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工作室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九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学科 历史 年级 九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的开篇课,处于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之后,是对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矛盾激化的历史总结,上承第二次工业革命引发的列强实力变化,下启战后国际秩序重构与法西斯主义萌芽,在世界近现代史脉络中具有关键转折意义。教材按战争背景、进程、结果、影响的历史逻辑展开。背景部分聚焦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形成、萨拉热窝事件等,揭示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与偶然性;进程部分选取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等典型战役,展现战争的残酷性与阵地战特点;结果与影响部分则从人员伤亡、经济破坏、世界格局变动、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觉醒等维度,全面呈现一战的深远后果。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世界史基础,通过此前学习了解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帝国主义形成等背景,为理解一战爆发原因奠定认知基础,且对“萨拉热窝事件”等知名历史事件有零散了解,易产生学习兴趣。但学生存在明显不足:对“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形成过程、帝国主义矛盾的复杂性理解较浅,易将萨拉热窝事件简单归为战争根本原因;对阵地战、凡尔登战役等军事概念缺乏具象认知;且面临中考压力,更关注史实识记,对战争与世界格局、民族觉醒的关系等深层影响分析能力较弱,需借助地图、史料与生活化解读突破难点。
三、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通过了解“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其基本进程以及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需要重点落实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了解 “三国同盟” 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其基本进程以及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理解一战的性质和影响,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能力。(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学习,了解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引导学生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远离战争的意识。(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进程、性质及影响。
五、教学难点 区分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理解一战的深远影响。
六、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讲授法、史料教学法、地图与图表分析法。
七、学习方法 自主归纳、材料分析、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导入】呈现凡尔登战役中“绞肉机”场景的历史照片,这张照片拍摄于 100年前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持续4年多,造成3000多万人伤亡,它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在20世纪初,欧洲会爆发如此大规模的战争?这场战争又给世界带来了怎样的改变?今天,我们一同学习第 8 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思考问题并准备步入本课学习。 呈现历史照片,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题
(二) 新课讲授 环节一:此消彼长,力量失衡 ——探战争之缘由
(一)德国的强势崛起 【引导】出示《德意志的统一》地图,列举文字材料,请学生进行材料分析,梳理德国强势崛起的历史背景。 【回答】19世纪中期,德意志四分五裂的状态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普鲁士经济、军事实力强大。“铁血宰相”俾斯麦,强化专制集权,扩大军事,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意志统一。①政治上:统一后的德国保留了较多的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具有侵略性。②经济上:后起之秀德国的工业生产占世界总量的15.7%,居欧洲第一位。 引导学生梳理德国崛起的背景为后来学习帝国主义的矛盾奠定基础。
各国实力的失衡 【引导】出示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实力对比变化一览表,根据图表,各国的实力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这一问题会导致什么结果呢? 各国实力的失衡 【引导】继续出示图文材料,引导学生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引导】出示整理好的各国争夺计划表格汇总,依据表格中欧洲各国的争夺计划,分析判断一下,哪些国家会结盟?生答后图示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 【提问】两大军事集团的性质是什么? 【讲授】出示欧洲主要国家国防预算表、欧洲大陆主要国家陆海军人数变化统计,两大军事集团疯狂地进行军事竞赛,战争一触即发!(例证巴尔干局势) 【回答】经济:美、德后来居上,反超英、法;政治:经济实力最强的德国美国殖民地最少。 【回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回答】①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回答】1882年,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正式形成;20世纪初,英国分别与法国、俄国缔约,建立三国协约。 【回答】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 呈现列强实力对比表格等材料引导学生逐步分析一战的根本原因 出示关系图,直观认识两大军事同盟的形成。
环节二:硝烟四起,战火燎原 ——解战争之过程
(一)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引导】出示视频,观看视频,请学生回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回答】1914.6.28 萨拉热窝事件;反对恐怖袭击,争取和平磋商的办法解决地区冲突。 知道一战的导火索
正式爆发 战争双方 【提问】出示图文材料,萨拉热窝事件后,德皇威廉二世兴奋的说:“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现在不发动就永远没有发动的机会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提问】战争的双方是谁? 【讲授】引用(英)帕麦斯顿的话: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解释意大利在作战双方中的选择。 【回答】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回答】同盟国VS协约国。意大利虽是三国同盟中的一员,却后来宣布中立。意大利以中立和参战为手段,向双方讨价还价,最后协约国方面满足了它的欲望。1915年5月意大利向奥匈宣战。 通过时间线梳理,明确一战爆发的根本标志以及战争双方。
(四)三大战线 【引导】出示《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形势图》,仔细观察一战形势图,小组讨论: 1.你认为一战有几条战线? 2.每一条战线作战的双方分别是哪些国家? 3.分析判断哪条战线战争可能更加惨烈?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西线最惨烈。 将抽象的军事地理知识转化为具象的地图分析,锻炼学生空间感知与合作探究能力。
(五)凡尔登战役 【引导】出示图文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课前的预习内容介绍一战中破坏性最大的战役。 【回答】凡尔登战役从1916年2月21日延续到12月19日,德法两国军队死亡超过25万人,50多万人受伤,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战争中运用各种新式武器飞机、坦克、毒气和远程大炮等。使德国速战速决的计划终于破产,成为一战的转折点。 强化对“战争灾难”的认知,为后续“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情感升华铺垫。
(六)1917年战局变化 【提问】1917年,美国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合作探究:美国为何要参战? 【回答】由中立到参战:①在大战前期利用”中立”地位大发战争横财,1917年一战已进入尾声,为抢夺战利品及在战后夺取世界霸权;②与德国在争夺拉丁美洲的过程中矛盾尖锐;③与协约国经 逐步分析1917年战局的变化,为后来理解一战的结果作铺垫。
【提问】出示图文材料,俄国发生了什么变化?中国、巴西等中立国呢? 【提问】出示图文材料,战争的结果是什么? 济利益紧密相连。 【回答】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巴西等中立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中国派出十几万劳工到欧洲战场。中国劳工在前线挖战壕/运弹药/吃苦耐劳,为协约国的胜利做出巨大牺牲。 【回答】1918年11月,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战争进程时间线,落实“时空观念”与“史料实证”素养。
环节三:曲终人散,硝烟未散 ——论战争之得失
(一)一战的性质 【引导】出示图文材料,提示战争的性质是由战争的目标决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都把整个世界作为其争夺的自然边界。引导学生分析回答一战的性质。 【回答】①性质: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有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二)一战的特点 【引导】出示两张图表,根据一战与过去战争每天死亡人数的比较表归纳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点? 【回答】①持续时间长;②规模大,涉及范围广;③危害大,杀伤力空前强大。 知道一战特点,加深对战争残酷性的理解
(三)一战的影响、启示 【引导】出示多则文字材料,问题探究,尝试归纳一战的影响。 【提问】思考:一战对中国有没有影响? 【引导】出示图文材料,以“一战的启示”为主题组织开放性讨论。 【回答】①给交战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②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③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④因为战争需要,科学技术得到发展,战争装备不断更新 【回答】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回答】战争带来巨大灾难,珍爱和平,远离战争。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等。 提供多则文字材料,引导学生从多维度归纳影响,加强中外历史关联,帮助学生构建 “全球视野下的一战” 认知。 引导学生树立“珍爱和平、反对战争、合理运用科技”的价值观。
(三) 课堂小结 这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造成巨大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削弱欧洲霸权,推动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觉醒。我们需铭记战争教训,树立珍爱和平、以协商解决争端的意识。 认真听讲,回顾所学内容,记好课堂笔记。 结合板书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培育家国情怀。
九、 随堂练习 4道随堂测试题(详见配套教案)
十、 板书设计
十一、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史料、地图、视频等多种资源,将抽象的“帝国主义矛盾”“战争进程”具象化,符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小组讨论与开放性问题设计,能激发学生思维,培养辩证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对“一战与中国近代化的关联”讲解较浅,可适当补充以加强中外历史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