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大单元教学课件】+素材-【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大单元教学课件】+素材-【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5.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8 16:08:20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17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从卢沟桥烽烟到南京血色,解码全民族抗战的觉醒与坚守
01
素养目标
03
整体感知
04
问题探究
05
拓展延伸
06
课堂反馈
07
板书设计
08
作业布置
02
新知导入
本课定位
大单元贯通总纲
纵向时间串联:以“从局部抗战到全民族抗战”为主线,衔接第16课“九一八事变与局部抗战”、本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第18课“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展现抗日战争从“局部抵抗”到“全国动员”再到“持久抗争”的发展历程,凸显本课“全面爆发与苦难考验”的关键地位。
横向维度拓展:从军事(日军全面进攻与中国军民抵抗)、政治(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文(战争罪行与民族记忆)三维展开,通过七七事变体现“战争升级”,通过南京大屠杀体现“人性考验”,全面呈现全民族抗战的复杂性与严肃性。
核心定位锚定:作为单元“全面抗战启动与历史警示”的关键课,既需讲清全民族抗战的形成逻辑,也需通过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教育,实现“历史认知 — 情感共鸣 — 价值引领”的递进,为后续理解抗战胜利的意义奠定情感与认知基础。
素养目标
2022年课程标准:认识七七事变是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抗争与民族牺牲,认识日本侵华战争的罪行,理解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一、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淞沪会战示意图、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史料,标注关键历史地点与时间节点,构建“全面侵华—都城沦陷—罪行发生”的时空脉络。(史料实证与时空观念)
2.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七七事变爆发的必然性,客观阐释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性质与影响,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解释与唯物史观)
3.感悟卢沟桥守军的抗争精神与南京大屠杀中蕴含的民族苦难,树立“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的家国情怀,增强维护历史真相的责任感。(家国情怀)
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七七事变的爆发与全民族抗战的开端;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与危害。
教学难点:理解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华战争中反人类的残暴罪行;认识“铭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维护和平”的辩证关系
新知导入
狄仁杰的迷惑
1937年,一首《卢沟桥歌》唱道:“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卢沟桥!卢沟桥!国家存亡在此桥!”卢沟桥是北京西南郊外永定河上的一座古石桥。
思考:当时的卢沟桥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说“最后关头已临到” 1937年,这两个地点发生的事件,如何改变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走向?又为何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的记忆?
驻守卢沟桥的中国守军准备战斗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任务01 烽火山河——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开端
副标题:从“局部抵抗”到“举国动员”,解码民族抗战起点的历史必然
任务主题:从“局部抵抗”到“全国动员”,七七事变为何是全民族抗战的起点?
问题链导学:
Q1.1937年7月7日,日军为何选择在卢沟桥挑起事端?
Q2.面对日军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做出了怎样的反应?
Q3.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为何能迅速放下分歧、达成合作?
新知讲解
【史料实证】.日军进犯华北后,重新确定了什么样的侵华方针?日军的底气在哪儿?日军能如愿以偿吗?
材料一:“鉴于南京政府近来反日行为日益频繁…为维系帝国自开国以来对华之一贯积极政策,为帝国安全和国民生计考虑,务必革除之前保守做法,限期动员80万兵员,给予其全面重大打击…占领华北之北平、天津及华东之上海…并准备战争长期化。”
——《日本1937年度对华作战计划》(1936.12订)
材料二:1937.7中日实力对比表
类别 中国 日本 比例
钢铁年产量 4万吨 380万吨 1:145
战机年产量 0 1580架
重炮年产量 0 744门
坦克年产量 0 330辆
军舰年产量 ≈0 5.3万吨
1.背景
速战速决
力量悬殊巨大
日本的“大陆政策”
日军的“速战速决”目标最终落空,核心原因有两点:
中国全民族抗战的爆发:国共两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面战场(如淞沪会战)牵制日军主力,敌后战场(如八路军游击战)袭扰其后方,形成“正面 + 敌后”的协同抵抗,打破了日军快速取胜的计划。
战争潜力的消耗: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可依托西南、西北内陆长期坚持;而日军深陷中国战场,兵力、物资持续消耗,后续逐渐陷入“持久战”泥潭,无法实现最终侵略目标。
新知讲解
国民党第二十九军
日军重兵占据
日本控制的伪蒙军
日本的控制区
平汉铁路
平绥铁路
材料一:那时候,在东京军政界的消息灵通人士之间,私下盛传着这样的谣言:“七夕晚上,华北将重演柳条沟一样的事件。”
——[日]今井武夫著,《今井武夫回忆录》,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
材料二:在演习中失踪的日本士兵叫志村菊次郎,秋田县人。据考证,事变后被送回家乡。
七七事变是日军精心策划,蓄意挑衅。
因为:
①日本国内爆发了严重经济危机,为转移民众视线,掠夺中国资源,并不满足于东北。
②日军先举行军事演习,为调兵遣将作了准备,为士兵失踪的借口留下伏笔。
③演习地点选择在卢沟桥附近,这是当时北平通往南方和京外各地的唯一门户,中日军事上必争之地。
④强行入城遭拒,日军当即开炮轰击,这说明日军早已准备扩大事端。
Q1.1937年7月7日,日军为何选择在卢沟桥挑起事端?
点击播放视频
2、概况
契合日本“大陆政策”:“大陆政策”的核心是逐步侵占中国,进而称霸亚洲。七七事变前,日军已控制东北和华北部分地区,挑起卢沟桥事变可借机全面进攻华北,实现“大陆政策”中“征服中国”的关键一步。
卢沟桥战略位置关键:卢沟桥是北平西南的交通要道,连接平汉铁路。控制卢沟桥既能切断北平与南方的联系,又可依托此地向华北腹地推进,为后续全面侵华打开通道。
新知讲解
◎日军准备进攻宛平城
时间:1937年7月7日晚 ;
地点:宛平
过程:日军以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拒,日军炮轰卢沟桥,进攻北平、天津,全面战争爆发。
2、概况
Q2.面对日军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做出了怎样的反应?
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
第29军进行了坚决抵抗,拒绝日军无理要求。面对日军进攻,将士们以“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为誓言,在卢沟桥及宛平城顽强阻击日军,展现出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②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影响:①意味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结果:1937年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陷。
"士兵失踪=借口;分治华北=野心;七七事变=全面侵华开始"
132师师长赵登禹
29军副军长佟麟阁
1937年7月28日,日军进犯南苑。29军副军长佟麟阁与日军从拂晓战至中午,壮烈殉国时年45岁。
师长赵登禹冲入敌阵,挥舞大刀砍杀日军,后壮烈牺牲,年仅39岁。
赵登禹:“抗日救国乃军人天职,养兵千日,报国一时,只有不怕牺牲,才能为国争光!”
佟麟阁:“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荣辱系于一身者轻,而系于国家民族者重。国家多难,军人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
七七事变的突发,平津的迅速沦陷,把残酷而又危急的现实摆在了全国人民的面前。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蓄谋已久的日本侵略者,仅仅靠一支军队抗战行不行?仅仅依靠政府抗战行不行?我们的民族该怎么办?……
新知讲解
家国情怀
佟麟阁与赵登禹的言论,集中体现了抗日将领怎样的崇高精神品质?
强烈的家国情怀:他们将个人荣辱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绑定,认为国家利益远重于个人生死,在民族危难时主动扛起“以死报国的责任,展现出对国家的绝对忠诚。
坚定的使命担当:赵登禹明确提出“抗日救国乃军人天职”,二人都将抗击日军、保卫国家视为军人的核心使命,不逃避、不退缩,体现出对军人职责的坚守。
无畏的牺牲精神:他们直言“战死者光荣”“不怕牺牲”,面对强敌毫无惧色,愿以“马革裹尸”的牺牲,践行抗日决心,展现出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
知识拓展
新疆民众捐献飞机
华侨萧丕居将女儿结
婚所收贺礼捐助抗日
七七事变爆发后,长辛店铁路工人将大批铁轨、枕木、麻袋送往宛平前线构筑工事。阵地附近的农民出粮出工,为军队送饭、抬伤员、送情报、运送弹药物资……
3、七七事变后民众反应
任务02 同心御侮——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与意义
副标题:破分歧、筑统一战线,解析合作对全民族抗战的根基作用
任务主题:从“分歧对立”到“携手抗日”,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如何为全民族抗战筑牢根基?其历史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问题链导学
Q1.七七事变后国共谈判迅速突破的原因?
Q2.红军改编中保留党对军队领导权的关键原则?
国共合作宣言
新知讲解
北平失陷(1937.7.29
天津失陷(1937.7.30)
上海八一三事变(1937.8.13)
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中国形势图
卢沟桥事变后国共两党的表态
加快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步伐。
1.背景:
众志成城:全国通电的怒吼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成为时代最强音
Q1.七七事变后国共谈判迅速突破的原因?
民族危机空前加剧: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华北及整个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国共两党对抗的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共同抗日成为两党及全民族的最高利益,合作紧迫性远超此前。
两党核心诉求趋于一致:国民党从“剿共”转向“抗日御侮”,需借助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增强抗战实力;共产党则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为核心诉求,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作出政策让步(如取消苏维埃政府、改编红军),满足了合作的基本前提。
新知讲解
材料一: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中共中央《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1937年7月8日)
材料二:(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历史解释】阅读材料,说说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哪些努力。
一是积极号召全民族抗战,如发布《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呼吁全国同胞团结起来,以全民族抗战应对民族危急;
二是调整自身政策,明确以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奋斗目标,取消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赤化运动及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三是作出政权和军队改编让步,同意取消苏维埃政府以实现全国政权统一,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将其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并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统辖,待命奔赴抗日前线。
新知讲解
2.标志:
民族利益高于党派利益的历史性妥协
中共让步
发表合作宣言,西北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南方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接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
国共合作
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宣言,标志着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战开始形成。
全民族抗战的含义:“全民族抗战”指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国内各阶层、各利益集团、海外华侨团结一致,抵抗外来侵略的抗战行动。
Q2.红军改编中保留党对军队领导权的关键原则?
核心原则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具体通过军队建制特点实现:
保留核心指挥体系:八路军下辖第115、120、129三个师,师长分别为林彪、贺龙、刘伯承,均为共产党核心军事干部,确保指挥权掌握在党手中。
设立政治工作机构:师级单位设立政治部,负责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延续了红军时期“党指挥枪”的政治工作传统,防止军队脱离党的领导。
课堂延伸
课堂延伸
【历史解释】:国共第二次合作得以实现的原因?
1. 日本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根本原因);
2.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3. 国共双方政策的调整与相互妥协;
4.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5. 社会各界人士的推动。
【知识拓展】:两次国共合作的对比
对比 项目 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二次国共合作
不同点 时间 1924-1927年 1937-1945年
形式 党内合作 党外合作
目标 打击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 打击日本帝国主义
相同点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第二次国共合作
“蒋介石与毛泽东像”大铜章
任务03 沪上喋血 —— 淞沪会战的坚守与回响
副标题:阻“三月亡华”妄想,探寻战役背后的民族精神与战略价值
任务主题:从“战略防御”到“精神凝聚”,淞沪会战为何能打破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想?这场战役留下的精神财富对全民族抗战有何影响?
问题链导学
Q1.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国民政府为何选择在上海与日军展开大规模会战?
Q2.淞沪会战最终以中国军队撤退告终,但为何说这场战役“为长期抗战赢得了时间”?
Q3.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以劣势装备对抗日军现代化部队,却坚持作战三个月,涌现出姚子青营、“八百壮士”等英雄群体,支撑军队坚守的精神动力是什么?
北平失陷(1937.7.29
天津失陷(1937.7.30)
上海八一三事变(1937.8.13)
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中国形势图
南京

◎上海
平津失陷后,日本宣称要三个月内灭亡中国。为迫使国民政府投降,日军大举进攻中国经济和金融中心——上海。
日本20万精锐
海军、陆军、空军
“三天打进上海”
中国70万将士
鼓舞全国斗志
展现抗日决心
日本首相近卫文磨
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
依据日本的大陆政策,请你预测日本的下一个目标是哪儿?
新知导入
欲置中国于死地,以控制上海和南京最为重要!
—日本第三舰队司令
1937年8月13日日军借口一名军官在上海被中国守军击毙,大举进攻上海,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淞沪会战爆发。
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是全国抗战开始以来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战略性战役。
1.爆发
新知讲解
Q1.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国民政府为何选择在上海与日军展开大规模会战?
地理位置关键: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是华东地区门户。若上海失守,日军可沿长江溯流而上,直逼南京(当时国民政府首都),守住上海能延缓日军对核心区域的进攻。
经济地位重要:上海是中国当时的经济中心,集中了大量工厂、金融机构和对外贸易通道。在此作战可尽量保护经济资源,避免其被日军快速掌控。
国际影响显著:上海有众多外国租界和侨民,是国际关注的焦点。通过大规模抵抗,可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抗战决心,争取外交支持和国际舆论同情。
淞沪会战 时间
主要战役
结果
意义
一辆孤零零的中国战车,正在冲向日军的阵地。(日本人拍摄)
“国破山河在!”
——旅日作家萨苏
1937年8月13日
宝山保卫战(姚子青);
四行仓库战斗(谢晋元)
①淞沪会战持续3个月,牺牲30万,打死打伤日军4万多人,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②表明了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投入重兵;国共合作;全民抗战。③为沿海工业的内迁和战略物资的转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1937年11月上海失陷
抗战时期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之一
阅读教材,梳理淞沪会战的相关史实。
2.概况
一寸山河一寸血
新知讲解
Q2.淞沪会战最终以中国军队撤退告终,但为何说这场战役“为长期抗战赢得了时间”?
战略转移完成:会战期间,国民政府组织中央机关、军事指挥系统从南京向武汉等地转移,为后续长期抗战搭建了指挥基础。
工业内迁推进:上海及华东地区的大量工厂、机器设备和技术人员,在会战掩护下向西南、西北内陆迁移,保留了抗战所需的工业生产能力。
国际舆论转向:中国军队三个月的顽强抵抗,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吹嘘,让国际社会看到中国抗战的韧性,扭转了此前对中国抗战的消极看法。
点击播放视频
宝山保卫战
宝山保卫战历时7天,日军动用陆海空力量,付出惨重的代价方才占领。姚子青和第3营官兵血战宝山、与城偕亡。 连凶暴的日本人也被中国勇士的精神折服,日军进城后将死者尸体收殓掩埋,并列队鸣枪致敬。
家国情怀
Q3.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以劣势装备对抗日军现代化部队,却坚持作战三个月,涌现出姚子青营、“八百壮士”等英雄群体,支撑军队坚守的精神动力是什么?
激发全国人民的斗志
四行仓库升起的旗帜象征着什么?
中华民族的抵抗精神
上海的炮声应当是一个信号。这一次中国人民真正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我们民族的生存虽然奋斗到粉身碎骨,我们也决不会死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面。
——巴金《一点感想》
《上海南站日军空袭下的儿童》
四行仓库保卫战
谢晋元率“八百壮士”孤军坚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阵地,以弹丸之地,抗击日军数万人,激战四昼夜,消灭日军200多人,消灭日军200多人,后奉命撤出。
薪火相传讲四行
点击播放视频
晋元决心殉国,誓不轻易撤退,亦决不作片刻偷生之计。在晋元未死之前……必向倭寇索取相当代价,余一枪一弹,亦必与敌周旋到底!
——谢晋元遗书
家国情怀
Q3.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以劣势装备对抗日军现代化部队,却坚持作战三个月,涌现出姚子青营、“八百壮士”等英雄群体,支撑军队坚守的精神动力是什么?
核心是民族危亡下的爱国精神与抗争意志:一方面,日军全面侵华引发全民族危机,军队将士的家国情怀被彻底激发,“保家卫国”成为共同信念;另一方面,姚子青营全员殉国、“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等事迹,体现出军人的气节与牺牲精神,这种精神相互感召,支撑军队在装备劣势下坚持作战。
任务04 血色记忆 ——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
副标题:证侵略暴行、拒历史虚无,铭记惨案的警示意义与和平使命
任务主题:从“历史惨案”到“警钟长鸣”,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如何证明日本侵华战争的野蛮性?铭记这一历史真相对当代有何重要意义?
问题链导学
Q1.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日军为何对平民与战俘实施长达6周的有组织屠杀?
Q2.近年来日本部分势力试图否认南京大屠杀史实,我们应如何运用史料驳斥这种“历史虚无主义”?
◎上海
南京

重庆◎
上海沦陷后,国民政府组织南京保卫战。
最终,12月13日,日本进陷南京。
战时陪都
南京下关长江边尸体堆积
1937年12月15日,占领南京的日军正在掠夺财物
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
1.南京陷落
新知讲解
日军认为“皇军在外国首都入城乃有史以来盛事”。为了“使中国军民敬仰皇军之威武而归服之”,日军 组织盛大的入城仪式,并以屠城的方式来震慑中国军民。于是,南京大屠杀开始了!
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
2.南京大屠杀
点击播放视频
新知讲解
Q1.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日军为何对平民与战俘实施长达6周的有组织屠杀?
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日本军国主义以“征服中国”为扩张目标,将中国民众视为“劣等民族”,通过屠杀摧毁中国军民的抵抗意志,妄图以暴力实现殖民统治。
对“武士道精神”的扭曲解读:正常武士道强调忠义、廉耻,而日本军国主义将其扭曲为“绝对服从”和“暴力至上”,鼓励士兵通过杀戮证明“勇武”,使屠杀成为其推行侵略政策的工具。
杀死百人 比赛的日军第十六师团九联队野田毅少尉(右)和向井敏明少尉(左)
这充分暴露了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的残酷性和野蛮性。
首先,清醒的认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的灾难,一定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其次,我们不能忘记日本帝国主义暴行,要高度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和法西斯势力的复活。
最后,我们要强大国家,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
新知讲解
【家国情怀】你认为我们中国人应该如何对待南京大屠杀事件?
点击播放视频
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Q2. 近年来日本部分势力试图否认南京大屠杀史实,我们应如何运用史料驳斥这种“历史虚无主义”?
近年来日本国内一些右翼势力美化侵略战争的表现:
☆篡改历史教科书
☆否认南京大屠杀
☆参拜靖国神社
中外史料互证:将中国幸存者证词、南京安全区档案,与美国、德国等外国目击者的日记(如拉贝日记)、使馆报告相互印证,打破“单一来源不可信”的借口。
文字与实物互证:用日军士兵日记中“屠杀平民”的记载,对应出土的遇难者遗骸、现场照片,形成“文字记录 + 实物痕迹”的完整证据链。
官方与民间史料互证:结合国民政府战后调查统计、国际军事法庭(东京审判、南京审判)的判决书,与民间保存的家书、照片等私人史料,全面还原史实,让否认言论无漏洞可钻。
1935.12.9
1937.7.7
1937.8.13
九·一八事变
局部抗战
“华北五省自治”
一二·九运动
淞沪会战 上海失守
《国共合作宣言》发布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1937.9
1937.12.13
1936.12.12
西安事变
联共抗日
七七事变 全面侵华
攻陷南京 迁都重庆
南京大屠杀
1931.9.18
教学板书
第17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副标题:从卢沟桥烽烟到南京血色,解码全民族抗战的觉醒与坚守 )
1.中国有“桥的国度”之称。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桥,连接着祖国的四面八方,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如宛平城外的卢沟桥(见下图),这座华北第一大联拱石桥已经静静地横卧在永定河上达八百年之久了,岁月的风霜在它身上留下太多的历史痕迹和文化印记,值得后人细读、深思。以下事件与卢沟桥紧密相关的是(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九运动
C.七七事变
D.北伐战争
2.“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指引抗战方向体现在( )
A.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B.粉碎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C.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在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C
C
课堂反馈
3.抗日将领谢晋元在1937年给兄长的家书中写道:“沪战两月,敌军死亡依情报所载,其数达五万以上。”材料中的“沪战”( )
A.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迷梦 B.取得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最大胜利
C.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D.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4.(24-25八年级上·江西南昌·期末)“鲜血凝固的那个时候,长江呜咽,钟山悲泣。三十万,三十万同胞,在黑暗中挣扎;三十万,三十万冤魂,在地狱里哭泣”,这段文字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
A.旅顺大屠杀 B.八一三事变 C.南京大屠杀 D.皖南事变
A
C
课堂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