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罗斯福新政(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罗斯福新政(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8.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9 09:25: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蓑烟雨工作室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九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学科 历史 年级 九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13课 罗斯福新政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课处于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篇,上承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短暂繁荣,下启二战的爆发,在世界现代史“资本主义发展”脉络中具有转折性地位。教材围绕罗斯福新政,按危机爆发、新政实施、新政影响的逻辑展开。第一部分聚焦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从美国经济繁荣背后的隐患切入,梳理危机的表现、特点与根源,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第二部分阐述罗斯福新政,通过整顿金融、工业调整、农业改革、以工代赈、社会保障等措施,凸显“国家干预经济”的特点;第三部分分析新政的影响,既肯定其缓解危机、开创干预模式的积极作用,也指出其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无法解决根本矛盾的局限性。整体内容既呈现了具体历史事件,也蕴含历史发展的规律,为学生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提供历史参照。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学习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且通过中国改革开放了解政策调整对经济的影响,能关联中外历史进行类比思考。但学生有可能对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的本质把握不足,对新政“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限性分析缺乏深度,易陷入片面认知。此外,学生对以工代赈、社会保障等经济政策的专业术语理解存在障碍,需借助史料、案例简化分析,突破难点。
三、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通过了解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初步理解国家干预政策对西方经济的影响。 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需要重点落实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开始的国家、特点及影响,掌握罗斯福新政的目的、特点、内容等史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通过研读史料,探究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是经济危机发生的的必然结果。(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通过正确评价罗斯福新政,理解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历史作用,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通过罗斯福的事迹,感受他的执政智慧、为国担当的勇气与创新精神,涵养家国情怀素养。(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经济大危机的表现、特点与影响,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特点与评价。
五、教学难点 理解经济大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罗斯福新政的局限性以及“自由放任政策”与“国家干预经济”的本质差异。
六、教学方法 表格归纳法、讲授法、史料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对比分析法。
七、学习方法 自主梳理、材料分析、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导入】出示视频片段,1929 年,美国从“飞扬的二十年代”跌入经济大危机的深渊,股市崩盘、企业破产、工人失业;1933年,一位坐在轮椅上的总统临危受命,推行“新政”拯救美国。他是谁?他的“新政”如何化解危机?今天,我们学习第13课《罗斯福新政》,探寻美国的危机与重生之路。 观看视频,了解轮椅上的霸主——罗斯福的传奇一生。准备步入本课学习。 观看视频,激发对“罗斯福新政”的探究兴趣,同时奠定“危机与改革”的课堂基调。
(二) 新课讲授 环节一:危机暗藏 积重难返 ——从繁荣到危机
20年代的空前繁荣 【讲授】呈现图文材料,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空前繁荣,新兴产业迅猛发展。 (二)繁荣背后隐藏危机 【引导】继续出示文字材料,阅读材料,你认为此时繁荣背后隐藏哪些危机?生答后出示“虚假的泡沫”关键词。 (三)导火索——美国股市崩盘 【提问】这场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是什么事件? 【补充】“灾难笼罩着交易市场。每个人都想要在价格更下跌之前把股票立即抛售出去。但是没有人想买,这就使价格更加下跌。” 经济大危机的表现 【引导】依据以上四组材料,分析股市崩溃后经济领域有哪些“病症”? 经济大危机的特点 【引导】出示表格,合作探究:根据材料,思考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有何特点? 经济大危机的根源 【引导】出示逻辑链,请学生依托逻辑链回答经济大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并且思考其根本原因。 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提问】出示多张历史图片,观察图片,归纳概括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回答】①生产的狂热:盲目生产,产品积压。②消费的狂热:超越实际购买力,出现需求假象。 ③股票投机的狂热:股市泡沫。 【回答】1929年10月24日,美国证券市场股票价格急剧下跌,其速度之快,连计价器都来不及反应。 【回答】金融危机、工业危机、农业危机、民生危机、政治危机。 【回答】①持续时间长;②波及范围广;③破坏力强。 【回答】生产相对过剩与实际消费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回答】①经济:对资本主义经济造成严重破坏;②激化社会矛盾,引发政治危机;③德日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威胁世界和平。 辩证看待经济现象为理解危机爆发铺垫。 直观感受 “黑色星期四” 的标志性意义。 通过材料分析经济领域的 “病症”,系统梳理危机影响 通过逻辑链,将抽象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具象化,突破教学难点,落实唯物史观。 结合历史图片归纳影响,认识危机对经济社会、政治的连锁反应理解危机与二战的关联
环节二:临危受命 重拳出击 ——罗斯福新政
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 【讲授】出示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讲述这样的政策加深了危机的爆发,而后罗斯福带着他的“新政”登台。 知道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和罗斯福临危受命,推行新政。 帮助理解胡佛、罗斯福政策本质差异。
(二)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引导】出示表格,合作探究,归纳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以及其取得的效果。 【归纳】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3R”来概括:Recovery(复兴)、Relief(救济)、Reform(改革)。 1.整顿金融体系 【引导】同学们归纳得非常好!罗斯福新政的第一步就是整顿金融体系,为什么? 2.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讲授】出示图文材料,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是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 把生产从无政府状态纳入到有控制的轨道,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防止盲目竞争。 3.调整农业政策 【提问】罗斯福是如何调整农业政策的?思考:大危机爆发后明明很多人衣食无着落,罗斯福还要大肆减少耕地销毁农产品呢? 4.以工代赈 【引导】出示图文材料,“以工代赈”的含义是什么?这么做的作用是什么? 5.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提问】出示相关史事和历史图片,说一说,罗斯福是如何推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这一措施的?这项措施有何作用? 【回答】稳定人心,恢复银行信用,有利于重拾政府的信誉。 【回答】通过《农业调整法》,对全国农业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限制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 【回答】减少市场供应,稳定农产品价格。 【回答】①全国设立了大量的工赈机关,1935年-1942年,美国政府花费130多亿美元大规模修建了众多公共工程。吸纳了四百万人工作,并能获一举多得之利。②增加就业, 稳定社会;刺激消费,复苏工业;改善美国基础设施。 【回答】①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应急的救济机构,利用过剩物资救济失业家庭。②用立法的方式,保障了人民的最基本生活保障,从而缓解了阶级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 通过表格归纳措施与效果,让学生清晰把握新政的具体内容与作用;逐点分析重点措施,深化对 “国家干预”的理解,突破教学重点。
(三)特点 【提问】根据材料,思考罗斯福新政到底“新”在哪里?上述措施都是有谁实施?这反映出新政的什么特点? 【回答】国家干预经济 落实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四)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引导】出示材料,小组讨论:根据以上材料概括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回答】积极影响:①新政期间,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②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 小组讨论结合材料分析影响,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提问】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呢? 新模式,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局限性: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回答】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和完善。 明确新政实质与局限性,引导学生辩证评价历史事件,突破教学难点。
(五)知识拓展 【引导】出示表格,合作探究,比较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 【回答】相同点:①都是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②对生产关系的调整都符合当时本国国情,符合客观经济规律;③都把市场和计划相结合;④都注重保障民生;⑤都促进了经济发展。 对比中外改革,让学生认识不同制度下改革的共性,拓宽历史视野。
(三) 课堂小结 本节课围绕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展开。首先回顾美国表面繁荣下的隐患,最终引发1929年股市崩盘,进而演变为波及全球、破坏力极强的经济大危机,其根源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危机导致金融动荡、工业衰退、农业滞销与民生困苦,还激化社会矛盾,推动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随后聚焦罗斯福新政,1933年罗斯福临危受命,推行以“国家干预经济”为核心的新政,使美国经济逐步复苏,更开创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但需明确,新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未改变其本质,无法根除经济危机。 认真听讲,回顾所学内容,记好课堂笔记。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强调新政的创新与局限,引导学生形成辩证历史观。
九、 随堂练习 4道随堂测试题(详见配套教案)
十、 板书设计
十一、 教学反思 本节课借助史料与表格,清晰梳理了危机与新政的脉络。但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讲解仍显抽象,部分学生理解不深;以工代赈案例分析较浅,学生难悟其“一举多得”优势。后续需补充具体数据简化抽象概念,细化案例分析,同时加强小组讨论引导,避免学生陷入片面认知,提升教学深度与学生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