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子目一 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课件 讲义)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子目一 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课件 讲义)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9 21:13:27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课 程 目 标
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子目一 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商业起源 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_________的产生,出现了交换
古代中国 商朝 出现职业商人;商业由官府和贵族掌握
春秋战国 “__________”的格局被突破
秦汉 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全国商品流通
隋唐两宋 城市__________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
元明清 ①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_________程度加深。
②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
③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兴盛
私有制
工商食官
坊市分区
商品化
古代世界 古埃及 国家控制对外贸易
古希腊 形成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活跃
古罗马 _________周边商贸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
拜占庭帝国 一度垄断东方奢侈品在______市场的贸易
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商人在亚、非、欧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
古代中国对外贸易 丝绸之路 ①贯通亚、欧、北非。
②汉至唐以陆路为主,唐宋以后__________兴盛。
③出口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
④设置市舶司
朝贡贸易 明清朝廷对朝贡国家、路线、港口、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有规定
闭关自守 清政府设置广州一口通商,由_________统揽
商贸影响 ①促进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______。 ②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地中海
欧洲
海上贸易
十三行
交流
【辨析】“城”和“市”
在古代,“城”指用作防卫而围起来的墙垣,是为政治、军事等目的而建,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市”指城中特定的商品交换场所,多为经济中心,在物物交换中诞生,是生产活动、经济活动所需要的。
【概念】工商食官
是商周时期官府对工商业进行垄断性经营的制度,手工业者和商人由官府供养,为官府服务。盛行于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走向衰落并彻底终结。但是其演化出的官营手工业在此后的中国古代历史中一直存在。
【概念】商帮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全国各地兴起了一批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乡亲相助为宗旨的,一种既亲密又松散,且是自发形成的商人群体,尤其以徽商和晋商最为有名。到清朝中后期,商帮逐渐衰落。
【概念】朝贡(含朝贡贸易)
古代中国统治者创造的一套中外关系体系,也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一种主要形式,核心内容是周边国家向中国进贡,中国再给来贡诸国以相应的封赏。朝贡制度在先秦时期就已具雏形,秦汉以后进一步完善,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近代的晚清时期逐步瓦解。朝贡贸易的目的是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这种朝贡贸易本质上反映了中国自然经济的特点。
【归纳】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
①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经济: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③政策:统治者实行相对宽松的政策措施。
④交通:造船、航海技术的提高,水陆交通的便利。
⑤金融:古代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的使用和发展。
1. 【导语图示】《清明上河图》(局部)
说说该绘画作品属于什么类型的史料。该绘画作品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答案:类型:实物史料。现象:反映了北宋城市商品经济发达,社会生活丰富。
2. 【教材图示】安徽歙县棠樾乐善好施坊
徽商俗称“徽帮”,形成于宋代,兴盛于明清,民间有“无徽不成镇”的俗语。图中的乐善好施坊是安徽歙县棠樾牌坊群中的一座,是清朝皇帝为表彰徽商济困扶贫、广行善举而立的。
说说徽商的发展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徽商的兴旺对今天有何启示?
答案:影响:促进了明清商品经济的兴盛;推动了东南市镇的发展。启示:坚守诚信的商业道德;勤劳致富;要有社会责任意识;重视文化教育。
3. 【教材图示】古埃及哈特谢普苏特女王的船队从蓬特经由红海返航的情景(这幅图反映了公元前15世纪左右埃及与蓬特的贸易活动)
说说古埃及的商业贸易有什么特点。
答案:古埃及的商业贸易历史悠久,对外贸易繁荣,政府控制对外贸易活动。
4. 【历史纵横】古代两河流域的商业
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商业繁荣,国家、神庙、私人都积极参与商业活动。《汉谟拉比法典》中,有许多与商务有关的条文。亚述崛起后,商人们还开辟了海外贸易。新巴比伦时期,手工业和商业曾一度繁荣,巴比伦城内聚集了来自亚非各地的商人。
据史料概括古代两河流域商业贸易发展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答案:商业繁荣;用法律来规范商业活动;海外贸易发达;城市商业繁荣。
5. 【教材图示】“南海1号”沉船上的瓷碗
1987年,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一艘南宋时期从事远洋贸易的古船,船上载有数万件商品。该船被命名为“南海1号”。
依据史料获取有效信息,思考其存在的价值。
答案:从文物数量看规模较大,贸易方向上为外销出口贸易,从考古实物视角见证了南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发达,对外贸易兴盛。
6. 【教材图示】《群神宴》
《群神宴》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凡尼·贝利尼的名画,描绘了古代神话中的众神和仙女聚会林泉之间的情景。画中盛水果和汤的瓷碗,都是中国的青花瓷。
围绕“中国的青花瓷”,指出史料中蕴含的有效信息和史料价值。
答案:艺术作品是对特定时代的反映。该画作表明中国的瓷器传入欧洲,体现了中国与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画家把瓷器放在突出位置,说明古代中国手工业的高超技艺和欧洲人对中国瓷器的珍视。名画是艺术品,瓷器是生活用品,该画折射出中国瓷器丰富了欧洲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7. 【思考点】商业贸易的发展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
答案:促进地区间和国家间的交流,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历史解释】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发展阶段 呈现出阶段性,各个时期发展不平衡
市场类型 商业大都市、乡村草市、工商业市镇等
贸易类型 国内贸易、民族政权间的边境贸易、对外贸易
商业地位 商业是传统农耕经济的补充,商人社会地位低下
政府管理 政府长期实行特殊物种的官营和专卖
1. (2024广东高考)明朝时,杭州西湖成为四方宾客“渴想”之地。“城中人不事耕种,小民仰给经纪,一春之计全赖西湖”,而官方意欲禁止游览。时人叶权认为:“若禁其游玩,则小民生意绝矣。且其风俗华丽,已入骨髓,虽无西湖,不能遽变。”这反映当时(  )
A. 商业经营方式改变 B. 户籍管理制度混乱
C. 商业资本集聚明显 D. 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解析】明朝时期西湖地区因为商品经济繁荣,弃农从商的现象非常多,还形成崇尚华丽的社会习俗,故选D项;材料涉及的仍是传统方式,排除A项;明朝时户籍管理使用黄册,户籍管理制度严格,排除B项;材料信息说明西湖周边存在一定的商业活动,但没有发展到商业资本集聚这一程度,排除C项。
D
1. (2025郑州期末)关于古代中国的商业起源,有学者认为黄帝时部落有以畜牧业为主、有以“播百谷”为主,于是部落间有交换需求;有学者认为东周时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制盐、冶炼、纺织等随之发展,商业活动亦就开始。材料中的观点说明了(  )
A. 历史解释主观随意性强 B. 原始社会已经开始商品贸易
C. 社会分工促进商业兴起 D. 商业发展必须有政策的扶持
【解析】材料中的两种观点都认为是社会分工促进了商业的兴起,故选C项;A项错在“随意性”,排除;根据材料可知,对商业的兴起是黄帝时还是东周时观点不一,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C
2. (2024北京海淀期末)春秋时期齐桓公采用管仲的建议,“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使关市几而不征(对过往的鱼盐商人只检查不收税),以为诸侯利,诸侯称广焉”;晋文公采取“通商宽农”的政策,使得“政平民阜,财用不匮”;卫文公也推行类似的政策恢复了卫国经济。这说明春秋时期(  )
A. 统治者鼓励商业的发展 B. 官营商业被私商取代
C. 商业中心城市大量涌现 D. 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
【解析】春秋时期,齐国、晋国和卫国等都采取了措施鼓励商业发展,如降税、通商等,这体现了春秋时期统治者鼓励商业的发展,故选A项;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政策,材料并未体现商业性质,且春秋时期还是官营商业为主,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了统治者的商业政策,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商人的社会地位,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A
3. (2025东莞期末)20世纪初,在敦煌发现了一个4世纪前后的邮袋,内有一封波斯商人邮寄到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书信,信中记录了他在中原地区的见闻。该邮袋和书信最能佐证(  )
A. 河西走廊的行政设置 B. 汉代的对外交往
C. 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 D. 长安的坊市制度
【解析】从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来看,敦煌位于丝绸之路的要冲地带,是东西方贸易和多元文明交汇融合的重要节点,波斯商人到中原地区进行贸易活动,需要相关的交通要道,书信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能够帮助波斯商人在此过程中记录下自己的见闻,故选C项;邮袋和书信的内容仅涉及其在中原地区的见闻,排除A项;材料中涉及公元4世纪前后,即中国古代两晋时期,排除B项;D项对史料要求较高,材料没有具体交代。
C
4. (2025邯郸期末)《唐六典》记载,京、都诸市令掌百族交易之事,以“三贾均市”管理市场物价。所谓“三贾”即市场出售的每类商品均按质量分为精、次、粗三个类别,制定出上贾、中贾、下贾三种时价,并依据市场行情每隔十日进行调整。可见,“三贾均市”的实施(  )
A. 动摇了“工商食官”格局
B. 规范了商业经营秩序
C. 凸显了重农抑商政策
D. 践行了商业契约意识
B
【解析】据材料可知,《唐六典》记载的“三贾均市”制度将商品按质量分为三类,并制定每隔十日调整的三种时价,这显示了唐朝政府对市场物价的精细化和规范化管理,从而促进了商业经营秩序的规范性,故选B项;春秋战国“工商食官”格局已经瓦解,排除A项;市场物价管理不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排除C项;商业契约意识包括自由、正义、公平和诚实信用,这与材料强调的市场物价管理不符,排除D项。
5. (2025太原期末)北宋地理学家朱彧在《萍州可谈》中,描述了宋代海船装载陶瓷出海贸易的情景:“船舶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货,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这一描述反映了北宋(  )
A. 丝绸之路畅通无阻 B. 海上贸易繁荣兴盛
C. 朝廷鼓励对外贸易 D. 中国瓷器领先世界
【解析】从“船舶深阔各数十丈”可以看出海船规模较大,“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说明海船装载货物众多,尤其是陶瓷大量用于出海贸易,这些都充分反映出北宋海上贸易繁荣兴盛的景象,故选B项;陆上丝绸之路在北宋时期因受到辽、西夏等政权的影响,并非畅通无阻,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朝廷对于对外贸易的态度和政策,排除C项;材料没有将中国瓷器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瓷器进行比较,排除D项。
B
6. (2024肇庆期末)辽宋夏金时期,大批精通汉、藏、西夏语,并具有较高佛学修养的回鹘僧人通过丝绸之路进入西夏,这些人在引入大乘佛教的同时,又把汉、藏文佛经译成西夏文。同时,回鹘的服饰与装束也通过这一路径传入西夏。由此可见,当时(  )
A. 西域服饰受到中原地区青睐
B. 传统主流思想文化遭到削弱
C. 商路贸易推动民族文化交流
D. 西夏文字创制助推国家统一
C
【解析】佛教、佛经、服饰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夏,说明商路贸易推动民族文化交流,故选C项;西夏不属于中原地区,排除A项;辽宋夏金时期,中华传统主流思想文化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发展成了新儒学体系——理学,不是削弱,排除B项;西夏文字的创立促进了文化交流,而并非助推了国家统一,且材料是“把汉、藏文佛经译成西夏文”,不是西夏文字创制,排除D项。
7. (2025厦门期末)元朝《市舶则法》中的“公凭制”规定,出海商人需呈报船员姓名、货物数量等信息,异域商人亦需提出申请,市舶司核实后发给公凭;无凭即为走私,“依例断没,告人给赏”。这表明元朝(  )
A. 延续抑商政策 B. 立法机制完备
C. 重视外贸管理 D. 海上交通发达
【解析】根据材料“元朝《市舶则法》中……市舶司……”可知元朝专门设置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制定货物审批的规范,说明政府重视对外贸易的管理,故选C项;元朝重视商业的发展,制定一系列商业发展的政策,排除A项;元朝建立后,虽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立法机制还未达到完备,仍然处于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元朝设置市舶司,制定货物审批规范,“海上交通发达”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C
8. (2025保定期末)“歇家”本意是客店或客店主人的别称。明清时期,各类中介组织开始兼营歇家,歇家也开始兼营其他各类中介组织。明清歇家涉及商业、税关、赋役、词讼、盐场等领域,成为政府管理社会非常倚重的力量。材料反映出(  )
A. 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B. 社会认同“工商皆本”
C. 政府保护私营工商业发展 D. 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解析】材料表明当时社会经济活动频繁,商业交往活跃,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增多,需要各种中介服务来促进交易和经济活动的进行,故选D项;明清时期,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瓦解,排除A项;重农思想在当时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政府利用歇家更多的是为了更好地管理社会经济等事务,以维护自身的统治秩序,而不是单纯为了保护私营工商业,排除C项。
D
9. (2025南通期中)乾隆、嘉庆年间,社会上出现了将商贾对学徒的“家语”编纂成书的现象。如,流传于乾隆时期的《生意世事初阶》,其内容主要是讲做生意如何经营的道理与做学徒时洒扫应对、经营技艺的具体事项,该书在乾隆、嘉庆、道光等时期多次重印。这说明这一时期(  )
A. 商品经济的活跃 B. 社会认同“工商皆本”
C. 商帮的实力雄厚 D. 市民阶层社会地位提高
【解析】此时期商品经济活跃,材料中这一做法显然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A项;“工商皆本”是指工商业与农业同等重要,材料现象是商品经济发展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而非将工商业地位变动为与农业齐平,且B项不符合史实;商贾不等于商帮,排除C项;题干没有体现市民阶层的社会地位问题,且明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
A
10. (2024江西期末)康熙年间,政府在广州设立由官方控制的外贸市场,并批准设立一些“洋行”,允许其“垄断贸易”“禁绝私商”。这些措施旨在(  )
A. 继续维护朝贡贸易体系
B. 果断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C. 促进国内商帮自由经营
D. 主动适应世界形势的变化
【解析】据材料可以看出,清朝的这些措施仍然是要严格限制中外贸易,体现了清朝统治者仍然希望继续维护朝贡贸易体系,故选A项,排除D项;清朝仍实行闭关自守政策,排除B项;这些措施是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并不是要促进国内商帮自由经营,排除C项。
A
11. (2024汕头期末)据记载,古埃及十八王朝时期(前16世纪至前13世纪)从腓尼基、叙利亚输入各种农产品和手工艺品,从黎巴嫩输入木材,从塞浦路斯输入铜,从赫梯输入铁,并向爱琴海诸岛及希腊输出黄金、象牙、石制器皿、手工艺品以及陶制品。这反映了当时古埃及(  )
A. 科技和制造业具有明显优势 B. 积极吸收东西方先进文化
C. 在地中海贸易中的突出作用 D. 农业经济领先于欧洲地区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古埃及在十八王朝时期与多个地区有着广泛的贸易联系,这突出了其在地中海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故选C项;材料虽然提到了古埃及输出手工艺品等,但并未直接说明其科技和制造业相较于其他地区有明显优势,A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材料并未提及古埃及对东西方文化的吸收情况,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古埃及农业经济与欧洲地区的比较,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
C
12. (2024扬州期末)中世纪西欧的君主常把香料当作薪俸发放给朝臣,或作为贵重礼品互相赠送。8世纪初,伦巴第国王柳特普兰德给一位官员的薪俸包括1块金币、1磅油、1磅鱼子酱及2盎司胡椒。这说明当时(  )
A. 西欧农业生产较为发达 B. 东西方之间贸易规模有限
C. 西欧封建君主权力加强 D. 香料是贵族生活的必需品
【解析】香料的稀缺性是由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规模有限,导致香料无法大量流入西欧,故选B项;题目中并未提及西欧的农业生产状况,排除A项;C项与题目描述的现象无直接联系,排除;由于香料的稀缺性和高价值,它被视为一种奢侈品或象征身份的物品,D项没有解释材料的主旨大意,排除。
B
13. 1626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清单中首次出现了在中国采购的瓷质茶杯,据统计,1629年购买了250件,1633年购买了1 325件,1643年为2.5万件,到1740年购买中国的各类茶具达11万件,1760年更是高达200万件。据此可知,当时荷兰国内(  )
A. 民众货币收益增长 B. 日常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C. 进口瓷器物美价廉 D. 收藏东方文物蔚然成风
【解析】大量的茶杯流入荷兰后,在荷兰风靡一时,说明新式饮料广受追捧,故选B项;材料提及荷兰从中国采购的茶杯数量增加,民众是否进行货币投资,材料无法推知,排除A项;材料没有对比信息,无法得出物美价廉,排除C项;进口物品是生活化的瓷质茶杯,文物收藏应该是高档瓷器,两者概念有本质区别,排除D项。
B
14. (2025肇庆期末)(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奴隶社会后期,经济的发展催生出商业交换职能,出现了“市”。西周时期,市场并非面向大众的场所,而是专为官贾设置,且规模较小。春秋中期至战国,真正服务于大众阶层的“市”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里”与“市”开始分离,“里”用于居住。秦汉两朝,“市”的布置逐渐出现不囿于《周礼》规定的情况。唐朝都城长安在皇城的左右前方对称设置东、西两市。考古勘测证实,东、西两市面积均不足1平方千米,仅占长安城面积的很小一部分。北宋仁宗年间,商业空间拓展需求日益迫切,逐渐深入坊巷,遍布全城。南宋都城临安,极大的人口密度和商业密集性导致商业空间拓展受到用地限制,因此商业空间的发展开始寻求立体化。至明清时期,闭关政策使得此时的经济未能在两宋时期的基础上取得更为全面的突破,但这一时期商业空间形态仍然出现了现代商业街区综合体的雏形。另外,大部分农村的集市还是数日一次或是在每月的固定日期举行,持续时间也不尽相同。
——摘编自彭亚茜、陈可石《中国古代商业空间形态的变革》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商业空间演变的特点及演变原因。(8分)
答案:特点:服务对象从官贾为主转为大众阶层为主;商业空间日益扩大;逐渐与居民区融合;从封闭到开放;受政治影响逐渐减小,经济功能日益增长;商业空间日益立体化、综合化;商业空间在农村变化不大,城乡差异日益扩大。(任答两点,4分)
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统治者政策的调整;城市人口的增加;人们特别是市民阶层对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需求日益提高;生产力日益提高,交通运输得到发展;受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影响,农村封闭落后,受城市商品经济影响较小。(任答两点,4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商业空间演变所产生的影响。(6分)
答案:影响: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城市的形态;丰富、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受国家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商业空间的演变始终没有带来中国商业的转型。(任答三点,6分,没有辩证分析影响最多得4分)
谢谢观赏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课 程 目 标
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子目一 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一,完成表格)
商业起源 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交换
古代中国 商朝 出现职业商人;商业由官府和贵族掌握
春秋战国 “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
秦汉 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全国商品流通
隋唐两宋 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
元明清 ①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 ②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 ③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兴盛
古代世界 古埃及 国家控制对外贸易
古希腊 形成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活跃
古罗马 地中海周边商贸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
拜占庭帝国 一度垄断东方奢侈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
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商人在亚、非、欧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
古代中国对外贸易 丝绸之路 ①贯通亚、欧、北非。 ②汉至唐以陆路为主,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 ③出口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 ④设置市舶司
朝贡贸易 明清朝廷对朝贡国家、路线、港口、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有规定
闭关自守 清政府设置广州一口通商,由十三行统揽
商贸影响 ①促进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交流。 ②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辨析】“城”和“市”
在古代,“城”指用作防卫而围起来的墙垣,是为政治、军事等目的而建,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市”指城中特定的商品交换场所,多为经济中心,在物物交换中诞生,是生产活动、经济活动所需要的。
【概念】工商食官
是商周时期官府对工商业进行垄断性经营的制度,手工业者和商人由官府供养,为官府服务。盛行于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走向衰落并彻底终结。但是其演化出的官营手工业在此后的中国古代历史中一直存在。
【概念】商帮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全国各地兴起了一批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乡亲相助为宗旨的,一种既亲密又松散,且是自发形成的商人群体,尤其以徽商和晋商最为有名。到清朝中后期,商帮逐渐衰落。
【概念】朝贡(含朝贡贸易)
古代中国统治者创造的一套中外关系体系,也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一种主要形式,核心内容是周边国家向中国进贡,中国再给来贡诸国以相应的封赏。朝贡制度在先秦时期就已具雏形,秦汉以后进一步完善,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近代的晚清时期逐步瓦解。朝贡贸易的目的是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这种朝贡贸易本质上反映了中国自然经济的特点。
【归纳】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
①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②经济: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提供物质基础。③政策:统治者实行相对宽松的政策措施。④交通:造船、航海技术的提高,水陆交通的便利。⑤金融:古代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的使用和发展。
核心探究
1. 【导语图示】《清明上河图》(局部)
说说该绘画作品属于什么类型的史料。该绘画作品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答案:类型:实物史料。现象:反映了北宋城市商品经济发达,社会生活丰富。
2. 【教材图示】安徽歙县棠樾乐善好施坊
徽商俗称“徽帮”,形成于宋代,兴盛于明清,民间有“无徽不成镇”的俗语。图中的乐善好施坊是安徽歙县棠樾牌坊群中的一座,是清朝皇帝为表彰徽商济困扶贫、广行善举而立的。
说说徽商的发展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徽商的兴旺对今天有何启示?
答案:影响:促进了明清商品经济的兴盛;推动了东南市镇的发展。启示:坚守诚信的商业道德;勤劳致富;要有社会责任意识;重视文化教育。
3. 【教材图示】古埃及哈特谢普苏特女王的船队从蓬特经由红海返航的情景(这幅图反映了公元前15世纪左右埃及与蓬特的贸易活动)
说说古埃及的商业贸易有什么特点。
答案:古埃及的商业贸易历史悠久,对外贸易繁荣,政府控制对外贸易活动。
4. 【历史纵横】古代两河流域的商业
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商业繁荣,国家、神庙、私人都积极参与商业活动。《汉谟拉比法典》中,有许多与商务有关的条文。亚述崛起后,商人们还开辟了海外贸易。新巴比伦时期,手工业和商业曾一度繁荣,巴比伦城内聚集了来自亚非各地的商人。
据史料概括古代两河流域商业贸易发展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答案:商业繁荣;用法律来规范商业活动;海外贸易发达;城市商业繁荣。
5. 【教材图示】“南海1号”沉船上的瓷碗
 
1987年,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一艘南宋时期从事远洋贸易的古船,船上载有数万件商品。该船被命名为“南海1号”。
依据史料获取有效信息,思考其存在的价值。
答案:从文物数量看规模较大,贸易方向上为外销出口贸易,从考古实物视角见证了南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发达,对外贸易兴盛。
6. 【教材图示】《群神宴》
《群神宴》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凡尼·贝利尼的名画,描绘了古代神话中的众神和仙女聚会林泉之间的情景。画中盛水果和汤的瓷碗,都是中国的青花瓷。
围绕“中国的青花瓷”,指出史料中蕴含的有效信息和史料价值。
答案:艺术作品是对特定时代的反映。该画作表明中国的瓷器传入欧洲,体现了中国与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画家把瓷器放在突出位置,说明古代中国手工业的高超技艺和欧洲人对中国瓷器的珍视。名画是艺术品,瓷器是生活用品,该画折射出中国瓷器丰富了欧洲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7. 【思考点】商业贸易的发展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
答案:促进地区间和国家间的交流,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历史解释】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发展阶段 呈现出阶段性,各个时期发展不平衡
市场类型 商业大都市、乡村草市、工商业市镇等
贸易类型 国内贸易、民族政权间的边境贸易、对外贸易
商业地位 商业是传统农耕经济的补充,商人社会地位低下
政府管理 政府长期实行特殊物种的官营和专卖
1. (2024广东高考)明朝时,杭州西湖成为四方宾客“渴想”之地。“城中人不事耕种,小民仰给经纪,一春之计全赖西湖”,而官方意欲禁止游览。时人叶权认为:“若禁其游玩,则小民生意绝矣。且其风俗华丽,已入骨髓,虽无西湖,不能遽变。”这反映当时(  )
A. 商业经营方式改变
B. 户籍管理制度混乱
C. 商业资本集聚明显
D. 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答案】 D
【解析】明朝时期西湖地区因为商品经济繁荣,弃农从商的现象非常多,还形成崇尚华丽的社会习俗,故选D项;材料涉及的仍是传统方式,排除A项;明朝时户籍管理使用黄册,户籍管理制度严格,排除B项;材料信息说明西湖周边存在一定的商业活动,但没有发展到商业资本集聚这一程度,排除C项。
【课时作业】
1. (2025郑州期末)关于古代中国的商业起源,有学者认为黄帝时部落有以畜牧业为主、有以“播百谷”为主,于是部落间有交换需求;有学者认为东周时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制盐、冶炼、纺织等随之发展,商业活动亦就开始。材料中的观点说明了(  )
A. 历史解释主观随意性强
B. 原始社会已经开始商品贸易
C. 社会分工促进商业兴起
D. 商业发展必须有政策的扶持
【答案】 C
【解析】材料中的两种观点都认为是社会分工促进了商业的兴起,故选C项;A项错在“随意性”,排除;根据材料可知,对商业的兴起是黄帝时还是东周时观点不一,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2. (2024北京海淀期末)春秋时期齐桓公采用管仲的建议,“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使关市几而不征(对过往的鱼盐商人只检查不收税),以为诸侯利,诸侯称广焉”;晋文公采取“通商宽农”的政策,使得“政平民阜,财用不匮”;卫文公也推行类似的政策恢复了卫国经济。这说明春秋时期(  )
A. 统治者鼓励商业的发展
B. 官营商业被私商取代
C. 商业中心城市大量涌现
D. 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
【答案】 A
【解析】春秋时期,齐国、晋国和卫国等都采取了措施鼓励商业发展,如降税、通商等,这体现了春秋时期统治者鼓励商业的发展,故选A项;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政策,材料并未体现商业性质,且春秋时期还是官营商业为主,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了统治者的商业政策,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商人的社会地位,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3. (2025东莞期末)20世纪初,在敦煌发现了一个4世纪前后的邮袋,内有一封波斯商人邮寄到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书信,信中记录了他在中原地区的见闻。该邮袋和书信最能佐证(  )
A. 河西走廊的行政设置 B. 汉代的对外交往
C. 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 D. 长安的坊市制度
【答案】 C
【解析】从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来看,敦煌位于丝绸之路的要冲地带,是东西方贸易和多元文明交汇融合的重要节点,波斯商人到中原地区进行贸易活动,需要相关的交通要道,书信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能够帮助波斯商人在此过程中记录下自己的见闻,故选C项;邮袋和书信的内容仅涉及其在中原地区的见闻,排除A项;材料中涉及公元4世纪前后,即中国古代两晋时期,排除B项;D项对史料要求较高,材料没有具体交代。
4. (2025邯郸期末)《唐六典》记载,京、都诸市令掌百族交易之事,以“三贾均市”管理市场物价。所谓“三贾”即市场出售的每类商品均按质量分为精、次、粗三个类别,制定出上贾、中贾、下贾三种时价,并依据市场行情每隔十日进行调整。可见,“三贾均市”的实施(  )
A. 动摇了“工商食官”格局
B. 规范了商业经营秩序
C. 凸显了重农抑商政策
D. 践行了商业契约意识
【答案】 B
【解析】据材料可知,《唐六典》记载的“三贾均市”制度将商品按质量分为三类,并制定每隔十日调整的三种时价,这显示了唐朝政府对市场物价的精细化和规范化管理,从而促进了商业经营秩序的规范性,故选B项;春秋战国“工商食官”格局已经瓦解,排除A项;市场物价管理不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排除C项;商业契约意识包括自由、正义、公平和诚实信用,这与材料强调的市场物价管理不符,排除D项。
5. (2025太原期末)北宋地理学家朱彧在《萍州可谈》中,描述了宋代海船装载陶瓷出海贸易的情景:“船舶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货,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这一描述反映了北宋(  )
A. 丝绸之路畅通无阻 B. 海上贸易繁荣兴盛
C. 朝廷鼓励对外贸易 D. 中国瓷器领先世界
【答案】 B
【解析】从“船舶深阔各数十丈”可以看出海船规模较大,“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说明海船装载货物众多,尤其是陶瓷大量用于出海贸易,这些都充分反映出北宋海上贸易繁荣兴盛的景象,故选B项;陆上丝绸之路在北宋时期因受到辽、西夏等政权的影响,并非畅通无阻,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朝廷对于对外贸易的态度和政策,排除C项;材料没有将中国瓷器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瓷器进行比较,排除D项。
6. (2024肇庆期末)辽宋夏金时期,大批精通汉、藏、西夏语,并具有较高佛学修养的回鹘僧人通过丝绸之路进入西夏,这些人在引入大乘佛教的同时,又把汉、藏文佛经译成西夏文。同时,回鹘的服饰与装束也通过这一路径传入西夏。由此可见,当时(  )
A. 西域服饰受到中原地区青睐
B. 传统主流思想文化遭到削弱
C. 商路贸易推动民族文化交流
D. 西夏文字创制助推国家统一
【答案】 C
【解析】佛教、佛经、服饰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夏,说明商路贸易推动民族文化交流,故选C项;西夏不属于中原地区,排除A项;辽宋夏金时期,中华传统主流思想文化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发展成了新儒学体系——理学,不是削弱,排除B项;西夏文字的创立促进了文化交流,而并非助推了国家统一,且材料是“把汉、藏文佛经译成西夏文”,不是西夏文字创制,排除D项。
7. (2025厦门期末)元朝《市舶则法》中的“公凭制”规定,出海商人需呈报船员姓名、货物数量等信息,异域商人亦需提出申请,市舶司核实后发给公凭;无凭即为走私,“依例断没,告人给赏”。这表明元朝(  )
A. 延续抑商政策 B. 立法机制完备
C. 重视外贸管理 D. 海上交通发达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元朝《市舶则法》中……市舶司……”可知元朝专门设置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制定货物审批的规范,说明政府重视对外贸易的管理,故选C项;元朝重视商业的发展,制定一系列商业发展的政策,排除A项;元朝建立后,虽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立法机制还未达到完备,仍然处于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元朝设置市舶司,制定货物审批规范,“海上交通发达”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8. (2025保定期末)“歇家”本意是客店或客店主人的别称。明清时期,各类中介组织开始兼营歇家,歇家也开始兼营其他各类中介组织。明清歇家涉及商业、税关、赋役、词讼、盐场等领域,成为政府管理社会非常倚重的力量。材料反映出(  )
A. 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B. 社会认同“工商皆本”
C. 政府保护私营工商业发展
D. 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答案】 D
【解析】材料表明当时社会经济活动频繁,商业交往活跃,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增多,需要各种中介服务来促进交易和经济活动的进行,故选D项;明清时期,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瓦解,排除A项;重农思想在当时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政府利用歇家更多的是为了更好地管理社会经济等事务,以维护自身的统治秩序,而不是单纯为了保护私营工商业,排除C项。
9. (2025南通期中)乾隆、嘉庆年间,社会上出现了将商贾对学徒的“家语”编纂成书的现象。如,流传于乾隆时期的《生意世事初阶》,其内容主要是讲做生意如何经营的道理与做学徒时洒扫应对、经营技艺的具体事项,该书在乾隆、嘉庆、道光等时期多次重印。这说明这一时期(  )
A. 商品经济的活跃
B. 社会认同“工商皆本”
C. 商帮的实力雄厚
D. 市民阶层社会地位提高
【答案】 A
【解析】此时期商品经济活跃,材料中这一做法显然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A项;“工商皆本”是指工商业与农业同等重要,材料现象是商品经济发展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而非将工商业地位变动为与农业齐平,且B项不符合史实;商贾不等于商帮,排除C项;题干没有体现市民阶层的社会地位问题,且明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
10. (2024江西期末)康熙年间,政府在广州设立由官方控制的外贸市场,并批准设立一些“洋行”,允许其“垄断贸易”“禁绝私商”。这些措施旨在(  )
A. 继续维护朝贡贸易体系
B. 果断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C. 促进国内商帮自由经营
D. 主动适应世界形势的变化
【答案】 A
【解析】据材料可以看出,清朝的这些措施仍然是要严格限制中外贸易,体现了清朝统治者仍然希望继续维护朝贡贸易体系,故选A项,排除D项;清朝仍实行闭关自守政策,排除B项;这些措施是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并不是要促进国内商帮自由经营,排除C项。
11. (2024汕头期末)据记载,古埃及十八王朝时期(前16世纪至前13世纪)从腓尼基、叙利亚输入各种农产品和手工艺品,从黎巴嫩输入木材,从塞浦路斯输入铜,从赫梯输入铁,并向爱琴海诸岛及希腊输出黄金、象牙、石制器皿、手工艺品以及陶制品。这反映了当时古埃及(  )
A. 科技和制造业具有明显优势
B. 积极吸收东西方先进文化
C. 在地中海贸易中的突出作用
D. 农业经济领先于欧洲地区
【答案】 C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古埃及在十八王朝时期与多个地区有着广泛的贸易联系,这突出了其在地中海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故选C项;材料虽然提到了古埃及输出手工艺品等,但并未直接说明其科技和制造业相较于其他地区有明显优势,A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材料并未提及古埃及对东西方文化的吸收情况,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古埃及农业经济与欧洲地区的比较,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
12. (2024扬州期末)中世纪西欧的君主常把香料当作薪俸发放给朝臣,或作为贵重礼品互相赠送。8世纪初,伦巴第国王柳特普兰德给一位官员的薪俸包括1块金币、1磅油、1磅鱼子酱及2盎司胡椒。这说明当时(  )
A. 西欧农业生产较为发达
B. 东西方之间贸易规模有限
C. 西欧封建君主权力加强
D. 香料是贵族生活的必需品
【答案】 B
【解析】香料的稀缺性是由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规模有限,导致香料无法大量流入西欧,故选B项;题目中并未提及西欧的农业生产状况,排除A项;C项与题目描述的现象无直接联系,排除;由于香料的稀缺性和高价值,它被视为一种奢侈品或象征身份的物品,D项没有解释材料的主旨大意,排除。
13. 1626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清单中首次出现了在中国采购的瓷质茶杯,据统计,1629年购买了250件,1633年购买了1 325件,1643年为2.5万件,到1740年购买中国的各类茶具达11万件,1760年更是高达200万件。据此可知,当时荷兰国内 (  )
A. 民众货币收益增长
B. 日常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C. 进口瓷器物美价廉
D. 收藏东方文物蔚然成风
【答案】 B
【解析】大量的茶杯流入荷兰后,在荷兰风靡一时,说明新式饮料广受追捧,故选B项;材料提及荷兰从中国采购的茶杯数量增加,民众是否进行货币投资,材料无法推知,排除A项;材料没有对比信息,无法得出物美价廉,排除C项;进口物品是生活化的瓷质茶杯,文物收藏应该是高档瓷器,两者概念有本质区别,排除D项。
14. (2025肇庆期末)(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奴隶社会后期,经济的发展催生出商业交换职能,出现了“市”。西周时期,市场并非面向大众的场所,而是专为官贾设置,且规模较小。春秋中期至战国,真正服务于大众阶层的“市”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里”与“市”开始分离,“里”用于居住。秦汉两朝,“市”的布置逐渐出现不囿于《周礼》规定的情况。唐朝都城长安在皇城的左右前方对称设置东、西两市。考古勘测证实,东、西两市面积均不足1平方千米,仅占长安城面积的很小一部分。北宋仁宗年间,商业空间拓展需求日益迫切,逐渐深入坊巷,遍布全城。南宋都城临安,极大的人口密度和商业密集性导致商业空间拓展受到用地限制,因此商业空间的发展开始寻求立体化。至明清时期,闭关政策使得此时的经济未能在两宋时期的基础上取得更为全面的突破,但这一时期商业空间形态仍然出现了现代商业街区综合体的雏形。另外,大部分农村的集市还是数日一次或是在每月的固定日期举行,持续时间也不尽相同。
——摘编自彭亚茜、陈可石《中国古代商业空间形态的变革》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商业空间演变的特点及演变原因。(8分)
答案:特点:服务对象从官贾为主转为大众阶层为主;商业空间日益扩大;逐渐与居民区融合;从封闭到开放;受政治影响逐渐减小,经济功能日益增长;商业空间日益立体化、综合化;商业空间在农村变化不大,城乡差异日益扩大。(任答两点,4分)
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统治者政策的调整;城市人口的增加;人们特别是市民阶层对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需求日益提高;生产力日益提高,交通运输得到发展;受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影响,农村封闭落后,受城市商品经济影响较小。(任答两点,4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商业空间演变所产生的影响。(6分)
答案:影响: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城市的形态;丰富、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受国家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商业空间的演变始终没有带来中国商业的转型。(任答三点,6分,没有辩证分析影响最多得4分)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课 程 目 标
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子目一 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一,完成表格)
商业起源 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 的产生,出现了交换
古代中国 商朝 出现职业商人;商业由官府和贵族掌握
春秋战国 “ ”的格局被突破
秦汉 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全国商品流通
隋唐两宋 城市 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
元明清 ①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 程度加深。 ②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 ③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兴盛
古代世界 古埃及 国家控制对外贸易
古希腊 形成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活跃
古罗马 周边商贸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
拜占庭帝国 一度垄断东方奢侈品在 市场的贸易
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商人在亚、非、欧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
古代中国对外贸易 丝绸之路 ①贯通亚、欧、北非。 ②汉至唐以陆路为主,唐宋以后 兴盛。 ③出口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 ④设置市舶司
朝贡贸易 明清朝廷对朝贡国家、路线、港口、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有规定
闭关自守 清政府设置广州一口通商,由 统揽
商贸影响 ①促进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 。 ②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辨析】“城”和“市”
在古代,“城”指用作防卫而围起来的墙垣,是为政治、军事等目的而建,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市”指城中特定的商品交换场所,多为经济中心,在物物交换中诞生,是生产活动、经济活动所需要的。
【概念】工商食官
是商周时期官府对工商业进行垄断性经营的制度,手工业者和商人由官府供养,为官府服务。盛行于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走向衰落并彻底终结。但是其演化出的官营手工业在此后的中国古代历史中一直存在。
【概念】商帮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全国各地兴起了一批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乡亲相助为宗旨的,一种既亲密又松散,且是自发形成的商人群体,尤其以徽商和晋商最为有名。到清朝中后期,商帮逐渐衰落。
【概念】朝贡(含朝贡贸易)
古代中国统治者创造的一套中外关系体系,也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一种主要形式,核心内容是周边国家向中国进贡,中国再给来贡诸国以相应的封赏。朝贡制度在先秦时期就已具雏形,秦汉以后进一步完善,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近代的晚清时期逐步瓦解。朝贡贸易的目的是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这种朝贡贸易本质上反映了中国自然经济的特点。
【归纳】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
①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②经济: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提供物质基础。③政策:统治者实行相对宽松的政策措施。④交通:造船、航海技术的提高,水陆交通的便利。⑤金融:古代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的使用和发展。
核心探究
1. 【导语图示】《清明上河图》(局部)
说说该绘画作品属于什么类型的史料。该绘画作品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2. 【教材图示】安徽歙县棠樾乐善好施坊
徽商俗称“徽帮”,形成于宋代,兴盛于明清,民间有“无徽不成镇”的俗语。图中的乐善好施坊是安徽歙县棠樾牌坊群中的一座,是清朝皇帝为表彰徽商济困扶贫、广行善举而立的。
说说徽商的发展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徽商的兴旺对今天有何启示?
3. 【教材图示】古埃及哈特谢普苏特女王的船队从蓬特经由红海返航的情景(这幅图反映了公元前15世纪左右埃及与蓬特的贸易活动)
说说古埃及的商业贸易有什么特点。
4. 【历史纵横】古代两河流域的商业
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商业繁荣,国家、神庙、私人都积极参与商业活动。《汉谟拉比法典》中,有许多与商务有关的条文。亚述崛起后,商人们还开辟了海外贸易。新巴比伦时期,手工业和商业曾一度繁荣,巴比伦城内聚集了来自亚非各地的商人。
据史料概括古代两河流域商业贸易发展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5. 【教材图示】“南海1号”沉船上的瓷碗
 
1987年,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一艘南宋时期从事远洋贸易的古船,船上载有数万件商品。该船被命名为“南海1号”。
依据史料获取有效信息,思考其存在的价值。
6. 【教材图示】《群神宴》
《群神宴》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凡尼·贝利尼的名画,描绘了古代神话中的众神和仙女聚会林泉之间的情景。画中盛水果和汤的瓷碗,都是中国的青花瓷。
围绕“中国的青花瓷”,指出史料中蕴含的有效信息和史料价值。
7. 【思考点】商业贸易的发展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
【历史解释】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发展阶段 呈现出阶段性,各个时期发展不平衡
市场类型 商业大都市、乡村草市、工商业市镇等
贸易类型 国内贸易、民族政权间的边境贸易、对外贸易
商业地位 商业是传统农耕经济的补充,商人社会地位低下
政府管理 政府长期实行特殊物种的官营和专卖
1. (2024广东高考)明朝时,杭州西湖成为四方宾客“渴想”之地。“城中人不事耕种,小民仰给经纪,一春之计全赖西湖”,而官方意欲禁止游览。时人叶权认为:“若禁其游玩,则小民生意绝矣。且其风俗华丽,已入骨髓,虽无西湖,不能遽变。”这反映当时(  )
A. 商业经营方式改变
B. 户籍管理制度混乱
C. 商业资本集聚明显
D. 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课时作业】
1. (2025郑州期末)关于古代中国的商业起源,有学者认为黄帝时部落有以畜牧业为主、有以“播百谷”为主,于是部落间有交换需求;有学者认为东周时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制盐、冶炼、纺织等随之发展,商业活动亦就开始。材料中的观点说明了(  )
A. 历史解释主观随意性强
B. 原始社会已经开始商品贸易
C. 社会分工促进商业兴起
D. 商业发展必须有政策的扶持
2. (2024北京海淀期末)春秋时期齐桓公采用管仲的建议,“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使关市几而不征(对过往的鱼盐商人只检查不收税),以为诸侯利,诸侯称广焉”;晋文公采取“通商宽农”的政策,使得“政平民阜,财用不匮”;卫文公也推行类似的政策恢复了卫国经济。这说明春秋时期(  )
A. 统治者鼓励商业的发展
B. 官营商业被私商取代
C. 商业中心城市大量涌现
D. 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
3. (2025东莞期末)20世纪初,在敦煌发现了一个4世纪前后的邮袋,内有一封波斯商人邮寄到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书信,信中记录了他在中原地区的见闻。该邮袋和书信最能佐证(  )
A. 河西走廊的行政设置 B. 汉代的对外交往
C. 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 D. 长安的坊市制度
4. (2025邯郸期末)《唐六典》记载,京、都诸市令掌百族交易之事,以“三贾均市”管理市场物价。所谓“三贾”即市场出售的每类商品均按质量分为精、次、粗三个类别,制定出上贾、中贾、下贾三种时价,并依据市场行情每隔十日进行调整。可见,“三贾均市”的实施(  )
A. 动摇了“工商食官”格局
B. 规范了商业经营秩序
C. 凸显了重农抑商政策
D. 践行了商业契约意识
5. (2025太原期末)北宋地理学家朱彧在《萍州可谈》中,描述了宋代海船装载陶瓷出海贸易的情景:“船舶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货,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这一描述反映了北宋(  )
A. 丝绸之路畅通无阻 B. 海上贸易繁荣兴盛
C. 朝廷鼓励对外贸易 D. 中国瓷器领先世界
6. (2024肇庆期末)辽宋夏金时期,大批精通汉、藏、西夏语,并具有较高佛学修养的回鹘僧人通过丝绸之路进入西夏,这些人在引入大乘佛教的同时,又把汉、藏文佛经译成西夏文。同时,回鹘的服饰与装束也通过这一路径传入西夏。由此可见,当时(  )
A. 西域服饰受到中原地区青睐
B. 传统主流思想文化遭到削弱
C. 商路贸易推动民族文化交流
D. 西夏文字创制助推国家统一
7. (2025厦门期末)元朝《市舶则法》中的“公凭制”规定,出海商人需呈报船员姓名、货物数量等信息,异域商人亦需提出申请,市舶司核实后发给公凭;无凭即为走私,“依例断没,告人给赏”。这表明元朝(  )
A. 延续抑商政策 B. 立法机制完备
C. 重视外贸管理 D. 海上交通发达
8. (2025保定期末)“歇家”本意是客店或客店主人的别称。明清时期,各类中介组织开始兼营歇家,歇家也开始兼营其他各类中介组织。明清歇家涉及商业、税关、赋役、词讼、盐场等领域,成为政府管理社会非常倚重的力量。材料反映出(  )
A. 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B. 社会认同“工商皆本”
C. 政府保护私营工商业发展
D. 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9. (2025南通期中)乾隆、嘉庆年间,社会上出现了将商贾对学徒的“家语”编纂成书的现象。如,流传于乾隆时期的《生意世事初阶》,其内容主要是讲做生意如何经营的道理与做学徒时洒扫应对、经营技艺的具体事项,该书在乾隆、嘉庆、道光等时期多次重印。这说明这一时期(  )
A. 商品经济的活跃
B. 社会认同“工商皆本”
C. 商帮的实力雄厚
D. 市民阶层社会地位提高
10. (2024江西期末)康熙年间,政府在广州设立由官方控制的外贸市场,并批准设立一些“洋行”,允许其“垄断贸易”“禁绝私商”。这些措施旨在(  )
A. 继续维护朝贡贸易体系
B. 果断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C. 促进国内商帮自由经营
D. 主动适应世界形势的变化
11. (2024汕头期末)据记载,古埃及十八王朝时期(前16世纪至前13世纪)从腓尼基、叙利亚输入各种农产品和手工艺品,从黎巴嫩输入木材,从塞浦路斯输入铜,从赫梯输入铁,并向爱琴海诸岛及希腊输出黄金、象牙、石制器皿、手工艺品以及陶制品。这反映了当时古埃及(  )
A. 科技和制造业具有明显优势
B. 积极吸收东西方先进文化
C. 在地中海贸易中的突出作用
D. 农业经济领先于欧洲地区
12. (2024扬州期末)中世纪西欧的君主常把香料当作薪俸发放给朝臣,或作为贵重礼品互相赠送。8世纪初,伦巴第国王柳特普兰德给一位官员的薪俸包括1块金币、1磅油、1磅鱼子酱及2盎司胡椒。这说明当时(  )
A. 西欧农业生产较为发达
B. 东西方之间贸易规模有限
C. 西欧封建君主权力加强
D. 香料是贵族生活的必需品
13. 1626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清单中首次出现了在中国采购的瓷质茶杯,据统计,1629年购买了250件,1633年购买了1 325件,1643年为2.5万件,到1740年购买中国的各类茶具达11万件,1760年更是高达200万件。据此可知,当时荷兰国内 (  )
A. 民众货币收益增长
B. 日常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C. 进口瓷器物美价廉
D. 收藏东方文物蔚然成风
14. (2025肇庆期末)(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奴隶社会后期,经济的发展催生出商业交换职能,出现了“市”。西周时期,市场并非面向大众的场所,而是专为官贾设置,且规模较小。春秋中期至战国,真正服务于大众阶层的“市”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里”与“市”开始分离,“里”用于居住。秦汉两朝,“市”的布置逐渐出现不囿于《周礼》规定的情况。唐朝都城长安在皇城的左右前方对称设置东、西两市。考古勘测证实,东、西两市面积均不足1平方千米,仅占长安城面积的很小一部分。北宋仁宗年间,商业空间拓展需求日益迫切,逐渐深入坊巷,遍布全城。南宋都城临安,极大的人口密度和商业密集性导致商业空间拓展受到用地限制,因此商业空间的发展开始寻求立体化。至明清时期,闭关政策使得此时的经济未能在两宋时期的基础上取得更为全面的突破,但这一时期商业空间形态仍然出现了现代商业街区综合体的雏形。另外,大部分农村的集市还是数日一次或是在每月的固定日期举行,持续时间也不尽相同。
——摘编自彭亚茜、陈可石《中国古代商业空间形态的变革》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商业空间演变的特点及演变原因。(8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商业空间演变所产生的影响。(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