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列宁与十月革命(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列宁与十月革命(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6.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9 09:25: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蓑烟雨工作室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九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学科 历史 年级 九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9课 列宁与十月革命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的第2课,上承第一次世界大战,下启战后国际秩序重构与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在世界近现代史脉络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教材按背景、进程、结果、意义的逻辑展开。背景部分聚焦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落后、沙皇专制下社会矛盾尖锐、一战激化国内危机等维度,揭示革命爆发的必然性;进程部分梳理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的演变,突出《四月提纲》的指导作用与七月流血事件的转折意义;结果与影响部分,既阐述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与巩固措施,也从多个维度全面呈现十月革命的深远价值。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世界史与中国近代史基础,通过此前学习了解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中国五四运动等内容,能初步关联“战争与革命”“国际运动与中国革命”的逻辑,且对列宁、社会主义革命等概念有零散认知,易产生学习兴趣。 但学生对“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性质差异”理解较浅,易混淆两场革命的目标与结果;对苏维埃政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等陌生概念缺乏具象认知;且面临中考压力,更关注史实识记,对革命道路选择与国情关系、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具体影响等深层逻辑分析能力较弱,需借助对比表格、史料解读与中外历史关联突破难点。
三、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知道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背景与过程,理解十月革命胜利的重要历史意义。 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需要重点落实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理解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唯物史观) 2.知道二月革命、四月提纲、七月流血、十月革命发生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图文史料分析掌握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胜利的影响。(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3.认识十月革命的胜利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了解十月革命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引导学生认识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深对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认识。(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进程、性质及影响,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与巩固。
五、教学难点 理解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区别与联系、十月革命的道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积极作用与局限性。
六、教学方法 情境模拟法、讲授法、史料教学法、对比分析法。
七、学习方法 情境体验、自主归纳、材料分析、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导入】播放“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炮轰冬宫”的历史影像片段,1917 年 11月,这艘巡洋舰的炮声,宣告了一场改变世界历史的革命的胜利。这场革命为何会在俄国爆发?它又如何“震撼世界”?今天,我们一同学习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揭开这些问题的答案。 思考问题并准备步入本课学习。 播放影像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题。
(二) 新课讲授 环节一:帝国大厦的崩塌 ——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一)背景 【引导】出示《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以后工业发展状况》等表格和文字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分维度归纳十月革命前的俄国的发展情况。 【提问】假设你是当时的俄国士兵或者是工人、农民,你会对当时的统治者提出怎样的控诉? 【讲授】一场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革命风暴日渐酝酿成熟。 【回答】①经济上: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相对落后。②政治:沙皇专制统治下,社会矛盾尖锐。③军事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国内各种社会矛盾。 【回答】打倒沙皇统治、要面包、要土地、要和平…… 通过逐步分析材料知悉十月革命前俄国的社会情况,为接下来学习俄国的两次革命作铺垫。
二月革命 【提问】这场革命的名称是什么? 【引导】出示图文材料,讲授二月革命的发生,并引导学生分析这场革命的性质。 【引导】出示练习题,考察俄国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主要原因。 【提问】假如你是当时的人民,临时政府的举措能否满足你们的愿望? 【回答】二月革命。 【回答】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 【回答】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 【回答】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没有满足人民对和平、土地和面包的要求,反而宣布继续履行沙皇政府的“义务”,将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底,引起人民的更大不满。 知道二月革命的名称、发生、性质。通过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对二月革命性质的认知。
环节二:震撼世界的革命 ——十月革命
(一)列宁回国 【提问】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谁? 【引导】出示人物简介,引导学生阅读材料,知晓列宁其人。 【提问】列宁回到彼得格勒之后做了什么事情? 【回答】列宁。 【回答】4月17日他在布尔什维克代表的会议上提出《四月提纲》。核心内容是解决政权问题,即以工人代表苏维埃取代临时政府,以苏维埃共和国取 围绕列宁回国后的行动展开提问,引导学
【讲授】《四月提纲》确立了布尔什维克党以夺取政权为革命最终目的,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对十月革命和苏联的成立起到指导作用。 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生聚焦《四月提纲》的核心内容。
七月流血抛幻想 【提问】出示图文材料,1917年7月,俄军在前线战败。秋天,首都居民每人每天只能分配到大约110克面包。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50多万工人、士兵和水兵上街游行,其结果如何? 【提问】列宁如何做的? 【回答】遭到镇压。临时政府宣布首都戒严,解除工人武装,并通缉列宁。布尔什维克党被迫转入地下。 【回答】列宁分析了革命形势,指出布尔什维克党必须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引导学生从和平夺权失败推导到武装起义,培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四)十月革命 【引导】出示十月革命的视频,先请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十月革命。 【引导】出示文字材料,请学生阅读材料,回答十月革命的关键信息。 【提问】十月革命的主要特征是什么?革命从哪里开始?采用了什么方式?中国的道路呢? 【提问】中国革命道路不能照搬俄国,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回答】时间:1917年11月6日(俄历10月);地点:彼得格勒;领导人及其政党:列宁、布尔什维克;结果:胜利;临时政府被推翻 【回答】中心城市暴动 武装夺取政权;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回答】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知道十月革命的关键内容。 提问法明确关键的问题,得出“道路选择要依据国情”的历史启示。
环节三:铁血熔铸的政权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一)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引导】出示图片和关键词“会议”“会议内容”,请学生围绕关键词介绍苏维埃政权建立的概况。生答后引用列宁的话:“牛奶会有的,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回答】会议:1917年11月7日晚,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正式开幕。会议内容:①宣告全部地方政权一律转归当地的工兵农代表苏维埃。苏维埃政权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②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建议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各交战国立即停战或开始和谈,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③大会宣布成立苏维埃政府,新政府由布尔什维克党组建,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 引用列宁的名言,增强历史情境感,让学生感受苏维埃政权对民生的关注,为后续“政权巩固措施”的学习做好情感铺垫。
(二)苏维埃巩固政权的措施 【引导】出示表格,阅读课本41-42页,归纳苏维埃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新生的政权? 【回答】①政治: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创建了新的政权机关;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②军事:废除了旧的常备军,组建了红军;保卫了新生政权;③经济: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满足了人民对土地的愿望。④外交: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满足了人民和平的愿望。 借助表格引导学生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维度归纳措施,理解苏维埃政权得以巩固的根本原因,落实“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
(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提问】苏维埃政权在战时实行什么政策?合作探究,回答政策的内容并评价。 【回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商业:取消自由贸易,由国家统一 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等;工业:中小企业国有化。 【回答】在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和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个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存在许多弊端。 围绕政策内容与评价组织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从两方面辩证分析,落实“历史解释”素养。
(四)十月革命的意义 【引导】出示文字材料、《俄国(苏联)的工业增长》表、历史图片、时间轴等内容,请学生逐一讨论十月革命的意义。 【回答】①对俄国:为俄国的发展开辟了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为快速实现工业化奠基。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②对世界: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③对中国:传播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推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④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该环节设计覆盖微观(俄国)、中观(世界)宏观(共产主义运动)的不同维度,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意义认知体系,避免对历史意义的浅层理解。
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
(三) 课堂小结 本节课围绕“列宁与十月革命”,从背景、进程、政权巩固与意义展开学习。背景上,1861年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落后,沙皇专制激化阶级矛盾,一战更让危机爆发,为革命埋下伏笔。进程中,二月革命推翻沙皇却留下双重政权,《四月提纲》指明社会主义革命方向,七月流血事件后转向武装起义,最终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建立首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苏维埃政权通过分土地、退一战等措施巩固统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特殊时期发挥作用。十月革命不仅为俄国开辟新道路,更推动国际无产阶级运动与民族解放,也为中国革命送来马克思主义,意义深远。 认真听讲,回顾所学内容,记好课堂笔记。 结合板书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培育家国情怀。
九、 随堂练习 4道随堂测试题(详见配套教案)
十、 板书设计
十一、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维度史料与情境互动,将抽象的革命背景和道路选择具象化,符合九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对比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关联中国革命历史,能培养学生辩证思维与全球视野。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消极影响讲解较浅,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后续被新经济政策取代的原因,需进一步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