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单元总结提升(四)
主题整合 思维升华
题型突破 技法支招
内
容
索
引
一、中国古代加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及表现
主题整合
思维升华
主要方式 表现
加强君主权力 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皇权;明朝设立内阁等
加强思想控制 秦朝“焚书坑儒”;汉武帝尊崇儒术;明清八股取士;清朝屡兴文字狱等
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 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度;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主要方式 表现
注重选拔和任免官吏 自秦朝废除分封制后,官吏的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至明清的科举考试,是培养和选拔封建官吏的重要途径
加强监察机制 秦朝设御史大夫;汉朝设刺史;唐朝在地方设道作为监察区;明朝实行厂卫制度
[针对训练]
1.下图所示为清代军机处设立后的权力结构示意图。从中可以看出,清代( )
A.军机处的办事效率高
B.权力分配服务于皇帝集权
C.内阁地位高于军机处
D.中枢机构的设置较为紊乱
B
解析:B 内阁负责日常事务,军机处处理军国大事,处理政务的权力被分散,这有利于皇权集中,故选B项;材料中只能体现军机处与内阁的分工,不能体现军机处的办事效率高,排除A项;内阁和军机处都受皇帝统辖,而且内阁仅负责日常事务,军机处则处理军国大事,所以不能判断内阁地位高于军机处,排除C项;内阁和军机处分工明确,不能反映中枢机构设置较为紊乱,排除D项。
二、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从先秦至唐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宋代开始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明清时期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如苏州、景德镇等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市场不断繁荣 汉唐时期对市有严格的时间、空间限制,唐长安的市已发展为常设的商业区。到宋代打破了坊市的时空限制,都市商业繁盛。明清时期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对外贸易发达 中国古代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是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发展
货币种类不断丰富 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时形成了以白银为主、以铜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
[针对训练]
2.清中叶东北的大豆、杂粮等农产品运往南方沿海各省,台湾的稻米、蔗糖也成为其与各省贸易的主要货物。这反映了当时( )
A.东部地区成为贸易中心
B.国家统一助推商贸发展
C.国内长途贩运开始兴盛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B
解析:B 在清朝中叶时期,东北地区的大豆、杂粮等农产品运往南方沿海各省进行销售,台湾的稻米、蔗糖等成为与各省贸易的主要货物,这体现了国家统一推动了全国商品贸易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没有东部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贸易情况的对比,得不出东部地区成为贸易中心,排除A项;国内长途贩运在明朝时期就开始兴盛了,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继续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出现松动,排除D项。
小题建模——比较、变化类选择题
[题型解读]
1.从知识、能力立意上看,比较、变化类选择题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以考查考生分析、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题型突破
技法支招
2.从命题设计意图来看,此类试题的题干中常见提示语有“相同点”(共同之处、相似之处)“不同点”等。具体来说,“比较”是指事件之间关于本质、影响、同一阶段的趋向、不同阶段的差异等方面的对比以及人物之间观点的对比等。常用的设问是“相同”“相似”“一致”“共同”“不同”“新发展”“变化”等。试题的呈现方式有二:一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间相似事件之间的异同比较;二是同类现象或历史事物发展过程中相继出现社会现象的变化比较,一般通过“但是”(但)“而且”(而)“然而”(然)等转折词或标点符号“;”“……”联系起来。
[典题例证]
明代初期的服饰风尚是以朴拙素淡为主,到了明代中后期,服饰在面料、色彩和纹样上都追求明亮艳丽、服装颜色更加丰富。这一变化( )
A.冲击了君主专制体制
B.说明市场管控逐渐宽松
C.源于民族交融的深入
D.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思维路径]
明确时空 时间:明代初期→明代中后期
知识定位 明代服饰风尚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思维 路径 明代初期服饰风尚的朴拙素淡与当时社会经济的状况有关,而到了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增加,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这反映在服饰上就是对更加明亮艳丽、色彩丰富的追求。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面料选择和染色技术,使得服饰的面料、色彩和纹样都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故选D项
排除 干扰 添枝 加叶 服饰风尚的变化与政治体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
以偏 概全 虽然市场管控的宽松可能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影响,但题目中的信息不足以证明这一点,排除B项
本末 倒置 服饰风尚的变化虽然可能受到民族交融的影响,但主要还是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排除C项
[方法技巧]
1.从具体步骤上看,一是注意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是“求同”还是“求异”;二是分清比较类型,明确是异同比较还是变化比较;三是联系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信息,在全面把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确立比较项,找到比较的着力点,正确答案往往隐藏在后半段材料中。
2.注意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要重点掌握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如共性与个性关系原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关系原理、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等。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坚持“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针对训练]
与传统文学作品中商人唯利是图的形象不同,明代很多小说将商人塑造为讲仁义,讲信用,忠厚老实的形象。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儒家思想的影响
D.社会阶层的流动
B
解析:B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明代小说将商人塑造为讲仁义,讲信用,忠厚老实的形象,其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朝时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商人的经济实力,社会地位得到提升,商人在小说中的形象逐渐好转,故选B项;君主专制加强的背景下,强调封建等级观念使商人被视为较低等级,而其形象可能受到负面刻画,排除A项;儒家思想强调重义轻利,强调道德和仁义,商人可能被期望在追求利润的同时,注重道德行为,排除C项;商人形象的改变,跟社会风气的变化、意识形态的变化有关系,跟社会阶层的流动无关,排除D项。
单元总结提升(四)
点击进入WORD文档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共41张PPT)
阶段测评(二) [第三、四单元]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1
2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宋太祖将二十余万禁军的一半部署在京师,其余一半分散到外地驻扎;驻屯京师的禁军和驻扎外地的禁军经常调动,轮流换防;军队将领也须经常更换。这些举措( )
A.分散了中枢机构的权力
B.体现了崇文抑武
C.遏制了藩镇势力的坐大
D.强化了中央集权
D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1
2
解析:D 据材料“经常调动,轮流换防”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举措是为了达到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效果,从而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故选D项;材料主旨是禁军定期轮流换防,禁军属于军队,而非中枢机构,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了对武将权力的抑制,没有体现对文官的尊崇,排除B项;据材料“驻屯京师的禁军和驻扎外地的禁军”可知,这些举措是对禁军的约束,不能遏制藩镇势力的坐大,排除C项。
2
1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宋人笔记《朝野类要》记载,宋辽“澶渊之盟”后,每次辽国来使,都会举行宴射。由殿前马步三司轮差,陪同来使,射于玉津园,如果获胜会有“金带、升转官资之赏”。这表明,宋朝玉津园“宴射” ( )
A.深受官僚阶层的欢迎
B.是民族交流的重要手段
C.反映社会尚武的精神
D.体现了耕战结合的观念
解析:B 根据材料“宋辽‘澶渊之盟’后,每次辽国来使,都会举行宴射”可知,宋朝玉津园“宴射”为民族交流的重要手段,故选B项。
B
2
3
1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3.金世宗大定九年(1169年)十月,“诏宗庙之祭,以鹿代牛,着为令”。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年)十二月规定,“申严屠杀牛马之禁”。上述规定( )
A.凸显了因俗而治的特点
B.反映了牛耕技术的提高
C.导致了土地兼并的加剧
D.体现了农耕文明的影响
解析:D 牛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畜力,金朝的祭祀中禁止使用牛,元世祖“申严屠杀牛马之禁”,体现了农耕文明对国家统治的影响,故选D项;禁止屠杀牛马体现的是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并不能凸显因俗而治和反映牛耕技术提高,排除A、B两项;禁止屠宰牛马并不能导致土地兼并加剧,排除C项。
D
2
3
4
1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4.《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表明元朝( )
A.行政效率不断提升
B.赋役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C.民族平等意识增强
D.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
解析:D 据材料“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元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行省制度,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故选D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元朝地方行政效率不断提升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赋役制度是否发生变革无关,排除B项;元朝实行四等人制,民族平等意识没有增强,排除C项。
D
2
3
4
5
1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5.北宋诗人在李邴《咏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中写道,“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该诗的描绘,反映了宋代( )
A.外贸税收成为国库重要来源
B.海外贸易非常繁荣
C.泉州是当时最大的外贸港口
D.抑商政策开始动摇
解析:B 诗人描绘了宋代泉州桅帆如云,商贾云集的繁华商贸景象,体现了经济繁荣,反映了宋代海外贸易发达,故选B项;A项是宋代政府重视海外贸易的原因,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中“最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重农抑商政策并未动摇,排除。
B
2
3
4
5
6
1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6.宋以前,士人人际网络的建构主要围绕两条标准,“一曰婚,二曰宦”。宋代文集与方志记载的士人交游形式则多为同乡会、同年会、同甲会、耆英会等。这折射出宋代( )
A.社会流动性日益增强
B.官僚队伍逐渐发展壮大
C.朝廷对社会控制松弛
D.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A
2
3
4
5
6
1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解析: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科举制的发展影响到人际网络的建构,折射出宋代社会流动性的增强,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士人的交游形式,无法判断官僚队伍的情况,排除B项;宋代中央集权加强,但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政府适当放松对社会的控制,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只是相对松弛,并且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朝廷对士人交游的管控情况,排除C项;材料中只体现了士人群体交游的情况,没有其他社会群体的情况,无法得出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排除D项。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1
3
4
5
6
2
7.宋元以来,西方不少以异域神、祥瑞或传说故事为图案内容的丝绸涌入中国;冰纨绞绡、织金锦绣之类成为中国诗词歌赋咏叹的主题。这
( )
A.满足了民众的生活需求
B.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C.开阔了人们的精神视野
D.推动丝织技术不断进步
解析:C 宋元以来,西方一些以传说故事等为图案内容的丝绸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诗词歌赋咏叹的主题,这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精神视野,故选C项;材料和民众的生活需求无关,排除A项;诗词歌赋涉及的是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无关,排除B项;诗词歌赋的发展不会推动丝织技术的进步,排除D项。
C
8
9
10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1
3
4
5
6
7
2
8.中国历史上有士大夫进谏皇帝的传统。据记载,唐代约有170多起皇帝进谏的事件,明代言官当朝进谏更是家常便饭。这反映了( )
A.士大夫秉承“以天下为己任”的理念
B.唐朝与明朝的政治环境相对宽松
C.谏议制度使君主权力不断受到制约
D.进谏保证了皇帝决策的正确性
A
8
9
10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1
3
4
5
6
7
2
解析:A 唐、明时期士大夫进谏皇帝的传统,其实质是中国古代士大夫通过进谏皇帝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的体现,反映了士大夫秉承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理念,故选A项;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士大夫进谏皇帝的传统,没有体现出唐朝与明代政治环境宽松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自秦朝以后,皇帝权力高度集中、至高无上。谏议制度并不能制约君主权力,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我国古代士大夫有进谏皇帝的传统,但无法得出进谏保证皇帝决策的正确性,排除D项。
9
10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1
3
4
5
6
7
8
2
9.《明史》载:“终明之世,通倭之禁甚严,闾巷小民,至指倭相詈骂,甚以噤其小儿女云。”材料反映出明朝( )
A.抗倭斗争初见成效
B.倭寇之患十分严重
C.沿海军力相当薄弱
D.政府实行海禁政策
解析:B 根据材料可知,政府严禁通倭,民间相互以倭寇骂对方,这反映明朝时期倭寇之患十分严重,故选B项;明朝戚继光抗击倭寇取得成效,但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无法看出明朝沿海军力是否薄弱,排除C项;明朝政府为预防倭寇实行海禁政策,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B
10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1
3
4
5
6
7
8
9
2
10.朱元璋起义过程中有一个口号:高筑墙,广积粮。明朝建立之后,重新完善长城防线,建成九边重镇。北部防线建设所余资金,用于沿海一带,从山海关到厦门,对着大海建筑边墙。这反映出当时( )
A.海防塞防并重
B.国内阶级矛盾日益缓和
C.中外往来隔绝
D.国策深受小农经济影响
解析:D 据材料可知,明朝建立前后采取了相对内敛的对外政策,这是受小农经济封闭性、保守性的经济基础的影响,故选D项;海防塞防并重是晚清时期的政策,排除A项;国内阶级矛盾日益缓和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隔绝”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
3
4
5
6
7
8
9
10
2
11.雍正七年(1729年),为便于留档备查,雍正皇帝推行奏折副本制度,即由军机处负责誊录“朱批奏折”副本,故称“录副奏折”或“军机处录副奏折”。由此判断( )
A.奏折最早出现在雍正年间
B.政府决策效率进一步提升
C.奏折制度日趋专业规范化
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
解析:C 奏折副本制度的产生,便于留档备查,这有利于奏折制度的专业规范化,故选C项;奏折制度始于康熙年间,排除A项;提高决策效率的是奏折制度本身,而不是奏折副本制度,排除B项;材料主旨内容为奏折副本制度,并不涉及奏折的转呈流程,排除D项。
C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
3
4
5
6
7
8
9
10
11
2
12.乾隆皇帝曾申饬陕西巡抚巴延三:“卫藏(西藏地区)久隶版图,非若俄罗斯之尚在羁縻,犹以外夷目之者可比”,因此在奏折中严禁用“夷使”称呼卫藏使者。此举旨在( )
A.加强中央集权 B.规范外交秩序
C.稳定边疆局势 D.强化统一观念
解析:D 根据材料可知,乾隆皇帝强调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并非俄罗斯那样的外夷,据此斥责大臣称西藏的使者为“夷使”,意在强化统一观念,故选D项。
D
13
14
15
16
17
18
19
1
3
4
5
6
7
8
9
10
12
11
2
13.乾隆十三年(1748年)的一道上谕说:“浙西一带地方所产之米,不足供本地食米之半,全藉江西、湖广客贩米船。”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兼并现象很严重
B.区域分工日趋专业化
C.粮食格局发生新变动
D.高产粮食作物的引进
B
13
14
15
16
17
18
19
1
3
4
5
6
7
8
9
10
12
11
2
解析: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导致题干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该时期区域分工的日趋专业化,故选B项;材料中现象主要体现为区域分工,与土地兼并无关,排除A项;浙西一带之所以出现所产之米不能支撑本地食用的主要原因在于该地区纺织业的发达,并且在清朝初期,其粮食格局并没有发生变动,排除C项;高产粮食作物被引进之后会导致社会粮食总产量的增加,而题干所述现象体现的是区域分工,排除D项。
14
15
16
17
18
19
1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1
2
14.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新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近代社会演进的趋向。此时的趋向主要表现为( )
A.发展出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
B.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
C.美洲等地的白银大量流入
D.出现自由雇佣劳动关系
D
14
15
16
17
18
19
1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1
2
解析:D 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发展,江南地区手工行业中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自由雇佣劳动关系,产生了新的经营方式,这是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故选D项;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在明清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排除A项;商人群体虽是在明清时期才出现的,但其不是传统经济模式的新变异,排除B项;美洲白银的涌入是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影响,不属于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新变异,排除C项。
15
16
17
18
19
1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1
2
15.从康熙末年到嘉庆五年,苏州地区的昆曲演出呈现显著变化,达官贵人的“家班”逐渐减少而民间职业戏班大量增多;戏院兴起,观众买票看戏,演出有了固定场所。引发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发展 B.市民生活丰富
C.社会秩序稳定 D.文化积淀深厚
解析:A 据材料可知,昆曲逐步向平民化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民众的精神需求逐渐增加,故选A项;市民生活丰富是这些变化的结果,而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社会秩序稳定只是戏曲发展的前提条件,而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昆曲逐渐平民化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非文化积淀深厚,排除D项。
A
16
17
18
19
1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1
2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4分)[司马光、王安石经济主张]
材料一 司马光在奏疏中指出“今国用不足,节省冗费,当自贵近为始……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古之王者,藏之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臣闻古之圣王,安民勿扰,养之有道,用之有节,何患财利之不丰哉……不加赋而上用足,不过设法侵夺民利,其害甚于加赋也”。同时进一步提出“君子之所尚者,义也;小人之所徇者,利也。为国者当以义褒君子,利悦小人”。
——摘编自《司马光奏议》等
16
17
18
19
1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1
2
材料二 王安石认为“方今之所以穷空,不独费出之无节,又失生财之道故也,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资者之天下……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理财乃所谓义也。一部《周礼》,理财居其半,周公岂为利哉?” ,“夫以当今之世,去先王之世远,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不一,而欲一二修先王之政,犹知其难也”。
——摘编自《王安石全集》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司马光、王安石的经济主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二人的主张进行整体性评价。(6分)
16
17
18
19
1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1
2
解析:第(1)问,司马光的主张,根据材料一“古之圣王,安民勿扰,养之有道,用之有节”可分析出,主张君主生活应节俭,节约官员开支;根据材料一“古之王者,藏之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可分析出,赞同“藏富于民”。王安石的主张,根据材料二“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可分析出,主张发展农业生产,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发展,扩大百姓需求;据材料二“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理财乃所谓义也”可知,理财不是要节俭开支,而是开辟财源,增加政府财政和不增加赋税是可以同时实现的。第(2)问,根据材料一“节省冗费”、材料二“生天下之财”可分析出,司马光注重节流,而王安石注重开源,都一定程度上改善北宋积贫的局面;王安石的主张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但在执行中要注意保护百姓的利益,否则会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16
17
18
19
1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1
2
答案:(1)司马光:主张君主生活应节俭,节约官员开支;赞同“藏富于民”。
王安石:主张发展农业生产,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发展,扩大百姓需求,理财不是要节俭开支,而是开辟财源,增加政府财政和不增加赋税是可以同时实现的。
(2)评价:司马光注重节流,而王安石注重开源,都一定程度上改善北宋积贫的局面;王安石的主张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但在执行中要注意保护百姓的利益,否则会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17
18
19
1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1
2
17.(14分)[宋代绘画艺术]
材料一 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中儿童题材绘画包括了婴戏图、放牧图、货郎图等。北宋时期,丰富的市井生活成为画家们的素材……儿童题材的绘画,质朴生动,符合时人对天伦之乐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也符合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同时,受到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寓意“多子多福”的儿童题材绘画被百姓们熟悉和喜闻乐见。靖康之乱后,儿童题材绘画的流行同社会鼓励生育有关,既能行使其政治职能,又在时局的影响下产生了经济市场。理学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绘画创作的写实性,倡导在写生中全面细致的观察描绘对象,儿童题材绘画生动展现了儿童游戏时的猎奇心理活动,把儿童描绘得栩栩如生。
——摘编自顾三秋《宋代儿童题材绘画为何兴盛?》
17
18
19
1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1
2
材料二 中国很早就有绘画婴孩的传统,到了唐宋时期技巧渐趋成熟,宋代更是婴戏图的黄金时期。宋代的婴戏图题材多样化,以描绘孩童在庭院下棋、击球、捉蝴蝶、玩傀儡的“庭院婴戏图”最多,还有描绘儿童学校生活的婴戏图。在“庭院婴戏”的画题中,画中有的婴孩所穿服饰体现出少数民族特点,反映了战争不断带来的民族融合。宋代婴戏图独当一面之后,婴戏图不单具有观赏价值,画中的小孩更被赋以不同的吉祥含意,有的画中婴孩手执石榴,有多子之意,有的孩童带着象征吉祥的长命锁。
——摘编自绍宜《宋代的婴戏图》
(1)据材料一,归纳宋代儿童题材绘画兴盛的原因。(6分)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婴戏图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其史料价值。(8分)
17
18
19
1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1
2
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靖康之乱后,儿童题材绘画的流行同社会鼓励生育有关”及所学可得出,社会动荡,人口减少,政府鼓励生育;由材料一“北宋时期,丰富的市井生活成为画家们的素材……儿童题材的绘画,质朴生动,符合时人对天伦之乐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也符合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和市民阶层的扩大;市井文化兴起;对天伦之乐和美好生活的向往;由材料一“同时,受到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寓意‘多子多福’的儿童题材绘画被百姓们熟悉和喜闻乐见”可得出,传统伦理观念的推动;由材料一“理学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绘画创作的写实性,倡导在写生中全面细致的观察描绘对象,儿童题材绘画生动展现了儿童游戏时的猎奇心
17
18
19
1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1
2
理活动,把儿童描绘得栩栩如生”可得出,理学精神的影响。第(2)问,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二“中国很早就有绘画婴孩的传统”可得出,起源早;由材料二“到了唐宋时期技巧渐趋成熟,宋代更是婴戏图的黄金时期”可得出,绘画技巧趋向成熟;由材料二“宋代的婴戏图题材多样化,以描绘孩童在庭院下棋、击球、捉蝴蝶、玩傀儡的‘庭院婴戏图’最多,还有描绘儿童学校生活的婴戏图”可得出,取材多样;反映社会生活;由材料二“宋代婴戏图独当一面之后,婴戏图不单具有观赏价值,画中的小孩更被赋以不同的吉祥含意,有的画中婴孩手执石榴,有多子之意,有的孩童带着象征吉祥的长命锁”可得出,具有观赏性、象征性和趣味性。第二小问史料价值:由材料一“北宋时期,丰富的市井
17
18
19
1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1
2
生活成为画家们的素材……儿童题材的绘画,质朴生动,符合时人对天伦之乐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也符合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材料二“宋代的婴戏图题材多样化,以描绘孩童在庭院下棋、击球、捉蝴蝶、玩傀儡的‘庭院婴戏图’最多,还有描绘儿童学校生活的婴戏图”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有助于研究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状况;有助于研究古代儿童的生活状况;由材料一“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中儿童题材绘画包括了婴戏图、放牧图、货郎图等”、材料二“婴戏图不单具有观赏价值,画中的小孩更被赋以不同的吉祥含意,有的画中婴孩手执石榴,有多子之意,有的孩童带着象征吉祥的长命锁”可得出,有助于研究宋代的绘画艺术。
17
18
19
1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1
2
答案:(1)原因:社会动荡,人口减少,政府鼓励生育;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和市民阶层的扩大;市井文化兴起;对天伦之乐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传统伦理观念的推动;理学精神的影响。
(2)特点:起源早;绘画技巧趋向成熟;取材多样;反映社会生活;具有观赏性、象征性和趣味性。
史料价值:有助于研究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状况;有助于研究古代儿童的生活状况;有助于研究宋代的绘画艺术。
18
19
1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7
11
2
18.(15分)[中国古代移民]
材料一 在古代南下移民的长河中,有三次浪潮使南方的发展出现三次飞跃。第一次发生在西晋永嘉之乱后。南来的北方侨民,使江淮一带的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时期取得长足的进步。唐朝中期的动乱将北方诸道化为千里萧条的灾区,大批难民蜂拥而至淮汉以南地区,形成了第二次移民浪潮。南方经济以此为转折点,已足与北方抗衡。北宋末年,宋王室辗转南逃杭州,大批北方各阶层人士随之南迁,形成第三次移民浪潮,使南方经济再度加速发展。这些移民运动把中原文化传统的精华传向南方,从而使南方逐渐继承了中原文化的正统。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18
19
1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7
11
2
材料二 明清时期,政府发给路费、耕牛、种子等并免征赋税。甘薯、玉米等对自然条件要求较低、南方种植更为便利的作物推广,也加速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垦。大批失去土地的北方贫民涌入长江流域的山区进行垦殖。随着南方农村经济发展和劳动力供应增加,经济出现了一些新趋势。永佃制和货币地租也开始推广,江南新兴市镇星罗密布。然而即便如此,在明清时代的中国,实在谈不上有所谓“市民经济”对传统经济的挑战,更缺乏一种综合性的总体变革。
——摘编自齐涛《中国通史教程教学参考:古代卷》
18
19
1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7
11
2
(1)根据材料一,指出导致第二次和第三次“移民浪潮”的重要历史事件。结合所学,分析南下移民对南方地区发展的重要意义。(7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导致大批“贫民涌入长江流域”的因素。结合所学,指出明清江南地区工商业经济出现的新趋势,并简要分析当时“更缺乏一种综合性的总体变革”的重要原因。(8分)
18
19
1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7
11
2
解析:(1)第一小问事件,据材料一“唐朝中期的动乱将北方诸道化为千里萧条的灾区,大批难民蜂拥而至淮汉以南地区”可知,安史之乱;据材料一“北宋末年,宋王室辗转南逃杭州,大批北方各阶层人士随之南迁”可知,靖康之变(或北宋灭亡、或金灭北宋)。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所学江南地区的开发内容可知,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北民南迁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北民南迁促进了民族交融;北民南迁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据材料一“这些移民运动把中原文化传统的精华传向南方,从而使南方逐渐继承了中原文化的正统”可知,传承了中原文化。(2)第一小问因素,据材料二“大批失去土地的北方贫民涌入长江流域的山区进行垦殖”可知,土地兼并,农
18
19
1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7
11
2
民破产;据材料二“政府发给路费、耕牛、种子等并免征赋税”可知,政府的鼓励(或政策优惠);据材料二“甘薯、玉米等对自然条件要求较低、南方种植更为便利的作物推广,也加速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垦”并结合所学明清农业的发展内容可知,美洲高产作物的推广。第二小问新趋势,据材料二“永佃制和货币地租也开始推广,江南新兴市镇星罗密布”可知,工商业市镇兴起;据所学明清手工业的发展内容可知,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据所学明清新经济因素的内容可知,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据所学明清商业发展的内容可知,白银大量流入;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等。第三小问原因,根据所学明清经济发展的局限内容可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18
19
1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7
11
2
答案:(1)事件:安史之乱;靖康之变(或北宋灭亡、或金灭北宋)。
意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传承了中原文化。
(2)因素:土地兼并,农民破产;政府的鼓励(或政策优惠);美洲高产作物的推广。
新趋势: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工商业市镇兴起;白银大量流入;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等。
原因: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19
1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7
18
11
2
19.(12分)[晚明的转型]
材料 晚明,中国社会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历史记载给晚明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提供了详尽的证据,晚明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变”。换言之,晚明正处于从传统小农社会向近代多元社会的社会转型的起点,是这一人类社会经历最重要的社会转型之一的启动时期。我们认为,晚明整体社会变迁是社会形态转变的开始,表现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方面。
——摘编自万明《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围绕“晚明的转型”,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19
1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7
18
11
2
答案:示例
论题:晚明变革为社会转型奠基。
论述:晚明时期,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为晚明由小农社会向近代多元社会的转型与进步奠基。
政治上,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比较而言,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于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这些都意味着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加强。
经济上,自明朝后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
19
1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7
18
11
2
的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白银货币化过程是中国社会经济货币化的过程,经济结构也从单一的小农经济向多元化转变。
思想上,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挑战了程朱理学的权威,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明朝后期以李贽为代表的一些思想家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促进了个性解放与思想启蒙。
晚明的转型是一场深刻的变革,为晚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可能。尽管这一转型最终未能完全突破封建社会的桎梏,但它所孕育的新的经济模式、文化观念和社会结构,为后世的变革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阶段测评(二) [第三、四单元]
点击进入WORD文档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共63张PPT)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标要求 素养解读 核心概念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1.唯物史观:立足唯物史观,分析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和社会思想变化的原因。 2.史料实证:运用史料探究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以及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3.家国情怀: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从中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古代科技对世界的贡献。 商帮、工商业市镇、陆王心学、致良知、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明清小说、昆曲、京剧、《永乐大典》、西学东渐。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内
容
索
引
知识点三
课时规范训练
知识点四
[基础自学]
1.发展
知识点一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领域 表现
农业
玉米
领域 表现
手工业
商业
自由雇佣
徽商
2.局限
(1)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
(2)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学透教材]
【拓宽教材】
阅读教材P83“历史纵横”中《明神宗实录》卷361的记载,材料说明当时的手工业有何变化?最早出现在哪个地域?
提示:变化:出现了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的新的经营方式。地域:苏州等江南地区。
【思维点拨】 商帮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队伍的扩大和商业竞争的增加,区域商人群体逐渐形成,他们是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乡亲相助为宗旨、以会馆办事机构和标志性建筑为场所的商人群体。明清时期以晋商、徽商等最为活跃,他们的活动范围遍及全国、远涉海外,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互动探究]
视角 商品经济的新繁荣
史料 明中叶以后,粮食、棉布、生丝、食盐、烟草、瓷器等都成为主要的商品。手工业发达的城市,如苏、杭是丝织业的中心,景德镇是拥有数十万人的瓷都。商业大城市有三十余个,北方的工商业城市比较少,南方则占了绝大多数。民间大小交易多用银,政府的田赋、徭役、工商业税、海关税乃至官吏俸禄、国库开支,也大都是以银折价,以银计算。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探究 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
提示 特点:农副产品商品化;工商业城市增多,发展繁荣;区域经济发展并不平衡;白银货币化。
【思维升华】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中的新现象及其局限
新的生 产关系 明代中后期新的经营方式在江南出现,清代继续发展。但是,商人始终未能从封建势力中分化出来形成新的阶级
新的国 际环境 新航路开辟和世界市场的发展深刻影响着明清的经济,一方面,高产农作物传入,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奉行闭关自守政策,使中国丧失了融入世界市场的契机
新的商 人群体 商帮的形成反映了商人群体共同的经济诉求,但是,局限于地域宗法的商帮严重影响其规模的发展
新的货 币形态 明代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中国进入货币经济时代。但是,中国白银产量不高,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这成为近代货币改革的重要诱因
[基础自学]
1.陆王心学
(1)背景:程朱理学逐渐失去活力。
(2)代表:陆九渊、王守仁。
(3)内容:核心是“_________”。
(4)评价
①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②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③陆王心学带有__________________倾向。
知识点二
思想领域的变化
致良知
主观唯心主义
2.李贽
(1)思想:提倡____________,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2)影响: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
个性自由
3.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
君主专制
[学透教材]
【构图解史】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系
【思维点拨】 明末清初进步思想的局限性
明末清初思想家的思想虽具有进步性,但始终未突破传统的桎梏,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儒学。
[互动探究]
视角 进步思潮的内容及意义
史料 在明清易代的外部刺激和学术发展的内在因由下,传统士大夫的思想观念在明清之际发生了一系列蜕变,新的思想因素出现了。明清之际的学者更重视把学术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关注社会风习,并突破传统政治哲学的樊篱,提出了许多具有近代意义的政治观念。在学理上,明清之际的学者强调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密切结合,注重学术研究的社会效用。在君权和民众问题上,王夫之、黄宗羲等人强调民众利益高于君权、高于一家一姓之利益。王夫之认为“天下非一姓之私也”,提出“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的观点。
——摘编自王记录《论明清之际士大夫思想观念的蜕变》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儒学“蜕变”的表现及其政治意义。
提示 表现:批判宋明理学;抨击君主专制;主张经世致用。
政治意义:对封建专制统治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影响了后世的反封建斗争。
【思维升华】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及表现
特点 表现
反传统、反教条 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还提出男女平等和“童心说”“真心”
抨击封建专制 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这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
提倡“经世致用” 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 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
[基础自学]
1.繁荣背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2.小说成就
知识点三
小说与戏曲
作者 时间 成就 意义
施耐庵 元末 明初
罗贯中 《三国志 通俗演义》 水浒传
章回体
作者 时间 成就 意义
吴承恩 明朝中期 《西游记》 神话小说的杰作
吴敬梓 清朝中期 《儒林外史》 讽刺小说的杰作
曹雪芹 《红楼梦》
古典现实主义
3.戏曲成就
(1)传奇:代表作家有明朝_________、清朝孔尚任等。
(2)昆曲:长期流行。
(3)京剧:清朝道光年间形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汤显祖
[学透教材]
【概念阐释】 昆曲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昆曲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以来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
【思维点拨】 明清小说的发展趋势和新内容
(1)发展趋势:平民化、大众化、通俗化。
(2)新内容:反对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等。
[基础自学]
1.传统科技
知识点四
科技
李时珍 《本草纲目》 分别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
徐光启 宋应星 《天工开物》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
农政全书
地质学
2.西学东渐
(1)从明朝后期起,以意大利人_________等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与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2)清朝前期,传教士还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利玛窦
[学透教材]
【概念阐释】 “西学东渐”
是指从明朝后期到近代的西方文明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这段时期,以来华洋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为重要窗口,西方文明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拓宽教材】
阅读教材P85—P86“历史纵横”清朝统治者调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编纂大型丛书《四库全书》有何影响?
提示:是对古代文化的一次总结;为弘扬民族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从思想上强化了专制统治。
思维导图
必备术语
1.自明朝后期起,农业、手工业、商业各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
2.明朝后期,江南手工工场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由于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新的经营方式发展非常缓慢。就全社会来看,小农经济仍占据优势。
3.明朝中期起,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
4.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励志;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思想界气氛活跃。
5.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推动了小说、戏曲的繁荣和世俗化。
6.明清时期的科技著作多是总结性的,缺少创新。传教士带来西方的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
[课堂训练]
1.明清时期,出现湖广、江汉、四川、珠江三角洲等新兴农业区,东北、蒙古草原、西北、西南等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这说明,当时
( )
A.种植结构发生变化
B.农业区域得到扩展
C.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D.重农政策持续贯彻
B
解析:B 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农业区,这是农业区域得到扩展的表现,故选B项;材料仅能体现农业区域的扩展,不能说明种植结构的变化和土地利用效率提高,也未体现重农政策的持续贯彻,排除A、C、D三项。
2.黄宗羲提出“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由此可知,黄宗羲的主张是( )
A.主张分权反对君主专制
B.仿行西方民主制度
C.小国寡民以维护天子威严
D.民主选举以实现地方自治
解析:A 根据材料“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可知,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主张分化事权,故选A项;黄宗羲是地主阶级,反对专制,但没有提出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小国寡民思想,小国寡民也不是黄宗羲的思想主张,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抨击君主专制制度,D项与主旨不符,排除。
A
3.明代嘉靖时,杭州城“男女瞽者,多学琵琶,唱古今小说、平话,以觅衣食,谓之‘陶真’,大抵说宋时事。”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城市经济的发展 B.社会阶层的分化
C.文化管控的加强 D.儒家文化的下移
解析:A 明朝时期杭州地区以学习琵琶吟唱小说、平话为职业的人出现,说明城内对此类娱乐活动需求较多,反映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娱乐生活丰富,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阶层的论述,不能得出社会阶层分化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叙述的是文化娱乐活动的增多,说明文化管控减弱而非加强,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世俗文化的发展,而非儒家文化的下移,排除D项。
A
4.明朝末年,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最早将儒学西传,徐光启与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称其为穷方圆平直之情,尽规矩准绳之用”。这反映了( )
A.东西方文化的全面融合
B.西学改变国人的观念
C.西学东渐成为时代潮流
D.包容开放的文化心态
D
解析:D 据材料可知,传教士将西方宗教和部分近代科技成果介绍到中国,将儒学传播到欧洲。中国只有少数开明士大夫对西方科技成果感兴趣,反映了明末东西方文化交流,体现了包容开放的文化心态,故选D项;东西方文化的全面融合说法过于夸大,排除A项;改变国人的观念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西学东渐成为时代潮流,排除C项。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1
1
2
[基础练]
1.下图摘自明代邝璠《便民图纂·耕织图》,图片所配竹枝词云:“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低不做荒。”这些信息反映出( )
A.小农经济耕织结合的特征
B.农业生产克服地形制约
C.高产作物得到了推广种植
D.江南地区耕作技术发达
课时规范
训练(十四)
B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1
1
2
解析:B 该图描绘了灌溉工具翻车,且“只愿高低不做荒”体现了农民将水从低处引向高处,反映了农业生产克服地形制约,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纺织,排除A项;材料内容不涉及种植的作物,排除C项;材料并未说明画中场景为南方,排除D项。
2
1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1
2.明初,政府发行大明宝钞和铜钱作为国家的法定货币,同时禁止民间用金银交易。这一货币政策的出台,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B.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C.白银流通量初具规模
D.中央财政体制完备
C
2
1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1
解析:C 元朝大量发行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纸币信誉下降,又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程度高,民间使用金银交易较为普遍,这一现象延续至明初,因此明初政府强制发行纸币,且禁止民间金银交易,恰恰从侧面反映出市场上有大量白银流通,故选C项;明初经济处于恢复发展时期,迅速发展的表述有误,排除A项;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时间与明初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无法得出中央财政体制是否完备的信息,排除D项。
2
3
1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1
3.下表所示为清朝前期“四大聚”的概况。据此可知,清朝前期( )
A.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B.长途贩运贸易始兴起
C.全国性市场已形成
D.重农抑商政策已松动
“四大聚” 概况
京师 “八方兼四方,无处不来行”“万方货物列纵横”
佛山 “天下商贾皆聚焉”
苏州 “贸易之盛,甲于天下”“万商之所必走的市场中心”
汉口 “九洲百货各集之所”
C
2
3
1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1
解析: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路的增辟和长途贩运的发展,把各区域性市场联结起来,逐步形成全国性市场,清代前期就形成了四个市场中心,故选C项;传统农业生产衰退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B项“兴起”表述错误,排除;清朝前期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松动,排除D项。
2
3
4
1
5
6
7
8
9
10
12
13
14
11
4.顾炎武在其著作《日知录》中分条缕列他对历史与世事的意见,包括典章制度、史事本末,尤其注意于具体的事务,例如:赋税、盐铁、漕运、军事、史事等。其意重在( )
A.批评心学清谈 B.继承传统文化
C.推动社会转型 D.强调经世致用
解析:D 顾炎武在其著作中注意具体的事务,体现了其注重实学、务实,即体现了经世致用,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其批评心学清谈,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顾炎武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排除B项;顾炎武作为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其思想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君主专制,但没有推动社会转型,排除C项。
D
2
3
4
5
1
6
7
8
9
10
12
13
14
11
5.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依据此言论,可见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 )
A.反对君主专制集权
B.反对封建土地私有制
C.要求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
D.反对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A
2
3
4
5
1
6
7
8
9
10
12
13
14
11
解析:A 据材料可知,王夫之的这一言论体现了对封建君主将天下视为一家一姓私有物的批判。他强调天下为公,这反映出其反对君主专制集权的思想,故选A项;封建土地私有制在题干言论中并未涉及,排除B项;要求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在该言论中无从体现,排除C项;王夫之反对的是君主专制,并非反对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家稳定和统一管理等,排除D项。
2
3
4
5
6
1
7
8
9
10
12
13
14
11
6.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清朝道光年间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
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缤纷
B.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
C.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
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
解析:B 据材料可知,京剧是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突出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兼容性,故选B项;材料突出的是中华文化的兼容性,并不是突出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排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传统文化的融合,并不是传承,排除C项;“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B
7
8
9
10
12
13
14
11
1
3
4
5
6
2
7.如图为明代某书中所绘手工提花机,继承了汉唐以来的提花技术,能控制上万根经纱,织出精美花样。此图最有可能记载于( )
A.《齐民要术》
B.《梦溪笔谈》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
D
7
8
9
10
12
13
14
11
1
3
4
5
6
2
解析:D 明代的手工提花机继承了汉唐以来的提花技术,关于这种机器的记载最有可能出现于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故选D项;《齐民要术》主要涉及农业生产,与手工业无关,排除A项;《梦溪笔谈》不是明代著作,排除B项;《农政全书》主要涉及农业,与手工业无关,排除C项。
8
9
10
12
13
14
11
1
3
4
5
6
7
2
8.康熙帝非常钦慕“泰西”的科技,他不仅努力学习了《几何原本》,还深入研究了欧洲的天文、地理、机械等科技和历史知识。这一现象反映出( )
A.海禁政策形同虚设
B.西方科学革命波及中国
C.西学东渐的继续发展
D.清朝科技水平快速提升
C
8
9
10
12
13
14
11
1
3
4
5
6
7
2
解析:C 康熙帝时期,由于“西学东渐”的影响,西方科技传入中国,康熙帝本人学习西方著作,研究西方科技和历史知识,并推动其在中国发展传播,表明“西学东渐”继续得到发展,故选C项;清朝的海禁政策,主要是针对西方国家的贸易,A项与题意无关,排除;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革命没有波及中国,排除B项;由于当时西方的科技传入仅限于社会上层,“快速提升”与实际相悖,排除D项。
9
10
12
13
14
11
1
3
4
5
6
7
8
2
[能力练]
9.从康熙至嘉道时期,在江宁、苏州等地出现了许多“账房”,由大商人开设,有的雇匠制造,有的将原料分给小机户生产,向小机户发放工资。这体现了( )
A.商帮具有地域特色
B.南北经济差距拉大
C.新的雇佣关系发展
D.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C
9
10
12
13
14
11
1
3
4
5
6
7
8
2
解析: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当时新的经营方 式——雇佣关系的发展,故选C项;商帮指的是地域性商人群体,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江宁、苏州等”南方地区,不涉及北方地区,不能得出南北经济差距如何,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江宁、苏州等”南方地区,没有格外突出村镇或是城市,材料不能得出城市职能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
10
12
13
14
11
1
3
4
5
6
7
8
9
2
10.清朝乾隆年间,山西平遥城内南大街、西大街、东大街、北大街、城隍庙街、衙道街等几条主要街道店铺林立,不少店铺以经营大批量、大宗的商品中转业务为主。据此可知,当时平遥( )
A.集镇开始出现 B.长途贸易兴盛
C.商业资本集聚 D.出现商帮文化
解析:B 据材料“山西平遥城内……大宗的商品中转业务为主”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白银的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材料中的大宗商品的中转业务就体现了平遥长途贸易的兴盛,故选B项;集镇在宋朝就已经出现,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从事长途贸易,商业资本“集聚”无法体现,排除C项;明朝就已出现商帮文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B
11
12
13
14
1
3
4
5
6
7
8
9
10
2
11.明清时期以讲史、公案、灵怪故事为题材的话本和小说颇为流行,这里的讲史,严格地说,主要是民间传说。在版式形式上均有插图,插图上有题目,揭示图画内容,与正文交相呼应。这反映了( )
A.文艺的大众化通俗化
B.市民阶层娱乐活动丰富
C.工商业资产阶级兴起
D.民众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A
11
12
13
14
1
3
4
5
6
7
8
9
10
2
解析: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主要流行的小说和话本题材有讲史、公案、灵怪故事,而讲史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传说,另外插画的设置符合大众阅读情趣,这些均是服务于大众的表现,体现了文艺的大众化通俗化,故选A项;材料“明清时期……话本和小说颇为流行”仅强调话本和小说颇为流行,体现不出“娱乐活动丰富”,排除B项;材料中的受众群体是普通市民阶层,而不是工商业资产阶级,排除C项;民众生活水平提高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方面,小说和话本只能体现精神生活层面的发展,排除D项。
12
13
14
1
3
4
5
6
7
8
9
10
11
2
12.下图是从《列朝诗集小传》中统计的南方六省(市)诗人在各集数量占比折线图。据下图可知,明代( )
A.南方文化影响力显著上升
B.江南商贸繁荣推动文学兴盛
C.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较大
D.江浙地区成为全国文化中心
注:甲前集:朱元璋起兵至建国之间;甲集:洪武、建文两朝;乙集:永乐至天顺六朝;
丙集:成化、弘治、正德三朝;丁集:嘉靖至崇祯六朝
C
12
13
14
1
3
4
5
6
7
8
9
10
11
2
解析:C 据材料可知,南方六省(市)的诗人各集数量占比并不平衡,江浙地区占比极高,这反映了明代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较大,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南方六省(市),并未提到北方地区及其他地区的文化状况,不能推断南方文化影响力显著上升,排
除A项;折线图为南方六省(市)诗人
占比变化,不能推断出江南商贸繁
荣推动文学兴盛,排除B项;折线
图反映江浙地区在南方六省(市)占
比较高,但不能推断江浙地区在全
国的比重,排除D项。
注:甲前集:朱元璋起兵至建国之间;甲集:洪武、建文两朝;乙集:永乐至天顺六朝;
丙集:成化、弘治、正德三朝;丁集:嘉靖至崇祯六朝
13
14
1
3
4
5
6
7
8
9
10
12
11
2
13.《本草纲目》不仅介绍历代本草的中药理论和所载药物,还首次载入民间和外用药三百七十四种,并附药方一万一千零九十六则。尤其是在分类方面,从无机到有机,从低等到高等,基本符合进化论观点。由此可见,李时珍( )
A.医德高尚又不盲从古训
B.集中药学之大成又有创新
C.注重考证并且善于总结
D.体察民情并彰显家国情怀
B
13
14
1
3
4
5
6
7
8
9
10
12
11
2
解析:B 据材料可知,《本草纲目》介绍了历代本草的中药理论和所载药物,这说明李时珍集中药学之大成;该书首次载入民间和外用药三百七十四种,尤其是在分类方面,基本符合进化论观点,可见李时珍有所创新,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李时珍医德高尚,排除A项;从材料中也看不出李时珍注重考证,排除C项;材料显示李时珍《本草纲目》的内容,与李时珍体察民情无关,排除D项。
14
1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1
2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明清时期的《竹枝词》描绘道:“济宁人号小苏州,城面青山州枕流。宣阜门前争眺望,云帆无数傍人舟。城中阛阓杂嚣尘,城外人家接水滨。红日一竿晨起候,通衢多是卖鱼人。”
史料二 乾隆时编修的《济宁直隶州志》记载:“济州城南天井闸之东有祠曰报功,祀宋康惠(明朝工部尚书,治河名臣)而下治河诸名臣于其中。”道光时编修的《济宁直隶州志》记载:“总督河院在州治东,或曰元总管府旧治,明永乐九年工部尚书宋礼建。弘治间尚书陈某、隆庆间都御史翁大立重修。”
14
1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1
2
材料二 明朝时,皇帝下令疏浚大运河,罢黜海运漕粮,全由运河运输,不断减少漕运船只顺载货物的限制,济宁地区的经济迅速恢复。明太祖下令“开垦成熟者,听为己业”“敢有荒芜田地流移者,全家还发北外充军”。此外,明政府还蠲除了山东一些特殊年份的秋粮,这使得济宁的山东经济中心地位不断恢复。明永乐年间会通河畅通后,“南控徐沛,北接汶泗”,成为南北漕粮与商品运输的重要码头,济宁迎来了它的兴盛与繁荣。
——摘编自于腾《试探明清时期华北沿运
城市夜市经济的繁盛——以济宁为例》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二则史料对研究明清时期的济宁社会有哪些价值。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代济宁城市繁荣的原因。
14
1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1
2
答案:(1)史料一是文学作品,描绘明清时期的济宁的地理、交通和经济发展情况,可用于研究明清时期济宁的商业发展。
史料二是官修地方志,记载了明清时期济宁祭祀治河诸名臣和运河管理机构的设置情况,可用于研究明清时期济宁城市布局、运河管理和城市生活等。
(2)大运河的疏浚,海运漕粮的废除,漕运船只顺载货物限制的减少等;济宁地区经济的发展与其山东经济中心地位的恢复;政府重视农业及减税改革的推动;交通便利,优越地理位置。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点击进入WORD文档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共60张PPT)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总体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以前)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前夜 表 现 政治 专制集权空前强化与疆域基本定型:明朝建立后,废宰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专制集权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明朝加强了对地方和边疆地区的管理,清朝中期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疆域版图,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表 现 经济 封建农耕经济的发展与停滞: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农业、手工业发展超过前代水平,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新的经营方式出现并缓慢发展,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的经营方式的发展,中国经济发展缓慢,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文化 承古萌新:出现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代表人物: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传统科技总结:逐渐停滞,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明显落后于西方;文艺空前繁荣,反映出封建制度的衰落
对外 关系 闭关自守:明清时期,面对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新兴工业文明取代传统农业文明的世界大势,统治者故步自封,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标要求 素养解读 核心概念
1.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 2.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的发展。 1.时空观念:结合地图概述明朝时期对边疆的管理,认识到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2.史料实证:通过相关史料分析明朝废宰相、设内阁等产生的影响。 3.历史解释:分析明朝政治经济的发展与郑和下西洋的关系。 内阁、“票拟”“批红”“郑和下西洋”、倭寇、戚继光抗倭、“海禁”、台州大捷、明长城、奴儿干都司。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内
容
索
引
知识点三
课时规范训练
[基础自学]
1.背景: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_________,国号大明。
2.表现
(1)废除宰相制度,对以后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2)确立内阁制度
知识点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背景 废除宰相后,皇帝工作压力成倍增加
确立
职责
发展 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
应天府
明成祖
票拟
(3)宦官专权
原因 宦官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
权力
批红
锦衣卫
[学透教材]
【思维点拨】 认识明朝的内阁制度
内阁没有行政权,内阁首辅也不是法定的最高行政长官。内阁权力来自皇权,内阁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内阁的建立实际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构图解史】 明朝内阁政治地位演变图
[互动探究]
视角 明代内阁制度
史料 明成祖在位时,大学士职官的设立,填补了皇帝和帝国官僚体制之间的空白,大学士开始在政策问题上成为皇帝顾问,这些措施都没有背离明太祖建国的任何基本制度上的设想;相反地倒是弥补了现存制度的缺陷,它们在发挥新出现的皇帝的内廷助手的职能时制度化了。这些炙手可热的翰林学士开始成为皇帝的主要顾问和作为皇帝与官僚政制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人,他们常常和六部主管官员开联席会议审议国事,他们逐渐地左右了外廷的六部,内阁似乎恢复了以前中书省的气象。
——摘编自[美]牟复礼《剑桥中国明代史》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内阁制建立的主要政治影响。比较明朝内阁与前代中书省的权力区别。
提示 影响:有效提高中央行政效率;封建专制王权得到强化;形成新的中央行政运行体制并影响后世;埋下宦官专权等腐败政治现象的隐患。
区别:与中书省相比,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与中书省相比,内阁具有合议性质,首辅无法对皇权形成制约。
【思维升华】 宰相制和内阁制的比较
项目 宰相制 内阁制
相同点 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不 同 点 地位 “百官之首”,地位巩固 仅是顾问侍从,权力源于皇帝个人信任
职权 总领行政,参与决策,有属官 侍从咨询,无决策权,遵旨拟诏,不参与施行,无属官
性质 国家法定中央机构 始终不是中央正式行政机构
影响 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对皇权无约束力,强化君权
[基础自学]
1.郑和下西洋
(1)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2)概况:15世纪前期,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_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影响
①积极: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领先欧洲远洋航行半个多世纪。
②消极: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
知识点二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非洲
2.戚继光抗倭
(1)背景
①从元朝末年起,倭寇骚扰我国东部沿海。
②明朝前期,朝廷严厉禁止海外贸易,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海盗、奸商等与倭寇勾结,进行走私活动。
(2)结果: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3.欧洲殖民者的侵略
(1)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了在_________的租住权。
(2)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_________的南部和北部。
(3)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濠镜澳
台湾岛
[学透教材]
【概念阐释】 朝贡贸易
是古代中国的封建王朝与周边及海外各国建立起来的一种政治和经济为一体的对外政策,其特点往往是“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主要是为了宣扬国威,满足统治者对奇珍异宝的需求。
【拓宽教材】
观察教材P72“郑和航海路线图”,郑和远航的出发点在哪里?最远到达了什么地方?
提示:出发点:刘家港。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互动探究]
视角 郑和的远航
史料 (上)乃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摘编自《明史》
探究 据史料,指出郑和下西洋的政治和经济目的。
提示 政治目的:显示中国富强,扩大明朝政治影响;扬威异域,宣扬明朝威德。
经济目的:加强与海外的联系,扩展贸易。
【思维升华】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1)郑和下西洋代表了一种和平交往的航海模式。在郑和船队历时28年的航海活动中,只出现过自卫性质的三次短暂战事,没有占据海外国家的一寸土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人文传统。
(2)郑和下西洋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官方贸易,贸易采取议价成交方式,体现了平等、自愿、公平的贸易原则和精神。
(3)郑和下西洋是一种象征,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一种敢于探险、不畏艰险、开放包容的人文精神,也代表了中国历史上与邻为善、世界大同、共享太平的社会意识。
[基础自学]
1.边疆管理
(1)同蒙古关系的演变
①重修长城,防御蒙古人南下。
②瓦剌和鞑靼包围北京,曾经俘虏了_________。
③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接受明朝册封。直到明末,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知识点三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明英宗
(2)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设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机构,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3)对东北地区的管辖: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_______________,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乌思藏都指挥使司
奴儿干都司
2.明清易代
(1)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______。
(2)皇太极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3)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4)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______,逐步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大金
北京
[学透教材]
【拓宽教材】
观察教材P74“明朝形势图(1433年)”,近年来,中国围绕钓鱼岛、台湾等地争端不断。运用地图中的信息谈谈你对这些边境争端的看法。
提示:从明朝形势图(1433年)看,台湾、钓鱼岛等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构图解史】 明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方式
思维导图
必备术语
1.明朝废宰相、设内阁,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加强。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无决策权,仅是皇帝的顾问机构。
2.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3.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斗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4.明朝时期设置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在黑龙江流域设置奴儿干都司管理东北地区,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课堂训练]
1.明朝内阁拥有专用印信,但只是用于上呈皇帝的密疏,与六部等部门的公文需用翰林院印。这主要反映了明朝内阁的( )
A.职责 B.来源
C.性质 D.演变
解析:C 据材料可知,明朝内阁拥有专用印信,但使用范围有限,与六部等部门公文使用翰林院印形成对比,这突出反映了内阁不是正式的法定机构,只是皇帝的顾问侍从机构,体现了内阁的性质,故选C项。
C
2.“在明朝朝廷心目中,天朝的声望好像比物质的贸易更重要,异域的臣服比外来的物质更重要。”材料意在说明,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 )
A.开展贸易 B.获取财富
C.宣扬国威 D.增长见识
解析:C 据材料可知,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进行贸易获取物质财富,而在于宣扬天朝国威让异域臣服,故选C项。
C
3.明代前期,嘉峪关“天下第一雄关”的地位逐渐确立;明代后期,山海关的地位迅速提升,被称为“天下第一关”。这一变化反映出( )
A.明朝政治中心发生变化
B.经济重心南移
C.明朝军事防御体系调整
D.沿海威胁加剧
解析:C 据材料可知,从嘉峪关是“天下第一雄关”到山海关的地位迅速提升,被称为“天下第一关”,反映出明朝北方军事防御体系的主要对象从明前中期的蒙古势力转变为明后期满洲势力,故选C项;明朝政治中心发生变化是在明代前期,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和材料无关,排除B项;山海关地位上升和沿海威胁加剧没有关系,排除D项。
C
4.1644年3月19日,大顺军从正阳门、德胜门入,经承天门步入内殿。大臣皆已逃散,崇祯带着太监王承恩上煤山瞭望,最后自缢景山,史称“甲申之变”。这一变局表明( )
A.清朝结束了明朝统治
B.瓦剌南下终结了明朝
C.多尔衮打败了李自成
D.明朝被农民起义推翻
D
解析:D 据材料可知,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攻占北京,推翻明朝统治,故选D项;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推翻了明朝统治,不是清朝,排除A项;瓦剌大军南下进攻京城,于谦领导京都保卫战,排除B项;吴三桂和多尔衮在山海关一战击败李自成起义军,李自成仓皇带领起义军逃离了北京,排除C项。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1
1
2
[基础练]
1.明朝政治体制发生变化的主要表现是“胡惟庸案”之后废除宰相,逐渐形成“内阁”并逐渐成为实际上的行政中枢。这一现象 ( )
A.体现了皇权的渐趋衰弱
B.源于君主集权的加强
C.标志中枢决策出现质变
D.反映了首辅权力失控
课时规范
训练(十二)
B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1
1
2
解析:B “胡惟庸案”之后废除宰相,逐渐形成“内阁”,成为行政中枢,是君主集权强化的体现,故选B项;皇权渐趋衰弱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排除A项;中枢最高决策权始终由皇帝掌握,未出现质变,排除C项;虽然内阁首辅在一段时间内曾操纵朝政,但是其权力源于皇帝,不能理解为首辅权力失控,排除D项。
2
1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1
2.观察下列明代中央政府机构示意图,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A.明太祖设立内阁承担秘书工作
B.皇帝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
C.内阁拥有“批红”的特殊权力
D.宰相职权分散为行政、军政、刑狱
B
2
1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1
解析:B 据材料可知,明代中央政府机构示意图描述的是宰相制度和中书省被废除后,由皇帝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故选B项;明朝的内阁是由明成祖朱棣设立,而非明太祖朱元璋,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描述内阁的具体职责和权力,排除C项;明朝时期宰相制度被废除,排除D项。
2
3
1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1
3.明朝营建北京城,内城北缩南扩,更为突出中轴线,从外城的永定门到内城的钟鼓楼长达8公里的沿线上有宫殿、坛庙等宏大建筑,气势极显庄重。这一布局( )
A.烘托了帝王至上的威严
B.彰显了传统科技的创新
C.体现了都市文化的繁荣
D.助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A
2
3
1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1
解析:A 明朝营建北京城,更为突出中轴线,这一布局突出了宫城的雄伟气势,烘托了帝王至上的威严,故选A项;彰显了传统科技的创新,与材料反映的中轴线烘托帝王威严无关,排除B项;都市文化的繁荣与材料反映的中轴线烘托帝王威严无关,排除C项;助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材料反映的中轴线烘托帝王威严无关,排除D项。
2
3
4
1
5
6
7
8
9
10
12
13
14
11
4.“郑和下西洋”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下列符合郑和航行路线的是( )
A.刘家港→马六甲→印度洋→非洲
B.广州→马六甲→印度→欧洲
C.刘家港→印度洋→地中海→欧洲
D.广州→小琉球→太平洋→美洲
A
2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1
1
解析:A 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的航行路线为从中国东南沿海,长江口的刘家港出发,途经东海、南海、满剌加(今马六甲一带),进入印度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所以刘家港→马六甲→印度洋→非洲符合题意,故选A项;郑和下西洋出发点是刘家港并非广州,排除B、D两项;郑和下西洋没有经过地中海,也没有达到欧洲,排除C项。
2
3
4
5
1
6
7
8
9
10
12
13
14
11
5.“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这些是明朝军事家戚继光的著名诗句。从诗句可以看出他为巩固边疆作出重大贡献,具体表现在( )
A.打击葡萄牙,收复澳门
B.打败荷兰,收复台湾
C.重创倭寇,稳定东南沿海
D.打败瓦剌,守卫北京
C
2
3
4
5
1
6
7
8
9
10
12
13
14
11
解析:C 据材料“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可知,材料与戚继光抗倭有关。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人抗倭,稳定了东南沿海,故选C项;澳门在明朝中后期慢慢地被葡萄牙殖民者占领,直到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排除A项;收复台湾是郑成功的贡献,不是戚继光,排除B项;打败瓦剌、守卫北京是明朝于谦的贡献,排除D项。
2
3
4
5
6
1
7
8
9
10
12
13
14
11
6.1571年蒙古鞑靼首领俺答汗被明朝册封为“顺义王”,明穆宗给俺答汗下诏说:“朕惟天地以好生德……视华夷为一家,恒欲其并生并育于宇内也。”由此可知,明朝中期民族政策( )
A.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B.消除了民族差异
C.开拓了明王朝的版图
D.首创了册封制度
A
2
3
4
5
6
1
7
8
9
10
12
13
14
11
解析:A 明穆宗册封鞑靼首领,强调“华夷为一家”,希望各族长期“并生并育”等,反映出明朝中期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故选A项;消除了民族差异的说法过于绝对,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明王朝疆域版图有所扩大,排除C项;中国古代的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的制度并非明朝首创,排除D项。
7
8
9
10
12
13
14
11
1
3
4
5
6
2
7.明朝时期,朝廷允许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土官根据当地自然资源的特点,通过缴纳木头的方式获得升迁的机会。这一方式 ( )
A.加剧了官场腐败
B.破坏了生态环境
C.提升了治理效能
D.不利于中央集权
解析:C 据材料可知,统治者依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实施不同的治理模式,从而提升了治理效能,故选C项;材料无法体现官场腐败和破坏生态环境,排除A、B两项;依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实施不同的治理模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
C
8
9
10
12
13
14
11
1
3
4
5
6
7
2
8.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奴儿干都司的设立( )
A.完善了监察体制
B.加强了边疆管理
C.强化了君主专制
D.实现了民族平等
解析:B 根据材料可知,这是明代强化边疆管理的一大举措,有效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故选B项;奴儿干都司是地方最高军政机构,并非地方监察机构,没有完善监察体制,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对地方的管理,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C项;奴儿干都司的设立并没有实现民族平等,排除D项。
B
9
10
12
13
14
11
1
3
4
5
6
7
8
2
[能力练]
9.明朝初年,朱元璋设立都察院,下设监察御史若干人,分巡全国各省,称十二道监察御史。每道有监察御史三至五人,范围大体为一省。但监察御史都常驻京师,有事出巡,事毕回京述职,并对其进行定期考核。这些举措( )
A.扩大了监察御史权力
B.规范了中央监察机制
C.创新了地方管理体制
D.杜绝了贪污腐败现象
B
9
10
12
13
14
11
1
3
4
5
6
7
8
2
解析:B 据材料信息可知,朱元璋设立都察院和十二道监察御史,并对其职权进行具体规定,这规范了中央监察机制,故选B项;材料体现朱元璋对于监察御史的职责进行规定,并未扩大其权力,排除A项;十二道监察御史属于监察部门,并未创新地方管理体制,排除C项;“杜绝了”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
10
12
13
14
11
1
3
4
5
6
7
8
9
2
10.下面是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7年)临时性的诏令(特命某官入阁、入部、升迁、罢黜等)的颁行流程。这说明当时( )
A.内阁已经失去了票拟权
B.奏折制因宦官专权而被破坏
C.六部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专制皇权统治的
进一步强化
D
10
12
13
14
11
1
3
4
5
6
7
8
9
2
解析:D 明朝天启年间临时性诏令的颁行流程中,司礼监起到重要作用,而宦官是皇权的代表,内阁只是按照旨意写成文字,反映了专制皇权统治的进一步强化,故选D项;明朝晚期内阁仍旧有票拟权,排除A项;奏折制度形成的时期是清朝,排除B项;内阁并非法定的行政机构,六部也不是内阁的下属机构,排除C项。
11
12
13
14
1
3
4
5
6
7
8
9
10
2
11.有学者提出,古代印度洋贸易紧紧地将亚、非、欧连接在一起,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印度洋周边各国合作互动,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诞生作出了重要铺垫。该学者意在肯定郑和的航海活动( )
A.促进了世界联系的加强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提升了非洲文明的程度
D.宣扬了睦邻友好理念
A
11
12
13
14
1
3
4
5
6
7
8
9
10
2
解析:A 据材料可知,郑和的航海活动加强了中国与印度洋周边各国的联系,进而对整个世界的联系产生了积极影响。这与材料中“古代印度洋贸易紧紧地将亚、非、欧连接在一起”以及“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诞生作出了重要铺垫”相呼应,故选A项;虽然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但这个通道的开辟并非始于郑和下西洋,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郑和的航海活动对非洲文明程度的提升,排除C项;虽然郑和的航海活动确实体现了睦邻友好的理念,但这不是材料中学者所强调的主要观点,即郑和的航海活动对世界联系的加强作用,排除D项。
12
13
14
1
3
4
5
6
7
8
9
10
11
2
12.下图为明代海防各防区卫所的间距示意图。辽东、山东、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北直隶(京师周边)合计为明代海防的七大防区,由此可以推断当时( )
A.保障江南财赋北运
B.北直隶的卫所最为密集
C.东南沿海倭患频繁
D.适应经济重心南移需要
C
12
13
14
1
3
4
5
6
7
8
9
10
11
2
解析:C 从材料的数据可以看出,福建、浙江一带的卫所间距较小,说明卫所设立的多,主要是这一地区倭患频繁,因此要多设卫所,故选C项;材料涉及的是海防,与保障江南财赋北运无关,排除A项;从间距来看,北直隶的卫所相隔最远,最不密集,排除B项;材料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D项。
13
14
1
3
4
5
6
7
8
9
10
12
11
2
13.《哈佛中国史:元与明》一书中强调元明两代正值气候异常时期,历史学家称之为小冰河期。1368年,元朝衰亡,明朝建立,处于小冰河期第一阶段的极寒期;1644年,明朝灭亡,正值这400年历史上记载的最漫长的严寒期的尾声。据此可以推断( )
A.气候异常是朝代更替的根本原因
B.气候异常对朝代更替无实质影响
C.地理环境决定人类历史发展进程
D.气候变化对历史进程有一定影响
解析:D 据材料可知,元朝和明朝的灭亡与寒冷的气候有一定的关联,即气候变化对于历史进程有一定的影响,故选D项;气候异常不是朝代更替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无实质影响”说法错误,排除B项;“决定”说法过于绝对,地理环境影响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排除C项。
D
14
1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1
2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世纪初叶,朱棣靖难之役成功后……自命不凡的君主都有一种炫耀狂,使朱棣也觉得有必要把中国国威向海外展示。于是,他命令郑和率领一支庞大的武装船团,出发西洋。郑和率领的武装船团,每舰平均容纳四百余人,旗舰和若干主力舰,长一百二十米,宽四十米,可载一千余人。如此巨大工程,没有精密的造船技术和精密的航海技术,无法负担。
郑和下西洋,跟公元前2世纪张骞通西域一样,都是为中国凿开一个过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广大的天地。他们对国家贡献和东西文化交流,有伟大的功绩。不过,张骞处在一个朝气蓬勃的时代,而郑和却处在一个暮气日增的时代,所以结局完全不同。
14
1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1
2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世纪初出现郑和下西洋这一航海壮举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骞通西域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功绩,并说明二者“结局完全不同”的原因。
14
1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1
2
解析:第(1)问,据材料“朱棣也觉得有必要把中国国威向海外展示”可知,朱棣为宣示国威支持航海;据材料“如此巨大工程,没有精密的造船技术和精密的航海技术,无法负担”可知,造船和航海技术发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社会稳定,国力强盛。第(2)问,第一小问功绩,据材料“郑和下西洋,跟公元前2世纪张骞通西域一样,都是为中国凿开一个过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广大的天地”可知,开拓了国人的视野;据材料“他们对国家贡献和东西文化交流,有伟大的功绩”可知,推动了东西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第二小问原因,张骞通西域可以结合所学西汉时期的经济和对外政策进行分析,郑和下西洋可以结合所学从明朝的社会状况、对外贸易特点进行分析,可概括为,张骞通西域处于西汉强盛时
14
1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1
2
期,开通了丝绸之路,出现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盛况。郑和下西洋处于封建社会衰落时期,且以朝贡贸易为主,带来财政负担,无法持续进行。
答案:(1)原因:明朝社会稳定,国力强盛;朱棣为宣示国威支持航海;造船和航海技术发达。
(2)功绩:开拓了国人的视野;推动了东西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原因:张骞通西域处于西汉强盛时期,开通了丝绸之路,出现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盛况。郑和下西洋处于封建社会衰落时期,且以朝贡贸易为主,带来财政负担,无法持续进行。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点击进入WORD文档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共54张PPT)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标要求 素养解读 核心概念
1.了解清朝前中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 2.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3.了解清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1.时空观念:结合历史地图概述清朝对台湾、西北、东北、西藏等边疆的管理措施,认识南至南海诸岛、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 2.史料实证:从历史发展角度客观分析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并通过相关史料分析设置军机处等措施产生的影响。 “康乾盛世”、奏折制度、军机处、郑成功收复台湾、《尼布楚条约》、伊犁将军、理藩院、“改土归流”“十三行”。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内
容
索
引
知识点三
课时规范训练
[基础自学]
1.“康乾盛世”
(1)时间: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
(2)原因:三位皇帝都非常勤政,独断朝廷大政方针。
(3)表现: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
知识点一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2.加强君主专制
(1)奏折制度
①内容: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
②作用: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2)军机处
①设立:雍正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
②职责: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
(3)内阁: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
(4)文字狱:为加强思想文化的控制而实行,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学透教材]
【概念阐释】 文字狱
清代统治者为防止和镇压知识分子和汉人的反抗,从其作品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构成冤狱。在清初康雍乾三朝的百年间,文字狱多达百起,而且愈演愈烈,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文字狱从思想领域控制知识分子,以巩固专制统治。
【拓宽教材】
阅读课本P76“史料阅读”,史料反映的专制制度有何利弊?
提示:第一则史料中,乾隆把皇帝独断作为家法,认为君主专制有利于整肃纪纲;第二则史料中,时人的评价指出了君主专制强化的弊端:君主个人独断容易造成决策失误和阿谀奉承的政治风气。
[互动探究]
视角 军机处的特点
史料 盖本朝谕旨、诰命……然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上谕亦有二:……明发交内阁,以次交于部科;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内阁、翰林院撰拟有弗当,又下军机处审定。
——摘编自王昶《军机处题名记》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军机处的特点。
提示 军机大臣无决策权,只是秉承皇帝旨意,传达皇帝命令;军机处处理政事保密性强、快捷、效率高。
【思维升华】 清代军机处的特点
(1)办事效率高:军机大臣跪受笔录,直接交由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减少了中间环节,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2)保密性好:受皇帝直接控制,限制与外官接触,办公地点在皇宫内,不易受外界干扰。
(3)机构简单:军机处只设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二职,整个军机处至多三四十人。
(4)非正式机构:军机处不是国家的正式权力机构,本质上是皇权的延伸,任职与权限都直接决定于皇帝的个人意志。
[基础自学]
1.巩固统一
知识点二
疆域的奠定
地区 措施
台湾 ①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②1683年,清军远征台湾
③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东北
尼布楚条约
地区 措施
西北
西藏
伊犁将军
理藩院
2.清朝疆域
(1)范围: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2)管理:内地分立18省,分设巡抚、总督治理。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
[学透教材]
【概念阐释】 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治理、版图开拓与巩固的重要政策。土司即原民族的首领,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是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世袭土司统治,而改任流官制的一种政治措施。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加强了中央王朝对边远地区的统治,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发展以及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拓宽教材】
观察教材P78“乾隆帝颁发给西藏地方政府的金瓶”,分析这一制度有什么作用?
提示: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互动探究]
视角 清朝加强对新疆的统治
史料 辛卯,噶尔丹入犯乌珠穆秦。……癸卯,上亲征,发京师。……壬戌,侦知噶尔丹所在,上率前锋先发,诸军张两翼而进。……前哨中书阿必达探报噶尔丹不信六师猝至,登孟纳尔山,望见黄幄网城,大兵云屯,漫无涯际,大惊曰:“何来之易耶!”弃其庐帐宵遁。
——摘编自赵尔巽《清史稿》
探究 史料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最终取得了怎样的成果?后来清朝设置什么机构管辖该地区?
提示 历史事件:康熙率军亲征,平定准噶尔部。
成果:在多次战役中打败并平定噶尔丹部,稳定了西北边疆地区。
机构:伊犁将军。
【思维升华】 清朝国家疆域最终奠定的因素和意义
因素 历史传统 中国古代文明的连续性是中国疆域保持稳定的基础,也是清代疆域最终奠定的基础
民族交融 历史上活跃在中原王朝四周的少数民族及民族交融对中国疆域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理条件 中国地理条件的内向性是国家统一和疆域奠定的条件之一
思想观念 清朝极力倡导“大一统”的观念,是清朝疆域最终奠定的思想基础
意义 对内 国家疆域的奠定有利于促进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加强边疆与内陆地区的交流与联系,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国家疆域的奠定意味着清王朝对其疆域、边界具备了有意识的自我认定、法律确定
对外 国家疆域的奠定意味着清王朝的疆域边界取得了国际法意义上的国家承认
[基础自学]
1.内部危机
(1)原因:人口膨胀迅速,资源危机日益显露;政治腐败;贫富矛盾积累,乱象萌生。
(2)表现:白莲教等农民起义不断。
知识点三
统治危机的初显
2.外部危机
(1)原因: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2)政策:实行____________政策。
①仅保留______为对外通商口岸,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
②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都受到严格约束。
③严厉禁止民间船只出海贸易。
(3)影响: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闭关自守
广州
[学透教材]
【拓宽教材】
阅读教材P80“史料阅读”,这段史料反映了什么?
提示:反映了最高统治者面临统治危机的焦虑心情。
【误区警示】 “海禁”与“闭关自守”的不同
(1)“海禁”政策允许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的“贡赐贸易”,如郑和下西洋,不仅运载大量货物到亚非各国进行交易,而且广泛招引各国商人来华贸易。
(2)“闭关自守”政策既限制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闭关自守不是禁绝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
思维导图
必备术语
1.康雍乾时期,出现“康乾盛世”的鼎盛局面;君主乾纲独断,事必躬亲,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2.奏折制度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决策效率,有利于加强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3.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4.清朝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巩固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清朝的疆域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5.清朝实行闭关自守政策,只在广州一地开设“十三行”,管理对外贸易事务,导致中国丧失国际市场,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课堂训练]
1.“康乾盛世”被称为中国传统社会末期的“百年之治”,此后清朝很快衰落,它给后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历史教训是为政者应( )
A.勤俭政事,善始善终
B.轻徭薄赋,发展经济
C.选贤任能,惩治腐败
D.顺应潮流,避免虚骄
解析:D 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王朝的辉煌时期,但是由于采取闭关自守政策,致使中国长期以来闭关落后,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造成近代被动挨打局面,故选D项;A、B、C三项并非导致清朝很快衰落的主要原因,均排除。
D
2.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他起草敕令;部分由于它是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军机处的设立
( )
A.增强了政府政务执行力
B.进一步削弱宰相的权力
C.导致政治决策走向封闭
D.标志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解析:D 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使决策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故选D项;军机处不属于政府机构,排除A项;明朝初年废除了宰相制度,排除B项;军机处没有决策权,排除C项。
D
3.“驱荷寇,播一世英名,藩王正气参天地;辟荆榛,开千秋伟业,国姓遗风耀古今。”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郑和下西洋 B.戚继光抗倭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雅克萨之战
解析:C 据材料“驱荷寇”“国姓遗风”可知,在清朝初期,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维护了中国主权,留名后世,故选C项;郑和下西洋是在明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戚继光抗倭,是抗击日寇,与“荷寇”不符,排除B项;雅克萨之战是清朝康熙时期对俄自卫反击战,与“荷寇”不符,排除D项。
C
4.17世纪中叶,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康熙前期,清军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迫使沙俄同意进行谈判,1689年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其意义在于( )
A.至此中国边疆得以稳固
B.刺激了西方列强的侵略
C.划定中俄两国西部边界
D.进一步奠定了清朝疆域
解析:D 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这进一步奠定了清朝疆域,故选D项;清朝前中期还面临西北地区的准噶尔部的威胁等,并未得以完全稳固,排除A项;西方列强侵略开始于19世纪,排除B项;《尼布楚条约》划定的边界位于东北地区,排除C项。
D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1
1
2
[基础练]
1.清朝前期,形成了奏折制度。奏折直接送往内廷由皇帝御览,皇帝与军机处磋商,之后才往下层的内阁与相关部门进行附议或执行。由此可见,奏折制度旨在( )
A.提高决策的行政效率
B.防止决策过程的失误
C.减轻皇帝的政务负担
D.强化对官僚机构控制
课时规范
训练(十三)
D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1
1
2
解析:D 依据材料“奏折直接送往内廷由皇帝御览……执行”可以看出,清朝形成奏折制度的目的是强化对官僚的控制,加强君主专制,故选D项;提高决策的行政效率和减轻皇帝政务负担的是军机处,排除A、C两项;奏折制度主要是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并不能防止决策过程的失误,排除B项。
2
1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1
2.军机处是一个顾问应对的智囊机构,负责起草谕旨,管理机密档案。它最显著的特点是“承旨”,其使命是承认和服从这种权力。据此可知,军机处的设立( )
A.强化了皇权专制体制
B.完善了中央集权统治
C.未影响中央机构职权
D.避免了皇帝任意妄为
A
2
1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1
解析:A 军机处以承认和服从(皇帝)为使命,负责承旨办事,为皇帝决策提供顾问应对,这反映出军机处的设立强化了皇权专制体制,故选A项;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军机处职能体现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并非中央集权的完善,排除B项;军机处是专门服务皇权的顾问机构,其设立强化了皇权,影响了中央机构职权,排除C项;军机处服务皇帝,是皇权专制的工具,不能避免皇帝任意妄为,排除D项。
2
3
1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1
3.面对“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的悲剧,龚自珍发出:“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的感叹,由此可知清朝 ( )
A.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B.完全剥夺言论自由
C.远远落后汉朝
D.社会动荡不安
A
2
3
1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1
解析:A 根据材料“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清朝的文字狱,文字狱是清朝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产物,故选A项;“完全剥夺言论自由”这种说法太绝对,材料主要反映了清朝文字狱的残酷,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了清朝文字狱的残酷,并不能说明清朝远远落后于汉朝,排除C项;材料主要反映了清朝文字狱的残酷,并不能说明清朝社会动荡不安,排除D项。
2
3
4
1
5
6
7
8
9
10
12
13
14
11
4.郑成功后人投降后,水师提督施琅认为台湾是江、浙、闽、粤“腹地数省之屏蔽,弃之……必归荷兰”,故奏请康熙帝派兵一万分守台湾、澎湖。上述主张在当时有助于( )
A.捍卫东南海疆安全
B.加快统一台湾进程
C.强化闭关自守政策
D.驱逐荷兰殖民势力
解析:A 郑氏降清后,施琅要求加强对台湾的管理,不使其落入荷兰之手,这有助于捍卫东南海疆安全,故选A项;郑氏降清后已经统一台湾,排除B项;材料体现加强对台湾的控制,并不属于闭关自守政策,排除C项;荷兰殖民者为郑氏所驱逐,排除D项。
A
2
3
4
5
1
6
7
8
9
10
12
13
14
11
5.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在我国有着悠久、良好的传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和成果。下列可为我国边疆史地研究选题提供参考的是 ( )
A.奏折制度 B.中书省
C.伊犁将军 D.科举制
解析:C 伊犁将军始设于1762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军务,是清政府西北边疆政策的践行者。因此,伊犁将军可为我国边疆史地研究选题提供参考,故选C项;奏折制度、中书省以及科举制并未专门为边疆治理设置,因此并不能作为边疆史地研究选题的参考,排除A、B、D三项。
C
2
3
4
5
6
1
7
8
9
10
12
13
14
11
6.康熙帝曾说,“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这一言论反映了康熙( )
A.对秦朝修筑长城的不屑
B.对清朝边疆治理的自信
C.对满蒙关系的肯定
D.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B
2
3
4
5
6
1
7
8
9
10
12
13
14
11
解析: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康熙帝通过施恩于“喀尔喀”,利用他们防备“朔方”,认为这种方式比修筑长城更为坚固。这既体现了他的边疆治理策略,也显示出他对清朝边疆治理的成效有着强烈的自信,故选B项;康熙认为秦朝的土石之功修筑长城并非长久之计,并没有对其表示不屑,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不是对满蒙关系的肯定,而是强调边疆治理的策略,排除C项;康熙帝并非在总结历史经验,而是对比清朝和其他朝代在边疆治理的差异,强调清朝的治理在策略上更胜一筹,排除D项。
7
8
9
10
12
13
14
11
1
3
4
5
6
2
7.从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到派遣驻藏大臣,从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到实行金瓶掣签,清朝治藏政策的特点是( )
A.重点防御,威德兼施
B.安内和外,剿抚并用
C.因俗而治,恩威并施
D.离强合弱,恩威并用
解析:C 由材料可知,清朝通过册封、定制、设官等措施,将达赖、班禅政教领袖制度化,实现了清朝对西藏地区的行政管理,体现了清朝治藏因俗而治,恩威并施的特点,故选C项。
C
8
9
10
12
13
14
11
1
3
4
5
6
7
2
8.下面是明清时期粮食生产和人均占有粮食的相关信息。这可以用来说明( )
A.技术进步提高了粮食产量
B.人口激增引发粮食潜在危机
C.中国农业的提升空间有限
D.耕地增加改善了百姓的生活
朝代 每人粮食 面积(市亩) 粮食亩产 (市斤/市亩) 人均占有
粮食(市斤)
明代 3.23 346 1118
清中叶 1.71 367 628
B
8
9
10
12
13
14
11
1
3
4
5
6
7
2
解析:B 据材料可知,明代到清中叶,每人粮食面积和人均占有粮食量下降较快,但粮食亩产增长不明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人口快速增长,耕地面积的增长和粮食亩产的增长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人地矛盾突出,引发粮食潜在危机,故选B项;据材料可知,明代到清中叶,粮食亩产增长并不明显,排除A项;明清时期,农业生产工具相对落后,伴随着农业工具和科技的发展,中国农业仍旧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粮食亩产和人均占有粮食,没有涉及耕地面积,不能体现耕地面积的增加,排除D项。
9
10
12
13
14
11
1
3
4
5
6
7
8
2
[能力练]
9.奏折始于康熙中期,最初只在京城满汉大臣和外省总督、巡抚等高级官员中使用,雍正时规定“科道每日一人上密折,轮流具奏,一折只言一事,无论大小事务,皆许据实敷陈”,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这一变化
( )
A.保障了地方吏治清明
B.提高了地方官员的权力
C.推动皇权向地方渗透
D.确保了国家决策正确性
C
9
10
12
13
14
11
1
3
4
5
6
7
8
2
解析:C 奏折制度的变化使得更多的地方官员需要直接向皇帝报告事务,皇帝能够更直接地了解地方情况,从而加强了皇权对地方的控制和渗透。这是清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皇权的重要措施之一,故选C项;奏折制度虽然为皇帝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来源,但它本身并不直接解决地方吏治清明的问题。吏治清明需要多方面的制度和措施来保障,而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排除A项;从题目描述中可以看出,奏折制度的变化实际上是加强了皇帝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和控制,而非提高了地方官员的权力。地方官员需要向皇帝密报事务,这反而可能限制了他们的行动自由,而非增强他们的权力,排除B项;奏折制度虽然为皇帝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来源,有助于皇帝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但它并不能“确保”国家决策的正确性。决策的正确性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皇帝的个人能力、决策过程的透明度等,排除D项。
10
12
13
14
11
1
3
4
5
6
7
8
9
2
10.雍正时期,礼部奉命铸军机处印信,贮于“办理军机处,派员管理”。用印时“皆立时请印出,大臣监视。用毕随即缴还,盖防偷换弊也”,不得私自动用。这表明,雍正时期( )
A.封建礼制成熟
B.军机处掌握军政权
C.君主专制发展
D.行政程序复杂混乱
C
10
12
13
14
11
1
3
4
5
6
7
8
9
2
解析:C 据材料“贮于‘办理军机处,派员管理’”可知,军机处印信管理严格,体现了军机大臣权力行使受到重重限制,军政大权仍紧握在皇帝手中,这表明雍正时期君主专制得到发展,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军机处印信的使用规定,未涉及封建礼制和行政程序,排除A、D两项;材料描述的是皇帝掌握军政权,而非军机处,排除B项。
11
12
13
14
1
3
4
5
6
7
8
9
10
2
11.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府,后又特设巡视台湾监察御史,满汉各一员,一年一换。台湾学子也可以参加福建的举人考试,且有固定的录取名额。台湾震灾、水灾后,清政府也进行赈济。清政府上述举措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 )
A.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利于增强台湾对国家的认同感
C.助推了台湾地区文化发展
D.有效缓解了满汉官僚间的纷争
B
11
12
13
14
1
3
4
5
6
7
8
9
10
2
解析:B 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加强对台湾管理的措施,涉及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这些措施均有利于增强台湾对国家的认同感,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辖,未体现封建专制皇权的强化,排除A项;材料涉及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措施,“助推了台湾地区文化发展”,未能全面反映材料措施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有效缓解了满汉官僚间的纷争的结论,排除D项。
12
13
14
1
3
4
5
6
7
8
9
10
11
2
12.下图是清代乾隆时期郎世宁、王致诚等创作的绢本设色画《万树园赐宴图》,图中描绘了乾隆皇帝于1754年在承德避暑山庄的万树园内,设宴招待蒙古族首领的情景。据此可推知,清代 ( )
A.盛行浪漫主义唯美画风
B.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增强
C.对西域的管理逐步加强
D.天朝上国观念得到强化
B
12
13
14
1
3
4
5
6
7
8
9
10
11
2
解析:B 据材料“乾隆皇帝于1754年在承德避暑山庄的万树园内,设宴招待蒙古族首领”可知,清朝时期,边疆民族对清朝统治的认可,反映了清代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故选B项;该作品风格与“浪漫主义”不符,排除A项;西域是指西北地区,材料是蒙古地区,排除C项;“天朝上国观念”是外交观念,而材料主旨是民族关系,排除D项。
13
14
1
3
4
5
6
7
8
9
10
12
11
2
13.乾隆年间,西洋画家郎世宁奉命绘制《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该图“事以图详,军容森列”,被送至法国印刷,并分发至中央各处,上述行为意在( )
A.彰显皇帝文治武功
B.促进中西绘画交流
C.促进边疆民族交融
D.建立满蒙政治同盟
解析:A 据材料可知,乾隆年间,西洋画家郎世宁奉命绘制《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该图“事以图详,军容森列”,被送至法国印刷,并分发至中央各处,其目的是彰显皇帝的功绩,故选A项;促进中西绘画交流和促进边疆民族交融,是影响而非目的,排除B、C两项;建立满蒙政治同盟,是清朝初期,排除D项。
A
14
1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1
2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家建都燕京,三面邻虏,防边大计,视古加详。自东至西,绵亘万里,曰辽东,曰蓟镇,曰宣府,曰大同,曰三关,曰延绥,曰宁夏,曰甘肃,曰固原,此九边形胜大略也。每边各设重兵,统以大将,辅以偏裨,监以宪臣,镇以开府,联以总督。无事则画地防守,有事则犄角为接,地形、兵力可谓备且周矣。
——摘编自章潢《图书编·统论九边》
14
1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1
2
材料二 与明代相比,关隘在清代的军事防御体系中的地位有所下降……如长城一带的杀虎口被称为西口,张家口被称为东口,成为内陆百姓前往塞北地区的必经之地。居庸关则由长城雄关变成了“燕京八景”之一。明清时代是商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官府对关税的征收更成为国赋收入的重要来源。海关一词的出现,显然是传统时代关隘意义的拓展。
——摘编自王双怀、董海鹏
《中国古代关隘及其地理分布》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明朝九边重镇设置的特点及其目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与明代相比,清朝的关隘功能的变化及其积极影响。
14
1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1
2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我国家建都燕京,三面邻虏,防边大计,视古加详”可知,以防守为主,拱卫京师;根据材料一“曰辽东,曰蓟镇,曰宣府,曰大同,曰三关,曰延绥,曰宁夏,曰甘肃,曰固原,此九边形胜大略也”并结合所学可知,重北轻南;根据材料一“每边各设重兵,统以大将,辅以偏裨,监以宪臣,镇以开府,联以总督”可知,重兵防御,管理体系十分严密等。第二小问目的,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期,为了保卫北方边疆,拱卫京师,建立了九边军镇体制,因此其目的是防范北方游牧势力,拱卫北方边疆。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关隘在清代的军事防御体系中的地位有所下降”“居庸关则由长城雄关变成了‘燕京八景’之一。明清时代是商业蓬勃发展的时
14
1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1
2
期”可知,防御地位下降,商业地位凸显。第二小问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二“明清时代是商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官府对关税的征收更成为国赋收入的重要来源”并结合所学可知,可从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助推经济发展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1)特点:以防守为主;拱卫京师;重北轻南;重兵防御;管理体系十分严密等。
目的:防范北方游牧势力,拱卫北方边疆。
(2)变化:防御地位下降,商业地位凸显。
积极影响: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助推经济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等。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点击进入WORD文档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