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94.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9 09:25: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蓑烟雨工作室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九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学科 历史 年级 九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的第3课,是处于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对近代科技文化领域重大突破的系统梳理,承接着工业革命的技术基础,也为后续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提供文化支撑。教材内容以“科学革命”与“文化繁荣”为两大主线。科学部分聚焦牛顿、达尔文等科学家,通过阐述万有引力定律、生物进化论等成就,展现近代科学从神学束缚中解放、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文化部分则以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文学巨匠,以及贝多芬、梵高的艺术作品为例,呈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流派,反映工业革命后社会矛盾与人文关怀。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历史学习基础,通过此前课程了解了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工业革命等背景,能初步将科技文化成就与社会环境关联,为学习本课奠定认知基础。但学生存在明显差异:部分学生对科学定律、文学艺术流派的理解较表面,易孤立记忆人物与成就,难以深入分析“科技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且面临中考压力,更关注知识点识记,对抽象的科学精神、人文内涵挖掘不足。此外,学生对牛顿、贝多芬等人物虽有零散认知,但缺乏系统梳理,同时对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概念的区分易混淆,需借助具体案例与生活化解读降低理解难度,激发探究兴趣。
三、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通过了解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贝多芬等人的成就,初步理解科学和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需要重点落实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观察图片,知道牛顿、达尔文的科学成就;了解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和文学成就;了解贝多芬音乐作品的特点。(时空观念) 2.通过讨论牛顿和达尔文科学成就的意义,比较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文学成就的共同点,学会用史料探寻科学文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史料实证) 3.通过了解历史人物的经历,感受这些杰出人物的人格力量,培养坚强的意志,克服成长道路上的艰难困苦,实现人生的价值。(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牛顿、达尔文的科学成就;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的文学成就;贝多芬的作品特点
五、教学难点 理解近代科学文化成就与资本主义发展、社会矛盾间的相互影响,树立唯物史观。
六、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讲授法、史料教学法、直观演示法。
七、学习方法 自主归纳、材料分析、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播放短视频:剪辑包含牛顿发现万有引力、贝多芬创作《英雄交响曲》、梵高绘制《向日葵》等的历史场景动画短视频。 【导入】视频中展现的这些人物和事件,都发生在近代欧洲。为什么这一时期会涌现出如此多的科学巨匠与文化大师?他们的成就又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第 7 课《近代科学与文化》,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思考问题并准备步入本课学习。 播放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主题。
(二) 新课讲授 环节一:科学大家——牛顿、达尔文
(一)科学家——牛顿 【引导】出示牛顿照片和表格,请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内容,将表格补充完整。 (二)牛顿的成就 【引导】结合课前的准备,分别请三位学生为大家介绍牛顿的三大成就。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牛顿被人们称为“现代科学之父”吗? 【总结】建立经典力学的完整体系,开创了物理学的一个新时代,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最大,因此,被人们称为“现代科学之父”。人们将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作为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 【提问】引用牛顿的话语,请学生思考牛顿的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回答】①国籍:英国。②三大成就: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著作: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③地位: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④影响:牛顿的科学发现,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向前迈了一大步。 【回答】①万有引力定律:任意两个质点有通过连心线方向上的力相互吸引。该引力大小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②光学分析。③微积分。 【回答】1687年,牛顿出版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回答】严谨谦虚的科学态度。 自主补充表格,锻炼其从课本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邀请学生介绍三大成就,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将知识讲解转化为学生自主输出,加深对牛顿科学成就的理解。 学习科学家的精神品质,为后续培养“家国情怀”奠定基础。
(三)达尔文 【引导】引导学生结合课前预习,介绍达尔文生平。 【回答】1909年2月12日出生在英国的施鲁斯伯里。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名医,家里希望他将来继承祖业,16 自主介绍达尔文生平,有助于通过人物经历理解其进
(四)《物种起源》和进化论 【引导】出示文字材料,合作探究: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核心观点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总结】17世纪的牛顿把造物主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19世纪的达尔文把造物主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 【讲授】出示文字材料,联系前知,1894年甲午战争惨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897年,严复翻译出版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是为《天演论》,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挽救民族危亡的思想武器。 岁时便被父亲送到爱丁堡大学学医。但他不喜欢学医,却喜欢各种观察研究鸟类以及小动物…… 【回答】①物种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②生物的发展和进化是遗传变异、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的结果。③人类也是进化来的,不是上帝创造的。核心观点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回答】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是生物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 化论思想形成的背景,培养历史逻辑思维。 补充严复翻译《天演论》的史实,将进化论与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结合,拓展学生历史视野,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思想的世界影响力。
环节二:文学巨匠——巴尔扎克、托尔斯泰
(一)巴尔扎克 【引导】引导学生结合课前预习,介绍巴尔扎克生平。 【引导】请学生结合课前预习发言,介绍巴尔扎克的文学作品。 【补充】出示图文材料,巴尔扎克的小说,刻画了两三千个形形色色的人物,反映了19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反映了人们对金钱的追逐;《贝姨》《邦斯舅舅》反映了封建贵族的没落;《农民》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的斗争。 【回答】生于法国中部图尔城一个中产者家庭。青年时期从商和经营企业以及出版名著丛书等均告失败,商业和企业上的失败使他债台高筑,拖累终身,但也为他日后创作打下厚实的生活基础。中年时期他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大量作品,一生创作甚丰,写出91部小说,塑造了两千四百七十二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合称《人间喜剧》。《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回答】小说叙述一个金钱毁灭人性和造成家庭悲剧的故事,围绕欧也妮的爱情悲剧这一中心事件以葛朗台家庭内专制所掀起的阵阵波澜、家庭外银行家和公证人两户之间的明争暗斗…… 自主梳理巴尔扎克生平,尤其是商业失败的经历,能帮助学生理解其作品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描写的真实性来源,建立 “社会经历与文学创作”的联系。
(二)托尔斯泰
【引导】引导学生结合课前预习,共同梳理托尔斯泰的生平。 【引导】请学生结合课前预习发言,介绍托尔斯泰的文学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讲授】讲授托尔斯泰是19世纪世界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俄国伟大的作家;以及他被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的原因。 【回答】生于俄国贵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学,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 【回答】《战争与和平》以四大家族的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描绘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歌颂俄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英勇抗击拿破仑侵略的斗争精神。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巨著。 共同梳理托尔斯泰生平,培养 其从人物经历解读作品思想的能力 学生介绍内容后,教师讲解托尔斯泰的地位,可引导学生从作品对俄国社会各阶层的刻画中,认识文学作品对社会转型期矛盾的反映。
环节三:艺术大师——贝多芬、梵高
(一)贝多芬 【引导】出示图文材料,简要介绍著名的音乐大师贝多芬及其交响曲,请学生思考作者创作交响曲是希望表达什么情感? 【回答】这首交响曲以法国大革命为题材,是贝多芬第一部明确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作品,标志贝多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熟。它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表达出贝多芬对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渴望。 分析作品的情感表达,有助于感受法国大革命背景下的自由平等思想。
(二)梵高 【引导】出示梵高相关视频材料,请学生观看视频,介绍梵高生平及其作品。学生回答后组织开放性讨论:梵高创作时间只有十年,但是作品很多,生前无人问津穷困潦倒,死后卖出了天价。欣赏以上三幅画作,谈谈你的感受。 【回答】梵高27岁才开始画画。在短暂的艺术生涯中,他创作了大量的油画、素描和版画。梵高生前,他的作品不受人重视,很少能卖出去。梵高的生活十 分困窘,靠弟弟的接济 组织开放性讨论 ,为学生提供表达观点的空间,锻炼批判性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培养
才得以勉强度日。 尊重艺术风格、坚守理想的品质。
(三) 课堂小结 本节课围绕“近代科学与文化”,从科学、文学、艺术三大领域展开学习。科学上,我们认识了牛顿的三大成就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其奠定近代自然科学基础;达尔文以《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打破神创论。文学领域,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如“资本主义社会百科全书”,揭露社会现实;托尔斯泰的作品则成为“俄国革命的镜子”,反映俄国社会矛盾。艺术方面,贝多芬在失聪困境中创作《英雄交响曲》,彰显对自由平等的追求;梵高的《向日葵》等画作,以浓烈色彩传递对生活的热爱。这些成就既源于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土壤,也推动了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而杰出人物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认真听讲,回顾所学内容,记好课堂笔记。 结合板书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培育家国情怀。
九、 随堂练习 4道随堂测试题(详见配套教案)
十、 板书设计
十一、 教学反思 本节课需关注学生对“科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关系”这一难点的理解程度,后续可补充更多当时社会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较低,下次可明确小组内分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探究过程。 可增加“课后拓展”环节,如布置“选择一位本课人物,撰写 100 字人物小传”的作业,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人物精神与历史意义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