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教学课件 (共30张PPT内嵌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2.3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教学课件 (共30张PPT内嵌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7.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10-28 17:39: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二章 地形变化的原因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从“小”东平见“大”中国
活动:观看视频,寻找视频中东平的地貌类型,及人文景观的分布,思考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
影 响
影 响
课程标准 1.3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核心素养 综合思维:结合资料,从多角度综合分析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相互影响
区域认知:以特定区域为研究对象,认识到不同区域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关系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地理实践力:调查东平其他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相互影响的案例人地协调观:通过对山东东平案例的分析,深刻理解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相互影响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发展观念
地表形态对
人类活动的影响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影 响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活动一:探究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
以东平县域为例,观察图中聚落分布,讨论:地形对聚落形成的影响及原因。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拉萨市,常住人口不足100万。
活动一:探究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
以拉萨市和成都市为例,讨论:地形对聚落形成的影响及原因。
成都市,常住人口达2000万以上。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1.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观察上图思考:人口分布与海拔有什么关系?
随着海拔的上升,人口占比在下降。
读出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区,面积及人口占比。
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区,其面积仅占陆地面积的57.3%,却集中了世界人口的80.2%。
总结,从海拔的角度分析,世界人口多分布于什么地区?
人口分布多趋向于低平地区,具有低地指向性。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1.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总结)
地形 对人口分布影响 原因
平原地区 人口密集,世界人口密集区多分布于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与交通联系。
山地高原 人烟稀少,在山区生活的人们,一般将居住地选择在河谷地区或山间盆地。 地表崎岖的山地,寒冷干燥的高原,不利于农耕和对外联系。
地形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原因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2.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坡度超过7°,坡度小于25°就要修筑梯田才能耕作
平原地区地势低平,面积广阔,土壤肥沃,适宜农耕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活动二:探究地表形态对农业景观的影响
1.四幅图分别展示了什么样的农业景观与生产特征?与地形的关系如何?
畜牧业
果树栽培为主的种植业
林场,用材林树种单一
海拔较低、水热条件好的山地适合林业发展
海拔较高的高原地区适宜发展高寒农牧业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活动二:探究地表形态对农业景观的影响
2.对比哈尼地区森林和梯田分布差异,归纳海拔、坡度等对农业的影响。
红河哈尼梯田土地利用示意图
有一定坡度
海拔较低
因地制宜修筑梯田,防止水土流失
坡度较大
海拔较高
发展林业,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活动二:探究地表形态对农业景观的影响
3.秦岭“南草北树”现象:在牛背梁自然保护区顶部区域,沿着山脊线能看到明显的“南草北木”现象。南坡是厚实松软的高山草甸,北坡则是杜鹃林、冷杉林等。
南坡为阳坡,光照强、气温高、蒸发旺盛,且坡度较陡导致水分流失快,仅适宜草本植物生长
北坡为阴坡,光照弱、蒸发少,坡度较缓且积雪融水补给稳定,水分条件能满足乔木需求
S
N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2.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总结)
地形要素 对农业生产影响
海拔 海拔较低的平原对农业生产的限制较小。
海拔较低、水热条件好的山地适合林业发展
海拔较高的高原地区适宜发展高寒农牧业
坡度 坡度超过7°,就要修筑梯田才能耕作
坡度超过25°,不适宜发展种植业,应发展林业或进行自然保护
坡向 不同坡向太阳辐射和水分条件存在的差异,影响植物生长。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地形要素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活动三:探究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对比东平G105不同路段差异,探讨不同地形类型对交通线路建设的影响。
东平特大桥(G105)
在河网密布的平原,修筑公路、铁路需要架设桥梁,避开沼泽地。但是,这些地区内河航运比较发达,如欧洲的莱茵河下游地区、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都形成了密集的水运网。
湖南张家界天门山公路
为达到线路修筑的坡度要求,山区的交通线往往迂回前行,所以在坡度较陡的山地常见到“之”字形的公路。
兖州泰安港公铁水
联运物流园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活动三:探究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2.对比四川东西部交通线路密度差异,探讨不同地形类型对交通线路建设的影响。
东部线路密度大:因为平原有利于陆路交通线建设,建筑成本低;
西部线路密度小:山区地面起伏大,修建公路、铁路的成本及技术难度要大得多,交通运输受到较大的限制,建筑成本高。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3.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总结)
地形要素 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平原 平原利于陆路交通线的建设,建筑成本比较低,线路密度较大。
河网密布的平原,修筑公路、铁路需要架设桥梁,避开沼泽地,但内河航运发达。
海拔较高的高原地区适宜发展高寒农牧业
山地 修建公路、铁路的成本及技术难度大,线路密度较小。
山区交通线往往迂回前行,呈“之”字形分布。
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地形要素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课堂练习
读图,完成1~2题。
1.该岛铁路形状为“环形”,说明其最主要的地形是( )
A.平原 B.山地 C.高原 D.盆地
2.之间的铁路没按图中甲丙之间虚线修建,最可能的原因是( )
A.虚线处是鞍部 B.虚线处是河谷
C.虚线处等高线稀疏 D.虚线处等高线密集
B
D
人类活动对
地表形态的影响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读图思考人类分别通过什么活动改造了地表形态,并分析这些活动对地表形态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东平湖沿湖梯田
运河之心,戴坝虎啸
东平湖堤顶防汛路绿化
东平湖堤岸综合治理
间接塑造地表形态
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1.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①修建梯田
人类通过建设梯田减缓坡度,减缓流水侵蚀作用,更好地保水、保土。
②修筑堤坝
修筑堤坝,会改变下游河道的水沙条件,从而改变下游河道的侵蚀、堆积过程及其形态,并改变和影响冲积平原的发展方向。
https://m./article/7267413174851273253/ upstream_biz=doubao&use_xbridge3=true&loader_name=forest&need_sec_link=1&sec_link_scene=im&theme=light
1.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③工程建设
工程建设中挖方或填方会人为造成陡坡或洼地;
采石、采矿会改变地表形态,而堆放矸石、废矿石等会形成人造丘冈等。
银山镇铁山矿区修复前后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2.间接塑造地表形态
①破坏植被会加速地表侵蚀,植树种草则能降低地表侵蚀的速度。
昔日的陕北黄土高原
陕北志丹县水土保持流域治理区一角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2.间接塑造地表形态
②大量引用河水,会导致河流水量减少,使河流侵蚀、沉积状况发生改变
阿斯旺大坝建成后20多年,工程的负面作用就逐渐显现出来,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坝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也日益严重。
a.大坝工程造成了沿河流域可耕地的土质肥力持续下降。
b.修建大坝后沿尼罗河两岸出现了土壤盐碱化。
c.库区及水库下游的尼罗河水水质恶化,以河水为生活水源的居民的健康受到危害。
d.河水性质的改变使水生植物及藻类到处蔓延,不仅蒸发掉大量河水,还堵塞河道灌渠等等。  
e.尼罗河下游的河床遭受严重侵蚀,尼罗河出海口处海岸线内退。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2.间接塑造地表形态
③ 营造防护林,会抑制风沙的侵蚀与沉积,减缓甚至终止风沙地貌的形成与发展等。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课堂练习
下图为4世纪以来上海海岸线变化示意图。完成3~4题。
3.造成4世纪以来上海海岸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浪侵蚀 B.流水沉积
C.地壳抬升 D.填海造陆
4.近年来,该地海岸线变动的速度减慢,其原因主要
是(  )
①长江中上游地区乱砍滥伐 
②三峡等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 
③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④人类对滩涂大规模开发利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B
B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课堂小结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
影 响
人类必须认识和遵循地表形态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趋利避害,使地表形态的改变向着有利于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发展。
未来展望——我是家乡规划师
假设:“东平计划在稻屯洼湿地周边推进‘乡村振兴项目’,有人建议‘围湿造田扩大水稻种植’,有人建议‘发展湿地旅游和生态农业’。请结合‘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协调发展’原则,为东平提出合理建议,并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