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精练精析:(九)第十八章第二节熔化和凝固(鲁科版九下五四制)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物理精练精析:(九)第十八章第二节熔化和凝固(鲁科版九下五四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6-09-12 14:06: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知能提升作业(九)
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
(30分钟 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熔化的是(  )
A.冰变成水
B.把糖块放在热水里,一会消失了
C.初春,皑皑的白雪开始消融
D.开灯的瞬间,灯丝烧断了
2.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的特征和信息,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物质是晶体
B.该物质的熔点是80℃
C.该物质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大约持续了15分钟的时间
D.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是放热的
3.炎热的夏天,柏油马路会变软,这是因为(  )
A.柏油是晶体,受热后达到熔点开始熔化
B.柏油的硬度不够
C.柏油是晶体,受热后未达到熔点开始变软
D.柏油是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受热后开始变软
4.在下列各图中,能正确描述铁路铁轨的铸造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是(  )
5.根据下表中几种物质的熔点(在标准大气压下)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物质
名称
固态
水银




固态氧
熔点/℃
-38.8
1064
1083
1535
3410
-259
A.铜球掉入铁水中不会熔化
B.在零下255℃时,氧是固态
C.水银温度计可测量零下40℃的气温
D.用钨制成的灯丝不易熔化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1分,共5分)
6.一场罕见的大雪波及长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雪灾造成大量电线、电杆被积冰压断倒塌,其“元凶”主要是冻雨。冻雨是一种过冷雨滴,当雨滴与地面、地物等物体相碰时会立即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冰,这过程中要    热量。
7.如图所示,A、B两图分别是甲、乙两种物质熔化时的温度—时间图像,由图可知:在甲、乙两种物质中,    物质是晶体,它的熔点是
   ℃。
8.小明想从酒精和水的混合液中把酒精分离出来。他想,水的凝固点是0℃,酒精的凝固点是-117℃,于是他把混合液放入温度为-5℃的冰箱中,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后,水并没有凝固,酒精没能分离出来。水为什么在0℃以下没凝固呢?请你就此问题提出合理的猜想:?  。
三、简答题(4分)
9.使用空调不仅污染环境还消耗大量的电能。现代科学家研制了一种聚乙烯材料,它可在15℃~40℃范围内熔化和凝固,请你推想或设计一些应用实例为人类服务。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1分)
10.(4分)小华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对某物质均匀加热。熔化过程经历了6分钟,在这段时间里,该物质温度始终保持不变,温度值如图所示。
(1)这种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熔点是    ℃。
(2)该物质完全熔化后停止加热,此后,物质开始凝固。在凝固过程中    热量,熔化和凝固的两个过程中,该物质吸收和放出的热量是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的。
11.(7分)在探究“某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小明将适量的某固体的粉末装在试管中,所用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将试管放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热,其目的是  。
(2)试管在水中的深度要适当,则深度适当的标准是什么?
  。
(3)小明在实验中观察到在第3min末开始出现液体,第6min末全部变为液体。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则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该物质吸热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是:  。
时间
t/min
0
1
2
3
4
5
6
7
8
9
物质温
度T/℃
42
47
53
60
65
69
72
76
81
87
(4)该固体是晶体还是非晶体?      。理由是:?  。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B项把糖块放在热水里,一会消失了,是糖被水溶解了,变成了糖水。而A、C、D都是物质由固态变成了液态,都是熔化过程。故正确答案为B。
2.【解析】选D。本题考查熔化的有关知识。观察图像可知,当物质吸热升温,温度升高到80℃后,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说明此物质是晶体,此时对应的温度是熔点,熔化过程为第10分钟至第25分钟,持续15分钟。
3.【解析】选D。柏油是非晶体,非晶体的熔化是一个渐变过程,随着温度的升高,物体由硬变软,由稠变稀,不断变化。故选D。
4.【解析】选D。本题考查了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变化的特点。铁是晶体,在铁轨的铸造过程中,先是铁吸热熔化为铁汁,然后铁汁冷却放热凝固为铁轨,在熔化或凝固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因此这两个过程中,对应的图像均有平直部分,因此D正确。选项A表示的是先凝固后熔化,A错;选项B、C均表示非晶体的熔化、凝固图像,B、C错。
5.【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熔化和凝固的条件。铜的熔点是1083℃,而铁的熔点是1535℃,故铁水的温度大于或等于1535℃,所以把铜球放入铁水中,温度超过铜的熔点,还能继续吸热,故铜球会熔化,A错;-255℃大于-259℃,所以固态的氧,会熔化成液态的氧,B错;固态水银的熔点是-38.8℃,即液态水银的凝固点是-38.8℃,所以在-40℃时,温度达到液态水银的凝固点,还能继续放热,所以水银已经处于固态,不能测量温度,故C错;钨丝的熔点很高,不易熔化,故正确答案为D。
6.【解析】雨滴是液态,而冰是固态,所以雨滴变成冰的过程,就是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为凝固过程,凝固时要放热。
答案:凝固 放出
7.【解析】晶体和非晶体最大的区别在于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凝固点),而非晶体没有,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此过程中晶体保持的温度即为熔点。故甲物质是晶体,其熔点为48℃。
答案:甲 48
8.【解析】水的凝固点为0℃,酒精的凝固点为-117℃,故水加入酒精后水的凝固点肯定发生变化,通过题意知,水在0℃以下都没有凝固,说明水的凝固点降低,故可猜想加入酒精后,水的凝固点降低了。
答案:加入酒精后,水的凝固点降低了
9.【解析】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这种聚乙烯的熔化温度不固定;在15℃~40℃之间,即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没有熔点,属于非晶体;反向可以推知该聚乙烯的凝固温度在40℃到15℃之间。无论晶体和非晶体都有个共性,即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我们利用它有较宽的吸热、放热温度范围设计用途。
答案:聚乙烯属于非晶体,它有较大的熔化温度范围。利用它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的特性来调节温度,故我们可将它制成颗粒掺入水泥中作成特殊的可调温的墙体材料,用在昼夜温差较大地区的建筑物内,调节室内气温,即白天气温高时它吸热,夜晚气温低时它放热。在吸、放热的过程中聚乙烯始终保持固体不变。也可以将它用作高级路面材料。
10.【解析】(1)有固定熔化温度的物质是晶体,此时的温度为其熔点为48℃;
(2)物质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同种的等质量的物质的熔化和凝固是相互逆过程,其吸热和放热是相等的。
答案:(1)晶体 48 (2)放出 相等
11.【解析】利用水浴法加热可以使物体受热均匀,便于观察现象。试管放入水中,要使试管中的药品完全浸没入水中,但不要使试管碰到烧杯的内壁和底部,以免受热不均匀。晶体与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熔点,有就是晶体,没有就是非晶体。
答案:(1)使被加热的物体受热均匀
(2)既要把被加热物体完全浸没,又不能使试管碰到烧杯壁和底部,同时也不要使液体溢出
(3)温度随时间的增长不断升高
(4)非晶体 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熔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