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9 21:1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课程标准】
1.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
2.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美]1807年富尔顿 汽船
[英]1814年史蒂芬孙 火车
[英]机器大工厂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技术革命,是由一系列技术变革引起的从手工劳动转向机器生产、从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过渡到资本主义机器工厂的重大飞跃。既是一场技术革命,也是一场社会革命。
革命性的变化
生产方式:由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
生产组织形式:由手工工场到工厂制度
生产动力:由人力、畜力到蒸汽动力
机器时代
工厂时代
蒸汽时代
概念解读
工业革命
19世纪中期
20世纪初
19世纪60年代
德国、美国、法国、英国、俄国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
英国
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兴起于英国?
光荣革命
殖民扩张
科学革命
圈地运动
手工工场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1、背景
(1)政治前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国内政局稳定,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
(2)经济条件:
①自由劳动力:
②资本:
③原料:
④技术:
⑤市场:
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成为雇拥工人
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圈地运动
本身丰富的煤铁资源、殖民掠夺、圈地运动
发达的工场手工业积累经验、英国成为科学技术中心
圈地运动、殖民扩张,扩大国内外市场
(3)直接原因:
市场扩大和需求增长,手工生产的产品已不能满足需求
工业革命首先兴起于英国的原因?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
——[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1、背景
(1)生产领域:棉纺织业技术变革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成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1733
飞梭
(织布提速)
1765
珍妮纺纱机
(棉纱细而易断)
1768
水力纺纱机
(棉纱粗而结实)
1779
骡机
(棉纱细而结实)
1785
水力织布机
(织布高效)
凯伊
哈格里夫斯
阿克莱特
克莱普顿
卡特莱特
引发大量机器的发明和使用
棉纺织业基本实现机械化生产(生产方式革命)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2、进程
(2)生产组织形式:机器工厂出现
纺织工人开始与农业脱离,专门从事纺纱和织布,以工资为惟一的生活来源。……1771年他(阿克莱特)开办了第一座纺织工厂,用水力作为织机的动力。这是建立近代机器大工厂的开端。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16世纪手工工场
工业革命时期的机器工厂
工厂制度的特点
①生产资料和工人集中;
②使用机器进行生产;
③工厂主既是资本所有者,又是经营管理者;
④工厂规模不大,纪律严格,分工细致。
1771年,阿克莱特开办了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成为近代工厂的开端。
手工工场逐渐被机器工厂所取代
(生产组织革命)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2、进程
(3)动力革新:瓦特改良蒸汽机
1782年,瓦特试制出“复动式蒸汽机”,
1785年,经过进一步改进的瓦特蒸汽机开始在棉纺织工厂使用。
1702年纽科门蒸汽机
1782年瓦特复动式蒸汽机
1785年瓦特万能蒸汽机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2、进程
蒸汽机的历史意义,无论怎样夸大也不为过。它提供了控制和利用热能、为机械提供动力的手段。因而,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由来已久的依赖……实际上,可以说,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与其说是以其他任何一种手段或力量为基础,不如说是以蒸汽机为基础。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动力革新:瓦特改良蒸汽机
【探究】结合教材及所学知识,谈一谈瓦特改良蒸汽机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①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使工业生产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促进了工厂的普及,人类由此进入“蒸汽时代”;
②促进了交通工具的变革和城市化的兴起。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2、进程
(4)交通工具变革:汽船、火车相继问世
[英]1814年史蒂芬孙 火车
[美]1807年富尔顿 汽船
(5)工业革命的完成:
19世纪中叶,英国的机器制造业实现了机械化生产,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2、进程
[英]1825年第一条铁路
(6)工业革命的拓展:
英国
法国
美国
日本
俄国
德国
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从英国逐渐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从大西洋两岸逐步深入内陆,形成持续不断的辐射效应。各国政府通过税收、立法、直接投资等方式推动工业发展。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2、进程
(1)政治前提
(2)资本原料
(3)技术
(4)劳动力
(5)市场
(城市化的发展、美国:废除黑人奴隶制、
俄国:废除奴隶制、日本:废除封建等级制。)
19世纪中后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自然科学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为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与巩固
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相对稳定
疯狂的殖民掠夺以及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各国资本主义发展
自然科学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第一次工业革命提供基础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直接原因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1、背景
(1)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1870年格拉姆发明电动机
1879年爱迪生
发明白炽灯
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
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1866年西门子发明发电机
(2)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带来更便捷的动力,汽车、飞机等新式快速交通工具应运而生,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最具深远影响的成就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
内燃机、柴油机、汽油机
1885年德国卡尔本茨、戴姆勒三轮汽车
1903年美国
莱特兄弟飞机
(3)化学工业兴起,石油化工业获得发展
诺贝尔发明火药,80年代又改进了制造
无烟火药的技术,并在军事上广泛应用
(4)新技术改造旧产业部门,如炼钢、纺织、采煤、机器制造和铁路运输
随着内燃机的广泛应用,开始大量开采石油。1870年,全世界生产的石油只有80万吨,到1900年就猛增至2000万吨……从1868至1900年,英、美、法、德4国的钢产量由24万吨增加到2355万吨,钢逐渐取代铁,成为基本的工业原料和重要的建筑材料。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近代史编》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2、成就
内 容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 间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中期 19世纪中后期——
20世纪初
发 明 者 工匠、技师 科学家、工程师
发明基础 生产经验的总结 自然科学研究成果
范 围 以英国为中心辐射他国 同时开始于多国
重要标志 改良蒸汽机
——蒸汽时代 电力广泛应用
——电气时代
开始部门 棉纺织——轻工业 电力——重工业
结合表格对比数据,
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3)中心:美国、德国;
(4)各国工业革命进程各具特色(英法相对缓慢,美德最为突出,德、俄、日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1)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接受近代科学理论指导;
(2)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范围广、规模大、进展迅速;
第二次工业革命不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简单延续,而是深入发展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3、特点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昧的时代;
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
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拥有一切,人们一无所有;
人们正在直登天堂,
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英国狄更斯《双城记》
英国女王与
“维多利亚时代”
1851年英国在阿尔伯特亲王的主持下,举办了第一次世界博览会。为办此博览会英国专门花了22周时间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完全由玻璃及金属建成的大厦——“水晶宫”。水晶宫本身就是财富的标志,它的造价达8万英镑,这在当时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宫内陈列着万余种世界各地的产品,其中英国的产品超过一半。
——黄光耀、刘金源《成功的代价—论英国工业化的历史教训》
【探究】工业革命带来的历史影响该如何正确评价?
请大家结合以下提示,说说工业革命的影响及依据。
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社会思潮、世界格局等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材料1:一个15岁的孩子照料2架蒸汽织机,织出3匹半织物;而同样时间内,一个熟练工人用飞梭只能织出一匹。1790年,蒸汽机驱动的”骡机“纺线速度是中国和印度手工纺线的100多倍。
——杜君立《历史的细节》
材料2: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统治阶级中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大,还要多。
——[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生产力大发展,给实现了工业化的各国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1、生产力方面
(1)工厂制度出现,垄断组织产生
(2)科学化管理日益受到重视
垄断组织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大企业之间的联合。它们凭借这种联合所建立的统治地位,控制相应部门的商品生产,瓜分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规定垄断价格,攫取高额利润。垄断组织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手工工场
(工业革命前)
工厂制度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大企业(垄断组织)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大规模生产及流动组装线诞生,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生产成本也大幅下降。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2、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
【深化理解】垄断组织
1.产生背景:
技术的日益复杂、投资的不断扩大、竞争的日趋激烈,推动了生产的集中
2.特点:
(1)控制着一个或多个部门的生产与经营,甚至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和国家机器
(2)垄断的内容包括垄断商品生产、商品价格、商品市场
(3)由高级专业人才管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3.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大企业兼并小企业,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4.类型: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
5.影响:
(1)积极:适应了大工业生产的需要,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
(2)消极:
①垄断资产阶级控制市场,阻碍竞争,导致某些停滞和腐败
②利用经济手段干预国家政治,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③疯狂对外扩张,加剧了国际竞争,导致战争危险
漫画《参议院的老板们》
木牌上写着:“这是一个为垄断者所有、为垄断者服务的参议院”
概念解读
垄断组织
英国就业人口比重:
到19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是一个工业化国家,往昔那种田园诗般的风情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忙忙碌碌的世界。乡村建起了灰暗的厂房,城镇竖起高耸的烟囱,工厂里回响着机器的轰响,高炉前喷发出铁水的光亮。工业已成为国家的命脉,人们靠工业,而不是农业生存。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1)经济结构:农业比重减少,工业比重上升,工业化进程加快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3、社会结构
(2)阶级结构: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中间阶层的力量也开始发展
工业资产阶级
(1832年议会改革)
工业无产阶级
(工人阶级)
巩固统治地位
为争取自己的权利展开斗争
获得更多政治权力
各国改革
迅速崛起
对立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3、社会结构
1918年2月15日,英国 Punch 报刊登插画庆祝英国女性获得选举权。
(1)工业城市的兴起,城市化进程加快;
(2)生活水平的改善,文化素养的提高;
(3)女性获得更多受教育机会,政治地位提高;
(4)人口增加明显,时间观念增强。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4、社会生活
1844年德意志工人起义捣毁工厂,烧债券
统治者派兵镇压西里西亚织工起义(绘画)
英国煤矿中工作的童工
1847年,《十小时工作法》将13-18岁之间的孩子的工作时间压缩到每天10小时,也适用于女工。1842年《煤矿法》禁止雇佣10岁以下的男孩及任何女工。
——【美】杰克逊·斯皮瓦格《西方文明简史》
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
(1)问题: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
(2)解决:在工人运动的推动下,欧美各国开始通过社会立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5、社会问题与解决
(1)世界各地联系日益紧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肆对外扩张、掀起瓜分世界狂潮,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
(亚非拉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
(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6、世界格局
(2)以欧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亚非拉国家或地区在被卷入世界市场的同时,逐渐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全球航路的开辟
西班牙、葡萄牙崛起
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开始交融
殖民扩张
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世界市场逐步扩展
殖民掠夺
第一次工业革命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武力侵略商品输出
美国、德国崛起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
瓜分世界资本输出
(16C)
(16C-18C)
19C中期
(19C末—20C初)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6、世界格局
“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任何国外的主神向我们说道:‘怎么办?世界已分割完了!’我们不愿阻挠任何人,但我们也不容许任何人妨碍我们的道路。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旁边……我们要求建造大德意志帝国。”
——1899年12月11日,德国外交部长演说
(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美德崛起),重新分割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国际局势日趋紧张,最终导致一战爆发。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6、世界格局
多元史观认识工业革命的影响
1、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两次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发明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2、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进程,带来了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社会生活上的文明化。
3、从社会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的问题(包括童工问题);城市化问题(如伦敦人口剧增);严重的集群性的社会问题;特殊人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生活保障、医疗健康、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社会工作)问题等。
4、从生态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也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深化认识
两次工业革命分别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又能获得什么启示?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政治
经济
思想
两次鸦片战争爆发,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加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但资本输出和掠夺原料,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师夷长技”“中体西用”
学习西方器物。
“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实业救国”学习西方制度
启示:主动融入世界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坚持科技创新等。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拓展研究
本课小结
本课小结
一、工业革命的背景
手工场,技术攒。市场广,需求唤。
劳动力,圈地现。资本积,殖民敛。
二、工业革命的进程
棉纺织,先开篇。珍妮机,效率添。
蒸汽机,动力源。工厂制,生产便。
铁路兴,运输便。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生产力,大发展。城市化,进程欢。
社会变,阶层显。工业国,扩张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