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工作室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九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学科 历史 年级 九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16课 冷战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课处于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的开篇课,上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与战后秩序构建,下启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亚非拉国家的新变化,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教材以“美苏冷战”为核心,先明确冷战的含义;再从国家战略、社会制度、实力对比等维度,剖析冷战爆发的深层原因;随后聚焦美苏在政治、经济、军事的全方位对抗,凸显两极格局形成过程;最后以德国分裂、局部热战为案例,呈现冷战的双重影响。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学过二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等内容,对“大国对峙”“国际格局”有基础认知,且通过新闻了解当代大国关系,易关联冷战与现实,产生学习兴趣。但学生存在明显不足:对冷战“非战非和”的本质理解较浅,对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分析能力弱,易停留于政策表面;且面临中考压力,更关注史实识记,对“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的深层逻辑挖掘不足,需借助史料对比与现实关联突破难点。
三、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通过了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德国分裂、“北约”与“华约”的建立,认识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需要重点落实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和终结;通过把握冷战的基本进程,识记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与华约的对峙,理解冷战政策下形成的世界格局,了解冷战带来的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通过史料研读,分析冷战发生的原因、冷战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表现、冷战的影响,培养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和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方式。(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3.通过分析冷战发生的原因和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体会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在总结德国发展史的基础上,认识走和平发展之路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冷战对当时以及当今局势的影响,体会和平来之不易,要珍惜和平,远离战争。(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冷战的含义、原因、具体表现和影响。
五、教学难点 能够关联历史与现实,理解冷战的实质和冷战的双重影响。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史料教学法、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
七、学习方法 自主梳理、材料分析、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导入】同学们,二战期间,美苏曾是并肩作战的盟友,共同击败了法西斯势力。但战后仅短短几年,这两个大国就从“战友”变成了“敌手”。为什么二战后美苏会走向对峙?冷战又给世界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今天,我们一同学习第 16 课《冷战》,揭开这些问题的答案。 思考问题,准备步入本课学习。 以美苏从盟友变敌手的转折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 新课讲授 环节一:何为冷战?
【提问】结合课本与课件内容,谁能说说“冷战”具体指什么? 【归纳】冷战是指二战后的40多年间(1947——1991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美苏两大集团除直接武装冲突外的一切手段和敌对行动。冷战并非没有热战,依然存在局部热战。 【提问】冷战的对峙双方是谁?何时冷战?冷战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过渡】出示相关史料,为什么这两个大国会从盟友走向对峙?我们通过接下来的分析寻找答案。 1-2名学生回答。 【回答】美、苏两大集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引导学生自主定义冷战,培养史料实证与概括能力。同时过渡性提问衔接下一环节。
环节二:为何冷战?
【引导】出示四则材料,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以下几则材料,分析美国和苏联为何会进行冷战? 【提问】出示美苏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美苏冷战的根本原因? 【回答】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称霸的欲望十分强烈;二战后的苏联也空前强大,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障碍,同时苏联也把美国作为潜在的防御对象;核武器的存在;二战后的反战思潮。 【回答】两国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 引导学生多维度归纳冷战原因培养合作探究能力;针对性提问聚焦根本原因帮助学生抓住历史事件本质,落实唯物史观。
冷战的序幕——铁幕演说 【引导】出示P75页材料研读和地图,你是如何理解丘吉尔的这段话的?他有何意图?有何影响? 【回答】丘吉尔制造苏联扩张和威胁的舆论,号召西方国家联合抵制苏联。 理解铁幕演说的舆论煽动作用
冷战的表现 ①政治上:杜鲁门主义出台 分政治经济、军事
【引导】出示地图,观察地图,铁幕之下有哪些国家容易受苏联的渗透? 【提问】1947 年杜鲁门在“共产主义威胁”,要求拨款援助,并将世界分为“自由国家”与“极权政体”。这一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的实质是什么? ②经济上: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讲授】出示文字材料,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引导】合作探究,请思考,美国人是真的慷慨吗?其真实目的是什么? ③军事上:北约建立 【引导】阅读课本,回答在军事上,美苏冷战的表现。 【提问】阅读材料,从材料中你能分析出北约坚持什么原则?其实质是什么 【过渡】出示课件,针对美国的冷战政策,苏联采取了什么对策? 【回答】干涉别国内政,遏制共产主义和苏联,称霸世界。 【回答】美国旨在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回答】实质在于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回答】1949年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回答】集体防御的原则;军事政治集团。 维度提问,引导学生剖析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的实质,培养深层分析能力。 合作探究马歇尔计划目的,通过辩证思考强化“史料实证”素养,为理解苏联应对铺垫。
苏联的应对 ①政治上: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引导】面对美国的冷战政策,苏联采取了哪些措施反击?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从政治、经济、军事维度梳理。 【讲授】教师相继补充相应的内容。 【提问】出示动态地图,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建立,有什么历史影响? ②经济上: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③军事上:1955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回答】 ①政治上: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②经济上: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③军事上:1955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回答】美苏两大集团全面冷战,对峙局面形成,也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形成。 引导小组梳理苏联反击措施,对比美苏冷战表现,清晰两极格局形成逻辑。结合动态地图,直观呈现北约华约对峙的历史结果,强化时空观念。
环节三:如何冷战?
【引导】图示美苏冷战措施对比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 【回答】政治上,美有杜鲁门主义,苏设共产党情报局;经济上,美推马歇尔计划,苏建经互会;军事上,美组北约,苏建华约,两极格局形成。 学生总结美苏措施强化知识整合能力。
环节四:冷战影响
(一)造成德国的分裂 【提问】根据雅尔塔会议战后的安排,冷战对德国造成了什么影响? 【引导】合作探究,思考美苏对待德国问题上的分歧是什么? 【回答】造成德国的分裂。 围绕德国分裂提问,结合美苏分歧分析与柏林墙案例,
【讲授】大约11个月后,美、苏通过秘密谈判达成协议,双方同时解除封锁 【提问】二战后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德国,随着冷战加剧,双方在德国问题上分歧扩大。1949年,美英法占领区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苏占区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德国正式分裂。这一分裂标志着什么? 【拓展】展示柏林墙相关图文,让学生感受冷战对普通民众的伤害。 【回答】①美国反对严惩德国,扶持西德,对抗苏联。②苏联实行彻底彻底清除法西斯及其残余,不允许德国再构成对其国家安全利益的威胁。 【回答】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基本形成。 直观感受冷战对国家与民众的危害,落实情感认知。
(二)造成局部热战 【引导】依次出示图表和文字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二战的影响。 【提问】出示古巴导弹危机等相关内容,提问学生这说明了什么? 【提问】为什么冷战期间没有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从冷战历史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回答】说明冷战引发局部热战,加剧地区动荡与贫困,破坏世界和平。 【回答】两强相争,给世界带来动荡不安和局部战争;美苏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回答】①和平来之不易,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②尊重各国社会制度与发展道路,不干涉别国内政;③国家实力决定国际地位,需大力发展经济与科技;④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解决分歧。 通过局部热战与避免世界大战的对比提问,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冷战影响,培养全面思维。
(三) 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围绕“冷战”,梳理了四个核心问题——何为冷战?为何冷战?如何冷战?冷战影响?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用思维导图快速整理这些内容。 冷战的历史告诉我们,对抗与分裂只会带来痛苦,和平与合作才是发展的正道。当今世界仍存在局部冲突与霸权主义倾向,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更应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努力提升自身能力,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国家强大贡献力量。 思考问题,认真总结。 帮助学生快速梳理知识体系;深化情感认知,落实核心素养。
九、 随堂练习 4道随堂测试题(详见配套教案)
十、 板书设计
十一、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史料分析、小组讨论、图表梳理等方式,将抽象的“冷战”概念与政策具象化,符合九年级学生认知特点;结合德国分裂、柏林墙等案例,增强学生对冷战危害的情感认知,落实家国情怀目标。不足在于对“冷战与当今世界格局的关联”讲解较浅,学生可能难以建立历史与现实的联系;部分学生对马歇尔计划实质的理解仍停留在“经济援助”层面,需进一步通过史料对比强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