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工作室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九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学科 历史 年级 九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的第4课,上承俄国十月革命,下启二战前的世界格局演变,是理解苏联从新生苏维埃政权走向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的关键内容,在世界现代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脉络中具有核心地位。教材围绕“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发展”主线,按列宁探索、斯大林时期建设、苏联模式形成的时间逻辑展开。第一部分聚焦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通过对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凸显其“从国情出发调整生产关系”的创新;第二部分阐述斯大林时期的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呈现苏联快速实现工业化的路径与代价;第三部分剖析苏联模式的特征与影响,辩证揭示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积极作用与长期弊端。整体内容既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也蕴含历史规律,为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历史参照。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的史实,对苏维埃政权的建立背景有初步认知,且通过中国近代史学习了解“政策调整与国情适配”的重要性。但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候也容易混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目的;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分析缺乏深度,难以结合当时国内外环境辩证看待;此外,学生面临中考压力,更关注知识点识记,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层逻辑挖掘不足,需借助史料对比、数据图表与问题探究突破难点。
三、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通过了解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举措,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就和主要问题。 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需要重点落实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了解新经济政策相关史实,分析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注重史料实证,通过呈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苏联产生的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通过了解斯大林时期关于工业化,“一五”计划和农业集体化等相关史实,分析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辩证地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对苏联社会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落实家国情怀,通过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坚定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学习列宁实事求是、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意义、苏联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及苏联模式的主要史实。
五、教学难点 理解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区别,辩证看待苏联模式。
六、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讲授法、史料教学法、对比分析法。
七、学习方法 自主归纳、材料分析、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导入】同学们,关于“俄国”我们学习过哪些内容?展示时间轴,经过国内战争,苏维埃政权终于巩固,但 1921年的苏俄面临着新的危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该如何调整政策,实现国家发展?今天,我们学习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探寻苏联的探索之路。 思考问题并准备步入本课学习。 通过回顾俄国近代关键事件,帮助学生建立逻辑衔接,明确本课学习的核心问题。
(二) 新课讲授 环节一:新经济政策 ——列宁的探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 【引导】呈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关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国内战争时期发挥了什么作用?为什么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却引发了经济危机与政治暴动? 【提问】出示历史图片,阅读文字和图片,思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消极影响 【提问】所以你能归纳出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吗? 【讲授】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回答】回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弊端:在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和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这个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战时需要。 【回答】政治暴动、经济衰退、大饥荒。 【回答】1920年底,苏俄国内战争基本平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执行,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通过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利弊,引导学生理解政策调整的必然性,为新经济政策的学习铺垫,培养史料实证能力。
(三)新经济政策 【提问】出示表格,合作探究,将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补充完整,并且谈一谈每一条内容的作用。 【提问】对比两项政策,二者的区别是什么呢? 【提问】新经济政策的“新”主要体现在哪里? 【回答】强制性计划经济;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回答】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发展商品经济。 借助表格对比,让学生直观把握两政策差异,明确新经济政策的 “新”,突破教学难点,提升历史解释素养
(四)意义 【引导】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材料分析新经济政策的意义。 【引导】列宁从苏俄的国情出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回答】从苏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回答】生产关系要适 通过材料分析意义与启示,让学生认识政策对苏俄的作用,以及对社会主义
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充分调动人们建设的积极性。 建设的借鉴落实家国情怀。
环节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苏联的建立 【提问】自主学习,苏联成立于哪一年?最初的加盟共和国有哪些? 【回答】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1922年12月最初入盟的是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共有15个加盟国…… 通过自主学习梳理苏联建立史实,掌握基础知识点,明确苏俄 到苏联的过渡。
苏联的工业化 【过渡】出示图片和文字材料,1924年1月21日列宁与世长辞,继任者斯大林认为应该怎样发展苏联经济? 【引导】出示两则文字材料,合作探究:斯大林为什么要重点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国防工业? 【引导】出示两张图片和时间轴,自主学习教材,归纳苏联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提问】出示图表材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苏联取得了哪些成就? 【引导】出示材料,请学生们谈一谈苏联工业化的特点? 【引导】小组讨论: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有什么作用?又有什么局限 【回答】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计划经济。 【回答】内部:苏联工业基础落后;外部:苏联受资本主义包围、威胁和封锁,战争威胁仍然存在。 【回答】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1928-1932年提出第一个五年计划;1932-1937年提出第二个五年计划。 【回答】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据苏联统计,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回答】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苏联的工业化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 【回答】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结合材料、时间轴与图表,引导学生分析工业化原因、历程、成就与特点,理解计划经济的利弊,培养辩证思维。
农业集体化 【引导】根据图表和材料,分析苏联在工业化迅速发展时遇到了什么问题? 【回答】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农业发展落后 通过分析问题、梳
斯大林是如何解决的呢? 【提问】出示文字材料,解释农业集体化,提问农业集体化的措施都是什么? 【讲授】到1937年,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农户的93%,耕地面积达99%,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 【提问】出示图片和相关史事,请学生小组讨论,评价农业集体化。 【回答】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农业集体化运动 【回答】①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②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③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④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回答】解决了粮食问题,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金和劳动力;农民利益受到损害,缺乏生产积极性,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理措施、小组讨论评价,让学生全面认识农业集体化的作用与局限,深化对苏联建设代价的理解。
环节三:苏联模式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背景、确立标志、特征 【提问】苏联模式确立的背景和标志是什么? 【提问】据材料,分析苏联模式有何特征? 【回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回答】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回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通过提问与材料分析,明确苏联模式的形成背景、标志与核心特征,构建知识逻辑,落实时空观念。
评价斯大林模式 【引导】出示多则材料,你如何来评价斯大林模式? 【回答】①积极性: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②消极性:没有尊重经济客观规律,苏联模式的弊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依托多则材料引导学生辩证评价,突破“辩证看待苏联模式”的难点,培养唯物史观。
(三)知识拓展 【引导】出示表格,合作探究: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不同?从中你有何启示? 【回答】①任何改革,都应当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②政府制定政策要从国情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③健全民主和法制建设,依法 对比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学生理解政策需契合国情,坚定道路自信,强化家国情怀。
治国。
(三) 课堂小结 本节课围绕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历程展开,梳理了从列宁到斯大林时期的核心内容。列宁时期,为应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的危机,推行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自由贸易与私人经营中小企业,成功恢复经济、巩固工农联盟。1922年苏联成立后,斯大林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通过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跃居欧洲第一工业国,同时开展农业集体化,虽支持了工业发展,但损害了农民利益。1936年新宪法颁布,标志着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形成,该模式在短期内助力苏联强大,却也存在经济失衡、体制僵化等弊端。通过学习,我们既要认识苏联建设的成就,也需吸取教训,理解社会主义建设需从国情出发、不断改革创新。 认真听讲,回顾所学内容,记好课堂笔记。 结合板书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同时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规律
九、 随堂练习 4道随堂测试题(详见配套教案)
十、 板书设计
十一、 教学反思 本节课借助史料对比、数据图表等方式,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苏联建设的关键内容,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对比的设计,让学生清晰把握政策调整的必要性。但教学中对农业集体化影响的分析不够深入,部分学生未能完全理解其对农业长期发展的阻碍;小组讨论时,个别学生参与度低,对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对比思考不充分。后续需补充具体案例深化难点解析,设计更具针对性的讨论任务,鼓励全员参与,提升课堂互动效果与学习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