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排查检测(课件 单元测试)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排查检测(课件 单元测试)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30 09:36:28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第三单元
排查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1. (2024开封期末)据希罗多德《历史》记载,公元前5世纪初,小亚细亚的希腊人掀起了反抗波斯统治的起义,结果失败。于是波凯亚人(希腊人一支)试图从开俄斯(希腊岛屿名称)人手里购买位于开俄斯和大陆之间的一些小岛作为安身之地,但开俄斯人害怕波凯亚人定居在此以后会把本国的商人排斥到当地的海上贸易之外。材料反映了希腊人(  )
A. 具有较强的商业竞争意识
B. 进行了大规模的商业殖民
C. 对商业活动进行规范管理
D. 长期受到波斯人剥削压迫
A
【解析】开俄斯人害怕波凯亚人将本国商人排斥到当地海上贸易之外,冲击本地的商业活动,这反映了希腊人具有较强的商业竞争意识,故选A项;材料反映了波凯亚人想通过购买小岛作为安身之地,而非商业殖民;排除B项;开俄斯人对波凯亚人意图购买其小岛的行为有所忌惮,唯恐其从事商业活动会冲击本地区的商业活动,这是一种地方保护主义的思想,“规范管理”说法错误,排除C项;居住在小亚细亚的希腊人不满波斯统治,发动起义,反映了部分希腊人对波斯压迫不满,但“长期”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2. (2025清远期末)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1 400多年的宝相花纹月饼实物,吐鲁番的先民们以小麦粉为原料,模压烘烤制成宝相花月饼,直径6.5厘米,正面压制有宝相花图案,制作精致,造型新颖。宝相花纹月饼(  )
A. 见证了古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
B. 印证了农耕地区制度在边疆的推广
C. 反映了边疆民族向内地迁徙的进程
D. 与中原传统面食形态基本保持一致
【解析】吐鲁番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月饼以小麦粉为原料,模压烘烤制成这种制作工艺以及月饼本身可能是通过古丝绸之路进行传播交流的产物,它的发现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印证古丝绸之路在经济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故选A项;B、C、D三项材料无法得出,排除。
A
3. (2025蚌埠期末)下表所示为出土于新疆塔里木地区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商业文书情况。据此判断,当时这一地区(  )
A. 商业活动较为规范 B. 边境榷场贸易繁荣
C. 契约意识不断增强 D. 商业发展环境优越
A
类别 数量 内容
人口买卖文书 13件 买婢券,买奴券,妇女和逃亡者等买卖文书
借贷文书 5件 贷糜文书、贷粮文书和举锦券等
租佃契约 3件 葡萄园、土地租赁
雇佣文书 2件 雇人耕糜事、雇沙弥放羊文书等
【解析】出土的商业文书包括了人口买卖、借贷、土地租赁和雇佣等各类商业行为,且每类行为都有相应的文书作为凭证,这显示了当时商业交易的规范性,故选A项; 榷场主要是宋与辽夏金时期在边境设立的官方互市场所,排除B项; 虽然出土的文书,如租佃契约体现了契约的存在,但并不能直接证明当时民众的契约意识在“不断增强”的动态过程,排除C项; 每类行为都有相应的文书作为凭证,这显示的是当时商业交易的规范性,然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商业发展环境较恶劣,排除D项。
4. (2025梅州期末)据清《续通典·食货》载,交子应为三年一届,其肇田始于宋代之铜钱与铁钱混用而不便于携;迄神宗时,交子正式由官方所承认,即熙宁初年将伪造交子等同于伪造官方文书。这说明宋代(  )
A. 货币趋向单一 B. 政府规范了纸币的管理
C. 榷场交易频繁 D. 纸币成为单一流通货币
【解析】据材料可知,纸币的合法地位得到政府的确认和保护,由政府规范了纸币的管理,故选B项;宋代的货币以铜币为主,辅之以纸币,没有体现“货币趋向单一”,A项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榷场交易”是边境交易的范围,排除C项;“纸币成为单一流通货币”不符合宋代史实,且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B
5. (2025岳阳期末)唐宋有关借贷契约的法律对索债方式没有过多限制,甚至默许暴力抢夺方式。而清代法律规范了追债行为,并对追债过程中采取抢夺手段予以严厉打击,更加注重保护借贷方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这一变化(  )
A. 维护了地主阶级利益 B. 说明清朝抑商政策松动
C. 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D. 反映清朝法制已经完善
【解析】从唐宋到清代,法律对索债方式的规范变化,从默许暴力抢夺到严厉打击抢夺手段,显然是为了减少社会冲突和暴力事件,从而保护公民的人身和财产权利,这样的变化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故选C项;材料主要关注的是借贷契约和索债方式的法律规范变化,而非特定阶级的利益,排除A项;抑商政策主要涉及对商业活动的限制和打压,且清朝抑商政策并未松动,排除B项;材料中只描述了借贷契约法律的一个方面变化,排除D项。
C
6. (2024重庆期末)嘉庆年间《浙江会馆碑文》中记载:浙江人在重庆贸易以瓷器为最,杂货次之,为保本籍商人之利,于是“齐集公所,从长酌议”,并刻碑以“守前人创业维艰之意”,规定了议公信、议别帮、议过江等条文。这反映了会馆形成(  )
A. 推动了商帮群体出现
B. 实现了地区商贸繁荣
C. 阻碍当地的自由贸易
D. 助推工商业规范发展
D
【解析】据材料可知,会馆的成立和条文的制定,都是为了规范商人们的贸易行为,保障他们的利益。这种自我管理和规范,无疑有助于工商业的规范发展,故选D项;会馆是在商帮已经存在并进行贸易活动之后才成立的,目的是保障商人的利益,而不是推动商帮的出现,排除A项;商贸的繁荣可能由多种因素导致,会馆只是其中之一,且不能直接断定其“实现了”商贸的繁荣,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会馆的规定对自由贸易有何阻碍,反而强调的是商人们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而进行的自我管理和规范,排除C项。
7. (2025潍坊期末)12至15世纪,大西洋沿岸的很多海港城市出现大量银行,海外探险的商人会在此换取当地通行的货币,以缓解携带大量货币航行的不便;同时,银行发行的公共债券可以自由转让,成为一种支付手段。据此可推知当时(  )
A. 资本输出促进世界市场形成
B. 银行诞生助推世界金融体系建立
C. 海外探险推动贸易格局变化
D. 商业经营方式创新推动经济发展
D
【解析】银行的出现为商人提供了便利,促进了贸易的扩大和商业活动的加速,同时,公共债券可以自由转让,为商人提供了一种新的支付手段,这些都有助于经济发展,故选D项;资本输出主要是在19世纪末以后,排除A项;世界金融体系是指调节各国货币在国际支付、结算、汇兑与转移等方面所确定的规则、惯例、政策、机制和组织机构安排的总称,排除B项;贸易格局反映了世界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比较关系,排除C项。
8. (2025揭阳期末)14—18世纪是西欧民族国家逐步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西欧出现了许多由政府资助的舰队与航海学校、商业贸易公司。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法案》,颁发奖金以补贴航运,使得英国在后来形成的世界贸易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这说明(  )
A. 经济优势成就西欧早期世界霸权 B. 新航路开辟在政府主导下完成
C. 民族国家形成助推欧洲贸易扩张 D. 重商主义政策孕育了工业革命
【解析】据材料可知,民族国家的形成,政府支持政策的出台,促进了欧洲的贸易扩张,故选C项;题干强调国家政策对贸易的主动干预,而非单纯依赖既有经济优势,排除A项;虽然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支持,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但是新航路的开辟涉及多种因素,排除B项;重商主义政策对经济发展有一定影响,但工业革命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排除D项。
C
9. (2025青岛期末)下表所示为1570至1760年间,中国到马尼拉贸易的帆船数量统计情况。据此可知(  )
A. 中国海外贸易盛极而衰
B. 西方殖民侵略困扰民间贸易
C. 政府政策影响海外贸易
D. 国际局势变化左右中外贸易
C
年代 总数(艘) 平均数(艘/年)
1570—1579年 75 7.5
1580—1643年 1 677 26.2
1644—1684年 271 6.6
1685—1716年 525 16.4
1717—1760年 549 12.5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政府通过“海禁—开海—限制”的政策调整,直接主导了海外贸易的兴衰,故选C项;清朝中期虽有限制,但整体贸易仍保持一定规模,排除A项;贸易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是明清政策的调整,而非外部侵略,排除B项;虽然国际局势对中外贸易有影响,但材料并未直接体现这一因素,排除D项。
10. (2024成都期末)甘蔗原产于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后在美洲和大西洋地区引种成功,从中提取制成的蔗糖是重要的调味品。据统计,16世纪末期英国每年人均消费蔗糖400—500克,到17世纪增加到约2千克,18世纪则急剧增加到7千克。上述变化主要得益于(  )
A. 世界市场持续扩展
B. 机器生产的广泛运用
C. 甘蔗在英国引种成功
D. 金银价值的大幅下跌
A
【解析】甘蔗这种原产于东南亚和南亚的作物,后来在美洲和大西洋地区引种成功,这本身就是经济交流和作物传播的一个例证。此外,16—18世纪,英国蔗糖的消费量急剧增加,这表明英国的蔗糖供应逐渐增多,能够满足更多人的需求。这种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世界市场的扩展,使得各地的物产得以在全球范围内流通,故选A项;机器生产的广泛运用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后,排除B项;题干中提到甘蔗已经在美洲和大西洋地区引种成功,排除C项;蔗糖作为一种消费品,其消费量的增加主要取决于供应和需求的变化,排除D项。
11. (2024湖北期中)1872年底,通过“招商集股”方式兴办起来的轮船招商局开业运营。时人说:“招商局开其端,一人倡之,众人和之,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然其一变从前狭隘之规则。”这反映出当时(  )
A. 经营方式与经营理念的变化 B. 中国自办企业开始起步
C. 民族经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D. 金融体系实现转型升级
【解析】“招商集股”方式的出现意味着经营方式从传统的官办或私人经营转变为股份制的经营模式。“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表明这种新的经营理念在当时被接受和模仿,故选A项;中国自办企业早在19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起步,排除B项;洋务企业没有直接推动整个民族经济体系的根本性变革,特别是从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的全面转变,排除C项;题干中并没有提及金融体系,排除D 项。
A
12. (2025大湾区期末)据调查,1905—1906年,北京市场上的日用杂货只有少部分土产品,多数是来自上海、广东、天津等口岸的进口机制品,种类繁多,常见的生活用品包括火柴、洋灯、钟表、棉布、农服、毛巾、手帕、洋伞、文具、皮包等。这表明当时的北京地区(  )
A. 民众生活受到世界市场影响 B. 受列强资本输出波及较明显
C. 对外开放度在国内首屈一指 D.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于停滞
【解析】20世纪初北京日用杂货市场上出现了大量来自口岸进口的外国商品,这说明当时民众的生活受到了世界市场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的内容属于商品输出的范畴,并非资本输出,排除B项;材料没有对不同地区的开放程度进行对比,排除C项;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呈现出初步发展的特征,排除D项。
A
13. (2025清远期末)为控制中东石油,排挤英国在中东的传统势力,在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中,美国不惜运用金融权力,迫使英国从埃及退兵,并使其最终丧失了对中东的控制权。据此可知(  )
A. 石油是引发中东冲突的根源 B. 美英之争取代美苏全面对抗
C. 美英之争引发中东石油危机 D. 金融工具服务美国对外战略
【解析】美国利用二战后初期自身的经济优势(世界金融和贸易中心地位),利用金融工具(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元处于中心地位)和手段对外扩张称霸,故选D项;民族矛盾、宗教纠纷、领土纷争、对石油和水资源的争夺,是中东地区发生战争和冲突的重要因素,A项具有片面性,排除;1956年还是美苏冷战时期,排除B项;巴以冲突引发中东石油危机,C项不符合史实和题意。
D
14. (2025河南期末)下表所示反映了战后美元与黄金的兑换比率变化情况。这体现了(  )
A. 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强化
B. 国际金融新秩序得以确立
C. 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步瓦解
D. 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C
时间 变化
1946年12月18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公布1美元的含金量为0.888 67克
1971年8月15日 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贬值并停止美元兑换黄金
1971年12月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磋商达成“史密森学会协议”,黄金官价从每盎司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
1973年2月12日 黄金官价每盎司提高到42.22美元
【解析】美元与黄金之间的比率由最初的固定比率逐渐变化,美元贬值,说明美元无法维持对黄金的固定比值,是美元霸权衰落的表现,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步瓦解,故选C项;表格内容体现的是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衰落,排除A项;1973年,国际金融新秩序并未确立,1976年,牙买加体系形成,排除B项;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排除D项。
15. (2025泉州期末)1992年,长达16年的莫桑比克内战结束,但枪支仍活跃于政治舞台上;2001年艺术家创作了“武器王座”(如图)。这可用于说明莫桑比克(  )
A. 解锁非洲发展新道路
B. 暴力文化成为思想主流
C. 成为国际角逐竞技场
D. 现代化道路任重而道远
D
【解析】莫桑比克内战虽已结束,但枪支在政治领域的活跃以及 “武器王座” 的创作,都表明其在迈向现代化时,要克服战争遗留的暴力等问题,现代化道路充满挑战,任重道远,故选D项;“武器王座” 反映出莫桑比克内战结束后枪支仍深刻影响政治,这体现的是其面临的战争遗留困境,并非探索发展新道路,排除A项;一个艺术创作不能代表整个社会的思想主流,说“暴力文化成为主流”言过其实,排除B项;这只是莫桑比克自身在战后政治恢复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内部问题,没有出现关于国际势力介入、竞争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
16. (2025清远期末)下表所示为1985—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部分食品人均消费量比较情况(单位:千克/人)。据此判断,这一时期我国城乡居民(  )
A. 收入差距日益扩大   B. 饮食习惯高度一致
C. 饮食结构日趋合理   D.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D
年份 食用油 猪牛羊肉 家禽 水产品
农村 城市 农村 城市 农村 城市 农村 城市
1985 4.0 5.8 11.0 18.7 1.0 3.2 1.6 7.1
1995 5.8 7.6 11.3 19.7 1.8 4.0 3.4 9.2
2005 6.0 9.3 17.1 23.9 3.7 9.0 4.9 12.6
【解析】城乡居民食用油、猪牛羊肉、家禽、水产品的消费都呈现出上升趋势,这反映了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故选D项;表格信息没有关于农村和城市居民收入情况的对比,排除A项;食用油、猪牛羊肉、家禽、水产品在城乡居民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并非完全相同,B项不符合史实;表中只涉及城乡居民部分食品消费情况,不能据此判断城乡居民整体饮食状况,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6分。
17. (2024郑州期末)(18分)明清时期的地权转移、土地价格和赋税制度变动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经济状况的反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土地契约文书所记载的地价的上扬与下跌,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变动。地价除了本身的贫瘠、地理环境位置之外,往往又与时空关系密切。如处于经济发达的江南水网地带与晋、冀、鲁、豫、陕、甘的地价自然不同。又因时间不同,如明隆万间、清乾嘉间虽然经济比较繁荣,社会也较稳定,但因国内市场的扩拓,经营工商业者日众,土地价格随之下跌。土地买卖双方都要履行法定手续,当地权转移交割之后,业户要承担交纳赋税义务。
——摘编自陈学文《土地契约文书与明清社会、经济、文化的研究》
材料二 明清时期的吴地在前几个朝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获得进一步发展,且日益繁荣起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增长和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吴地重镇苏州逐渐发展成为江南工商业中心,同时也成为全国的丝织业中心之一。而且,苏州的丝织和棉纺织业中,较早地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成为全国的先进地区之一。吴地由于区域条件的特殊性,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突破农业经济的文化圈,产生了与封建传统观念相背离的新的人生价值观。
——摘编自李晓燕《明清时期吴地商品经济的繁荣及市民文化的发展》
(1) 指出材料一中土地契约文书的史料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史料对于明清史研究的价值。(4分)
答案:史料类型:一手史料或实物史料。(1分)
价值:该史料涉及明清地权的转移(土地兼并)、明清时期的土地价格和赋税制度,可用于研究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概况。(3分)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14分)
答案:表现:农业方面,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2分)手工业方面,出现雇佣劳动生产,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工商业市镇兴起,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4分)商业方面,白银从国外大量流入;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任答一点,2分)
影响:①经济角度,客观上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②政治角度,加速了封建制度走向衰落;③思想角度,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观念,或有助于促进早期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④生活方式上,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众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任答三点,6分)
18. (2025潍坊期末)(18分)古巴蔗糖业的历史是一部世界市场发展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巴蔗糖业的发展历史(部分)
时间 事件
1492年 哥伦布航海发现古巴岛。次年,将甘蔗带到美洲种植
1510年 西班牙征服古巴,贩卖黑奴为甘蔗种植园提供劳动力。古巴蔗糖出现在欧洲市场,蔗糖业在古巴发展起来
1797年 蔗糖业引进了第一台蒸汽机
1820年 蔗糖业成为古巴的主要经济部门
1837年 第一条由英美投资建造的铁路建成,铁路将蔗糖业生产中心与附近港口连接起来
1860年 糖产量突破5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3,被称为“世界糖碗”
——摘编自陈路星《浅述18—20世纪古巴糖业的发展与萧条》等
时间 事件
1902—1913年 原糖出口中不少于95%销往美国市场
1904—1925年 美国资本的注入使糖产量从100万吨增加到500万吨,占世界年产量的1/5
1939年 全国有174家糖厂,其中66家属于美国人所有,其产量占古巴糖总产量的55.07%;56家属于古巴人,其产量占总产量的22.42%
1948年 糖产量为580万吨,占古巴出口总值的90%。糖的繁荣给古巴带来了可观的财富,但西班牙人、土生白人垄断古巴的蔗糖业,糖业工人的工资低下
1959年 到古巴革命之前,美国资本掌握了古巴40%的蔗糖产业,美国银行的支行握有全部古巴银行存款的25%
材料二 蔗糖经济的迅猛发展并没有使古巴成为现代化国家,而是将古巴变成“假发展”国家。通过被动参与世界经济体的运转,古巴收获最多的是风险和痛苦而不是独立、自由和繁荣。
——摘编自林震《1959年革命前古巴蔗糖业的发展及其影响》
(1) 结合古巴蔗糖业历史,说明古巴蔗糖业的历史是一部“世界市场发展史”。(12分)
答案: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进行殖民扩张,建立海外殖民地,同世界各地建立起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西班牙殖民者把甘蔗带到古巴,建立甘蔗种植园,古巴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4分)
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工场,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需要更多的原材料;先进交通工具的使用,让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更多的国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随着蒸汽机的引进、铁路的修建、世界市场的扩大,到19世纪中期,古巴制糖业发展迅速,被称为“世界糖碗”。(4分)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除了输出商品和掠夺原材料外,还利用资本输出,牢牢控制落后国家的经济命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0世纪,美国资本通过控制古巴蔗糖业,控制了古巴经济命脉,古巴成为美国的经济附庸。(4分)
(2) 作为历史观察者,你是否同意材料二的观点,请结合材料一说明理由。(6分)
答案:观点:蔗糖经济的发展将古巴变成“假发展”国家。(1分)
同意。(1分)理由:古巴的制糖业在1959年古巴革命前,始终被外国所控制,过于依赖出口贸易和外资;古巴经济结构单一,没有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国家的大量财富集中在西班牙人、土生白人手中,下层民众没有分享到发展的成果。(4分)
谢谢观赏第三单元排查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1. (2024开封期末)据希罗多德《历史》记载,公元前5世纪初,小亚细亚的希腊人掀起了反抗波斯统治的起义,结果失败。于是波凯亚人(希腊人一支)试图从开俄斯(希腊岛屿名称)人手里购买位于开俄斯和大陆之间的一些小岛作为安身之地,但开俄斯人害怕波凯亚人定居在此以后会把本国的商人排斥到当地的海上贸易之外。材料反映了希腊人(  )
A. 具有较强的商业竞争意识
B. 进行了大规模的商业殖民
C. 对商业活动进行规范管理
D. 长期受到波斯人剥削压迫
【答案】 A
【解析】开俄斯人害怕波凯亚人将本国商人排斥到当地海上贸易之外,冲击本地的商业活动,这反映了希腊人具有较强的商业竞争意识,故选A项;材料反映了波凯亚人想通过购买小岛作为安身之地,而非商业殖民;排除B项;开俄斯人对波凯亚人意图购买其小岛的行为有所忌惮,唯恐其从事商业活动会冲击本地区的商业活动,这是一种地方保护主义的思想,“规范管理”说法错误,排除C项;居住在小亚细亚的希腊人不满波斯统治,发动起义,反映了部分希腊人对波斯压迫不满,但“长期”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2. (2025清远期末)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1 400多年的宝相花纹月饼实物,吐鲁番的先民们以小麦粉为原料,模压烘烤制成宝相花月饼,直径6.5厘米,正面压制有宝相花图案,制作精致,造型新颖。宝相花纹月饼(  )
A. 见证了古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
B. 印证了农耕地区制度在边疆的推广
C. 反映了边疆民族向内地迁徙的进程
D. 与中原传统面食形态基本保持一致
【答案】 A
【解析】吐鲁番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月饼以小麦粉为原料,模压烘烤制成这种制作工艺以及月饼本身可能是通过古丝绸之路进行传播交流的产物,它的发现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印证古丝绸之路在经济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故选A项;B、C、D三项材料无法得出,排除。
(2025蚌埠期末)下表所示为出土于新疆塔里木地区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商业文书情况。据此判断,当时这一地区(  )
类别 数量 内容
人口买卖文书 13件 买婢券,买奴券,妇女和逃亡者等买卖文书
借贷文书 5件 贷糜文书、贷粮文书和举锦券等
租佃契约 3件 葡萄园、土地租赁
雇佣文书 2件 雇人耕糜事、雇沙弥放羊文书等
A. 商业活动较为规范 B. 边境榷场贸易繁荣
C. 契约意识不断增强 D. 商业发展环境优越
【答案】 A
【解析】出土的商业文书包括了人口买卖、借贷、土地租赁和雇佣等各类商业行为,且每类行为都有相应的文书作为凭证,这显示了当时商业交易的规范性,故选A项; 榷场主要是宋与辽夏金时期在边境设立的官方互市场所,排除B项; 虽然出土的文书,如租佃契约体现了契约的存在,但并不能直接证明当时民众的契约意识在“不断增强”的动态过程,排除C项; 每类行为都有相应的文书作为凭证,这显示的是当时商业交易的规范性,然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商业发展环境较恶劣,排除D项。
4. (2025梅州期末)据清《续通典·食货》载,交子应为三年一届,其肇田始于宋代之铜钱与铁钱混用而不便于携;迄神宗时,交子正式由官方所承认,即熙宁初年将伪造交子等同于伪造官方文书。这说明宋代(  )
A. 货币趋向单一 B. 政府规范了纸币的管理
C. 榷场交易频繁 D. 纸币成为单一流通货币
【答案】 B
【解析】据材料可知,纸币的合法地位得到政府的确认和保护,由政府规范了纸币的管理,故选B项;宋代的货币以铜币为主,辅之以纸币,没有体现“货币趋向单一”,A项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榷场交易”是边境交易的范围,排除C项;“纸币成为单一流通货币”不符合宋代史实,且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5. (2025岳阳期末)唐宋有关借贷契约的法律对索债方式没有过多限制,甚至默许暴力抢夺方式。而清代法律规范了追债行为,并对追债过程中采取抢夺手段予以严厉打击,更加注重保护借贷方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这一变化(  )
A. 维护了地主阶级利益
B. 说明清朝抑商政策松动
C. 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D. 反映清朝法制已经完善
【答案】 C
【解析】从唐宋到清代,法律对索债方式的规范变化,从默许暴力抢夺到严厉打击抢夺手段,显然是为了减少社会冲突和暴力事件,从而保护公民的人身和财产权利,这样的变化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故选C项;材料主要关注的是借贷契约和索债方式的法律规范变化,而非特定阶级的利益,排除A项;抑商政策主要涉及对商业活动的限制和打压,且清朝抑商政策并未松动,排除B项;材料中只描述了借贷契约法律的一个方面变化,排除D项。
6. (2024重庆期末)嘉庆年间《浙江会馆碑文》中记载:浙江人在重庆贸易以瓷器为最,杂货次之,为保本籍商人之利,于是“齐集公所,从长酌议”,并刻碑以“守前人创业维艰之意”,规定了议公信、议别帮、议过江等条文。这反映了会馆形成(  )
A. 推动了商帮群体出现
B. 实现了地区商贸繁荣
C. 阻碍当地的自由贸易
D. 助推工商业规范发展
【答案】 D
【解析】据材料可知,会馆的成立和条文的制定,都是为了规范商人们的贸易行为,保障他们的利益。这种自我管理和规范,无疑有助于工商业的规范发展,故选D项;会馆是在商帮已经存在并进行贸易活动之后才成立的,目的是保障商人的利益,而不是推动商帮的出现,排除A项;商贸的繁荣可能由多种因素导致,会馆只是其中之一,且不能直接断定其“实现了”商贸的繁荣,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会馆的规定对自由贸易有何阻碍,反而强调的是商人们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而进行的自我管理和规范,排除C项。
7. (2025潍坊期末)12至15世纪,大西洋沿岸的很多海港城市出现大量银行,海外探险的商人会在此换取当地通行的货币,以缓解携带大量货币航行的不便;同时,银行发行的公共债券可以自由转让,成为一种支付手段。据此可推知当时(  )
A. 资本输出促进世界市场形成
B. 银行诞生助推世界金融体系建立
C. 海外探险推动贸易格局变化
D. 商业经营方式创新推动经济发展
【答案】 D
【解析】银行的出现为商人提供了便利,促进了贸易的扩大和商业活动的加速,同时,公共债券可以自由转让,为商人提供了一种新的支付手段,这些都有助于经济发展,故选D项;资本输出主要是在19世纪末以后,排除A项;世界金融体系是指调节各国货币在国际支付、结算、汇兑与转移等方面所确定的规则、惯例、政策、机制和组织机构安排的总称,排除B项;贸易格局反映了世界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比较关系,排除C项。
8. (2025揭阳期末)14—18世纪是西欧民族国家逐步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西欧出现了许多由政府资助的舰队与航海学校、商业贸易公司。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法案》,颁发奖金以补贴航运,使得英国在后来形成的世界贸易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这说明(  )
A. 经济优势成就西欧早期世界霸权
B. 新航路开辟在政府主导下完成
C. 民族国家形成助推欧洲贸易扩张
D. 重商主义政策孕育了工业革命
【答案】 C
【解析】据材料可知,民族国家的形成,政府支持政策的出台,促进了欧洲的贸易扩张,故选C项;题干强调国家政策对贸易的主动干预,而非单纯依赖既有经济优势,排除A项;虽然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支持,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但是新航路的开辟涉及多种因素,排除B项;重商主义政策对经济发展有一定影响,但工业革命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排除D项。
9. (2025青岛期末)下表所示为1570至1760年间,中国到马尼拉贸易的帆船数量统计情况。据此可知(  )
年代 总数(艘) 平均数(艘/年)
1570—1579年 75 7.5
1580—1643年 1 677 26.2
1644—1684年 271 6.6
1685—1716年 525 16.4
1717—1760年 549 12.5
A. 中国海外贸易盛极而衰
B. 西方殖民侵略困扰民间贸易
C. 政府政策影响海外贸易
D. 国际局势变化左右中外贸易
【答案】 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政府通过“海禁—开海—限制”的政策调整,直接主导了海外贸易的兴衰,故选C项;清朝中期虽有限制,但整体贸易仍保持一定规模,排除A项;贸易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是明清政策的调整,而非外部侵略,排除B项;虽然国际局势对中外贸易有影响,但材料并未直接体现这一因素,排除D项。
10. (2024成都期末)甘蔗原产于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后在美洲和大西洋地区引种成功,从中提取制成的蔗糖是重要的调味品。据统计,16世纪末期英国每年人均消费蔗糖400—500克,到17世纪增加到约2千克,18世纪则急剧增加到7千克。上述变化主要得益于(  )
A. 世界市场持续扩展
B. 机器生产的广泛运用
C. 甘蔗在英国引种成功
D. 金银价值的大幅下跌
【答案】 A
【解析】甘蔗这种原产于东南亚和南亚的作物,后来在美洲和大西洋地区引种成功,这本身就是经济交流和作物传播的一个例证。此外,16—18世纪,英国蔗糖的消费量急剧增加,这表明英国的蔗糖供应逐渐增多,能够满足更多人的需求。这种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世界市场的扩展,使得各地的物产得以在全球范围内流通,故选A项;机器生产的广泛运用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后,排除B项;题干中提到甘蔗已经在美洲和大西洋地区引种成功,排除C项;蔗糖作为一种消费品,其消费量的增加主要取决于供应和需求的变化,排除D项。
11. (2024湖北期中)1872年底,通过“招商集股”方式兴办起来的轮船招商局开业运营。时人说:“招商局开其端,一人倡之,众人和之,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然其一变从前狭隘之规则。”这反映出当时(  )
A. 经营方式与经营理念的变化
B. 中国自办企业开始起步
C. 民族经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D. 金融体系实现转型升级
【答案】 A
【解析】“招商集股”方式的出现意味着经营方式从传统的官办或私人经营转变为股份制的经营模式。“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表明这种新的经营理念在当时被接受和模仿,故选A项;中国自办企业早在19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起步,排除B项;洋务企业没有直接推动整个民族经济体系的根本性变革,特别是从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的全面转变,排除C项;题干中并没有提及金融体系,排除D 项。
12. (2025大湾区期末)据调查,1905—1906年,北京市场上的日用杂货只有少部分土产品,多数是来自上海、广东、天津等口岸的进口机制品,种类繁多,常见的生活用品包括火柴、洋灯、钟表、棉布、农服、毛巾、手帕、洋伞、文具、皮包等。这表明当时的北京地区(  )
A. 民众生活受到世界市场影响
B. 受列强资本输出波及较明显
C. 对外开放度在国内首屈一指
D.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于停滞
【答案】 A
【解析】20世纪初北京日用杂货市场上出现了大量来自口岸进口的外国商品,这说明当时民众的生活受到了世界市场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的内容属于商品输出的范畴,并非资本输出,排除B项;材料没有对不同地区的开放程度进行对比,排除C项;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呈现出初步发展的特征,排除D项。
13. (2025清远期末)为控制中东石油,排挤英国在中东的传统势力,在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中,美国不惜运用金融权力,迫使英国从埃及退兵,并使其最终丧失了对中东的控制权。据此可知(  )
A. 石油是引发中东冲突的根源
B. 美英之争取代美苏全面对抗
C. 美英之争引发中东石油危机
D. 金融工具服务美国对外战略
【答案】 D
【解析】美国利用二战后初期自身的经济优势(世界金融和贸易中心地位),利用金融工具(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元处于中心地位)和手段对外扩张称霸,故选D项;民族矛盾、宗教纠纷、领土纷争、对石油和水资源的争夺,是中东地区发生战争和冲突的重要因素,A项具有片面性,排除;1956年还是美苏冷战时期,排除B项;巴以冲突引发中东石油危机,C项不符合史实和题意。
14. (2025河南期末)下表所示反映了战后美元与黄金的兑换比率变化情况。这体现了(  )
时间 变化
1946年12月18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公布1美元的含金量为0.888 67克
1971年8月15日 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贬值并停止美元兑换黄金
1971年12月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磋商达成“史密森学会协议”,黄金官价从每盎司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
1973年2月12日 黄金官价每盎司提高到42.22美元
A. 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强化
B. 国际金融新秩序得以确立
C. 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步瓦解
D. 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答案】 C
【解析】美元与黄金之间的比率由最初的固定比率逐渐变化,美元贬值,说明美元无法维持对黄金的固定比值,是美元霸权衰落的表现,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步瓦解,故选C项;表格内容体现的是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衰落,排除A项;1973年,国际金融新秩序并未确立,1976年,牙买加体系形成,排除B项;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排除D项。
15. (2025泉州期末)1992年,长达16年的莫桑比克内战结束,但枪支仍活跃于政治舞台上;2001年艺术家创作了“武器王座”(如图)。这可用于说明莫桑比克(  )
A. 解锁非洲发展新道路
B. 暴力文化成为思想主流
C. 成为国际角逐竞技场
D. 现代化道路任重而道远
【答案】 D
【解析】莫桑比克内战虽已结束,但枪支在政治领域的活跃以及 “武器王座” 的创作,都表明其在迈向现代化时,要克服战争遗留的暴力等问题,现代化道路充满挑战,任重道远,故选D项;“武器王座” 反映出莫桑比克内战结束后枪支仍深刻影响政治,这体现的是其面临的战争遗留困境,并非探索发展新道路,排除A项;一个艺术创作不能代表整个社会的思想主流,说“暴力文化成为主流”言过其实,排除B项;这只是莫桑比克自身在战后政治恢复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内部问题,没有出现关于国际势力介入、竞争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
16. (2025清远期末)下表所示为1985—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部分食品人均消费量比较情况(单位:千克/人)。据此判断,这一时期我国城乡居民(  )
年份 食用油 猪牛羊肉 家禽 水产品
农村 城市 农村 城市 农村 城市 农村 城市
1985 4.0 5.8 11.0 18.7 1.0 3.2 1.6 7.1
1995 5.8 7.6 11.3 19.7 1.8 4.0 3.4 9.2
2005 6.0 9.3 17.1 23.9 3.7 9.0 4.9 12.6
A. 收入差距日益扩大   B. 饮食习惯高度一致
C. 饮食结构日趋合理   D.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答案】 D
【解析】城乡居民食用油、猪牛羊肉、家禽、水产品的消费都呈现出上升趋势,这反映了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故选D项;表格信息没有关于农村和城市居民收入情况的对比,排除A项;食用油、猪牛羊肉、家禽、水产品在城乡居民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并非完全相同,B项不符合史实;表中只涉及城乡居民部分食品消费情况,不能据此判断城乡居民整体饮食状况,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6分。
17. (2024郑州期末)(18分)明清时期的地权转移、土地价格和赋税制度变动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经济状况的反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土地契约文书所记载的地价的上扬与下跌,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变动。地价除了本身的贫瘠、地理环境位置之外,往往又与时空关系密切。如处于经济发达的江南水网地带与晋、冀、鲁、豫、陕、甘的地价自然不同。又因时间不同,如明隆万间、清乾嘉间虽然经济比较繁荣,社会也较稳定,但因国内市场的扩拓,经营工商业者日众,土地价格随之下跌。土地买卖双方都要履行法定手续,当地权转移交割之后,业户要承担交纳赋税义务。
——摘编自陈学文《土地契约文书与明清社会、经济、文化的研究》
材料二 明清时期的吴地在前几个朝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获得进一步发展,且日益繁荣起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增长和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吴地重镇苏州逐渐发展成为江南工商业中心,同时也成为全国的丝织业中心之一。而且,苏州的丝织和棉纺织业中,较早地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成为全国的先进地区之一。吴地由于区域条件的特殊性,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突破农业经济的文化圈,产生了与封建传统观念相背离的新的人生价值观。
——摘编自李晓燕《明清时期吴地商品经济的繁荣及市民文化的发展》
(1) 指出材料一中土地契约文书的史料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史料对于明清史研究的价值。(4分)
答案:史料类型:一手史料或实物史料。(1分)
价值:该史料涉及明清地权的转移(土地兼并)、明清时期的土地价格和赋税制度,可用于研究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概况。(3分)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14分)
答案:表现:农业方面,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2分)手工业方面,出现雇佣劳动生产,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工商业市镇兴起,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4分)商业方面,白银从国外大量流入;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任答一点,2分)
影响:①经济角度,客观上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②政治角度,加速了封建制度走向衰落;③思想角度,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观念,或有助于促进早期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④生活方式上,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众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任答三点,6分)
18. (2025潍坊期末)(18分)古巴蔗糖业的历史是一部世界市场发展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巴蔗糖业的发展历史(部分)
时间 事件
1492年 哥伦布航海发现古巴岛。次年,将甘蔗带到美洲种植
1510年 西班牙征服古巴,贩卖黑奴为甘蔗种植园提供劳动力。古巴蔗糖出现在欧洲市场,蔗糖业在古巴发展起来
1797年 蔗糖业引进了第一台蒸汽机
1820年 蔗糖业成为古巴的主要经济部门
1837年 第一条由英美投资建造的铁路建成,铁路将蔗糖业生产中心与附近港口连接起来
1860年 糖产量突破5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3,被称为“世界糖碗”
1902—1913年 原糖出口中不少于95%销往美国市场
1904—1925年 美国资本的注入使糖产量从100万吨增加到500万吨,占世界年产量的1/5
1939年 全国有174家糖厂,其中66家属于美国人所有,其产量占古巴糖总产量的55.07%;56家属于古巴人,其产量占总产量的22.42%
1948年 糖产量为580万吨,占古巴出口总值的90%。糖的繁荣给古巴带来了可观的财富,但西班牙人、土生白人垄断古巴的蔗糖业,糖业工人的工资低下
1959年 到古巴革命之前,美国资本掌握了古巴40%的蔗糖产业,美国银行的支行握有全部古巴银行存款的25%
——摘编自陈路星《浅述18—20世纪古巴糖业的发展与萧条》等
材料二 蔗糖经济的迅猛发展并没有使古巴成为现代化国家,而是将古巴变成“假发展”国家。通过被动参与世界经济体的运转,古巴收获最多的是风险和痛苦而不是独立、自由和繁荣。
——摘编自林震《1959年革命前古巴蔗糖业的发展及其影响》
(1) 结合古巴蔗糖业历史,说明古巴蔗糖业的历史是一部“世界市场发展史”。(12分)
答案: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进行殖民扩张,建立海外殖民地,同世界各地建立起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西班牙殖民者把甘蔗带到古巴,建立甘蔗种植园,古巴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4分)
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工场,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需要更多的原材料;先进交通工具的使用,让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更多的国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随着蒸汽机的引进、铁路的修建、世界市场的扩大,到19世纪中期,古巴制糖业发展迅速,被称为“世界糖碗”。(4分)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除了输出商品和掠夺原材料外,还利用资本输出,牢牢控制落后国家的经济命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0世纪,美国资本通过控制古巴蔗糖业,控制了古巴经济命脉,古巴成为美国的经济附庸。(4分)
(2) 作为历史观察者,你是否同意材料二的观点,请结合材料一说明理由。(6分)
答案:观点:蔗糖经济的发展将古巴变成“假发展”国家。(1分)
同意。(1分)理由:古巴的制糖业在1959年古巴革命前,始终被外国所控制,过于依赖出口贸易和外资;古巴经济结构单一,没有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国家的大量财富集中在西班牙人、土生白人手中,下层民众没有分享到发展的成果。(4分)第三单元排查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1. (2024开封期末)据希罗多德《历史》记载,公元前5世纪初,小亚细亚的希腊人掀起了反抗波斯统治的起义,结果失败。于是波凯亚人(希腊人一支)试图从开俄斯(希腊岛屿名称)人手里购买位于开俄斯和大陆之间的一些小岛作为安身之地,但开俄斯人害怕波凯亚人定居在此以后会把本国的商人排斥到当地的海上贸易之外。材料反映了希腊人(  )
A. 具有较强的商业竞争意识
B. 进行了大规模的商业殖民
C. 对商业活动进行规范管理
D. 长期受到波斯人剥削压迫
2. (2025清远期末)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1 400多年的宝相花纹月饼实物,吐鲁番的先民们以小麦粉为原料,模压烘烤制成宝相花月饼,直径6.5厘米,正面压制有宝相花图案,制作精致,造型新颖。宝相花纹月饼(  )
A. 见证了古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
B. 印证了农耕地区制度在边疆的推广
C. 反映了边疆民族向内地迁徙的进程
D. 与中原传统面食形态基本保持一致
3. (2025蚌埠期末)下表所示为出土于新疆塔里木地区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商业文书情况。据此判断,当时这一地区(  )
类别 数量 内容
人口买卖文书 13件 买婢券,买奴券,妇女和逃亡者等买卖文书
借贷文书 5件 贷糜文书、贷粮文书和举锦券等
租佃契约 3件 葡萄园、土地租赁
雇佣文书 2件 雇人耕糜事、雇沙弥放羊文书等
A. 商业活动较为规范 B. 边境榷场贸易繁荣
C. 契约意识不断增强 D. 商业发展环境优越
4. (2025梅州期末)据清《续通典·食货》载,交子应为三年一届,其肇田始于宋代之铜钱与铁钱混用而不便于携;迄神宗时,交子正式由官方所承认,即熙宁初年将伪造交子等同于伪造官方文书。这说明宋代(  )
A. 货币趋向单一 B. 政府规范了纸币的管理
C. 榷场交易频繁 D. 纸币成为单一流通货币
5. (2025岳阳期末)唐宋有关借贷契约的法律对索债方式没有过多限制,甚至默许暴力抢夺方式。而清代法律规范了追债行为,并对追债过程中采取抢夺手段予以严厉打击,更加注重保护借贷方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这一变化(  )
A. 维护了地主阶级利益
B. 说明清朝抑商政策松动
C. 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D. 反映清朝法制已经完善
6. (2024重庆期末)嘉庆年间《浙江会馆碑文》中记载:浙江人在重庆贸易以瓷器为最,杂货次之,为保本籍商人之利,于是“齐集公所,从长酌议”,并刻碑以“守前人创业维艰之意”,规定了议公信、议别帮、议过江等条文。这反映了会馆形成(  )
A. 推动了商帮群体出现
B. 实现了地区商贸繁荣
C. 阻碍当地的自由贸易
D. 助推工商业规范发展
7. (2025潍坊期末)12至15世纪,大西洋沿岸的很多海港城市出现大量银行,海外探险的商人会在此换取当地通行的货币,以缓解携带大量货币航行的不便;同时,银行发行的公共债券可以自由转让,成为一种支付手段。据此可推知当时(  )
A. 资本输出促进世界市场形成
B. 银行诞生助推世界金融体系建立
C. 海外探险推动贸易格局变化
D. 商业经营方式创新推动经济发展
8. (2025揭阳期末)14—18世纪是西欧民族国家逐步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西欧出现了许多由政府资助的舰队与航海学校、商业贸易公司。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法案》,颁发奖金以补贴航运,使得英国在后来形成的世界贸易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这说明(  )
A. 经济优势成就西欧早期世界霸权
B. 新航路开辟在政府主导下完成
C. 民族国家形成助推欧洲贸易扩张
D. 重商主义政策孕育了工业革命
9. (2025青岛期末)下表所示为1570至1760年间,中国到马尼拉贸易的帆船数量统计情况。据此可知(  )
年代 总数(艘) 平均数(艘/年)
1570—1579年 75 7.5
1580—1643年 1 677 26.2
1644—1684年 271 6.6
1685—1716年 525 16.4
1717—1760年 549 12.5
A. 中国海外贸易盛极而衰
B. 西方殖民侵略困扰民间贸易
C. 政府政策影响海外贸易
D. 国际局势变化左右中外贸易
10. (2024成都期末)甘蔗原产于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后在美洲和大西洋地区引种成功,从中提取制成的蔗糖是重要的调味品。据统计,16世纪末期英国每年人均消费蔗糖400—500克,到17世纪增加到约2千克,18世纪则急剧增加到7千克。上述变化主要得益于(  )
A. 世界市场持续扩展
B. 机器生产的广泛运用
C. 甘蔗在英国引种成功
D. 金银价值的大幅下跌
11. (2024湖北期中)1872年底,通过“招商集股”方式兴办起来的轮船招商局开业运营。时人说:“招商局开其端,一人倡之,众人和之,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然其一变从前狭隘之规则。”这反映出当时(  )
A. 经营方式与经营理念的变化
B. 中国自办企业开始起步
C. 民族经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D. 金融体系实现转型升级
12. (2025大湾区期末)据调查,1905—1906年,北京市场上的日用杂货只有少部分土产品,多数是来自上海、广东、天津等口岸的进口机制品,种类繁多,常见的生活用品包括火柴、洋灯、钟表、棉布、农服、毛巾、手帕、洋伞、文具、皮包等。这表明当时的北京地区(  )
A. 民众生活受到世界市场影响
B. 受列强资本输出波及较明显
C. 对外开放度在国内首屈一指
D.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于停滞
13. (2025清远期末)为控制中东石油,排挤英国在中东的传统势力,在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中,美国不惜运用金融权力,迫使英国从埃及退兵,并使其最终丧失了对中东的控制权。据此可知(  )
A. 石油是引发中东冲突的根源
B. 美英之争取代美苏全面对抗
C. 美英之争引发中东石油危机
D. 金融工具服务美国对外战略
14. (2025河南期末)下表所示反映了战后美元与黄金的兑换比率变化情况。这体现了(  )
时间 变化
1946年12月18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公布1美元的含金量为0.888 67克
1971年8月15日 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贬值并停止美元兑换黄金
1971年12月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磋商达成“史密森学会协议”,黄金官价从每盎司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
1973年2月12日 黄金官价每盎司提高到42.22美元
A. 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强化
B. 国际金融新秩序得以确立
C. 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步瓦解
D. 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15. (2025泉州期末)1992年,长达16年的莫桑比克内战结束,但枪支仍活跃于政治舞台上;2001年艺术家创作了“武器王座”(如图)。这可用于说明莫桑比克(  )
A. 解锁非洲发展新道路
B. 暴力文化成为思想主流
C. 成为国际角逐竞技场
D. 现代化道路任重而道远
16. (2025清远期末)下表所示为1985—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部分食品人均消费量比较情况(单位:千克/人)。据此判断,这一时期我国城乡居民(  )
年份 食用油 猪牛羊肉 家禽 水产品
农村 城市 农村 城市 农村 城市 农村 城市
1985 4.0 5.8 11.0 18.7 1.0 3.2 1.6 7.1
1995 5.8 7.6 11.3 19.7 1.8 4.0 3.4 9.2
2005 6.0 9.3 17.1 23.9 3.7 9.0 4.9 12.6
A. 收入差距日益扩大   B. 饮食习惯高度一致
C. 饮食结构日趋合理   D.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6分。
17. (2024郑州期末)(18分)明清时期的地权转移、土地价格和赋税制度变动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经济状况的反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土地契约文书所记载的地价的上扬与下跌,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变动。地价除了本身的贫瘠、地理环境位置之外,往往又与时空关系密切。如处于经济发达的江南水网地带与晋、冀、鲁、豫、陕、甘的地价自然不同。又因时间不同,如明隆万间、清乾嘉间虽然经济比较繁荣,社会也较稳定,但因国内市场的扩拓,经营工商业者日众,土地价格随之下跌。土地买卖双方都要履行法定手续,当地权转移交割之后,业户要承担交纳赋税义务。
——摘编自陈学文《土地契约文书与明清社会、经济、文化的研究》
材料二 明清时期的吴地在前几个朝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获得进一步发展,且日益繁荣起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增长和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吴地重镇苏州逐渐发展成为江南工商业中心,同时也成为全国的丝织业中心之一。而且,苏州的丝织和棉纺织业中,较早地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成为全国的先进地区之一。吴地由于区域条件的特殊性,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突破农业经济的文化圈,产生了与封建传统观念相背离的新的人生价值观。
——摘编自李晓燕《明清时期吴地商品经济的繁荣及市民文化的发展》
(1) 指出材料一中土地契约文书的史料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史料对于明清史研究的价值。(4分)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14分)
18. (2025潍坊期末)(18分)古巴蔗糖业的历史是一部世界市场发展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巴蔗糖业的发展历史(部分)
时间 事件
1492年 哥伦布航海发现古巴岛。次年,将甘蔗带到美洲种植
1510年 西班牙征服古巴,贩卖黑奴为甘蔗种植园提供劳动力。古巴蔗糖出现在欧洲市场,蔗糖业在古巴发展起来
1797年 蔗糖业引进了第一台蒸汽机
1820年 蔗糖业成为古巴的主要经济部门
1837年 第一条由英美投资建造的铁路建成,铁路将蔗糖业生产中心与附近港口连接起来
1860年 糖产量突破5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3,被称为“世界糖碗”
1902—1913年 原糖出口中不少于95%销往美国市场
1904—1925年 美国资本的注入使糖产量从100万吨增加到500万吨,占世界年产量的1/5
1939年 全国有174家糖厂,其中66家属于美国人所有,其产量占古巴糖总产量的55.07%;56家属于古巴人,其产量占总产量的22.42%
1948年 糖产量为580万吨,占古巴出口总值的90%。糖的繁荣给古巴带来了可观的财富,但西班牙人、土生白人垄断古巴的蔗糖业,糖业工人的工资低下
1959年 到古巴革命之前,美国资本掌握了古巴40%的蔗糖产业,美国银行的支行握有全部古巴银行存款的25%
——摘编自陈路星《浅述18—20世纪古巴糖业的发展与萧条》等
材料二 蔗糖经济的迅猛发展并没有使古巴成为现代化国家,而是将古巴变成“假发展”国家。通过被动参与世界经济体的运转,古巴收获最多的是风险和痛苦而不是独立、自由和繁荣。
——摘编自林震《1959年革命前古巴蔗糖业的发展及其影响》
(1) 结合古巴蔗糖业历史,说明古巴蔗糖业的历史是一部“世界市场发展史”。(12分)
(2) 作为历史观察者,你是否同意材料二的观点,请结合材料一说明理由。(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