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高级中学普通班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B卷(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高级中学普通班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B卷(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8 15:31:57

文档简介

高二 10 月份月考语文 B 卷答案
1.A 解析:B.“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错,原文“上述儒道释互补的哲理
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度,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
胸襟”。可见,不是“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
C.“不能有任何作为”错,由原文“我们和庄子要学到的是一种如何面对困境的心
理状态”可知,庄子的超然是指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不是指行动。
D.“学习、借用了儒家的思想”错,由原文“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
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这就
与儒家有些不谋而合的地方”可知,墨子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是与儒家的思想不
谋而合的。
2.A 解析:“形成了以儒家为主”无中生有。由原文“儒、道、释,分而观之,各
自智慧超群;综合起来,三位一体,交融互补后,其智慧在古代登峰造极”可知,
文中并没有提及以哪个流派为主。
3.D 解析:材料一的第一个分论点为“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
神”。
D.论证的是材料一的第二个分论点“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
所以,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一个分论点。
4.①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从“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国
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两个方面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
②论证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等。
5.①要有善良仁慈之心,善于学习,追求道德完善。②要懂得孝悌之道,胸怀
宽广,有忠恕之心。③要意志坚强,追求高远,要以天下为己任。
6.D 解析:“民主主义革命浪潮席卷了四川,激发了四川人民反抗清王朝的怒火”
错误,根据“清王朝为了侵吞四川民间为办铁路而筹集的巨款,竟然宣布四川的
铁路由民办收归国有。这样一来,四川人民对清王朝的愤恨,就好像火山一样迸
发了”可知,激发了四川人民反抗清王朝的怒火的是“清王朝为了侵吞四川民间为
办铁路而筹集的巨款,竟然宣布四川的铁路由民办收归国有”。
7.C 解析:“表现了聂荣臻对赵尔丰、端方二人的亲切感”错误,依据“清王朝为
了侵吞四川民间为办铁路而筹集的巨款,竟然宣布四川的铁路由民办收归国有”
“一会儿听说捉了赵尔丰,一会儿又听说捉了端方,以后又听到把这两个家伙先
后处决的消息”可知,“家伙”在这里是蔑称,应是表现了聂荣臻对二人的厌恶。
8.①新式学校让“我”一面读书,吸收文化科学知识,一面从当时国内国外所发
生的许多重大事变中,不断地思考,寻求真理;②反对“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和
反对军阀混战等运动,对“我”思想的触动;③对“时弊”的讨论激发了“我”的爱国
热忱,大量日本货流入四川引起了“我”的强烈反感,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
权转让给日本的消息让“我”和同学们气愤已极;④江津学生联合会的通知和号召。
9.①四川艰辛、动荡的生活及传统的人文文化让聂荣臻拥有了勇于反抗的骨气;
②新式学校的教学环境、国内的进步思想、国内国外所发生的许多重大事变,让
聂荣臻不断地思考,寻求真理,摸索自己要走的人生道路;③国内学生的爱国运
动让聂荣臻积极地投身政治活动。
10.BEG
句意:不要像宋国的某个人那样。宋国有个担忧他家的禾苗生长太慢就去用手把
禾苗拔高了的人,他疲倦地回到家,对家人说。
11.B 解析:A.正确。侍奉、赡养;/事情。句意: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老百姓做事。
B.错误。“内”通“纳”,结交;/“内”通“纳”,接纳。句意: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
孩子的父母结交。/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
C.正确。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
意:天下不去揠苗助长的人很少见了;/不知道句子停顿。
D.正确。自居;/居住。句意:孔子尚且不敢自居;/居住不求安适舒服。
12.C 解析:“形象地阐述了‘助长’对‘知言’的严重危害”错误。揠苗助长的寓
言是孟子用来说明修养浩然之气的正确态度,而不是讲“助长”对“知言”的危害。
应该是“形象地说明了浩然之气要日积月累而非一朝一夕之功”。
13.①这不是为了要与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为了要在同乡朋友中间博取名誉。
②子贡说:‘学习的时候不满足,这样就有智慧;教人不知疲倦,这是实践仁德。
既有仁德又有智慧,老师已经成为圣人了。
14.①由材料一“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恻
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
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可知,孟子主张“人皆有不忍之心”,
并通过例子和推理证明这种心是人之为人不可或缺的基础,即“四端”——仁(恻
隐之心)、义(羞恶之心)、礼(辞让之心)、智(是非之心)。他强调这些德
行是人性与道德的根本,需要扩充和发展。
②由材料二“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
然”可知,孟子强调自己善于培养浩然之气,浩然之气至大至刚,通过经常持有
正直、符合义的行为来培养,同时以宋人揠苗助长的故事告诫不可急于求成,靠
平时不断积累来培养,逐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
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
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
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
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
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
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
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
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
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
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都知道要扩大充
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
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材料二:
(公孙丑)“请问夫子所擅长的是哪一方面?”
(孟子)说:“我可以明辨是非善恶之言,我善于养护我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请问浩然之气是何意?”
(孟子)说:“难以说清楚。它作为一种气来说,可谓最广大而且最刚健,用
正直之道而养护却不去妨害,那么,可以充盈于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来说,
与道义相匹配;如果没有这种浩然之气,就会内心空虚而气不足。而且,必须要
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
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
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一定要在遇到事物的时候,能不预先期望什么,内心不要
忘记,也不要揠苗助长。不要像宋国的某个人那样。宋国有个担忧他家的禾苗生
长太慢就去用手把禾苗拔高了的人,他疲倦地回到家,对家人说:‘今天太劳累
了,我帮助禾苗生长了。’他的儿子快步赶到了田地之中去观看,禾苗却干枯了。
天下不去揠苗助长的人很少见了。以为(培养浩然之气)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
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人;妄自帮助禾苗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
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公孙丑)“怎么叫做明辨是非善恶之言?”
(孟子)说:“对偏颇肤浅的言辞,需要知道是被什么所蒙蔽;对放荡于欲
望的言辞,需要知道沉溺于何处;对邪恶的言辞,需要知道背离了什么;对逃避
性的言辞,需要知道为何所困、为何而屈。这些言辞,如果产生于其内心,就会
有害于政令;发布于政令之中,就会有害于事务。圣人再出现的时候,一定会信
从我的说法。”
(公孙丑)“宰我和子贡善于辞令,冉牛、闵子、颜渊善于论述德行,孔子
在说辞和德行两方面皆善,说:‘我在言辞和教令方面,能力不足。’那么,夫
子已经达到圣人的标准了吧?”
(孟子)说:“岂敢!怎么能这么说呢!当初子贡向孔子询问说:‘夫子已经
可以说是圣人了吧?’孔子说:‘要说是圣人,那么,我能力不足,我只是学习
的时候不满足,行教化的时候不敢说疲倦。’子贡说:‘学习的时候不满足,这
样就有智慧;教人不知疲倦,这是实践仁德。既有仁德又有智慧,老师已经成为
圣人了’圣人,孔子尚且不敢自居。这是什么话呢?”
15.B 解析: “表明老将想要倾诉,只可惜年岁已老,记性变差”错误,老将是
想要回忆戍守辽阳的岁月,表明对边关的关注;只是离开已久,记不真切。
16.①老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对边关之事依旧魂牵梦萦。②老将幻想着君王
能重新起用旧人,忠君报国之志不改。③老将自知这只是“万一”,可能性极小,
心生报国无门之悲。
17.(1)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2)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3)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18.A 而人类却残忍地毁坏着大自然
B 到那个时候一切都为时过晚了
C 人类的后代所见的都是祖辈丑陋的痕迹
19.③修改:那种与大自然的疏远、异化现象不仅普遍存在
⑥修改:对大自然的疏远和排斥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
20.B 解析:文中画波浪线句运用比喻,本体是“灾难”,喻体是“镜子”,用“镜
子”比喻灾难对民族精神的反映作用。A.排比,用三个“到……”的相同句式,构
成排比,增强了气势。B.比喻,本体“长征”,喻体“播种机”,用“是”连接。 C.借
代,“孤帆”代指船。 D.拟人,“春天”被赋予“脚步”的动作。
21.A.② B.④ C.① D.③ A 处:白衣战士的“英勇无畏”体现为国献身精神。故
填②;
B 处:普通人“责任感”,强调个体对国家的责任。故填④;
C 处:八方驰援的“血脉深情”表达团结互助。故填①;
D 处:方舱医院“读书哥”的“乐观豁达”,展现豁达心境。故填③。
22.积淀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色,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了
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
解析:首先分析句式:原句采用被动语态“被积淀”“得到了诠释”和不同句式结构,
改写时需要统一为主动语态并形成排比结构。观察发现“积淀”“诠释”“展现”三个
动词可构成并列关系。
然后对应成分,原句主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色”,可调整为“积淀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了诠释”改为主动式
“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已为主动式,
保留结构。
三个分句存在递进关系——从文化根基(积淀)到价值体现(诠释)再到精神外
化(展现),改写时需保持这种由内而外的逻辑层次。
三、写作(60 分)
23.参考立意:1.方向既定,步履不停,终抵幸福彼岸。
2.与其惧怕困难,不如朝选定的方向出发。
3.以智慧选准方向,凭执着一路前行。高二10月份月考语文
一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19分)
材料一: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
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
精神。中华传统文化,始终把爱国主义精神作为首要的价值标准,一向主张先爱国,
后立家,“家”为小家,“国”是大家。中华民族历来反对涣散分裂,追求团结统一。爱好
和平,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向主张“和为贵”,奉行“仁义礼智
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仁”为本,反对战争与暴力,主张以德报怨。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和生命意志。传统文化歌颂“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信奉“天道酬勤”,勉励人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以上独特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骨,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
神支撑。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着深刻
的大智慧,是东方哲学的杰出代表。这大智慧集中体现在“儒、道、释互补”之中。儒家
思想以孔孟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仁”,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以“中庸
之道”为哲学理念。“仁爱”与“中庸”,均极富智慧。道家思想以老庄之道为代表,其核
心是“道”,以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为主要内容。其代表性著作《易经》,是中国学问
之根据,《易经》中的智慧渗透在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而《道德经》和《庄
子》,亦为两部智慧奇书,其中的奥妙哲思尤为士人与士文化所推崇。中华道家文化之
“道”,是深邃的大智慧。佛家思想,其核心是“空”,以“心性“色空“因果“涅槃”等为
主要内容,以揭示生命奥秘,达到了生脱死为终报。儒、道、释,分而观之,各自智
慧超群:综合起来,三位一体,交融互补后,其智慧在古代登峰造极。儒道释互补,
便凝练出“外儒内道“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天地精神,人间情怀”等修身养性、
安身立命的智慧与胸襟。上述儒道释互补的哲理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度,
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
(摘编自郑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
材料二:
先秦时代,是我国古代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都在这个时期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的社会变革中,“百家争鸣”应运而生。儒家的仁心一
和谐世界,稳定发展孔孟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和谐而又美好的世界,是从身体到灵魂
的洗礼。
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都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们,要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
事物,要谦虚礼让,尊老爱幼,要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孔子所
高二语文月考.卷2100
第1页
圖巴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