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夜雨寄北知识梳理:1、熟读诗歌,把握节奏。
2、理解诗歌大意,了解诗歌表达的感情。
3、赏析诗歌名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等。
夜雨寄北
李商隐(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节奏自主学习一读:自由朗读,读出节奏和停顿。能背诵的争取背下来。 2分钟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在晚唐诗人中,他的诗歌艺术成就最高,和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也是唐代诗人中的“三李”之一(李白、李贺)。他擅长律诗,绝句。所作诗歌典雅华丽,形象鲜明,工于比兴,深于寄托,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他的爱情诗,最为人传诵,他对后代诗人及词人的影响很大。主要名篇有:《登乐游原》、《无题》、《夜雨寄北》等。
作者简介及题解 《夜雨寄北》,诗题也作“夜雨寄内”,“内”即其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内”来解读,似乎更确切。回首页自主学习二 合作学习5分钟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全诗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自主学习三自主学习4分钟析《夜雨寄北》
(方法指导:可从用词、修辞、哲理、用典、表达感情等方面进行赏析)简析:1.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2.“涨”字,赋予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夜雨注入秋池的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从炼字角度赏析)3.诗人从眼前遥想异日重逢,两人剪烛西窗,重话巴山夜雨的情景。使诗歌融凄清与温馨、黯然与神往、寂寥与慰藉为一体。(从构思角度赏析)自主学习三 合作学习2分钟读完诗歌你认为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全诗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表现了作者的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
写作背景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做《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
现传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
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诗人简介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 ,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晚唐著名诗人。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夜雨寄北1(唐)李商隐
君2问归期3未有期,
巴山4夜雨涨秋池5。
何当6共7剪西窗烛8,
却话9巴山夜雨时。
字词注释
1、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
2、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3、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4、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5、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夜雨寄北1(唐)李商隐
君2问归期3未有期,
巴山4夜雨涨秋池5。
何当6共7剪西窗烛8,
却话9巴山夜雨时。
6、秋池:秋天的池塘。
7、何当:什么时候。
8、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9、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10、却话:回头说,追述。请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词语,写一段赏析。
语句赏析
开首点题, “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达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写一写: 第三句,是绝句诗艺的灵魂所在,给读者突然一个转折之感。原来是一幅图画,一双凝神的眼睛,一个静止的空间,突然变成来了一个空间和时间的大幅度转换,到了另一种情境之中。“何当”,是一个设想,是一个想像的跳跃:什么时候共剪西窗烛。蜡烛烧的时间长了,中间未烬的烛芯就会影响烛光的亮度,必须剪掉。因此用一起剪烛,来代替彻夜长谈。这是用图画代替抒情,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拿手好戏。如果直说:什么时候你我能相会,彻夜长谈,就没有诗意了。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时空变换。 词语赏析
“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
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夜雨寄北》这首诗的体裁属绝句体诗中的七言绝句 。
七言绝句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四句一首,短小精萃。它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绝句一词最早在南朝的齐、梁时代就已出现。陈代徐陵的《玉台新咏》收有四首五言四句的诗,不知作者名字,题为“古绝句”。此时的绝句是指五言四句二韵的小诗,并不要求平仄和谐音。绝的意思是“断绝”,古人用四句一绝的四句诗来完成一个思想概念。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要求平仄。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
跟律诗一样,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
律绝必须依照韵书的韵部押韵。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律绝可以用特定的格式。
律绝要避免孤平。五言“平平仄仄平”第一字用了仄声,则第三字必须是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用了仄声,则第五字必须是平声。
如果用对仗,往往用在首联。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在首联用对仗的;
但是,尾联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就是尾联用对仗的;
首尾两联都用对仗,也就是全篇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全篇用对仗的;
有人说,绝句就是截取律诗的四句,这话如果用来解释绝句的名称的来源,那是不对的,但是以平仄对仗而论,绝句确是截取律诗的四句:或截取前后二联,不用对仗;或截取中二联,全用对仗;或截取前二联,首联不用对仗;或截取后二联,尾联不用对仗。
1、文学常识填空: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 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 ②?却话巴山夜雨时?[却]:___
;[话]:___
3、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练一练:李商隐 何时能够再次回叙D4、《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5、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6、三、四句明明写今日离情,却设想未来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诗人为何要这样写??
这样就以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有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欢乐。曲折蜿蜒,含蓄隽永,余味无穷。?????????????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7、第二句除明写漂泊异乡时感知到的秋夜雨景之外,还暗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还暗示了诗人孤灯听雨、长也难眠的离情别绪,也像这秋雨一样,绵绵密密,涨满了秋池。
8、三、四两句明明是写今日的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这是一种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奇妙构思。用想象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出今夜离别的相似之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秉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在时间和空间的回环对照中,将深挚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曲折细腻又含蓄隽永。
9、“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10、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11、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你分别是怎样理解的?
前一句是写实,后句是想象会面时对当时情景的描述,两次出现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之?妙。?
12、用“/”画出古诗的朗读节拍。 君 问 归 期 未 有 期, 巴 山 夜 雨 涨 秋 池。 何 当 共 剪 西 窗 烛, 却 话 巴 山 夜 雨 时。////////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