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海滨小城 第二课时 课件+教案+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7.海滨小城 第二课时 课件+教案+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8 16:59:18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海滨小城
第二课时
(人教版)三年级


本课目标
目录
复习导入

精读课文

课外拓展

课堂评价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本课目标
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感受海滨小城 “庭院、公园、街道” 的生活之美与整洁之态,体会我国沿海小城独特的地域风貌与人文气息,增强对家乡、对祖国多样自然与人文景观的认同。理解课文结尾对海滨小城 “美丽又整洁” 的赞美,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传承 “热爱家园、珍视生活环境” 的文化内涵,树立爱护身边环境的意识。
积累文中描写庭院树木、公园榕树、街道特点的生动语句,能运用这些语句描述小城的景物特点。理解并掌握比喻的修辞手法,能辨别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尝试用简单的比喻句式描述身边事物。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尤其读好第 4-6 自然段,读出庭院的生机、公园的热闹、街道的整洁,进一步感受散文语言的感染力。
分析第 4-6 自然段,通过找关键句,梳理庭院 树多、公园 榕树大且多、人多、街道干净的特点,培养提取与整合信息的能力。梳理全文海滨— 小城— 总结的描写顺序,理解分述 — 总结的文章结构,能清晰概括海滨小城的整体特点,培养整体感知文本的逻辑思维。通过对比 ,学会从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两个维度分析文本,提升辩证思维能力。
品读描写庭院凤凰花的语句,想象 “红云” 般的花海画面,感受植物色彩与形态的自然之美。
分析榕树的比喻描写,体会遮太阳、挡风雨的实用价值与绿绒的视觉美感,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之美;体会生活环境的舒适之美,激发对身边环境的审美感知。
复习导入
你还记得我们在上一节课是如何找到关键句的吗?
先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再想想这些句子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
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这一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
庭院的特点
庭院
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句写庭院特点的?
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有桉树、椰子树、橄榄树、凤凰树,还有别的许多亚热带树木。初夏,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种类多
叶香
花美
把庭院的美丽具体化
公园
小城的公园更美。这里栽着许许多多榕树。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太阳,挡风雨。树下摆着石凳,每逢休息的日子,石凳上总是坐满了人。
关键句
榕树数量多
榕树样子美
人们在榕树下休息
读第5自然段,找出本段的中心句,边读边想象:作者笔下的公园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这句话写得好吗?好在哪里?
这句话把大榕树比作撑开的绿绒大伞,写出了榕树的高大和枝繁叶茂。
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太阳,挡风雨。
街道
小城的街道也美。除了沥青的大路,都是用细沙铺成的,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好像踩在沙滩上一样。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十分干净,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
小城的街道有什么特点?
街道漂亮干净。
小城景象
景象
回顾4—6自然段,补充完整。
景象
庭院
树多
公园
景象
街道
树大、人多
十分干净
这座海滨小城真是又美丽又整洁。
文章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赞美海滨小城的美丽与整洁,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在海滨小城,我们领略了与西沙群岛不一样的美丽,学习了“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的方法。我们身边到处都是美,只要我们用心去学习、观察,就能发现。课余时间我们可以和大人一起找一找,比一比谁发现的地方更美。
课堂小结
结构梳理
海滨
大海:蓝色 浩瀚
海滩:各种贝壳 喧闹
小城
庭院:很多树
公园:树大 人多
街道:干净 整洁
海滨小城
赞美小城
热爱家乡
拓展延伸
中国最美海滨城市
三亚:三亚市位于海南省南部。
厦门: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东南部。
秦皇岛:秦皇岛位于最具发展潜力的环渤海经
济圈中心带。
珠海:珠江三角洲南端的一个重要城市。
日照:山东省境内。
随堂练习
例句: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太阳,挡风雨。
一只只小鸟就像一个个技艺高超的音乐家,它们叫声响亮,节奏欢快悦耳。
请仿照例句写一句话。
小练笔
二、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A.课文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具体描写了小城里的景物。
B.海滨小城的特点是美丽、整洁。
C.课文写了海滨小城的大海、沙滩、庭院、公园和街道五个场景。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海滨小城》第二课时教案
一、素养目标
(一)文化自信
感受海滨小城 “庭院、公园、街道” 的生活之美与整洁之态,体会我国沿海小城独特的地域风貌与人文气息,增强对家乡、对祖国多样自然与人文景观的认同。
理解课文结尾对海滨小城 “美丽又整洁” 的赞美,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传承 “热爱家园、珍视生活环境” 的文化内涵,树立爱护身边环境的意识。
(二)语言运用
积累文中描写庭院树木(桉树、凤凰树)、公园榕树、街道特点的生动语句,能运用这些语句描述小城的景物特点。
理解并掌握比喻的修辞手法(如 “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能辨别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尝试用简单的比喻句式描述身边事物。
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尤其读好第 4-6 自然段,读出庭院的生机、公园的热闹、街道的整洁,进一步感受散文语言的感染力。
(三)思维能力
分析第 4-6 自然段,通过找关键句(如 “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小城的公园更美”“小城的街道也美”),梳理庭院 “树多(种类多、叶香、花美)”、公园 “榕树大且多、人多”、街道 “干净” 的特点,培养提取与整合信息的能力。
梳理全文 “海滨(海上、海滩)— 小城(庭院、公园、街道)— 总结(美丽又整洁)” 的描写顺序,理解 “分述 — 总结” 的文章结构,能清晰概括海滨小城的整体特点,培养整体感知文本的逻辑思维。
通过对比 “海滨景物” 与 “小城景物” 的不同特点,学会从 “自然景观” 与 “人文景观” 两个维度分析文本,提升辩证思维能力。
(四)审美创造
品读描写庭院凤凰花的语句(“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想象 “红云” 般的花海画面,感受植物色彩与形态的自然之美。
分析榕树的比喻描写(“绿绒大伞”),体会 “遮太阳、挡风雨” 的实用价值与 “绿绒” 的视觉美感,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之美;感受街道 “咯吱咯吱响的细沙路”“一片落叶都没有” 的整洁,体会生活环境的舒适之美,激发对身边环境的审美感知。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找到第 4-6 自然段的关键句,梳理庭院、公园、街道的景物特点。
理解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积累生动语句并尝试运用。
(二)教学难点
梳理全文结构,理解 “海滨 — 小城” 的描写逻辑与 “分述 — 总结” 的写作思路。
体会海滨自然之美与小城人文之美的差异与融合,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关键句梳理法、情境想象法、小组讨论法、对比分析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庭院桉树、凤凰花、公园榕树、整洁街道的图片 / 视频,第 4-6 自然段文本截图,全文结构梳理思维导图)。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5 分钟)
回顾旧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海滨的美景,谁能说说海上和海滩各有什么特点?”(预设:海上 —— 天蓝海蓝、景物色彩丰富、朝阳镀金;海滩 —— 贝壳多且美、船队归来喧闹)。
复习关键句找法:“我们是怎样找到海滨段落的关键信息的?”(明确:先读每句话意思,再找围绕哪句话写 —— 即关键句)。
过渡:“海滨的景色让我们着迷,那小城里面又有哪些美景呢?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海滨小城》,探索小城的秘密。”
(二)精读课文,梳理小城景物(20 分钟)
1. 学习第 4 自然段(庭院)
自主阅读:“默读第 4 自然段,找一找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横线画出来。”(明确关键句: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
小组讨论:“作者是怎样围绕‘树多’写庭院的?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树多、树美?”,完成表格填空:
2. 叶香:桉树叶子香味飘满街院
3. 花美:凤凰花开得热闹,像红云 |
感情朗读:“桉树的香味飘满街院,凤凰花像红云笼罩小城,多美的画面!带着这种感受,齐读第 4 自然段,注意读出香味的悠远和花开的热闹。”
2. 学习第 5 自然段(公园)
指名朗读:“谁愿意读第 5 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找本段的关键句,想一想公园的美体现在哪里。”(关键句:小城的公园更美)。
聚焦榕树:“公园的美主要来自榕树,作者是怎样写榕树的?”(“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
分析比喻:“这句话把榕树比作什么?‘绿绒大伞’好在哪里?”(预设:“绿绒” 写出榕树叶子的绿和柔软,“大伞” 写出榕树的高大、枝叶茂密,能遮太阳、挡风雨,既形象又体现实用价值)。
补充特点:“除了榕树美,公园还有什么特点?”(人多:休息日子石凳坐满了人,体现公园的热闹与受欢迎)。
想象朗读:“闭上眼,想象你坐在‘绿绒大伞’下的石凳上,吹着风,多舒服!带着这种感受,再读第 5 自然段。”
3. 学习第 6 自然段(街道)
自由朗读:“读第 6 自然段,用‘△’标出街道的特点,说说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特点:美、干净)。
分析细节:“‘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好像踩在沙滩上一样’,这句话让你感受到什么?”(街道用细沙铺成,有独特的趣味,体现 “美”);“‘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说明街道有多干净?”(极度整洁,体现人们对环境的爱护)。
对比思考:“小城的街道和我们平时见的街道有什么不一样?”(预设:用细沙铺成、更干净,有海滨特色)。
齐读段落:“读出街道的整洁和踩沙的趣味,语速稍轻快。”
(三)梳理全文,体会情感(8 分钟)
整体回顾:“我们学完了全文,作者先写了海滨的哪两个场景?又写了小城的哪三个场景?”(海滨:海上、海滩;小城:庭院、公园、街道),课件出示思维导图,师生共同完成。
分析结尾:“课文最后一句话是什么?‘这座海滨小城真是又美丽又整洁’,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明确:总结全文,概括海滨小城的整体特点,表达作者对家乡的赞美与热爱)。
情感升华:“作者为什么能把海滨小城写得这么美?”(预设:因为作者爱家乡,用心观察家乡的每一处景物),引导学生体会 “爱家乡就要关注家乡的美”。
(四)拓展练习,学以致用(5 分钟)
比喻仿写:“作者用‘绿绒大伞’写活了榕树,我们也来试试!仿照‘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写一句话。”(示例:“一朵朵小花就像一个个彩色的小喇叭”“一片片叶子就像一只只小手掌”),学生动笔写,指名分享。
课外延伸:“课件展示三亚、厦门等中国最美海滨城市的图片,‘这些城市也有独特的美。课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查资料,找一找你最喜欢的海滨城市,下节课分享它的特点。’”
(五)课堂评价(1 分钟)
从 “关键句找得准”“朗读有感情”“仿写有创意”“积极参与讨论” 四个维度,评选 “小城探索小达人”,颁发贴纸。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读懂了小城的美,还学会了用关键句梳理信息、用比喻写句子。希望大家以后也能像作者一样,用心发现身边的美!”
六、板书设计
海滨小城
庭院 树多、美
公园 榕树大且多、人多
街道 小城的街道也美 干净、有趣
海滨— 小城— 总结:美丽又整洁(爱家乡)《海滨小城》同步练习
一、读拼音,写词语。
bīn hǎi zōng sè fēng huáng jiē dào zhěng jié
( ) ( ) ( )( )( )
二、下列对文中比喻句 “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 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把榕树比作绿绒大伞,写出了榕树叶子的翠绿和柔软
B. “大伞” 形象地写出了榕树高大、枝叶茂密的特点
C. 这句话只突出了榕树的美观,没有体现其实用价值
D. 该比喻让读者能更直观地想象出榕树的样子
三、读课文第 4 自然段,完成填空:小城里的庭院特点是 “ ”,作者从三个方面具体描写:一是树的______多(列举两种: 、 );二是桉树叶子的______飘满街院;三是凤凰树开花很,像一片片______笼罩小城。
四、仿照文中比喻句,完成句子。
例: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
(1)一朵朵向日葵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
(2) 就像 。
五、课文结尾 “这座海滨小城真是又美丽又整洁” 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作者通过描写海滨小城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海滨 棕色 凤凰 街道 整洁
C(解析:这句话不仅突出了榕树的美观,“可以遮太阳,挡风雨” 也体现了榕树的实用价值,所以 C 选项错误)
(庭院)树种类多、叶香花美;(公园)高大茂密、休息时人多;(街道)细沙铺成有乐趣、极度干净
树多;种类;桉树;椰子树(或橄榄树、凤凰树,任写两种);香味;热闹;红云
(1)一个个金灿灿的小太阳 (2)一片片枫叶 一只只红色的小手掌(答案不唯一,符合比喻逻辑即可)
作用:总结全文,概括出海滨小城 “美丽又整洁” 的整体特点,与前文对海滨、庭院、公园、街道的描写相呼应。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海滨小城的赞美之情,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