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8.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9 09:25: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蓑烟雨工作室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九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
学科 历史 年级 九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21课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的第2课,上承冷战结束与两极格局瓦解,下启当代国际秩序构建与中国的全球担当,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教材以“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动”为核心,第一板块聚焦“威胁与挑战”,从霸权主义、地区冲突、恐怖主义等维度,呈现冷战后世界和平的隐患;第二板块围绕“多极化趋势”,梳理美国单极企图与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力量的崛起,明确“一超多强”向多极化发展的格局特征;第三板块落脚 “秩序构建”,通过不结盟运动与各国(尤其是中国)的努力,展现国际社会对公平正义新秩序的追求。本课学习为理解当今国际热点与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奠定基础,是培养学生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系统学习二战后世界格局演变及经济全球化等内容,同时也通过新闻媒体频繁接触巴以冲突、美国单边制裁等现实议题,具备将历史格局变动与当代国际热点关联的能力,易产生探究兴趣。在学习能力上,学生已能借助文字材料、数据图表归纳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初步具备辩证看待历史现象的思维雏形。但学生在认知上,可能对“多极化趋势”的理解多停留在“多国并存”的表层,难以深入把握其深层价值;且对中国在国际新秩序构建中的具体实践认知模糊,受中考备考影响,对“历史与现实的关联”挖掘不足,需通过案例拆解与现实关联引导突破。
三、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通过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了解现代世界的基本特点;知道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时代潮流,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意义。 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需要重点落实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和研读材料,知道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美国轰炸南联盟;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多极化的趋势;不结盟运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 2.通过阅读教材和研读材料,知道现在的世界总趋势是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但是霸权主义、地区冲突和恐怖主义等因素仍然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了解各国为建立国际新秩序作出的努力,通过了解其中中国所作的贡献,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 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世界多极化趋势、国际新秩序的构建。
五、教学难点 理解多极化趋势、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化对中国道路的认同。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史料教学法、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
七、学习方法 自主梳理、材料分析、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先一起来回顾一段贯穿20世纪的重要历史线索——世界格局的演变。大家还记得吗?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是什么样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呢? 而1991年苏联解体,像一颗重磅炸弹打破了这种稳定。那么,当美苏对峙的时代落幕,新的世界格局会是什么样子?今天,我们就走进第 21 课《冷战后的世界格局》,揭开这段格局变动的神秘面纱。 【回答】战胜国通过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构建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回答】美苏两大国崛起,冷战开启,“两极格局”成为此后近半个世纪世界政治的核心框架。 复习导入,唤醒旧知的同时激发探究兴趣,自然引出本课主题
(二) 新课讲授 环节一: 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
(一)世界总趋势 【引导】出示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自由讨论,冷战结束后的总趋势到底是什么呢? 【回答】冷战结束使世界形势发展总趋势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仍然存在着很多矛盾冲突。 自由讨论,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
(二)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 【引导】出示相关材料,小组交流,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究竟有哪些? 【归纳】霸权主义、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恐怖主义等。 【引导】合作探究: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的主要原因? 【1组】①美国为维护世界霸主地位,不断加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军事干预,严重干扰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霸权主义、发动伊拉克战争) 【2组】恐怖主义,美国911事件。 【3组】宗教纷争、地区冲突,如巴以冲突、印巴冲突。 【回答】美国为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不断加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军事干预,严重干扰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两极格局被打破后,一些国家和地区内部长期以来抑而不发的深层矛盾爆发,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和宗教纷争不断,恐怖主义抬头,威胁世界安全。 以小组分工形式梳理不同威胁因素,结合具体案例直观理解威胁的多样性; 通过合作探究原因,培养辩证思维与逻辑梳理能力。
环节二: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
(一)美国的企图 结合图
【讲授】出示图文材料,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认为自己“最有能力领导这个世界”,企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力量,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知道美国的企图。 文材料明确美国的野心为后续 “多极化趋势”讲解铺垫。
(二)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引导】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联盟或国家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结合先前预习内容,说一说这些国家联盟或国家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的表现。 【回答】①欧盟成立后,实力增强、地位提高,希望摆脱对美国的依赖,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②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提入常,21世纪初更加强烈。截至2021年,日本经济总量世界第三,在保持经济大国地位的基础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③中国通过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中国的和平崛起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综合国力的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已经成为政治大国。④俄罗斯在普京的领导下,凭借强大的军事科技力量、丰富的资源使俄罗斯走出低谷。在国际事务中,仍是对美国的全球支配地位构成威胁的国家。⑤广大发展中国家:人口占全世界人口总数的3/4,它们的总体实力在不断增强,国际影响不断扩大,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引导学生结合预习内容归纳欧盟、日、中、俄等力量的表现,既检验预习效果又让学生通过自主梳理明确 “多强”的具体作用,深化对多极化趋势的认知。
世界格局的变化 【提问】回到最初的问题,当美苏对峙的时代落幕,新的世界格局会是什么样子? 【提问】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具有 【回答】一超多强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以设问呼应导入疑问,让学生自主总结形成完整认知
决定性因素的是什么? 【引导】出示图文材料,合作探究:政治多极化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回答】经济实力。 【回答】①新的世界格局形成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实力。②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推动政治多极化。 闭环。帮助学生理解多极化的根源落实唯物史观。
环节三:建立国际新秩序努力
(一)不结盟运动 【引导】出示多则材料,阅读教材,回答不结盟运动的背景、时间、国家、政策和意义。 【强调】中国只是观察员国,并没有加入不结盟运动。 【回答】背景:①二战后,美苏争霸、两极格局;②新兴独立国家为维护国家独立,摆脱美苏控制。时间、国家:1961。截至2021年,不结盟运动有120个成员国,17个观察员国和10个观察员组织。包括了近三分之二的联合国会员国,绝大部分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政策: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意义: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引导学生自主梳理不结盟运动的核心信息强化基础史实记忆; 强调中国是观察员国,避免认知误区,同时为后续中国单独的努力讲解铺垫
(二)建立国际秩序 【引导】出示文字材料,请学生结合所学所知,分别说一说为了建立国际新秩序,各国的努力和中国的努力。 (三)中国的行动 【讲授】出示多张图片,直观展现并且介绍中国的行动。 【回答】各国致力于发展经济,力争增强经济实力,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中国:①主张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②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③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绝不干涉他国内政。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明确不同主体的应对策略,突出中国方案的独特性;结合图片直观展示中国行动,增强学生对中国担当的认同感。
(三)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冷战后的世界格局:和平与发展是主题,但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地区冲突仍威胁着世界安全;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而欧盟、中国、俄罗斯等力量的崛起推动多极化 思考问题,认真总结。 帮助学生快速构建本课的知识
趋势;为构建公平的国际新秩序,不结盟运动与中国等国家作出了积极努力。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世界格局的变动不仅是大国力量的博弈,更关乎每个国家的安全与发展。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既为自身谋发展,也为世界谋大同。希望同学们记住:和平需要守护,公平需要争取,未来的国际秩序,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继续努力。 脉络,同时落实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九、 随堂练习 4道随堂测试题(详见配套教案)
十、 板书设计
十一、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结合史料与现实热点,基本达成教学目标,学生能梳理冷战后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与多极化趋势。但对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国际新秩序的契合性分析不足,家国情怀渗透稍弱。后续需补充“一带一路”合作案例,强化历史与现实的联动,帮助学生深化对格局演变逻辑的认知,进一步落实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