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精练精析:单元评价检测(三)(鲁科版九下五四制)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物理精练精析:单元评价检测(三)(鲁科版九下五四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6-09-12 14:37: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评价检测(三)
第十八章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题4分,共32分)
1.下列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的操作,正确的是(  )
2.两盆水里面都有没熔化的冰块,一盆放在阳光下,一盆放在阴凉处,在盆内冰块均未熔化完前,两盆水的水温相比(  )
A.在阴凉处的那盆水的温度高
B.两盆水温度一样高
C.在阳光下的那盆水的温度高
D.无法确定
3.热现象在一年四季中随处可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凝华现象
B.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气”,这是升华现象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露珠,这是液化现象
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
4.加油站都有这样的提示:“禁止抽烟”“请熄火”等。这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因为常温下汽油容易(  )
A.升华   B.凝华   C.汽化   D.液化
5.如果不考虑散热的影响,给一定量的水加热,水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中实线a所示,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的量增加,则水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6.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因而污水净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图所示为小明发明的太阳能净水器,在污水净化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先熔化,后液化 B.先汽化,后液化
C.先升华,后凝华 D.先汽化,后凝固
7.用纸做成一个纸盒,里面装上水,下面用酒精灯加热,(注意酒精灯的火焰不能烧到水面以上)可以将水烧至沸腾,而纸盒却不会烧毁(水的沸点是100℃,纸的着火点是183℃,酒精灯火焰的温度是400~50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水吸收了热量,所以纸盒不会烧毁
B.纸的着火点低于水的沸点,所以纸盒不会烧毁
C.纸的着火点高于火焰的温度,所以纸盒不会烧毁
D.纸的散热性好,所以纸盒不会烧毁
8.水无常形,变化万千。如图所示的各自然现象,在形成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每空2分,共24分)
9.图中体温计的读数为    ℃。
10.按图甲所示的方法测量液体的温度,其错误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纠正错误后,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液体温度为    ℃。
11.春季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罕见的旱灾。进入夏季以来,气温的升高加剧了旱情,这是因为气温的升高    (选填“加快”或“减慢”)水的蒸发。为了节约用水,果农们利用了滴灌的方法给果树浇水。如图,把水滴入果树下的土里,这是利用    (选填“增加”或“减小”)水在地面的表面积来减小水的蒸发。
12.如图是上海世博会使用的两种降温方法:冰块降温和喷雾降温。冰块降温,是因为冰块变成水的    (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需要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喷雾降温,是因为水雾在    (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中也要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
13.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物态变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可知,该图像是物质   (选填“熔化”或“凝固”)时温度变化曲线。该物质的凝固点是    ℃。
14.某校园的公布栏上张贴了这样一则公告:由于气候较冷,各班早上暂停拖地。目的是防止水发生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避免同学们摔倒受伤。小林在家打开冰箱门,发现冷冻室的侧壁上有很多霜,这是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的,这个过程中水蒸气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共12分)
15.(6分)深秋,为避免树上的桔子在夜间气温骤降时被冻伤,果农经常在傍晚给桔子树喷水。如图,虽然水在夜间结了冰,但桔子却没有被冻伤,这是为什么?
16.(6分)如图所示,刚从水中出来的人,为什么觉得冷?如果有风吹来,他会感觉更冷,为什么?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共18分)
17.(8分)如图所示为小文同学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
(1)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错误是  。
(2)纠正错误后,小文同学观察了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并记录了有关数据如表。请根据表中数据在方格纸上作出水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0
92
94
96
97.5
98
98
98
98
(3)依据表中数据可知,当地大气压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标准大气压。
18.(10分)小聪在“探究晶体的熔化规律”的实验中,所用装置如图所示,下表是他记录的实验数据。请根据装置图和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4
-2
0
0
0
0
1
2
(1)实验时,将装有晶体的试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加热,试管在水中的深度要适当,其“适当”的含义是         和  。
(2)该晶体的熔点是    ℃。
(3)小聪从数据中还发现:该物质在开始2min比最后2min升温快,这是由于它在固态时的吸热能力比液态时的吸热能力    (选填“强”或“弱”)造成的。
五、综合能力题(14分)
19.阅读下面的短文
热 管
如图甲是青藏铁路通过“千年冻土”区的照片,照片中插在路基两旁的一排碗口粗细的是热管(还有一部分埋在路基下面),这是为了解决“冻土”区路基在温度过高时会变得松软不牢固而采取的一种方法。
热管是一根两端封闭的金属管(如图乙是管内物质物态变化的示意图),管内充有容易汽化的液体,上方一端处在温度较低的地方,下方一端处在温度较高的地方,当它的下方一端受热时,里面的液体会吸热而汽化,蒸气跑到温度低的上方一端时放热液化,液化后的液体通过重力作用(或其他途径)又回到受热的下方一端,如此循环往复。热管就相当于一个天然“制冷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热管里面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和   。
(2)当热管“制冷”时,上方一端的温度   下方一端的温度,此时热管把从高温处吸收的     “搬到”低温处放出。当上方的温度和下方的温度相同时,热管     。(横线内选填以下其中一个数字序号:①停止“制冷”
②开始“制冷”③热量④温度⑤高于⑥低于)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A错在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容器壁,B错在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离开了被测液体,C温度计的使用及读数方法正确,D错在读数时视线倾斜了。故选C。
2.【解析】选B。盆内冰块未完全熔化,状态是冰水化合物,温度都是0℃,与所处的环境无关。
3.【解析】选C。本题考查物态变化的判断。春天的大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A选项错;夏天冰棒周围的“白气”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冰棒放出热量液化形成的,B选项错;秋天的早晨花草上的露珠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降低液化形成的,C选项正确;初冬的早晨地面上的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快速放热凝华形成的,D选项错。
4.【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物态变化的理解。常温下汽油是液体,在空气中容易变为气体,这一过程叫汽化。
5.【解析】选C。液体的沸点与液体的种类及液体上方的大气压有关,与液体的多少无关。但液体的量不同,加热达到沸点的时间长短不同,液体越多,达到沸点的时间越长。
6.【解析】选B。本题考查水的物态变化问题。污水在阳光下先蒸发(汽化)变成水蒸气上升,遇到塑料外罩后液化变成水滴滴到漏水托盘里,然后通过收集杯收集起来。故B正确。
7.【解析】选A。水沸腾时吸收热量,而温度不升高,纸盒和水接触,温度保持在100℃左右,达不到纸的着火点183℃,所以纸盒不会烧毁。故选A。
8.【解析】选A。冰雪消融是从固态到液态,属于熔化现象,熔化需要吸收热量,A正确;露珠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会放出热量,B错;霜和窗玻璃上的冰花都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会放出热量,C、D错。故选A。
9.【解析】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由题图知,该体温计的读数为37.80℃。
答案:37.80
10.【解析】使用温度计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读数时,应注意0刻度线的位置以及分度值。
答案: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 9
11.【解析】本题考查了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表面积、液体上方的空气流动。液体温度越高,液体蒸发越快,夏季温度高,导致蒸发加快,加剧了旱情;液体表面积越小,液体蒸发越慢,采用滴灌的方式,水直接进入地下,减小了液体的表面积,减慢了水的蒸发。
答案:加快 减小
12.【解析】冰块是固态,水是液态,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过程,熔化时要吸热,可降低周围空气的温度;水雾是液态的小水珠,当变成气态的水蒸气时要吸热,而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是汽化过程。所以水雾降温是利用汽化吸热,来降低周围空气的温度。
答案:熔化 汽化(或蒸发)
13.【解析】本题考查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观察题图可知,温度随时间呈上升的趋势,所以该图像是物质熔化时温度变化曲线。熔点是48℃,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所以该物质的凝固点也是48℃。
答案:熔化 48
14.【解析】在低温下拖地后,地面上的水会变成固态的冰,属于凝固现象;冰箱中冷冻室侧壁上的霜是由气态的水蒸气遇到很低的温度直接变成固态的冰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凝华过程中水蒸气要放出热量。
答案:凝固 凝华 放出
15.【解析】水的凝固过程要放热,使周围空气的温度不致降得太低,也使桔子的温度不致降得太低,从而保证桔子不会被冻伤。
答案:夜间气温骤降时,水降温至凝固成冰,放出热量,使周围空气的温度不会降得太低,所以没有冻坏桔子。
16.【解析】因为人从水中出来后,身上的水蒸发吸热,使人体的温度下降,所以人会觉得冷。有风吹来时,空气的流速加快,使水的蒸发加快,吸收更多的热量,人会觉得更冷。
答案:见解析
17.【解析】本题考查了水的沸腾实验。(1)在图示的情景中,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到了容器底,这与温度计的使用规则相矛盾。故这是其操作中的错误。(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首先在图像上描出点,然后用平滑的曲线连接各点,即可作出水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3)当水的温度达到沸点后继续吸热水就会沸腾,因此由表格可知水的沸点为98℃,低于100℃,故当地的大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答案:(1)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到了容器底
(2)如图所示
(3)小于
18.【解析】试管在水中的适当深度指的是试管不接触杯底和试管中的晶体完全浸没在水中,能均匀受热。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加热第2分钟~5分钟时,该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为0℃不变,即该晶体的熔点是0℃。该物质在开始2min比最后2min升温快,开始状态为固态,最后状态为液态,说明它在固态时的吸热能力比液态时的吸热能力弱。
答案:(1)试管不接触烧杯底 试管中装有晶体的部分完全浸没在水中 (2)0 (3)弱
19.【解析】本题是物态变化在生产技术中的应用,主要利用了液体的汽化吸热作用。热管里的液体发生汽化和液化,热管“制冷”时,上方温度低于下方一端的温度,于是上方的物体吸收热量,当上、下方温度相同时,热管停止“制冷”。
答案:(1)汽化 液化 (2)⑥ ③ 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