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4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文学常识填空。
《___________》,又称《吕览》,先秦___________家代表著作,是___________ (时代)秦相 ___________ (人名)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的。全书二十六卷,共一百六十篇。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gài( )汲( ) 国人dào( )之
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家无井而出溉汲 溉: __________ 汲: ___________
(2)国人道之 国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丁氏对曰 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出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并解释。
闻之于宋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穿井得一人 古义: ________ 今义: 把衣服鞋袜等物套在身体上
(2)国人道之 古义: _________ 今义: 国家
6. 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不同含义。
闻 有闻而传之者曰 ____________________
求闻之若此____________________
7.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
(1)之 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
宋之丁氏____________________
求闻之若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人道之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____________________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 求闻之若此 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 及其家穿井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闻而传之者曰 而: _____________ 者: ____________________
8.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9.解释加点字。
(1)及其家穿井 及:
(2)穿井得一人 穿: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11、《穿井得一人》这个故事写的是一场误会,造成这个误会的原因有哪些?
开头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丁氏穿井得一人”这句话在表述上有什么问题
如何理解宋国国君的行为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楚人有担山鸡者,路人问曰: “何鸟也?”担者欺之曰: “凤皇也。”路人曰: “我闻有凤皇久矣今真见之汝①卖之乎?”曰: “然②。”乃酬③千金,弗与④。请加倍,乃与之。方将献楚王,经宿⑤而鸟死。路人不遑⑥惜其金,惟恨⑦不得以献耳。
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宜欲献之。遂闻于楚王,王感其欲献己也,召而厚赐之,过⑧买凤之直⑨十倍矣。 (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汝: 你。②然: 表示肯定的应答之词。③酬: 付出。④弗与: 不给。与,给予。⑤经宿: 过了一夜。⑥不遑: 来不及;没有时间(做某件事)。⑦恨: 遗憾。⑧ 过: 超过。⑨直: 价钱。
15.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及其家穿井 及: ___________
(2)国人道之 道: ___________
(3)方将献楚王 方: ___________
(4)遂闻于楚王 闻: ___________
16.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
我 闻 有 凤 皇 久 矣 今 真 见 之 汝 卖 之 乎
17.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路人不遑惜其金,惟恨不得以献耳。
18. 下面是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对【甲】【乙】两文内容的讨论。请你根据情境,在横线上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安: 【甲】文中丁氏如果把“吾穿井得一人”中的“得”字改为“(1) ________”字,传闻者也不会搞出笑话了。
小徽: 【乙】文中挑着山鸡的人如果不欺负过路人孤陋寡闻,过路人也不会错把山鸡当成凤凰,闹出笑话。
小语: 两篇文章都写到了国君。我觉得【甲】文中宋君对于传言的态度是将信将疑,表现在他“(2) 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引用原文语句),而【乙】文中楚王则是(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概括),所以留下了千古笑柄。
小文: 是的,宋君和楚王对待传言的态度是不一样的,这也警示我们: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白田耕舍记
[明]高启
白田在吴淞之滨,距郭三十余里。吴淞由具区之水东流而为川,去海不远,潮汐之所通焉。其旁名田数十万顷,悉赖以灌;惟白田最下,尝为水所冒,岁不得艺①,人因以是名之。父老患焉,相率筑堤以防其外,畚土以培其中。为勤累年而免于水,今乃遂成腴沃,与他田比;耕者资其所出,咸自致殷足焉。 A 。
丁志恭氏居田之左,尝辟一室,前临平畴,后列嘉树,日课僮奴以耕,休则偃息于其中,因名曰白田耕舍。予居江上,与其室甚迩,志恭因造予,固请为之记。予惟志恭欲知耕之说,则将求老农而学焉,又奚俟于予哉?吾知所以记之矣。
盖尝观乎是田,始为蒲苇之陂,今则禾黍之所生焉;始为凫雁鱼鳖之所游集,今则耕者之来杂出于其上焉。 B 。嗟夫!人之于田,能积用其力,虽污泽可使为美壤。至于其身而不思所以变之,岂爱其身不若于田乎?故凡人欲之汩②于其心者,能由礼以防之,充义以培之,使礼义之根常发,则愚者可为智,不肖者可为贤矣。志恭好学而修,固当有务于此,岂徒服力畎亩为野人之事而已耶!朝往于田,夕归于斯室,取圣贤之书而读之,求所以自治之道,至于有成,则其所获不止于有秋③矣。
(选自《凫藻集》,有删节)
【注】①艺:种植。②汩:扰乱。③秋:谷物成熟,收成。
1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填出代表该选项的字母)( )
A. 与他田比 比:相比
B. 后列嘉树 嘉:美好
C. 志恭因造予 造:到……去
D. 始为蒲苇之陂 陂:池塘
20.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父老患焉,相率筑堤以防其外,畚土以培其中。
(2)人之于田,能积用其力,虽污泽可使为美壤。
“岂地有变哉?人力致然也”这句话是从文章中抽离出来的,它更适合放到文中的A处还是B处?请作出判断并结合文章简要作答。
答案
1、《吕氏春秋》 杂 战国末 吕不韦 2.溉 jí 道 3.(1)浇灌、灌溉 从井里取水
(2)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3)应答,回答 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5.(1)挖掘、开凿 (2)国都 6.听到 传闻 7.(1)代词,指这件事 助词,的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代词,指这件事 (2)介词,向 介词,在 (3)像
(4)代词,他的 (5)连词,表顺承,就 代词,……的人 8.(1)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打水浇田,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2)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
9。等到 挖掘、开凿
10、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有人)向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
11、①丁氏表述得不清楚;②“有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于是越传越广。
12.交代故事的背景,是全文的引子,为下文“穿井”引发的内容作铺垫。
13.这句话有歧义,丁氏本来表达的意思是“我打了水井省下了一个劳力”,如果这句话在当时的情境当中可能不会出现理解的偏差,但一旦离开情境,传着传着别人就容易理解成“打水井得到一个人”。
14.宋国国君不太相信穿井得到一个人的事情,他觉得奇怪,想求证一下。
15.(1)待,等到 (2)讲述 (3)将,将要 (4)使听到
16.我闻有凤皇久矣/ 今真见之/ 汝卖之乎
17.(1)得来的传闻(如果)是这样,还不如不知道。(2)路人顾不上惋惜他的钱(白花了),只遗憾不能把(它)献给(楚王)。
18.(1)示例: 省 (2)令人问之于丁氏 (3)示例: 偏听偏信,不亲自调查,不去了解
(4)示例: 不要盲目相信传言,一定要去认真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有求证精神。
19.A
20.(1)父老担忧这件事,相随修筑堤坝来防止它外面的水(灌入),用箕畚运土来堆在白田中。
(2)人对于白田,能够持续使用自己的力量,即使是积水的洼地也可以让(它)变成美好的土地。
21.B处。①承接前文所写白田从池塘变为良田这一事实;②引出后文作者对人力能使污泽变美壤的议论;③进而引出作者的观点:人通过学礼明义能变得智慧贤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