起了国人办报的高潮,这激发了彭翼仲的办报志向。1900年,“京内大乱,白昼抢劫,杀人放火,无所不至”,彭翼仲险丧命外国大兵之手,其父因受惊吓而去世,彭翼仲痛定思痛,认为“欲从根本解决,辟儿童教育之捷径,遂有《启蒙画报》之举”。
画报图片 后人回忆
图片配文:小英雄,雄且英,家之麟凤国之桢(支柱)……我愿小英雄,览画报启颛蒙 梁漱溟:我从《启蒙画报》中得到了许多常识。郭沫若:《启蒙画报》的编述,我到现在还深深地纪念着它。近来中国也出了一些儿童杂志一类的刊物,我总觉得太无趣味了。 萨空了:《启蒙画报》曾是我最喜欢的读物。这个画报灌输了许多科学知识给我,像世界人种的分类,五大洲的形状…… 陆宗达(1984年口述)《启蒙画报》,我从中学了不少新知识……《画报》上还有国内和国际的时事大事记,还谈辛亥革命……
材料二 《晋察冀画报》正式创刊于1942年7月7日,是一个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纪录抗战事实的舆论阵地。画报用镜头捕捉历史的震撼画面,让照片成为一种与“枪杆子”并肩的斗争武器。
报道主题 ▲画报创刊号封面刊登《八路军挺进长城》《血肉相连:边区人民与子弟兵》刊载了照片,并附文字说明。第一期专题报道“抗日根据地在炮火中成长”,采用二十八张图片全面报道晋察冀根据地的主要战斗战役。▲第二期《新闻摄影》专栏,真实报道冀中平原游击战、反蚕食斗争、狼牙山战斗、“反扫荡”战斗、解放张家口、山海关、石家庄等近三十场战役。▲1943年的第二期“血的控诉”刊载五幅惨不忍睹的照片▲1943年的第三期“惨绝人寰-日寇烧杀潘家峪”
后人回忆 那时国民党管辖的国统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都在做宣传,双方的报纸都把自己说成抗日的中坚力量,老百姓不知该信谁的。《晋察冀画报》出版后,人们一看照片,这才是真抗日。我父亲过去有个秘书叫杨克,是个大学生。他就是看了《晋察冀画报》,拿着画报找到晋察冀军区,要求参军。
——摘编自吴果中《左图下史与画中有话》、陈平原《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彭翼仲创办《启蒙画报》的宗旨,并从“后人回忆”归纳《启蒙画报》内容的特点。
(2)材料一的图中出现“枪”和“地球仪”两样物品,寓意“小英雄”应具备的品质。请任选其一,说明其寓意。
(3)根据材料二,概括《晋察冀画报》所起的历史作用。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A C A D C A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A C C B A D C B D
题号 21 22
答案 C B
1.A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符合史实,A项正确;“振奋全国军民信心”是多数抗战胜利战役的共同作用,并非平型关大捷的独特解读,表述不够精准,排除B项;“彭德怀指挥的大规模进攻”指1940年的百团大战,与平型关大捷(林彪指挥)无关,排除C项;“摧毁交通线及日伪据点”是百团大战的主要成果,并非平型关大捷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台儿庄战役是徐州会战的关键战役,由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是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B项正确;邓世昌为甲午战争时期海军将领,与抗日战争无关,排除A项;彭德怀是八路军将领,指挥百团大战,排除C项;张自忠在枣宜会战中牺牲,未指挥台儿庄战役,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漫画中日寇被平津、京沪、太原、广州、武汉钉住,形象地体现了日本侵略军的困境——虽然占领了这些重要城市,但日本因战线过长,兵力财力物力日益困难,无力继续发动大规模战略进攻,抗日战争正式进入战略相持阶段(1938年10月—1944年),A项正确;抗日战争的反攻阶段始于1944年,排除B项;日本始终未放弃灭亡中国的根本目标,排除C项;1938年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时期,而非反省,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失利,而1941年12月至1942年1月的第三次长沙会战中,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最终大败日军,取得会战胜利。此次胜利在英美盟军节节败退的背景下,极大提振了反法西斯阵营的士气,因此罗斯福总统致电蒋介石予以赞誉,C项正确;台儿庄战役发生时(1938年),太平洋战争尚未爆发(太平洋战争始于1941年12月),排除A项;武汉会战发生于1938年6-10月,同样发生在太平洋战争之前,排除B项;平型关大捷是1937年9月八路军在太原会战中取得的胜利,远早于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间,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根据题干“国民党军队在部分地区的抵抗缺乏主动性和灵活性,且与民众关系紧张,导致后勤补给困难。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则积极出击,牵制了大量日军”并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中,中国形成了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主导,负责正规战)和敌后战场(共产党军队主导,负责游击战)两个战场,两者虽在策略和表现上有所不同,但相互配合,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这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A项正确;题干提到敌后战场积极发挥作用,正面战场并未独自承担抗战重任,排除B项;题干明确说明敌后战场“积极出击,牵制了大量日军”,表明其发挥了重要作用,排除C项;“民众不支持”表述绝对,题干仅反映局部关系紧张,并非全面否定民众支持,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根据题干“1940年,某报社论称:‘正太路自八月二十日被截断后,迄在游击军控制下,交通未能恢复……日人倘使还想‘征服’中国,推行‘新秩序’,真是做梦了。’”和所学知识可知,1940年,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发起百团大战,对正太铁路等交通线进行大规模破袭,有力打击了日军嚣张气焰,D项正确;淞沪会战发生在1937年,排除A项;台儿庄战役发生在1938年,排除B项;第三次长沙会战发生在1941-1942年,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据材料“美国记者斯诺在《为亚洲而战》一书中称赞新四军:最大资产,那就是有组织方法。他夸奖八路军:已经成为一种英勇的传说”可知,题干中提到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均为国共第二次合作后(1937年)由红军改编而成的抗日部队,其活动时间主要在1937—1945年抗日战争期间,C项正确;1924—1927年为国民革命时期,此时中共尚未组建八路军、新四军,排除A项;1927—1936年为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处于对峙状态,红军尚未改编,排除B项;1945—1949年为解放战争时期,此时八路军、新四军已逐步改称解放军,且题干中斯诺的著作《为亚洲而战》主要反映抗战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材料“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号召全体民众参与抗战,体现了全民族抗战的特点,即抗日战争是一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社会各阶层、各民族在内的全民族共同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A项正确;敌后抗战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在敌人后方开展的游击战争等,排除B项;正面战场抗战是国民政府组织的正规军在正面与日军作战,题干强调的是组织民众参与,排除C项;题干中未涉及国际援助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皖南事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反共事件,这一事件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但是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抗战的大局出发,为了继续坚持抗日斗争,重建新四军军部,宣示了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日的决心,绝境逢生的新四军继续坚持敌后抗战,B项正确;重建新四军军部仍然服务于全民族抗战的大局,而不是扩大新四军规模,排除A项;反击国民党顽固派是以斗争求团结,并不是要和国民党决裂,仍然是为了继续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及全民族抗日斗争,排除C项;重建军部后新四军仍在华中地区抗日,根据地未转移,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远征军虽取得局部胜利(如仁安羌大捷),但未能根本扭转中日战场的整体力量对比。抗日战争中,中国仍处于战略防御阶段。远征军的作用主要是战略配合,而非决定性改变力量对比,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战场抗击日军,牵制了日本兵力,支援了盟军在亚洲的作战,体现了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中国远征军与英美等盟军协同作战,增进了国际合作与友谊,彰显了国际主义精神,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中国远征军的英勇事迹体现了中国军民顽强的抗日意志和不屈精神,符合题干“彰显抗日决心”的表述,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根据材料“李宗仁在战后说:“笼罩全国的悲观空气,至此一扫而空。”1938年3月”可知,题干体现的是李宗仁领导的台儿庄战役,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B项正确;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斗志,排除A项;武汉会战使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排除C项;平型关大捷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武汉会战虽以中国军队撤退告终,但大量消耗日军,使其丧失继续大规模进攻的能力,促使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A项正确;题干意在强调武汉会战对战略持久的军事意义,未直接涉及抗战意志和民族自尊心,排除B项、D项;武汉会战后,正面战场不利局面没有立即扭转,排除C项。故选A项。
13.C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9年首次爆发于湖南长沙,正值相持阶段,三次会战重创日军,C项正确;淞沪会战于1937年发生于上海,时间早于武汉会战,排除A项;台儿庄战役于1938年3-4月发生于山东,属徐州会战,虽为胜仗但地点不符,且这时期还未进入相持阶段,排除B项;百团大战于1940年八路军在华北发动,地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根据题干“1944年,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战略性进攻战役,该战役涉及河南、湖南、广西等省。”结合所学可知,1944年,日军发动了豫湘桂战役,目的是打通东北至越南的陆上交通线,摧毁中美空军基地,战场覆盖河南、湖南、广西等省,C项正确;淞沪会战发生于1937年,是抗日战争初期的战役,地点在上海,排除A项;徐州会战发生于1938年,主要战场在江苏徐州一带,排除B项;武汉会战发生于1938年,是日军为夺取武汉而发动的战役,主要战场在湖北武汉,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是太原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板垣征四郎师团的辎重队,歼敌1000余人,击毁车辆100余辆。这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全国抗战士气,B项正确;百团大战(1940年)是八路军在华北主动发动的破袭战,规模更大,但与“第一次胜利”和“太原会战”无关,排除A项;辽沈战役(1948年)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决战,与抗日战争无关,排除C项;贺胜桥战役(1926年)是北伐战争中的战役,与抗日战争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6.A
【详解】根据材料中“虎门销烟”“左宗棠收复新疆”“甲午战争”“左权抗日”等事件可知,这些均为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体现了维护国家主权的坚强意志,A项正确。材料事件均与反侵略有关,未涉及打击清王朝统治,排除B项;拉开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序幕的是辛亥革命,排除C项;国民革命运动的对象是北洋军阀,与材料主题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7.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9年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对乐山进行大轰炸是日本在侵华战争中的暴行,D项正确;解放战争发生于1946-1949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推翻国民党统治的战争,与1939年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北伐战争发生于1926-1927年,是国民革命军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战争,时间和事件性质均不匹配,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发生于1900年,是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8.C
【详解】根据题干“强制在沦陷区流通,以此掠夺民间财富,为日本的战争机器服务”结合所学可知,日本侵华期间,在沦陷区推行“经济统制”政策,利用汪伪政权等傀儡机构发行货币,强制兑换法币、征收物资、压榨民众,本质是配合日本掠夺中国资源支撑侵略战争,C项正确;“正常经济管理”错误,因其行为本质是掠夺而非管理,排除A项;“帮助恢复经济”与题干“掠夺”矛盾,排除B项;强制发行货币是单方面掠夺行为,破坏正常经济秩序,与经济交流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9.B
【详解】根据题干“新四军突围出来的部队,在江北与其他部队会合,继续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结合所学可知,皖南事变(1941年)是国民党顽固派袭击新四军的事件,但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重建新四军军部,坚持抗战大局,突围部队继续抗日,彰显了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决抵御外侮的立场,B项正确;“妥协退让”与事实相反,突围后坚持战斗,排除A项;“盲目作战”不符合有组织的游击战特点,排除C项;“投靠日军”明显错误,新四军始终抗日,未投靠日军,排除D项。故选B项。
20.D
【详解】根据提干信息“共作战12.5万余次,歼灭日、伪军171.4万余人,其中日军52.7万余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已有19块,面积达到近100万平方千米,人口近1亿”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共领导武装作战次数、歼敌数,以及抗日根据地规模,体现中共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作用,D项正确;材料数据围绕中共领导的武装作战、根据地情况,未体现国共合作相关内容,排除A项;材料强调中共抗战贡献,不是突出民族牺牲,且未体现民众牺牲数据,排除B项;材料仅围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内抗日斗争展开,没有提及中国战场与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关联,比如和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的互动等,排除C项。故选D项。
21.C
【详解】根据题干“1942年撤退到印度后重新整编训练,配备了美式装备,战斗力得到极大提升”结合所学可知,中国驻印军是抗战后期中美军事合作的典型代表,通过接受美式装备和训练,成为具有现代化作战能力的精锐部队,在滇缅战场发挥关键作用,C项正确;“游击战”是敌后战场(如八路军)的特点,驻印军属正规作战,排除A项;“全部由英国将领指挥”错误,实际由美国将领史迪威主导,排除B项;“国内战场”与驻印军在缅北作战的史实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22.B
【详解】根据题干“不仅为中国革命输送了大批人才,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革命的胜利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所学可知,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大批青年受中共抗日主张感召奔赴延安,加入抗日军政大学等机构学习,成为革命骨干。这一浪潮强化了中共的群众基础和理论传播,为后续革命胜利提供了重要支持,B项正确;延安是中共根据地,与国民党统治无关,排除A项;延安是政治中心而非经济中心,排除C项;抗战爆发早于青年赴延安,排除D项。故选B项。
23.(1)抒发了戚继光不追求个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情怀。评价: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2)A.中法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林则徐:是鸦片战争中涌现的一位民族英雄,以虎门销烟的壮举彰显了坚决抵抗外敌的英雄形象。
(3)▲处:1938年;平型关大捷;武汉会战
(4)近代中国虽历经磨难,但中国人民从未放弃抗争,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这让我们明白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民族前进的步伐。同时,抗争历程也显示出团结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全民族紧密团结,才能汇聚起战胜强大敌人的磅礴力量。
【详解】(1)抒发:根据材料“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诗句抒发了戚继光不追求个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情怀。
评价:根据材料“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并结合所学可知,戚继光抗倭平定了东南沿海的倭患,维护了国家的安定和沿海人民的利益,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
(2)A:根据材料“老将冯子材身先士卒,率守军将士冲向敌阵,一举击溃敌人,取得镇南关大捷”并结合所学可知,在中法战争中,老将冯子材率将士取得镇南关大捷。
B:根据材料“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舰身严重受损、弹药将尽之际,下令开足马力,冲向日舰‘吉野号’,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200余名将士壮烈殉国。”并结合所学可知,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壮烈牺牲。
C:根据材料“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义和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无限蓬勃生气”。
评价人物:结合所学可知,林则徐是鸦片战争中涌现的一位民族英雄,以虎门销烟的壮举彰显了坚决抵抗外敌的英雄形象。
(3)▲处:结合所学可知,武汉会战的时间是1938年。
事件:结合所学可知,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事件:结合所学可知,1938年的武汉会战使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4)感悟:本小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可从近代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展示了坚强的意志、中国人民团结抗战取得胜利等角度来回答,如近代中国虽历经磨难,但中国人民从未放弃抗争,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这让我们明白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民族前进的步伐。同时,抗争历程也显示出团结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全民族紧密团结,才能汇聚起战胜强大敌人的磅礴力量。
24.(1)宗旨:(儿童)教育救国;救亡图存;宣传爱国主义,等等。
特点:介绍了许多常识;介绍了许多世界科学知识;介绍了国内和国际的时事大事;具有趣味性。
(2)“枪”的寓意:用武力来保家卫国。
“地球仪”的寓意:主张向西方学习(或:要“睁开眼睛看世界”)。
(3)部分记录了敌后根据地的抗战事实;成为一种与“枪杆子”并肩的抗日武器;引导人们认清了中国共产党才是抗日的中坚力量;鼓舞了人们的抗日斗志。
【详解】(1)宗旨:根据材料一“欲从根本解决,辟儿童教育之捷径,遂有《启蒙画报》之举”可知,彭翼仲创办《启蒙画报》的宗旨是(儿童)教育救国(或救亡图存;宣传爱国主义)。
特点:根据材料“我从《启蒙画报》中得了许多常识。”可知,《启蒙画报》介绍了许多常识;根据材料“这个画报灌输了许多科学知识给我,像世界人种的分类,五大洲的形状……陆宗达(1984年口述)《启蒙画报》,我从中学了不少新知识……”可知,《启蒙画报》介绍了许多世界科学知识;根据材料“《画报》上还有国内和国际的时事大事记”可知,《启蒙画报》介绍了国内和国际的时事大事;根据材料“《启蒙画报》的编述,我到现在还深深地纪念看它。近来中国也出了一些儿童杂志一类的刊物,我总觉得太无趣味了。”可知,《启蒙画报》具有趣味性。
(2)“枪”的寓意:根据材料一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时期,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救亡图存运动此起彼伏,“枪”的寓意就是用武力来保家卫国。
“地球仪”的寓意:根据材料一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时期,随着列强的入侵,民族危机加深,而世界资本主义外于上升发展时期,“地球仪”的寓意就是中国有识之士纷纷主张向西方学习,要“睁开眼睛看世界”。
(3)历史作用:根据材料二“画报创刊号封面刊登《八路军挺进长城》《血肉相连:边区人民与子弟兵》,刊载了照片,并附文字说明。第一期专题报道‘抗日根据地在炮火中成长’,采用二十八张图片全面报道晋察冀根据地的主要战斗战役。”“第二期《新闻摄影》专栏,真实报道冀中平原游击战、反蚕食斗争、狼牙山战斗、‘反扫荡’战斗、解放张家口、山海关、石家庄等近三十场战役。”可知,部分记录了敌后根据地的抗战事实;根据材料“1943年的第二期‘血的控诉’刊载五幅惨不忍睹的照片”“1943年的第三期‘惨绝人寰—日寇烧杀潘家峪’”可知,成为一种与“枪杆子”并肩的抗日武器;根据材料“那时国民党管辖的国统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都在做宣传,双方的报纸都把自己说成抗日的中坚力量,老百姓不知该信谁的。《晋察冀画报》出版后,人们一看照片,这才是真抗日。”可知,引导人们认清了中国共产党才是抗日的中坚力量;根据材料“我父亲过去有个秘书叫杨克,是个大学生。他就是看了《晋察冀画报》,拿着画报找到晋察冀军区,要求参军。”可知,鼓舞了人们的抗日斗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