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九上科学期中阶段性测试试卷C(范围1.1-3.4)
一、单选题(每空2分,共40分)
1.(2021九上·义乌期中)英英在参加运动会体能测试中涉及的科学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分钟跳绳——每次跳绳人克服重力做功约3焦
B. 立定跳远——人蹬地起跳,机械能转化为化学能
C. 掷实心球——在最高点B时实心球重力势能、动能都不为零
D. 800m测试——人到达终点后停下来,惯性不存在
2.(2024九下·临平月考)一次聚会中,小科看到餐桌上一个自动拾取牙签盒很有趣,如图甲所示,当按下顶上的圆柱体按钮,松手时,一根牙签就从盖子上的一个小孔中冒出,于是他拆开发现内部结构示意图如图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乙中杆AOD可看作杠杆,D处是可伸缩的弹簧
B.当按下按钮时,按钮作用在B点使之绕着O点逆时针转动
C.当松开按钮时,D点处受到向下的力,使A端翘起将牙签送出
D.将牙签送出时,杆AOD相当于省力杠杆
3.(2025八下·浙江期中)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
A.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因此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B.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因此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C.化合物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因此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D.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再分,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2023九上·杭州月考)能用金属与同一种酸反应制取的化合物是( )
A.CuCl2、AICl3 B.ZnCl2、MgCl2
C.Fe2(SO4)3、FeSO4 D.Na2SO3、K2SO4
5.(2022九上·舟山月考)同一个小球以同样的速度V沿着与水平方向成角斜向上抛出,甲图表示小球沿足够长的光滑斜面向上运动,乙图表示小球在空中的运动轨迹(空气对小球的阻力忽略不计)。小球都到达最高点的高度( )
A.h1>h2 B.h1
6.(2025九下·金华月考)为便于研究,某健身器材中训练拉力部分的机械结构可简化为如图所示的滑轮组。若不计摩擦,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
A.两个滑轮在装置中起的作用相同
B.拉力向下移动的速度与配重上升的速度大小相等
C.用该装置提升更重的物体,机械效率不变
D.沿方向1与2匀速拉动配重提升相同高度,拉力所做的功相等
7.(2020七上·江北期中)关于能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我们周围的物质都具有能量
B.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C.0℃的冰块没有能量
D.声音既能传递信息又能传递能量
8.(2020九上·西湖期末)小胡晴霞在做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的实验时,测得杯中溶液的pH随滴加液体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是将盐酸逐滴滴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
B.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NaOH
C.b点所示溶液的pH=7,说明酸碱发生了化学反应
D.向c点所示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9.(2024九上·温州月考) 下列过程中物体的机械能增加的是
A.苹果自由下落
B.滚摆上升
C.火箭点火起飞
D.热气球匀速下降
10.(2024九上·杭州月考)为测定一瓶NaOH溶液是否完全变质,分别取该溶液于A、B两个密闭容器中,将一定浓度的稀盐酸滴加到A中,结果如图1所示,将一定浓度的氯化钙溶液滴加到B中,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
A.说明NaOH溶液全部变质
B.图1中ab段主要发生中和反应
C.图2随氯化钙溶液不断加入,pH可能等于7
D.根据图2,反应结束时,溶质只有NaCl
11.(2024九上·定海开学考)小科先完成了图甲和图乙所示的两个实验,在图甲中无明显现象,在图乙中有白色沉淀产生。然后他将图甲实验的废液用洗净的胶头滴管逐滴滴到图乙试管中,根据反应现象得到如图丙所示的图像。实验全部完成后,图乙试管残留的混合物中,一定存在的物质是( )
A.HCl、NaCl B.NaOH、NaCl
C.、 D.、NaOH
12.(2024九上·南浔期中)将稀HCl分别滴入 NaOH溶液和NaCl 溶液中,充分混合后均无明显现象。混合后相关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都属于化学变化 B.物质间均未发生化学反应
C.图甲可表示酸碱反应的实质 D.混合后溶液酸碱性都不变
13.(2024九上·龙湾月考)将等质量的甲、乙两金属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关于甲、乙两金属判断合理的是( )
A.铁、镁 B.锌、镁 C.锌、铁 D.铁、锌
14.下列溶液在空气中敞口久置 ,会因发生化学变化而导致溶液质量减小的是( )
A.浓盐酸 B.浓硫酸 C.澄清石灰水 D.烧碱溶液
15.(2025九下·萧山模拟)如图所示,杠杆OBA可绕O点在竖直平面内转动,OB=2BA,在B点悬挂一个10N的重物G,在A点施加竖直向上的力F1,使杠杆OBA水平平衡(杠杆重力及摩擦均忽略不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A点施加竖直向上的力F1时,该杠杆是费力杠杆
B.作用在A点的力F1的大小为5N
C.如果重物的悬挂点从B向O点靠近,要使杠杆水平平衡,F1应变小
D.若将作用于A点的力F1变为图中F2,杠杆始终水平平衡,F2小于F1
16.(2023·余姚模拟)铁粉和硫粉以适当的质量比混合,堆放在绀据里〈如图),然后用烧红的玻璃棒一端接触混合物,这时部分混合物迅速变红热状态,迅速撤离玻璃棒后,反应继续进行,直至全部混合物都呈红热的状态,冷却后得到一种黑色不能被磁化的固态物质。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该实验过程中可能会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D.该黑色无磁性的固态物质在物质分类上属于盐
17.(2022九下·义乌期中)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U型场地技巧决赛中,谷爱凌强势夺冠,为中国代表团又添一金。下列有关谷爱凌在比赛中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她静止站立在雪面上时,只受到重力的作用
B.她在滑行时,滑雪板与雪面间的摩擦是滑动摩擦
C.她飞离U型池后能继续向上运动是由于受到惯性力
D.她从空中下落到雪面的过程中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18.(2022·浙江模拟)已知复分解反应: 可进行。在常温下,测得相同浓度↑的下列五种溶液的pH,表中数据揭示出复分解反应的一条规律,即碱性较强的物质发生类似反应可以生成碱性弱的物质。依照该规律,请你判断下列反应不能成立的是 ( )
溶质 CH3COONa NaHCO3 Na2CO3 NaClO NaCN
pH 8.8 8.6 11.6 10.3 11.1
A. B.
C. D.
19.(2020九上·海曙期中)实验室有一包白色固体由K2CO3、K2SO4、KCl和CuSO4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实验记录如下:
①取该样品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
②取适量上述溶液加过量的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过滤;
③向步骤②所得沉淀中加入过量的稀HNO3,沉淀全部消失并产生气泡。
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原固体中一定含有K2CO3,可能含有CuSO4和KCl
B.原固体中一定不含K2SO4和CuSO4、可能含有KCl
C.原固体中一定含有K2CO3和K2SO4,一定不含CuSO4
D.若在步骤②所得滤液中滴入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则原固体中一定含有KCl
20.(2019九上·鄞州月考)取一滤纸条,等间距滴入10滴紫色石蕊溶液,装入玻璃管中,然后从玻璃管的两端同时放入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球,并迅速封闭两端管口,很快可观察到管内有白烟产生,待白烟消失后还可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氨水和盐酸都属于易挥发性物质
B.该过程中没有化学反应发生
C.所有气体分子的运动速率都相同
D.图示黑点表示石蕊溶液变成了红色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5分)
21.(2024·余姚模拟)铜版画是版画的一种,其中涉及印刷版面的制作。若用腐蚀法制作版面,先要在铜板上涂上不与化学药剂反应的防腐层,再用刻针作画,以刻除相应的防腐层,再用硝酸等腐蚀没有防腐层的铜,以使画线处形成凹陷的线条。在缺乏硝酸的情况下,某同学用过量 AgNO3溶液与铜反应的方法尝试版面制作,因AgNO3成本较高,故对废液进行Cu、Ag回收。具体流程如下:
(1)从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看,步骤①是 反应。
(2)在该流程中,收集滤渣 (填字母)可获得金属 Ag。
(3)在步骤③中,能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 。
22.(2024九上·浙江期中)敦煌壁画色彩艳丽,矿物颜料功不可没,其蓝色源于孔雀石,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相对分子量为222),它能与盐酸发生反应。小科同学利用以下反应实现物质间转化,请回答问题:
(1)用氢氧化钠溶液实现步骤②的转化,请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2)步骤④CuO在氢气的作用下转化为铜,该反应属于 反应(填化学基本反应类型)。
(3)若有222克碱式碳酸铜,理论上可制得 克铜。
23.(2023九上·乐清期末)实验室常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小明向盛有稀硫酸溶液的烧杯中加入足量的锌至反应完全。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如图的“”“”“”表示溶液中由溶质电离产生的不同离子,则“”表示 (填写离子符号)。
24.(2023九上·滨江期中)小明所用的拉杆旅行箱示意图如图所示。装有物品的旅行箱整体可视为杠杆,O为支点,B为重心,BC为竖直方向,A为拉杆的端点。已知箱重为250N,OA为120cm,OC为24cm。在A点沿图示方向施加拉力F,旅行箱静止,此时拉力大小为 N;要使作用在A点的拉力减小,下列做法可行的有 (选填序号)。
①缩短拉杆的长度 ②使拉力方向顺时针改变30°
③使拉力方向逆时针改变60° ④将箱内较重的物品靠近O点摆放,重心由B变至B′
25.(2020九上·嘉兴期末)汽车在长距离下坡的过程中如果频繁的高强度使用刹车,会因刹车片过热造成刹车失灵,刹车片发热是由于摩擦导致 ,增加,司机要向刹车片喷水降温,水具有极好的降温效果是因为具有较大的 。
26.(2022九上·定海期末)某村一私营小化工厂,向附近的农田排放未经处理废水,导致农田减产。经环保局检测,该废水主要含有某种常见的酸(盐酸或硫酸)。
(1)某同学想测出废水的酸碱性强弱程度,可以选用下列的试剂是 。
A.pH试纸 B.无色酚酞
C.紫色石蕊试液 D.红色石蕊试纸
(2)农田因受污染而导致土壤酸化,可使用 (填写物质名称)来中和土壤酸性;
(3)要判定废水中的污染物是盐酸还是硫酸,检验的方法是:取少量废水滴加 (写化学式)的水溶液,观察有无白色沉淀生成。
27.(2020九上·秀洲月考)小柯同学取下列生活中的物质,测得其pH如下表所示:
物质 肥皂水 雨水 糖水 柠檬汁 洗发剂
pH 10.2 5.2 7.0 2.5 12.2
(1)酸性最强的物质是 。
(2)弱酸性有益于头发的健康,所以我们洗发时应先用洗发剂,后用护发剂,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护发剂的pH 7(填“=”或“<”或“>”)。
28.(2021九上·温州月考)同学们从山上采集到一种石灰石,进行实验。取用8克石灰石样品,把40克稀盐酸分四次加入样品中(杂质既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充分反应后经过过滤、干燥等操作,最后称量,得实验数据如表。
实验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10 10 10 10
剩余固体的质量/g 5.5 M 1.0 1.0
(1)上表中m的值应为 。
(2)列式计算实验所用的稀盐酸的质量分数。
(3)求第三次实验充分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为 克。
29.(2024九上·嘉兴期末)如图所示,杠杆ABC(质量忽略不计)可绕点B在竖直平面内自由转动,C端挂有一个重为10牛的铁块,A端搁在左侧的平台上,已知,。假定有一质量为的铅块从A点开始沿AC滑动,则离B点 m时杠杆开始转动。若去掉平台和铅块,在A点用力使杠杆保持不转动,在答题卷上画出最省力的方向。
30.(2024九上·长兴期末)实验室有一瓶标签残缺的试剂(如图),老师告诉小科,这瓶试剂是氯化钠、氢氧化钠、硝酸钠、碳酸钠溶液中的一种。为确定该试剂成分,小科进行如下系列实验:
(1)取2毫升该试剂于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发现溶液不变色。则推断试剂不可能是 溶液。
(2)再取2毫升该试剂于试管中,滴入 AgNO3溶液后,根据 的现象,小科确定该试剂是氯化钠溶液。
(3)请列举氯化钠在生活中的一种用途 。
31.(2022·宁波模拟)如图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和部分产物已略去),其中A为钠盐,X、Y均为黑色粉末,D为红色金属单质,F在常温下为液态,试回答下列问题。
(1)若A含三种元素,则A的俗名是 ;若A含四种元素,则A的化学式为 。
(2)写出B→C的化学方程式: ;指出C的一种用途: 。
(3)若E→F为中和反应,则E的化学式是 。
(4)写出上述物质转化过程中属于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2.(1.4常见的碱(一))向硫酸铜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y)与所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x)关系如图所示。OA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点C时,溶液中的溶质是 (填写化学式)。
33.(2024九上·杭州月考)小金为验证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分别将氧化铁、氢氧化钠、氧化铜和氯化钡固体药品加入到四支盛有稀硫酸的试管中。
(1)如图所示为加入某种固体药品后,溶液中主要离子种类及个数比变化的示意图(不考虑离子大小关系),则加入的固体药品可能是 (填字母)。
A.氧化铁 B.氢氧化钠 C.氧化铜 D.氯化钡
(2)反应后的四支试管中有一支为无色溶液,小金只向试管中加入一种试剂就确定了溶质的成分,则加入的试剂为 。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10分)
34.(2022·舟山模拟)茶垢清洁剂能快速消除茶具上附着的茶垢,某小组同学对茶垢清洁剂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下图是某品牌茶垢清洁剂说明书中的部分内容。
主要成分:过碳酸钠(化学式为2Na2CO3·3H2O2) 去渍原理:过碳酸钠溶于水时生成碳酸钠(俗称纯碱)和过氧化氢······
【提出问题Ⅰ】茶垢清洁剂溶于水时生成过氧化氢,是否生成氧气?
【实验1】在盛有茶垢清洁剂固体的小烧杯中,加适量常温水,完全溶解后得到无色溶液,观察到有小气泡缓慢冒出,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木条不复燃。
【实验2】取三份等量的实验1中的溶液,分别加入甲、乙、丙三支试管中,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观察到都较快产生气泡,且温度越高产生气泡越快;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木条都复燃。
【表达交流Ⅰ】通过实验证明,茶垢清洁剂溶于水时生成氧气。实验1中“木条不复燃”的原因是
【提出问题Ⅱ】茶垢清洁剂溶于水时生成碳酸钠,是否生成氢氧化钠?
【实验3】取实验2丙试管内溶液,按下图所示流程进行实验。
【表达交流Ⅱ】实验中溶液M呈无色,你得出的结论是
【反思总结】
⑴茶垢清洁剂溶于水生成了碳酸钠和过氧化氢。碳酸钠溶液有较好的去污效果,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活性氧,可深层带走污垢。
⑵使用茶垢清洁剂时应选择 的水进行溶解,去垢效果更好。
35.(2019九上·上城期末)小金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研究杠杆平衡条件。
(1)杠杆如图甲,为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小金将平衡螺母向 调节;
(2)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后,按图乙所示,通过加挂钩分别改变F1、F2,
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并用刻度尺在杠杆上测出对应的L1和L2,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
次数 F1/N L1/cm F2/N L2/cm
1 1 8 2 4
2 2 8 1 16
3 2 12 3 8
小金通过数据分析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是:F1×L1=F2×L2。老师认为他的实验存在不足,建议将图乙中的F1改用弹簧秤拉,小金接下来的操作是:用弹簧秤在杠杆的 (选填“不同位置”或“同一位置”)向不同的方向拉,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3)改进后小金进一步研究拉力角度与拉力大小的关系。他把弹簧测力计的作用点固定,改变测力计与水平方向的角度 ,当 从90度变为60度时,测力计示数F (选填“变大”或“变小”);
(4)实验结束后,小金明白了实验室做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时通常将杠杆调节至水平平衡的原因是
36.(2020九下·拱墅开学考)丙烷(C3H8)燃料,其燃烧后的产物是什么
经分析,丙烷燃烧后的气体可能含有CO、CO2和H2O。
(1)将上述装置按一定顺序连接完整,使之尽可能检测出丙烷燃烧后的产物。你设计的连接顺序为:燃烧后的气体 →B→D。
(2)该小组的同学按合理的连接顺序进行检测。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部分现象如下:A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装置中的无水硫酸铜变蓝,D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无明显现象。分析可知,丙烷在氧气中燃烧后的气体为 。
(3)A装置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 。
四、解答题(每空1分,计算小题2分,共15分)
37.(2024九上·杭州月考)某汽车发动机输出功率恒为,恰能以的速度行驶,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求:
(1)汽车的牵引力;
(2)这段过程牵引力做功。
38.(2020九上·温岭期中)有铁粉和铜粉的均匀混合物,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取该混合物与稀硫酸反应,所得数据如下表所示:
甲 乙 丙
取用金属混合物的质量/g 10 10 20
取用稀硫酸的质量/g 100 120 100
反应后过滤,得干燥固体的质量/g 4.4 4.4 14.4
回答下列问题:
(1)丙同学所得混合物中铜的质量是 。
(2)甲所得溶液中含有溶质的是 。
(3)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若取用金属混合物15g,加入到120g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最终得到固体质量为 。
(4)计算丙同学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0.1%)
39.(2020九上·镇海期中)将8.1 g氧化锌固体放入100 g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试计算:
(1)生成硫酸锌多少克?
(2)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化学方程式:ZnO+H2SO4===ZnSO4+H2O)
40.(2024九上·杭州月考)某小球被水平抛出,其部分运动轨迹如图甲所示,小球在运动过程中经过M、N两点,对应甲图①②③点处的某两个位置,其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参数如图乙所示。
(1)从小球的运动轨迹图可知,小球在①③位置机械能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2)根据图乙计算小球在N点的机械能是多少焦?
(3)通过计算分析说明,M点在对应甲图①②③的哪个位置?
41.(2023·浙江模拟)图甲为生活中常用工具——液压千斤顶,其内部结构如图乙所示。其主要部件是由一大一小两个相互连通的缸体构成,内部装有液体。压杆OB可绕固定点O转动,并在A处与小活塞相连。当压力F作用在压杆B处时,小活塞在压杆作用下对右侧液面施加向下的压强,根据液体压强的特点,左侧液面会对大活塞产生向上的压强,且,此时大活塞即可借此顶起重物。
(1)大小活塞的底面积分别为和,OB、OA长度分别为100cm和5cm,当在B点施加50N的压力时,大活塞将产生向上的压力大小为多少N?
(2)当以不变的力作用在B点时,若要使作用在大活塞上的力更大,可采取的措施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惯性;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解析】【分析】(1)根据W=Gh计算每次跳绳克服重力做功;
(2)根据人体的能量转化判断;
(3)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重力势能与质量和高度有关;
(4)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解答】A.英英的体重大约500N,则每次跳绳克服重力做功:W=Gh=500N×0.06m=30J,故A错误;
B.人蹬地起跳时,将人体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故B错误;
C.实心球在最高点时,由于被举高,因此具有重力势能;由于水平方向上的速度不为零,因此有动能,故C正确;
D.人到达终点后停下来,质量不变,因此惯性仍然存在,且大小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2.【答案】D
【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应用
【解析】【分析】(1)杠杆可以绕固定点转动;
(2)当按下按钮时,分析按钮作用点和支点,判断杠杆转动方向;
(3)松开按钮后,弹簧的作用可以使牙签弹起;
(4)分析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判断杠杆的类型。
【解答】A、杆AOD可看作以O点为支点的杠杆,由题意可知,D处是可伸缩的弹簧,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图乙可知,当按下按钮时,按钮作用在B点,杠杆绕着O点逆时针转动,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松开按钮后,图乙中D处受到弹簧向下的力,使杠杆AOD绕O点顺时针转动,使A端翘起将牙签送出,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将牙签送出时,D处受到弹簧向下的力为动力,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杠杆AOD相当于费力杠杆,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答案】D
【知识点】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单质化合物纯净物混合物的区别: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铁、氧、金等。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水、氯化钠、二氧化碳等。纯净物是由一种单质或一种化合物组成的物质,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能用一个化学式表示。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没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不能用一个化学式表示,如空气、海水、溶液等。
【解答】A 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因此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可能是混合物,A错误;
B. 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因此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都是氧化物,因为氧化物是指只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故事氧元素的化合物;
C. 化合物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因此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化合物,或者是混合物,C错误;
D.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再分,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D正确;
故答案为:D
4.【答案】B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根据铜不与稀酸反应分析;
B、根据锌和镁都能与酸反应分析;
C、根据铁发生置换反应生成亚铁盐分析;
D、根据硫酸盐和亚硫酸盐种类的区别分析。
【解答】A、铜不与稀酸反应,氯化铜不能由铜与盐酸反应制得,不符合题意;
B、锌和镁都能与酸反应,锌与盐酸反应可生成氯化锌,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符合题意;
C、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不能生成硫酸铁,不符合题意;
D、 Na2SO3为钠与亚硫酸反应生成,K2SO4 为钾与硫酸反应生成,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答案】A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甲:当小球在斜面上到达最高点时,此时它的速度为零,即动能为零,那么开始时的动能全部转化为重力势能;
乙:当小球在空中到达最高点时,此时它在竖直方向上的速度为零,而水平方向上的速度不为零,即此时动能不为零,那么此时小球的重力势能会小于开始时的动能。
由于最高点时甲中的重力势能大于乙中的重力势能,因此甲中最高点的高度大于乙中最高点的高度,即h1>h2。
故选A。
6.【答案】D
【知识点】定滑轮及其工作特点;动滑轮及其工作特点;滑轮组绳子拉力的计算;机械效率;机械效率的测量实验
【解析】【分析】动滑轮和定滑轮是简单机械中的两种重要类型,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动滑轮:轴的位置随被拉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作用:动滑轮的主要作用是省力。使用动滑轮时,钩码由两段绳子吊着,每段绳子只承担钩码重的一半,因此可以省一半的力。但是,动滑轮无法改变拉力的方向,且动力移动的距离是重物移动距离的两倍,即费距离。实质:动滑轮实质是个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定滑轮:轴的位置固定不动的滑轮。作用:定滑轮的主要作用是改变力的方向。使用定滑轮时,虽然不省力也不费力,但可以使力的方向发生改变,从而给工作带来方便。实质:定滑轮实质是个等臂杠杆,动力臂和阻力臂都等于滑轮半径
【解答】A. 两个滑轮在装置中起的作用不相同,一个是动滑轮,起到省力的作用,一个是定滑轮,起到改变力的方向的作用,A错误;
B. 拉力向下移动的速度与配重上升的速度大小不相等, 拉力向下移动的速度是配重上升的速度大小的2倍,B错误;
C. 用该装置提升更重的物体,机械效率提高,C错误;
D. 沿方向1与2匀速拉动配重提升相同高度,拉力所做的功相等 ,因为拉力大小不变,移动的距离不变,所以做的功不变,D正确;
故答案为:D
7.【答案】C
【知识点】能的多种形式
【解析】【分析】从物体的构成角度看,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而分子又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因此物体本身就具有内能.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有内能.在自然界中物质的任何一种形式的能量,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够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在转化中,总能量保持不变.这就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声能是以波的形式存在的一种能量,声音既能传递信息又能传递能量。
【解答】A:我们周围的物质都具有能量,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都具有内能,说法正确,A错误;
B: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说法正确,B错误;
C:0℃的冰块没有能量,0℃的冰块温度下降时仍有热量放出,所以0℃的冰块也是有能量的,说法错误,C正确;
D:声音既能传递信息又能传递能量,声音中含有声能又含有某种信息,说法正确,D错误。
故选C
8.【答案】C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开始时溶液的pH值确定滴加情况;
(2)根据a点的pH判断是否存在氢氧化钠;
(3)根据酸碱中和反应的本质判断;
(4)根据溶液的pH值判断酚酞的变色情况。
【解答】A.根据图像可知,溶液开始时的pH<7,呈酸性,因此将氢氧化钠滴加到盐酸中,故A错误;
B.a点时溶液的pH<7,此时呈酸性,肯定没有氢氧化钠,故B错误;
C.b点溶液的pH=7,说明酸碱中和发生了化学变化,故C正确;
D.C点时溶液的pH>7,呈碱性,滴加酚酞试液变成红色,故D错误。
故选C。
9.【答案】C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
【解析】【分析】如果机械能增大,那么肯定由其他能量转化为机械能,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苹果自由下落,滚摆上升,热气球匀速下落,三者都要克服空气的阻力做功,进而消耗机械能,那么三者的机械能减小,故A、B、D不合题意;
火箭点火上升,燃料的内能转化为火箭的机械能,则机械能增大,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10.【答案】B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由图1 可知,a点到b点之间,较长时间内未明显产生CO2,说明滴加的稀盐酸主要与溶液中的氢氧化钠发生反应,b点之后曲线开始明显上升,反应产生较多的二氧化碳,说明溶液中有碳酸钠;由图2可知,随着氯化钙溶液的滴加,与之反应的是碳酸钠,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而反应结束pH仍大于7,因此剩余碱性物质就是部分变质后没有参与反应的氢氧化钠。
【解答】 A.结合以上分析可知,这瓶NaOH溶液部分变质,故A错误;
B.a点到b点曲线说明在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主要发生中和反应,故B正确;
C.随着氯化钙溶液的滴加,虽然Na2CO3和CaCl2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钠溶液呈中性,但是还有部分氢氧化钠未变质,相当于氢氧化钠溶液会被稀释,pH逐渐降低,但溶液仍呈碱性,故pH不可能等于7,故C错误;
D.图2滴加氯化钙溶液后,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钠不反应,因此反应结束时,溶质应为NaCl 和NaOH,故D错误。
故选B。
11.【答案】A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 根据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将图甲实验的废液用洗净的胶头滴管逐滴滴到图乙试管中,由图像看出,开始无气体,一段时间后,产生气体,说明甲中盐酸过量,盐酸先与乙中的碱氢氧化钠或剩余氢氧化钙反应,然后再与碳酸钙或剩余碳酸钠反应生成气体,从图像看出,气体的质量先增大后不变,说明碳酸盐完全反应,因此,图乙试管残留的混合物中,一定含有氯化钠和盐酸分析。
【解答】 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将图甲实验的废液用洗净的胶头滴管逐滴滴到图乙试管中,由图像看出,开始无气体,一段时间后,产生气体,说明甲中盐酸过量,盐酸先与乙中的碱氢氧化钠或(剩余氢氧化钙)反应,然后再与碳酸钙或(剩余碳酸钠)反应生成气体,从图像看出,气体的质量先无气体后不变,说明碳酸盐完全反应,因此,图乙试管残留的混合物中,一定含有氯化钠和氯化氢;
故选A。
12.【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甲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了水分子,乙中离子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乙中离子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甲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了水分子,甲中发生了化学反应,故B错误;
C.甲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了水分子,图甲可表示酸碱反应的实质,故C正确;
D.甲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了水分子,混合后溶液酸碱性发生了改变,故D错误;
故选C。
13.【答案】D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根据图像可知,乙金属反应使用的时间短,所以乙金属比甲活泼;甲金属产生的氢气比乙多,甲金属相对原子质量小于乙;
金属活动性镁>锌>铁,相对原子质量镁<铁<锌。
故D正确,而A、B、C不合题意。
故选D。
14.【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碱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盐酸、硫酸、氢氧化钙、氢氧化钠的性质分析,由此确定敞口放置时物质的质量,结合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解答。
【解答】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敞口放置会挥发出氯化氢质量减少,发生的是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敞口放置会因吸收水蒸气质量增加,不符合题意;
C、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敞口放置溶液质量减小,且发生的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D、烧碱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敞口放置溶质质量增加,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答案】C
【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分类
【解析】【分析】 A.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为省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为费力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杠杆为等臂杠杆;
B.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计算;
C.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OA=G×OB分析;
D.将作用于A点的力F1变为图中F2,动力臂会变小,据此分析。
【解答】 A.在A点施加竖直向上的力F1时,动力臂是OA,阻力臂是OB,动力臂大于阻力臂,该杠杆是省力杠杆,故A错误;
B.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F1×OA=G×OB,且OA=OB+BA=3BA,即F1×3BA=G×2BA,,故B错误;
C.如果重物的悬挂点B向O点移动,则OB变小,由F1×OA=G×OB可知,OA与G大小不变,要使杠杆水平平衡,F1应变小,故C正确;
D.将作用于A点的力F1变为图中F2,动力臂会变小,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在OB与G不变情况下,F2应大于F1,故D错误。
故选C。
16.【答案】A
【知识点】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酸、碱、盐的鉴别
【解析】【分析】根据文中所给信息结合硫的化学性质、盐的分类分析。
【解答】A、由题中所给信息可知,该反应过程中都呈红热状态,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符合题意;
B、 该反应属于“多变一”,为化合反应 ,不符合题意;
C、 该实验过程中部分硫会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可能会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不符合题意;
D、 该黑色无磁性的固态物质为铁和硫元素组成,在物质分类上属于盐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7.【答案】B
【知识点】惯性;平衡状态的判断;平衡力的辨别;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
【解析】【分析】(1)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判断;
(2)发生相对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叫滑动摩擦;
(3)惯性是一种性质,而不是力的作用;
(4)根据能量转化的知识判断。
【解答】A.她静止站立在雪面上时,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二者为平衡力,故A错误;
B.她在滑行时,滑雪板与雪面间相对滑动,则二者之间的摩擦是滑动摩擦,故B正确;
C.她飞离U型池后能继续向上运动是由于具有惯性,故C错误;
D.她从空中下落到雪面的过程中,高度减小,速度增大,即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故D错误。
故选B。
18.【答案】A
【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溶液的pH大于7显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进行解答。
【解答】A、由表可知NaClO溶液的pH=10.3<Na2CO3溶液的pH=11.6,所以不能成立,故A错误;
B、由表可知NaClO溶液的pH=10.3>NaHCO3溶液的pH=8.6,所以能成立,故B正确;
C、由表可知NaCN溶液的pH=11.1>CH3COONa溶液的pH=8.8,所以能成立,故C正确;
D、由表可知NaClO溶液的pH=10.3>CH3COONa溶液的pH=8.8,所以能成立,故D正确。
故答案为:A。
19.【答案】B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硫酸钡和碳酸钡都是白色沉淀,前者可以溶于酸,而后者不能溶于酸;硫酸铜溶液呈蓝色,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①取该样品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由于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故一定不会含有硫酸铜;
②取适量上述溶液加过量的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这个沉淀可能是碳酸钾和氯化钡反应产生的碳酸钡,也可能是硫酸钾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的硫酸钡;
③向步骤②所得沉淀中加入过量的稀HNO3,沉淀全部消失并产生气泡,说明一定含有碳酸钡沉淀,则一定含有碳酸钾,一定不含有硫酸钾;
④无法证明氯化钾是否存在。
A.原固体中一定含有K2CO3,可能KCl,一定不含有硫酸铜和硫酸钾,故B正确,而A、C错误;
由于步骤②加入的是氯化钡,故加入硝酸银产生白色沉淀不能说明含有氯化钾,故D错误。
故选B。
20.【答案】A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会有新的物质生成,而且常伴有光、热、气体、沉淀产生或颜色气味改变等表现现象发生。
【解答】A、由题意中得知管内有白烟产生,这是因为氨水挥发出的氨气与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反应生成了氯化铵的缘故,因此说明氨水和盐酸其实都属于易挥发性物质,A符合题意。
B、该操作过程中氨气和氯化氢反应生成了氯化铵,这属于化学变化因为有新的物质产生,B不符合题意。
C、由图片中可以发现,氨水这边变色的滴数是7滴,但是浓盐酸这边的滴数是3滴,所以得出结论是氨气的运动速率其实是大于氯化氢,这可以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是不同的,C不符合题意。
D、氨水呈碱性,它能够使石蕊试液变蓝,并不是红色,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1.【答案】(1)置换
(2)A、B
(3)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置换反应是指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一种单质和另外一种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是化学中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一。
【解答】(1)从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看,步骤①是硝酸银与单质铜产生银以及硝酸铜的过程,属于置换反应;
(2)硝酸银与单质铜产生银以及硝酸铜, 由图可得步骤1和2都是硝酸银与单质铜反应,滤渣中都有 金属 Ag。
(3) 在步骤③中,为铁和硝酸铜反应,产生红色的铜以及产生浅绿色的硝酸亚铁,能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22.【答案】(1)CuCl2+ 2NaOH = Cu(OH)2↓+ 2NaCl
(2)置换
(3)128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盐的性质及用途;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氢氧化钠与氯化铜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交换阴离子。
(2)氢气和氧化铜反应的方程式为,单质+化合物=单质+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
(3),据此计算。【解答】(1)氢氧化钠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化学反应方程式:CuCl2+ 2NaOH = Cu(OH)2↓+ 2NaCl。
(2)步骤④CuO在氢气的作用下转化为铜,发生的反应是氧化铜与氢气在加热时,生成铜和水,该反应是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3)根据流程图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碱式碳酸铜中铜元素质量与铜中铜元素质量相等,若有222克碱式碳酸铜,理论上可制得铜质量=。
(1)氢氧化钠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化学反应方程式:CuCl2+ 2NaOH = Cu(OH)2↓+ 2NaCl;
(2)步骤④CuO在氢气的作用下转化为铜,发生的反应是氧化铜与氢气在加热时,生成铜和水,该反应是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3)根据流程图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碱式碳酸铜中铜元素质量与铜中铜元素质量相等,若有222克碱式碳酸铜,理论上可制得铜质量=。
23.【答案】Zn+H2SO4=ZnSO4+H2↑;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锌能够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与氢气,据此解答。
【解答】(1)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
(2)反应前的溶液是稀硫酸,含有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反应后的溶液是硫酸锌溶液,含有硫酸根离子和锌离子,故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的离子是硫酸根离子,在反应前后不变,表示。
故答案为:(1)Zn+H2SO4=ZnSO4+H2↑;(2)。
24.【答案】100;③④
【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解析】【分析】(1)根据三角函数的知识计算出动力臂,确定阻力臂,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列式计算即可;
(2)主要分析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度变化,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NAO=30°,
所以动力臂ON=AO=×120cm=60cm;
B为重心,BC为竖直方向,则图中OC为阻力臂,
由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可得:F×ON=G×OC,
即F×60cm=250N×24cm,
解得:F=100N;
(2)①根据题意可知,缩短拉杆的长度,则拉力的力臂变短,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可知,拉力变大,故①不合题意;
②使拉力方向顺时针改变30°,此时拉力与拉杆重合,此时拉力的力臂为0,不能使作用在A点的拉力减小,故②不合题意;
③使拉力方向逆时针改变60°,此时拉力的力臂变大,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可知拉力变小,故③符合题意;
④将箱内较重的物品靠近O点摆放,重心由B变至B′,重力的力臂变短,拉力方向不变,拉力的力臂不变,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可知,拉力变小,故④符合题意。
故选③④。
25.【答案】内能;比热容
【知识点】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比热容
【解析】【分析】(1)刹车片受到摩擦,将机械能转化为自身的内能,从而使内能增大;
(2)根据Q=cm△t可知,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水的比热容大,吸收的热量更多,具有更好的降温效果。
【解答】(1)汽车在长距离下坡的过程中如果频繁的高强度使用刹车,会因刹车片过热造成刹车失灵,刹车片发热是由于摩擦导致内能增加;
(2)司机要向刹车片喷水降温,水具有极好的降温效果是因为具有较大的比热容。
26.【答案】(1)A
(2)熟石灰或氢氧化钙
(3)BaCl2或Ba(NO3)2等
【知识点】pH值的测量及方法;物质的鉴别、推断;碱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根据酸碱指示剂只能测定溶液酸碱性,测酸碱性强弱程度需用pH试纸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钙的用途分析;
(3)根据硫酸根离子可用钡离子进行鉴别分析。
【解答】(1)酸碱指示剂只能测定溶液酸碱性,要想测出废水的酸碱性强弱程度,需用pH试纸,故选A。
(2)氢氧化钙呈碱性,土壤酸化可利用熟石灰或氢氧化钙进行中和。
(3)要判定废水中的污染物是盐酸还是硫酸,需取少量废水滴加含钡离子的溶液,如BaCl2或Ba(NO3)2等。
27.【答案】(1)柠檬汁
(2)<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1)pH越小,酸性越强;
(2)酸性溶液的pH<7;碱性溶液的pH>7;中性溶液的pH=7,据此解答。
【解答】(1)在几种物质中,柠檬汁的pH=2.5最小,因此它的酸性最强;
(2)弱酸性有益于头发的健康,所以我们洗发时应先用洗发剂,后用护发剂,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护发剂的pH <7。
28.【答案】(1)3
(2)设2.5g碳酸钙完全反应需要HCl的质量为x,
;
解得:x=1.825g。
实验所用的稀盐酸的质量分数为:。
(3)33.92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中的信息进行分析;
(2)根据第一组数据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然后根据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稀盐酸溶质质量,最后根据计算出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3)根据碳酸钙的质量计算出共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而第三次反应后溶液的质量=样品质量+稀盐酸质量-二氧化碳质量。
【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第一次加入10g稀盐酸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5.5g,则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应该为:8g-5.5g=2.5g。则第二次加入10g稀盐酸后,仍然有2.5g碳酸钙反应,那么剩余固体的质量为:8g-2.5g×2=3g。
(3)在第三次实验中,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为:8g-1g=7g;
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y
;
解得:y=3.08g。
则第三次实验中溶液的质量为:7g+30g-3.08g=33.92g。
29.【答案】0.25;
【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动态平衡分析
【解析】【分析】根据杠杆平衡状态分析,将T型支架看做杠杆,铁块到达B点前,忽略杠杆的重力,铁块对杠杆的压力使杠杆有逆时针转动的趋势,据此解答。
【解答】 已知, ,则BC为0.5m。
根据F1L1=F2L2
去掉平台和铅块,在A点用力使杠杆保持不转动,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如图:
30.【答案】(1)氢氧化钠、碳酸钠
(2)产生白色沉淀
(3)做调味品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酸、碱、盐的鉴别;酸的化学性质;碱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盐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氯化钠在生活中可以做调味品分析。
【解答】(1)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取2毫升该试剂于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发现溶液不变色。说明溶液不显碱性,氢氧化钠、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则推断该试剂不可能氢氧化钠、碳酸钠溶液;
(2)再取2毫升该试剂于试管中,滴入AgNO3溶液后,氯化钠溶液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因此根据产生白色沉淀,小明确定该试剂是氯化钠溶液;
(3)氯化钠在生活中可以做调味品。
31.【答案】(1)纯碱(或苏打);NaHCO
(2);冶炼金属
(3)NaOH
(4)
【知识点】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解析】【分析】 本题的突破口是D是红色金属单质铜,可推出Y是黑色粉末CuO,回忆课本将氧化铜变为红色铜的物质常见的是CO、氢气,可进一步推出C和G是CO和H2中的一种;在根据F常温下为液体即水,可确定C和G;由C推出B是CO2,进而推出A是碳酸盐或碳酸氢盐。
【解答】 (1)根据D是单质铜 黑色粉末Y是氧化铜 C和G是CO和H2
由F是液态水 G是氢气,C是CO;
由C是CO和X是黑色粉末 B是CO2;
由A是钠盐,A+酸→B可推出A是碳酸钠或碳酸氢钠.
故答案为 纯碱或苏打; NaHCO3
(2)因为B是CO2,X是C,C是CO,
故答案为:; 冶炼金属或作燃料等
(3)由A+碱→E,根据复分解发生的条件知E为碳酸盐或氢氧化钠,由题意E→F为中和反应,所以E为NaOH
(4)分解反应是有一种物质反应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题中只有水分解制氢气的反应.
故答案为:
32.【答案】NaOH+HCl=NaCl+H2O;Na2SO4、NaCl、NaOH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向硫酸铜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然后才与硫酸铜反应产生沉淀分析。
【解答】 向硫酸铜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然后才与硫酸铜反应产生沉淀,所以OA段是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方程式为 NaOH+HCl=NaCl+H2O ;AB段是硫酸铜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占是氢氧化钠过量的图像,溶液中溶质除生成的硫酸钠和氯化钠外还有剩余的氢氧化钠;
故答案为: NaOH+HCl=NaCl+H2O ; Na2SO4、NaCl、NaOH 。
33.【答案】C;紫色石蕊试液(合理即可)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加入固体之前,溶液中只有稀硫酸,氢离子、硫酸根离子的个数比是2:1,所以灰色的是硫酸根离子,白色的是氢离子,加入固体后溶液中的微粒种类变成了三种,且硫酸根离子的个数不变,氢离子的个数减小,且引入的两种个数为1进行分析;
(2)根据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溶液显浅绿色;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溶液显蓝色;氯化钡和硫酸反应生成白色的硫酸钡沉淀和水;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溶液为无色,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钠,氢氧化钠、硫酸可能其中的一种物质过量进行分析。
【解答】(1)加入药品前,溶液中只有稀硫酸,其中氢离子、硫酸根离子的个数比为2:1,所以白色的是氢离子、灰色的是硫酸根离子,加入固体后,溶质中的微粒变成了三种,且硫酸根离子的个数不变,氢离子的个数减少,且引入的离子的个数为1。
A、氧化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水,化学方程式为:Fe2O3+3H2SO4=Fe2(SO4)3+3H2O。氢离子个数减少,反应后的微粒为水分子、硫酸根离子、铁离子,硫酸铁中铁离子、硫酸根离子的个数比为2:3,引入的离子的个数不为1,错误;
B、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化学方程式为:2NaOH+H2SO4=Na2SO4+2H2O,氢离子个数减少,反应后的微粒为水分子、硫酸根离子、钠离子,且引入了2个钠离子,错误;
C、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水,化学方程式为:CuO+H2SO4=CuSO4+H2O,氢离子个数减少,反应后的微粒为水分子、硫酸根离子、铜离子,且引入1个铜离子,错误;
D、氯化钡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盐酸,化学方程式为:H2SO4+BaCl2=BaSO4↓+ 2HCl,反应后溶液中的微粒是氢离子、硫酸根离子、氯离子,因为硫酸钡是沉淀,所以反应后硫酸根离子的个数减少,错误。
故答案为:C。
(2)氧化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黄色的硫酸铁溶液,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无色的硫酸钠溶液,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蓝色的硫酸铜溶液,氯化钡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水。反应后的四支试管中有一支为无色溶液,则该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钠、可能含有氢氧化钠或硫酸,小金只向试管中加入一种试剂就确定了溶质的成分,则加入的试剂为紫色石蕊试液,如果紫色石蕊试液变为红色,则溶质是硫酸钠、硫酸,如果紫色石蕊试液变为蓝色,则溶质为硫酸钠、氢氧化钠,如果紫色石蕊试液不变色,则溶质是硫酸钠。
34.【答案】产生氧气速率较慢,氧气浓度较低,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茶垢清洁剂溶于水时没有生成氢氧化钠;温度较高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表达交流I】并不是只要有氧气,带火星的木条就可以复燃。只有氧气的浓度到达一定程度时,带火星的木条才能复燃。
【表达交流II】在丙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钙,其中的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然后在其中加入酚酞试液,如果溶液变成红色,那么说明溶液呈碱性,即存在氢氧化钠;否则,就没有氢氧化钠存在。
【反思总结】(2)根据实验2可知,温度越高,茶垢清洁剂反应越快,生成的气体越多,去污效果越好。
【解答】【表达交流I】通过实验证明,茶垢清洁剂溶于水时生成氧气。实验1中“木条不复燃”的原因是:产生氧气速率较慢,氧气浓度较低,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表达交流II】实验中溶液M呈无色,我得出的结论为:茶垢清洁剂溶于水时没有生成氢氧化钠。
【反思总结】(2)使用茶垢清洁剂时应选择温度较高的水进行溶解,去垢效果更好。
35.【答案】(1)右
(2)同一位置
(3)变大
(4)方便在杠杆上直接读出力臂
【知识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
【解析】【分析】(1)平衡螺母总是向杠杆轻的那端调节;
(2)因为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而钩码产生的拉力竖直向下,二者相互垂直,因此力臂正好等于作用点到支点之间杠杆的长度;为了理解力臂的概念,这时需要保持力的作用点不变,用弹簧测力计沿不同方向拉,观察杠杆平衡时测力计的示数是否相同;
(3)首先分析动力臂的长度变化,再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判断测力计示数的改变;
(4)根据(2)中的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1)根据图甲可知,杠杆的右端上翘,即右端轻,因此小金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
(2)小金接下来的操作是:用弹簧秤在杠杆的同一位置向不同的方向拉,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3)当 从90度变为60度时,动力臂变小,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可知,此时动力增大,即测力计示数F变大;
(4)实验结束后,小金明白了实验室做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时通常将杠杆调节至水平平衡的原因是:方便在杠杆上直接读出力臂。
36.【答案】(1)C→A
(2)二氧化碳和水
(3)吸收二氧化碳
【知识点】简单的有机物;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丙烷中含有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检验是否产生气体和水,能探究丙烷燃烧后的产物。
【解答】(1)丙烷中含有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在燃烧时可能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检验一氧化碳可以用氧化铜,检验二氧化碳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检验水常用无水硫酸铜,一氧化碳能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应先检验二氧化碳,再鉴别一氧化碳,而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时会带出水蒸气,故最先检验水,然后是二氧化碳,最后检验一氧化碳,那么顺序是; C→A→B→D。
(3)A装置的左边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C装置中的无水硫酸铜变蓝,因此生成了水,而D中石灰水无明显现象,说明没有生成一氧化碳,因此丙烷燃烧后的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
(4)实验要验证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产物,所以要除去前面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对结果的干扰,故装置A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就完全吸收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2)C→A(3)二氧化碳(4)吸收二氧化碳
37.【答案】(1)解:由于
所以,汽车的牵引力为
(2)解:牵引力做的功为
【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公式P= =Fv求得汽车的牵引力;
(2)根据公式W=Fs求得牵引力做的功。
(1)由于
所以,汽车的牵引力为
(2)牵引力做的功为
38.【答案】(1)8.8g
(2)FeSO4
(3)8.28g
(4)解:丙同学中有5.6g铁粉参加了反应,设反应生成的FeSO4为y克,生成的氢气质量为z。
解得:z=0.2g;
则丙同学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FeSO4%= ≈14.4%。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将甲和乙的实验进行比较,确定10g金属混合物中铜的质量,然后再计算出20g混合物中铜的质量;
(2)根据反应的产物和反应物是否有剩余确定溶质种类;
(3)根据前面的计算可知,10g金属混合物中含有铁5.6g,据此计算出15g混合物中铁的质量;5.6g铁恰好和100g稀硫酸完全反应,据此计算出120g稀硫酸反应的铁的质量;接下来将两个铁的质量进行比较,确定最终反应的铁的质量,最后用混合物的质量减去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即可。
(4)根据表格可知,丙中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5.6g,根据铁和稀硫酸反应的方程式,分别计算出生成的硫酸亚铁和氢气的质量,用铁的质量+稀硫酸质量-氢气质量计算出溶液的质量,最后根据计算即可。
【解答】(1)10g混合物加入100g稀硫酸与120g稀硫酸时,剩余固体的质量相等,说明稀硫酸肯定有剩余,而其中的铁恰好完全反应,剩余的就是铜的质量,即其中铜的质量为4.4g,铁的质量为:10g-4.4g=5.6g。丙同学取混合物20g,那么其中铜的质量为:;
(2)丙同学取用混合物20g,加入稀硫酸100g,剩余固体14.4g,那么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20g-14.4g=5.6g。由于此时铁肯定过量,因此5.6g铁恰好与100g稀盐酸完全反应,据此可知,甲中稀硫酸恰好和铁完全反应,因此溶质只有反应产物硫酸亚铁;
(3)15g混合物中铁的质量为:;
120g稀硫酸反应的铁的质量为:;
因为8.4g>6.72g,所以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6.72g;
那么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5g-6.72g=8.28g。
39.【答案】(1)解:设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生成的硫酸锌的质量为y
ZnO+ H2SO4= ZnSO4+H2O
81 98 161
8.1g x y
= =
解得:x=9.8g y=16.1 g
答:可生成硫酸锌16.1 g
(2)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100%=9.8%
答: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9.8%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反应的氧化锌质量代入方程式中,利用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出生硫酸锌质量分析;
(2)根据反应的氧化锌的质量计算硫酸的质量,再利用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计算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分析。
40.【答案】(1)不相等
(2)小球在N点时的重力势能为
故小球在N点的机械能是
(3)小球在M点时的机械能为
小球在M点时的动能为
小球在M点时的动能小于小球在N点时的动能,质量不变,则小球在M点的速度小于N点,小球在N点的重力势能为
N点的重力势能比较大,说明N点的高度比较高,故N点在位置②,M点在③。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
【解析】【分析】 (1)根据小球弹跳的高度变化分析机械能是否守恒;
(2)小球的高度相同,重力势能相等,根据图示的比例关系计算出机械能的大小;
(3)根据重力势能的大小计算出机械能,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解答】(1)由图知道,小球反弹的高度越来越低,所以机械能越来越小,小球在①位置机械能大于在③位置机械能。
(1)由图知道,小球反弹的高度越来越低,所以机械能越来越小,小球在①位置机械能大于在③位置机械能。
(2)小球在N点时的重力势能为
故小球在N点的机械能是
(3)小球在M点时的机械能为
小球在M点时的动能为
小球在M点时的动能小于小球在N点时的动能,质量不变,则小球在M点的速度小于N点,小球在N点的重力势能为
N点的重力势能比较大,说明N点的高度比较高,故N点在位置②,M点在③。
41.【答案】;减小小活塞的横截面积
【知识点】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杠杆的动态平衡分析
【解析】【分析】(1)已知作用在手柄上的压力,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以得到对小活塞的压力;使用液压机时,大活塞横截面积是小活塞横截面积的几倍,加在大活塞上的压力就是小活塞上的几倍;
(2)增大压强的方法:可以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力等。
【解答】(1)在乙图中,动力,动力臂为OB,阻力臂为OA,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得
代入数据
解得,小活塞对杠杆的支持力,即阻力
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作用在小活塞上的压力为1000N。左右两侧液体对活塞的压强相等,则有
代入数据
解得:大活塞将产生向上的压力大小为
(2)以不变的力作用在B点时,杠杆上A点的作用力不变,即FA不变,若要使作用在大活塞上的力更大,由可知,可采取的措施是减小小活塞的横截面积。
1 / 1【浙教版】九上科学期中阶段性测试试卷C(范围1.1-3.4)
一、单选题(每空2分,共40分)
1.(2021九上·义乌期中)英英在参加运动会体能测试中涉及的科学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分钟跳绳——每次跳绳人克服重力做功约3焦
B. 立定跳远——人蹬地起跳,机械能转化为化学能
C. 掷实心球——在最高点B时实心球重力势能、动能都不为零
D. 800m测试——人到达终点后停下来,惯性不存在
【答案】C
【知识点】惯性;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解析】【分析】(1)根据W=Gh计算每次跳绳克服重力做功;
(2)根据人体的能量转化判断;
(3)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重力势能与质量和高度有关;
(4)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解答】A.英英的体重大约500N,则每次跳绳克服重力做功:W=Gh=500N×0.06m=30J,故A错误;
B.人蹬地起跳时,将人体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故B错误;
C.实心球在最高点时,由于被举高,因此具有重力势能;由于水平方向上的速度不为零,因此有动能,故C正确;
D.人到达终点后停下来,质量不变,因此惯性仍然存在,且大小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2.(2024九下·临平月考)一次聚会中,小科看到餐桌上一个自动拾取牙签盒很有趣,如图甲所示,当按下顶上的圆柱体按钮,松手时,一根牙签就从盖子上的一个小孔中冒出,于是他拆开发现内部结构示意图如图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乙中杆AOD可看作杠杆,D处是可伸缩的弹簧
B.当按下按钮时,按钮作用在B点使之绕着O点逆时针转动
C.当松开按钮时,D点处受到向下的力,使A端翘起将牙签送出
D.将牙签送出时,杆AOD相当于省力杠杆
【答案】D
【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应用
【解析】【分析】(1)杠杆可以绕固定点转动;
(2)当按下按钮时,分析按钮作用点和支点,判断杠杆转动方向;
(3)松开按钮后,弹簧的作用可以使牙签弹起;
(4)分析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判断杠杆的类型。
【解答】A、杆AOD可看作以O点为支点的杠杆,由题意可知,D处是可伸缩的弹簧,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图乙可知,当按下按钮时,按钮作用在B点,杠杆绕着O点逆时针转动,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松开按钮后,图乙中D处受到弹簧向下的力,使杠杆AOD绕O点顺时针转动,使A端翘起将牙签送出,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将牙签送出时,D处受到弹簧向下的力为动力,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杠杆AOD相当于费力杠杆,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2025八下·浙江期中)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
A.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因此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B.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因此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C.化合物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因此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D.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再分,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答案】D
【知识点】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单质化合物纯净物混合物的区别: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铁、氧、金等。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水、氯化钠、二氧化碳等。纯净物是由一种单质或一种化合物组成的物质,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能用一个化学式表示。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没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不能用一个化学式表示,如空气、海水、溶液等。
【解答】A 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因此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可能是混合物,A错误;
B. 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因此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都是氧化物,因为氧化物是指只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故事氧元素的化合物;
C. 化合物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因此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化合物,或者是混合物,C错误;
D.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再分,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D正确;
故答案为:D
4.(2023九上·杭州月考)能用金属与同一种酸反应制取的化合物是( )
A.CuCl2、AICl3 B.ZnCl2、MgCl2
C.Fe2(SO4)3、FeSO4 D.Na2SO3、K2SO4
【答案】B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根据铜不与稀酸反应分析;
B、根据锌和镁都能与酸反应分析;
C、根据铁发生置换反应生成亚铁盐分析;
D、根据硫酸盐和亚硫酸盐种类的区别分析。
【解答】A、铜不与稀酸反应,氯化铜不能由铜与盐酸反应制得,不符合题意;
B、锌和镁都能与酸反应,锌与盐酸反应可生成氯化锌,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符合题意;
C、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不能生成硫酸铁,不符合题意;
D、 Na2SO3为钠与亚硫酸反应生成,K2SO4 为钾与硫酸反应生成,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2022九上·舟山月考)同一个小球以同样的速度V沿着与水平方向成角斜向上抛出,甲图表示小球沿足够长的光滑斜面向上运动,乙图表示小球在空中的运动轨迹(空气对小球的阻力忽略不计)。小球都到达最高点的高度( )
A.h1>h2 B.h1【答案】A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甲:当小球在斜面上到达最高点时,此时它的速度为零,即动能为零,那么开始时的动能全部转化为重力势能;
乙:当小球在空中到达最高点时,此时它在竖直方向上的速度为零,而水平方向上的速度不为零,即此时动能不为零,那么此时小球的重力势能会小于开始时的动能。
由于最高点时甲中的重力势能大于乙中的重力势能,因此甲中最高点的高度大于乙中最高点的高度,即h1>h2。
故选A。
6.(2025九下·金华月考)为便于研究,某健身器材中训练拉力部分的机械结构可简化为如图所示的滑轮组。若不计摩擦,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
A.两个滑轮在装置中起的作用相同
B.拉力向下移动的速度与配重上升的速度大小相等
C.用该装置提升更重的物体,机械效率不变
D.沿方向1与2匀速拉动配重提升相同高度,拉力所做的功相等
【答案】D
【知识点】定滑轮及其工作特点;动滑轮及其工作特点;滑轮组绳子拉力的计算;机械效率;机械效率的测量实验
【解析】【分析】动滑轮和定滑轮是简单机械中的两种重要类型,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动滑轮:轴的位置随被拉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作用:动滑轮的主要作用是省力。使用动滑轮时,钩码由两段绳子吊着,每段绳子只承担钩码重的一半,因此可以省一半的力。但是,动滑轮无法改变拉力的方向,且动力移动的距离是重物移动距离的两倍,即费距离。实质:动滑轮实质是个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定滑轮:轴的位置固定不动的滑轮。作用:定滑轮的主要作用是改变力的方向。使用定滑轮时,虽然不省力也不费力,但可以使力的方向发生改变,从而给工作带来方便。实质:定滑轮实质是个等臂杠杆,动力臂和阻力臂都等于滑轮半径
【解答】A. 两个滑轮在装置中起的作用不相同,一个是动滑轮,起到省力的作用,一个是定滑轮,起到改变力的方向的作用,A错误;
B. 拉力向下移动的速度与配重上升的速度大小不相等, 拉力向下移动的速度是配重上升的速度大小的2倍,B错误;
C. 用该装置提升更重的物体,机械效率提高,C错误;
D. 沿方向1与2匀速拉动配重提升相同高度,拉力所做的功相等 ,因为拉力大小不变,移动的距离不变,所以做的功不变,D正确;
故答案为:D
7.(2020七上·江北期中)关于能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我们周围的物质都具有能量
B.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C.0℃的冰块没有能量
D.声音既能传递信息又能传递能量
【答案】C
【知识点】能的多种形式
【解析】【分析】从物体的构成角度看,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而分子又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因此物体本身就具有内能.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有内能.在自然界中物质的任何一种形式的能量,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够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在转化中,总能量保持不变.这就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声能是以波的形式存在的一种能量,声音既能传递信息又能传递能量。
【解答】A:我们周围的物质都具有能量,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都具有内能,说法正确,A错误;
B: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说法正确,B错误;
C:0℃的冰块没有能量,0℃的冰块温度下降时仍有热量放出,所以0℃的冰块也是有能量的,说法错误,C正确;
D:声音既能传递信息又能传递能量,声音中含有声能又含有某种信息,说法正确,D错误。
故选C
8.(2020九上·西湖期末)小胡晴霞在做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的实验时,测得杯中溶液的pH随滴加液体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是将盐酸逐滴滴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
B.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NaOH
C.b点所示溶液的pH=7,说明酸碱发生了化学反应
D.向c点所示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答案】C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开始时溶液的pH值确定滴加情况;
(2)根据a点的pH判断是否存在氢氧化钠;
(3)根据酸碱中和反应的本质判断;
(4)根据溶液的pH值判断酚酞的变色情况。
【解答】A.根据图像可知,溶液开始时的pH<7,呈酸性,因此将氢氧化钠滴加到盐酸中,故A错误;
B.a点时溶液的pH<7,此时呈酸性,肯定没有氢氧化钠,故B错误;
C.b点溶液的pH=7,说明酸碱中和发生了化学变化,故C正确;
D.C点时溶液的pH>7,呈碱性,滴加酚酞试液变成红色,故D错误。
故选C。
9.(2024九上·温州月考) 下列过程中物体的机械能增加的是
A.苹果自由下落
B.滚摆上升
C.火箭点火起飞
D.热气球匀速下降
【答案】C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
【解析】【分析】如果机械能增大,那么肯定由其他能量转化为机械能,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苹果自由下落,滚摆上升,热气球匀速下落,三者都要克服空气的阻力做功,进而消耗机械能,那么三者的机械能减小,故A、B、D不合题意;
火箭点火上升,燃料的内能转化为火箭的机械能,则机械能增大,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10.(2024九上·杭州月考)为测定一瓶NaOH溶液是否完全变质,分别取该溶液于A、B两个密闭容器中,将一定浓度的稀盐酸滴加到A中,结果如图1所示,将一定浓度的氯化钙溶液滴加到B中,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
A.说明NaOH溶液全部变质
B.图1中ab段主要发生中和反应
C.图2随氯化钙溶液不断加入,pH可能等于7
D.根据图2,反应结束时,溶质只有NaCl
【答案】B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由图1 可知,a点到b点之间,较长时间内未明显产生CO2,说明滴加的稀盐酸主要与溶液中的氢氧化钠发生反应,b点之后曲线开始明显上升,反应产生较多的二氧化碳,说明溶液中有碳酸钠;由图2可知,随着氯化钙溶液的滴加,与之反应的是碳酸钠,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而反应结束pH仍大于7,因此剩余碱性物质就是部分变质后没有参与反应的氢氧化钠。
【解答】 A.结合以上分析可知,这瓶NaOH溶液部分变质,故A错误;
B.a点到b点曲线说明在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主要发生中和反应,故B正确;
C.随着氯化钙溶液的滴加,虽然Na2CO3和CaCl2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钠溶液呈中性,但是还有部分氢氧化钠未变质,相当于氢氧化钠溶液会被稀释,pH逐渐降低,但溶液仍呈碱性,故pH不可能等于7,故C错误;
D.图2滴加氯化钙溶液后,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钠不反应,因此反应结束时,溶质应为NaCl 和NaOH,故D错误。
故选B。
11.(2024九上·定海开学考)小科先完成了图甲和图乙所示的两个实验,在图甲中无明显现象,在图乙中有白色沉淀产生。然后他将图甲实验的废液用洗净的胶头滴管逐滴滴到图乙试管中,根据反应现象得到如图丙所示的图像。实验全部完成后,图乙试管残留的混合物中,一定存在的物质是( )
A.HCl、NaCl B.NaOH、NaCl
C.、 D.、NaOH
【答案】A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 根据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将图甲实验的废液用洗净的胶头滴管逐滴滴到图乙试管中,由图像看出,开始无气体,一段时间后,产生气体,说明甲中盐酸过量,盐酸先与乙中的碱氢氧化钠或剩余氢氧化钙反应,然后再与碳酸钙或剩余碳酸钠反应生成气体,从图像看出,气体的质量先增大后不变,说明碳酸盐完全反应,因此,图乙试管残留的混合物中,一定含有氯化钠和盐酸分析。
【解答】 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将图甲实验的废液用洗净的胶头滴管逐滴滴到图乙试管中,由图像看出,开始无气体,一段时间后,产生气体,说明甲中盐酸过量,盐酸先与乙中的碱氢氧化钠或(剩余氢氧化钙)反应,然后再与碳酸钙或(剩余碳酸钠)反应生成气体,从图像看出,气体的质量先无气体后不变,说明碳酸盐完全反应,因此,图乙试管残留的混合物中,一定含有氯化钠和氯化氢;
故选A。
12.(2024九上·南浔期中)将稀HCl分别滴入 NaOH溶液和NaCl 溶液中,充分混合后均无明显现象。混合后相关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都属于化学变化 B.物质间均未发生化学反应
C.图甲可表示酸碱反应的实质 D.混合后溶液酸碱性都不变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甲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了水分子,乙中离子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乙中离子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甲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了水分子,甲中发生了化学反应,故B错误;
C.甲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了水分子,图甲可表示酸碱反应的实质,故C正确;
D.甲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了水分子,混合后溶液酸碱性发生了改变,故D错误;
故选C。
13.(2024九上·龙湾月考)将等质量的甲、乙两金属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关于甲、乙两金属判断合理的是( )
A.铁、镁 B.锌、镁 C.锌、铁 D.铁、锌
【答案】D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根据图像可知,乙金属反应使用的时间短,所以乙金属比甲活泼;甲金属产生的氢气比乙多,甲金属相对原子质量小于乙;
金属活动性镁>锌>铁,相对原子质量镁<铁<锌。
故D正确,而A、B、C不合题意。
故选D。
14.下列溶液在空气中敞口久置 ,会因发生化学变化而导致溶液质量减小的是( )
A.浓盐酸 B.浓硫酸 C.澄清石灰水 D.烧碱溶液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碱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盐酸、硫酸、氢氧化钙、氢氧化钠的性质分析,由此确定敞口放置时物质的质量,结合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解答。
【解答】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敞口放置会挥发出氯化氢质量减少,发生的是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敞口放置会因吸收水蒸气质量增加,不符合题意;
C、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敞口放置溶液质量减小,且发生的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D、烧碱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敞口放置溶质质量增加,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2025九下·萧山模拟)如图所示,杠杆OBA可绕O点在竖直平面内转动,OB=2BA,在B点悬挂一个10N的重物G,在A点施加竖直向上的力F1,使杠杆OBA水平平衡(杠杆重力及摩擦均忽略不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A点施加竖直向上的力F1时,该杠杆是费力杠杆
B.作用在A点的力F1的大小为5N
C.如果重物的悬挂点从B向O点靠近,要使杠杆水平平衡,F1应变小
D.若将作用于A点的力F1变为图中F2,杠杆始终水平平衡,F2小于F1
【答案】C
【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分类
【解析】【分析】 A.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为省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为费力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杠杆为等臂杠杆;
B.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计算;
C.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OA=G×OB分析;
D.将作用于A点的力F1变为图中F2,动力臂会变小,据此分析。
【解答】 A.在A点施加竖直向上的力F1时,动力臂是OA,阻力臂是OB,动力臂大于阻力臂,该杠杆是省力杠杆,故A错误;
B.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F1×OA=G×OB,且OA=OB+BA=3BA,即F1×3BA=G×2BA,,故B错误;
C.如果重物的悬挂点B向O点移动,则OB变小,由F1×OA=G×OB可知,OA与G大小不变,要使杠杆水平平衡,F1应变小,故C正确;
D.将作用于A点的力F1变为图中F2,动力臂会变小,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在OB与G不变情况下,F2应大于F1,故D错误。
故选C。
16.(2023·余姚模拟)铁粉和硫粉以适当的质量比混合,堆放在绀据里〈如图),然后用烧红的玻璃棒一端接触混合物,这时部分混合物迅速变红热状态,迅速撤离玻璃棒后,反应继续进行,直至全部混合物都呈红热的状态,冷却后得到一种黑色不能被磁化的固态物质。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该实验过程中可能会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D.该黑色无磁性的固态物质在物质分类上属于盐
【答案】A
【知识点】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酸、碱、盐的鉴别
【解析】【分析】根据文中所给信息结合硫的化学性质、盐的分类分析。
【解答】A、由题中所给信息可知,该反应过程中都呈红热状态,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符合题意;
B、 该反应属于“多变一”,为化合反应 ,不符合题意;
C、 该实验过程中部分硫会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可能会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不符合题意;
D、 该黑色无磁性的固态物质为铁和硫元素组成,在物质分类上属于盐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7.(2022九下·义乌期中)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U型场地技巧决赛中,谷爱凌强势夺冠,为中国代表团又添一金。下列有关谷爱凌在比赛中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她静止站立在雪面上时,只受到重力的作用
B.她在滑行时,滑雪板与雪面间的摩擦是滑动摩擦
C.她飞离U型池后能继续向上运动是由于受到惯性力
D.她从空中下落到雪面的过程中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答案】B
【知识点】惯性;平衡状态的判断;平衡力的辨别;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
【解析】【分析】(1)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判断;
(2)发生相对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叫滑动摩擦;
(3)惯性是一种性质,而不是力的作用;
(4)根据能量转化的知识判断。
【解答】A.她静止站立在雪面上时,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二者为平衡力,故A错误;
B.她在滑行时,滑雪板与雪面间相对滑动,则二者之间的摩擦是滑动摩擦,故B正确;
C.她飞离U型池后能继续向上运动是由于具有惯性,故C错误;
D.她从空中下落到雪面的过程中,高度减小,速度增大,即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故D错误。
故选B。
18.(2022·浙江模拟)已知复分解反应: 可进行。在常温下,测得相同浓度↑的下列五种溶液的pH,表中数据揭示出复分解反应的一条规律,即碱性较强的物质发生类似反应可以生成碱性弱的物质。依照该规律,请你判断下列反应不能成立的是 ( )
溶质 CH3COONa NaHCO3 Na2CO3 NaClO NaCN
pH 8.8 8.6 11.6 10.3 11.1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溶液的pH大于7显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进行解答。
【解答】A、由表可知NaClO溶液的pH=10.3<Na2CO3溶液的pH=11.6,所以不能成立,故A错误;
B、由表可知NaClO溶液的pH=10.3>NaHCO3溶液的pH=8.6,所以能成立,故B正确;
C、由表可知NaCN溶液的pH=11.1>CH3COONa溶液的pH=8.8,所以能成立,故C正确;
D、由表可知NaClO溶液的pH=10.3>CH3COONa溶液的pH=8.8,所以能成立,故D正确。
故答案为:A。
19.(2020九上·海曙期中)实验室有一包白色固体由K2CO3、K2SO4、KCl和CuSO4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实验记录如下:
①取该样品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
②取适量上述溶液加过量的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过滤;
③向步骤②所得沉淀中加入过量的稀HNO3,沉淀全部消失并产生气泡。
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原固体中一定含有K2CO3,可能含有CuSO4和KCl
B.原固体中一定不含K2SO4和CuSO4、可能含有KCl
C.原固体中一定含有K2CO3和K2SO4,一定不含CuSO4
D.若在步骤②所得滤液中滴入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则原固体中一定含有KCl
【答案】B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硫酸钡和碳酸钡都是白色沉淀,前者可以溶于酸,而后者不能溶于酸;硫酸铜溶液呈蓝色,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①取该样品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由于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故一定不会含有硫酸铜;
②取适量上述溶液加过量的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这个沉淀可能是碳酸钾和氯化钡反应产生的碳酸钡,也可能是硫酸钾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的硫酸钡;
③向步骤②所得沉淀中加入过量的稀HNO3,沉淀全部消失并产生气泡,说明一定含有碳酸钡沉淀,则一定含有碳酸钾,一定不含有硫酸钾;
④无法证明氯化钾是否存在。
A.原固体中一定含有K2CO3,可能KCl,一定不含有硫酸铜和硫酸钾,故B正确,而A、C错误;
由于步骤②加入的是氯化钡,故加入硝酸银产生白色沉淀不能说明含有氯化钾,故D错误。
故选B。
20.(2019九上·鄞州月考)取一滤纸条,等间距滴入10滴紫色石蕊溶液,装入玻璃管中,然后从玻璃管的两端同时放入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球,并迅速封闭两端管口,很快可观察到管内有白烟产生,待白烟消失后还可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氨水和盐酸都属于易挥发性物质
B.该过程中没有化学反应发生
C.所有气体分子的运动速率都相同
D.图示黑点表示石蕊溶液变成了红色
【答案】A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会有新的物质生成,而且常伴有光、热、气体、沉淀产生或颜色气味改变等表现现象发生。
【解答】A、由题意中得知管内有白烟产生,这是因为氨水挥发出的氨气与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反应生成了氯化铵的缘故,因此说明氨水和盐酸其实都属于易挥发性物质,A符合题意。
B、该操作过程中氨气和氯化氢反应生成了氯化铵,这属于化学变化因为有新的物质产生,B不符合题意。
C、由图片中可以发现,氨水这边变色的滴数是7滴,但是浓盐酸这边的滴数是3滴,所以得出结论是氨气的运动速率其实是大于氯化氢,这可以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是不同的,C不符合题意。
D、氨水呈碱性,它能够使石蕊试液变蓝,并不是红色,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5分)
21.(2024·余姚模拟)铜版画是版画的一种,其中涉及印刷版面的制作。若用腐蚀法制作版面,先要在铜板上涂上不与化学药剂反应的防腐层,再用刻针作画,以刻除相应的防腐层,再用硝酸等腐蚀没有防腐层的铜,以使画线处形成凹陷的线条。在缺乏硝酸的情况下,某同学用过量 AgNO3溶液与铜反应的方法尝试版面制作,因AgNO3成本较高,故对废液进行Cu、Ag回收。具体流程如下:
(1)从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看,步骤①是 反应。
(2)在该流程中,收集滤渣 (填字母)可获得金属 Ag。
(3)在步骤③中,能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 。
【答案】(1)置换
(2)A、B
(3)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置换反应是指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一种单质和另外一种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是化学中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一。
【解答】(1)从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看,步骤①是硝酸银与单质铜产生银以及硝酸铜的过程,属于置换反应;
(2)硝酸银与单质铜产生银以及硝酸铜, 由图可得步骤1和2都是硝酸银与单质铜反应,滤渣中都有 金属 Ag。
(3) 在步骤③中,为铁和硝酸铜反应,产生红色的铜以及产生浅绿色的硝酸亚铁,能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22.(2024九上·浙江期中)敦煌壁画色彩艳丽,矿物颜料功不可没,其蓝色源于孔雀石,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相对分子量为222),它能与盐酸发生反应。小科同学利用以下反应实现物质间转化,请回答问题:
(1)用氢氧化钠溶液实现步骤②的转化,请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2)步骤④CuO在氢气的作用下转化为铜,该反应属于 反应(填化学基本反应类型)。
(3)若有222克碱式碳酸铜,理论上可制得 克铜。
【答案】(1)CuCl2+ 2NaOH = Cu(OH)2↓+ 2NaCl
(2)置换
(3)128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盐的性质及用途;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氢氧化钠与氯化铜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交换阴离子。
(2)氢气和氧化铜反应的方程式为,单质+化合物=单质+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
(3),据此计算。【解答】(1)氢氧化钠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化学反应方程式:CuCl2+ 2NaOH = Cu(OH)2↓+ 2NaCl。
(2)步骤④CuO在氢气的作用下转化为铜,发生的反应是氧化铜与氢气在加热时,生成铜和水,该反应是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3)根据流程图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碱式碳酸铜中铜元素质量与铜中铜元素质量相等,若有222克碱式碳酸铜,理论上可制得铜质量=。
(1)氢氧化钠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化学反应方程式:CuCl2+ 2NaOH = Cu(OH)2↓+ 2NaCl;
(2)步骤④CuO在氢气的作用下转化为铜,发生的反应是氧化铜与氢气在加热时,生成铜和水,该反应是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3)根据流程图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碱式碳酸铜中铜元素质量与铜中铜元素质量相等,若有222克碱式碳酸铜,理论上可制得铜质量=。
23.(2023九上·乐清期末)实验室常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小明向盛有稀硫酸溶液的烧杯中加入足量的锌至反应完全。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如图的“”“”“”表示溶液中由溶质电离产生的不同离子,则“”表示 (填写离子符号)。
【答案】Zn+H2SO4=ZnSO4+H2↑;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锌能够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与氢气,据此解答。
【解答】(1)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
(2)反应前的溶液是稀硫酸,含有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反应后的溶液是硫酸锌溶液,含有硫酸根离子和锌离子,故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的离子是硫酸根离子,在反应前后不变,表示。
故答案为:(1)Zn+H2SO4=ZnSO4+H2↑;(2)。
24.(2023九上·滨江期中)小明所用的拉杆旅行箱示意图如图所示。装有物品的旅行箱整体可视为杠杆,O为支点,B为重心,BC为竖直方向,A为拉杆的端点。已知箱重为250N,OA为120cm,OC为24cm。在A点沿图示方向施加拉力F,旅行箱静止,此时拉力大小为 N;要使作用在A点的拉力减小,下列做法可行的有 (选填序号)。
①缩短拉杆的长度 ②使拉力方向顺时针改变30°
③使拉力方向逆时针改变60° ④将箱内较重的物品靠近O点摆放,重心由B变至B′
【答案】100;③④
【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解析】【分析】(1)根据三角函数的知识计算出动力臂,确定阻力臂,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列式计算即可;
(2)主要分析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度变化,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NAO=30°,
所以动力臂ON=AO=×120cm=60cm;
B为重心,BC为竖直方向,则图中OC为阻力臂,
由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可得:F×ON=G×OC,
即F×60cm=250N×24cm,
解得:F=100N;
(2)①根据题意可知,缩短拉杆的长度,则拉力的力臂变短,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可知,拉力变大,故①不合题意;
②使拉力方向顺时针改变30°,此时拉力与拉杆重合,此时拉力的力臂为0,不能使作用在A点的拉力减小,故②不合题意;
③使拉力方向逆时针改变60°,此时拉力的力臂变大,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可知拉力变小,故③符合题意;
④将箱内较重的物品靠近O点摆放,重心由B变至B′,重力的力臂变短,拉力方向不变,拉力的力臂不变,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可知,拉力变小,故④符合题意。
故选③④。
25.(2020九上·嘉兴期末)汽车在长距离下坡的过程中如果频繁的高强度使用刹车,会因刹车片过热造成刹车失灵,刹车片发热是由于摩擦导致 ,增加,司机要向刹车片喷水降温,水具有极好的降温效果是因为具有较大的 。
【答案】内能;比热容
【知识点】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比热容
【解析】【分析】(1)刹车片受到摩擦,将机械能转化为自身的内能,从而使内能增大;
(2)根据Q=cm△t可知,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水的比热容大,吸收的热量更多,具有更好的降温效果。
【解答】(1)汽车在长距离下坡的过程中如果频繁的高强度使用刹车,会因刹车片过热造成刹车失灵,刹车片发热是由于摩擦导致内能增加;
(2)司机要向刹车片喷水降温,水具有极好的降温效果是因为具有较大的比热容。
26.(2022九上·定海期末)某村一私营小化工厂,向附近的农田排放未经处理废水,导致农田减产。经环保局检测,该废水主要含有某种常见的酸(盐酸或硫酸)。
(1)某同学想测出废水的酸碱性强弱程度,可以选用下列的试剂是 。
A.pH试纸 B.无色酚酞
C.紫色石蕊试液 D.红色石蕊试纸
(2)农田因受污染而导致土壤酸化,可使用 (填写物质名称)来中和土壤酸性;
(3)要判定废水中的污染物是盐酸还是硫酸,检验的方法是:取少量废水滴加 (写化学式)的水溶液,观察有无白色沉淀生成。
【答案】(1)A
(2)熟石灰或氢氧化钙
(3)BaCl2或Ba(NO3)2等
【知识点】pH值的测量及方法;物质的鉴别、推断;碱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根据酸碱指示剂只能测定溶液酸碱性,测酸碱性强弱程度需用pH试纸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钙的用途分析;
(3)根据硫酸根离子可用钡离子进行鉴别分析。
【解答】(1)酸碱指示剂只能测定溶液酸碱性,要想测出废水的酸碱性强弱程度,需用pH试纸,故选A。
(2)氢氧化钙呈碱性,土壤酸化可利用熟石灰或氢氧化钙进行中和。
(3)要判定废水中的污染物是盐酸还是硫酸,需取少量废水滴加含钡离子的溶液,如BaCl2或Ba(NO3)2等。
27.(2020九上·秀洲月考)小柯同学取下列生活中的物质,测得其pH如下表所示:
物质 肥皂水 雨水 糖水 柠檬汁 洗发剂
pH 10.2 5.2 7.0 2.5 12.2
(1)酸性最强的物质是 。
(2)弱酸性有益于头发的健康,所以我们洗发时应先用洗发剂,后用护发剂,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护发剂的pH 7(填“=”或“<”或“>”)。
【答案】(1)柠檬汁
(2)<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1)pH越小,酸性越强;
(2)酸性溶液的pH<7;碱性溶液的pH>7;中性溶液的pH=7,据此解答。
【解答】(1)在几种物质中,柠檬汁的pH=2.5最小,因此它的酸性最强;
(2)弱酸性有益于头发的健康,所以我们洗发时应先用洗发剂,后用护发剂,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护发剂的pH <7。
28.(2021九上·温州月考)同学们从山上采集到一种石灰石,进行实验。取用8克石灰石样品,把40克稀盐酸分四次加入样品中(杂质既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充分反应后经过过滤、干燥等操作,最后称量,得实验数据如表。
实验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10 10 10 10
剩余固体的质量/g 5.5 M 1.0 1.0
(1)上表中m的值应为 。
(2)列式计算实验所用的稀盐酸的质量分数。
(3)求第三次实验充分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为 克。
【答案】(1)3
(2)设2.5g碳酸钙完全反应需要HCl的质量为x,
;
解得:x=1.825g。
实验所用的稀盐酸的质量分数为:。
(3)33.92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中的信息进行分析;
(2)根据第一组数据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然后根据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稀盐酸溶质质量,最后根据计算出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3)根据碳酸钙的质量计算出共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而第三次反应后溶液的质量=样品质量+稀盐酸质量-二氧化碳质量。
【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第一次加入10g稀盐酸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5.5g,则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应该为:8g-5.5g=2.5g。则第二次加入10g稀盐酸后,仍然有2.5g碳酸钙反应,那么剩余固体的质量为:8g-2.5g×2=3g。
(3)在第三次实验中,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为:8g-1g=7g;
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y
;
解得:y=3.08g。
则第三次实验中溶液的质量为:7g+30g-3.08g=33.92g。
29.(2024九上·嘉兴期末)如图所示,杠杆ABC(质量忽略不计)可绕点B在竖直平面内自由转动,C端挂有一个重为10牛的铁块,A端搁在左侧的平台上,已知,。假定有一质量为的铅块从A点开始沿AC滑动,则离B点 m时杠杆开始转动。若去掉平台和铅块,在A点用力使杠杆保持不转动,在答题卷上画出最省力的方向。
【答案】0.25;
【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动态平衡分析
【解析】【分析】根据杠杆平衡状态分析,将T型支架看做杠杆,铁块到达B点前,忽略杠杆的重力,铁块对杠杆的压力使杠杆有逆时针转动的趋势,据此解答。
【解答】 已知, ,则BC为0.5m。
根据F1L1=F2L2
去掉平台和铅块,在A点用力使杠杆保持不转动,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如图:
30.(2024九上·长兴期末)实验室有一瓶标签残缺的试剂(如图),老师告诉小科,这瓶试剂是氯化钠、氢氧化钠、硝酸钠、碳酸钠溶液中的一种。为确定该试剂成分,小科进行如下系列实验:
(1)取2毫升该试剂于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发现溶液不变色。则推断试剂不可能是 溶液。
(2)再取2毫升该试剂于试管中,滴入 AgNO3溶液后,根据 的现象,小科确定该试剂是氯化钠溶液。
(3)请列举氯化钠在生活中的一种用途 。
【答案】(1)氢氧化钠、碳酸钠
(2)产生白色沉淀
(3)做调味品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酸、碱、盐的鉴别;酸的化学性质;碱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盐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氯化钠在生活中可以做调味品分析。
【解答】(1)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取2毫升该试剂于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发现溶液不变色。说明溶液不显碱性,氢氧化钠、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则推断该试剂不可能氢氧化钠、碳酸钠溶液;
(2)再取2毫升该试剂于试管中,滴入AgNO3溶液后,氯化钠溶液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因此根据产生白色沉淀,小明确定该试剂是氯化钠溶液;
(3)氯化钠在生活中可以做调味品。
31.(2022·宁波模拟)如图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和部分产物已略去),其中A为钠盐,X、Y均为黑色粉末,D为红色金属单质,F在常温下为液态,试回答下列问题。
(1)若A含三种元素,则A的俗名是 ;若A含四种元素,则A的化学式为 。
(2)写出B→C的化学方程式: ;指出C的一种用途: 。
(3)若E→F为中和反应,则E的化学式是 。
(4)写出上述物质转化过程中属于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纯碱(或苏打);NaHCO
(2);冶炼金属
(3)NaOH
(4)
【知识点】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解析】【分析】 本题的突破口是D是红色金属单质铜,可推出Y是黑色粉末CuO,回忆课本将氧化铜变为红色铜的物质常见的是CO、氢气,可进一步推出C和G是CO和H2中的一种;在根据F常温下为液体即水,可确定C和G;由C推出B是CO2,进而推出A是碳酸盐或碳酸氢盐。
【解答】 (1)根据D是单质铜 黑色粉末Y是氧化铜 C和G是CO和H2
由F是液态水 G是氢气,C是CO;
由C是CO和X是黑色粉末 B是CO2;
由A是钠盐,A+酸→B可推出A是碳酸钠或碳酸氢钠.
故答案为 纯碱或苏打; NaHCO3
(2)因为B是CO2,X是C,C是CO,
故答案为:; 冶炼金属或作燃料等
(3)由A+碱→E,根据复分解发生的条件知E为碳酸盐或氢氧化钠,由题意E→F为中和反应,所以E为NaOH
(4)分解反应是有一种物质反应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题中只有水分解制氢气的反应.
故答案为:
32.(1.4常见的碱(一))向硫酸铜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y)与所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x)关系如图所示。OA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点C时,溶液中的溶质是 (填写化学式)。
【答案】NaOH+HCl=NaCl+H2O;Na2SO4、NaCl、NaOH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向硫酸铜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然后才与硫酸铜反应产生沉淀分析。
【解答】 向硫酸铜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然后才与硫酸铜反应产生沉淀,所以OA段是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方程式为 NaOH+HCl=NaCl+H2O ;AB段是硫酸铜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占是氢氧化钠过量的图像,溶液中溶质除生成的硫酸钠和氯化钠外还有剩余的氢氧化钠;
故答案为: NaOH+HCl=NaCl+H2O ; Na2SO4、NaCl、NaOH 。
33.(2024九上·杭州月考)小金为验证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分别将氧化铁、氢氧化钠、氧化铜和氯化钡固体药品加入到四支盛有稀硫酸的试管中。
(1)如图所示为加入某种固体药品后,溶液中主要离子种类及个数比变化的示意图(不考虑离子大小关系),则加入的固体药品可能是 (填字母)。
A.氧化铁 B.氢氧化钠 C.氧化铜 D.氯化钡
(2)反应后的四支试管中有一支为无色溶液,小金只向试管中加入一种试剂就确定了溶质的成分,则加入的试剂为 。
【答案】C;紫色石蕊试液(合理即可)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加入固体之前,溶液中只有稀硫酸,氢离子、硫酸根离子的个数比是2:1,所以灰色的是硫酸根离子,白色的是氢离子,加入固体后溶液中的微粒种类变成了三种,且硫酸根离子的个数不变,氢离子的个数减小,且引入的两种个数为1进行分析;
(2)根据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溶液显浅绿色;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溶液显蓝色;氯化钡和硫酸反应生成白色的硫酸钡沉淀和水;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溶液为无色,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钠,氢氧化钠、硫酸可能其中的一种物质过量进行分析。
【解答】(1)加入药品前,溶液中只有稀硫酸,其中氢离子、硫酸根离子的个数比为2:1,所以白色的是氢离子、灰色的是硫酸根离子,加入固体后,溶质中的微粒变成了三种,且硫酸根离子的个数不变,氢离子的个数减少,且引入的离子的个数为1。
A、氧化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水,化学方程式为:Fe2O3+3H2SO4=Fe2(SO4)3+3H2O。氢离子个数减少,反应后的微粒为水分子、硫酸根离子、铁离子,硫酸铁中铁离子、硫酸根离子的个数比为2:3,引入的离子的个数不为1,错误;
B、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化学方程式为:2NaOH+H2SO4=Na2SO4+2H2O,氢离子个数减少,反应后的微粒为水分子、硫酸根离子、钠离子,且引入了2个钠离子,错误;
C、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水,化学方程式为:CuO+H2SO4=CuSO4+H2O,氢离子个数减少,反应后的微粒为水分子、硫酸根离子、铜离子,且引入1个铜离子,错误;
D、氯化钡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盐酸,化学方程式为:H2SO4+BaCl2=BaSO4↓+ 2HCl,反应后溶液中的微粒是氢离子、硫酸根离子、氯离子,因为硫酸钡是沉淀,所以反应后硫酸根离子的个数减少,错误。
故答案为:C。
(2)氧化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黄色的硫酸铁溶液,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无色的硫酸钠溶液,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蓝色的硫酸铜溶液,氯化钡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水。反应后的四支试管中有一支为无色溶液,则该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钠、可能含有氢氧化钠或硫酸,小金只向试管中加入一种试剂就确定了溶质的成分,则加入的试剂为紫色石蕊试液,如果紫色石蕊试液变为红色,则溶质是硫酸钠、硫酸,如果紫色石蕊试液变为蓝色,则溶质为硫酸钠、氢氧化钠,如果紫色石蕊试液不变色,则溶质是硫酸钠。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10分)
34.(2022·舟山模拟)茶垢清洁剂能快速消除茶具上附着的茶垢,某小组同学对茶垢清洁剂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下图是某品牌茶垢清洁剂说明书中的部分内容。
主要成分:过碳酸钠(化学式为2Na2CO3·3H2O2) 去渍原理:过碳酸钠溶于水时生成碳酸钠(俗称纯碱)和过氧化氢······
【提出问题Ⅰ】茶垢清洁剂溶于水时生成过氧化氢,是否生成氧气?
【实验1】在盛有茶垢清洁剂固体的小烧杯中,加适量常温水,完全溶解后得到无色溶液,观察到有小气泡缓慢冒出,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木条不复燃。
【实验2】取三份等量的实验1中的溶液,分别加入甲、乙、丙三支试管中,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观察到都较快产生气泡,且温度越高产生气泡越快;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木条都复燃。
【表达交流Ⅰ】通过实验证明,茶垢清洁剂溶于水时生成氧气。实验1中“木条不复燃”的原因是
【提出问题Ⅱ】茶垢清洁剂溶于水时生成碳酸钠,是否生成氢氧化钠?
【实验3】取实验2丙试管内溶液,按下图所示流程进行实验。
【表达交流Ⅱ】实验中溶液M呈无色,你得出的结论是
【反思总结】
⑴茶垢清洁剂溶于水生成了碳酸钠和过氧化氢。碳酸钠溶液有较好的去污效果,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活性氧,可深层带走污垢。
⑵使用茶垢清洁剂时应选择 的水进行溶解,去垢效果更好。
【答案】产生氧气速率较慢,氧气浓度较低,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茶垢清洁剂溶于水时没有生成氢氧化钠;温度较高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表达交流I】并不是只要有氧气,带火星的木条就可以复燃。只有氧气的浓度到达一定程度时,带火星的木条才能复燃。
【表达交流II】在丙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钙,其中的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然后在其中加入酚酞试液,如果溶液变成红色,那么说明溶液呈碱性,即存在氢氧化钠;否则,就没有氢氧化钠存在。
【反思总结】(2)根据实验2可知,温度越高,茶垢清洁剂反应越快,生成的气体越多,去污效果越好。
【解答】【表达交流I】通过实验证明,茶垢清洁剂溶于水时生成氧气。实验1中“木条不复燃”的原因是:产生氧气速率较慢,氧气浓度较低,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表达交流II】实验中溶液M呈无色,我得出的结论为:茶垢清洁剂溶于水时没有生成氢氧化钠。
【反思总结】(2)使用茶垢清洁剂时应选择温度较高的水进行溶解,去垢效果更好。
35.(2019九上·上城期末)小金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研究杠杆平衡条件。
(1)杠杆如图甲,为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小金将平衡螺母向 调节;
(2)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后,按图乙所示,通过加挂钩分别改变F1、F2,
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并用刻度尺在杠杆上测出对应的L1和L2,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
次数 F1/N L1/cm F2/N L2/cm
1 1 8 2 4
2 2 8 1 16
3 2 12 3 8
小金通过数据分析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是:F1×L1=F2×L2。老师认为他的实验存在不足,建议将图乙中的F1改用弹簧秤拉,小金接下来的操作是:用弹簧秤在杠杆的 (选填“不同位置”或“同一位置”)向不同的方向拉,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3)改进后小金进一步研究拉力角度与拉力大小的关系。他把弹簧测力计的作用点固定,改变测力计与水平方向的角度 ,当 从90度变为60度时,测力计示数F (选填“变大”或“变小”);
(4)实验结束后,小金明白了实验室做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时通常将杠杆调节至水平平衡的原因是
【答案】(1)右
(2)同一位置
(3)变大
(4)方便在杠杆上直接读出力臂
【知识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
【解析】【分析】(1)平衡螺母总是向杠杆轻的那端调节;
(2)因为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而钩码产生的拉力竖直向下,二者相互垂直,因此力臂正好等于作用点到支点之间杠杆的长度;为了理解力臂的概念,这时需要保持力的作用点不变,用弹簧测力计沿不同方向拉,观察杠杆平衡时测力计的示数是否相同;
(3)首先分析动力臂的长度变化,再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判断测力计示数的改变;
(4)根据(2)中的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1)根据图甲可知,杠杆的右端上翘,即右端轻,因此小金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
(2)小金接下来的操作是:用弹簧秤在杠杆的同一位置向不同的方向拉,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3)当 从90度变为60度时,动力臂变小,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可知,此时动力增大,即测力计示数F变大;
(4)实验结束后,小金明白了实验室做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时通常将杠杆调节至水平平衡的原因是:方便在杠杆上直接读出力臂。
36.(2020九下·拱墅开学考)丙烷(C3H8)燃料,其燃烧后的产物是什么
经分析,丙烷燃烧后的气体可能含有CO、CO2和H2O。
(1)将上述装置按一定顺序连接完整,使之尽可能检测出丙烷燃烧后的产物。你设计的连接顺序为:燃烧后的气体 →B→D。
(2)该小组的同学按合理的连接顺序进行检测。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部分现象如下:A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装置中的无水硫酸铜变蓝,D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无明显现象。分析可知,丙烷在氧气中燃烧后的气体为 。
(3)A装置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 。
【答案】(1)C→A
(2)二氧化碳和水
(3)吸收二氧化碳
【知识点】简单的有机物;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丙烷中含有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检验是否产生气体和水,能探究丙烷燃烧后的产物。
【解答】(1)丙烷中含有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在燃烧时可能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检验一氧化碳可以用氧化铜,检验二氧化碳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检验水常用无水硫酸铜,一氧化碳能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应先检验二氧化碳,再鉴别一氧化碳,而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时会带出水蒸气,故最先检验水,然后是二氧化碳,最后检验一氧化碳,那么顺序是; C→A→B→D。
(3)A装置的左边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C装置中的无水硫酸铜变蓝,因此生成了水,而D中石灰水无明显现象,说明没有生成一氧化碳,因此丙烷燃烧后的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
(4)实验要验证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产物,所以要除去前面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对结果的干扰,故装置A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就完全吸收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2)C→A(3)二氧化碳(4)吸收二氧化碳
四、解答题(每空1分,计算小题2分,共15分)
37.(2024九上·杭州月考)某汽车发动机输出功率恒为,恰能以的速度行驶,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求:
(1)汽车的牵引力;
(2)这段过程牵引力做功。
【答案】(1)解:由于
所以,汽车的牵引力为
(2)解:牵引力做的功为
【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公式P= =Fv求得汽车的牵引力;
(2)根据公式W=Fs求得牵引力做的功。
(1)由于
所以,汽车的牵引力为
(2)牵引力做的功为
38.(2020九上·温岭期中)有铁粉和铜粉的均匀混合物,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取该混合物与稀硫酸反应,所得数据如下表所示:
甲 乙 丙
取用金属混合物的质量/g 10 10 20
取用稀硫酸的质量/g 100 120 100
反应后过滤,得干燥固体的质量/g 4.4 4.4 14.4
回答下列问题:
(1)丙同学所得混合物中铜的质量是 。
(2)甲所得溶液中含有溶质的是 。
(3)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若取用金属混合物15g,加入到120g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最终得到固体质量为 。
(4)计算丙同学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0.1%)
【答案】(1)8.8g
(2)FeSO4
(3)8.28g
(4)解:丙同学中有5.6g铁粉参加了反应,设反应生成的FeSO4为y克,生成的氢气质量为z。
解得:z=0.2g;
则丙同学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FeSO4%= ≈14.4%。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将甲和乙的实验进行比较,确定10g金属混合物中铜的质量,然后再计算出20g混合物中铜的质量;
(2)根据反应的产物和反应物是否有剩余确定溶质种类;
(3)根据前面的计算可知,10g金属混合物中含有铁5.6g,据此计算出15g混合物中铁的质量;5.6g铁恰好和100g稀硫酸完全反应,据此计算出120g稀硫酸反应的铁的质量;接下来将两个铁的质量进行比较,确定最终反应的铁的质量,最后用混合物的质量减去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即可。
(4)根据表格可知,丙中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5.6g,根据铁和稀硫酸反应的方程式,分别计算出生成的硫酸亚铁和氢气的质量,用铁的质量+稀硫酸质量-氢气质量计算出溶液的质量,最后根据计算即可。
【解答】(1)10g混合物加入100g稀硫酸与120g稀硫酸时,剩余固体的质量相等,说明稀硫酸肯定有剩余,而其中的铁恰好完全反应,剩余的就是铜的质量,即其中铜的质量为4.4g,铁的质量为:10g-4.4g=5.6g。丙同学取混合物20g,那么其中铜的质量为:;
(2)丙同学取用混合物20g,加入稀硫酸100g,剩余固体14.4g,那么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20g-14.4g=5.6g。由于此时铁肯定过量,因此5.6g铁恰好与100g稀盐酸完全反应,据此可知,甲中稀硫酸恰好和铁完全反应,因此溶质只有反应产物硫酸亚铁;
(3)15g混合物中铁的质量为:;
120g稀硫酸反应的铁的质量为:;
因为8.4g>6.72g,所以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6.72g;
那么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5g-6.72g=8.28g。
39.(2020九上·镇海期中)将8.1 g氧化锌固体放入100 g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试计算:
(1)生成硫酸锌多少克?
(2)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化学方程式:ZnO+H2SO4===ZnSO4+H2O)
【答案】(1)解:设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生成的硫酸锌的质量为y
ZnO+ H2SO4= ZnSO4+H2O
81 98 161
8.1g x y
= =
解得:x=9.8g y=16.1 g
答:可生成硫酸锌16.1 g
(2)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100%=9.8%
答: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9.8%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反应的氧化锌质量代入方程式中,利用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出生硫酸锌质量分析;
(2)根据反应的氧化锌的质量计算硫酸的质量,再利用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计算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分析。
40.(2024九上·杭州月考)某小球被水平抛出,其部分运动轨迹如图甲所示,小球在运动过程中经过M、N两点,对应甲图①②③点处的某两个位置,其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参数如图乙所示。
(1)从小球的运动轨迹图可知,小球在①③位置机械能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2)根据图乙计算小球在N点的机械能是多少焦?
(3)通过计算分析说明,M点在对应甲图①②③的哪个位置?
【答案】(1)不相等
(2)小球在N点时的重力势能为
故小球在N点的机械能是
(3)小球在M点时的机械能为
小球在M点时的动能为
小球在M点时的动能小于小球在N点时的动能,质量不变,则小球在M点的速度小于N点,小球在N点的重力势能为
N点的重力势能比较大,说明N点的高度比较高,故N点在位置②,M点在③。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
【解析】【分析】 (1)根据小球弹跳的高度变化分析机械能是否守恒;
(2)小球的高度相同,重力势能相等,根据图示的比例关系计算出机械能的大小;
(3)根据重力势能的大小计算出机械能,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解答】(1)由图知道,小球反弹的高度越来越低,所以机械能越来越小,小球在①位置机械能大于在③位置机械能。
(1)由图知道,小球反弹的高度越来越低,所以机械能越来越小,小球在①位置机械能大于在③位置机械能。
(2)小球在N点时的重力势能为
故小球在N点的机械能是
(3)小球在M点时的机械能为
小球在M点时的动能为
小球在M点时的动能小于小球在N点时的动能,质量不变,则小球在M点的速度小于N点,小球在N点的重力势能为
N点的重力势能比较大,说明N点的高度比较高,故N点在位置②,M点在③。
41.(2023·浙江模拟)图甲为生活中常用工具——液压千斤顶,其内部结构如图乙所示。其主要部件是由一大一小两个相互连通的缸体构成,内部装有液体。压杆OB可绕固定点O转动,并在A处与小活塞相连。当压力F作用在压杆B处时,小活塞在压杆作用下对右侧液面施加向下的压强,根据液体压强的特点,左侧液面会对大活塞产生向上的压强,且,此时大活塞即可借此顶起重物。
(1)大小活塞的底面积分别为和,OB、OA长度分别为100cm和5cm,当在B点施加50N的压力时,大活塞将产生向上的压力大小为多少N?
(2)当以不变的力作用在B点时,若要使作用在大活塞上的力更大,可采取的措施是 。
【答案】;减小小活塞的横截面积
【知识点】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杠杆的动态平衡分析
【解析】【分析】(1)已知作用在手柄上的压力,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以得到对小活塞的压力;使用液压机时,大活塞横截面积是小活塞横截面积的几倍,加在大活塞上的压力就是小活塞上的几倍;
(2)增大压强的方法:可以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力等。
【解答】(1)在乙图中,动力,动力臂为OB,阻力臂为OA,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得
代入数据
解得,小活塞对杠杆的支持力,即阻力
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作用在小活塞上的压力为1000N。左右两侧液体对活塞的压强相等,则有
代入数据
解得:大活塞将产生向上的压力大小为
(2)以不变的力作用在B点时,杠杆上A点的作用力不变,即FA不变,若要使作用在大活塞上的力更大,由可知,可采取的措施是减小小活塞的横截面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