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启用前★
吉林地区普通中学2025-2026学年度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调研测试
历史试题
说明: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贴好条形码。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
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
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相应区域作答,超出区域所写答案无效;在试卷上、
草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卡内。
1.下表是先秦思想家对“道”的论述
思想家
论述
老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孔子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孟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韩非
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由材料可知,这些言论都
A.探究世界本原
B.注重道德教化
C.立足政治实践
D.倡导专制集权
2.汉代,统治者在儒家“神道设教”理论指导下大肆进行神灵崇拜活动。西汉哀帝时,
全国设立的神祠多达1700余所。到东汉光武帝时,统治者所祠奉的神灵仅南郊的外营、
中营就有1514位。这些现象
A.反映了王朝末期的社会危机
B.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体现了“三教合流”的趋势
D.推动了本土宗教的兴起发展
3,在牧煌出土的唐代中后期的土地交易契约末尾常常写有“或有恩敕流行,亦不在论理
之限”,或注明“天倾地陷,一定已后,更不许翻悔”,“恐人无信,两共对面平章,
故立私契”等字样,这反映了当时
A.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B.政府退出土地管理
C.土地国有难以为继
D.民间契约信用较强
4.关汉卿的历史剧《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主要讲述了鲁肃邀蜀国荆州守将关羽过江赴宴,
关羽单刀赴会及时平息纷争的故事。其中穿插较多对关羽形象的描写。诸如“你便有
千员将,闪不过明明似月三停刀”、“我是三国英雄汉云长,端的是衮气有三干丈”
等。这样的拙写
A.受小说(三因演义》烿响较大
B.传达市民阶层的部分价值取向
C.构建起对历史人物的完整认知
D.内容比较夺张不以备史料价值
高豆历史试避0!更(八8贝)
CS扫描全能王
3亿人警在用的扫推ApP
5.徐光启在和利玛窦等人的接触中,感到这些西方人存“实心”,为“实行”,有“实
学”,比起当时的中国士大夫反而更有令人钦佩之处。他甚至认为天主教“必可以补
儒易佛”。徐光启的这些观点
A.开启西学东渐的进程
B.主张中西思想的交融
C.带有一定的经世观念
D.推崇西方基督教文明
6.1874年,围绕台湾问题,日本提出所谓“台湾番地无主论”,认为台湾主权归属应以
“领其地,理其政,征其税”为依据;而清政府在台湾番地实行的“因俗而治”、“社
饷”、“州县分辖”等举措不能作为台湾归属中国的依据。这反映出当时
A.清政府业已无力应对边疆危机
B.日本企图瓜分中国的狂妄野心
C.国际法理念严重冲击宗藩秩序
D.传统的边疆治理模式遭遇挑战
7.孙中山曾表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里只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是他所主张的。而当时他之所以拥护该约法,是因为约法适用于袁世凯就任大总统之
时,被普遍认为可以束缚住袁世凯的手脚。这反映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缺乏制度设计的长远规划
B.凸显革命党人的软弱妥协
C.难以匹配当时的基本国情
D.背离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
8.1930年以后,我党逐步打通了部分秘密交通线,部分具体路线如下表:
上海一郑州-驻马店-鄂豫皖苏区
上海-河南、陕西省委
北方线
上海一满洲省委
上海一北平-河北省委-河南、山西、察哈尔省委
上海一衡县、上饶-赣东北苏区
上海一合肥、六安-鄂豫皖苏区
长江线
上海-重庆-成都-四川省委
上海一黄石一湘鄂赣苏区
上海一香港-广州-南雄-江西
上海一香港-汕头一饶平一饶和埔诏苏区-闽西
南方线
上海一香港-汕头一潮安一松口一梅县一蕉岭一平远-江西
上海一香港-汕头一潮安一大埔永定虎岗一瑞金
这些秘密交通线的开通
A.策应了战略转移的进行
B.推动了革命的整体发展
C.适应了工人运动的需要
D.应对了民族危机的深化
高三历史试题第2页(共8页)
CS扫描全能王
3亿人都在用的扫猫APP吉林地区普通中学 2025-2026 学年度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调研测试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题 3 分,共 48 分)
1 2 3 4 5 6 7 8
C D A B C D A B
9 10 11 12 13 14 15 16
D D C B A C B A
1.【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时期各学派思想特点。老子的“道”虽有对自然规律的思考,但从“人法
地……道法自然”可看出其对人行为准则包括政治行为的引导;孔子“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直接阐述了政治秩序规范;孟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从政治层面强调统治者要得民心;韩非“以
道为常,以法为本”是为君主提供统治的理论依据。所以他们的言论都立足政治实践,故 C 选项正确。A 选
项:只有老子的“道法自然”涉及到对世界本原的探究,孔子、孟子、韩非的言论重点并非探究世界本原,
不符合题意,排除。B 选项:注重道德教化主要体现在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中,老子强调顺应自然,韩非强调
以法为本,并非都注重道德教化,错误。D 选项:倡导专制集权主要是韩非的思想,老子主张无为,孔子和
孟子的思想也不涉及专制集权,不符合题意,排除。
2.【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汉代的思想文化与宗教发展。重点考查汉代在儒家“神道设教”理论影响下神灵崇
拜活动对本土宗教发展的作用。大规模的神灵崇拜活动为本土宗教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文化土壤和社会基
础。众多的神祠以及对神灵的广泛信仰,推动了本土宗教如道教等在教义、仪式等方面的发展和完善。故 D
选项正确。A 选项:虽然西汉哀帝处于西汉后期,但不能仅依据神灵崇拜活动就判定是王朝末期的社会危机。
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与社会危机相关的信息,如政治腐败、经济崩溃、农民起义等,不符合题意,排除。 B
选项:这些神灵崇拜活动是在儒家“神道设教”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实际上是儒家思想在社会层面的一种
应用和延伸,并非对儒家正统地位的冲击,不符合题意,排除。 C 选项:“三教合流”趋势在汉代尚未出
现,“三教合流”一般指的是儒、佛、道三教在魏晋南北朝之后逐渐融合的现象,汉代佛教刚刚传入,尚
未形成三教合流局面,不符合历史史实,排除。
3.【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唐代中后期的经济,重点考查土地交易契约所反映的商品经济发展情况。A 选项土地
交易契约中出现诸如“恐人无信,两共对面平章,故立私契”等字样,表明土地交易过程中重视契约的作
用,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因为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交易活动增多,为保障交易安全和双方权益,契
约的作用愈发重要。故 A 选项正确。B 选项:材料中未体现政府退出土地管理,“或有恩敕流行,亦不在论
理之限”只能说明存在政府政策对契约影响的情况,但不能得出政府退出土地管理的结论。故 B 选项错误,
排除。C 选项:材料仅仅围绕土地交易契约展开,没有提及土地国有难以为继的相关内容,无法从给定材料
得出此结论。故 C 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 选项:契约中强调“恐人无信”恰恰说明当时民间契约信用可
能存在问题,所以才会特意强调,而不是信用较强。故 D 选项错误,排除。
4.【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学艺术与社会阶层的关系,具体涉及元杂剧反映的市民阶层价值取向。元杂
1
剧是市民文化的代表,在元代,市民阶层兴起,他们对英雄人物充满敬仰。关汉卿在剧中对关羽英雄形象
的塑造,体现了市民阶层对英雄的崇拜等价值取向,所以 B 选项正确。A 选项:《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
初,晚于关汉卿所处的元代,不可能对关汉卿的剧作产生影响,故 A 选项错误。C 选项:剧作中只是突出关
羽的英雄形象,不能构建起对关羽完整的认知,认知应是多方面、多角度的,故 C 选项错误。D 选项:虽然
内容有夸张成分,但元杂剧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社会对关羽的认知及市民文化等方面,具备一定史料
价值,故 D 选项错误。
5.【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思想,重点是徐光启思想中经世观念的体现。徐光启认为西方人的“实
学”等值得学习,甚至觉得天主教“必可以补儒易佛”,其着眼点在于这些西方事物对现实社会可能产生
的作用,体现了经世致用的观念,故 C 选项正确。A 选项:西学东渐进程在明朝之前就已经有一些零星的交
流,并非从徐光启开始,故 A 选项错误。B 选项:材料中徐光启更多强调的是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的补益,
没有明确体现中西思想交融的意思,故 B 选项错误。D 选项:徐光启只是认为天主教有可借鉴之处,并非推
崇西方基督教文明,其本质还是站在儒家思想基础上看待西方事物,故 D 选项错误。
6.【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边疆危机,特别是晚清时期台湾地区面临的主权争端,以及传统边疆治理
模式与近代西方主权观念冲突相关内容。日本以西方“领其地,理其政,征其税”标准来否定清政府在台
湾番地“因俗而治”等传统治理模式作为台湾归属中国的依据,这说明传统的边疆治理模式在近代西方主
权观念冲击下,面临着新的挑战,故 D 选项正确。A 选项:1874 年清政府虽然面临诸多内忧外患,但并非
无力应对边疆危机。此后清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积极采取措施,如加强台湾防务等。该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不符合史实。B 选项:1874 年日本主要是试图通过否定清政府对台湾番地治理方式来侵吞台湾部分地区,
此时还未上升到企图瓜分中国的层面。“瓜分中国”是 19 世纪末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的狂潮,该选项时
间不符,夸大了日本当时的野心。C 选项:题干重点强调的是日本以西方主权认定标准来否定清政府传统的
台湾治理模式,从而否定台湾归属中国,并非强调国际法理念对宗藩秩序的冲击。宗藩秩序主要涉及中国
与周边藩属国的关系,与台湾问题的核心主权争议重点不符。
7.【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材料可知,孙中山拥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很大程度
是为了限制袁世凯权力,并非从国家长远制度设计角度出发,这体现出该约法缺乏制度设计的长远规划,
故 A 选项正确。B 选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临时约法》在制度设计上的问题,而非革命党人软弱妥协,革
命党人试图通过约法限制袁世凯权力不能简单等同于软弱妥协,该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 选项:材料
没有提及《临时约法》与国情的关系,不能得出难以匹配当时基本国情的结论,排除。D 选项:《临时约法》
本质上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不存在背离资产阶级利益诉求的情况,该项说法错误,排除。
8.【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这些秘密交通线连接了上海这一党的重要活
动中心与多个苏区及地方党组织,有利于加强党中央与各地党组织、苏区之间的联系,包括人员往来、物
资运输、信息传递等,从而推动革命在全国不同区域的整体发展,B 选项正确。A 选项:红军战略转移即长
征开始于 1934 年,1930 年这些交通线开通时并非为策应战略转移,时间不符,排除。C 选项:材料中的交
通线主要连接的是苏区等革命根据地,服务于土地革命时期的整体革命斗争,并非单纯适应工人运动需要,
当时革命重心已转向农村,排除。D 选项:1930 年民族危机虽存在,但这些交通线主要是基于国内革命形
势,为加强党的领导和革命力量之间的联系而建立,并非主要应对民族危机,排除。
9.【参考答案】D
2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准备。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通过建立工厂管理委员会
和职工代表会议,调动了工人阶级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为即将到来的大规模经济建设
提供了组织保障和生产动力,D 选项正确。A 选项:新中国成立标志着工人阶级领导地位的确立,并非此次
工矿企业民主改革确立,该项说法错误,排除。B 选项:国民经济合理调整主要是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
等,工矿企业民主改革主要是企业内部管理和工人参与方面的变革,与国民经济合理调整没有直接关联,
排除。C 选项:基层治理主要涉及街道、乡村等基层区域,工矿企业民主改革不属于基层治理范畴,排除。
10.【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政策调整。1978 年我国开启改革开放,1980 年允许国有企事
业单位在一定幅度内进行外汇调剂交易,这有利于国有企事业单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更灵活地进行对外贸
易,吸引外资等,从而促进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故 D 选项正确。A 选项:此时主要目的并非推进人民币国
际化进程,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过程,当时的举措重点在于服务国内经济开放,该项与当时政策重点
不符,排除。B 选项:题干中举措主要是为了适应国内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需求,并非单纯应对国际市场汇
率波动,排除。C 选项:健全和完善汇率管理体制是一个长期过程,这一举措更多是基于当时经济发展需要,
并非主要为健全完善汇率管理体制,排除。
11.【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印度种姓制度。虽然承认了一些 “杂种性”,但仍然严格限制不同种姓之间的
职业选择和婚姻关系,这表明婆罗门教法律文献试图在社会出现新变化的情况下,依然维系原有的种姓等
级统治秩序,故 C 选项正确。A 选项:种姓制度本身就是阶级分化的体现,这些规定并非为适应新的阶级分
化局面,而是维护原有的阶级分化格局,排除。B 选项:材料未提及佛教冲击以及该规定对抵御佛教冲击的
作用,排除。D 选项:种姓制度规定主要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和社会秩序,与商品经济发展并无直接因
果关系,排除。
12.【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印加帝国的文明成就。印加帝国首都库斯科能建成完善的供水系统,建造宏大壮丽
且使用超重型石块拼接严丝合缝的太阳神庙,这一系列大型工程的完成,表明印加帝国具备一定的组织动
员能力,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建设,B 选项正确。A 选项:城邦是古代希腊的政治单位,印加帝
国并非城邦,概念错误,排除。C 选项:材料主要描述的是城市建设和宗教建筑等方面,未提及农业在国
民经济中的地位,排除。D 选项:虽然提到太阳神庙,但仅从材料无法充分体现神权统治色彩 “十分浓厚”,
相比之下,组织动员能力更能从整体材料信息得出,排除。
13.【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后的商业革命及资本主义发展。①:16 世纪是资本主义早期阶段,合股
公司这种集资合股、共同经营、按比例分配利润的模式,有利于集中资金,扩大经营规模,适应了资本主
义早期发展对资金等方面的需求,故①正确。③:“商业革命” 表现为贸易范围扩大、商业经营方式变化
等,合股公司这种新的商业经营模式的出现正是 “商业革命” 的影响体现,故③正确。①③正确,故 A
选项正确。②:16 世纪时资本主义发展处于早期,主要是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大规模全球商品倾销是工业
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扩张方式,此时还未达到推动全球范围内商品倾销的程度,②错误。④:英国“日
不落帝国” 海上霸权的确立主要是通过一系列殖民战争等多种因素实现,合股公司经营模式对其有一定作
用,但不能说支撑了海上霸权,夸大了其作用,④错误。
14.【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 19 世纪中叶法国经济发展特点及影响。19 世纪中叶正处于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法
3
国大银行热衷于信贷投机活动,大量资金投入到国债、证券交易和对外贷款,而没有将资金有效投入到工
业生产等实体经济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法国经济从传统经济向工业化经济转型的进程,故 C 选项
正确。A 选项:虽然法国金融信贷资本发达可能会有部分资金用于对外资本输出,但材料强调的是这种资本
发展模式对法国自身经济转型的影响,A 选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 选项:材料主要围绕金融信贷资本在
国内的投机活动,与殖民扩张步伐推进关系不大,排除。D 选项:法国金融信贷资本过度集中于投机活动,
不利于本国实体经济发展,无法维系本国经济实力,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经济发展动力,排除。
15.【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一战时期美国的中立政策。漫画中大树代表 “美国中立”,英国拿斧头、德国拿锯
子试图破坏,反映出在一战的现实环境下,美国想保持中立面临着来自交战双方英国和德国的干扰,即孤
立主义面临现实困境,故 B 选项正确。A 选项:漫画重点强调的是美国中立受到英德挑战,而非两大军事集
团之间本身的矛盾尖锐,A 选项偏离漫画主旨,排除。C 选项:绥靖政策主要出现在二战前夕,与 1916 年
这一时间不符,排除。D 选项:漫画核心是美国中立受到威胁,并非强调英德争霸对世界和平的危害,排除。
16.【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日本的经济改革。日本政府冻结财阀资产、分散股权以及建立新的企业管理
体制,打破了财阀的垄断局面,使企业经营更加灵活,形成共同持股竞争机制有利于激发企业活力,释放
了经济发展活力,A 项正确。B 选项:军国主义根基主要与日本的政治体制、军事制度以及民族主义极端思
想等相关,这些经济改革举措主要针对的是经济领域的财阀,对军国主义根基的摧毁作用有限,排除。C 选
项:材料中举措主要是对财阀企业进行改革,并非推动国有经济扩张,排除。D 选项:材料主要涉及企业经
营管理体制和股权结构的改变,未体现对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排除。
二、非选择题(共 4 道题,52 分)
17.(14 分)
【参考答案】(1)传统农业的发展;统治者的需要(政府政策、土贡制度);古代交通的发展;商品经济
的进步;南方地区的开发;南方地区的自然条件适宜;文学、艺术作品的推动等。(8 分,答出四点即可)
(2)推动食物运输、储存的路径的创新;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打造运输物流业发展新业态
(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表现。(6 分,三点即可)
【试题解析】(1)原因传统农业的发展:所学知识。唐宋时期,农业生产技术在整体上不断进步,如农具
改进(曲辕犁在唐代的推广等)、水利灌溉工程的兴修(唐代的水利设施建设等),为荔枝这种经济作物
的种植提供了技术基础,使得荔枝种植在技术上得以更好地实施,进而推动其种植发展。
统治者的需要(政府政策、土贡制度):材料一 “唐代的荔枝主要用来上贡”。唐代的土贡制度要求地方
向朝廷进贡荔枝,这促使地方重视荔枝种植,扩大种植规模以满足上贡需求,从而推动了荔枝种植的发展。
古代交通的发展:所学知识。唐宋时期,国内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如唐代的驿道系统发达,宋代的水路交
通更为便捷,这使得荔枝能够更快速、便捷地运输到各地,扩大了荔枝的市场范围,刺激了荔枝种植的进
一步发展。
商品经济的进步:材料一 “宋代尤其是福建的荔枝不仅产量大而且进入市场”。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商业
活动频繁,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增大,荔枝作为一种特色农产品进入市场,其商业化趋势明显,这促使荔
枝种植规模扩大,以满足市场需求,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对荔枝种植的推动作用。
南方地区的开发:所学知识。唐宋时期,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大量人口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
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土地开垦增加,适宜荔枝种植的区域得到更充分利用,推
动了荔枝种植的发展。
南方地区的自然条件适宜:所学知识。岭南、巴蜀等地属于亚热带或热带气候,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
这些自然条件适合荔枝生长,是荔枝能够在这些地区集中种植并不断发展的重要基础。
文学、艺术作品的推动:材料一 “苏轼有诗云:‘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文学作品对
4
荔枝的赞美和宣传,提高了荔枝的知名度,激发了人们对荔枝的兴趣和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荔枝的
种植和消费,推动了荔枝种植的发展。
(2)作用
推动食物运输、储存的路径的创新:材料二 “今年,当地首次尝试使用无人机运输新鲜采摘的荔枝,虽然
单次的运输量小一些,但能实现随摘随送,最大程度锁鲜,还降低了运输过程中的损耗。” 传统荔枝运输
靠果农划船,损耗率高,而无人机运输实现了新的运输方式,改变了食物运输路径,同时最大程度锁鲜,
创新了食物储存方式,减少损耗。
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材料二 “过往,荔枝‘出岛’都需要果农一大早划船运输,不仅果农
辛苦、荔枝损耗率也较高。今年,当地首次尝试使用无人机运输新鲜采摘的荔枝”。从传统的果农划船运
输荔枝到采用无人机运输,这是对传统荔枝运输环节的改造升级,进而带动整个荔枝种植产业的现代化发
展,推动相关经济发展。
打造运输物流业发展新业态(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材料二 “当地首次尝试使用无人机运输新鲜采
摘的荔枝” 及所学知识。无人机运输属于 “低空经济” 范畴,它不同于传统的公路、铁路、水路运输方
式,为运输物流业开辟了新的领域和方式,形成了新的业态,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多元化发展。
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表现:所学知识。“低空经济” 融合了航空技术、信息技术等多种先进技术,以
创新的方式应用于经济领域,提高生产效率,符合新质生产力的特征,是新质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
体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18.(12 分)
【参考答案】(1)乙—丁—甲—丙;(2 分,不得有任何顺序错误)
甲:1945 年,从史料中苏联出动飞机、日本人狼狈逃窜等信息可看出此则史料是日本投降前夕。(2 分)
乙:1928 年,从史料中“军阀的陈酒装进了国民党的新瓶里”可看出蒋介石集团和奉系军阀的合流,判断
应该是东北易帜。(2 分)
丙:1946 年,从史料中,“美国海军替蒋介石运兵”和国民党向共产党进攻等细节,可看出是全面内战爆
发前后。(2 分)
丁:1931 年,从史料中日军飞机入侵吉林市可看出此事件应该发生在“九一八”事变前后(2 分)
注:判断依据在原文中找到史实依据,言之成理即可;年份和依据必须匹配,否则零分。
(2)亲历者的回忆录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补充官方史料的不足,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回忆录受个人记忆偏
差、立场、情感等影响也会存在主观性和不准确性;可与其他类型史料互为补充、史料互证。(6 分,正面
至少两点 4 分,反面至少一点 2 分。) 【试题解析】(1)史料排序及年份判断依据
排序:乙 — 丁 — 甲 — 丙
乙史料年份判断依据:材料中 “军阀的陈酒装进了国民党的新瓶里,除去旗帜变了,省议会大楼改为国民
党党部之外,其他的都是原封未动”。结合所学知识,1928 年东北易帜,蒋介石领导的南京国民政府形式
上统一全国,奉系军阀归顺南京国民政府,但本质上封建军阀统治的实质未变,符合材料描述,所以判断
此史料书写年份为 1928 年。
丁史料年份判断依据:材料中 “一架日本飞机,擦过玄天岭,低低地在吉林上空盘旋起来…… 是日寇关东
军司令本庄繁的‘安民布告’”。根据所学,1931 年 “九一八” 事变爆发,日本关东军发动对中国东北
的侵略,吉林等地很快沦陷,符合材料中日军飞机入侵吉林市及本庄繁这一关东军司令发布 “安民布告” 的
情境,所以判断为 1931 年。
甲史料年份判断依据:材料中 “苏联红军出动飞机 12 架,分三批飞入吉林市上空…… 日本侵略者…… 连
滚带爬地奔入北山丛林深处躲藏”。1945 年 8 月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沉重打击日本关东军,
材料中苏联红军出动及日军狼狈逃窜的描述与之相符,可判断为 1945 年日本投降前夕。 丙史料年份判断依据:材料中 “美国海军已经替蒋介石运进东北 30 万人马…… 侵入吉林市区的全部美式
装备的新六军龙天武的第 14 师…… 沿着我们的撤退线路,分两股追来”。1946 年,美国支持蒋介石发动
5
内战,帮助其运送军队到东北等地,且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发动进攻,符合材料描述,可判断为 1946 年
全面内战爆发前后。
(2)略
19.(14 分)
【参考答案】(1)由美苏主导变为多元力量参与;过程曲折;受国际力量对比变化影响(受“冷战”局势
影响);取得一定成效。(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满分)
(2)转嫁核裁军责任;维护自身(军事)霸权;遏制中国(军事)发展;(每点 2 分,答出两点即可满分)
(3)国际裁军有助于世界和平;裁军应坚持公平性原则,避免双重标准;裁军应该在国际法、联合国框架
下展开;裁军应基于自身国家利益综合考量。(每点 2 分,答出 2 点即可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
给分,但总分不得超过 4 分)
【试题解析】(1)由美苏主导变为多元力量参与:材料中提及“在法国、联邦德国等西欧国家的斡旋下,
谈判又再次开启”,说明后期西欧国家成为推动谈判的重要力量,谈判主体从美苏双边扩展至多边。
过程曲折:材料提到“1970 年代后半期,美苏裁军谈判停滞不前”,而 80 年代后谈判重启,体现谈判进程
的反复性与复杂性。
受国际力量对比变化影响:古巴导弹危机后美苏缓和推动初期谈判,70 年代冷战加剧导致停滞,80 年代苏
联态度转变(戈尔巴乔夫改革)促成实质性进展,体现国际局势对谈判的直接影响。
取得一定成效:1987 年《中导条约》首次实现核武器裁减,表明谈判从“控制规模”转向“实际裁军”,
具有里程碑意义。
(2)转嫁核裁军责任:美国作为核武器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要求核武库规模远小于自身的中国加入军控,
实为转移国际社会对其自身核裁军压力的手段。
维护自身军事霸权:通过限制中国核力量发展,维持美国在核战略领域的绝对优势,巩固其全球军事主导
地位。
遏制中国军事发展:渲染“中国核威胁论”,试图通过军控谈判束缚中国国防现代化进程,削弱中国战略
威慑能力。
(3)国际裁军有助于世界和平:历史表明,美苏裁军缓和了冷战紧张局势,减少核战争风险,符合人类共
同利益。
裁军应坚持公平性原则:中国反对美国要求的原因在于核武器数量严重不对称,公平性要求核大国率先承
担更大裁军责任。 裁军应在联合国框架下展开:多边机制能确保程序合法性,避免强国单方面施加规则,如《不扩散核武器
条约》即通过联合国推动。 基于国家利益综合考量:各国参与裁军需权衡安全需求与国际义务,如苏联后期因经济压力转向积极裁军。
20.(12 分)答案示例
观点: 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一个多民族不断融合、逐步扩大的过程,最终成为统一的自在实体。
论述: 费孝通先生指出,华夏在黄河中游形成后,通过吸收周围异族而壮大,最终发展为汉族和中华
民族。这一过程在中国古代史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展现了民族融合的连续性和动态性。 首先,在先秦时期,
华夏族的核心形成于黄河中游。周朝实行分封制,将华夏文化推广至周边地区,促进了民族融合。春秋战
国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戎夷蛮狄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逐渐融入华夏族。其次,秦汉时期是民族
融合持续,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巩固。秦朝统一后,征服南越、加强对西南夷的控制,促进了各地民族
的整合。汉武帝时期开拓西域,通过丝绸之路加强与西域各族的联系,同时,汉朝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
民族地区的治理也比之前更加有效。 再次,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融合。五胡内迁,建立政
权,推行汉化政策。北魏孝文帝改革,移风易俗,加速了鲜卑等民族与汉族的融合,为隋唐的统一奠定了
基础。 最后,隋唐至明清时期,民族融合持续深化。唐朝实行开放政策,兼容并包,与突厥、回纥、吐蕃
等民族交往,通过羁縻制度吸收少数民族。元朝时,蒙古族入主中原,与汉族融合,形成新的社会结构;
清朝满族统治者推行汉化,同时保持多民族共治,巩固了中华民族的统一体。
6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的形成并非简单的同化,而是一个以中原文化为凝聚核心,不断将“多元”族群
纳入“一体”框架的“雪球”式进程。这一漫长的民族融合运动,最终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坚实的
历史根基。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