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统编版八上历史 新考向情境题 阶段性检测
2025秋八上历史期中临考押题卷02
范围:第1-12课
满分:60分 时间:60分钟得分:
2025中考题仿真模拟 贵州等地适用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2
二一载自
二
教言
版权声明
21世纪教育网www.21cjy.com(以下简称“本网站”)系属深圳市二一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旗下网站,为维护本公司
合法权益,现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作出如下郑重声明!
一、本网站上所有原创内容,由本公司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安排专项经费,运营规划,组织名校名师创作完成的全部原创作品,著作权归属本公司所有。
二、经由网站用户上传至本网站的试卷、教案、课件、学案等内容,由本公司独家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其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网站不保证其
内容的有效性,凡因本作品引发的任何法律纠纷,均由上传用户承担法律责任,本网站仅有义务协助司法机关了解事实情况。
三、任何个人、企事业单位(含教育网站)或者其他组织,未经本公司许可,不得使用本网站任何作品及作品的组成部分(包括但不限于复制、发行、
表演、广播、信息网络传播、改编、汇编、翻译等方式),一旦发现侵权,本公司将联合司法机关获取相关用户信息并要求侵权者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四、一旦发现侵犯本网站作品著作权的行为,欢迎予以举报。
举报电话:400-637-9991
举报信息一经核实,本公司将依法追究侵权人法律责任!
五、本公司将结合广大用户和网友的举报,联合全国各地文化执法机关和相关司法机关严厉打击侵权盗版行为,依法追究侵权人的民事、行政和刑事责
任到
特此声明!
深圳市玉空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刃
第I卷(选择题
共24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第1一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
分。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或符合题意的
答案。
题序
1
23456
7
89
10
11
12
总分
答案
1.“它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变化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了,人民
革命的任务变化了,因此,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
近代史的开端。”材料中的“它”是
(A)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近代史上,北京曾饱受列强欺凌,历经三次沦陷,一步步加
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下列与近代北京“第一次沦陷”相关
的史实是
(A)
A.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C.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D.割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2025秋八上历史期中临考押题卷02
2025中考题仿真模拟贵州等地适用
范围:第1-12课
满分:60分 时间:60分钟得分:
第 I 卷(选择题 共24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第1—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
分。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或符合题意的 答 案 。
题序 工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总分
答案
1. “它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变化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了,人民 革命的任务变化了,因此,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 近代史的开端。”材料中的“它”是 (A )
A. 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近代史上,北京曾饱受列强欺凌,历经三次沦陷, 一步步加 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下列与近代北京“第一次沦陷”相关 的史实是 (A )
A.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C. 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D. 割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3.下图是某同学的学习笔记,该笔记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
1851年,金田起义 1853年,北伐 1853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追求财富平均 1856年,天京事变 1864年,在湘军、淮军和洋人的联合进攻下失败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五四运动
4.1863年,上海广方言馆经李鸿章奏准成立,它是近代第一
所地方性外国语学校。1864年,在总理衙门的建议下,广 州设立了同文馆,开设外语、数学、机械、航海测量等科目。 上述现象反映了洋务运动 ( B )
A. 得到了各地官员的响应 B. 重视培养实用性人才
C. 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D. 推动外交政策近代化
5. 《马关条约》签订后,有人指出,“我们在洋务运动时期还讲 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 地讲救亡”。材料反映出《马关条约》的签订 ( D )
A. 增强了中国反抗侵略的决心
B. 拉开了改革图强的序幕
C. 抵制了西方列强资本的入侵
D. 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6.下图是1908年《申报》上刊登的一幅漫画,上方的字是“立
宪”,下方的字是“专制”。该图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戊戌 变法 ( C )
A. 推行的背景 B.实行的措施
C. 失败的原因 D. 带来的影响
7.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在报告中供认:"中国所有好战精神,
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据此可知,他 评述的事件是 ( D )
A. 三元里抗英斗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 左宗棠收复新疆 D. 义和团运动
8.月份牌是清末诞生的一种广告宣传画,记录着一个时代的历史与文化。下图所示的月份牌当中的“中华民国元年”是 公元 ( C )
A.1900 年 B.1911 年
C.1912 年 D.1919 年
9.1912年,美国学者百森评论中国某一事件时说:“中国目前 的局势正以一种系统、科学的方式向前发展,出现了一种带 有西方理想的政治模式。”他评论的这一事件 ( C )
A. 高举着民主与科学的大旗
B. 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 是共和制度在中国的实践
D. 实现了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
10.1919年成立的“国语统一筹备会”主张儿童教育使用白话
文,之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编写的教科书等均采用白 话文。这种做法 ( D )
A. 实现了教育体制变革 B.遏制了列强的侵略
C. 维护了民主共和政体 D. 有利于传播新思想
11.下面是某一书籍的目录,该目录可以用于研究 ( D )
◆天津:各界奋起 京外枢纽 ◆山东:最早抗争 广泛动员 ◆武汉:学子英勇 洒血为国 ◆江苏:紧随京沪 城乡联动 ◆浙江:学联得力 “三罢”显威
A. 通商口岸的开辟 B.边疆危机的加剧
C. 旧民主主义革命 D. 五四运动的发展
12.中国共产党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并非偶然,在半 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进行革命,面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强大势力,革命任务艰巨而又复杂,迫切需要坚强的领 导力量。可见,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主要是由于 ( A )
A. 革命形势发展需求 B.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
C. 苏俄强大的推动力 D.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
【点拨】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下革命任务艰巨复杂的背景,其核心原因是革命形势迫切需要 强有力的领导力量(如组织工人运动、统一革命战线等),A准确 反映了这一历史需求。B虽涉及民意,但非题干强调的主因;苏 俄影响属外部条件,非决定因素,C排除;经济因素与题干无直接
关联,D排除。故选A。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36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13—17小题,每空1分,共5分。
13. 【民族危机 · 瓜分狂潮】图示法是研究和学习历史常用的 方法之 一 。下图所示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马 关 条 约》的签订。
14.【师夷长技 · 中体西用】在创办洋务的过程中,洋务派发现 军事工业的持续,需要解决能源、原料、交通、信息传输等 问题,故而在19世纪70年代,他们提出“求 富 ”主张, 开办了一些近代民用企业,以辅助军事工业的发展。
15.【革命领袖 · 寻路救国】他脱去长袍,剪去发辫,与旧时代 彻底决裂,誓言推翻旧制度、建立新社会。他心系祖国,从 医学院毕业后最终选择了以拯救国家危亡为己任,并坚定 自己民族独立和国家振兴的理想。这里的“他”是 孙 中山 O
16.【幻想破灭 ·解放思想】1915年,一份杂志的创办,拉开了 新文化运动 的大幕。一群仁人志士的呐喊,如同一阵 春雷,以震耳发聩之势唤醒了中华民族。这场运动宣扬西 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批判中国封建旧道德和旧文化,弘 扬了民主与科学思想。
17.【党史见证 · 梦想起航】下图中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 代表大会的召开地上 海(城市)。这次会议的召开,标 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因 此,这座城市也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始发地,也是我 们党百年辉煌历程的见证地。
三、综合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第18小题,共10分。
18. (10分)大历史观是指长时段、宽视野,通过大概念对课程 内容进行较长时空的纵向整合和较广时空的横向整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活动一:碰撞的世纪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被套上《南京条约》等 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枷锁,像是一块大石投入了晚清社会 这潭积水,使之①“激荡 ”起来。中国人民在炮声中逐渐觉 醒,开始了早期②“探索 ”。
——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时间 重大事件
19世纪50 — 60年代 A.太平天国运动
19世纪60 — 90年代中期 B.洋务运动
19世纪末 C.戊戌变法
20世纪初 D.辛亥革命
(1)根据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完善以下内容(填写对应事 件的字母即可)。并从材料一的关键词①②中任选一 个加以简要解读。(5分)
一群举人冲破长期沉闷局面,掀起一场救亡图存运动: C ( 1分) ;轰轰烈烈了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和外国侵略势力: A(1分)。
【示例】选择②“探索”: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各阶层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 序幕,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进步的知识分子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总之,各阶层救亡图存的探索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3分)
探究活动二:勃兴的年代
材料二:依照学术界的通行理解,五四运动有广、狭之 分。狭义的五四运动指1919年因山东问题而引发的爱国 热潮;广义的五四运动则指1919年前后长达十余年 …… 其内涵与外延相当广泛,前后期的变化也明显。正如孙中 山所言:“其将来收效之伟大且久远。”
——摘编自马勇《重寻近代中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狭义的五四运动爆 发的直接原因,并分析说明你对五四运动“收效伟大且 久远”的理解。(3分)
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1分)理解: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条件;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任答两点,2分)
探究活动三:革命的时代
材料三: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 政客、议员,以为这些人掌握着权力,千方百计运动这些人 来赞助革命。如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 力量显得何等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 旦得到解放,那才是真正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
——摘编自《吴玉章回忆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列举在中国共产党 成立初期解放“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的史实。 (2分)
史实: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充分发动群众,中国掀起了第 一 次工人运动的高潮。(2分)
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9小题10分,第20小题11 分,共21分。
19. (1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以往先觉者的救国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是 因为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火,熟视而无所容心”,“欲图 根本之救亡”,必须先改造中国的国民性。余之抨击孔子, 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 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今欲 革新政治,势不得不革新盘踞于运用此政治者精神界之 文 学 。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 民国的初建》
材料二:初期的新文化运动还只是为中国发展资本主 义扫清思想障碍,但历史已经表明,提倡资本主义并不能 为中国指明一条可行的出路。新文化运动部分人士对资 产阶级民主主义存在怀疑,推动他们去探索挽救危亡的新 途径,成为他们以后接收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土壤。
俄罗斯以民众大联合打倒贵族、驱逐富人这个事实, 使“全世界为之震动”。革命浪潮由此风起云涌,“异军特 起,更有中华长城渤海之间,发生了五四运动”。
——摘编自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
材料三:
如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 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 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 ——摘编自《吴玉章回忆录》
无论南北,凡军阀都不应当存在。 军国主义和金力主义已经造了无穷的罪恶,现在是 应该抛弃了,共和政治为少数资本阶级所把持,要用它来 造成多数幸福,简直是妄想。 ——陈独秀
我认的(马克思)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 要为它宣传奔走。 ——周恩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 (请在正确项的括号内打“ √ ”,错误项的括号内打 “×”。4分)
甲: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推翻清政府 的专制统治 (×(1分))
乙:新文化运动非常重视中国国民伦 理和道德的改造 ( √ (1分))
丙:新文化运动针对当时尊孔复古的 逆流,猛烈地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 √ (1分))
丁: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 成部分 ( √ (1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初期的新文化运动”的侧重点。说
一说哪两个历史事件促进了先进知识分子思想上的变 化。(4分)
侧重点:为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思想障碍。(2分)
事件: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先进知识分子在思想认识上发生了 哪些深刻的变化。(2分)
变化:由只注重上层社会到真正开始关注人民群众的 力量,认识到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由信仰资本主义到信仰马克思主义。(2分)
20. (11分)教育基业 · 国家根本。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洋务时期的新式教育在许多方面都存在许多 不完善之处,学堂种类不多、规模不大,教学内容又始终笼 罩在“中学为体”的氛围之中,并一直没有摆脱附属科举的 地位,然而它却在延续千年的封建教育堡垒上第一个打开 了缺口,吹入了新风,植下了新学的种子。
——摘编自杨益茂《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教育》
材料二:1898年,正式开办的京师大学堂仅设有仕学 院及附设中小学堂,分为“诗”“书”“易”“礼”四堂和《春秋》 两堂,科学课程竟一门没开……京师大学堂真正实施科学 教育是在1902年之后。1902年春,大学堂正式进入了“聘 请外国教习和学习外国路径由西向东,由欧美向日本的转 变”。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京师大学堂的科学教育体制日 臻完备,科学课教师队伍大都由本国教师构成,为大学堂 科学教育的稳步推进奠定了师资基础。
——摘编自吴云鹏《京师大学堂科学教育变革中的文 化碰撞》
材料三:1915年,袁世凯颁布《教育纲委》,明确提出“各 学校均应崇奉古圣贤以为师法,宜尊孔以端其基,尚孟以致 其用”,要求“中小学均加读经一科”,正式在中小学恢复 读 经 。
——摘编自黄兴涛《中国文化通史 · 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分析洋务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3分)
特点:新式学堂种类不多、规模不大;坚持“中体西用”原则,并仍依附于科举制。(任答一点,1分,类似亦可)影响: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京师大学堂前后发展有何变化,并简 述其对教育发展的作用。(4分)
变化:教师队伍由外籍教师到本土教师;课程实施由传统为主到西学为主;路径上从学习欧美,到学习日本。
(任答两点,2分,类似亦可)作用:推动建立科学教育体制;有利于培养人才。(2分,言之有理即可)
(3)根据材料三,概括袁世凯推行的教育政策,指出其推行的目的。(2分)
政策:复古教育。(1分)目的:为其复辟帝制创造条件。(1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说说影响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因素。 (2分)
因素:国家救亡图存的实际需要;统治集团的政治诉求。(2分,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2025秋八上历史期中临考押题卷02
2025中考题仿真模拟贵州等地适用
范围:第1-12课
满分:60分 时间:60分钟得分:
第 I 卷(选择题 共24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第1—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
分。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或符合题意的 答 案 。
题序 工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总分
答案
1. “它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变化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了,人民 革命的任务变化了,因此,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 近代史的开端。”材料中的“它”是 (A )
A. 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近代史上,北京曾饱受列强欺凌,历经三次沦陷, 一步步加 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下列与近代北京“第一次沦陷”相关 的史实是 (A )
A.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C. 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D. 割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3.下图是某同学的学习笔记,该笔记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
1851年,金田起义 1853年,北伐 1853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追求财富平均 1856年,天京事变 1864年,在湘军、淮军和洋人的联合进攻下失败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五四运动
4.1863年,上海广方言馆经李鸿章奏准成立,它是近代第一
所地方性外国语学校。1864年,在总理衙门的建议下,广 州设立了同文馆,开设外语、数学、机械、航海测量等科目。 上述现象反映了洋务运动 ( B )
A. 得到了各地官员的响应 B. 重视培养实用性人才
C. 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D. 推动外交政策近代化
5. 《马关条约》签订后,有人指出,“我们在洋务运动时期还讲 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 地讲救亡”。材料反映出《马关条约》的签订 ( D )
A. 增强了中国反抗侵略的决心
B. 拉开了改革图强的序幕
C. 抵制了西方列强资本的入侵
D. 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6.下图是1908年《申报》上刊登的一幅漫画,上方的字是“立
宪”,下方的字是“专制”。该图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戊戌 变法 ( C )
A. 推行的背景 B.实行的措施
C. 失败的原因 D. 带来的影响
7.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在报告中供认:"中国所有好战精神,
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据此可知,他 评述的事件是 ( D )
A. 三元里抗英斗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 左宗棠收复新疆 D. 义和团运动
8.月份牌是清末诞生的一种广告宣传画,记录着一个时代的历史与文化。下图所示的月份牌当中的“中华民国元年”是 公元 ( C )
A.1900 年 B.1911 年
C.1912 年 D.1919 年
9.1912年,美国学者百森评论中国某一事件时说:“中国目前 的局势正以一种系统、科学的方式向前发展,出现了一种带 有西方理想的政治模式。”他评论的这一事件 ( C )
A. 高举着民主与科学的大旗
B. 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 是共和制度在中国的实践
D. 实现了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
10.1919年成立的“国语统一筹备会”主张儿童教育使用白话
文,之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编写的教科书等均采用白 话文。这种做法 ( D )
A. 实现了教育体制变革 B.遏制了列强的侵略
C. 维护了民主共和政体 D. 有利于传播新思想
11.下面是某一书籍的目录,该目录可以用于研究 ( D )
◆天津:各界奋起 京外枢纽 ◆山东:最早抗争 广泛动员 ◆武汉:学子英勇 洒血为国 ◆江苏:紧随京沪 城乡联动 ◆浙江:学联得力 “三罢”显威
A. 通商口岸的开辟 B.边疆危机的加剧
C. 旧民主主义革命 D. 五四运动的发展
12.中国共产党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并非偶然,在半 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进行革命,面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强大势力,革命任务艰巨而又复杂,迫切需要坚强的领 导力量。可见,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主要是由于 ( A )
A. 革命形势发展需求 B.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
C. 苏俄强大的推动力 D.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
【点拨】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下革命任务艰巨复杂的背景,其核心原因是革命形势迫切需要 强有力的领导力量(如组织工人运动、统一革命战线等),A准确 反映了这一历史需求。B虽涉及民意,但非题干强调的主因;苏 俄影响属外部条件,非决定因素,C排除;经济因素与题干无直接
关联,D排除。故选A。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36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13—17小题,每空1分,共5分。
13. 【民族危机 · 瓜分狂潮】图示法是研究和学习历史常用的 方法之 一 。下图所示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马 关 条 约》的签订。
14.【师夷长技 · 中体西用】在创办洋务的过程中,洋务派发现 军事工业的持续,需要解决能源、原料、交通、信息传输等 问题,故而在19世纪70年代,他们提出“求 富 ”主张, 开办了一些近代民用企业,以辅助军事工业的发展。
15.【革命领袖 · 寻路救国】他脱去长袍,剪去发辫,与旧时代 彻底决裂,誓言推翻旧制度、建立新社会。他心系祖国,从 医学院毕业后最终选择了以拯救国家危亡为己任,并坚定 自己民族独立和国家振兴的理想。这里的“他”是 孙 中山 O
16.【幻想破灭 ·解放思想】1915年,一份杂志的创办,拉开了 新文化运动 的大幕。一群仁人志士的呐喊,如同一阵 春雷,以震耳发聩之势唤醒了中华民族。这场运动宣扬西 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批判中国封建旧道德和旧文化,弘 扬了民主与科学思想。
17.【党史见证 · 梦想起航】下图中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 代表大会的召开地上 海(城市)。这次会议的召开,标 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因 此,这座城市也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始发地,也是我 们党百年辉煌历程的见证地。
三、综合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第18小题,共10分。
18. (10分)大历史观是指长时段、宽视野,通过大概念对课程 内容进行较长时空的纵向整合和较广时空的横向整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活动一:碰撞的世纪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被套上《南京条约》等 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枷锁,像是一块大石投入了晚清社会 这潭积水,使之①“激荡 ”起来。中国人民在炮声中逐渐觉 醒,开始了早期②“探索 ”。
——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时间 重大事件
19世纪50 — 60年代 A.太平天国运动
19世纪60 — 90年代中期 B.洋务运动
19世纪末 C.戊戌变法
20世纪初 D.辛亥革命
(1)根据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完善以下内容(填写对应事 件的字母即可)。并从材料一的关键词①②中任选一 个加以简要解读。(5分)
一群举人冲破长期沉闷局面,掀起一场救亡图存运动: C ( 1分) ;轰轰烈烈了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和外国侵略势力: A(1分)。
【示例】选择②“探索”: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各阶层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 序幕,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进步的知识分子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总之,各阶层救亡图存的探索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3分)
探究活动二:勃兴的年代
材料二:依照学术界的通行理解,五四运动有广、狭之 分。狭义的五四运动指1919年因山东问题而引发的爱国 热潮;广义的五四运动则指1919年前后长达十余年 …… 其内涵与外延相当广泛,前后期的变化也明显。正如孙中 山所言:“其将来收效之伟大且久远。”
——摘编自马勇《重寻近代中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狭义的五四运动爆 发的直接原因,并分析说明你对五四运动“收效伟大且 久远”的理解。(3分)
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1分)理解: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条件;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任答两点,2分)
探究活动三:革命的时代
材料三: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 政客、议员,以为这些人掌握着权力,千方百计运动这些人 来赞助革命。如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 力量显得何等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 旦得到解放,那才是真正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
——摘编自《吴玉章回忆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列举在中国共产党 成立初期解放“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的史实。 (2分)
史实: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充分发动群众,中国掀起了第 一 次工人运动的高潮。(2分)
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9小题10分,第20小题11 分,共21分。
19. (1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以往先觉者的救国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是 因为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火,熟视而无所容心”,“欲图 根本之救亡”,必须先改造中国的国民性。余之抨击孔子, 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 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今欲 革新政治,势不得不革新盘踞于运用此政治者精神界之 文 学 。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 民国的初建》
材料二:初期的新文化运动还只是为中国发展资本主 义扫清思想障碍,但历史已经表明,提倡资本主义并不能 为中国指明一条可行的出路。新文化运动部分人士对资 产阶级民主主义存在怀疑,推动他们去探索挽救危亡的新 途径,成为他们以后接收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土壤。
俄罗斯以民众大联合打倒贵族、驱逐富人这个事实, 使“全世界为之震动”。革命浪潮由此风起云涌,“异军特 起,更有中华长城渤海之间,发生了五四运动”。
——摘编自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
材料三:
如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 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 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 ——摘编自《吴玉章回忆录》
无论南北,凡军阀都不应当存在。 军国主义和金力主义已经造了无穷的罪恶,现在是 应该抛弃了,共和政治为少数资本阶级所把持,要用它来 造成多数幸福,简直是妄想。 ——陈独秀
我认的(马克思)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 要为它宣传奔走。 ——周恩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 (请在正确项的括号内打“ √ ”,错误项的括号内打 “×”。4分)
甲: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推翻清政府 的专制统治 (×(1分))
乙:新文化运动非常重视中国国民伦 理和道德的改造 ( √ (1分))
丙:新文化运动针对当时尊孔复古的 逆流,猛烈地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 √ (1分))
丁: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 成部分 ( √ (1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初期的新文化运动”的侧重点。说
一说哪两个历史事件促进了先进知识分子思想上的变 化。(4分)
侧重点:为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思想障碍。(2分)
事件: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先进知识分子在思想认识上发生了 哪些深刻的变化。(2分)
变化:由只注重上层社会到真正开始关注人民群众的 力量,认识到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由信仰资本主义到信仰马克思主义。(2分)
20. (11分)教育基业 · 国家根本。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洋务时期的新式教育在许多方面都存在许多 不完善之处,学堂种类不多、规模不大,教学内容又始终笼 罩在“中学为体”的氛围之中,并一直没有摆脱附属科举的 地位,然而它却在延续千年的封建教育堡垒上第一个打开 了缺口,吹入了新风,植下了新学的种子。
——摘编自杨益茂《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教育》
材料二:1898年,正式开办的京师大学堂仅设有仕学 院及附设中小学堂,分为“诗”“书”“易”“礼”四堂和《春秋》 两堂,科学课程竟一门没开……京师大学堂真正实施科学 教育是在1902年之后。1902年春,大学堂正式进入了“聘 请外国教习和学习外国路径由西向东,由欧美向日本的转 变”。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京师大学堂的科学教育体制日 臻完备,科学课教师队伍大都由本国教师构成,为大学堂 科学教育的稳步推进奠定了师资基础。
——摘编自吴云鹏《京师大学堂科学教育变革中的文 化碰撞》
材料三:1915年,袁世凯颁布《教育纲委》,明确提出“各 学校均应崇奉古圣贤以为师法,宜尊孔以端其基,尚孟以致 其用”,要求“中小学均加读经一科”,正式在中小学恢复 读 经 。
——摘编自黄兴涛《中国文化通史 · 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分析洋务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3分)
特点:新式学堂种类不多、规模不大;坚持“中体西用”原则,并仍依附于科举制。(任答一点,1分,类似亦可)影响: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京师大学堂前后发展有何变化,并简 述其对教育发展的作用。(4分)
变化:教师队伍由外籍教师到本土教师;课程实施由传统为主到西学为主;路径上从学习欧美,到学习日本。
(任答两点,2分,类似亦可)作用:推动建立科学教育体制;有利于培养人才。(2分,言之有理即可)
(3)根据材料三,概括袁世凯推行的教育政策,指出其推行的目的。(2分)
政策:复古教育。(1分)目的:为其复辟帝制创造条件。(1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说说影响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因素。 (2分)
因素:国家救亡图存的实际需要;统治集团的政治诉求。(2分,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