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工作室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九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学科 历史 年级 九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的开篇课,在单元体系中起承上启下作用。承接上一阶段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开启对“科学技术与近代文化”的探究,为后续近代科学文化内容学习奠定经济与技术背景基础。教材先铺垫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政治、经济、科学基础;再聚焦电的应用、内燃机与新交通工具、化学工业核心成就,凸显“电气时代”特征;最后辩证分析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呼应新课标的要求,也为学生构建完整的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认知体系提供关键支撑。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历史学习基础,此前学习过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等内容,知晓资本主义制度扩展的背景,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话等成果有生活感知,且通过影视等渠道对相关发明家有零散了解,具备开展史料分析、对比探究的基础。该阶段学生逻辑思维渐趋成熟,能初步梳理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与影响,但存在认知难点:一是对“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这一特点理解易表面化,难深入体会其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本质差异;二是分析影响时,易忽视“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的深层逻辑,且辩证看待科技双重作用的能力有待提升等。
三、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通过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领域和代表性成果,初步理解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需要重点落实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特点、概况。(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2.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果以及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和发明家。掌握电力的广泛应用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刻影响;对比第一次工业革命,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和进步;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树立崇尚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特点、主要成就、影响。
五、教学难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影响、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的特点。
六、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讲授法、史料分析法、对比教学法、直观演示法。
七、学习方法 自主归纳、材料分析、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导入】展示生活场景图片:电话沟通、电灯照明、汽车行驶、飞机飞行的画面,同学们,我们每天用电话联系朋友,在电灯下学习,出门乘坐汽车或飞机,这些便利的生活方式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呢?电话、电灯、汽车和飞机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呢?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思考问题并准备步入本课学习。 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新课讲授 环节一:溯革命之源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 【引导】出示文字材料和世界地图,引导学生结合先前所学内容,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 【引导】出示工业革命、19世纪后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和文字材料,继续请学生归纳原因。 【强调】出示英国物理学家焦耳(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英国科学家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等图片,强调③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步。 【回答】①政治基础: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②经济基础: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自主归纳政治基础培养时空观念。展现科学成果图片将较抽象的科学进步具象化。
环节二:探发明之果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引导】出示视频片段,看视频,结合课本内容:找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说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国家、主要标志和主要特点。 【回答】美国和德国;电力的广泛应用;发电机和内燃机。 有助于快速形成知识框架。
(一)电的应用 【讲授】讲解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制造提供基本原理。1866年德意志人西门子研制出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发电机进入生产领域;1870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电力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 【引导】你们知道爱迪生吗?他都有哪些贡献?为什么他被称为“发明大王”? 【归纳】出示多张图片,各国发明家的共同努力下,发电机、电动机、电焊、电钻、电话、电车等纷纷问世。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回答】爱迪生发明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放映机,以及他在纽约建立的第一个火力发电站。他一生取得了1300多项的发明专利,被称为“发明大王”。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个体发明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理解 “电气时代” 到来的必然性。
(二)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提问】在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方面 【回答】①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一
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哪些成就? 【引导】出示多则材料,合作探究,内燃机的发明有何意义? 【讲授】出示图片,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 本茨(汽车之父)制成了第一辆本茨专利的内燃机汽车。 台煤气内燃机。②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研制成汽油内燃机。③ 1892年,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了柴油内燃机。 【回答】①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在交通运输领域内引发了一场变革。②带动了相关的新兴工业的发展,以内燃机为发动机的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等出现,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先让学生自主梳理内燃机发展历程,再通过材料分析其意义,培养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
(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引导】现代化学工业的产生是应用技术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发展,加速了石油化学工业产生。小组合作,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化学工业和新材料方面取得哪些成就? 【回答】①19世纪60--90年代,人们已经能够使用新方法生产碱、硫酸、人造染料等产品。②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经过多年研究,发明了现代炸药。后来又研制成无烟炸药。③1869年,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的制造技术,现代塑料工业由此诞生。④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 引导小组合作归纳成果,既强化团队协作能力,又让学生认识到工业革命各领域间的相互关联,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系统性与整体性。
环节三:思革命之意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一)特点 【提问】出示两张表格,对比两次工业革命,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哪些特点? 【回答】①几个先进国家几乎同时发生,规模更大,范围更广,但美国和德国领先于其他国家;②科学与技术开始紧密结合,并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③成果主要集中于重工业领域;④一些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如德国、日本)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发展迅猛。 有助于培养历史对比思维与归纳能力。
(二)影响 【引导】出示多则材料,引导学生材料分析,合作探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回答】①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一些资 有助于培养学生全
【提问】出示文字材料,辩证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产生了哪些消极的影响呢? 【讲授】出示四张图片,简要讲述“世界市场的形成历程”。 【知识拓展】出示表格,引导学生合作探讨,比较两次工业革命并将表格填写完整。 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③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增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引发一战。 【回答】造成了新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如贫富分化和环境污染。 交流讨论,填写表格。 面、客观看待历史事件的唯物史观,理解科技发展的双重性。 开展两次工业革命对比填表活动,将零散知识系统化,深化对两次工业革命的认知
(三) 课堂小结 本节课围绕第二次工业革命展开,我们先梳理了其背景,接着学习了核心成就,还分析了其特点与影响。通过与第一次工业革命对比,更清晰认识到这场革命的历史意义,也深刻体会到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双重作用。 认真听讲,回顾所学内容,记好课堂笔记。 引导学生树立理性的科技观,升华家国情怀,为后续相关内容学习做铺垫。
九、 随堂练习 5道随堂测试题(详见配套教案)
十、 板书设计
十一、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学生参与度较高。但在讲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影响时,部分学生理解起来仍有难度,后续教学中可进一步结合具体案例,降低理解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