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夜雨寄北李商隐教学设计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教学目标重难点、关键板书设计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习惯,使之熟练背诵和准确默写,积累名言警句。体会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合作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理解诗歌表达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知识与技能教学准备:课件、 多媒体设备 、 学生课前预习,初步疏通文意。教学过程: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返幻灯片 1回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600余首。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李商隐有广阔的雄心壮志,可惜时运不佳,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四川节度使的幕府中担任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友人)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友人)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指作者的妻子。指回家的日期。什么时候才能。回叙重头谈起。 君问归期未有期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巴山夜雨涨秋池 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 “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何当共剪西窗烛,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陡然一转,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却话巴山夜雨时。 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赏析还起着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不相同。前一处是实写眼前的场景,后一处是虚写想象中的和妻子团聚后烛光下共话当日巴山夜雨的情景。
表达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感情。1.诗中的“秋”字除了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诗中两处“巴山夜雨”所描写的场景是否相同?2.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你认为它为读 者喜欢的原因是什么? 情景交融,写出了诗人对妻子的关切和爱恋,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团聚的心情。体贴入微,情深意切。4.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作者用何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设想来日重逢,夫妻西窗剪烛夜话的欢乐情景,以此来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余味无穷。小结 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 的意思。返回课后练习1、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_________;[话]:__________ 何时能够 再回叙 李商隐3、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D4、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 答: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团聚的心情。 返回习题:1、诗中写归家无期,雨夜愁思的句子是:
2、诗中想象日后相见情景,暗示着今日思念之深的名句是:
3、写异地相思,归期未定的心境的诗句是:
4、诗中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和空间交汇融合的诗句是:
5、表达作者对妻子深切怀念之情的句子是:
6、把现在的时间推到未来,把眼前的实景推移到想象中的境界,让亲人在不确定的氛围中,寻找心灵慰藉的诗句是:课外扩展李商隐的其他名句:《宫辞》
——君恩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
《过招国李家南园二首》
——春风犹自疑联句,雪絮相和飞不休。
《无题六首其三》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暮秋独游曲江》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返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