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二上第四单元7.《古诗二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二上第四单元7.《古诗二首》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0.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8 17:06: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学语文___二_年级课时备课
课题 《古诗二首》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序号
教材分析 核心问题及问题系统 核心问题:从《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中,你能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哪些特点?诗人想传递怎样的情感? 子 1.《登鹳雀楼》里,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子 2.《望庐山瀑布》中,诗人是怎样描写庐山瀑布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句话让你想到了什么? 子 3. “更上一层楼” 仅仅是说 “再登一层楼” 吗?诗人想通过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课标分析 维度 学段目标 任务群要求 学业质量标准
识字与写字 喜欢识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2. 掌握汉字基本笔画和笔顺规则,能规范书写 “楼、依” 等字,注意间架结构;3. 努力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引导学生在古诗学习中积累生字、写景词语,发现 “楼、依” 等形声字构字规律,感受汉字文化内涵。 1. 能准确认读 “鹳、雀、庐、瀑” 等生字,规范书写 “尽、疑” 等字;2. 能区分 “瀑” 的不同读音(pù、bào)。
阅读与鉴赏 1.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 结合插图和上下文了解诗句意思,在阅读中积累 “白日依山尽” 等写景句子;3. 喜欢读古诗,能感受古诗描绘的山河之美,与同学交流阅读感受。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引导学生通过古诗学习,了解鹳雀楼、庐山等自然景观,提升对祖国山河的认知。 1. 能结合插图说出诗句的大致意思;2. 能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感受祖国山河的壮阔或雄伟。
表达与交流 学说普通话,在交流诗句感受时态度自然大方;2. 能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努力理解他人表达的意思;3. 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描绘的画面,做到表达清晰。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引导学生将诗句想象转化为口头表达,提升语言组织能力。 1. 能完整说出 1-2 句诗句的意思;2. 在小组交流中能主动发言,不怯场。
梳理与探究 1. 观察 “楼、庐” 等字的字形,体会形声字构字特点;2. 用口头或图文方式(如 “诗句 - 画面” 配对卡)整理古诗学习成果;3. 尝试梳理古诗中描写 “山”“水” 的不同角度(如远景、近景)。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收集其他写景古诗,拓展阅读视野。 1. 能说出 “楼、依” 是左右结构,“尽” 是上下结构;2. 能将 “白日依山尽” 与对应的插图配对。
学情分析 已知经验 困难障碍 突破措施
1. 二年级学生已学过《静夜思》《春晓》等简单古诗,能借助拼音朗读古诗;2. 对 “太阳、山、河、瀑布” 等自然景物有生活认知,能通过插图辅助理解文本;3. 掌握 “熟字加偏旁”“组词识字” 等基础识字方法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 对 “鹳雀楼”“庐山” 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不了解,影响对诗句场景的感知;2. “依、穷、疑” 等关键字较抽象,仅靠字面难以理解(如 “穷” 不是 “贫穷”,而是 “穷尽”);3. 难以体会 “更上一层楼” 的深层含义(如 “努力提升才能看得更远”),易停留在字面意思
课时目标 1. 借助拼音、形声字规律(如 “楼 - 庐” 都是 “木” 字旁,和建筑 / 树木相关),正确认读 “鹳、雀、庐、瀑、疑” 等 10 个生字,规范书写 “楼、依、尽、疑”4 个生字,注意 “疑” 的笔顺;2. 正确流利朗读《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读出诗句停顿(如 “欲穷 / 千里目,更上 / 一层楼”),背诵两首古诗;结合插图和上下文,理解 “白日依山尽”“飞流直下三千尺” 等关键诗句的大致意思;3. 通过听乐曲、看插图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能用 “我好像看到了……” 的句式描述(如 “我好像看到了黄河流进大海里”),感受祖国山河的壮阔与雄伟,体会诗人对山河的赞美之情。 评价任务 1. 通过 “生字认读小转盘”(随机抽取生字朗读)和 “写字展示台”(展示书写作业),评价学生对生字的认读和书写情况,要求认读无错音,书写规范;2. 通过 “古诗诵读之星” 评选(个人或小组朗读),评价朗读停顿和流利度,要求能读出节奏,无丢字添字;3. 通过 “诗句画面描述会”,评价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能力,要求能完整说出 1-2 个画面,语句通顺。
课时任务 1. 课时驱动性任务呈现:“‘诗游山河’打卡活动”—— 同学们,我们之前跟着《黄山奇石》欣赏了黄山的神奇,今天要开启 “诗游山河” 第二站!跟着王之涣登鹳雀楼,跟着李白看庐山瀑布,完成打卡就能获得 “小小诗人” 徽章!2. 预设学生问题:“鹳雀楼有多高?”“瀑布真的像银河吗?”—— 引导聚焦核心问题:“诗里写了怎样的山河景色?我们能感受到什么?”3. 引起注意:展示鹳雀楼和庐山瀑布的实景图,提问 “想知道古代诗人怎么描写这些景色吗?” 激发学习期待;4. 评价标准:打卡成功需做到 “读准古诗、说清画面、背出诗句”;5. 此环节等同于导入新课,用时约 5 分钟。
环节任务 学评任务 问题系统 学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 (引导解决问题的过程) 评
1. 1. 生字认读:用 “形声字配对卡”(如 “楼” 配 “木 + 娄”),让学生尝试认读生字,同桌互查;2. 写字练习:教师示范 “疑” 的笔顺,学生在田字格练习,小组内互评书写。 1. 这首诗里有哪些字我们不认识?2. “楼” 和 “庐” 长得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1. 学生提出不认识的生字(如 “鹳、疑”),小组讨论怎么记(如 “鹳” 是 “鸟” 字旁,和鸟类相关);2. 学生观察 “楼、庐” 的字形,发现都是 “木” 字旁,猜测和 “木头做的建筑” 有关。 1. 针对学生提出的生字,教师用 “生活联想”(如 “疑”—— 怀疑自己没带书)帮助记忆;2. 总结形声字规律:“木” 字旁的字多和树木、建筑相关,帮助学生举一反三。 【巩固评价】通过 “生字小老师” 活动,让学生上台领读生字,评价认读准确率;展示优秀书写作业,明确规范要求;【预设补救】对认读困难的学生,用 “拼音提示卡” 辅助;对书写不规范的,一对一指导笔顺;【总结迁移】引导学生说出其他 “木” 字旁的字(如 “树、村”),巩固识字方法。
2. 1. 朗读评价:小组开展 “古诗接龙”,评价朗读流利度和停顿准确性;2. 画面描述:学生用 “我好像看到了……” 说诗句画面,教师记录关键词(如 “太阳、山、瀑布”)。 1.《登鹳雀楼》里 “白日依山尽” 是什么意思?2. “飞流直下三千尺” 为什么要用 “三千尺”? 1. 学生结合插图,尝试解释 “白日依山尽”(如 “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2. 学生提出疑问:“瀑布真的有三千尺吗?” 小组讨论后发现是 “夸张,让瀑布看起来更高”。 1. 教师用 “动态插图”(太阳西沉、瀑布奔流)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引导说出 “壮阔”“雄伟” 等感受;2. 简单讲解 “夸张手法”:就像说 “我饿得能吃一头牛”,不是真的,是为了突出感受。
3. 1. 背诵检查:用 “古诗填空卡”(如 “欲穷( ),更上( )”),检查背诵情况;2. 情感表达:学生说说 “读诗时感觉祖国山河怎么样”,评价情感体会程度。 1. 怎么才能快速背会这两首诗?2. 诗人写这两首诗时心情是怎样的? 1. 学生分享背诵方法(如 “先记画面,再记诗句”“分句背,再连起来”);2. 学生结合诗句,猜测诗人 “很喜欢祖国的山河,很开心”。 1. 组织 “背诵小竞赛”,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教师巡视指导;2.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我们去公园看到漂亮的花会开心,诗人看到这么美的山河也会很赞美”,帮助体会情感。
课堂小结 《古诗二首》里,《登鹳雀楼》让我们看到了太阳西沉、黄河入海的壮阔景色,还告诉我们 “想要看得更远,就要更努力”;《望庐山瀑布》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瀑布像银河落下来的雄伟。通过朗读和想象,我们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美,也学会了认读和书写新的生字。希望大家以后看到美丽的景色时,也能想起这些古诗,做个爱祖国、爱自然的 “小小诗人”!
作业设计 1. 把《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背诵给爸爸妈妈听; 2. 用自己的话和同学交流两首诗的意思; 3. 读记课后第三题的词语,尝试用其中 1-2 个词语说一句话。
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唐 王之涣) 《望庐山瀑布》(唐 李白) 所见 夕阳落山图 黄河入海图 近看 雄伟 远看 壮观 所感 站得高 看得远 (站得高看得远,不断进取) (夸张、比喻,赞美自然壮美)
课后反思 问题 :“庐山瀑布那么高,李白站在旁边,没有被瀑布的水冲走吗?” - 解决过程:先安抚孩子 “别担心,李白没有被冲走哦”,然后拿出瀑布分层图(标注 “远处观望区、瀑布水流区”),指着 “远处观望区” 说:“你看,李白是‘遥看’瀑布,就是站在离瀑布很远的地方看,就像我们在公园远处看喷泉一样,不会被水淋到,更不会被冲走”;再用手势模拟 “远处看” 的动作:“手比成小望远镜,远远看瀑布,水在那边流,我们在这边站,很安全”。最后还和孩子开玩笑:“李白要是被冲走了,就写不出这么美的诗啦”,逗得学生笑起来,也记住了 “遥看” 是 “远处看” 的意思。 2. 教训: - 没及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后来补充后才调动起积极性,说明回应孩子的问题时,不能只给答案,还要 “勾连他们的生活”,后续要多问 “你们平时遇到过吗”,让孩子从自己的经历里找答案,理解更深刻; - 讲 “遥看” 时,没提前准备 “远处观望” 的示意图,只能临时画,部分孩子等不及,后续涉及 “方位、距离” 的词语,要提前准备简单的图示,比如 “近看 / 遥看对比图”,让孩子一眼就明白 “距离不一样,看到的场景和安全程度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