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9 20:50: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二单元
本单元时间轴
第二单元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埃布斯托福地图

重要名词
封建社会、封君封臣制、庄园制、农奴制、都铎王朝、拜占庭帝国、《罗马民法大全》、《查士丁尼法典》、莫斯科公国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本课
重点
在世界历史上,5-15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一般在西方把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东罗马帝国灭亡(公元1453年)的这段时期成为中世纪。时代特征表现为:政治上长期四分五裂,割据混战;早期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罗马天主教垄断教育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暂时凋零。
中世纪后期出现了商品经济的复苏和城市的复兴,由此带来人文精神的复苏。诸如理性、科学、法治、契约、民主等精神的复兴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提供了思想上的养分,可以理解为中世纪后期“黑中有亮,暗中有光”。
中古时期
日耳曼人入侵
十字军东征
英法百年战争
宗教裁判所
屠杀农民
等级森严
暴力横行,战乱不休,强者为王,裂土分民
等级森严,剥削农民,宗教迫害,思想愚昧
印象中世纪
一、西欧封建社会
1.1 形成背景
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5世纪日耳曼人最终消灭了西罗马帝国。
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建立的一系列王国的基础上,西欧封建社会产生了。
一、西欧封建社会
1.1 形成背景
西欧封建社会
的社会基础
政治:封君封臣制
经济:庄园与农奴制
土地
农民
一、西欧封建社会
1.2 基本特征-封君封臣制度
日耳曼人夺取罗马人的土地,并把大片土地分封给自己的亲兵和亲信,以及部分自由的日耳曼农民。由于频繁的战争和兵役的压迫,自由农民日益破产。国王为保证兵源,将土地分封给大封建主,要求他们按照土地规模提供相应数量的兵员。大封建主们也大体依照这一模式,把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属下,属下继续分封,直到骑士。授予土地者为封君,接受土地者成为封臣。封君要保护封臣,如提供司法建议或者在封臣遭到侵犯时保护封臣。封臣则以服兵役、提供金钱等形式效忠封君,并且不能做不利于封君的任何事情。
——《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师教学用书》
(2)含义: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
(1)形成:封君封臣制度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
(3)主要特点:(封君与封臣的关系)
①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②土地被层层分封,形成以土地为纽带的各级从属关系
③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
④封君与封臣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并要履行特定的仪式
封君封臣仅限于互相宣誓的两个个体之间,双方以契约约束了彼此的关系:一方面,封臣不尽义务不得享受权利;另一方面,王侯超权索取,封臣也可以反抗。任何没有直接签订契约的人之间不存在直接的权利或义务关系。因此中世纪流传着一句谚语: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英]伊丽莎白·奥尼尔《世界历史读本》
一、西欧封建社会
(4)影响:
①联系:国王或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
②区隔: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封君封臣制度示意图
◎西周分封制示意图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比较封君封臣制和西周分封制
1.2 基本特征-封君封臣制度
一、西欧封建社会
比较项 封君封臣制度 西周分封制
不同点 社会 形态
纽带
统治
相同点 ①权力和义务相互交织;②等级秩序森严;③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 ④都造成了分裂割据 土地
血缘
有很大独立性
一个封臣可能有数个封君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1.2 基本特征-封君封臣制度
不可越级管理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天下共主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受中央辖制
大宗只有一个
一、西欧封建社会
1.2 基本特征-庄园和农奴制度
(1)性质: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一、西欧封建社会
1.2 基本特征-庄园和农奴制度
(2)内容:
土地类型 经营管理者 权利与义务
领主自营地 领主
农民 份地 自由农份地 自由农
农奴份地 农奴
①提供农民土地;②直接经营领主自营地;③主持庄园法庭,审理庄园案件,维护庄园秩序
①交纳地租,服劳役;②法律上自由
①耕种领主自营地,收入归领主;②法律上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③自备工具为领主服劳役
一、西欧封建社会
1.2 基本特征-庄园和农奴制度
(3)特征:
①经济上: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②政治上:A.农奴没有人身自由,受田租和劳役剥削;
B.领主或其管家主持庄园法庭,维持社会秩序。
它(庄园)承袭了罗马的大地产,但和罗马大地产不同的是,庄园由农奴 …… 而不是奴隶耕种。在现代意义上,农奴无疑是不自由的。首先,他们不能擅自离开土地,他们被迫定期给领主干活而毫无报酬,他们还得忍受数不清的侮辱性的赋税,服从领主法庭的判决。但他们耕种分到的土地用以谋生,而且通常不能加以剥夺,所以他们的处境比奴隶要好得多。……
——[美]罗伯特 ·E. 勒纳《西方文明史》
农奴的地位和处境体现了西欧社会封建生产关系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2.1 王权加强
(1)趋势:封建制初期,权力分散,王权软弱。中古中后期,西欧各国王权不同程度的加强。
(2)原因:国王作为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被视为最高领主,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社会环境的逐渐稳定,经济增长。
(3)表现:
英格兰国王在与贵族的斗争中强化王权,到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英格兰逐渐形成较为强大的王权。
15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的国家有西班牙和葡萄牙。
最初法国国王的势力非常小,仅有巴黎到奥尔良的狭长地带,号称“法兰西岛”。法兰西国王借助通婚和征服等手段,击败各地封建主。而且王权获得城市不同程度的支持,12-13世纪王室领地持续扩大。到15世纪晚期,法兰西基本完成统一,王权得到强化。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2.2 中世纪的城市
(1)原因:欧洲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耕地面积增加,风力、水力和畜力得到更有效的使用。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
(2)概况:10-11世纪,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以工商业为基本谋生手段,受到封建主的压迫。
那些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更快。意大利、法兰西、英格兰、德意志等,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城市。城市的规模很小,人口数量一般不超过5000人。13世纪时,英格兰最大的城市伦敦只有4万人左右,像法兰西的巴黎,意大利的米兰、威尼斯等拥有超过5万人口的城市屈指可数。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2.2 中世纪的城市
(3)自治城市
①原因:
③结果:赢得一定的自治权。
②形式:
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
市民阶层
封建主
流动经商
人员流动
希望农奴固着于土地上
流动范围大
地区交流
封闭独立,割据一方
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了,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层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市民反对封建割据,反对领主特权,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而建立新城市符合国王们削弱诸侯势力的政治考虑,因而国王成为城市的长期盟友。国家出现了不与封土相联系的官吏;市民阶级开始参与政治。
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文化教育不再为教士所垄断,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世界中古史》
A.经济: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孕育资本主义萌芽
B.政治: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兴起,形成了早期资产阶级;有利于加强王权,促进国家统一。
C.思想:推动大学的兴起,打破了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创造了思想文化条件。
思考:城市自治对西欧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问题探究
城市自治对瓦解西欧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西方文明起着重要作用。
英国议会从最初的谈话形式逐渐发展成为包含贵族、骑士和市民代表的政治机构,并最终分为两院,成为中古英国的重要机关,而《大宪章》则是限制王权、维护稳定的重要文件。
第1条:确保教会选举自由;
第12条:无全国公意许可,国王不得征收盾牌钱以外的任何税赋;
第13条:承认伦敦等城市自治权及商业自由 ;
第14条:征税需召开由大主教、伯爵、男爵组成的协商会议;
第39条:任何自由人非经同级贵族依法审判,不得被逮捕、监禁或剥夺财产;
第52条:若朕未经合法裁决剥夺任何人土地、城堡或权利,应立即归还;
…………
—— 《大宪章》
《大宪章》不是自由的诞生证书,而是权力博弈的实时快照。它的伟大恰在于后世如何将封建枷锁锻造成自由之剑。
——霍尔特《大宪章再发现》
2024年6月15日,考古团队在阿尔泰山北麓洞窟中发现了4片桦树皮法典残片。
残片发现
1
2024年8月20日经鉴定确认残片属于《大扎撒》原始版本。
身份确认
2
2025年2月24日,蒙古国文化遗产部联合国际考古团队召开新闻发布会。
公告发布
3
《大扎撒法典》
蒙古帝国创立者 成吉思汗 颁布的 法典名称 ,它于约1227年制定,其原文大部分已经失传,现存条款主要依据波斯史家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元朝汉文档案交叉印证,部分争议条款(如生态禁令)需结合蒙古高原考古发现辅助考证。它是蒙古帝国的第一部成文法典,旨在统一部落规范、强化中央集权,为帝国扩张奠定法律基础。
违背朕言者,如离弦之箭永不回归;
贵族死刑案件必须由大汗亲自核准;
顺朕者昌,逆朕者亡,此乃长生天之意;
千户长任免权唯属大汗,部落旧贵不得世袭
…………
——《大扎撒法典》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2.3 基督教会
(1)特权
①经济: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
公元6世纪开始,教会利用《圣经》中农牧产品的1/10“属于上帝”的说法,向信徒征收什一税。中世纪时,教皇索性宣布信徒可以支付相应的费用来获得救赎,这样教士兜售赎罪券,是西欧中世纪时特有的现象。
②政治: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
罗马教皇
天主教最高领袖
神父
主教
大主教
红衣主教
1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2.3基督教会
(2)特权
③思想: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教会控制着他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出生后接受洗礼
◎结婚时在教堂由神父主持婚礼
◎葬礼在教堂举行,并葬入教堂墓地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2.3 基督教会
(3)地位:教会利用强大的经济力量和宗教势力,在西欧社会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教权
最有名望者
传统精神权威
罗马基督教文化
王权
最有实力者
新兴军事霸主
日耳曼蛮族文化
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教皇英诺森三世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2.3 基督教会
德皇亨利四世在同罗马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5年1月,年仅26岁的亨利四世带着他的妻子和孩子,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的院子里。根据惯例,年轻的德皇赤足披毡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恳请教皇接见,并原谅他这个认了罪的人。而格里高利七世这位出身低微的手工匠的儿子,硬是让高贵的德皇在室外整整等了三天,直到使其受尽了精神上的侮辱后才出来恩赐给这位忏悔者一个赦罪的吻,史称“卡诺莎觐见”,又称“卡诺莎之辱” 。
《查士丁尼及其随从》
在中世纪教权一定高于王权?
《查士丁尼法典》
《法学汇纂》
《法理概要》
《新法典》








三、拜占庭与俄罗斯
3.1 拜占庭
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
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都以罗马法为立法基础来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如《拿破仑法典》、《德国民法典》等。
现在世上许多国家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诉讼原则都渊源于罗马法。世上公认的法学理论、法制民主原则也均发端于罗马法。
阅读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罗马法的影响?
积极性:维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局限性:实质上保障和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对后世:对世界的司法和立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1)《罗马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完备
公元395年
6—7世纪的拜占庭帝国
阿拉伯人占领了从叙利亚到北非的大片土地。11世纪时仅剩希腊半岛和爱琴海地区。
13世纪初
西欧封建主组建十字军东征,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的大部分领土。
1453年
新崛起的奥斯曼土耳其人的不断进攻。1453年,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
(2)拜占庭帝国的兴衰( 395-1453年)
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版图如下:
三、拜占庭与俄罗斯
三、拜占庭与俄罗斯
3.2 俄罗斯
16世纪初
莫斯科公国
在反击蒙古统治过程中逐渐兴起,而后建立起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统一国家
9世纪
基辅罗斯
俄罗斯发端于此,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
1547
伊凡四世
伊凡四世加冕沙皇,推行一系列措施,继续扩张
13世纪中期
汗国臣属
被蒙古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
17世纪末
地跨欧亚
已经将疆界推进到太平洋,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
“伊凡雷帝”
伊凡四世实行“特辖领地制”。他把全国划分为特辖区和普通区。特辖区包括工商业发达的城 市、中部和南部的富庶地区,以及军事战略要地,由国君直辖。特辖区的土地被分封给小贵族。他们组成“特辖军团”,成为国君与大贵族斗争的得力工具。
上述措施的直接作用是沉重打击的大贵族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本课思维导图
在土耳其人于1453年夺得君士坦丁堡使得东罗马帝国的最后残余灭绝之后,此时已经成为俄罗斯东正教抵挡穆斯林和拉丁人之聚焦点的莫斯科公国,就自觉地从希腊人那里将拜占庭遗产拿了过来。1472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在君士坦丁堡迎娶了东罗马帝国最后那位头戴皇冠者的侄女佐依·巴列奥略。
——[英]阿诺德·汤因比《文明经受考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