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6张PPT。猜猜看,下面的对联写谁?“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 ------(朱德)“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怀抱远大的理想,但仕途坎坷,身经离乱,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就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风格沉郁顿挫,形式多样。
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看做一带代宗师,被尊称为“诗圣”。
另外,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人们称他为“杜工部”,作品有《杜工部集》他和李白并称为“大李社” 《春望》(被安史之乱叛军所俘,带回长安)
安乱时期 《石壕吏》“三吏”“三别”(《新安吏》、
《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
《垂老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安史之乱平息) 《蜀相 》 《春夜喜雨》 《江畔独步寻花 》
成都时期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的诗歌分类:青年时期 《望岳》(25岁,现存最早的杜诗) 老年时期 《登高》《 登岳阳楼》 《江南逢李龟年》 望 岳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24-25岁所作。共有三首,分别写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是第一首。(735)杜甫进京赶考,不想进士落第,随后(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2 、过程与方法: 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用词的精妙,品味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心灵共鸣。 望 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一读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有“二二一”或“二一二”品味诗歌《望岳》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首句是_____(修辞),极言诗人初见泰山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令人顿生
悬念。该句总概括泰山的全貌,总写泰山__________。设问兴奋不已,竟不知如何描绘(以距离之远烘托)
高大挺拔参天耸立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泰山到底怎么样?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地区域内都能望见。(在齐鲁大地上,那清翠的山色没有尽头。)?岱宗:泰山别名岱山,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齐鲁:古代二国名,山之南为鲁,山之北为齐。首 联:未了:不尽。《望岳》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割:分割。?造化:指天地、大自然。??钟:聚集。阴阳:阴指山北,阳指山南。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在泰山,山南山北的天色被分割成一明一暗两部分。上句虚写,因为泰山的美一言难尽,不如写造物主独钟泰山,赋以神秀之气,而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内心感受,对泰山_________,突出泰山的 。下句实写,突写泰山___________。巍峨高大赏慕有加颔 联: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神奇秀丽“钟”、“割”两字好在哪里?换成其他字,好吗? “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 “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高达巍峨,遮天蔽日的形象。《望岳》颈联: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决眦: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眦:( zì)眼角。 ?曾:通“层”。层出不穷的云雾使人心胸荡漾,我睁大眼睛看见欲归巢的飞鸟颈 联:五六句亦景亦情,情由景生。诗人凝望泰山“曾云”“归鸟”,不觉时间已久,连眼睛都酸困了,流露了诗人对泰山情有独钟,热爱有加。《望岳》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一定要。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写由 而产生的的 意愿。七八句化用孔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之句,深化主旨。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表达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尾 联:凌:登上。绝顶:最高峰。望岳登岳望 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远望(以距离之远烘托)高大挺拔
造化钟神秀(虚写),阴阳割昏晓(实写)。
—— 近望 景色秀美(虚) 山势高峻(实)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实写)。
—— 细望 壮观的气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俯望(愿望) 大展宏图的雄心壮志扣住“望”字,从不同角度来描绘泰山描写抒情
议论课堂小结 诗篇热情赞美了泰山 的气势和 的景色,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透露了诗人早年 远大的抱负。主题赞美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兼济天下”高大雄伟神奇秀丽你知道中国有哪五大名山泰山(山东)华山(陕西)衡山(湖南)嵩山(河南))恒山(山西)东岳 ——
西岳 ——
南岳 ——
中岳 ——
北岳 ——课外扩展请你再说出几句富有哲理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知识积累当堂训练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 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 的气势和 的景色。2. “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 的特点。
3. “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 的 特点。
4. “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 。
5. “决眦入归鸟”一句蕴涵了 。6. 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
7. 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
8. 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
9. 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的语句:
10. 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
11. 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很好,体现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哪里。
1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怎样深刻的哲理?
13. 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从一个角度加以赏析。对偶对偶,又叫“对仗”,俗称“对对子”,是把两个结构相同、字数次昂等、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对偶句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便于记诵例如:“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擅长对偶,诗中多用对偶句春望杜甫如何学习诗歌? 多读 ●第一招●
——读出诗韵自由朗读课文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再读课文划分节奏 / /
/ /
/ /
/ /溅( )——
抵( )——
搔( )——
浑( ) ——
胜( )——
簪( )——jiàn溅落dǐ值得sāo用指甲挠zānshēng能够承受我戴上眼镜仔看你读书啊,别读错了字呀!一种束发的首饰▲读准下面的字,并理解它的含义简直hún齐读课文●第二招●
——感悟诗意、品味诗情★如何学习诗歌?多思仿效上一首《望岳》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春望》1、写作背景
2、题目的理解
3、诗歌大意
4、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5、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赏析(可以各抒己见)写作背景1 公元755年至763年发生在唐朝的一次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反叛。因叛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所以历史上称这次叛乱为“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在战争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 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北方经济受到很大破坏。“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 “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社会阶级矛盾加深了。同时,唐朝中央的力量削弱了,各地出现了40多个大小军阀,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写作背景2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亲,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结合诗歌的内容,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春望》在春天,诗人看到长安的景象,借以抒怀
“春”交代季节,“望”写所见景象诗歌大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都虽已残破不堪,但山河依旧,春日的长安城里草木长得照样十分茂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只因为)感伤国事,伤心离别,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反而痛苦流泪,听到那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胆寒。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鄜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名句赏析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人望见了什么景象?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包含怎样的情感?《春望》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联一般有两种解释:
(1)以诗人为“感”、“恨”主体,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
(2)以花、鸟为“感”、“伤”为主体,运用拟人手法,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
你赞成哪一种解释? 理由是什么? 借花鸟之景抒______之情。花鸟本应使人快乐,诗人因_________,见到花鸟反自落泪伤心。感伤感时伤别 也可解释为移情于物,花鸟也是有情物,它们也因悲伤哀怨而溅泪惊心,以此衬托诗人心情。颔 联:两种解释,一是触景生情,一是移情于物,并无本质区别。
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 (承上启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句话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写出家音隔绝,久盼不至的焦急心情。
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诗人这年45岁,“白发” 为愁所致,是写实。“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其苍老之态,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尾联: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主题探讨全诗写作者春天望见的长安城的景象。诗歌望中有景,景中有情,情中见景,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春望》写于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小结比较阅读相同点——作者、
写景抒情、有“望”字......关键:1、找出相同点不同点
2、分析不同点的成因不同点——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诗作风格开元盛世安史之乱远大抱负忧国、伤时、思家雄伟深远深沉含蓄沉郁顿挫因果比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