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工作室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九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学科 历史 年级 九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10课 《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的第3课,上承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下启二战前的世界格局演变,是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与影响的核心内容,在世界近现代史脉络中具有枢纽地位。 教材以“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秩序构建”为核心,按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的空间逻辑展开。第一部分聚焦《凡尔赛条约》,通过梳理条约对德国领土、军事、赔款、殖民地的处置,呈现协约国对德国的压制,同时提及中国五四运动等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抗争,揭示条约的不公性;第二部分围绕《九国公约》,阐述其“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展现美国主导下列强对中国及太平洋地区利益的重新分配,暴露体系的帝国主义本质。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战背景、帝国主义本质等知识基础,对条约、国际秩序等概念有初步认知,且通过中国近代史学习了解过五四运动,能关联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史实,为理解条约对殖民地的影响奠定基础,易产生学习兴趣。但学生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整体逻辑理解较浅,易孤立记忆两个条约内容,难以把握二者 的关联;对条约隐含的列强利益冲突、德国复仇情绪等潜在危机分析能力弱;且面临中考压力,更关注条约条款识记,对“国际秩序与国家利益”的深层逻辑挖掘不足,需借助地图、史料对比与问题探究突破难点。
三、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知道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和国际联盟,了解战后战胜国建立的世界秩序及其局限性。 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需要重点落实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了解《凡尔赛条约》的基本内容,掌握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会议;了解巴黎和会对中国的不公正待遇,分析《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了解《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认识这一条约的签订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知道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认识强权外交的后盾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认识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掠夺性和不公平性;认识到弱国无外交,激发爱国之情和强国之志。(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的基本史实。
五、教学难点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与评价。
六、教学方法 地图分析法、讲授法、史料教学法、对比分析法。
七、学习方法 自主归纳、材料分析、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导入】呈现两件历史复制品——凡尔赛条约》签字页复刻件、《九国公约》中文版影印件片段,1919年,当德国代表在这份条约上签字时,有人预言“这会是20年休战的开始”;1922年,当列强在这份公约上落笔时,中国代表却无奈感叹“中国的主权仍在夹缝中被践踏”。这两份重塑一战后世界秩序的文件,为何一边是战胜国的“分赃协议”,一边是弱国的“屈辱见证”?今天,我们走进第10课,拆解这两份条约背后的权力游戏与历史真相。 思考问题并准备步入本课学习。 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自然地导入新课。
(二) 新课讲授 环节一: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
背景 概况 【引导】出示历史地图,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的情况,总结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出现的历史背景? 【过渡】出示视频,只不过这一次的争夺由战场转移到谈判桌上。观看视频,稍后一同梳理巴黎和会的概况。 【回答】一战使世界大国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展开新一轮争夺。 【回答】①时间、地点:1919.1—6月、法国巴黎凡尔赛宫;②参与国:27个战胜的协约国,苏维埃俄国排除会外;③中心议题: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④会议操纵者:英国首相劳合 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美国总统威尔逊;⑤主要内容: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 引导学生回顾一战后各国情况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分析能力,同时为后续学习巴黎和会和《凡尔赛条约》的内容做铺垫。
(三)目的和实质 【提问】出示劳合 乔治、克里孟梭、威尔逊相关内容,巴黎和会召开的目的和实质是什么? 【回答】重新瓜分世界,确立新的国际秩序。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 加深学生对帝国主义本质的理解。
(四)对德和约 【引导】1919年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合作探究,归纳和约的内容? 【讲授】结合领土方面的规定,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这都是法国为了削弱德国,夺回曾经失去的土地和资源,增强自身实力的 举措。英国向来奉行欧洲大陆均势政 【回答】合作探究,从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方面回答了条约的主要内容。 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归纳和约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策,不希望欧洲大陆出现过于强大的国家。在军事方面,对德国的军事力量进行严格限制,比如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占领 15 年,莱茵河东岸 50 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还限制德国的军队人数、禁止其拥有空军等,这样做就是为了防止德国重新崛起,破坏欧洲大陆的均势,从而维护英国的利益。那么其中最能体现出帝国主义分赃性质的是哪一条内容? (五)其他和约 【讲授】出示一战前后的历史地图,此后,协约国还分别与其他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与《凡尔赛条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观察地图,你还发现哪些历史信息? 【回答】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被英、法、日等国瓜分。 【回答】在奥匈帝国领土上,出现了许多新的民族国家,如波兰、奥地利、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苏联、欧洲出现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局面。 教师结合英法的举措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列强在和约制定中的利益考量,以及条约对德国的影响提升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六)影响 【引导】出示三张历史地图,请学生结合地图信息回答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的影响。 【讲解】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的关系;凡尔赛体系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 非洲的国际新秩序。 【提问】国际联盟是何时成立的?总部设在哪里?其建立的实质是什么?作为国际联盟建立的倡导者,美国加入了吗? 【引导】分组讨论,假如你代表德国、英法或者意美,你会有什么反应?进而回答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的影响。 【回答】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非洲的关系。 【回答】1920年,国际联盟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国联实质上是英法操纵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美国在巴黎和会上夺取世界领导权的野心未能实现,既不批准条约,也未加入国联。 【回答】②虽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但加剧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强化学生对地图的运用能力和对历史事件影响的分析能力; 通过分组讨论不同国家代表的反应,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环节二: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
背景 【提问】出示历史地图,引导学生思考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的历史背景? 【回答】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的关系,但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培养学生对历史连贯性的认识
概况 【过渡】出示视频,观看视频,稍后一同梳理华盛顿会议的概况。 【回答】①时间、地点:1921年—1922年、美国华盛顿;②参与国:美、英、法、日、意、荷、比、葡、中;③中心议题: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④操纵者:美国;⑤中心:中 播放视频和梳理概况的设计,帮助学生掌握华盛顿会议的基本要点。
国问题;⑥目的:遏制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⑦1922年,签署了《九国公约》。
(三)《九国公约》 【提问】华盛顿会议针对中国问题签署了什么条约?主要内容? 【提问】出示漫画,通过漫画,“机会均等”最符合哪国利益? 【引导】通过漫画,探讨《九国公约》对中国的影响? 【引导】合作探究相关问题: 华盛顿会议最大的赢家是谁? 华盛顿会议哪国利益受损? 华盛顿会议最大的受害者是谁? 【讲授】美英出于削弱日本在华势力的考量,支持中国收回山东的要求。1922年2月,中日双方代表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中国收回了在山东的大部分权益。 【回答】1922年九国代表针对中国问题,签署了《九国公约》。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 【回答】实现了美国追求的“门户开放”目的,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 【回答】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中国仍未摆脱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回答】美国(拆散了英日同盟;遏制了日本的扩张;实现了门户开放)、日本(企图独霸中国的局面被打破)、中国。 通过提《九国公约》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该条约对中国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敏感度和分析能力; 展示漫画,更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背后的实质。
(四)华盛顿体系 【提问】出示图文材料同学们,引导学生回顾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重点是华盛顿体系。美、英、日、法相约互相尊重在太平洋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权利,大家想想,这几个国家这么做是为了什么呀? 【提问】那《五国条约》规定了美、英、日、法、意各自主力舰和航空母舰的总吨位,这又有什么作用呢? 【引导】现在看中间,华盛顿体系是通过一系列条约建立的,它的作用是什么? 【引导】同学们说得非常对。那《九国公约》说尊重中国主权、独立等,还有 “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实际对中国是有利还是不利呀?中国能收回山东大部分权益,原因是什么? 【归纳】华盛顿体系和凡尔赛体系一起,构成了一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新秩序。 【回答】协调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 【回答】限制海军军备,避免军备竞赛太激烈。 【回答】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回答】不利,因为中国又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了。中国人民的斗争,还有英美反对日本独占中国。 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华盛顿体系相关内容,培养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明白华盛顿体系如何调整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引导】出示历史地图,请学生结合先前所学,回答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提问】这一战后国际秩序建立的实质是什么? 【回答】巴黎和会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即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即华盛顿体系。因此一战后构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回答】一战后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以及对各国产生的不同影响,进而理解该体系的实质。
(六)评价 【引导】出示两则文字材料,材料分析,尝试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回答】①这一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形成战后国际秩序,使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相对稳定,资本主义逐渐恢复发展。②这一体系建立在宰割战败国和牺牲弱小国家利益基础上,极其脆弱,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反而埋下了新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为二战的爆发埋下隐患。 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认识到这一体系的两面性,以及其对二战爆发的潜在影响。
(三) 课堂小结 《凡尔赛条约》与《九国公约》是一战后国际关系重塑的关键。 《凡尔赛条约》对德国进行严苛处置,在领土、军事、赔款等方面限制德国,其殖民地被英、法、日等国瓜分,充满分赃性质,虽暂时削弱德国,却也为二战埋下隐患。 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九国公约》等条约,构建起华盛顿体系。它调整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关系,《九国公约》表面尊重中国主权,实则使中国重回被多国支配的局面;不过,中国也通过斗争,借《中日解决山东悬案条约》收回山东部分权益。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暂时维系了战后秩序,但因分赃不均与压迫性,难以长期稳定。 认真听讲,回顾所学内容,记好课堂笔记。 结合板书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深化对战后国际秩序的认知。
九、 随堂练习 4道随堂测试题(详见配套教案)
十、 板书设计
十一、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讲授《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时,借助课件展示条约内容与体系构建,能让学生直观认知。通过师生互动,学生积极思考,对条约影响有了较好理解。但互动多集中于知识问答,深度研讨不足,部分学生只是被动回应。后续应设计更具开放性的问题,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何无法长期维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提升历史思维与自主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