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诗词三首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学习古人面对人生困境时的积极态度,做一个内心强大,乐观豁达的人。
语言运用:反复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内涵。
思维能力:体会诗歌形象和富于变化的语言。
审美创造: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第1课时 行路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说起唐诗,不能不提到李白。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这样赞叹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描述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名篇《行路难》,一同轻叩浪漫诗仙那扇独特的心扉。
二、预习检测
1.走近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有《李太白集》传世。
2.写作背景
本诗应是李白在唐玄宗天宝三年(744)离开长安时所作。天宝元年(742)李白被征召入京,供奉翰林,唐玄宗虽对他礼遇有加,但不过是赏识他的文学才华。李白“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他的傲慢也不为权贵们所容,终被“赐金放还”。于是他借乐府古题“行路难”酣畅淋漓地抒发了自己的茫然、悲愤之情,并表达了自己仍然执着于理想的自信。(赐金放还、怀才不遇)
3.文体知识
古体诗与近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特点:句数不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等;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较自由。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诗体,与古体诗相对。特点: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
类别:分为两种,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一种称“律诗”,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每首一般八句,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4.字词积累(见ppt)
三、新课教学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
1.听诗文范读,试着划分朗读节奏。
2.自由朗读诗文,读对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你认为下面的那幅图跟作者的情感变化是吻合的?
小结:诗歌赏析三部曲
一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三品:抓住关键,赏析写法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诗题“行路难”?
预设:一语双关。表层意思:人行走之路的艰难险阻。深层内涵:人生之路的艰难不顺。
“难”是诗歌之眼,暗示了诗人李白对人生的感慨。
2.诗歌开头两句描绘了一场盛宴,这与“行路难”不矛盾吗?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预设:夸张,“斗十千”的美酒和“直万钱”的佳肴,极言宴会之奢华,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以乐景写哀,强化了哀的程度。这与后面的内容形成强烈的反差,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
2.既是“行路难”,诗歌中表现“行路难”的诗句有哪几句?
预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1)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预设:停、投、拔、顾四个动作,形象地把诗人政治失意后,心绪茫然、痛苦悲愤的心情表现出来。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预设:“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诗人用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仕途的艰难,蕴含无限的悲慨。
(3)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预设:反复咏叹“行路难”,节奏短促,声调低沉,表达了诗人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之情。
3.面对难行的前路,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找到相关语句并细细品味。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译文:
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pán)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
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
相同点:两人都是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最后终于大有所为。
预设:用典,借吕尚、伊尹得到重用的故事表示对前途仍抱有希望,心情由郁闷趋向开朗。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宋书·宗悫传》记载,南朝宗悫用“乘长风破万里浪”形容自己的抱负。
预设:用典,借南朝宗悫之语,表达自己冲破一切阻碍,实现远大抱负的信念。心情由苦闷和彷徨中再次振作,充满希望和乐观的情怀。
用典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典故,可分为事典和语典,有时两者兼而有之。一般包括化用前人语句,引用神话故事和运用历史故事。运用典故,在增强作品意蕴的同时,也能增加诗词的文化内涵。 事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语典是直接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也叫用句。
目标导学三:拓展延伸
1.你是怎样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的?请画出情感变化图。
2.如何理解李白在这首诗中创造的自我形象。
用“从 的诗句中,我读出了一个 的李白”来说话。
预设:
从“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诗句中,我读出了一个面对行路难,忧郁茫然、不知何去何从的李白。
从“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中,我读出了乐观豪迈的李白也有愁苦之深之际,可见现实之难,行路之难。
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中,我读出了一个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李白。
从“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中,我读出了一个壮志难酬、仰天长叹、慷慨悲歌的李白。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相信:总会有一天,我还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我从中读出了一个面对挫折却自信豪迈的李白。
3.这首诗是如何体现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的?
预设:巧用历史典故;采用夸张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跳跃式的结构。
四、课堂小结
这首诗写遭遇政治挫折后,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和不平。诗人借“行路难”来描写人生道路的崎岖不平,同时也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和执着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
五、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诗句品析较细致,能够注重情感的变化,让学生体会百步九折的艺术特点。
不足之处 如果能在品析诗句情感内容的起伏时加上朗读环节,效果会更好。14诗词三首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学习古人面对人生困境时的积极态度,做一个内心强大,乐观豁达的人。
语言运用:反复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内涵。
思维能力:体会诗歌形象和富于变化的语言。
审美创造: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第三课时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一、预习检测
1.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弟苏辙同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在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成就都很高。其词引领豪放一派,豪壮雄浑,其诗清新雄健。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苏轼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之风。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其散文造诣亦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对后代很有影响。曾在朝为官,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官。
2.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时所作。1074年,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外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其弟苏辙当时在河南,兄弟二人已七年未见。中秋之夜,词人望月所思,想起仕途不顺,妻子早逝,又不能与弟弟相聚,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词。
二、新课教学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
1.根据范读,标注生词字音并试着划分朗读节奏。
2.自主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结合注释,疏通课文大意。
上阙:端起酒杯遥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多好的日子啊。我本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去,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清寒。那么,就让我在人间的月光下翩翩起舞吧,那清朗的影子也随着舞动,此情此景,哪里比得上人世间呢?
下阕: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门窗上,照着不能入睡的人。(月亮)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不能团聚时圆呢?人世间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这样的事从古以来就是难以十全十美的。只希望我们都能生活得平安长久,那么虽然相隔千里,也都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了。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
1.可以怎样概括词的上下阕内容?
预设:上阕:望月问月。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阕: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2.本词的小序有什么作用?
预设: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交待了作词时间,以及写词目的,总领全篇。
3.结合上阕内容,梳理作者情感变化轨迹。
预设:
4.“高处不胜寒”有哪几层含义?
预设:①指经受不住高处的寒冷。
②不愿回朝廷做官,厌恶朝中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
③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
④经受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5.“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在文中有何作用?
预设: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
承上:“转朱阁,低绮户” 。
启下:“照无眠”。
6.站在词人角度,该如何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几句?
预设: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认识到了这一点,词人由伤感转入理智,化悲怨为旷达,表现了词人心胸开阔、乐观旷达的一面。
7.词的下阕中,作者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预设: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责备、埋怨(月亮)因亲人不能团聚而惆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化用谢庄《月赋》中 的句子“隔千里兮共明月”——乐观旷达
小结:诗人终于以理遣情,只要人能平安幸福,生命长久,虽分隔千里,但共赏这一轮明月,并互致慰藉不也是一种团聚么?这是自我安慰,也是对亲人的劝慰,同时也是自己政治遭遇的抚慰,表现出诗人豁达的胸襟与豪迈的情怀。
目标导学三:写法探究
虚实结合、联想与想象结合——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目标导学四:拓展延伸
1.古诗文中月亮的别称。
别称 缘由
银钩、玉钩 因初月如钩
玉弓、弓月 因弦月如弓
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
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
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因传说月中有桂树
广寒、清虚 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
望舒 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
嫦娥 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
婵娟 因人们常把月亮比作美女
2.比较这首词和《水调歌头》,说一说二者在人生态度上表现出的异同。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小结:两词都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水调歌头》写作者从月有阴晴圆缺感悟到人有悲欢离合,自古皆然,表现了他达观超然的生活态度。本词写作者在雨中潇洒徐行,不惧风雨,表现了他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心态。
三、课堂小结
《水调歌头》这首词写作者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弟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而是借月抒怀,既有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也有对人们的美好祝愿,更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表现了词人豁达洒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注重解读作者心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情感的起伏。
不足之处 课堂时间有限,词句品析不够细致,甚至部分词句品析以教师讲解代替了学生思考。14诗词三首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学习古人面对人生困境时的积极态度,做一个内心强大,乐观豁达的人。
语言运用:反复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内涵。
思维能力:体会诗歌形象和富于变化的语言。
审美创造: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第二课时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预习检测
1.走近作者
【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哲学家,有“诗豪”之称。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因与柳宗元交谊甚深,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多有唱和,并称“刘白”。其诗刚健豪迈,清俊明朗,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
【代表作】《陋室铭》《竹枝词》《乌衣巷》等;哲学著作《天论》三篇;《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等。
2.写作背景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与刚离任苏州刺史的白居易在扬州相遇。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屡遭贬谪、怀才不遇的命运寄予深切的同情。刘禹锡作此诗答谢。
3.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译文:
你为我举杯满酒同饮共醉,我为你拿起筷子击盘吟诗。
可惜你写诗才华堪称国手也是徒然无用,命运不由人出不了头谁都无可奈何。
放眼望去处处风光你却长守寂寞,满朝文武个个升官你却独自蹉跎。
我也深知你才高名重,遭遇点不幸不算什么,但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损失实在是太多太多。
小结: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二、新课教学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
1.听诗文范读,尝试划分朗读节奏。
2.自由朗读诗文,读对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3.译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标题:(我)用诗歌赠答白乐天在扬州与我初逢的席上赠给我一首诗。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
1.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回应白诗的哪句话而言?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二十三年折太多。
“巴山楚水”代指被贬谪之地,“凄凉地”三个字举重若轻,一语带过多少艰辛。
“二十三年”概写自己被贬的遭遇,“弃置身”三个字,点明被放逐。
首联写出了长期遭贬被朝廷冷落的坎坷遭遇,表达了无限的辛酸和悲凉。
2.颔联运用了哪两个典故?请借助注释把它概括出来,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
预设:向秀作赋的典故和王质烂柯的典故。
“怀旧”句表达了对受迫害的故友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悼念和对统治者的不满;
“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悲痛怅惘的心情。
3.品读诗歌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此联针对白诗的哪两句话而言?
(2)“沉舟”和“病树”指什么呢?
(3)作者在这句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预设:
(1)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2)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3)至此,刘禹锡的真正思想才显露出来。原来白诗的意思是您长守寂寞独自蹉跎,真令人悲叹不已;而刘诗的意思是反过来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坦然以对,表达了作者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表现出开朗、豁达、乐观、坦荡的气魄和襟怀。
(4)这一联蕴含了怎样的哲理意义?
预设:坎坷是暂时的,光明和希望必将到来,新的事物必将取代旧的事物。
4.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有什么作用?
预设:末联点明酬答之意,回应白诗首联“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扣住诗题,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表达了共勉之意,突出了作者豪迈奔放的气概。
主旨概括:这七言律诗诗既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七言律师:七言律诗,中间两联对偶,形式整饬雅致,音韵华美。
目标导学三:拓展延伸
1.拓展阅读
玄都观桃花
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禹锡被贬十年后,被朝廷“以恩召还”,回到长安。这年春天,他去京郊玄都观赏桃花,写下了《玄都观桃花》这首诗,把玄都观的千株桃树比作朝廷中的新贵,前两句暗示了新贵声势显赫,满朝趋奉的情景;后面两句则讽刺他们是作者离开朝廷后才爬上高位的政治暴发户,表示了极大的鄙视。触怒新贵,再次被贬为连州刺史。
再游玄都观
刘禹锡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再度被贬十四年后,作者才又被召回长安任职。作者写这首诗,是有意重提旧事,向打击他的权贵挑战,表示决不因为屡遭报复就屈服妥协。对于扼杀那次政治革新的政敌,诗人在这里投以轻蔑的嘲笑,从而显示了自己的不屈和乐观,显示了他将继续战斗下去。
二、课堂小结
本诗中作者的情感复杂多变,从辛酸愤懑到悲痛怅惘,再到慷慨激昂,情感真挚,沉郁中见豪放。诗人不因个人遭际而颓唐气馁,反而于困顿中振奋精神,更加坚定乐观。
三、板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巧妙联系白诗情感内容,理解刘诗的情感内容,强化了学生的理解并且在对比之中更深入地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2.诗中哲理理解较难,分层次逐步化解难度,学生把握较好。
不足之处 没有把握好本课的契机,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延伸,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