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课 程 目 标
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子目一 世界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 挫折 ①资本主义国家间________________的不平衡引发一战、二战。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导致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发展 ①二战前,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扭转危机,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②二战后,将政府宏观调控与__________结合起来;现代科技进步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升级
弊端 ①无法解决_____________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
政治经济发展
市场调节
生产社会化
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 东欧 ①苏联实施新经济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
②斯大林建立高度集中的__________体制,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
③二战后,由于指令性计划和官僚化管理,最终导致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中国 ①奠基: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奠定中国现代化的工业基础。
②转折:通过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开辟出____________________道路。
③成就: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计划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中国家 成功 将__________作为首要目标;发展国有经济与制订经济计划加速工业化进程
挑战 经济结构存在问题,西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21世纪世界 局面 ①趋势:_____________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
②挑战:世界经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严重
中国 贡献 坚持对外开放,倡议推动“__________”国际合作,努力实现“五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经济独立
经济全球化
一带一路
【图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比较】(西方)经济计划与(苏联)计划经济
经济计划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侧重对经济发展的规划与引导,是指导性的,与市场经济相配合。计划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历史上出现于社会主义国家中,是指令性的,排斥市场经济。
【概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私人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垄断资本通过国家政权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取高额利润。主要盛行于二战后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归纳】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②第三产业崛起和中间阶层壮大。③福利国家制度。④科技推动下的新经济出现。
1. 【探究】比较美苏经济政策
通过建立“战时共产主义”,使银行和工业国有化,布尔什维克党赢得了内战,但许多农场变成了废墟。3月,俄国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在重建农业和工业的尝试中实行了某种有限的经济自由。1933年上台的罗斯福总统选择了政府对经济的强力干预,结束美国人最为珍视的自由竞争,为此许多新政法令被最高法院宣布违宪。但到20世纪30年代末,罗斯福还是使总统职位成了联邦政府的权威中心。(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苏俄(联)与美国经济政策变化所体现的国家治理的异同。
答案:同:都采用了国家干预和自由市场相结合的政策;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国家治理精神或都突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
异:苏俄(联)由全面严格控制到实行部分经济自由(国有经济为主、自由经济为辅)。美国由自由放任到实行部分国家干预(自由经济为主、国家干预为辅),冲击了原有国家治理体制,行政权扩张。
2. 【探究】认识经济发展模式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依据第三段史料的观点,结合前两段中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谈谈你对经济发展的认识。
答案:计划和市场都属于经济发展的手段。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斯大林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虽在短期内取得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罗斯福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增加经济中的计划成分,缓和了经济危机,并为资本主义继续发展开创了新道路。
3. 【探究】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工党政府1945年上台后,把一些工业企业收归国有,付给原企业主巨额赔偿费,成立了有关公司的国家管理局,由政府任命董事,归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工党政府通过8个重要的国有化法令,对英国20%的工业行业进行了国家控制。1945年到1951年英国工党的经济政策,促进了英国战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赵君《英国艾德礼工党政府经济政策研究(1945—1951)》]
根据史料,概括二战后初期英国经济政策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分析英国出台这些政策的成因。
答案:特征:国有化(或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成因:借鉴罗斯福新政的经验;英国经济衰退;凯恩斯主义盛行;工党上台执政。
4. 【教材表格】1978—2018年中国经济数据表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编制)
年份 经济指标
国内生产 总值/亿元 人均国内生 产总值/元 工业增加 值/亿元 农林牧渔业 增加值/亿元 进出口总
额/亿元
1978 年 3 678.7 385 1 621.4 1 072.5 355.04
1988 年 15 180.4 1 378 5 814.0 3 865.2 3 821.79
1998 年 85 195.5 6 860 34 133.9 14 816.4 26 849.68
2008 年 319 244.6 24 100 131 724.0 33 428.1 179 921.47
2018 年 919 281.1 66 006 301 089.3 67 558.7 305 008.13
通过表格数据能分析到什么关键信息?这一信息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信息: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济多方面保持持续快速增长。主要原因:中国通过改革开放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5. 【教材图示】广交会展馆
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即广州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创办于1957年,每年两次,至2025年已举办137届,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标志,被称为“中国第一展”。
广交会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广交会的举办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趋势:经济全球化。影响:广交会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标志,其举办直接促进了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在我国对外开放过程中发挥了令人瞩目的积极作用,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晴雨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6. 【历史纵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1997年,一些国际投机者通过各种渠道对东南亚金融市场进行疯狂投机,严重扰乱了金融秩序,造成了一场遍及东南亚并波及东亚多国的金融危机。这次危机造成泰国、印度尼西亚、韩国等国货币严重贬值,亚洲股市大幅下跌,许多大型企业倒闭。
史料说明了当今世界经济的什么问题?
答案: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世界各国的相互依赖性进一步加强。
7. 【思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何特点?
答案:①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是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手段之一。②科学技术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③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贫富分化加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④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1. (2023重庆高考)20世纪30年代,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拉美投资的主体。之后,拉美国家逐渐增加对经济活动的参与,接管了先前由外国人控制的公共事业、铁路以及自然资源,但外国资本在一些初级产品中仍占有重要地位。战后,外国资本更是被拉美国家工业中的新机遇所吸引,持续加大投入。材料表明,拉美国家( )
A. 初级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具有垄断地位
B. 经济健康发展受自然资源条件的制约
C. 政府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D. 在世界经济体系中长期处于依附地位
【解析】随着民族民主运动的开展,拉美国家逐渐增强其经济的独立性,但在初级产品生产和工业发展等方面仍依赖于外国资本,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拉美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自然资源这一条件,排除B项;材料未突出拉美国家政府的作用,排除C项。
D
1. (2025郑州期末)1921年春,在苏俄的喀琅施塔得地区爆发叛乱。对此斯大林认为:“必须采取既能保证工人的经济利益、又能保证农民的经济利益的新的经济联盟形式。”这可以说明( )
A. 战时共产主义动摇了苏联统治 B.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有其必要性
C. 优先发展重工业阻碍农业发展 D. 农业集体化运动损害农民利益
【解析】苏俄国内战争打败了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入侵,当时苏俄政府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人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3月,苏俄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力图恢复国民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故选B项;苏联成立于1922年,排除A项;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召开,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并实施,排除C项;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确立农业集体化方针,排除D项。
B
2. (2025揭阳期中)1923年,有苏共高级干部牵头向中央递交《四十六人声明》,表示苏联正面临工业品因价格高昂而没有销路,食品价格低得让农民破产的局面,呼吁立即采取深思熟虑的、有计划的应对措施。这反映出,当时部分苏共党员( )
A. 主张通过市场调节经济
B. 坚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对新经济政策存在疑虑
D. 对农民的牺牲表示赞许
C
【解析】新经济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工业品价格高、销路差,食品价格低导致农民利益受损的情况。部分苏共党员提出这一问题,并呼吁采取有计划的应对措施,这反映出他们对新经济政策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存在疑虑,故选C项;这些苏共党员呼吁的是采取“有计划的应对措施”,并没有提及通过市场调节经济,排除A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 1921 年已经被新经济政策取代,排除B项;文中提到 “食品价格低得让农民破产”,表明他们关注农民的困境,排除D项。
3. (2025福州期末)1925年,古巴共产党领袖胡里奥撰写《古巴:一个从未自由的民族》一文,强调“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经济独立,他就是一个仆人、一个奴隶,只能依靠他人养活自己”。基于此,胡里奥呼吁古巴( )
A. 推翻西班牙殖民统治 B. 将美国视为忠实盟友
C. 谋求真正的独立主权 D. 尽快向社会主义过渡
【解析】胡里奥强调经济独立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意味着他呼吁古巴要摆脱外部势力对本国经济等方面的控制,谋求真正的独立主权,故选C项;西班牙对古巴的殖民统治在19世纪末已经结束,排除A项;当时古巴受美国控制,不可能将美国视为忠实盟友,排除B项;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民族的经济独立和主权问题,没有提及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
C
4. (2025泉州期末)20世纪30年代,苏联通过设立外宾商店向境外销售博物馆珍品,同时也向苏联公民出售日用品,交易使用沙皇金币、外汇现金或境外汇款。这一举措( )
A. 改善了苏联的外部环境 B. 调整了国民经济的结构
C. 解决了计划经济的弊端 D. 拓宽了建设资本的渠道
【解析】材料中这些举措都为苏联建设资本的来源提供了新的渠道,故选D项;改善外部环境需要通过外交手段,排除A项;调整国民经济的结构需要通过宏观调控和政策制定,排除B项;20世纪30年代,苏联计划经济的弊端还没有暴露,排除C项。
D
5. (2025南京期中)1935年2月,苏联出台了《农业劳动组合示范章程》,规定在每户庄员住宅附近,分给他们一块和集体化耕地分开的土地,作为自耕地。1936年宪法进一步规定除宅旁园地外,在该土地上经营的副业,以及住宅、食用牲畜、家禽和小农具,都是集体农庄庄员的个人财产。这些举措( )
A. 调动了农民从事生产的积极性 B. 改变了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
C. 延续了列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 确保了国民经济体系协调发展
【解析】这些措施使得农民有了自己可以支配的土地和财产,能够自主经营一部分农业生产活动,调动了农民从事生产的积极性,故选A项;苏联在这一时期仍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并未改变,排除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等措施,没有分给农民自耕地的做法,排除C项;这些措施虽然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积极影响,但不能确保国民经济体系协调发展,排除D项。
A
6. 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政府推行经济政策,控制通货膨胀,鼓励企业自由竞争,让已经实现国有化的企业重新私有化,使萎靡的英国经济暂时走出衰退状态。由此可知,英国政府( )
A. 调整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
B. 坚持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C. 放弃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 解决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解析】由材料及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英国出现经济“滞胀”,因此英国政府逐渐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这是英国调整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体现,A项正确。
A
7. (2024扬州期末)从1970年到1980年,苏联石油的开采量从3 100万吨增长到3.12亿吨,同期,天然气的开采量从91亿立方米增长到1 560亿立方米。输出总额中,燃料和能源输出从1970年的15%上升到1985年的53%,仅输出石油的收入每年就高达160亿美元。由此推知苏联( )
A. 能源生产能力世界领先 B. 繁荣暂时得益于石油危机
C. 存在经济结构失衡问题 D. 经济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解析】燃料和能源在苏联的输出总额中所占比例急剧上升,这表明苏联经济对能源出口的依赖程度极高。这种高度依赖单一经济部门(能源)的情况,往往反映出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内外的对比,排除A项;题目中并未提及石油危机对苏联经济的影响,且“暂时得益于”的表述也缺乏依据,排除B项;题目未提及苏联进行了何种经济改革,排除D项。
C
8. (2025郑州期末)1978年文官改革法出台之后,美国联邦政府在永业公务员之外临时录用的合同制雇员有所增加,而美国实行考绩制的常任雇员比例也不断降低,已由20世纪20年代的87.9%下降为55.5%。这一法令意在( )
A. 强化国家管理职能
B. 缓和国内经济危机
C. 扩大联邦政府权力
D. 恢复自由放任政策
B
【解析】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经济“滞胀”,财政压力大,文官改革法增加合同制雇员等举措旨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缓和经济危机,故选B项;当时政府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解决经济问题,稳定经济局势,A项不属于主观目的,排除;该改革法针对文官制度,调整雇员任用方式与比例,目的是优化管理、提高效率,而非扩大联邦政府权力,排除C项;自罗斯福新政后美国已形成政府干预经济模式,20世纪70年代虽遇“滞胀”,但政府在探索新干预方式,此法令是积极调整人事制度,而非恢复自由放任政策,排除D项。
9. (2025泉州期末)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在就职演说中提到“政府,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本就是问题的本身”,并制定减少政府开支的政策,但在执政期间联邦政府支出高达全国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据此可知,里根政府( )
A. 积极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B. 无法摆脱经济“滞胀”的困境
C. 难以平衡市场机制与政府调节 D. 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财政政策
【解析】里根虽试图减少政府开支,但冷战背景下大幅增加军费等原因导致其无法完全摆脱政府干预,联邦政府支出高达全国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体现市场与政府调节的失衡,故选C项;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排除A项;里根通过紧缩货币供应和减税刺激投资,至1983年后美国逐步摆脱“滞胀”,GDP恢复增长,排除B项;里根财政政策并未完全符合预期,政府依旧高支出,未体现符合国情,排除D项。
C
10. (2025深圳期末)下表所示为1978—2017年中国产业结构比较情况。数据变化能够用于证明( )
A.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 迅速融入世界市场 D. 经济现代化的发展
D
时间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78年 70.5% 17.3% 12.2%
2017年 27.0% 28.1% 44.9%
【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据所学可知,第三产业发展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是经济现代化发展的有力证明,故选D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与材料中的产业结构调整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B项;表格信息属于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没有涉及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排除C项。
11. (2025南通期中)1993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比上年增长61.8%,消费品价格平均上涨13%。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以整顿金融秩序为重点,提出了16条措施,中国人民银行两次调高储蓄利率。至1996年,中国通货膨胀率降到了4.4%,而GDP增长率仍然达到了9.7%。这反映出中国政府( )
A. 通过宏观调控维护市场秩序 B. 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扩大了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 D. 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
【解析】据材料可知,国家通过行政、经济手段对经济进行调控,故选A项;21世纪初,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材料中国家调整经济是为了“整顿金融秩序”,未明确涉及私营经济或国营经济的自主权问题,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对内调整,排除D项。
A
12. 国际舆论界认为:“工业化国家和跨国公司不再把不发达国家作为资金的投放地、原料和劳动力的来源或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地,对全球大生产来说,它们只对一些地区甚至某些国家感兴趣。这就造成不发达国家的结构比现在更加不平衡。”材料意在强调( )
A. 新兴市场国家主导着国际经济格局
B. 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挑战
C. 新兴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主动力
D.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日益重要
B
【解析】据材料可知,工业化国家指的是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国家,这里指的是发达国家,不发达国家指的是发展中国家,因此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挑战,B项正确;发达国家主导着国际经济格局,排除A项;“新兴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主动力”表述错误且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发展中国家面对的问题,排除D项。
13. (2025郑州期末)(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全球南方”主要指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国家,“全球北方”则主要是指发达国家、高收入国家。当今世界贸易存在一种特殊结构:在企业之间,存在着北北竞争,以及残酷的低价竞争的南南竞争,但普遍缺乏南北竞争。在这种结构中,北方公司之间竞争的关键在于通过外包生产削减成本的能力。南方公司相互竞争激烈,都在寻求相同的“比较优势”,即过多渴望工作的失业工人。但是,北方公司通常不会与南方公司竞争,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补的,而不是竞争的,即使这种关系极为不平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田世锭《新帝国主义论》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5—2012年发展中国家占全球制成品出口份额的发展趋势及主要原因。(8分)
答案:发展趋势:发展中国家占全球制成品出口份额不断提高。(2分)主要原因: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发展中国家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发展中国家自身的优势,如丰富的劳动力、矿产资源丰富、优异的地理位置等。(任答三点,6分)
(2)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发展中国家该如何面对材料二中的挑战。(4分)
答案: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保护国内企业及劳工权益;加强南方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创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任答两点,4分)
谢谢观赏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课 程 目 标
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子目一 世界经济的发展
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一,完成表格)
资本主义国家 挫折 ①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发一战、二战。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导致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发展 ①二战前,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扭转危机,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②二战后,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现代科技进步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升级
弊端 ①无法解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
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 东欧 ①苏联实施新经济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 ②斯大林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 ③二战后,由于指令性计划和官僚化管理,最终导致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中国 ①奠基: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奠定中国现代化的工业基础。 ②转折:通过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③成就: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发展中国家 成功 将经济独立作为首要目标;发展国有经济与制订经济计划加速工业化进程
挑战 经济结构存在问题,西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21世纪世界 局面 ①趋势: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 ②挑战:世界经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严重
中国 贡献 坚持对外开放,倡议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五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图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比较】(西方)经济计划与(苏联)计划经济
经济计划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侧重对经济发展的规划与引导,是指导性的,与市场经济相配合。计划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历史上出现于社会主义国家中,是指令性的,排斥市场经济。
【概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私人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垄断资本通过国家政权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取高额利润。主要盛行于二战后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归纳】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②第三产业崛起和中间阶层壮大。③福利国家制度。④科技推动下的新经济出现。
核心探究
1. 【探究】比较美苏经济政策
通过建立“战时共产主义”,使银行和工业国有化,布尔什维克党赢得了内战,但许多农场变成了废墟。3月,俄国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在重建农业和工业的尝试中实行了某种有限的经济自由。1933年上台的罗斯福总统选择了政府对经济的强力干预,结束美国人最为珍视的自由竞争,为此许多新政法令被最高法院宣布违宪。但到20世纪30年代末,罗斯福还是使总统职位成了联邦政府的权威中心。(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苏俄(联)与美国经济政策变化所体现的国家治理的异同。
答案:同:都采用了国家干预和自由市场相结合的政策;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国家治理精神或都突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
异:苏俄(联)由全面严格控制到实行部分经济自由(国有经济为主、自由经济为辅)。美国由自由放任到实行部分国家干预(自由经济为主、国家干预为辅),冲击了原有国家治理体制,行政权扩张。
2. 【探究】认识经济发展模式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依据第三段史料的观点,结合前两段中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谈谈你对经济发展的认识。
答案:计划和市场都属于经济发展的手段。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斯大林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虽在短期内取得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罗斯福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增加经济中的计划成分,缓和了经济危机,并为资本主义继续发展开创了新道路。
3. 【探究】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工党政府1945年上台后,把一些工业企业收归国有,付给原企业主巨额赔偿费,成立了有关公司的国家管理局,由政府任命董事,归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工党政府通过8个重要的国有化法令,对英国20%的工业行业进行了国家控制。1945年到1951年英国工党的经济政策,促进了英国战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赵君《英国艾德礼工党政府经济政策研究(1945—1951)》]
根据史料,概括二战后初期英国经济政策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分析英国出台这些政策的成因。
答案:特征:国有化(或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成因:借鉴罗斯福新政的经验;英国经济衰退;凯恩斯主义盛行;工党上台执政。
4. 【教材表格】1978—2018年中国经济数据表
年份 经济指标
国内生产 总值/亿元 人均国内生 产总值/元 工业增加 值/亿元 农林牧渔业 增加值/亿元 进出口总 额/亿元
1978 年 3 678.7 385 1 621.4 1 072.5 355.04
1988 年 15 180.4 1 378 5 814.0 3 865.2 3 821.79
1998 年 85 195.5 6 860 34 133.9 14 816.4 26 849.68
2008 年 319 244.6 24 100 131 724.0 33 428.1 179 921.47
2018 年 919 281.1 66 006 301 089.3 67 558.7 305 008.13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编制)
通过表格数据能分析到什么关键信息?这一信息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信息: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济多方面保持持续快速增长。主要原因:中国通过改革开放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5. 【教材图示】广交会展馆
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即广州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创办于1957年,每年两次,至2025年已举办137届,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标志,被称为“中国第一展”。
广交会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广交会的举办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趋势:经济全球化。影响:广交会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标志,其举办直接促进了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在我国对外开放过程中发挥了令人瞩目的积极作用,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晴雨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6. 【历史纵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1997年,一些国际投机者通过各种渠道对东南亚金融市场进行疯狂投机,严重扰乱了金融秩序,造成了一场遍及东南亚并波及东亚多国的金融危机。这次危机造成泰国、印度尼西亚、韩国等国货币严重贬值,亚洲股市大幅下跌,许多大型企业倒闭。
史料说明了当今世界经济的什么问题?
答案: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世界各国的相互依赖性进一步加强。
7. 【思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何特点?
答案:①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是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手段之一。②科学技术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③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贫富分化加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④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1. (2023重庆高考)20世纪30年代,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拉美投资的主体。之后,拉美国家逐渐增加对经济活动的参与,接管了先前由外国人控制的公共事业、铁路以及自然资源,但外国资本在一些初级产品中仍占有重要地位。战后,外国资本更是被拉美国家工业中的新机遇所吸引,持续加大投入。材料表明,拉美国家( )
A. 初级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具有垄断地位
B. 经济健康发展受自然资源条件的制约
C. 政府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D. 在世界经济体系中长期处于依附地位
【答案】 D
【解析】随着民族民主运动的开展,拉美国家逐渐增强其经济的独立性,但在初级产品生产和工业发展等方面仍依赖于外国资本,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拉美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自然资源这一条件,排除B项;材料未突出拉美国家政府的作用,排除C项。
【课时作业】
1. (2025郑州期末)1921年春,在苏俄的喀琅施塔得地区爆发叛乱。对此斯大林认为:“必须采取既能保证工人的经济利益、又能保证农民的经济利益的新的经济联盟形式。”这可以说明( )
A. 战时共产主义动摇了苏联统治
B.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有其必要性
C. 优先发展重工业阻碍农业发展
D. 农业集体化运动损害农民利益
【答案】 B
【解析】苏俄国内战争打败了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入侵,当时苏俄政府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人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3月,苏俄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力图恢复国民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故选B项;苏联成立于1922年,排除A项;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召开,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并实施,排除C项;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确立农业集体化方针,排除D项。
2. (2025揭阳期中)1923年,有苏共高级干部牵头向中央递交《四十六人声明》,表示苏联正面临工业品因价格高昂而没有销路,食品价格低得让农民破产的局面,呼吁立即采取深思熟虑的、有计划的应对措施。这反映出,当时部分苏共党员( )
A. 主张通过市场调节经济
B. 坚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对新经济政策存在疑虑
D. 对农民的牺牲表示赞许
【答案】 C
【解析】新经济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工业品价格高、销路差,食品价格低导致农民利益受损的情况。部分苏共党员提出这一问题,并呼吁采取有计划的应对措施,这反映出他们对新经济政策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存在疑虑,故选C项;这些苏共党员呼吁的是采取“有计划的应对措施”,并没有提及通过市场调节经济,排除A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 1921 年已经被新经济政策取代,排除B项;文中提到 “食品价格低得让农民破产”,表明他们关注农民的困境,排除D项。
3. (2025福州期末)1925年,古巴共产党领袖胡里奥撰写《古巴:一个从未自由的民族》一文,强调“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经济独立,他就是一个仆人、一个奴隶,只能依靠他人养活自己”。基于此,胡里奥呼吁古巴( )
A. 推翻西班牙殖民统治
B. 将美国视为忠实盟友
C. 谋求真正的独立主权
D. 尽快向社会主义过渡
【答案】 C
【解析】胡里奥强调经济独立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意味着他呼吁古巴要摆脱外部势力对本国经济等方面的控制,谋求真正的独立主权,故选C项;西班牙对古巴的殖民统治在19世纪末已经结束,排除A项;当时古巴受美国控制,不可能将美国视为忠实盟友,排除B项;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民族的经济独立和主权问题,没有提及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
4. (2025泉州期末)20世纪30年代,苏联通过设立外宾商店向境外销售博物馆珍品,同时也向苏联公民出售日用品,交易使用沙皇金币、外汇现金或境外汇款。这一举措( )
A. 改善了苏联的外部环境
B. 调整了国民经济的结构
C. 解决了计划经济的弊端
D. 拓宽了建设资本的渠道
【答案】 D
【解析】材料中这些举措都为苏联建设资本的来源提供了新的渠道,故选D项;改善外部环境需要通过外交手段,排除A项;调整国民经济的结构需要通过宏观调控和政策制定,排除B项;20世纪30年代,苏联计划经济的弊端还没有暴露,排除C项。
5. (2025南京期中)1935年2月,苏联出台了《农业劳动组合示范章程》,规定在每户庄员住宅附近,分给他们一块和集体化耕地分开的土地,作为自耕地。1936年宪法进一步规定除宅旁园地外,在该土地上经营的副业,以及住宅、食用牲畜、家禽和小农具,都是集体农庄庄员的个人财产。这些举措( )
A. 调动了农民从事生产的积极性
B. 改变了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
C. 延续了列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 确保了国民经济体系协调发展
【答案】 A
【解析】这些措施使得农民有了自己可以支配的土地和财产,能够自主经营一部分农业生产活动,调动了农民从事生产的积极性,故选A项;苏联在这一时期仍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并未改变,排除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等措施,没有分给农民自耕地的做法,排除C项;这些措施虽然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积极影响,但不能确保国民经济体系协调发展,排除D项。
6. 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政府推行经济政策,控制通货膨胀,鼓励企业自由竞争,让已经实现国有化的企业重新私有化,使萎靡的英国经济暂时走出衰退状态。由此可知,英国政府( )
A. 调整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
B. 坚持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C. 放弃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 解决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答案】 A
【解析】由材料及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英国出现经济“滞胀”,因此英国政府逐渐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这是英国调整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体现,A项正确。
7. (2024扬州期末)从1970年到1980年,苏联石油的开采量从3 100万吨增长到3.12亿吨,同期,天然气的开采量从91亿立方米增长到1 560亿立方米。输出总额中,燃料和能源输出从1970年的15%上升到1985年的53%,仅输出石油的收入每年就高达160亿美元。由此推知苏联( )
A. 能源生产能力世界领先
B. 繁荣暂时得益于石油危机
C. 存在经济结构失衡问题
D. 经济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答案】 C
【解析】燃料和能源在苏联的输出总额中所占比例急剧上升,这表明苏联经济对能源出口的依赖程度极高。这种高度依赖单一经济部门(能源)的情况,往往反映出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内外的对比,排除A项;题目中并未提及石油危机对苏联经济的影响,且“暂时得益于”的表述也缺乏依据,排除B项;题目未提及苏联进行了何种经济改革,排除D项。
8. (2025郑州期末)1978年文官改革法出台之后,美国联邦政府在永业公务员之外临时录用的合同制雇员有所增加,而美国实行考绩制的常任雇员比例也不断降低,已由20世纪20年代的87.9%下降为55.5%。这一法令意在( )
A. 强化国家管理职能
B. 缓和国内经济危机
C. 扩大联邦政府权力
D. 恢复自由放任政策
【答案】 B
【解析】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经济“滞胀”,财政压力大,文官改革法增加合同制雇员等举措旨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缓和经济危机,故选B项;当时政府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解决经济问题,稳定经济局势,A项不属于主观目的,排除;该改革法针对文官制度,调整雇员任用方式与比例,目的是优化管理、提高效率,而非扩大联邦政府权力,排除C项;自罗斯福新政后美国已形成政府干预经济模式,20世纪70年代虽遇“滞胀”,但政府在探索新干预方式,此法令是积极调整人事制度,而非恢复自由放任政策,排除D项。
9. (2025泉州期末)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在就职演说中提到“政府,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本就是问题的本身”,并制定减少政府开支的政策,但在执政期间联邦政府支出高达全国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据此可知,里根政府( )
A. 积极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B. 无法摆脱经济“滞胀”的困境
C. 难以平衡市场机制与政府调节
D. 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财政政策
【答案】 C
【解析】里根虽试图减少政府开支,但冷战背景下大幅增加军费等原因导致其无法完全摆脱政府干预,联邦政府支出高达全国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体现市场与政府调节的失衡,故选C项;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排除A项;里根通过紧缩货币供应和减税刺激投资,至1983年后美国逐步摆脱“滞胀”,GDP恢复增长,排除B项;里根财政政策并未完全符合预期,政府依旧高支出,未体现符合国情,排除D项。
10. (2025深圳期末)下表所示为1978—2017年中国产业结构比较情况。数据变化能够用于证明( )
时间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78年 70.5% 17.3% 12.2%
2017年 27.0% 28.1% 44.9%
A.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 迅速融入世界市场 D. 经济现代化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据所学可知,第三产业发展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是经济现代化发展的有力证明,故选D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与材料中的产业结构调整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B项;表格信息属于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没有涉及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排除C项。
11. (2025南通期中)1993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比上年增长61.8%,消费品价格平均上涨13%。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以整顿金融秩序为重点,提出了16条措施,中国人民银行两次调高储蓄利率。至1996年,中国通货膨胀率降到了4.4%,而GDP增长率仍然达到了9.7%。这反映出中国政府( )
A. 通过宏观调控维护市场秩序
B. 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扩大了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
D. 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
【答案】 A
【解析】据材料可知,国家通过行政、经济手段对经济进行调控,故选A项;21世纪初,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材料中国家调整经济是为了“整顿金融秩序”,未明确涉及私营经济或国营经济的自主权问题,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对内调整,排除D项。
12. 国际舆论界认为:“工业化国家和跨国公司不再把不发达国家作为资金的投放地、原料和劳动力的来源或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地,对全球大生产来说,它们只对一些地区甚至某些国家感兴趣。这就造成不发达国家的结构比现在更加不平衡。”材料意在强调( )
A. 新兴市场国家主导着国际经济格局
B. 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挑战
C. 新兴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主动力
D.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日益重要
【答案】 B
【解析】据材料可知,工业化国家指的是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国家,这里指的是发达国家,不发达国家指的是发展中国家,因此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挑战,B项正确;发达国家主导着国际经济格局,排除A项;“新兴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主动力”表述错误且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发展中国家面对的问题,排除D项。
13. (2025郑州期末)(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全球南方”主要指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国家,“全球北方”则主要是指发达国家、高收入国家。当今世界贸易存在一种特殊结构:在企业之间,存在着北北竞争,以及残酷的低价竞争的南南竞争,但普遍缺乏南北竞争。在这种结构中,北方公司之间竞争的关键在于通过外包生产削减成本的能力。南方公司相互竞争激烈,都在寻求相同的“比较优势”,即过多渴望工作的失业工人。但是,北方公司通常不会与南方公司竞争,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补的,而不是竞争的,即使这种关系极为不平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田世锭《新帝国主义论》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5—2012年发展中国家占全球制成品出口份额的发展趋势及主要原因。(8分)
答案:发展趋势:发展中国家占全球制成品出口份额不断提高。(2分)主要原因: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发展中国家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发展中国家自身的优势,如丰富的劳动力、矿产资源丰富、优异的地理位置等。(任答三点,6分)
(2)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发展中国家该如何面对材料二中的挑战。(4分)
答案: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保护国内企业及劳工权益;加强南方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创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任答两点,4分)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课 程 目 标
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子目一 世界经济的发展
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一,完成表格)
资本主义国家 挫折 ①资本主义国家间 的不平衡引发一战、二战。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导致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发展 ①二战前,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扭转危机,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②二战后,将政府宏观调控与 结合起来;现代科技进步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升级
弊端 ①无法解决 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
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 东欧 ①苏联实施新经济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 ②斯大林建立高度集中的 体制,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 ③二战后,由于指令性计划和官僚化管理,最终导致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中国 ①奠基: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奠定中国现代化的工业基础。 ②转折:通过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开辟出 道路。 ③成就: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发展中国家 成功 将 作为首要目标;发展国有经济与制订经济计划加速工业化进程
挑战 经济结构存在问题,西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21世纪世界 局面 ①趋势: 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 ②挑战:世界经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严重
中国 贡献 坚持对外开放,倡议推动“ ”国际合作,努力实现“五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图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比较】(西方)经济计划与(苏联)计划经济
经济计划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侧重对经济发展的规划与引导,是指导性的,与市场经济相配合。计划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历史上出现于社会主义国家中,是指令性的,排斥市场经济。
【概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私人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垄断资本通过国家政权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取高额利润。主要盛行于二战后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归纳】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②第三产业崛起和中间阶层壮大。③福利国家制度。④科技推动下的新经济出现。
核心探究
1. 【探究】比较美苏经济政策
通过建立“战时共产主义”,使银行和工业国有化,布尔什维克党赢得了内战,但许多农场变成了废墟。3月,俄国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在重建农业和工业的尝试中实行了某种有限的经济自由。1933年上台的罗斯福总统选择了政府对经济的强力干预,结束美国人最为珍视的自由竞争,为此许多新政法令被最高法院宣布违宪。但到20世纪30年代末,罗斯福还是使总统职位成了联邦政府的权威中心。(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苏俄(联)与美国经济政策变化所体现的国家治理的异同。
2. 【探究】认识经济发展模式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依据第三段史料的观点,结合前两段中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谈谈你对经济发展的认识。
3. 【探究】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工党政府1945年上台后,把一些工业企业收归国有,付给原企业主巨额赔偿费,成立了有关公司的国家管理局,由政府任命董事,归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工党政府通过8个重要的国有化法令,对英国20%的工业行业进行了国家控制。1945年到1951年英国工党的经济政策,促进了英国战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赵君《英国艾德礼工党政府经济政策研究(1945—1951)》]
根据史料,概括二战后初期英国经济政策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分析英国出台这些政策的成因。
4. 【教材表格】1978—2018年中国经济数据表
年份 经济指标
国内生产 总值/亿元 人均国内生 产总值/元 工业增加 值/亿元 农林牧渔业 增加值/亿元 进出口总 额/亿元
1978 年 3 678.7 385 1 621.4 1 072.5 355.04
1988 年 15 180.4 1 378 5 814.0 3 865.2 3 821.79
1998 年 85 195.5 6 860 34 133.9 14 816.4 26 849.68
2008 年 319 244.6 24 100 131 724.0 33 428.1 179 921.47
2018 年 919 281.1 66 006 301 089.3 67 558.7 305 008.13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编制)
通过表格数据能分析到什么关键信息?这一信息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 【教材图示】广交会展馆
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即广州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创办于1957年,每年两次,至2025年已举办137届,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标志,被称为“中国第一展”。
广交会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广交会的举办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6. 【历史纵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1997年,一些国际投机者通过各种渠道对东南亚金融市场进行疯狂投机,严重扰乱了金融秩序,造成了一场遍及东南亚并波及东亚多国的金融危机。这次危机造成泰国、印度尼西亚、韩国等国货币严重贬值,亚洲股市大幅下跌,许多大型企业倒闭。
史料说明了当今世界经济的什么问题?
7. 【思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何特点?
1. (2023重庆高考)20世纪30年代,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拉美投资的主体。之后,拉美国家逐渐增加对经济活动的参与,接管了先前由外国人控制的公共事业、铁路以及自然资源,但外国资本在一些初级产品中仍占有重要地位。战后,外国资本更是被拉美国家工业中的新机遇所吸引,持续加大投入。材料表明,拉美国家( )
A. 初级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具有垄断地位
B. 经济健康发展受自然资源条件的制约
C. 政府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D. 在世界经济体系中长期处于依附地位
【课时作业】
1. (2025郑州期末)1921年春,在苏俄的喀琅施塔得地区爆发叛乱。对此斯大林认为:“必须采取既能保证工人的经济利益、又能保证农民的经济利益的新的经济联盟形式。”这可以说明( )
A. 战时共产主义动摇了苏联统治
B.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有其必要性
C. 优先发展重工业阻碍农业发展
D. 农业集体化运动损害农民利益
2. (2025揭阳期中)1923年,有苏共高级干部牵头向中央递交《四十六人声明》,表示苏联正面临工业品因价格高昂而没有销路,食品价格低得让农民破产的局面,呼吁立即采取深思熟虑的、有计划的应对措施。这反映出,当时部分苏共党员( )
A. 主张通过市场调节经济
B. 坚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对新经济政策存在疑虑
D. 对农民的牺牲表示赞许
3. (2025福州期末)1925年,古巴共产党领袖胡里奥撰写《古巴:一个从未自由的民族》一文,强调“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经济独立,他就是一个仆人、一个奴隶,只能依靠他人养活自己”。基于此,胡里奥呼吁古巴( )
A. 推翻西班牙殖民统治
B. 将美国视为忠实盟友
C. 谋求真正的独立主权
D. 尽快向社会主义过渡
4. (2025泉州期末)20世纪30年代,苏联通过设立外宾商店向境外销售博物馆珍品,同时也向苏联公民出售日用品,交易使用沙皇金币、外汇现金或境外汇款。这一举措( )
A. 改善了苏联的外部环境
B. 调整了国民经济的结构
C. 解决了计划经济的弊端
D. 拓宽了建设资本的渠道
5. (2025南京期中)1935年2月,苏联出台了《农业劳动组合示范章程》,规定在每户庄员住宅附近,分给他们一块和集体化耕地分开的土地,作为自耕地。1936年宪法进一步规定除宅旁园地外,在该土地上经营的副业,以及住宅、食用牲畜、家禽和小农具,都是集体农庄庄员的个人财产。这些举措( )
A. 调动了农民从事生产的积极性
B. 改变了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
C. 延续了列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 确保了国民经济体系协调发展
6. 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政府推行经济政策,控制通货膨胀,鼓励企业自由竞争,让已经实现国有化的企业重新私有化,使萎靡的英国经济暂时走出衰退状态。由此可知,英国政府( )
A. 调整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
B. 坚持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C. 放弃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 解决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7. (2024扬州期末)从1970年到1980年,苏联石油的开采量从3 100万吨增长到3.12亿吨,同期,天然气的开采量从91亿立方米增长到1 560亿立方米。输出总额中,燃料和能源输出从1970年的15%上升到1985年的53%,仅输出石油的收入每年就高达160亿美元。由此推知苏联( )
A. 能源生产能力世界领先
B. 繁荣暂时得益于石油危机
C. 存在经济结构失衡问题
D. 经济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8. (2025郑州期末)1978年文官改革法出台之后,美国联邦政府在永业公务员之外临时录用的合同制雇员有所增加,而美国实行考绩制的常任雇员比例也不断降低,已由20世纪20年代的87.9%下降为55.5%。这一法令意在( )
A. 强化国家管理职能
B. 缓和国内经济危机
C. 扩大联邦政府权力
D. 恢复自由放任政策
9. (2025泉州期末)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在就职演说中提到“政府,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本就是问题的本身”,并制定减少政府开支的政策,但在执政期间联邦政府支出高达全国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据此可知,里根政府( )
A. 积极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B. 无法摆脱经济“滞胀”的困境
C. 难以平衡市场机制与政府调节
D. 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财政政策
10. (2025深圳期末)下表所示为1978—2017年中国产业结构比较情况。数据变化能够用于证明( )
时间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78年 70.5% 17.3% 12.2%
2017年 27.0% 28.1% 44.9%
A.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 迅速融入世界市场 D. 经济现代化的发展
11. (2025南通期中)1993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比上年增长61.8%,消费品价格平均上涨13%。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以整顿金融秩序为重点,提出了16条措施,中国人民银行两次调高储蓄利率。至1996年,中国通货膨胀率降到了4.4%,而GDP增长率仍然达到了9.7%。这反映出中国政府( )
A. 通过宏观调控维护市场秩序
B. 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扩大了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
D. 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
12. 国际舆论界认为:“工业化国家和跨国公司不再把不发达国家作为资金的投放地、原料和劳动力的来源或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地,对全球大生产来说,它们只对一些地区甚至某些国家感兴趣。这就造成不发达国家的结构比现在更加不平衡。”材料意在强调( )
A. 新兴市场国家主导着国际经济格局
B. 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挑战
C. 新兴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主动力
D.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日益重要
13. (2025郑州期末)(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全球南方”主要指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国家,“全球北方”则主要是指发达国家、高收入国家。当今世界贸易存在一种特殊结构:在企业之间,存在着北北竞争,以及残酷的低价竞争的南南竞争,但普遍缺乏南北竞争。在这种结构中,北方公司之间竞争的关键在于通过外包生产削减成本的能力。南方公司相互竞争激烈,都在寻求相同的“比较优势”,即过多渴望工作的失业工人。但是,北方公司通常不会与南方公司竞争,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补的,而不是竞争的,即使这种关系极为不平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田世锭《新帝国主义论》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5—2012年发展中国家占全球制成品出口份额的发展趋势及主要原因。(8分)
(2)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发展中国家该如何面对材料二中的挑战。(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