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多元平衡的世界格局
欧洲中心的世界格局
世界格局(国际格局)
美苏对峙的两级格局
新航路开辟前:
新航路开辟—二战结束:
二战结束—苏联解体:
(一战后开始改变)
国际格局:是指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极:一般是指“强势大国或者国家联盟”
(强大的经济实力或国际政治影响力)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1943年好莱坞拍摄的关于苏联的电影:《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
1948年好莱坞拍摄的关于苏联的电影:《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
任务1:根据材料,指出二战结束后美苏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任务2:搜集、解读教材P111-112的史料,分析美苏关系转变的原因。
任务3:结合所学,从综合国力的角度概述凯南认为“不会引起美苏之间全面军事冲突”的原因。
原因 美国 苏联
①根源 国家战略、国家利益冲突 全球扩张战略、谋求世界霸权 国家安全战略、谋求和平环境
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对立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②直接原因 二战胜利,战时同盟基础丧失 ③综合国力 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军事强国 政治军事大国
1.冷战的原因
战
冷
原因 美国 苏联
①根源 国家战略、国家利益冲突 全球扩张战略、谋求世界霸权 国家安全战略、谋求和平环境
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对立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②直接原因 二战胜利,战时同盟基础丧失 原因 美国 苏联
①根源 国家战略、国家利益冲突 全球扩张战略、谋求世界霸权 国家安全战略、谋求和平环境
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对立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2.冷战的表现(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
任务:阅读教材,结合地图,整理战后初期冷战的表现。
美国及其盟国 苏联及其盟国
政治
经济
地缘 政治
军事
1947.3杜鲁门主义
1947马歇尔计划
1947.9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9经互会
1949民主德国
1955.5华约
1949北约
1949联邦德国
标志冷战正式开始
宣告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
巩固西欧资本主义制度;遏制苏联
形成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标志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杜鲁门主义
……将极权主义政权强加给自由国家人民,都破坏了国际和平的基础,从而也破坏了美国的安全……
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我认为我们必须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命运。
——杜鲁门
思考1:“极权主义”、“武装分子”和“自由国家”分别指的是什么 
共产主义、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
④意义:宣布……;冷战开始的标志。
③实质: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称霸世界
思考3:这一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思考2:这番话表明了美国怎样的外交政策 
②内容:支持所有反对共产主义的国家
①时间:
1947年3月
探究:根据材料,评价马歇尔计划。
理解: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本质(目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及共产主义、称霸世界。
英国漫画,一个英国妇女脚踩着高跷,她的面前是“BETTER STANDARD OF LIFE”
苏联漫画,《美国最新战车(1947)》
财政贷款
马歇尔
更美好的生活
援助
复兴西欧经济
控制西欧
遏制苏联
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
目的:复兴欧洲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达到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扩张,实现称霸世界战略。
德国分裂
北约、华约
△ 概念小结:冷战 & 两极格局
冷战:1947—1991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两 极格 局
冷 战
对抗主要形式
逐渐形成
两极格局:1955—1991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对峙与竞争的世界格局。
①不对称
②不完全
阶段 特征 重大事件 与华关系
50年代中 —60年代初
60年代中 —70年代末
80年代
1.两极格局下,冷战的发展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两极格局之下)
缓和+对抗
优势在美
缓和:美苏对话
冷战对抗:1958-1961第二次柏林危机
1962 古巴导弹危机
美:敌视
苏:援助→恶化
激烈对抗
苏攻美守
越南战争(P120)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
美苏军备竞赛(P123)
美:逐渐正常化
苏:继续紧张
美加强遏制
走向缓和
优势在美
遏制:军备竞赛,“战略防御计划” ,
拖垮苏联
缓和:美苏首脑会晤、建立对话机制,
签订限制武器、裁军条约;
苏联战略收缩,阿富汗撤军,
不再干涉东欧,同意两德统一,
放任西方“和平演变”
苏:1989正常化
探究:阅读材料,简要解释这一时期美苏之间存在“激烈的冷战对抗”。
1958-1961
第二次柏林危机
1962
古巴导弹危机
未达到局部热战
战争、核风险空前严重
2.两极格局下,多极力量的成长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两极格局之下)
多极 力量成长
西欧
日本
欧共体成立、发展
经济:“起飞”
政治: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尖端科技:自力更生拥有“两弹一星”
外交成就:1971年“重返”联合国;1972年尼克松访华
1955年万隆会议
1961年不结盟运动
国际政治舞台
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资本主义阵营逐渐分化
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多极化趋势出现
有力冲击两极格局
中国
第三世界
探究1:资本主义阵营逐渐分化
任务1:指出两张地图反映的美国与西欧的关系有何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任务2:简述欧共体的成立与发展、日本经济发展与政治追求对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有何影响。
任务1: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概述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逐渐瓦解的过程。
任务2: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指出社会主义阵营中分化出哪些新的国际政治力量,并概述其表现。
进程:①开始瓦解: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苏联模式);中苏关系破裂;
②最终瓦解:东欧剧变。
探究2:社会主义阵营逐渐瓦解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与冷战的结束
标志: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
影响:①两极格局崩溃,冷战随之结束。
(雅尔塔体系瓦解)
②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多元平衡的世界格局
欧洲中心的世界格局
世界格局(国际格局)
美苏对峙的两级格局
新航路开辟前:
新航路开辟—二战结束:
二战结束—苏联解体:
(一战后开始改变)
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
苏联解体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