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人教统编新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教学课件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一、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二、遵义会议
三、红军长征的胜利
认识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地位,通过了解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等艰难历程的史事,感悟长征精神。
02
03
01
了解红军长征的基本情况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时空观念、史料证实)
掌握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体会先烈们的不畏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习革命先烈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理解长征精神(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课程引入
1、红军反“围剿”
②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① 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从1930年到1933年,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指挥红军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成功粉碎了四次“围剿”。
红军遭受前所未有的沉痛打击。李德指责我们反击不力,我怒问道:“队连子弹都没有,历拿什么去反击...你们这些教条主义的战术家,只知道图上作业,纸上谈兵!” ——《彭德怀自述》
1932年,共产国际派了对中国国情一无所知的德国人李德任军事指挥,红军的指挥权从朱德、周恩来手中转入李德和博古(秦邦宪)手中。他们放弃了前四次反“围剿”的成功经验,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了重大牺牲,也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 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左”的错误:主观地夸大革命力量,轻视敌人力量和客观困难,急于求成、盲目冒险的错误行为。
人物简介:博古、李德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开始时间:
出发地点:
目的: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党内“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
1934年10月
江西瑞金
进行战略转移,保存革命力量。
2、战略转移—长征
“一连三夜,红军把部队缩编成西、南两个纵队。第四天晚上,他们完全出人意料地出发了……除红军主力外,成千上万的红区农民——男女老幼,党与非党的,都开始了这一征程。兵工厂被拆除,工厂被拆迁,机器全部由骡驴驼走——一切能搬得动的值钱的东西都随这支奇怪的队伍转移。”
———(美)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歌曲:十送红军
第五次“反围剿”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重大牺牲,也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3、湘江战役
①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蒋介石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拼死冲杀,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损失惨重,只剩下3万多人。
湘江战役后,红军总人数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老村民搬运红军尸首3天3夜,当时一眼望去,殷红的鲜血将碧绿的湘江染成了“赤水河”。江中到处飘浮着红军密密麻麻的尸体,顺流而下,竟一时堵住了水流。当地百姓为纪念死难红军,流传下“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
③在危急时刻,毛泽东果断建议红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这一建议得到中央多数同志的支持。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②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但敌人已在路上布下重兵,企图一举消灭红军。
时间:
地点:
内容:
意义:
1935年1月
贵州遵义
①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③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①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②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③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6.4万
①1934.10长征开始
②血战湘江
冲破敌人封锁线
会宁●
③1935.1 强渡乌江,攻克遵义,召开遵义会议。
④四渡赤水
⑤巧渡金沙江
⑥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⑦爬雪山,过草地
⑦爬雪山,过草地
⑧激战腊子口
1、长征路上重大事件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变换作战方针,指挥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佯攻贵阳,威逼昆明,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挥师北进,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短暂休整后,红军继续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高耸入云、人迹罕至的大雪山,走过遍布沼泽、杳无人烟的茫茫草地,突破敌人重兵把守的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
1、长征路上重大事件
影视资料:飞夺泸定桥
影视资料:过草地
2、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①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⑨1935.10吴起镇会师
⑩1936.10三大主力
会宁会师 长征胜利结束
②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会宁等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3、长征的意义
①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红军在极其险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坚韧不拔,英勇顽强,无坚不摧,一往无前,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③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二、坚定理想、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团结拼搏、顾全大局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
四、不怕牺牲、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 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 是中国人民永恒的精神动力。
新中国成立后授予军衔的10名开国元帅中有9人,10名大将中有8人,57名上将中有48人,177名中将中有157人,1359名少将中有857人参加过长征。
——郑广瑾、方十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记》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巩固练习
长征的胜利标志着蒋介石消灭红军计划的破产,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在长征途中大力向人民群众宣传了党的革命思想,播撒下了革命的火种,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敌人的围追堵截、自然环境恶劣、物资严重匮乏和路途遥远等。
半条被子”的故事发生在1934年11月,红军长征途经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时。三位女红军借宿在村民徐解秀家中。临走时,她们将仅有的一床被子剪成两半,留下了一半给徐解秀。这一举动体现了红军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情深。
《长征组歌》
1、北伐战争胜利了,但是到1927年,革命遭到了失败。土地革命战争曾经取得了很大的胜利,红军发展到三十万人,后来又遭到挫折。导致材料中“挫折”的历史事件是( )
A.第一次反“围剿” B.第二次反“围剿”
C.第三次反“围剿” D.第五次反“围剿”
D
巩固练习
2、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中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这首诗概括了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长征途中跳出敌人包围圈的是( )
A.血战湘江 B.四渡赤水 C.渡过金沙江 D.飞夺泸定桥
C
4、“党在长征途中注重革命宣传和团结各族群众,红军途经的大凉山、六盘山、西藏等地区各族群众,成为当地革命发展的有生力量。”以上材料反映长征 ( )
A.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B. 保存了党的基干力量
C. 播撒下了革命的种子 D. 是党的生死攸关转折
C
巩固练习
3、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 ”歌曲描述的史实发生在( )
A.北伐战争期间 B.红军长征期间
C.抗日战争期间 D.人民解放战争期间
B
5. “将他们(博古、李德)‘轰’下了台,这样重大的决定,不是经共产国际提出,而是由中国共产党自己做出,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材料所述史事发生在 ( )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古田会议 D.遵义会议
D
6.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这里的“伟大传奇”( )
A.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B.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C.改变了中国革命的性质 D.影响了世界局势的变化
A
巩固练习
7.毛泽东于1936年10月著诗《七律·长征》:“……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中表达了红军哪一次胜利会师的喜悦心情( )
A.遵义会议 B.会宁会师
C.井冈山会师 D.吴起镇会师
B
8.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长征精神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以下是在长征途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们的先后顺序应是( )
①遵义会议 ②飞夺泸定桥 ③巧渡金沙江 ④过草地
⑤翻雪山 ⑥会宁会师 ⑦四渡赤水
A.①⑦②⑥④③⑤ B.①⑦②④⑤⑥③
C.①⑦②④⑤⑥③ D.①⑦③②⑤④⑥
D
巩固练习
祝同学们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